雕刻艺术论文范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是中国民居建筑雕刻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等。本文从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中的木雕和砖雕入手,来探讨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特点,旨在有利于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健康传承与发展。

第一篇:雕刻艺术论文范文

中国古代雕刻艺术浅赏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等。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瑰宝,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五个世纪之久。

郭巨埋儿画像砖(图1、图2)

郭巨埋儿画像砖,南朝时期,长3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1958年河南邓县学庄村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画像砖表面光滑坚硬,六株不同枝叶树木郁郁葱葱,竹笋、高柄荷叶穿插其中。郭巨位于画面左侧,头戴冠,着黄领长袍、红绿裤、一脚踩锹做挖土状,画面右侧为郭巨妻子怀抱幼儿,高发髻,着衣红绿色,衣带上飘,艳丽夺目,生动逼真。两者中间有一釜黄金,上有红色“金壹釜”三字。边框装饰绿枝红叶忍冬纹。整幅画构图严谨,色彩浓郁,堪称彩色画像砖中的精品。

“郭巨埋儿”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郭巨为了养活母亲,与妻子商议决定埋掉年仅3岁的亲生儿子,及掘地三尺,见黄金一釜。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孝子”题材自汉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多出现在墓室壁画、画像砖上,但在隋唐时期较为少见,直至宋金时期又作为墓葬的装饰题材流行。

南山四皓画像砖(图3、图4)

南山四皓畫像砖,南朝陶器,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砖呈长方体,正面模印人物画像。画面中四人两两相向而坐,长发垂于肩背,着敞领广袖袍。右一为抚琴人,琴置于足上,其左手按弦,右手划弦;右二为吹笙人,双脚分开屈膝而坐,双手抱笙放于口中吹奏;一跽坐展卷人物与吹笙人相对,双手持卷,眉眼清晰,似在咏唱;左侧溪边濯足人,双脚交叉踩于水中,一手撑地,一手抬起打拍,神态怡然自得。人物身后香草环绕,远处峰峦叠翠,林木葱茏,空中凤鸟盘旋,画面闲适恬淡,最左侧书有“南山四皓”四字。

南山四皓,又称商山四皓,是我国秦末汉初东园公、甪里(lù lǐ)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著名隐士。“南山四皓”以其遁士脱俗的隐逸风度以及适时出山辅佐贤君的事迹为后人所推崇,成为贤德高隐的象征,成为后世重复表达的一个题材。

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四皓在不同时期的形象都深刻地体现出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与文化取向,也真实、完整地展现出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层累的过程,充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以及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雕砖是以砖作为雕刻对象的一种雕饰,它是模仿石雕而来,但比石雕更经济、省工,因而也较多被采用。在雕刻手法上,也与木、石雕饰相类,有剔地、隐雕、浮雕、透雕、圆雕、多层雕等。民间砖雕从实用和观赏的角度出发,形象简练,风格浑厚,不盲目追求精巧和纤细,以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能经受日晒和雨淋。砖雕既有石雕的质感,又有木雕的精致柔润与平滑,呈现出刚柔并济而又质朴清秀的风刚毅格。

踏鼓双人舞雕砖(图5、图6)

踏鼓双人舞雕砖,陶器,长39厘米,宽40厘米,厚4.7厘米。河南新野汉墓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砖近方形,实心,边角略有残缺。正面采用高浮雕手法,刻画出两个正在表演的舞者形象,左侧为一女伎,梳高髻,身着长袖羽衣,秀颈细腰,双臂抬起,舒袖而舞。地上倒覆六盘,女伎一足踏鼓,一足踩盘,似在盘鼓间腾跃雀跳,长袖和裙边随舞飘拂,既要表现舞蹈轻盈、圆润,又要在小小盘子上保持重心的平衡,将舞技与杂技相结合,表现了一种刚柔相济的美感。画面右下角为一伴舞的男舞伎,上体袒露,单膝跪地,一臂前伸,仰视女伎,生动而富于变化。画面右方还有酒樽、鼎、菱形植物,应是汉代贵族宴飨时的舞乐表演场面。

盘鼓舞,是汉代盛极一时的舞蹈形式。其表演时将数目不等的盘、鼓覆置于地上,舞者在盘、鼓上踏舞出有节奏的音响。

“高纵轻蹑,浮腾累跪”,文字记载虽生动,但抽象难以理解,这块雕砖画面描绘直观地表达出长袖折腰,腾踏起舞的迷人景象,使人仿佛身在其中。形象地再现汉代舞蹈阳刚与阴柔的完美融合,令观者为之感叹折服,成为窥探汉代舞蹈最形象、最直观的历史资料。

力士雕砖(图7、图8)

力士雕砖,唐代建筑饰件,高41.7厘米,宽25厘米,安阳市修定寺塔琉璃装饰砖,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砖呈长方形,为塔身西侧塔檐下部第三层装饰花砖。砖上雕一威武力士,头发绾成蜂窝状,发髻由头部下垂于两耳之下,双目圆瞪,肌肉饱满隆起,为西域人形象。上肢在用力拨水,手腕有配饰,两足上下交替踩水,一腿抬高屈膝于胸前,一足踩水露脚,生动又强悍有力。画面布局紧凑,不留白,以密排线条雕刻出大面积水纹衬托力士,旋转翻滚出多个旋涡,力士四肢在水中若隐若现,与旋涡互相缠绕,节奏明快清晰,画面动感十足,衬托出紧张的气氛。砖后有背榫,其位置与长度应经过计算,在嵌砌时将榫砌入墙内,再将素面砖压在背榫之上,卡牢雕砖,使之紧密衔接,在确保强度的同时,又节省了材料。力士又称金刚力士,最早来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夜叉和那罗延天,成熟的力士造型在盛唐形成。

修定寺塔,位于河南安阳修定寺院内,是以雕砖饰面的单层砖结构唐塔。单檐四方体,全塔由70余种不同纹样重复组合,共3775块不同类型的模制花砖镶嵌,在整体上构成了一幅华丽的宝帐,绚丽夺目。

“梅阴渐密雨晴时,静看花砖日影稀。”唐代的雕砖,刀锋中尽显工匠的思想,纹样上蕴含主人的信仰。泥土烧制的一块块青砖,经过中国人的巧手妙思,变得朴质而绚烂、实用又意蕴丰富。

在古代,古人没有相机,他们利用书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地记录着生产、生活的场景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画像砖和雕砖作为一种能长久保存下来的工具,成了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财富,成了古代汉族民间美术艺术的瑰宝。

(责任编辑:朱慧敏)

作者:王文析

第二篇: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探析

[摘要]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是中国民居建筑雕刻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等。本文从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中的木雕和砖雕入手,来探讨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特点,旨在有利于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健康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湘西 建筑 雕刻

湘西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少数民族聚积之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民间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特别是民居建筑艺术,受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影响孕育出湘西独特的民居建筑特征,其雕刻艺术是中国民居建筑雕刻史上的一朵奇葩,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木雕与砖雕上,本文试图以湘西民居建筑雕刻艺术中的木雕与砖雕为切入点,对湘西民居建筑中的雕刻艺术进行探析。

木雕艺术

1.木雕工艺。湘西民居建筑木雕精湛工艺在不同时期,都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湘西明代以前的民居建筑雕刻工艺中,以门窗雕刻工艺为例,大都是用整块大木板透雕成亮格,亮格多为“刑”字形。在窗棂四周或中央部位,雕饰花纹图案,然后将雕凿好的亮格,镶嵌于榫卯好的木框内。在整个的制作过程中几乎不用榫卯拼接的方法制作窗楼门扉。整板雕刻工艺方法,即费时又费料,但最能显示雕工技艺的高难度,当时整板雕镂窗棂的工艺跟明代以前木料资源丰富和高水准的制作工艺有关。在明代以后所制作的窗棂门扉,则大都是用小木方条榫卯拼接,且窗棂中央一般不透雕花纹图案。相对而言,这种制作工艺省料又省时,且便于灵活操作,故这时期的窗棂亮格更显灵秀。整板透雕和榫卯相接窗棂门扉的制作工艺,是湘西民居建筑木雕工艺艺术中最杰出的代表。

2.木雕装饰图案。湘西吊脚楼建筑中木雕装饰图案丰富,木雕装饰图案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纹样图案,二是寓意图案。湘西民居建筑木雕装饰图案以寓意图案为主,具有一定的意境。是寄寓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劝恶从善,或宣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爱国忠君的思想品德,或祝贺老人们长寿无疆、发财发福、生活康乐、夫妻恩爱等方面的吉祥内容。寓意图案分现实性与借喻性两种。现实性图案主要来源为戏曲、小说、民俗风情等。明清时期,随着市井文化的发展,笔记小说、传奇杂剧的兴盛,大量的传奇小说、戏剧故事广为流行,以杂剧和戏曲最为民众所喜闻乐见。这些人物形象和历史故事,木雕艺人们“熟于胸,则现于形”。因此,神话传说、成语典故和戏曲人物故事,都被木雕艺人们运用“形写实,意写事”的方法,将其反映在木雕装饰图案中。借喻性图案在木雕中的运用很广泛,如龙的形象高大威猛,属阳刚气质,喻男性,凤的形象则现婉柔之美,属阴柔性质,喻女性;麒麟本是传说中的瑞兽,在湘西民间则作为子孙的象征,在湘西民居建筑雕刻图案中采用两只麒麟走在夸张变异的祥云中,一只踩着象征文才千百的宝瓶,另一只踏着代表武艺的宝剑,寓意子孙后代文武双全。动物花卉等雕刻装饰图案也都有寓意,凤凰与牡丹花组合表示奉行富贵;凤凰与麒麟组合暗寓封妻荫子、母子幸福;喜鹊口衔杏籽,寓金榜题名,喜中进士;梅花和喜鹊组合寓喜上眉梢,鸬鹚与鱼结合寓路路有余;花卉与锦鸡结合寓锦上添花等。

砖雕艺术

砖雕是在质地坚硬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应用于建筑上的门楼、门窗、门楣、屋檐、屋顶等处。湘西民居建筑的砖雕艺术在凤凰古城建筑上体现最具代表。凤凰古城是一座代表多元民族文化融汇互通的人文边城,城内的建筑一是沿河两岸采用了苗族、土家族的干栏式吊脚楼结构形式,二是沿街铺面及各街巷民居采用了徽派民居建筑特点,这种房屋的建筑特点是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建筑外形特征,以砖雕为建筑的装饰特点。凤凰民居建筑虽然也继承了徽派建筑的结构特点,但也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地域文化,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砖雕艺术,其形成和发展是与凤凰当时的人文、经济状况相契合的。

湘西凤凰民居砖雕艺术主要体现在封火墙的脊饰纹样上,其脊饰纹样多为卷草纹和凤凰纹,这是湘西凤凰民居建筑砖雕艺术装饰图案的一大特色,卷草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所谓卷草纹饰,就是在一条连绵不断的“S”型波状曲线上,饰以各种枝叶、花卉,或者其它装饰纹样,构成一个图案化的特有纹饰。卷草纹饰真实而又简练地表现了植物的生命形式,是富有运动和节奏感的美的构成,象征宇宙万物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凤凰古城砖雕图案的卷草纹,多为忍冬卷草纹和茶花卷草纹,这是凤凰民居建筑砖雕艺术的一大特点。

湘西凤凰人因崇拜和喜爱凤凰。故凤凰成为当地砖雕图案符号不是偶然的,是自发的,在建筑历史上凤凰神鸟成为湘西民居建筑砖雕图案也是有文化渊源的。在远古时代,鸟的形象被人们大量地运用于汉代以前的民居建筑装饰中。这一点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汉明器陶中以凤和鸟为装饰图案的例子极多。楚国人崇拜凤,因为它是少数部落崇拜的图腾。据《春秋演礼图》曰:“凤为大精,在天为朱雀”。由于凤凰即是朱雀,传说中的四神之一,五行中为火之象,立于屋脊之上以克火事。故楚人是因害怕火事而崇拜火的图腾凤凰朱雀,而朱雀之说则融会了楚巫文化的浪漫主义因素。湖南地区早在汉代就有鸟图腾崇拜的考古发现。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一幅彩绘帛画中就有一只三趾的乌鸦。对于当代,凤凰古城民居建筑砖雕以凤凰为装饰图案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对继承和发展凤凰建筑文脉也是十分重要的。

雕刻艺术在湘西民居建筑中应用极为广泛,几乎所有醒目的建筑部位都有题材丰富,镌工精湛的雕刻。湘西民居建筑中的雕刻艺术,体现了湘西民族文化,显示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艺人的精湛技艺,研究它不仅有艺术审美价值,而且有丰富的历史研究价值。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研课题支助立项项目。课题号:06C672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徽州古民居雕刻艺术探幽》[M].北京:装饰,2004年.

[2]吴彦承.《凤凰县民族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湖南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龙社勤 唐 琼

第三篇:解析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

摘 要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其主要是呈现出朴实、简洁以及厚重的风格。此外,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都遵循了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让关中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在简约和繁复之中都能够取得平衡,彰显出独特的雕刻艺术特征。

【关键词】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陕西

陕西作为关中地区,自古以来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因此,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也保留了非常丰富的传统艺术文化,这些也都是关中传统艺术审美的象征。当前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主要保留的是明代和清代的建筑风格,以西安、渭南以及韩城等地区为主要代表。关中传统民居中的雕刻艺术从载体上看,主要是石雕、砖雕、木雕等类型,而装饰的位置主要是屋脊、门、窗户等位置。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装饰艺术包含了关中人民对于生活方式以及民俗信仰的理解,特别是从生活当中提取出的审美意识,浓缩了关中地区的文化,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

1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

关中传统民居当中,砖石雕刻艺术是其雕刻艺术里的主要代表。关中民居砖石雕刻艺术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审美思想,并且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关中独特的砖石雕刻艺术。关中传统民居中的砖石雕刻艺术,其主要是呈现出朴实、简洁以及厚重的风格。在关中民居的墙壁、影壁以及各类门楼当中,都可以普遍看到关中地区在明清时期的雕刻审美。关中民居的砖石雕刻艺术类型也是其所有民居雕刻艺术中,种类最为丰富的一类。砖石相对于其他的石材而言,更容易进行雕刻,因为砖石的质地比较软,这也是关中传统民居中普遍使用砖石进行雕刻和装饰的原因。

关中的民居砖石雕刻内容,重点是雕刻一些历史人物、仙花灵芝、祥瑞的飞禽走兽等,在关中传统艺术中称之为“花活”。从关中的明代和清代的砖雕遗存上看,这些传统民居的砖雕普遍被大面积应用在建筑物的表面,并且在清代已经形成专业性的砖雕匠师群体,对砖雕艺术品进行设计,特别是砖雕上体现出丰富的故事情节,风格更为细腻并且繁复。

在关中传统民居的砖石雕刻艺术当中,高浮雕技艺是普遍使用的一门艺术。高浮雕艺术立体感相对比较强,而且具有空间上的深度,视觉上也可以带来较大的冲击力。高浮雕让关中传统民居上的雕刻画面构图更加具有层次性,并且形成了起伏变化,质朴古雅的风格。而高浮雕砖石雕刻艺术,也由部分采取了写意性的雕刻风格,特别是在比例上以及构图上进行抽象处理,在艺术概括能力上大为提升,用尽可能少的刻画实现了最大的写意效果,体现出神韵俱佳的艺术风格。

由于砖是黏土坯料燒制出来的,因此在易于雕琢的基础上,也由耐磨耐蚀的特点。关中的民间艺术中,也重视这种砖石雕刻的重要性。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关中传统民居砖石雕刻在雕刻艺术性、层次性等方面都比较重视,特别是对于砖石上的图案规划,以及在雕刻完成后采用的拼装等艺术技巧,都是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体现。

2 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的基本法则

在关中传统民居中,普遍可以看到石窗户、石柱子、抱鼓石等艺术形态,无论是什么艺术形态,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都遵循了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让关中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在简约和繁复之中都能够取得平衡,其工艺美术价值都相对比较高。比如陕西咸阳的三原县周家大院,或者关中渭北地区的石雕艺术等,都是普遍采取了关中石雕艺术法则的作品。而从当前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上看,其基本构成法则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方面,关中民居雕刻艺术体现出统一和多变的结合。关中传统民居的雕刻艺术在整体的构图设计上,主要是体现出视觉上的对称和统一。而在建筑物的局部雕刻构件上,则是表现出多变的特色,尤其是在雕刻技法上展现出深浅、疏密等不同的差异和变化。

第二方面,关中民居雕刻艺术的对称性特点。对称和圆满都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一,而关中民居雕刻构件,也往往讲究偶数、对称等元素,并且以此象征着吉祥以及完美。对称的雕刻艺术,能够让建筑物体现出稳定和庄严等艺术风格。而且均衡分布的雕刻装饰分布,可以避免单调的不足,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均衡。在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无论是飞禽走兽,或者是其他的植物图案,都是体现出成双成对的特点。

第三方面,关中民居雕刻艺术,也展现出古朴和典雅的特点。关中传统民居中的雕刻构件,都有比较苍劲和朴素特点,不同于江南地区的民居雕刻艺术,其展现出的也是关中豪迈的族群风格。比如陕西三原县的周家大院,其影壁上的装饰雕刻主要采用花卉纹,整个花卉纹的风格都比较古朴和厚重,展现出西北地区的豪迈艺术风格。

因此,关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雕刻艺术的基本法则,主要还是与其民族风格、地区艺术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

3 结束语

关中传统民居中的雕刻艺术,其雕刻的材质、风格、艺术特征都与其他地区的雕刻风格有不同,其粗犷与细腻的风格贯穿于其雕刻艺术始终。因此,对于关中传统民居进行研究,应该从其雕刻风格所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和准则入手,分析关中地区的审美偏好,从而将关中传统民居中的雕刻装饰风格全面地解读出来。关中传统民居雕刻艺术里的元素,特别是艺术特征,对于当代的建筑装饰艺术和设计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文韬.关中传统建筑形式的继承与发展——楼观印象酒店设计方案[J].福建建筑,2013(07).

[2]蒋巍.浅谈关中传统民居的现代适应性转型[J].新西部,2010(05).

[3]韦娜,刘茵.关中半山半塬地区民居空间格局演变[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作者简介

李轲(1981-),男,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硕士学位。现为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

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48

作者:李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雕刻艺术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艺术论文范文05-08

写艺术论文范文05-09

皮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生论文范文05-09

空间艺术论文范文05-09

景观艺术论文范文05-09

艺术消费论文范文05-09

艺术形象论文范文05-09

艺术人才论文范文05-09

染织艺术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中原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干部在线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