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汉英翻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利用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翻译研究成果,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策略。

第一篇:汉英翻译论文范文

浅析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摘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不能准确、地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会说出许多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符合规范英语或英语文化的“特殊”英语。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在汉英翻译中的表现和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中式英语;汉英翻译

中式英语形成于18世纪的洋泾浜语(Pidgin),是当时的广州中国人同英国商人进行贸易时使用的工作语言。词汇以英语为主,夹杂着广东话、葡萄牙语、马来语及印地语的字眼,语法结构主要为广东话。体现的是中国人习得英语的最初级、最表面的阶段。从它的历史成因上我们可以把中式英语简单理解为汉语语法与英语词汇的结合。它指在汉语思维和汉语模式的影响下完全根据汉语字面意思来表达的英语形式,是英汉翻译中的一种不规范的表现,带有明显的汉语痕迹。因此,我们在英汉翻译中要克服中式英语的出现,无论在口语或书面语中都要正确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语言特点。

一、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

1. 母语的负迁移

迁移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迁移作用。迁移又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相似,能够促进目的语的学习。例如,“我去上学”。“I go to school.”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相似,学习者能够较好地掌握这一句型。相反,如果目的语和母语存在差异,学习者在目的语的学习中就会盲目套用母语的表达习惯或模式,因此出现错误,这就是负迁移。比如,英语中有存在句型,“there be”句型。但学习者在实践翻译中,经常会忘记这个句型,会用实意动词来取代。英汉属于不同的语系,因此存在着更多的差异,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的负迁移就会大于正迁移。尤其是在英语学习初级阶段,由于掌握的知识还不够熟练,更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出现中式英语就成为必然的一个过程。掌握了迁移理论,学习者就应该在学习目的语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影响,避免中式英语的产生。

2. 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浑然一体。英美人则更注重理性,注重思维活动的严格性、明晰性和确定性。表现在语言上则是汉语重意合,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靠词汇手段;英语重形合,词形变化明显,语法形式多样,组词造句多用连词、关系词及不定式等。中文句子的结构式前轻后重,英文句子的结构是前重后轻。因此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才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二、中式英语在汉英翻译中的实例

1. 词的选择

在汉英翻译中,同一个词往往由于上下文意义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单词。例如“水平”一词,与英语level相近,“理论水平”可译为theoretical level。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含义不同,应采用不同的译法。如“她的英语水平比我的高”,按字面意思译成The level of his English is higher than that of mine. 就不符合英语习惯了。应译为 He knows more English than I.

2. 词语搭配

这是英语学习者经常会出现的错误。由于汉语的固定词汇搭配的影响,学习者就会直接用汉语的词汇搭配套用英语。如“开灯”被错译为“open the light ”“吃药”“eat medicine”“做家务”“make housework”“吃午饭”“eat lunch”等。应译为“turn on the light”“take medicine”“do housework”和“have lunch”。

3. 词类的转换

词类转换是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当可使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习惯。否则译文可能变得生硬、累赘。“他的讲演给听众的印象很深。”学生经常会译为His speech gave a deep impression to the audience.这种表达更像是中式英语。其实这句话中的“印象”应转换为英语中的动词更地道,原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就应随之转换为英语中的副词。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

4. 语态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都有语态,但在汉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很少,并且大多表达了对主语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汉语中是不使用被动语态的。由于表达习惯的不同,英语中的被动语态都是需要用被动句表达出来的。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经常导致学生翻译错误,出现中式英语。如“这个礼物是妈妈送给他的”被译为“This gift is his mother gives to him”,应译为“This gift is given by his mother”.

5. 语序的差异

英语句子的重心靠前,汉语句子的重心靠后。前者通常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后者通常是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因此在翻译时,就需要对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调整,逆过来译。英语是先果后因,汉语是先因后果。例如,“下雨了,他们取消了郊游”应译为They cancelled the outing because of the rain.英语说明和叙述事物时,往往是从小到大,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而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从大到小,从先到后,从远到近等形成的句子结构。如“明天下午7点”译为7 o’clock tomorrow afternoon.

三、应对中式英语的策略

1. 模仿

语言学习的最初方法就是模仿。不断重复、背诵和模仿正确的句子。要想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就要多听、多背、多练习,反复的模仿,通过模仿可以掌握正确地道的英语,更加灵活地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2. 语法知识

语法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没有这个坚实的基础,说出来的句子,译出来的文章肯定是中式英语。在学习语法知识的时候,要特别留心中英文语法之间的差别。如词汇的差异、表达的差异、句子语态和语序的差异等方面。通过比较,更深刻地理解英汉翻译时的具体方法,已达到翻译出准确的句子的目的。

3. 英语的思维方式

中国的学生经过十余年的英语学习,掌握了不少词汇,基本的语法知识也很全面,但是为什么总是翻译出中式英语呢?不能够进行基本的语言交际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形成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者在进行交际或者是书面翻译时,往往用汉语的句子做底稿,接着按照汉语的句子按部就班的逐词翻译,说出的英语自然就不是那么地道流利了,明显带有汉语生拉硬扯的印迹。因此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要逐渐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这个要求是很高的,也是英语学习者都为之奋斗的目标。要想形成英语的思维模式,不仅要掌握基础的词汇、语法知识,更要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及文化差异,根据具体的情况及上下文来确定正确的翻译方法,用英语思维来理解和表达,以翻译出地道的英语,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

中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者由于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且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及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而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分析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和汉英翻译中的具体实例,学习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使得翻译更准确得体。

参考文献:

[1]吕瑞昌,喻云根,等.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3]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育教研室)

作者:戴素敏

第二篇:试析汉英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摘 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外宣翻译的特点,利用近年来国内外主要翻译研究成果,对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翻译策略。

【关键词】外宣翻译 文化负载词 翻译策略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某种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于这些词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尤其是在英语这样一种与汉语相差较大的语言中很难找到能与其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一致的表达。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有其特定的翻译原则,如何把文化负载词翻译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使之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成为当前外宣翻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 外宣翻译与文化负载词的概念

1.外宣翻译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外宣翻译的对象是其他国家的受众,是翻译对外宣传材料的实践活动的总称。张健教授对其的定义是:“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对象的交际活动。”同时他认为“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实现交流,沟通信息”“让读者明确无误地理解和获得译文所传递的信息要旨,起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外宣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宣翻译涵盖各行各业、各级部门从事对外宣传方面的翻译活动,即人们常说的“大外宣”的翻译概念。狭义的外宣翻译是指各种政府文件公告、媒体报道、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介绍等实用文体的翻译。本文拟探讨的范围属于狭义的外宣翻译。

2.文化负载词

语言本身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在翻译中,翻译的对象是文化而不是语言,但文化势必具体体现为语言,语言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各种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影响下使得各自相应的语言中一定数量的词语表现出各自所独有的文化内涵。

二 外宣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

黄友义教授提出了外宣翻译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以西方受众所接受的话语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必要的变通,产生出通顺可读的译文,以达到宣传中国的目的。曾利沙教授也提出了“经济简明”原则,“经济简明”原则有双重意义:一是译者以尽可能少的文字准确传达相应多的信息;二是让受众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指信息处理时间和精力)获取最明快流畅(相对于冗长累赘)的信息。

韦努蒂首先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观,引起了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归化即主张译文应当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以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法传达原文内容;异化要求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中心,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点,译文的风格因此要符合源语的表达。但韦努蒂表示,异化和归化并非是两种相对立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异化翻译也是归化。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并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外宣翻译的三原则并无首要次要之分,其出发点是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归宿是实现交流与沟通。因此在外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不能随意地偏向异化或者归化,而应当结合自身对译入语语言文化和认知思维特征及其信息接受心理灵活地采用该两种翻译观,实现信息交流最大化。

在中国译界,归化与异化之争被看作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续。王东风教授直接提出了“归化与异化之争,是意译和直译之争的延伸”。直译直接体现的是语际间的共性,利用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该种共性。汉英两种语言虽属不同语系,在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两种语言有时在词汇、句子结构、语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又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在翻译外宣文化负载词时,如要准确地传达材料的原意,译者应当尽量保持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文化内涵的一致性。这样,译者不仅能省时省力,读者也能较好地了解原文意思。但是直译绝非字对字的死译或者曲解原文的曲译,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知识储备。意译则源于各语言之间的特异性,尤其是习语以及习语中的比喻手段,这些通常是译入语中所没有的或者与源语的特定文化背景有关的,这使得直译无法进行下去。为达到翻译目的,译者必须舍形取意进行变通,做出适当的语法、词汇,或者语义调整。文化负载词承载着其所属的文化内涵,理论上需要译者进行意译,但是在外宣翻译中,由于其 “经济简明”的原则,解释性分析不能太过冗长,不可能出现一些文学翻译“注释占大半页”的状况。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用词简练精确,字字必酌,以尽可能少的文字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翻译观点,结合汉英外宣翻译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特性,提出并结合具体译例讨论下列翻译方法:直译(音译)、直译(音译)+注释、直译+意译、文化形象替换、意译。

1.直译(音译)

当源语和目标语与之间的差别较大且语义空缺明显时,译者不可能兼顾负载词的语义和形式,在这种情况下直译(音译)成了行之有效的手段。特别是涉及中国文化的一些特征如:人名、地名、地理、烹饪、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如:太极(Taichi)、阴阳(Yin and Yang)、风水(Fengshui)等。在故宫博物院的翻译中,全部采用了直译(音译)的方法,如:太和门/殿:Gate/Hall of Supreme Harmony(Taihe men/dian);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Zhonghe dian);乾清宫:Palace of Heavenly Purity(Qianqing gong);千秋亭: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Qianqiu ting);太极殿: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Taiji dian)等。

使用直译(音译)方法可保持译名最简,减少译者的工作量,让读者感受其中的异质文化,了解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异国情调。但是直译(音译)有其弊端——容易让人不解或者望文生义。如果“太和”翻译成“Supreme Harmony”勉强能表达“高度的和谐”的含义的话,那么“千秋”翻译成“One thousands Autumns”则完全令人不知所谓,与之类似的有太极殿(Hall of the Supreme Principle)、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等。针对这种情况,除了给其加上注释,译界也无法给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正如陈刚教授所言的“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跨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外国读者会逐渐接受这个音译词并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2.意译

当具有特殊文化形象的文化负载词难以在译入语中找到形式和内容都完全一致的表达时,译者可以采取意译的方法,舍弃形式将其内涵意义表达出来。如:解语花(mind-telling flower)、拜堂(perform the marriage ceremony)、华表(An ornamental stone column used to decorate important buildings or public places)等。意译能够很好地传递词语的文化内涵,使其不至于像直译一样表达字面意思而导致文化内涵流失引起读者的误解。如前面所提到的千秋亭(The pavilion of One thousand Autumns),“千秋”所表示的时间极长的含义已经丢失殆尽,读者只能把之视为一个特殊名词。意译不足在于语言形式不够简练,这一缺点在外宣翻译方面尤为明显,“华表”在汉语中只有两个汉字的长度,而其英译却有十二词之长。

3.直译+意译

外宣翻译的宣传对象是文化预设不同的外国读者。文化负载词文化寓意浓厚,直译出来的表面意思有时并不足以使读者理解源语的含义。意译能够传达源语的基本内容,使译文通顺流畅,但其缺点在于不能保留源语的特色。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在一定程度上是互补的,因此译者也可以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办法。如:

木已成舟:The wood is already made into a boat—what’s done is done.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Like the dog that bit Lv Dongbin—you bit the hand that feeds you.

虽然“意译+直译”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语义和结构特点,但是译者仍然需要注意坚持“经济简明”原则。

4.文化形象替换

文化形象替换利用译入语中的某个文化形象替换源语中的形象,以获得相同的交际效果。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如果源语与译入语有意义相近的文化形象时,译者可以采取文化形象替换的翻译方法,对这些词进行转换,利用源语中含义、色彩相当的典故或文化意象进行翻译。如: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画蛇添足(Paint the lily)、笑面虎(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败走麦城(Meet one’s Waterloo)等。文化形象替换法不但能使译文形象生动,且不会显得累赘,因为译入语有类似的文化形象,所以译者不需要对其解释,对读者而言也利于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但是文化形象替换方法也有其缺陷:只能使用在有相近文化形象的情况下,应用范围有限。另外替换的文化形象不能是对理解全文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信息点,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引起读者误解。

5.直译(音译)+注释

为了解决直译(音译)的弊端,翻译研究者提出了增加注释来解决该问题。即把隐藏在负载词中的文化含义用注释表达出来。如:福娃(Fuwa-The mascots of Beijing 2008 Olympic Game)、罗汉大虾(Luohan Prawn—Prawn with mixed vegetables)、昆曲(One of the oldest forms of opera still existing in China)。毫无疑问的是,注释的确能够保证一定原语信息的完整性,但是译者添加的注释不宜过长,过于冗长将会导致外国读者接受信息的成本增加,达不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上面五种常见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缺点,不同翻译方法有时也可以相辅相成。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当充分了解各种翻译方法的优缺点,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词汇特点、原文语境、目标语文化特点灵活地采用翻译方法,以达到外宣目的。

三 结束语

王佐良教授曾经感叹:“翻译之难,在于一种文化里有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花大力气去解释。对本族语者不必解释的事情,对外族语者得加以解释。”外宣翻译工作有其特定的规律、宗旨和原则,对译者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要从事外宣翻译工作,需要具备厚重的中外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知识功底。文化负载词作为外宣翻译的一个突出难点就更需要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充分考虑译文所使用的环境和对象,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编著.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陈刚.中国旅游丛书:杭州[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胡兴文、张健.外宣翻译的名与实——张健教授访谈录[J].中国外语,2013(3)

[5]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对外大传播,2004(9)

[6]郭建中.韦努蒂访谈录[J].中国翻译,2008(3)

[7]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责任编辑:林劲、李婷婷〕

作者:李小云 陈莉霞

第三篇:科技论文摘要的汉英翻译研究综述

〔摘要〕文章对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研究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已有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期刊编辑对摘要英译的错误统计与分析;近年来,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相关研究;少数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翻译辅助手段来解决摘要英译中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还有少量报道介绍了一些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处理摘要英译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尝试指出未来可继续研究的一些方向。

〔关键词〕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

引 言

英文摘要对于中文科技期刊及论文进入国际交流至关重要,是通过国际检索机构及二次文献实现国际报道的第一信息源。我国国家标准GB7713-87即规定:“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一些国际知名的检索机构对英文摘要的写作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即将非英语期刊的选刊原则定为论文的英文标题和英文摘要是否规范、通畅,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原文的主题概念。一般而言,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高质量的摘要英译对于增加中文科技期刊和论文的被检索和摘引率、吸引读者、扩大学术影响显然意义重大。本文拟详细梳理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研究,以呈现现有研究的概貌,分析研究中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指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一些问题,以期帮助中文科技期刊更好地融入国际交流①。

一、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摘要”、“翻译”、和“科技论文”为主题进行搜索,发现自《上海科技翻译》1986年刊载第一篇相关文献以来,截至2014年4月共有相关文献144篇。这些文献基本只涉及摘要的汉英翻译研究,而相关英汉翻译研究却几乎为零,可见摘要英译研究的重要性。

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来看,2000年以前只见19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不到2篇,数量偏少。而2000年以后,相关文献量大增。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多数中文期刊为方便国际交流,都要求作者提供英文摘要。陆建平于2008年的研究统计即表明,超过75%的“中文核心期刊”都要求提供中、英两种语言摘要。这一要求使得编辑出版界广大编辑成为这一研究的主力军。此外,这一要求自然也导致高校外语教学对此的关注,随着高校学术英语课程的展开,诸多高校外语教师也开始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另外,笔者发现,载文的主要期刊除外语界有关科技翻译的《中国科技翻译》和《上海翻译》(原《上海科技翻译》)外,还包括编辑界的两本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具体行业的一些专业期刊(如《水土保持研究》、《西北医学教育》等),以及一些高校学报。从中也可以看出,研究队伍除语言专业人士之外,还包括期刊编辑群体。

二、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内容分类及特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本文发现,由期刊编辑根据具体实例,针对摘要英译文中常见语言问题进行的总结与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相关研究的重点。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而如何利用一些翻译辅助手段来解决摘要英译中尤其是大量术语翻译的问题也引起了一些关注。少数研究还涉及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除翻译本体研究之外,少数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还介绍了摘要英译管理上的一些成功经验。以下就科技论文摘要汉英翻译在内容方面呈现的研究特点予以详述。

(一) 摘要英译文中的错误统计及分析

研究发现,中文科技期刊摘要的英译文目前还存在许多典型的问题,包括时态错误、语态错误、用词不当、漏译等所谓“硬伤”及其他一些错误。2008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学术期刊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分析”课题组对100种“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刊的英文摘要进行了普查,结果表明:受检期刊中仅15种合格;高达85种期刊不合格,其中包括43种自然科学类期刊;而不合格期刊的英译摘要中,关键性的语法、结构、词汇、搭配、逻辑等语言基本能力差错量竟高达错误总量的76%。有大量研究对这些错误进行了总结及分析。根据具体研究手段的不同,这些研究可大致分为如下两类。

1 根据一定量的论文摘要英译实例,对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归类与分析。其中,针对医学期刊的相关研究最多,如张帆归纳了国内20种医学期刊中共300篇英文摘要中的语言问题,发现错误主要存在于篇幅、时态、语态及拼写等4个方面;段平等对其所编审的150篇中文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分析,认为摘要英译存在7种常见错误,如时态混乱、数字和缩略语表达不规范等;范华泉等选取国内主要医学期刊中共120篇英文摘要进行研究,发现存在10种严重的语言错误,如主谓不一致、时态错误等。此外,张志钰等总结了农业科技期刊英文摘要在内容结构和语言表达两方面存在的10多类错误。而李学军等和修荣荣还专门针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中有关介词使用的错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另外,还有研究总结了中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中标点符号使用的差错及原因。

此类研究大多由专业期刊编辑完成,因为基于一定量的实例,对翻译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这些针对摘要英译文的错误分析,整体上流于表象化的归类与描述,而缺乏对错误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究;且从事这类研究的专业期刊编辑,尽管具备丰富的专业学科背景,但英语写译水平却可能参差不齐,有些研究中针对具体译例的评析本身都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2 将摘要原英译文与经外籍编委或文摘员修改后的英译文进行对比,总结摘要英译中典型的语言问题。这类研究也都基于一定量的实例,且参照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外籍编委或文摘员的修改意见,因此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邓芳明等将《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论文摘要的原英译文和经外籍编委审校后的译文进行对比,总结了摘要英译中出现的一些典型语言问题,如用词错误,中式英语等等。邓军涛等则根据美籍教师对摘要原英译文的修改建议,总结了共50篇国内EI检索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摘要英译中出现的5大典型语言问题。此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文献数据库,如美国的《生物学文摘》(Biological

(二) 基于语料库的摘要英译研究

近年来,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研究还出现了不少基于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使相关翻译研究开始摆脱偏直觉和个人经验的研究模式。有关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涉及到可比语料库和平行语料库两种类型。

1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摘要英译研究,是依据一定容量的中、英文双语语料库,以英文期刊论文摘要语料为参照,对比中文科技期刊的英文摘要语料,总结分析两类摘要的差异及原因,以指导中文摘要的英译。其中,有些研究只是宏观上笼统地总结了两类摘要的差异,如中文期刊的英文摘要篇幅偏短,句子偏长,词汇量偏少等等[15]。而此类研究大多集中探讨了两类摘要在某一类语篇特征上所体现的差异,主要包括摘要在语篇体裁及某些语言微观特征方面的差异及分析。

诸多针对中、英文期刊英文摘要体裁结构的对比研究发现,一般英文期刊摘要的体裁结构要更完整一些-[20]。这些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研究所得出的结果与周英智等针对摘要译文与原文一致性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周英智等抽查了87种中文科技期刊,发现其中69%的英译摘要都存在与原摘要不一致的现象,存在中文重要信息在英译中缺失的现象。这一现象,段平等认为可能是中文作者翻译能力有限造成的,而史利红等则认为:国内很多相关文章及书籍,包括国家标准都指出,摘要“不应加入过多评论”,否则会显得过于主观,因此许多编辑和作者不敢对研究结果进行评论,从而导致“结论语步”的缺失。

有关语言微观特征方面的对比调查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时态方面,主要有滕真如等对100篇中、外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时态进行的抽样统计,其研究发现英文期刊摘要大多表现为不同场合使用不同时态,主要使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中文期刊英文摘要中时态的使用比较混乱。

2) 语态及人称方面,诸多研究表明,相比较英文期刊中的摘要,中文科技期刊的英译摘要存在被动语态滥用,而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严重不足的问题-[27],以及因此而导致头重脚轻句使用频率偏高的问题。有关被动语态滥用的原因,范晓晖给出的解释最为全面:首先,国内英语和翻译学者仍以为科技英语的特点就是多用被动语态,偏颇地认为用被动语态比主动语态更显客观;其次,我国颁布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要求,“…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应采用‘对…… 进行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而汉语这种典型的无人称句在译为英文时往往可能选用被动语态来表达。此外,国内很多期刊在稿约中要求中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写作,并要求中、英文摘要相对应;最后,“被动语态的滥用”也可能是由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英美人强调个人价值,并认为过多使用被动语态是虚伪和懦弱的表现,而以谦虚著称的中国人则更喜欢含蓄、间接的表达,因此多用被动语态。

3) 名词化结构的使用方面,范晓晖指出,当今国际生物医学界倡导的是写作中尽量避免名词化,而我国科研工作者却还认为名词化是科技英语的一个显著文体特征。

4) 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方面,研究者根据自建的可比语料库,一般对比得出由国内科技期刊作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要低于英美国作者,且种类比较单一, 缺少变化-[30]。其中,范晓晖等较为全面地对比分析了英美和中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在使用频率、种类及分布上的差别,指出西方英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中方英文摘要,且所使用的模糊限制语的小类更多样化一些,而中方作者所译写的英文摘要只是集中使用几种有限的模糊限制语。

2 基于可比及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显化研究

翻译中的显化,指的是翻译文本的明确程度高于原创文本,或者说翻译过程倾向于在译文中增添信息或语言成分。显化可细分为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在语际对比基础上对源语文本隐含信息的显化,后者则是指翻译语言相对于译语中非翻译语言所表现出的语内类比显化。研究者一般利用可比及平行语料库进行有关翻译显化特征方面的研究。陈吉荣等选取各100篇英语本族语国家出版的语言学期刊和中国大陆出版的研究国外语言学的期刊作为比较项,研究结果表明,英译摘要显化现象明显,特别是在指示词、连接词和第一人称代词方面差异显著。牛桂玲基于自建的中、外学术期刊中、英文摘要语料库,采用比较合理的单语类比语料库和双语平行语料库相结合的方法来分别探讨中国期刊论文摘要汉译英所呈现的语内类比显化与语际显化特征。

有关摘要翻译的显化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体现因目标语与源语语法差异引起的规则性翻译显化,还可解释不同文本构建策略和不同文体偏好引起的选择性显化,对语言对比、翻译教学和期刊编辑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参考意義。但目前相关研究还相当之少,未来或可加强。

3 专门用途双语平行语料库

双语平行语料库由源语文本和与之对应的目的语文本组成。从语料构成来看,平行语料库可分为通用和专门型两种类型。利用平行语料库,尤其是大型通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研究,由于数据更显客观真实,可以对许多宏观和微观的翻译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但通用语料库往往解决不了具体专业领域的翻译,尤其是许多专业词汇将无法处理,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用途的平行语料库来进行翻译实践与研究。但目前有关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研究还只见2例报道:“矿业类科技论文摘要平行语料库”和“体育科学论文摘要英汉双语语料库”。

(三) 翻译辅助手段研究

科技论文摘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传达了论文的核心概念,是翻译中的关键。田传茂认为,互联网上有助于术语汉译英的语料库,首推“中国知网”的翻译助手 (http: //dictcnkinet)和可供免费检索的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当代美国英语语料库(COCA),并详细介绍了首先如何利用CNKI进行术语翻译定量分析,然后利用COCA进行定性分析,并最终确定术语英译的过程。

除术语的翻译之外,针对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中广泛存在的诸如“词的搭配不当”、“选词不当”以及“惯用法使用错误”等问题,张晓丽提出,可利用专业的语料库(如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以及搜索引擎(如Google等)来提升英文摘要英译的质量。

此外,张建平等以有色金属科技论文摘要英译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谷歌译者工具包(GTT)”来提高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效率和质量。

(四) 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研究

科技论文摘要为典型的信息型功能文本。针对这类文本的翻译,一般认为信息传递的效果、内容的准确与表达的规范是翻译的核心;且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而言,应着眼于传达原文的意义,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39]。具体原则方面,许峰认为刘仲德教授提出的“信、达、切”的翻译标准同样可适用于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而朱丹則提出“信、达、雅”这一经典翻译理论对相关翻译也具有同样的指导性,认为在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雅”可具体体现在句子结构逻辑紧凑及行文简洁上。至于医学论文摘要的英译,黄洪等提出了“忠实,简明,统一”的原则。

有关翻译策略的研究,鲁琦从“目的论”出发,认为译者要摆脱“对等论”的束缚,指出科技论文摘要的英译要充分考虑翻译的目的,应当以英语摘要的文体特征及国外检索机构的要求来决定英译的方法及策略。而具体翻译方法上,考虑到中文摘要惯用无人称句,长句出现也较频繁,因此英译时不应以汉语的自然句为单位来硬译,常常需要采用拆译的方法。此外,朱剑飞还探讨了中医药论文摘要中大量形象化语言的英译策略,指出如采用直译的方法,会使译文生硬难懂,可把抽象的中医语言具体化,使译文简洁易懂。

三、 优秀期刊的成功经验

我国大多数科技期刊均为中文期刊,要想让优秀的中文科技期刊进入国际权威的数据库,参与国际交流,最直接的媒介就是英文摘要。部分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实践表明,中国优秀的科技期刊要走向国际,与国际翻译界的协作需要常态化。有研究报道了一些优秀科技期刊相关的实践经验。例如,清华大学主办的《工程力学》杂志对英文摘要的编写十分重视,提出英文摘要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将会被退稿和不予发表。此举大大增强了该刊物的英文摘要的质量,为该刊被EI以全刊收录的比例顺利检索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当代儿科杂志》自创刊以来,则一直聘请来自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的儿科专家担任编委,承担英文摘要的审校工作。他们不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有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条件和语言环境,经过他们审校的英文摘要更准确、更规范, 也更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四、 结论及展望

以上就中文科技期刊论文摘要的英译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发现已有研究涉及到的主要问题为:常见译语语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基于语料库,尤其是可比语料库的观察与分析;相关翻译方法、策略、及原则的总结;如何利用一些翻译辅助手段来辅助相关翻译;以及中文科技期刊如何应对摘要英译问题的策略。其中,绝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对译语中常见语言问题的总结与分析之上,这些总结与分析有基于编辑主观经验的偏规约性的研究,也有相对客观的基于可比语料库的对比实证研究,对于具体的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已有研究也显然存在一些不足,本文认为未来或可加强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 作为一种典型的专业性文本,科技论文摘要可以说是具体学科研究内容的微缩,针对不同的学科,建立相应的双语或多语平行语料库能为具体的翻译实践提供极大的支持,而且摘要的双语对应资料,尤其是中英双语对照的资料应该比较方便收集和整理。但实际情况却是相关研究相当之少,竟然只有几例相关报道,未来应可大力加强不同学科摘要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2) 已有研究对相关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建设进行了少量报道,但基于这类语料库的研究报道却基本缺失,也就是说对于如何利用已建成的语料库开展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应该说,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将会克服以往规约性翻译研究中的个人主观性与经验性等缺点,有助于研究者充分观察和发现丰富的语言事实,寻找或解释双语翻译转换中的规律或特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是语言与翻译并重的研究,研究者既可对原摘要文本进行研究,也可对其英译本进行研究,还可结合一定的可比语料库进行研究。因此,借助双语平行语料库,研究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翻译进行研究。基于科技论文摘要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研究范畴应可包括:具体语言结构翻译的比较、具体词汇翻译的比较、术语的统一、翻译普遍性以及翻译教学研究等。

3) 多向平行语料库应该更具实用价值。

4) 除本体研究之外,还可对影响摘要翻译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如译者、国家/国际标准、期刊风格、期刊编辑、期刊国际化的趋势等因素进行分析。

.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7713-87: 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家标准[S].

[2]陆建平. 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语言与编校质量现状看我国“核心期刊”遴选[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39(4): 192-199.

[3]张帆. 我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几个问题[J]. 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4(2): 16-19.

[4]段平, 顾维萍. 医学论文标题与摘要汉译英常见错误分析[J].中国翻译, 2002, 23(4): 47-48.

[5]范华泉, 冷怀明, 郭建秀. 我国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典型错误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4, 15(1): 104-106.

[6]张志钰, 边书京, 杨锦莲. 农业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常见问题例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5, 6): 262-265.

[7]李学军, 王小龙, 白兰云, 马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常见的介词问题[J]. 编辑学报, 2004, 16(6): 417-420.

[8]修荣荣.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常见介词错误用法分析[J].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 25(1): 48-51.

[9]郭建顺, 李文红, 张学东, 沈晓峰, 冯立文, 王浩然. 英文摘要误用中文标点符号的调查与分析[J]. 编辑学报, 2010, 22(2): 135-136.

[10]邓芳明, 龚学民. 从外籍编委审校英文摘要看编校英文摘要应注意的问题[J]. 编辑学报, 2007, 19(1): 20-22.

[11]邓军涛, 许明武. 科技论文摘要汉译英典型问题探究[J]. 中国科技翻译, 2013,(1): 11-15.

[12]宋福南,柴瑞海,朱虹. 英文版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业务素质的自我培养[J]. 编辑学报, 2006,18(l): 62-63.

[13]丁佐奇, 郑晓南. 对CAB

[14]何达, 李桃, 陈永杰, 孙赵华. 中、英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的统计比较与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8, 19(3): 404-407.

[15]黄媛, 陈莉萍. 高影响力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语言特点[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4): 685-687.

[16]李平, 牟爱鹏. 科技期刊中英文摘要体裁对比与分析[J].编辑学报, 2005, 17(6): 425-426.

[17]何霜. 汉语和英语学术论文摘要的结构之对比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 22(5): 113-114.

[18]何宇茵, 曹臻珍. 航空航天论文英文摘要的体裁分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3(2): 97-100.

[19]史利红, 董瑾. 中外计算机类期刊英文摘要的结构对比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2): 233-236.

[20]钱多秀, 罗媛. 基于语料库的论文摘要语步的对比研究[J]. 北京科技大学(社會科学版), 2014, 30(2): 12-17.

[21]周英智, 孙瑶, 李伟.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不一致”现象[J]. 编辑学报, 2008, 20(3): 224-226.

[22]滕真如, 谭万成. 英文摘要的时态、语态问题[J]. 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1): 5-7.

[23]范晓晖. 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 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4): 11-14.

[24]丁茂平.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之分析[J]. 编辑学报, 2009, 21(6): 500-502.

[25]雍文明. 基于语料库的中外英文医学论文摘要时态和语态分析——以儿科期刊为例[J]. 科技与出版, 2012,(5): 75-78.

[26]赵娟.中外通信类摘要中语态及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4):634-636.

[27]赵娟, 叶枫. 中外通信论文英语摘要的体裁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2): 11-14.

[28]何瑞清. 中外科技期刊英文摘要比较——语态分布和 “头重脚轻”句的使用频率[J]. 上海科技翻译, 2004,(1): 16-19.

[29]秦永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中美作者使用情况的对比分析[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0 (2): 85-88.

[30]范晓晖, 孙圆圆. 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J]. 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6): 1187-1189.

[31]陈吉荣,赵永青. 论文摘要英译的翻译显化[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1):122-125.

[32]牛桂玲.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摘要汉英翻译显化特点分析[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 21(2): 112-116.

[33]张建平, 梁松林. 矿业类科技论文摘要平行语料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 中国钨业, 2008, 23(6):47-50.

[34]田慧, 孙曙光,亓顺红,于海岩. “体育科学论文摘要英汉双语语料库” 的开发及应用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11): 86-91.

[35]田传茂. 基于网上数据库定量定性分析的术语翻译[J]. 上海翻译, 2010, (1): 50-53.

[36]张晓丽.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常见问题分析与处理[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6): 141-142.

[37]张建平, 叶德峰. 谷歌译者工具包辅助下的有色金属科技论文摘要英译[J]. 中国钨业, 2012, 27(5): 40-43.

[38]张建平, 陈奕强.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策略研究——以《中国钨业》摘要英译为例[J]. 中国钨业, 2007, 22(2): 45-48.

[39]杨宁, 陈少康.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汉语科技论文摘要英译[J]. 中国科技信息2010, (6): 228-231.

[40]许峰. 科技论文摘要翻译中的“信、达、切”问题研究[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5(1): 101-103.

[41]朱丹. 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 “信、达、雅”[J]. 中国科技翻译, 2013, 26(2): 12-15.

[42]黄洪, 马时荣. 医学论文摘要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 浙江医学教育, 2005, 4(1): 51-53.

[43]鲁琦. 目的论指导下的学术论文摘要翻译[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12(4): 137-138.

[44]朱剑飞. 对中医药论文摘要的英译管见[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5, (4): 74-75.

[45]何碧梧. 谈中文科技期刊英文摘要编写的改进[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156-159.

(责任编辑:高生文)

作者:夏历

上一篇:国学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开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