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文

2022-04-19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两种符号系统,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英汉语言差异现象复杂纷纭。本文从文化习俗、色彩差异、典故使用三个方面分析比较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文 篇1:

浅析汉英语言文化差异及原因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表现,文化是语言的承载。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分别是中西方文化的体现,包括两国人民不同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性、历史传承、思维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本文力图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由于文化的差异而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予以重视的一些文化盲点和误区,从而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交流障碍和克服中式英语的习惯。

关键词语言 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

文化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词,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可以统称为文化,既包括具体的如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也泛指一些抽象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包括这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此,处于不同文化之下的人们,他们的交际行为会受到不同文化模式的制约。由于中英两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人民的生活习性和思维习惯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这一点在语言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学习一国语言的同时也应该了解目标语(target language)国家的文化习俗,以达到更好理解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目的。中外一些语言学专家们对此也已达成共识,胡文仲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更提出:“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1993)。”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特别注意由于文化不同而造成的语言理解盲点、偏差和误区。

1 造成汉英语言差异的文化因素

1.1 地理位置的不同

中国和英国分别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两国的地理状况也截然不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山多水的国家,因此,山水和土地也成为汉语表达中常见的事物。比如在汉语中有“挥金如土”这个成语,其英语对应的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在英语中用水来代替汉语中的土,正形象地说明了两国迥异的地貌特征: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土地就很多,而英国四面环海,水当然取之不尽。此外,由于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农业薄弱,工业渔业和海运业发达,在英语中还有许多习语是与海洋航海相关的,比如sail near the wind(迎风而行,引申为几乎犯法)在海上迎风而行,当然有很大的风险,其喻义不言而明。鱼也和英国人生活密切相关,在英语中以“鱼”为具体形象的比喻俯拾皆是:比如成语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drink like a fish(牛饮)。汉语中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与此相对应的英语却说:“we lost hake but gain herring” (我们失去了鳕鱼,但得到了鲱鱼)。类似的例子还有,汉语描述在无强者的情况下,弱者也成了强者,喜爱用陆地上的动物,他们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而英国人却还是念念不忘水中的“鱼”,说“Big fish in a little 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

1.2 历史风俗习惯的不同

中国传统上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动物是牛,牛为人们耕地,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有成语如“气壮如牛”,“对牛弹琴”,“吹牛”等。而且英语中对应的成语分别是 as strong as a horse,cast pearls before swine,talk horse。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牛,其原因是中世纪以来欧洲的骑士精神盛行,所以马和英国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的成语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因为以前英国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车。此外,对待狗中西方人也有不同的感情色彩。狗在汉语词汇中通常是贬义词,如狗仗人势,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等。但由于西方国家习惯把狗视为他们忠诚的朋友,所以与狗有关的成语一般都是褒义的,比如 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另外,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图腾物,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因此关于龙的成语也有许多,如:龙飞凤舞,望子成龙,群龙无首等。但dragon在英语中是一个贬义词,常用来指如恶魔撒旦般邪恶的东西。如英国史词Beowulf中的英雄就是以屠杀凶猛的龙而流芳千古的。

1.3 思维方式的不同

中英两国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这点也体现在语言中。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从大到小,由远及近。这种思维模式可以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n)。比如在写信时对地址的描述: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北京路小鸟花园B栋20楼145号。而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却相反,是抽象型的,从小到大,由近及远。因此以上地址翻译成英语应为:No.145,20/F,Block B, Xiaoniao Garden,Beijing Road, Huanggu District, Shenyang City, Liaoning Province, China。思维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句法上也有差异,比如以下的例句:我本计划二月份去厦门游玩,但由于天气不好,不得不取消,这使我感到很失望。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可以用几个逗号简明松散地连接几个短的分句,先阐述具体的事实原因再最后点出后果及感受,句子的重心放在后面。而其英文翻译为: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I had intended to pay to Xiamen in February due to bad weather。在英语中,需开门见山地说出主题,然后再一点一点地用从句或名词性短语来补充说明,重心放在句首,句法结构严谨。只要符合语法规(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8页)则,一个句子加上若干从句可以无限的延伸。由此可见中英句法的以下几个不同点:(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2)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3)英语句子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4)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5)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1.4 意识形态的不同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是一个很讲人情味的国家,国人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而英美国家受到基督教义和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倡个性解放,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表现在汉英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表示不同关系的亲戚有着种类繁多的称谓,比如哥姐弟妹,姑婶舅叔,堂兄妹表兄妹,外公婆和爷爷奶奶等。而与之对应的是,英语中brother, sister没有大小之分,要加上older 和younger才能表示,姑婶及远房女性长辈统一用Aunt一词就概括了,男性长辈也用Uncle即可,堂表兄妹一律用Cousin來表达,简明易了。而grandpa和grandma也没有汉语中所谓外内亲疏之分。英美国家人在受到表扬赞许时也不像国人那样通过贬低自我的方式来自谦,而是坦然接受,回答I am glad that you like it(很高兴你能喜欢它), 认为这是别人对他个人的肯定。此外,一些英语词汇也具有意识形态意义。如表达政治家这个词,不少英语初学者会用politician这个单词,而politician在英语中一般指那些惯用政治伎俩的政客,通常是贬义词。而statesman才是我们汉语中所指的政治家,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Kramsch,C. 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3.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作者:万 辉 祖 洁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文 篇2:

初探汉英语言之文化差异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两种符号系统,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两种特定的表达形式,英汉语言差异现象复杂纷纭。本文从文化习俗、色彩差异、典故使用三个方面分析比较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汉英语言 文化习俗 色彩差异 典故使用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汉英语言中,颜色词不仅具有特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人类文化共性。而典故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大部分的英语典故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圣经》以及各种文学名著,其表达方式自然是其它语言所不具备的。同样,汉民族独特的文化决定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为汉语典故的产生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在语言学习中,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习俗

生活习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中英两国人民分居于地球东西方,生活习俗上有很多不同之处,它贯穿于两国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的各个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别

中国人路上相遇开口第一句常是:“你去哪儿?”或是“你吃了吗?”但很多情况下,问话方并非真的想知道这些。对此,我们只把他们看作是见面时的问候语。但这在英国人面前常会让对方不知所措。即使是请客吃饭,也不要问他Have you had your meal?至于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问候,最好还是留给自己的同胞。

人们分手时通常说Good-bye , Bye-bye,相当于中国人说“再见”。几乎所有语言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但在说Good-bye或“再见”之前,还有些客套话,各种语言也不尽相同。如有贵宾或不大熟悉的人来访,客人离开时,按中国的习惯,主人要把客人送门口。客人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最后要说“走好”、“慢走”之类的客套话,英语中却没有与之对应的说法。如果把这些告别语翻译成英语,说Stay here,听起来会十分别扭。“慢慢”这个词也很难译成英语。如果说Go slowly, walk slowly,很不自然,也不能传达汉语的语义。

2.各种称呼

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婶”、“周大伯”之类的话。这些称呼不可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一般直呼其名。其中,例外的主要有:称父母为Dad, Mum等,称祖父母为Grandpa , Grandma等,有时称年长的亲戚为Aunt Marv或Uncle Jim。就连对这种亲戚关系,美国人也倾向于用名字相称,不用表示亲戚关系的词语。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马校长”之类。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 (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

三、色彩差异

颜色词是指语言中用来描写事物各种颜色的词。同一颜色词在不同的语言中所产生的联想和文化附加意义也各不相同,其修辞色彩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英民族在色谱中对主要颜色的划分大致相同或相近,但其表示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却各有异同。下面,就通过对颜色词的比喻联想意义对汉英两种语言加以比较。

1.红色(red)

红色是火的色彩在人们的心理中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联想到太阳和火。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火像征着热情奔放、喜庆、成功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故而,在汉语中带“红”字样的词语多为褒义。血是红色的,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赤色。这样在汉语中便有了“红小鬼、红军、红色政权”等词语。在中国,戏曲里红色表示忠诚、侠义。人们把忠心耿耿的关公描写成红脸,而英语则无此种联想意义,但却暗示淫荡。如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时,它也像征着血腥、革命、亏损、生气、赤字、恐怖和危险。如red battle(血战)、red hands(血腥的手)、go into red(亏损), see red(发怒)。红色对人们的日常行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红色被用作交通信号灯的停止色,消防车、警车和救护车的警示灯和体育比赛中的红牌。

2.黑色(black)

“黑”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不少词语与“不好”、“坏的”、“邪恶的”特征相联系。如blacklist (黑名单),black market (黑市),black-hearted (黑心的)等。

此外,黑色在中国古代有像征刚毅、铁面无私等,是褒义,如“黑脸包公”。有趣的是,在商业英语中,in the black也有褒义的含义,即“企业经营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自从他当了经理以后,公司一直盈利。)而它的反义词则是in the red (亏损,负债)。这两个术语都来自记帐时所用的墨水颜色。In the red己被汉语借用,即“赤字”。

四、典故使用

英汉典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巨大差异是任何其它语言现象所不能比的。历史和文化的巨大差异,不仅使英汉典故几乎没有相同和相近的表达,而且其中一种语言的典故不能引起说另一种语言的人相同的联想,也就是说,它们一般不为另一种文化的读者知晓。以下举例说明:

英语典故: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 (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 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

译文:如果我们试图实行这些轻率而愚蠢的主张,用印度话和其他15种官方承认的各邦语言取代英语的话,那么,印度就会因语言的纷杂而乱作一团。

分析:据《圣经》记载,诺亚的后代拟造通天塔,耶和华怒其狂妄,使建塔者因操不同语言,形成交流障碍,塔终未建成。后来,“Tower of Babel”就变成“语言的交流障碍”。

以上的例子中的典故是较为熟知的神话典故,在近代英语中已作为一般形象化词语使用。为使非英语语言读者知晓其义,翻译时可放弃原文的神话典故,而以一般化语言表达出神话典故的含义。

汉语典故: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译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ancient master mind.

分析:诸葛亮这个名字,中国人家喻户晓。但大多数外国人并不了解他,所以英语翻译中加一个同位语“the ancient master mind”进行解释。

又如,“难道这也是痴丫头,也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且更为可厌。”

译文:“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who comes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注: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分析:英语译文不但进行了解释,而且在后面加了注释,这样才能使西方读者对“东施效颦”这一成语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如不进行这些技术处理,则译犹未译。

五、结语

作为历史非常悠久的两种语言,汉语与英语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在以后的语言学习当中,我们要不断深入对它们差异的认识,以便剔除那些为交际设置障碍的因素,也不要忽视这两种语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做到求同存异,最终达到提高交际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语言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3]张培基.英语声色词与翻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作者单位:辽宁渤海大学)

作者:李雪芹

汉英语言文化差异论文 篇3:

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摘 要: 因为民情风俗和地理环境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给语言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语言的通约性给不同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可以实现沟通。

关键词: 汉英语言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约。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无论从语言的符号观还是社会观来看,其都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语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现在语言的文化属性、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为语言内涵的文化,给予语言的影响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影响并制约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2)决定语言的指称内容与形式;(3)作用于人类的语言思维与表达形式。由此可见,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正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1993:109)文化对语际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汉英民族在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民情风俗、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社会制度、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仅给各自的载体语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而且为这两种语言之间互译带来了重重困难。笔者拟从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着手,以归化和异化策略来寻求其间的语义文化对等翻译。

一、汉英文化差异

因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产品,要理解它就应该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其在语义层面上的转换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其差异首先表现为价值观念的不同。汉文化是一元文化,强调“社团价值论”;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个人价值至上论”。除了价值观念差异之外,汉英文化差异还与两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与社会环境、气候条件和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

(一)地理环境引起的文化差异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常常给该地区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国和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的迥异,气候条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对的异域文化。英国是岛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民族创造出的语言就沾上了该地理特征。如spend money like water,make water,all at sea等就囊括在其中。相反,中华民族祖居亚洲大陆,其文化自然也难免受其影响。上文所说的“挥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还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黄土背朝天”等不胜枚举。至于气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异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单就“东风”“西风”之说来看,两种文化就大相径庭。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Charles Dickens在《大卫科波菲尔》中说:“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 wind!”这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然而汉语中的“东风”是春风,是温暖的使者。“西风”是秋风,有萧瑟秋风之说。马致远之词作“古道、西风、瘦马”,又同是马曲的“醉乡中,东风唤醒梨花梦”也说明了这一点。词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让异域人士费解。

(二)民情风俗造成的差异

汉英民族由习俗引起的文化差异在一些与动物有关的词汇短语上体现得非常明显。英国人喜欢马,养马、骑马、赛马成为其风俗,英国文化就属于典型的“马文化”,所以英语中有关马的说法极其丰富。如:talk horse(吹牛),get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气扬),horse and horse(并驾齐驱)等。然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汉语囤积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象征。“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体现的这种情结。相反在英语中却用马来代替。汉语中的“老黄牛”翻译成英语也就成了a willing horse。不光如此,汉英语言中的一些表示颜色的词汇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红色”在汉语中含有极强的褒义色彩,“大红大紫”显示的是成功和富贵、喜庆和吉祥。与此相反,red却常常让西方人想起流血、战争、恐怖、愤怒和危险,含有较强的贬义。

二、翻译策略

汉英文化的差异性给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但是,这并不是说明两种语言之间就不能相互转化。语言共性论认为,虽然人类的语言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在生存环境、身体结构、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这就使语言之间的转换成为可能。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语言之间转换的可能性。如果说每种语言都能表达所指的一切,那么,从原则上说,某种语言所表达的一切都能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蔡毅)。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转换常常借助于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它翻译的前提是,认为语言是有差异的,交际因语言社团之间与语言社团之内的文化差异而复杂化。异化翻译承认并发展差异,并且在目的语中表现文化差异。异化翻译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点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的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异化翻译有利于读者了解异域文化;有利于读者运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异域文化的独特之处;有利于丰富目的语文化和表达方式。但是异化翻译也有自己的劣势,它常常使译文句式生硬、晦涩难懂,这就给读者带来了阅读困难。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有“音译法”和“直译法”等。

(二)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就是遵循目的语文化的当前价值,对原文进行同化翻译。该翻译法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地道畅通的目的语进行翻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被掩盖,目的语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取代了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归化翻译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对于译者来说,要全面了解一种异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译过程中因为对本族文化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往往会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以便使译文通顺。这样,对于读者来说,就可以避免文化冲突,在自己的知识文化范围轻松容易地理解译文。由此看来,归化翻译的通顺常常也会换来文化信息的遗失。常见的归化翻译策略有“代换法”、“解释法”和“异译法”等。

三、異化归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们已经谈到异化和归化翻译各有其优缺点。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实际翻译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关于翻译的标准,清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了著名的“译事三难”,即“信、达、雅”。“信”指忠实原文,“达”指语言通顺畅达,“雅”指文字古雅。鲁迅也曾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原作的风姿……”。钱钟书提出了更具体的“化境”文学翻译标准。他说:“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显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从这些翻译名家对翻译所定的标准可以看出,“忠实”和“通顺”是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缺一不可。那就是说,既要将原文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传达,使语气和风格与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畅自然,易于被读者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找到异化和归化翻译的最佳结合点,让异化和归化各得其所。一般说来,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间的关系分为文化交织、文化鸿沟、文化冲突三种。不同的文化关系对翻译的策略的选用有极大的影响。文化交织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这样语言之间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难理解。为了更多地接触异域文化,异化翻译方法就显示出优越性;文化鸿沟是指两种文化中存在着文化差距。这时我们可以选用归化翻译方法,如果选用异化翻译方法的话,就必须用直译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传递信息的两全其美;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文化对某些物质,事物和现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处理这种文化现行,归化翻译方法更能大显神通。

参考文献:

[1]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105-115.

[2]熊启煦.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8):342-345.

[3]赵爱国.语言文化学论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41.

作者:许丽红

上一篇: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论文下一篇:铁路雨量监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