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2022-05-12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思想品德课题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连接点。当前,无论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实践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都是一个亟需加强研究的课题。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

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项重大新课题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从理论上提高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培养其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富有时代意义的重大新课题。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确定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把和谐社会教育作为一项重大的新课题,使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同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

把对大学生进行和谐社会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新课题,是由两者的本质和内涵决定的。从根本意义上讲,在和谐社会中,人的自身和谐是根本前提,又是自然和社会和谐的产物。造就和谐的个人,就要使其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合理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到更好地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两者在本质和内涵上是一致的。站在和谐社会的高度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加扣紧主旋律,体现时代特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大学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代性的认识

“和谐社会”并不是新概念,但把构建和谐社会正式作为执政党能力建设的目标提出来,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重要创新和重大贡献,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具有时代特色。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有一个过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根据时代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就多次讲到“和谐”一词。比如,在谈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强调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谈到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时,强调要“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谈到维护社会稳定时,强调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繁重任务,必须保持长期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强调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社会更加和谐”。以上充分说明,“建立和谐社会,达到全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是这一思想的发展和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今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在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基本需求的矛盾,表现形式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匮乏,人民的生产生活基本要求得不到满足。经过20多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的经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短缺经济已被相对过剩的经济所取代,人民生活总体上已接近小康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物质匮乏引起的社会矛盾相对减少。但从另一方面看,又面临新的矛盾和挑战,一方面从中国历史上看,长期以来就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看,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左右,人们的精神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社会矛盾相对增多。其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水平拉大,新的社会阶层兴起,社会利益关系变化,人民内部利益分化,人民内部矛盾经常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重大课题,做到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理顺群众情绪,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向小康目标奋进。

当代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敏锐且最少保守的特殊群体,他们在这种深刻变化的形势中,承受的学业、择业与就业,成长、成才与成功中的心理压力和现实矛盾却比以往都增加了,极易出现发展不和谐的问题。同时由于现在的社会和学校是相通的,社会上的不和谐往往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情绪,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就能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自己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识,就能相信党组织和各级政府会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从而安心学习,报效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二、教育大学生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社会,又是一个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提出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社会的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的深化。树立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谋划国家发展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既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社会各阶层、社会利益群体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既要实现微观的各个社会的组织细胞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宏观的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理念、一种意识,同时也是一种作为,一种目标,必须要从自身做起。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理想信念,勇敢地担负起祖国建设和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在日常行为中要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牢牢树立起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要具有文明素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力。

三、培养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学校受教育期间就要培养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应该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培养大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现在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奋斗与服务社会、个人利益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关系。这样容易步入只讲个人奋斗,不讲为人民服务,将个人利益看得至高无上的误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应该通过和谐社会教育使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公众利益观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这种基本的价值取向,才能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做到维护公众利益,自觉地约束和调节自身行为。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尊重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前提。必须懂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学生在学校要尊重同学,尊重师长;在家中要尊重父母,尊重亲友;走向工作岗位,要尊重上级,尊重同事;如果走上领导岗位,要做到尊重下级,尊重民众。这样就会孕育一种良好的氛围、和谐的环境,促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成才、成功。再次,培养大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由人际交往完成的。特别是现代社会的信息化使任何组织和个人的事业都不分割地成了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完成一项事业需要更多、更复杂的人际交往。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只有具备以上的才能素质,青年学生才能理性地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之中。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作者:严 琳

第二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一个亟需加强研究的课题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连接点。当前,无论从学科建设、理论研究,还是从实际操作、实践发展看,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都是一个亟需加强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之缘起、相关研究之进展,论证了该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深刻揭示了这一研究的价值之所在。同时,还提出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分析框架。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价值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实践活动的进展,使人们逐渐产生了关注、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强烈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其可以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改进方法、优化过程、提高效率等多方面的特性,将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之缘起

(一)困惑与反思——源自工作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问题的提出,一方面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困惑。例如,不时有人发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究竟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怎样来评价自己的工作成效?根据什么标准来判断选择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合理性以及产生的结果是否达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如何来评价我们的工作对象?评先、评优、推荐就业、公务员考核录用等过程中,专业素质看分数(尽管这也是不太科学的)、科研水平看论文、身体状况看体检或有其它硬指标,唯独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看抽象模糊(有时千篇一律)的评语鉴定。那么,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在评语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能不能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人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对不同的状况显示不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这一问题也来源于理论工作者的困惑。如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的过程中,究竟怎样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的价值?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1]这当然是对我党近8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总结和深刻认识,“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最高度、最本质的概括”。[2]但这显然只是党和政府从宏观层面上、从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的角度来评价的,或只是一种评价结论,并未解决评价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

(二)深化与突破——源自认知拓展

评价,是人把握客体对人的意义、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评价问题是与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的。由于价值问题在过去的哲学原理体系中几乎是个空白,因此不难理解,评价长久以来还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或抽象的概念,并没有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直到价值论成为了继本体论、认识论之后哲学研究中又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作为揭示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活动才逐渐为人们所关注。起初,评价的应用研究主要侧重于道德评价。随着评价理论研究的深入,评价思想已开始广泛影响社会各个领域,如企业质量评价、增列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全国文明城市测评、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等。尤其是教育评价已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课题(基础理论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评价研究)之一。同样,对于有着优良传统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说我们过去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评价(这种评价当然是不够全面和科学的),那么现在则客观地要求我们认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作出比较全面、科学的评价。

(三)专业化与科学化——源自学科发展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做“育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它需要有良好的导向机制,以保证使其始终沿着正确目标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其运作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有效的手段不断加以调控,从而使之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另外,党和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一定途径及时了解其效益;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也企望借助科学方法准确把握对象的发展脉搏,以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主管部门为了有效地指导、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全面了解其进展状况,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等。

近年来,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比较活跃,这也必然要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3]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揭示这种关系,即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评定或判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对象和内容,离开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无、大小,则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才会为人们所把握、所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关研究之进展

(一)价值与评价研究:十分活跃但分歧明显

我国学者研究评价问题,是从实践标准的讨论开始的。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涉及价值和价值评价,价值与评价问题就提上了日程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马俊峰的《评价活动论》(1994年)从活动论层面,在宏观整体上把评价活动分为三种形态: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固形态。冯平的《评价论》(1995年)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评价活动的逻辑进程、结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构了一个评价活动的心理运作模式理论。同年,陈新汉的《评价论导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评价的两个环节:一是以主体选择需要作为评价标准;二是主体整合价值信息以形成意义。他在随后出版的《社会评价论——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1997年)中,又分析了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即无机形式(应是自发形式)和有机形式(应是自觉形式)。张理海的《社会评价论》(1999年)就社会评价的本质、结构、特点及过程等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4]

不同的研究视角必然导致对评价的看法亦不同。有人从评价与实践的关系看待评价;也有人从评价与价值的关系看待评价;还有人从评价与认知的关系看待评价。这里矛盾的焦点是评价究竟是不是反映的问题。坚持评价是反映的学者认为,价值作为评价的对象对于评价者来说是先在的,评价作为对价值的观念把握,本质上是一种反映。坚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反映是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言的,而评价与认知的区别就在于其对象本身就包含着主体自身的因素,因而它不是反映;还有人沿用西方哲学的看法,认为评价是为事物赋值,因而是评价产生价值,评价先于价值,而不是相反。[5]由于对评价的理解不同,因而对于评价的形式、标准、原则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问题都存在较大的分歧。

(二)教育评价研究:发展迅速且日渐深化

关于教育评价问题的研究,国外研究深入、国内研究发展迅速,成果丰富。陈玉琨教授等认为,现代教育评价主要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从1900以来,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间续发展阶段(1900~1977)、理论积累阶段(1977~1985)和持续发展阶段(1985以后)。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是:关于教育评价主体的认识是“从一元走向多元”;关于教育评价目的问题的认识是“从鉴定走向发展”;关于教育评价中介机构问题研究的进展是“从否认走向实际建立”;关于元评价问题的研究进展是“形成性元评价和总结性元评价的结合”;关于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研究进展是“从承诺认同到追求教育质量的不断完善”。[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客观上对教育评价需求日渐迫切,党和政府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与重视。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大支持,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7]在《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8]1990年原国家教委还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特别是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及相应的教育评价的地位、作用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纲要》第32条明确规定,要“建立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各地教育部门要把检查评估学校教育质量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对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要采取领导、专家和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质量评估和检查。各类学校都要重视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纲要》还指出:“通过试点,改进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生导师的审查办法,同时加强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9]《纲要》的出台,更加推动了我国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走向深入,甚至国内教育界由此开始出现一种所谓的“评价热”。

回顾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可以看出,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是围绕评价方案的设计与制定、实验与实施,在实践中修改完善并在理论上抽象概括的主线展开的。在此过程中,对有关教育评价的概念、目的、对象、结构、功能以及原则、方法、制度等都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并逐步构建出了教育评价理论的四大

研究领域:基本理论研究、指标体系研究、方法体系研究和评价制度研究。[10]

(三)德育评价研究:实践中探索困难重重

德育评价的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教育评价研究路径,二是德育学研究路径。从这两条路径的研究看,德育评价呈现出两种维度:一是从学校乃至社会整体(大德育)角度对德育进行评价,主要侧重于德育评价的管理功能,即通过德育评价反馈信息加强对德育过程及各要素的调控、管理;一是从学生个体角度对德育进行评价,则主要侧重于德育评价的教育功能,即通过评价把握学生思想品德的变化并据此进行方案的调整和有针对性地施教。事实上,这里已经凸显了我国德育评价的两大对象:德育工作与德育效果。

循着这两大对象,学界也进行了思考和研究。例如,肖鸣政在《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表明,个体思想品德的评价在我国源远流长,特别是随着教育评价研究的迅速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北京的“教育型目标调控模式”、河北提出的“指标量化,评语描述模式”等。但正如肖鸣政所言,个体思想品德评价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品德测评过程中会遇到“品德表现的全时空性与观察的有限性”、“品德的复杂性与测评的简约性”等20个难点。[11]再比如赵祖地的《高校德育评估概论》等,[12]对德育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进行了论述。但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于德育评估(评价)的理论依据、特点、规律以及评估的合理性、科学性等缺乏深入的研究,对评价实践的指导性还不太强。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起步较晚亟需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中必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这一点与德育评价的研究类似。如邱伟光、张耀灿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辟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进行了阐述。

除了在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和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之外,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评价热”还在我国企业、机关等各行各业也有体现。如,1985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上海市工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与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联合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定量化评估的课题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不同侧面进行探索,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13]

这些著作和论文一般只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某一个要素、环节和侧面来进行的研究,缺乏系统性,而且也缺乏理论深度。总体来看,借鉴、移植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多,重复研究的多,操作性的、经验总结性的多,而规律性的、独创性的研究少,基本未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相对独立的框架体系。这跟实践的要求、学科理论建设要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亟需加强。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之价值

(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科学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党历来都十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无论中央领导人的讲话还是中央文件以及一些政策法规都一再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要把它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但实践中还是有较大的反差。长期以来,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客观公正的体现和反映,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尤其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往往看不到(确切地说是不能正确地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效果与价值,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忙起来自然让其“靠边站”。直接就体现在,升学、就业、招工、晋级、录用公务员等也对学生、员工、教师、干部的思想品德缺乏客观科学的评价。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从理论上弄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从而科学地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当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不同的个体、人群或社会的价值,如同经济工作、文化工作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等的价值一样,能得到社会公正的评价与承认,那么它也就能与经济工作、文化工作以及科学技术工作一样确立起其相应的地位。同样,也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态度,促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改进和个体自我修养的主动加强,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机制与功能。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决策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管理,就要对所管理的对象实施客观的评价,以便为党和政府的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就是在全面地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科学地、客观地评价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做出的。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具体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诸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划与计划、改革的方案、机构的设置、人员安排等也都必须经过决策。而这类问题的决策也是需要经过科学论证和客观评价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改变过去主要依靠领导者或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人的知识、阅历和智慧的经验决策的现象,尽可能做到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评价基础之上。

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对整个教育过程起着一种调控作用,不仅为其目标的确立、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提供客观的依据,而且评价得出的结论,经上级主管的职能部门或领导机关采取相应的奖惩、引导、调节等行政措施得到体现,可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外在推动力。同时,评价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倾向发生的影响,可以形成更为深远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外动力的形成上增强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效果的连接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其价值的连接点。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认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动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明显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于是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理论研究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杂志,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举措不断付诸实践,但实际效果却总是不尽如人意。有人认为这是不良的社会环境所致,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缺乏科学性是主要原因,也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根本就没找到问题的症结。这些分析无疑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仅仅从这些原因去解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实效性,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措施,那也许只能是重蹈过去的覆辙,思想政治教育在一片“重视”、“加强”、“改革创新”的舆论声中,实际上却被淡化、搁置甚至削弱了。

之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缺乏一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方法,无法整体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既不能客观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价值,也不能真正分清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复杂因子,更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诸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价值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不是为改革而改革、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认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理论研究,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正确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综观20多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主要是依靠主观思辨与经验描述,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国外在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面之所以能够有突破性的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最后都善于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评价的基础上,以科学的事实数据为根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及其科学化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需要。就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本身的建设而言,目前仍处在实践和探索阶段,对以往的经验和资料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许多经验和感性认识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马克思曾指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14]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等为其哲学基础,它对于教育统计和测量学、模糊数学、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必然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专业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对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价值判断,从而使人不断摆脱盲目被动而走向自觉能动,不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以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尺度,对不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作出价值判断(具有超前性的价值判断),从而使人们预测和确定努力方向,弄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应当争取的(或应当摒弃的),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专业化。最后,也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调控,从而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符合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之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最基础的理论问题之一,也是这一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人们对价值与评价概念的理解尚存在较大分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概念的认识也是见仁见智,因此廓清这些基本概念就成了这一课题研究首要的任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何以成为可能?”这是在弄清了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回答的。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挖掘、梳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探究,以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笔者以为,古今中外品德评价或德育评价的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实践发展和要求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体与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客体与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的关键要素,它是解决“谁来评价”、“评价谁”的问题,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从逻辑上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的展开包括: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的属性与功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的属性和功能,判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客体是否能满足、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客体与主体问题的研究,实质是要在探析客体与主体、价值客体与价值主体以及评价对象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究竟怎样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客体与主体。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能否得出科学结论的关键。在以往的评价实践中,常常因为评价标准要么主观随意、要么模糊抽象、要么缺乏科学依据、要么繁杂可操作性不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或者流于形式、或者虎头蛇尾难以为继、或者弃之不顾以业务评价取而代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五)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及其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它本身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从过程的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就是要针对这一过程各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探讨其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运动规律,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一般过程,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以及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过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

(六)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发展的归宿,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活动逻辑展开的终点,还是人们从总体上应如何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发展,它能够达到和应该达到怎样的一种状态或境界的问题。对于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应然”状态的看法和期望,反之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这种“应然”状态的期望也会影响人们对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认识。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概念、特点、过程、规律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之后,自然还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究竟有没有科学性、能不能科学化的问题作出回答。

参考文献:

[1]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N].人民日报,2000,6(29).

[2][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7,103.

[4]苏富忠.论评价及其标准[J].(下转第62页)(上接第54页)济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6).

[5]漆玲.评价问题讨论述评[J].理论与现代化,1999(11).

[6]陈玉琨等.我国教育评价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未来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7][9]郝维谦等.高等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04,490.

[8]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41.

[10]沈小碚.教育教学评价研究的发展与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4).

[11]肖鸣政.品德测评的理论与方法[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339.

[12]赵祖地.高校德育评估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3]项久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评价的合理性[J].教育研究,2002(8).邱柏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问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1).

[14][法]保尔·拉法格等.回忆马克思恩格斯[M].译者:马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7.

学位论文专家审阅意见:

选题前沿、难度大、有价值,逻辑结构严谨,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特征未专门概括。(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

选题难度大,下了功夫,有许多创新,定性与定量结合,在国内应算是领先的。(武汉大学黄钊教授)

选题难度大、有价值,论文在超越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结论上有突破。文笔简炼,观点凝炼,在结合自己的工作等方面做得不错。但二级指标体系的相互关联性论述显得不够充分。(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

实证研究好,从实际出发,有价值;形式上美,文字很对称,读来朗朗上口。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规律(供求关系律),读者不太好理解。(华中师范大学林剑教授)

本栏责任编辑曹宁华

作者:王茂胜

第三篇:“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 针对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政治课课题化教学模式的跟进研究。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利用网络资源,克服政治课教学改形式花样迭出,实质并无改变的难题。

[关 键 词] “互联网+”;课题化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使教育方式呈现不同创新的形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高职学生厌学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带来的网络资源,令学生“爱不释手”。怎样使沉闷的政治课活跃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利用课题化的教学模式,让丰富的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导学生参与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课题研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一)将课题设置任务交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

传统政治课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这种单调的方式,使高专师范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气氛相当沉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设置,教会学生发现课题、提出问题、分解课题、探寻答案、完成课题,对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以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为例,根据教材的十二章内容,教师划定十个课题的范围,由学生自主拟定课题名称。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贴近生活的十个课题名称的敲定,鼓舞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题研究,设置难度不同的目标问题,增强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高职学生理论水平有限、缺乏学习热情、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有畏难情绪,而难度不同的问题设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参与的学生在掌声、笑声中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满足、振奋等情感,便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题一“普通人眼中的毛泽东”的研究过程中,子课题从毛泽东的个人生平,到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难度逐渐提高,让学生通过亲手搜集网络资源、参加教学平台的教学反馈,更直接感受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所以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也相当的活跃。从而解决了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

(三)促进学生主动质疑,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理论知识,是高职学生最为反感的死记硬背部分。课题化教学鼓励学生在研究知识点的同时,互相质疑。辩论结果计入考评成绩。因此,学生对搜集的网络知识,必须理解和掌握,不仅要让学生关注知识,还要带着怀疑的态度,敢于质疑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而利用網络资源建设能有效地进行模拟实训,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辩论、总结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例如,课题三“三大改造带来的巨变”中,各小组相互听取对方的研究报告后,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效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可见,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克服了政治课教学中的厌学现象,但该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课题内容的精准把握等问题。

二、课题化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一)课题研究范围由教师选定,突出教学重点

课题化教学模式是在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把握的基础上,教师结合现实社会和学生实际需要,选择若干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课题贯穿起来,重在每个课题内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严谨性。实施课题化教学模式,每个课题的设置,都需要与社会现实、学生生活相联系,尤其是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紧密相连。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教学内容。

(二)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政治课“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学生的辨别能力不高,教师必须加强管理。同时,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即把基础评价、择优评价和期末考核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课内、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参与情况,注重综合学习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通过一系列课题拟定、分工合作、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现教育目的。

(三)注意网络资源使用的合理性

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习惯于利用网络的各种资源,往往忽略了资源本身的合理性和准确性。作为政治课教学网络资源利用,还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今天,学生的线上和线下的学习已经十分普遍,而且资源内容的挑选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不能脱离生活。真正适合教学的资源需要非常精心挑选、剪辑,而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的利用是否能遵循以上原则,这些都需教师严格把关。因此,要求在推进课题化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注意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能盲目。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研究还有很多不足。重要的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就能有效克服厌学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完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化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慧.“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亚太教育,2015(27):74.

[2]汪娟,陈光臻.“互联网+”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76-80.

作者:耿洁红

上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下一篇:工程管理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