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

2022-04-19

品德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的难点,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教学中有何不足,以及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怎样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都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本文对中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分析,探讨怎样的教学措施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将思想品德情感运用到生活中以及带来何种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 篇1:

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始终

(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小学;山东省昌邑市柳疃初中)

[摘要]本文从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五个方面探讨了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思想品德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道德情感 思品教学 学生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的提高有直接推动作用,对道德行为起着极大的调节作用,是架设在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作为重要一环,贯穿于思品教学的始终。

一、在学生原有道德情感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材来源于生活,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日常生活中,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例如见到身体有残疾的人,心中可能会产生关爱之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模糊的、肤浅的,有较大的偶发性和不稳定性,像偶尔闪过的小火花。教学时,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并以此为基础来引发学生的内心震动,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加以助燃,使其燃烧得更旺盛、更明亮,得以深化,将其引向比较丰富的、鲜明的、深刻的情感,将学生原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

二、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是中小学生突出的年龄特点,榜样对他们来说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具体的榜样形象一经树立在学生心中,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学习和模仿的愿望。教学时可从两个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榜样来感染学生。在思想品德教材中,引用了很多伟人、名人、领袖、英雄、模范,他们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既表现在爱祖国、爱人民、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等大的方面,又表现在爱父母、爱同伴、对人善良、宽厚待人等小的方面。我们要将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情操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以此来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道德情感不断丰富、稳定、深刻。例如,教学“要有毅力”时,教师要抓住“在学习和生活中,张海迪遇到了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这一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心目中树立起张海迪不怕挫折、顽强坚毅、勇于拼搏的光辉形象。

2.从优秀学生中选树榜样来激励学生。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从学生身边选择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以学生榜样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学生中选树有说服力和代表性的典型人物作为榜样,并注意选取感情色彩浓厚的材料,以充分运用其中的情感因素感染学生。

三、在提高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相对于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而言,具有较大的依附性,既依附于道德认识之中,又依附于道德行为之中。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贯穿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教学中。

1.在提高道德认识时,培养道德情感。情感是以认识为基础的,随着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也会不断发展,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例如,教学“爱护名胜古迹”时,如果学生对名胜古迹知之甚少,就无法产生爱的情感。因此,教学时要向学生介绍名胜古迹,引导学生明确其价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产生珍爱之情,再举出人们爱护名胜古迹的事例,激发学习愿望。这样,道理越讲越明,爱护之情越来越强烈。

2.在指导道德行为时,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激发他们的行为动机,而道德动机的产生要靠道德情感的作用,因此在导之以行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教师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在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例如,为指导学生关心体贴父母这一道德行为,教师可抓住“父母是怎样照料自己的生活,关心自己的学习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父母不辞劳苦把儿女养大,并无微不至地关怀儿女的生活和学习,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要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道德情感一旦被激发起来,关心体贴父母这一行为动机也随之产生了。

四、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观其形,触景生情,激发起学生对美德的向往。

1.借助媒体技术,渲染情境,培养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可控性等特点,再现情景,渲染情境,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分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

2.扮演角色,体验情境,培养情感。根据儿童易于动情和易受感染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当参加角色表演,来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加深内心体验,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3.组织活动,感受情境,培养情感。儿童好玩好动,酷爱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恰当的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道德规范和道德认识,在活动中产生道德情感。

五、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只有教师先动情,学生的情感才容易激发起来。有人曾说,情感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就说明教学语言一旦包含情感性,就能产生“听者动容”“受者激情”“纳言暖心”的神奇效应。因此,教师要运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和生动的讲述,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教学“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时,教师在导入环节进行了一段激情演讲:“在我们祖国的大地上,涌现出了许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继雷锋、焦裕禄之后,又一个响亮的名字传遍祖国大地,他就是共产党员的楷模孔繁森同志……他的精神像一面鲜红的旗帜,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讲,激发起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产生了一种强烈求知欲,孔繁森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哪些感人事迹?当学习到孔繁森不幸因公殉职,在料理后事时发现了他仅有的两件遗物8.6元人民币和发展阿里的12条建议时,教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此时学生也被教师的情绪感染,更被孔繁森的高尚情操深深震撼,不禁热泪盈眶。这样,学生的道德情感被进一步激发起来了,道德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作者:王丽萍 刘长增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 篇2:

对中学思想品德课道德情感培养研究

品德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的难点,如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教学中有何不足,以及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怎样施教才能达到教学目的,都是思想品德教学中值得深入讨论的话题。本文对中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分析,探讨怎样的教学措施可以让中学生更好地将思想品德情感运用到生活中以及带来何种意义。

一名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道德修养,才可真正意义上被评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应该予以灌输正确的思想品德并延伸道德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结合种种教育方法来自我认识,做到品德修养高层次的缔造,以确保学生正确品行的端正与成长。

一、当前中学对于品德道德感情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在品德教育方面的学习欠缺,学生被繁重的作业所包围,学校对于学生的教学也采取以考试为目的,大多时间为了升学,课节都被主课占用,对于自身的品德修养也没有意识,甚至导致不良品德行为的发生。并且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一旦犯下品德上的错误,对其成长是有影响的。

2.学校在进行学生品德教育上不够规范,或者在品德教育方面的施教程度达不到教学目的。例如,老师在进行道德教育上采取语言叙述,枯燥乏味,吸引不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对于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激发不出学习兴趣,学生对于品德方面的学习仍然得不到提升,在这方面学习依旧没有正确教学思路,对于学生来说达不到教学的期望。

二、提高中学生品德道德修养教学的措施

1.采用实例举例说明,让学生以实际例子为基础,拓展品德教育情感的释放,让学生在具备良好品德道德的事件中深有感触。例如,老师可以通过新闻与报纸上关于品德素质较高的实际例子来给学生讲解,如马路上有一位老奶奶摔倒了,最后好心的过路人将这位老奶奶送到了医院,在医生与护士的全力抢救下,老奶奶终于没事了,并且感谢了有爱心的过路人,过路人因为及时帮助了老奶奶免受更多的痛苦也感到非常欣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学生认识到过路人的品德道德情操,这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通过事实来影响学生的心智,鼓励学生也应该具备这样的品德道德感情,不可以视而不见。

2.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中学品德道德教育的学习,尤其中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够鲜明,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展示了道德品德情感教育的建立,其中图片与信息相结合的方式,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学更生动更形象。例如,在讲解我们身边常遇到的事情時,如很多爱心饭店冬天准备热水为那些天还没亮就开始辛苦工作的清洁工,冒着严寒,不畏寒风凛冽辛苦作业,很多饭店和商店看到他们工作很辛苦,想给予一些精神上的帮助,于是各个路边的商家就开始筹备帮助环卫工人的爱心活动,他们看到有环卫工人在自家店前,主动送去开水帮助他们抵寒,甚至请他们到店内休息,这种行为也是较高品德道德素质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道德感情融入其中,要知道这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这是人们品德道德情操的表现,再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环卫工人的辛苦和给予帮助的人品德修养,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3.采取多方面教学手段。例如,情景假设方法。在干净的路面上看到了一个塑料瓶子,而塑料瓶子的旁边就是垃圾桶,那么老师就可以进行提问,看同学们的态度如何,有的同学会说:别人都不去捡,我去捡会不会太丢人了,而有的同学就开始反驳,别人不去捡说明他们的品德道德还不够高,去将垃圾拾起扔到垃圾桶是道德修养的体现,怎么可以说是丢人的事呢?况且做人如果随波逐流那还有何意义,通过情景假设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再做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品德道德修养。

三、中学生品德道德教学的重要意义

1.对于学生来说,培养品德道德情感教学让学生知道道德修养在我们生活中高于一切,是一个人精神文明的体现。虽然学生的文化课程重要,但道德修养才是学生最重要的人生学习科目,在完善人格,展现价值方面有着一定的意义。

2.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定意义上是教育的提高与完善,教育事业一直都受人们关注,而人们的道德修养正是社会上需要的精神文明,所以教育如果将重视品德道德教学,就是规范学生的教育体系,对培养德、智、体、美综合性人才起到一定的意义。

总而言之,品德道德修养是人们生活中必要的行为展现,拥有良好的品德道德修养对于人们来说就是成功了一半。中学生正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应该提早打下品德道德修养学习的基础,让学生早日领悟,规范学生生活中的日常行为。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与老师对于品德道德修养学习采取支持与关注的态度。相信开展品德道德修养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有为青年。

编辑 孙玲娟

作者:傅强

道德情感思想品德论文 篇3: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道德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开放,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在刺激孩子们的感官,同时也对孩子们的心理、思维、情绪、行为等起着影响和干扰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情感 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家校合力

道德情感是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而当前的道德教育大多停留在认知教化上,,导致道德行为脱离情感,这样的行为“行不由衷”,行为人往往处于困惑、迷惘,甚至痛苦的情绪体验中,从社会整体看,这也正是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得不到普及、缺乏持久性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要使德育的力量充分迸发,德育绝不能只是“塑形”,绝不能只是追求外在的一致性,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育神”,使学生的爱国、诚信和宽容友善内化为一种素养、一种性格。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十岁是孩子由道德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阶段是道德认知内化成道德情感的关键阶段,思想品德教学无疑是这一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课改后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具有四个特点: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其中思想性是本课程的灵魂性质。这种思想性并不在于抽象的理论概念的传授与灌输,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使这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一种素养,从而塑造一个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理想自我。但要真正塑造新一代青少年坚不可摧的高尚的道德理想自我,从现实角度确实障碍诸多:

首先,来自于社会大氛围的负面影响

人格,是人的内部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外化,是人在处理和应付各种外界矛盾时表现的人的素质、能力和性格的基本特征,其中的道德素质一方面受社会及他人的影响,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与他人。而青春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生成长历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青少年的思维虽然已经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还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虽然喜欢独立思考,喜欢争论,不墨守成规,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储备不足,思考问题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幼稚,在分析和处理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时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特别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正当他们彷徨不知所措时,现实社会中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自然进入他们的头脑,侵蚀他们的灵魂。由于这些事例鲜明而生动,因此它们的力量甚至远远超过老师在课堂上的正面说教。要救人先谈价格、救助老人送往医院却遭讹诈、“中国式”过马路等事件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舆论氛围,和谐的舆论氛围要靠和谐的声音营造。所谓和谐的声音,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相适应、相一致的声音,是正面引导社会的主流强势之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有的强势之音。

其次,来自于家庭不正确的教育引导。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调查发现,社会心理发育偏离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态度、教育方法、家庭气氛有关。这一方面带来教育引导方向及内容的不正确,同时,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即使是正确的教育也适得其反,孩子除了逆反还是逆反。因此,家庭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促进和维护具有特殊的影响作用。“你只要好好学习,在学校其他什么事情你都别管!”、“别人能这么做,你干嘛要死搬教条!”、“没关系,就一次!”、“不要太傻了!”……诸如此类的言论几乎无时无刻萦绕耳边,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产生,功利主义几乎成为了现代青少年的主流价值取向。

最后,学校教育的刻板教条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学生从小就被强迫着去学习很多东西,其中的很大一部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的。努力地盲目的学,仅仅是为了考出个好成绩,以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还有同学的羡慕。就这样,慢慢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样一种错误的学习意识——为了考试而学习,为了虚荣而努力。这就造成了他们未必相信自己所学的东西,甚至对所学的东西习惯性地逆反,但考试时为了取得高分,仍然会按照老师讲解的、书本传授的知识去回答。

教育过于死板,通过一味“填鸭式”的传统方法,令广大学子苦不勘言,学习,已经不再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一个合理的途径,而是令学生感到压力重重的一个包袱。学习不是出于内心探求知识的渴望,导致学完了、考完了,一切就结束了,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仍然是过去的“我”。

以上种种都制约了青少年道德觉悟和素养的提高。可喜的是新世纪带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同一股暖风吹化了寒冰、吹走了寒冷。我们坚信,只要全体初中政治教师转变观念,紧紧跟上课改的步伐,大胆变革我们的课堂,我们必将能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做出最重要的贡献。寒冷的冬天已渐渐远去,温暖的春天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 2004年12期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吴红慧

[2]问题探讨 《和谐的声音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王勇

作者:翟晓霞

上一篇:行政审判方式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矿山地质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