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2022-05-1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教育价值决定,至少制约教育手段,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展开的情况,“开发的课程与课程标准有较大差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没有得到保证”。课程被边缘化以及裂化、学科化等异化现象大量存在,综合实践课程在其目标约束下应具有何种表现形式值得继续讨论。

第一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通过师生的互动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能收到综合实践活动课较好的效果。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探索。

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策略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方式的新型课程。当前,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已成为教育界共同关注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则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与以往课程相比有了深刻的变革,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但指导教师的作用还是毋庸置疑、不容忽视的,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需要有一套良好的指导策略。因此,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需要明确好活动的指导策略,进而组织教学的开展。这样,建立在良好指导策略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才能真正地达到其实际的教学效果。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开发不仅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更涉及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及指导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1)活动的主题不够明确。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组织过于仓促,忽视活动主题的考虑,使学生对活动的内容比较的盲目。

(2)活动的方案比较模糊。制定一套好的活动实施方案,既能对活动起到主导的作用,又能使活动收到预定的效果,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必要合理的实施方案。制定方案时,由于考虑不周,行事草率,往往流于空洞、虚幻,华而不实,似有实无,因而增大了实际活动过程中发生随意性的可能,教师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无所作为,或者任意作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发事情而不能有效的处置。

(3)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占主体。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在指导中,不能面面俱到,缺乏师生实质性的交流。教师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景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招致最终活动指导无的放矢,效果不明,使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4)活动指导方式不正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开展。而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在活动课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牵引”式的跟着老师学,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5)活动课程缺乏有效性的讨论、交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讨的能力。在实际的综合活动课程中,教师忽视学生在综合活动课程中的观察与发现,学生的发现与理解不能及时的得到认可、指正,这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综合活动课程的兴趣。

三、确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门新的课程,以其全新的理念,独有的形式,全方位的要求,无可避免地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针对“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技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等课程开展活动,为当代教育赋予了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课改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适应课改的保障体系。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中具备有效的教学指导策略,更好地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确定活动的中心主题。一个主题的好坏可以体现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程的中心主题。活动中心主题的确定,可以有效的便于活动的开展。活动的一切章节和内容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展开的。例如,教师要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教师首先就得明确这一活动的中心主题,然后依据活动的中心主题,对活动各个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使得活动有序地进行。

2.制定活动的方案。活动的方案是活动有序开展的纲领。教师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拟定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式的设计,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之中,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例如,学生在对关于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进行方案制定时,可以根据党在今年将会有什么重大的活动和会议,活动方案就可以依据这些来很好的制定。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活动方案,在活动之前就做好相应的准备,以便活动开展得更加地顺利。

3.活动的有效策划。活动有效策划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和方案,进行活动策划,通过学生的独立和交流,进行多元化的策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性、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以便了解学生规划能力和指导活动课题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策划,进行师生互动讨论,进而找出一套学生最需求的活动策划方案。

4.活动的有效实施。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活动进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教师需要有效的对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的记录下来,活动结束之后,把学生们的活动成果一一的收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们良好的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

5.开展有效的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把学生实践互动课程中的观察、发现、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形成全面、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以便学生在后期的活动中,更加地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效率。

6.活动上的方法指导。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巩固和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发现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采用正确方法指导的同时,教师也可以成立学习讨论小组,利用小组间的讨论交流等方法,指导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然而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诸如目标不明确、方案不具体的问题,这些都是综合活动课程在指导性上的问题。有效地教学指导策略可以极大地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潇.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初中化学中的实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4).

[2]刘文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J].科技信息,2007,(06).

[3]廖文慧.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10).

作者:薛红

第二篇:审视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分析*

摘要:教育价值决定,至少制约教育手段,考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已展开的情况,“开发的课程与课程标准有较大差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没有得到保证”。课程被边缘化以及裂化、学科化等异化现象大量存在,综合实践课程在其目标约束下应具有何种表现形式值得继续讨论。通过对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的重要论述的分析以及对课程教育目的的理解,同时考虑当今知识的生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当下现实、人工学习场所学校学习的局限性以及学科课程对学习的局限性。文章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应满足综合性、实践性、学术性、社会性以及必修性等几个特征。

关键词:特征分析;实践反思;知识生产;学校及学科局限性;综合实践活动

上世纪80年代后,重视实践、重视知识的联系的教育观念再次受到世界范围各教育大国的重视。如美国的“2061计划”,法国的“多样化途径”,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等等。我国亦于2001年6月在所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国际实施情况来看,对于开设这种重视“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在理论上,人们从诸如进步主义教育哲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活动理论等诸多理论那里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但遗憾的是,在实践的层面上这种课程至今没有提供一个全面有效的国家的案例。

在我国,自2001年以来,人们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比如,专题的全国或国际性研讨会议已举办近十届,以书名中含“综合实践活动”为条件通过读秀中文搜索,可得到中文图书1600多种,而以文章题目中含有“综合实践活动”为条件进行搜索,可得到中文期刊文章4800多篇,硕士论文200篇。

文献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特征和价值,课程实施所要面对的“主题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师资、教学结构与模式选择、课程管理督导与评价”到实施案例,有着极大的丰富性。

就实践层面来说,浏览一部分介绍实施方案和提供活动案例的相关文献。如果从多样性来看,倒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其中也委实不乏令人击节、动人心弦的案例,但当我们激动过后掩卷而思,这些案例活动可以常态化吗?该案例中的学生所在的班级、学校的其他同学都享受到这种高质量的课程了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总地来说,正如有论者所言,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入常态实施、普遍实施、大面积规范实施的进程过慢;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1]举步维艰,困难重重。[2]一方面,一些一线学校很茫然,不知如何开发。[3]另一方面,虽然起步,但开发的课程与课程标准有较大的差距,或难以为继。[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边缘性至今没有改变,同时,该课程的裂化、学科化却接踵而来。[5][6][7]

对于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困难的种种原因,已有大量文献从课程实施的宏微观层面进行了论述。比如,课程的首次开设,再加上课程的“三无”性,使实施者无以为据。对于导致不能常态化的原因,透过论述,一般认为当前面对的难以常态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是对课程性质的理解不到位、资源的缺乏及教师配置难以适恰,课程及教师的评价的科学性。[8][9]事实上,除了以上因素外,人们没有论及的常态化何以不能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对本课程评价与其他课程评价的不一致性;同时,学科式配置师资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有着深刻的矛盾。[1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显然并不理想,以上分析显示有许多制约因素限制了它的展开,而其中一个重要约束是对课程性质的理解。这里仅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少应具备的一些特征在已有重要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的和课程实施进行再讨论。

Paul Ernest曾指出教育目的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应能决定或至少制约教育手段。[1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也必然要体现于它的特征之中。当前一些实施形态显然背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和价值,它促使我们对该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进行重新评估和进一步思考。

下面首先对综合实践课程应具备的特征进行了思考的重要文献按时间进行梳理。

1.已有研究的概述。早在2002年,钟启泉先生在《教育研究》发文,从课程编制原理和知识论的视角论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涵义和价值。他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的现实的(乃至虚拟的)学习环境之中,综合地习得现实社会及未来世界所需要的种种知识、能力、态度的一种课程编制模式。”这种课程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其特征是“以重大的主题为中心,准备了若干学习的途径”,以“主题——探究(经验)——表达”为组织单元,不仅重视结果而且更重视学习过程,通过“学习”,学习者实现与“客观事物的对话”;与“教师和同学的对话”;与“自身的对话”,同时进行“智慧的统整”和“知识的统整”。[12]

亦是在2002年,陈时见等则直接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是“统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作者对三性的解释是,与学科课程的纵向垂直组织形式形成根本区别的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按水平组织的原则统整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并且统整学生发展与社会发展以及教师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了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以及当代社会的综合性问题,着重培养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开放性,从课程目标看,表现出关注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较强的针对性和发展性;从内容看,课程能够及时对知识吐故纳新,具有柔韧性和生成性;从课程实施来看,可以突破基于教室的时空限制,具有灵活性和弹性;从评价看,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实践性则表现在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13]

2003年,郭元祥和田慧生分别发文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和基本原理。郭元祥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而田慧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施策略》中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生成性。可以看到,两位学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征的表述在语词的使用上是大体相同的,但如果仔细考察其内涵,两者是存在一些差异的。前者认为,课程的综合性是由学生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学生要处理由个体、社会及自然等基本要素构成的复杂世界,必须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实践性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课程资源,在学科课程中,即使是实践环节,都难以超越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但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是为了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身。而开放性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作者认为,开放性意味着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过程都是因人而异,非常个人化的。由于“学科课程中某些知识与技能、情感和态度,以及价值观可以通过告诉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是不能以 ‘告诉’的方式来传递的,它必须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历和体验,才能不断地生成。”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生成性。[14]而在后者,实践性指该课程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过程”;开放性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和实施等具有开放性,它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为了适应学生的特殊学习需要、活动发展的需要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可以及时调整活动目标和方案及活动步骤和环节;自主性指课程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目的是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空间。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设计、组织、引导,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并能积极主动地获得一些丰富的切身体验”;而生成性指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目标、新的价值、新的主题”将被生成。[15]

李臣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兴趣和生活,透过学生的体验过程,建构学生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促进素质综合性发展的主体性活动项目与方式。”基于这一定义,李臣之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①活动设计的前提必须基于学生的经验、兴趣和生活;②活动展开必须遵守“学生的体验过程”的基本规定;③活动的基本目标是建构学生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关系;④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总目的必须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发展;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素应是主体性活动方式等5个方面的特点。[16]

以上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初一些学者对该课程特征的一些阐释,它们对人们理解课程的目的和内涵,以及对课程的展开无疑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一些看法后来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重要内容。

随着课程的进一步推行,有研究者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具有课程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内容的专题性、教学方式的实践性、教学过程的体验性、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活动的主体性、教学情境的趣味性、教学价值的创新性等特点”。[17]

显然,不管是立足点、明确性,还是内涵及深浅度,这些观点之间存在差异,比如,有论述非常重视“强调学生兴趣、个性和内在需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主体性、自主性”,也有论述强调综合课程活动的个人化,这些差异展示了理论的丰富性,同时也给进一步探讨留下了空间。尤其是课程展开到今天,丰富的现实,包括异化促使我们对课程内涵及相应的特征需要站在“巨人肩头”做进一步的思考。

2.课程特点再思考。下文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的提出以及对这些特点内涵的阐释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思考。首先,特点及内涵将坚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5条的边界,同时考虑当今知识生产特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当下现实、人工学习场所学校学习的局限性以及学科课程对学习的局限性。

对于课程目的和定位,课程纲要已明确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并作为必修课”。从这里出发,考虑其它因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至少应具备综合性、实践性、学术性、社会性以及必修性等特征。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的。知识的分科曾是人类发展历程上的重大进步,但累积的知识已是如此庞大,知识的类分已如此细化,任何一门学科分支的知识、信息足以使一个人淹没,跳出学科知识的分裂,在整体意义上在更大的背景下理解知识,理解整合的知识能解决什么以及尚不能达到什么已成为当务之急。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信息共享的时长已大大缩短。这一方面使得各种问题更趋错综复杂,在解决问题时必须迅速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做出及时应对,同时使得单纯的线性研究不复存在,同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有大量的研究团队同时进行,研究结果往往是点阵式的跃出,这使得每一个研究团队必须对问题研究进展的各种信息进行及时整合与评估,以便为下一步甚至几步的方向做出规划。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分析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但分析是没有尽头的,随着分析的深入,知识与信息将变得迅速的复杂化。我们必须具有管理复杂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亦即整体、系统的观点。所以,知识的进化乃至社会的进步都要求学生的学习对此综合性做出反应。

基于这种综合性的理解,那种把原来的班团活动与研究性学习再加信息技术之类简单地划归于一个新的概念之下即称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模式是非常不合适的,甚至是没有诚意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超越学科课程乃至综合课程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内容的例举不应成为课程实施中课程割裂的理由。而那种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归为学科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xx综合实践活动”也是对综合性的误解。同样,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过渡性课程的观点是对综合性的价值缺少充分理解的表现。在这种综合性下,像其它学科课程一样单一配置教师或根据纲要内容分别配置教师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无法完成的任务,是无法承受之重,而对课程目标来说是“无法承受之轻”。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由于对综合性课题知识的极度缺乏从而对学生的问题极不敏感,对学生的指导往往是大而无当,不了了之。

其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实践的,它必须使学生处于活动之中。毋容置疑,我国中学生的大部分课程是纸笔化的,并且学习是一个师生高度交融,教师全程指导,争分夺秒、绵密织网的过程,可谓是深度把玩概念式的学习,但我们已经知道对一个概念的认知往往是没有尽头的,这种单一的纸上谈兵式情景使学生知识难以迁移到复杂情景,无助于解决具体问题。我们也同样知道,即使是学科课程,如果不把它与学生对世界的理解联系起来,学生一旦离开学校,他将回到前概念状态,这可以很好地从我国低科学素养与我国普及教育的程度不相称的现实得到印证。学生需要一个相对从容的空间,能综合多种认知技能,实践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实践是思维的载体,学习在实践中得以展开。那种黑板上的垃圾分类处理,一节课式的理财,从知识的生产看毫无价值。

知识的生产确乎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实际问题的推动,一个是知识系统内部的张力,但回顾知识生产的历史,归根结底,知识的创造孕育于实践。实践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除母语外,大部分知识的习得,具体化过程比它的反面更重要。综合实践活动应是综合各种知识与技能于实践的活动,促使学生知识情景化,并历经实践达到深刻化过程。

文献回顾中我们看到,一些学者强调学科学习是简单化的割裂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要让学生直面复杂世界。在此基础上,我们应看到一个人要具有处理基于个人、社会、自然为基本要素的复杂世界的关系的能力,他首先必须拥有的是相应的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应具有学术性即在于,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是不能承担得起责任的人,对社会的体认是一种理论支持下的深刻透视,实践是科学指导下实践,不是简单动作技能甚或停留在情感的层面。

一些综合实践活动纯粹停留在收获消息的层面,观察其效果是“远看成绿近似无”。 信息不等于知识,一般来说知识和信息存在关系K=lnr;[18]同样,拥有信息并不意味着信息会自动转化为知识,它需要一个复杂的加工机制。这个过程教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介入是极为重要的,一些以研究为名的活动往往只具有形式上的效果。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会提供丰富的题目,或者学生寻找题目,然后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一路走下去。由于缺少实质性的支持,大部分学生最后收获的是网上文字图片的接龙。事实上这些形式既不是科学研究所必要,更不是其核心,当然也无须奢谈学生研究能力的增长。教师不能仅围观,或坐等咨询。没有学术审视、理论思考,系统化、结构化过程,仅是凌乱的现象、事实,不会有什么价值,正如每天吃三角形饼干也吃不出三角形概念。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具有社会性。人工设计学习环境的学校委实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创造,但根本上人是社会的产物,知识、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是传统一直认为的学校是授受社会知识的中间物,知识存在于人与社会环境的交流中。维果斯基认为社会环境对学习有关键性作用,社会环境通过它的文化物品、语言及社会机构等工具影响人的认知;[19]知识的表征形式、生活的社区乃至公众的范围,以及文化,阶层,社会思潮等等对知识的传播、分布、转换对有着极大的影响。[20][21]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是学校生活,社会被学科学习隔离,社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道听途说,或浮光掠影,充满着距离,极不真实,教育内容纯粹是人工知识体系。综合实践活动应是打破这种封闭性建立学校与社会关联的重要通道。

最后,它是一门必修课程。当然首先是一门课程,但实施中,我们把它裂解成3门甚至4门课程,使它不再具有整体性。即在课程实践中,学习经验没有得到组织,而把它分成几块分而治之,这违背了课程的基本规则,我们没有课程的边界,也无法知道材料是如何被组织的。

同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有人认为这门课程是一门过渡性课程,它最终要消融于学科之中。学科学习当然不排斥也应该具有综合性实践活动,但把该课程学科化显然违背了课程性质——必修性,其价值不言而喻会受到损害。

另外,课程的必修性还在于不能把该课程等同于选修课,甚至兴趣课。我们可以看到实践中该课程已具有“精英主义”甚至“功利主义”倾向。很多研究报告更乐于奉献那些令人击节赞叹的案例,展示活动所获得的奖项。我们无从知道是否所有的学生都从这门课程受益,学校提供的研究课题是否适合所有的学生,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尽管人工学习场所的学校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但其与社会的过度隔离一直受到人们的警惕,我国就一直有批评读书人“五谷不分”的声音,卢梭、福禄倍尔等对此也早有论述,上世纪杜威更提倡“教育即生活”。但当“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强大的传统,改变它总是极为困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改善这种状况的又一尝试,它首先需要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当然也需要实践创新和坚守,本文是在反思实践的基础上对课程特征的新的探索,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走向常态和有效.全国课改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第四次研讨会纪要,http://www.fjxkc.cn/zongh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360

[2]张传燧.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几点反思[J].教育科学研究,2004,(1):5-9.

[3]张正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何举步维艰[J].校长阅刊,2006(12):10.

[4]王艳荣.变了形的综合实践活动课[J].当代教育论坛,2004(9):76-78.

[5]陈文心,周积昀,吴忠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2):20-22.

[6]李剑.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深入开展的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11(11):104-104.

[7][9][10]董玉成.适合年级组和项目学习的综合实践课程实施方案[J].新课程研究,2012,(10):16-19.

[8]朱莉.关于中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哲学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5):41-43.

[11]Paul Ernest著.数学教育哲学[M].齐建华,张松枝,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2.

[12]钟启泉.综合实践活动: 涵义、价值及其误区[J].教育研究,2002,(6):42-48.

[13]陈时见,李晓勇.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其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40-43.

[14]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规定[J].当代教育科学,2003,(4):15-17.

[15]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论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7-8):10-13.

[16]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9.

[17]彭小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J].社会科学战线,2007,(6):292-294.

[18]尼古拉斯.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M].雷舍尔著,吴彤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00.

[19]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36.

[20]D.Frandji,P.Vitale.knowledge,pedagogy and society,Routledge,2011:3-11.

[21]Sandra Jovchelovitch.knowedge in context, Routledge,2007:3.

作者:董玉成

第三篇:综合实践活动应“常态”化

2004年10月,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沙河小学举办了为期3天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周”活动。我参加了五年级“我和好书做朋友”和六年级“深圳饮食文化———汤”的展示活动,深切感受到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视。

我还与汪洪校长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探讨如何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刘道溶(以下简称刘):为什么要举办“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果展示周”活动?

汪洪(以下简称汪):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我们举办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教师在展示活动中相互学习、交流,从活动中提炼经验,加深对课程的认识,提高实施课程的质量,使综合实践活动向“常态”化的方向发展。

刘:有几个年级参加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周”?

汪:四至六年级每一个班都参加了。

刘:谈一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指导教师是怎么安排的?

汪:目前,主要由班主任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指导教师。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便于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以后也会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做指导教师。

刘:怎样确定选题?

汪:综合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自主探究是主要的学习形式,确定什么样的课题一定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否则很难做下去。

我校教师从南山区《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卡》上选择一些主题,从学科拓展出一些内容,还注意从生活中挖掘一些课程资源,比如“深圳饮食文化———汤”就是一个很贴近我们生活的主题,我们天天都喝汤,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去研究“汤”的文化呢?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主题内容非常感兴趣。

刘:家长有什么样的反应?

汪:家长对孩子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是很支持的。他们认为不仅有助于孩子提高学科学习能力,还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动手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通过班级的家长委员会来开展工作,让家长了解这门课程,必要时提供一些帮助。

刘:那么多年级都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怎样组织教研活动?

汪: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学校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中心组”,成员是各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负责人,专门负责这门课程相关问题的研究。教导处和教科室负责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对选题内容、方案设计以及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研讨。

刘:一些学校教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不好上,主要是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存在困难。一部分学生不感兴趣,一个主题活动结束了,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

汪:所以说选题很重要。一句话:题目要小、重心要低、便于学生参与。

刘:你认为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哪些条件?

汪:首先,学校要重视课程的组织管理,对课程做统筹安排。其次,要为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牵线搭桥”。举一个例子,六年级(1)班正在做“走进激光”这个主题活动,学生要到大族激光公司进行调查活动。我出面联系了该公司“市场开发部”,他们非常配合。为此,学校还给他们赠送了一面“关心教育,普及科学”的锦旗。

刘:作为校长,你用什么样的方式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师?

汪:我坚持认为,学生有进步、有收获就是对教师最好的评价。上学期全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只有班主任老师参与,但逐渐有许多科任教师也主动加入。

刘:教师是否都愿意上这门课?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

汪:凡事都有一个过程。从上学期开始,我们要求每一个班必须开设这门课程,学校将每周二和周四下午的第二节课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刚开始时,有一些教师感到很茫然,不知道怎样开课,有的觉得带学生做调查研究很辛苦,产生畏难情绪,更主要的是社会、家长和学生太看重学科成绩,缺乏课程意识。

刘:总有解决的办法吧?

汪:学校教研很重要。刚开始,不管教师做得怎么样,学校都给予鼓励,将先开展的主题活动作为研究的范例,再向其他年级推广。教师在逐渐的摸索中也体会到了快乐和成就感。现在,我校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非常清晰,除了“中心组”教研活动外,我们还有“穿插式”研讨,就是教师经常利用早餐、午餐时间交流体会。

刘:刚才我看到沙河小学网站上的综合实践活动专栏,上面有每个年级、每一个班的课程方案和一些主题活动设计,你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起来了。

汪:教师们还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版讨论怎样设计主题活动,如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对他们开好课挺有帮助的。今天你来了,我也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有一些主题活动类似班队会活动,是否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点?

刘:教育部规定的“四大领域”和南山区“六大学习领域”应该是课程的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还应该包括一些非指定领域,比如结合班队会活动。一所学校的教师在兴趣、个性、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以及工作负担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主题活动可以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像“课间十分钟”这样的主题,课题小、实施过程短,可能一两周就做完了。但如果设计得好,就是一个很好的活动,也能够体现课程的特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调查,了解目前各年级学生在课间十分钟有哪些活动,将活动进行分类,归纳出有意义、无意义的活动,重点分析无意义活动的影响及危害。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方面对自己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想办法找到一些适合小学生课间活动的方式,倡导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

汪:怎样体现探究性学习呢?刘:综合实践活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学到学科以外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如怎样设计调查问卷表,怎样做观察、做记录)以及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然后思考怎样去解决问题。在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中,学生应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思想和能力,即使只是一些想象,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

刘:综合实践活动在一些学校始终难以开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汪: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实施难度大,学校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重视这门课程。专家讲的,当然很重要,能够深化对课程的认识。但实施过程要靠学校来推动,因为只有学校与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资源。其次,教师资源不充足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本课程的特点又决定教师必须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所以教师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压力大,这是事实。不过,如果学校能够统筹安排,一个学年做好一个主题活动还是可行的。

刘:具体地说,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

汪:有许多积极影响。首先,学生变得大胆、自信了。我教四年级三个班的“创新数学”课,课堂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经常举手发言,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就不同,一些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也会积极表现自己。其次,学生的思维变得灵活了,他们懂得怎样去思考问题。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

刘:你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怎样向“常态”化方向发展?

汪:我个人的观点是: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课程;二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结合校本课程来进一步开发课程;三要明确每一学年的课程目标。

刘:我多次参加各级研讨会,许多实验区都反映,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从全省乃至全国的情况来看,南山区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可以说走在了前列。2004年中考南山区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综合素质的一个评定项目,新的高中课程也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你怎样看待这门课程在小学的前景?汪:学校重视研究课程和管理,将教师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门课就可以开下去。

刘:好,谈话加深了我们对这一课程的认识。

汪:我也有同感。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教研室,文章由深圳沙河小学陈春红老师整理)

作者:刘道溶

上一篇:酒店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思想品德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