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问题探讨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我区部分学校思想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总结了新课堂改革中取得的成就,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对策。关键词: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成就问题原因对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各地区、各名校的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思想品德问题探讨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思想品德问题探讨论文 篇1:

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探讨

【摘要】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科学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对策

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精英的储备军,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历来为国内外执政者和高校所重视,如美国注重在普通课程、人文学科以及各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法国采取以公民道德课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方式进行德育,英国和德国将道德观念渗入所开设的社会学科之中,日本规定各门课程应培养思想品质、执行全面德育模式,新加坡除专门的德育课外也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开展道德教育。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时代意识、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和可塑性强,积极向上,政治觉悟较高,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稳定活跃。但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存在一些不良的现象和倾向。

第一,政治素养匮乏,爱国情感比较淡薄,缺乏足够的历史感和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国家大事不感兴趣,对政治漠不关心,道德滑坡,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急功近利,辨别能力弱。

第二,理想信念扭曲,价值观功利化,政治信仰迷茫,把学习目的定位在找份好工作赚钱的世俗平庸的人生追求上,重视物质享受,追逐时尚潮流,精神生活空虚,成才动机是基于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

第三,缺乏诚信意识,常有考试舞弊、恶意拖欠学费、国家助学贷款还贷违约及小偷小摸的情况发生。

第四,感恩情怀淡薄,责任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处事心浮气躁,为了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酿成不幸事件。

第五,心理不健康,对社会的认识片面、偏激、极端,当理想和现实产生差距时感到无所适从,抗挫能力比较弱。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当今社会,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社会思潮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不良思潮混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对势力利用人权、民族、宗教信仰等问题,肆意散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一些不健康甚至是腐朽有害的产品在市场上流行,企图动摇我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特别是东西方价值观念的碰撞对大学生思想冲击更加直接、激烈。国内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利主义等也不可避免地刮入了大学校园,使一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也直接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高效的交互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和能力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由于大学生群体政治思想还不够稳定,自制力欠佳,加上网络本身不完善,存在很多腐蚀大学生思想、麻痹大学生意志、败坏大学生道德的垃圾信息及电子毒品等,不少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部分大学生经常逃学或旷课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恋网成瘾不能自拔,人际关系淡漠、人际交往障碍;部分学生为寻求精神刺激或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和不良信息。显然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网络社会带来的冲击,网络“毒品”势必污染他们的身心。

(二)学校教育乏力。学校教育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因素有德育师资队伍素质、教育理念与方法、规章制度、教风学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一些学校教育观念滞后,师资队伍薄弱,传统教育理念根深蒂固,片面重视智育和智育的建设,一味追求学生就业率,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注重形式上管理学生,忽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道德滑坡,理想和信念萎缩,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残缺不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只能“授之以鱼”,不能“授之以渔”,生搬硬套,急功近利,不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学习行为消极,学习被动化、形式化、功利化;教学模式陈旧,思政课堂上学生睡觉、开小差、玩手机、讲小话;教育内容单调抽象、枯燥乏味、空洞、形式化、吸引力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理论与实践脱节,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队伍中败类的不法、不德行为,更直接地腐蚀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薄弱,思想品德教育停滞表层,教师师德失范,管理机制低效,注重经济解困,忽视心理和思想解困,社会实践活动少,教育针对性和系统性不强。

(三)家庭教育有缺陷。长期以来,学校和社会被认为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教以家为先”,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良好的家庭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然而,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在不断衰减,很多大学生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真空”状态。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以及高考指挥棒下,很多家长重智育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只关心学习成绩,其他思想品质、心理健康、能力素质等无暇顾及,不注重与孩子思想沟通,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忽视或不忍对孩子进行磨炼,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管,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奉献,进了大学以为就是获得“自由”了,有的大学生甚至对家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盲目排斥现象。有的家长自身缺乏高尚的人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颓废,沉迷于赌博或吃喝玩乐,要求孩子一切唯父母之命是从,孩子不可有自己的思想。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的比例非常高,长期生活在父母溺爱中,生活条件优越,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正处于青春期,崇尚自由,活跃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观念,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观念不强,政治意识淡薄,心理不成熟,考虑事情简单,自控力弱,自我教育还处于自发状态、水平较低,社会、学校、家庭没有形成合力。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树立大德育观,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科学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系统,发挥合力作用。

(一)重视思想品德教育队伍建设。辅导员等教育者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扮演主导角色,若教育者自身素质不高、能力不够、队伍建设水平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会产生实际效果。提高辅导员等专职思想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一是健全教师的任职准入制度,包括职业道德、专业、政治面貌、学历学术等方面内容。二是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思想教育一般在短期内难以显现,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失去职业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定期培训可以使其在职业技能、职业价值、教育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更新,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育人功能和教育效果。

(二)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一是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二是找准与专业课程最佳结合点,建立开放的思想品德教育素质体系;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榜样作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师德水平,用教师的行为、人格魅力启迪和感召学生。

(三)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手段。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能力和途径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实际出发,才能使教育有针对性、渗透力、感染力、吸引力,并取得预期成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各种活动中,如演讲赛、宣誓会、倡议书、主题班会、座谈会、讲座、报告、演讲赛、辩论赛、讨论会、教育影片、征文、现实调查、评优活动等。二是进行人文关怀,加强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尊心的培养,将以人为本作为育人理念,开设心理咨询网站和心理咨询服务热线,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之人。三是加强实践锻炼。加强实践环节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品德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学生自主参与、自我探索、自我实践完善自身的人生理想。四是强调思想品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状况存在的特点,教育者开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教学,如在安全教育、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等其他人文科学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交叉整合,通过每个课程学科的特色创新符合大学生心理的教育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空间的延伸。当代大学生处于开放的时代,活动范围广泛,愿意接受开放的教育,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应实现教育时空由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使社会、学校、家庭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保持深度合作。一是创新传播渠道,净化网络环境,引领社会思潮。互联网在信息传播具有及时、大量、交互、便捷等优势,大学生思维活跃,是各种BBS论坛、微博等网络参与的主要群体,上网是他们课余最主要的活动。学生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表达思想观点,这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堡垒。但由于缺乏政治经验和实际锻炼,大学生往往对复杂性社会问题简单化、片面化。对此,政府应加快网络立法、网络安全管理和网络教育结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开展集思想性、知识性与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文化活动,从源头严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信息的传播。学校应加快建立建设专门教育网站,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和技术改进,通过校园网把学校各部门的网站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在网站上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特别是针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使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而且“进网络”。二是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的内核在精神层面,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承载文化内涵,作用于人的身心,达到教化激励、调节约束、凝聚认同和提品塑形。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类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如团委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学雷锋活动月、团日活动,学工处开展的勤工俭学、军训、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各类主题班会等,把德、智、体、美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其中。三是创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大学生不可能真空于社会生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必然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气等都是影响他们成长和成才的因素,因此,必须依靠社会力量,整治社会环境,形成良好(下转第43页)(上接第18页)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体系,满足大学生价值和心理需要。四是优化家庭环境,创造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微观环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与补充,家长优秀的品行以及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对子女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五是深入反腐,弘扬优良社会风气。高校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学校与社会无缝链接培养人才的今天,社会风气更加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府应深入持久开展反腐活动,开展社会环境整治活动,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体系,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外部软环境和硬环境

总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关系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无论是对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大学生个人都十分重要。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艰巨的任务,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需随着时代的急剧变化而变化,需社会、学校和家庭紧密衔接共建“三位一体”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参考文献】

[1]于宏辉,魏秀艳.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自我教育新思路[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

[2]闵永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责编黎原)

作者:罗新华

思想品德问题探讨论文 篇2:

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调查我区部分学校思想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总结了新课堂改革中取得的成就,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思想品德  高效课堂  成就  问题   原因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各地区、各名校的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高效、民主、和谐的理想课堂正在逐步构建,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笔者通过对我区初中部分学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调查,发现我们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取得的成就

(一)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各校通过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彻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演讲、做游戏、做表演、拼图、画图,开展竞赛。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生命场,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实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主要是讲解或者勾画知识要点,而学生只是听课、做题、死记硬背。这样很多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说话,甚至有的学生公然睡觉。高效课堂倡导独学、对学、群学、预习、展示、评价等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高效课堂的主要载体是小组合作学习,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课堂学习和学习评价。各个组员各负其责,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学生根本没有打瞌睡的时间。为了本组优胜,优秀的学生竭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学习差的同学也会努力拼搏,展示自己的风采,这就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脸上也有了灿烂的微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三)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思想品德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实践,教师提升了教学和教研水平,进一步确立了新课程理念。通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的课堂角色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新课堂实践过程中,教师经常开展研讨课、示范课等活动,教师课前说课、课中听课、课后评课反思,尤其在评课过程中不仅反思自己的课,而且也反思别人的课,注重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意义,增长了见识和经验,拓宽了教学思路,提升了理念和素养。

二、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一)部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不够科学完善

为了彻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多学校都构建了自己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矫枉过正,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点拨精讲,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钻研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广泛涉猎各校、各地区高效课堂建设的有关理论,不断完善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准确把握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二)课堂时间紧张

1.很多学校是以导学案为载体,建设高效课堂的,但是部分教师编制的导学案内容太多、难度大、不会取舍、删繁就简。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钻研教材,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做到内容繁简适当,难易适度。

2.没有做到“精讲”。有的教师对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的知识也讲解,甚至重复学生讲清楚的内容,总担心学生掌握不够。因此,教师要认真倾听、观察学生的讨论发言,打好精讲的腹稿。精讲一定要突出一个“精”字,重在点拨;学生讲清楚的内容也不要重复,这样才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自主预习、拓展延伸,反馈检测等环节处理不当。所以,如果教材内容太多,可以灵活的处理有关教学环节。如对“自主预习、检查”“反馈检测”两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分别在课前、课后分组完成;归纳总结也可以教师自己来做。

(三)主体与主导关系处理不当

教师的新课程标准理念贯彻不到位。有些教师新课程标准学习了,新理念也确立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不放心,生怕一个知识点没讲透,喜欢多讲,这样就侵占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时间。有些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矫枉过正,上课时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却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精讲点拨,这样的课堂看起来学生是主体,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点拨精讲,教学效益又受到了影响。所以,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并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讨论情况确定哪些内容该讲、那些内容不该讲,准确把握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四)课堂评价不够完善

1.有些教师为评价而评价,成为评价高效课堂的点缀和装饰。其实,教师如果把导学案设计科学合理,课堂上又有高超的点拨技巧,学生在课上也有精彩的展示,师生随机精彩的点评,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教师的评价要有用实效。教师要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上下功夫,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鼓励学生。

2.课堂评机制不科学。课堂评价在课改的某一时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实践新课堂评价的多元化理念。但这种评价在课堂上实施很不切合实际,浪费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我们应该安排在课后进行。我们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我们既要倡导定性评价,又要提倡定性评价,既要关注过程的评价,也要关注结果的评价,既要采用个体评价,又要采用捆绑式评价。在新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评价机制,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初中思想品德高效课堂教学的建设彻底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确立了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了各校的新课程改革。

作者:高芳

思想品德问题探讨论文 篇3:

思想品德课若干问题的探讨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学校德育新体制,需要学校、社会、家庭方方面面携手协作,密切配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机构成部分的思想品德课在德育系统工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起着独特作用。为进一步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加快我校实施“愉快教育”的步伐,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根据我们实践体会,就思想品德课的地位、功能和教学规律问题略谈浅见,与同行研讨。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 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 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 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发情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种多样。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 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 问题(矛盾)逐层推进。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 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 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 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概括地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倍,炼之以意,导之以行”,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奥秘 。

(河北省新河县东小漳校区)

作者:乞范甫

上一篇:宫外孕的护理研究论文下一篇:消费税收筹划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