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2024-05-25

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共8篇)

篇1: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思考

研究型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契合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强烈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一定会大显身手.

作 者:崔梦楼 徐军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文学传媒学院,石家庄,050035刊 名:教育探索 PKU英文刊名:EDUCATION EXPLORATION年,卷(期):“”(9)分类号:G642关键词:研究型教学 后现代主义 研究性学习

篇2: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摘要: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设计艺术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素描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设计素描是设计教学中特别重要的基础课程,在新的形势下传统素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设计人才的培养的高需求。随着不断的探索和变革,素描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传统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与设计素描教学之间的差异,分别重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物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设计素描教学进行了思考,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素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设计素描教学;教学方法;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学院式素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设计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进行分析,不但掌握二者的差异,还应该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合理创新,促使设计素描更具目的性和科学性。训练学生的基础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设计素描教学更好的发展。

一、传统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与设计素描教学之间的差异。

1、主要问题。传统素描教学中缺乏时代意识,缺少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于受体制的制约,导致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教学体制缺乏将艺术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意识,往往重视基本功训练,没有以学生为本,忽视了对学生独立创新思维方法的训练。创造出来的作品难以打破以前的思维模式,缺乏时代意识。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看到优秀的设计作品,影响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对艺术缺少敏感度,对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另外,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知识缺少更新,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2、教学目的方面存在的差异。传统的素描教学主要目的是准确的再现对象造型,以客观物体的形体、结构、比例、明暗、体积、空间等为基础,客观的表达物象。传统的素描教学更加重视技巧及技术方面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性和创造性,学生在素描方面的创造潜力得不到很好挖掘。然而经过不断的改进设计素描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教学元素,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利用构思能力使想象中的物?w形象化,主要是以设计造型为目的,使学生能够自由地对物体进行思维造型,大大提高了学生洞察物体的敏感性。

3、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差异。传统的素描教学主要是根据教师的审美为标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模特、景物等,一般情况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画面的美感色调等。而设计素描教学却有着很大的差异,由传统教学中的“让我看”转变成现代教学的“我要看”,在观察方法上采用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主观意念,对物体造型通过观察、思考然后再进行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推测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去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审美观念及创新设计的意识。

4、教学物象方面存在的差异。传统的素描教学绘图的对象有石膏像、人体像、几何石膏等,物象比较单一。教学重点主要是再现物体与光影之间的细微变化,挖掘物体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主要是物象的内在精神性与艺术性的传达。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注重在造型上物体的准确再现。而设计素描教学,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物体,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都能够成为作业的物体,通过学生对物体的真切感受,进一步对物体的构图与造型进行处理,现代的设计素描重点培训形式对不同结构的认知能力。

二、设计素描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课程设置体现出针对性。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尝试最终表达创新意图,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与训练,重视学生创新和抽象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形成开放活跃的教育机制。将与专业相关课程渗透到设计素描的课程中去,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课程内容上教师可以采取分课题教学,由此而挖掘个人的创造潜力,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及审美追求能力。

2、教师要不断更新已有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设计素描教学它呈现出的是多样化,并不是简单的归纳为某种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即是引导者有是权威者。教师要不断的开阔视野,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不断的更新知识体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同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各种艺术介绍给学生,对学生的作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重视课堂的讲评与交流,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教师要多给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多读课外读物来不断的充实自己、塑造自己,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3、与时俱进,合理创新。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改进、合理的创新。设计素描训练中不断的融入创新意识,教师要注重多种艺术形式语言的引导,丰富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建立正确科学的观察、表现方法,让学生准确理解设计素描的内涵。师要尊重学生具有个性意识的作品,采取多元化的审美体系,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教学方法上显现出灵活性,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和尝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课程教学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多元化的艺术形式促进素描形式不断的更新,实践证明,设计素描教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是对传统素描的继承与发展。如果只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上,将无法适应现代艺术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的更新观念,这也是一条永恒的教学规律。随着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设计素描教学逐渐融入到了素描艺术教育当中,它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的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在创造过程应把教学从对技巧的模仿向造型训练的方向发展,根据不同的基础服务对象,进行不同的训练,注重引导造型基础学习。使学生在设计素描课程进行积极主动的创造,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促使素描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篇3:对高中数学案例教学的研究和思考

一、案例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特性

案例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 同时也是教师在数学教学方面的一项重要形式.案例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理应遵循和按照课堂教学活动的要求.案例教学过程,既包含教师讲解指导的活动,又包含学生探知分析的活动.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各自活动,又有深刻密切的联系和包容.但通过大量观摩课堂案例教学发现,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在案例教学活动中,将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探析”二者之间的活动过程进行割离,未能将“讲”与“探”有效融合、渗透,影响案例教学效能.因此,案例教学应生动体现课堂教学的显著特性,将互动交流特性在案例教学中予以有效体现,把教师对问题内容的讲解,解析方法的点拨,以及学生解题活动的指导等活动,融入整个案例教学的活动过程中,让教师的主导特性有效呈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展示,达到教学共进的目标.

如在“已知函数f(x)=|log2(x+1)|,满足f(m)=f (n),m<n. 试比较m+n与0的大小”解题策略的讲解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学习探究,你能归纳总结得出该案例的解题方法.”此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 自行组织开展学习小组间的思考分析和总结讨论活动,高中生纷纷结合探知、解析案例的过程及体会,指出:“由f(m)=f(n),化简可以得到mn+m+n=0,根据函数的定义域性质可以知道,m,n∈(-1,0] 或m,n∈[0,+∞).由于x∈(-1,0]时 ,f(x)是减函数;x∈[0,+∞)时 ,f(x)为增函数.由此确定f(m)≠f(n),从而得到m+n>0.”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归纳活动, 针对解析过程所应用的数学知识点内容及解题思路,指出:“在该类型的问题案例解答中,要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比较两个式子的大小.”

二、案例教学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能力培养要义

案例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或阶段, 需要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高中阶段与其他教学阶段一样,其学习技能、学习素养及学习品质等方面,始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唯一追寻.案例教学,不仅是为了教会学习对象感知案例、解析案例的方法和策略,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对象借助案例教学这一平台,其数学学习技能得到深刻的锻炼和有效培养.因此,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将案例教学作为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载体, 还要将案例教学作为数学学习技能培养提升的有效“平台”,提供高中生自主探知案例、合作探析案例、归纳解析策略等活动时机,同时切实做好实践过程的引导和点拨工作, 实现高中生在数学案例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数学学习技能的有效锻炼和提升.

问题:已知有实数x,y满足不等式组≥y1+≤2≥x+y|2≤x-43|,如果a>0时 ,在 (x,y)所在的平面区域内 ,求函数z=y-a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生分析:该案例是关于简单线性规划的问题,先画出不等式组的平面区域图,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条件,画出可行域,通过观察图像内容,可以发现需要采用分类讨论的解题思想,就直线z=y-ax的斜率a>2时和直线z=y-ax的斜率-1<a≤2时,直线平移的点的坐标情况,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师指导:该案例是关于不等式的线性规划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线性规划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生开展问题解答活动.小组讨论得出解题策略:正确地画出不等式的线性规划可行区域,准确深刻认知函数的几何意义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三、案例教学要渗透高考政策的数学考查要求

高中数学阶段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任务, 应达到高考政策的命题考查要求, 以便高中生更好地达到高考数学命题要求.案例教学为数学高考活动“服务”,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因此,在案例讲解活动中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开展浅显的案例讲解活动, 还应该深刻研析近年来高考政策制定中,有关数学知识内容的考查要求和命题趋势,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选取和设置近年来的典型高考试题,开展讲解和练习活动,拓展案例讲解的外延,丰富案例讲解的内涵,提高案例综合解析能力.

如“平面向量”阶段性复习课案例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前研析近年来的数学高考政策内容, 在讲解现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解题活动实情,结合高考政策考查要求和命题趋势,向学生设置“设函数, 其中向量,x∈R,且函数y=f (x) 的图像经过点 (π/4,2). (Ⅰ )求实数m的值;(Ⅱ)求函数f(x)的最小值及此时x的值的集合”高考试题,组织学生开展探析和解答活动.学生通过对典型模拟试题的研究、分析、解答等活动,认识到:“平面向量章节更注重学生对解题思想策略的运用, 更突出向量与其他数学知识的交汇.”同时,也对数学高考考查要求有所认识和掌握.

篇4: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关键词】中学数学 案例教学 自主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60-0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实质上是设置一种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中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新内容展开思考和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选择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中学数学教学的效率。案例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在选择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选择;二是,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案例的选择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三是,案例的选择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知识或者相关的生活经验,为新内容学习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对新内容学习的好奇心,为学生新内容的探索提供指导,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选择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案例。

二、中学数学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

中学数学绝不是存在教材中的公式、定理和运算,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案例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重要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新问题的思考提供感性支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层次学习。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建仓库”的案例,学校计划在场20米,宽12米的空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平底建立一个仓库,存放相关的体育器材,使仓库四周的剩余部分一样宽,以保证人员的通入和基本的通风,且要求剩余的面积与长方形仓库的面积一样,请问长方形仓库的长是多少?在这样的案例引导下,数学知识不再是枯燥的知识,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在分析过程中自然地走进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运用案例推动同伴交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新课程提倡,教学的主体要由教师转向学生,课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借助同伴之间相互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同伴学习的推动依靠系统知识的分解,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知识点,显然并不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学生的探索需要问题的激发,需要案例的支撑。例如,在《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ppt向学生展示北方庭院的景点宣传影片,包括故宫、天坛、乔家大院、普救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轴对称的相关知识,并找出自己所选景点中的轴对称图形。

(三)运用案例扩展知识面,增加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

传统的数学课堂是封闭的课堂,数学知识的学习基本来自于教材内容,数学知识的巩固主要依托于书面的数学试题,学生的学习是机械地记忆数学原理、公式,运算方法,解答相对固定的试题,学生的创新性受到限制。数学是源于生活,落脚于生活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数学知识的巩固不仅需要通过书面测验,更应该来自于生活实践。运用案例的延伸,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重新思考,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的重新组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促进知识的灵活性迁移。例如,在《圆的认识》学习中,学生寻找到的圆大都是单一的规则的圆形,了解了圆的基本要素——半径、直径、圆心,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对圆的认识还比较刻板。这时,教师通过展示古代的铜钱、福建的土楼、半圆的桥洞,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圆,并以桥作为延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桥洞大,有的桥洞小,这样的设计时为了美观,还是考虑到其他知识,这样就将知识进行延伸,一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圆的文化,另一方面了解圆运用的规律。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中心,设计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运用案例推动同伴交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运用案例扩展知识面,增加数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将数学课堂还给学生,建立开放的实践性的课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彭乃霞,胡炜. 案例教学及其在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04:61-65.

[2]郑晓岚.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案例的研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7:116.

篇5: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怎样去认识它、它的原则和特点是什么;它是如何完成教与学的过程的,它的方法和目标又是什么;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这是我们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重要性 目标与要求 研究与思考

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的探讨及论述,把小学英语教学的相关内容作了一个系统的说明。小学生英语学习困扰了很多家长和老师,希望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简单探讨和论述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解决小学生英语学习困惑和难处。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教与学以及它的原则和特点。

1.教学及其认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英语是一门具有知识性、交际实践性的学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趣味性,以趣味性为基准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地完成学习英语的过程。

2.原则和特点。小学英语教学中有以下五个原则

(1)融趣味性原则于教学,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的认识兴趣。

(2)融交际性原则于教学。①师生自由对话,加强情感交流②同龄人对话,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有效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③多情景多角色对话,听力、口语、动作、并用于学生发言;降低学生的紧张情绪。

3.小学英语教学特点

(1)教学内容语言功能、结构、话题、任务有机结合;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

(2)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安排灵活,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运用激励机制,评价形式多样化,鼓励小学生积极进取。

二、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以及它的方法和目标

1.方法:对教材进行合理分析

(1)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顺序合理调整教材编排。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或教学的实际情况或实际需要,按照学生理解事物能力的逻辑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

(2)根据学生知识面的广度来梳理教材中松散复杂的知识。教师在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授课语言,将它们简化,这样学生学起来不吃力,不会因为太难而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热情。

(3)根据学生知识面来扩展教学内容,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些合理的设计和安排,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境,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激发学生运用英语与别人主动交往的动力,从听、说、读、写、用等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4)根据学生对新课理解程度合理使用辅助教材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先于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配套材料以辅助教学。有些材料上每单元都设计了一个passage或者一篇对话,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应用课文中出现的生词。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生词,还能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这些词的用法。

2.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1)英语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整体学习的方法

1)使学生学会尝试知识。2)使学生学会质疑。3)使学生学会辨析与讨论。4)使学生学会总结以及发言。5)使学生学会读与写结合。6)使学生学会探究知识扩展知识。

(2)英语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部分学习的方法

1)词汇教学方法,识记单词:①自编顺口溜;②串连记忆单词;③从实际出发积累单词;④音形相似,区别中识记单词。

2)口语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境与游戏,在活动中练口语。促进儿童英语学习由兴趣向志趣的转化,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如何提高小学英语教学

1.要注重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培养。课堂教学中运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的形式多样化。可运用在各个环节,导入、新授、巩固甚至练习。使用的小游戏可以是猜谜、小魔术等,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来。

2.课堂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英语课堂上,多媒体教学为小学英语美育教学提供了契机,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3.注意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和成就感的满足。当学生失败时,及时给予帮助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能让他们感到他人的关心,所以教师不要吝啬鼓励和赞美,在任何时候它都是学生心里的一盏指路灯。

4.小任务型教学。适当启发,布置小任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动,鼓励他们用已学过的语句就新的场景进行讨论和表演,调动他们的认知注意,引起兴趣,让他们情绪高涨地展开认知过程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英语的课外阅读可以有多种形式:开展手抄报比赛、开展讲故事、作讲演、演短剧等活动、让学生画英语漫画、背诵和改编rhyme,chant 等和唱一些英语歌曲。这既可以有力补充教材,也是可以直接有效的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总之,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各种现实生活场景活动,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满足学生自身期望,不断生成自我认可、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追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化立体式的外语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篇6: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对小班化语文教学的思考

肃南二中 柴达虎

由于种种原因,我校人数递减,每个班级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小班。针对只有二三十人小班现象在一方面担忧的同时,也看到了以前无法做的,现在因为人少了却可以做了, 一位老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情况,能针对性地施展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而学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更多锻炼机会,充分展示和发挥自己的个人天赋。学生人数少了,老师要批改的作业少了,单个辅导和家访的时间就多了,使得老师能更详细和清晰地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既有利于学校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班制教学符合新课程所强调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加强交流、给学生更多表达和创造机会等教学理念。

一、关注后进生

以往学生中让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班级里的“两头”——表现最好的和最差的。现在是小班制教学,学生人数少了,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一个班就这么多的学生,再也不用找学生多的借口了。无论学生个性如何特别、或者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条件不利又或者是经常犯错误的都要关注了。

(1)这个关注首先是尊重,因为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因为学生的背景不同、起点也不相同。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在回答有关问题时对语文的理解方式和深度会有所不同,程度好的学生会理解早一些,程度差的学生可能会理解晚一些。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一点。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要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利的基础上,承认他们在发展方向、发展速率和最终发展程度上存在差别。(2)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3)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正。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来展示他们在语文课上的全部学习成果。教师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他们在现阶段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标准》所确定的要求,从而更好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状况,而不是通过评价将学生分成等级,按某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排序,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人施教 无论大班、小班,学生的接受力、理解力和基础都各不相同,要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在不同的基础上都有进步,教师就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只有这样才会有一定的效果。小班又占了很大的优势,小班的人数少更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帮助,尤其是对差生的帮助。比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预习前我根据课文的难易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人人都是主人

班级管理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的发展。小班更利于教师管理班级,使学生能得到充分的教育时间和教育机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人数较大班少,使每个学生表现的机会增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使他们明白了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我们班也离不开任何人。

篇7:教学案例研究的思考

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苗长广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和老师的共同追求。校本公开课是一种传统的、常规的教学活动和研究载体,在“三五一”规定新形势下,在“以学定教、多学少教、先学后教”的新理念下,笔者以参加学校化学公开课“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一课为例,就如何真正提高校本公开课的课例研究,更好实现改进课堂教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与思考,抛砖引玉。

一、总体感觉

本节课上,从教的角度来看,一是对所教内容还是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整体把握;二是三个环节也比较清楚:定义和基本经验,宏观微观的本质分析,热量变化的图示法;三是当堂练习也有针对性。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初步达成了教学目标。从学的角度看,总觉得学生还是显得被动,“被记忆”、“被分析”、“被模仿”得比较多,大多处于认知性层次,问题解决能力不强,有效思维的明显不够,体验性层次基本没有。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花了大量时间是在学生已会知识上或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认知性知识上,本节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涉及(是要在第2课上解决)。

二、几个思考

(一)为什么要有这个单元,是不是可要可不要呢?

我认为,要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思想的整体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来把握本单元。化学研究的最核心知识就是化学反应,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整体认识化学反应,把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把一个完整的化学反应呈现给学生,应该是学习化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此之前,教材已经从种类、本质、速率、程度这四个角度对化学反应有了一个扫描,而且在不同角度明显有阶段性的侧重;作为本节内容,又用一个全新的视角——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来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化学反应,为何要从这个角度来研究化学反应,它有什么重要价值和实际用途。当然,如果学生对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有更大兴趣,可以在今后选修化学反应原理,进一步提升对化学反应的把握。其实,学生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和零散认识 的,只不过缺少系统的把握,因此,不学习、学好这个专题内容,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是不全面,也是不可能深刻的。

(二)既然学生必须要学习本单元,那么教师是不是可以“不教”或“少教”? “不教”或“少教”对于本单元而言更有实施的可能与条件,也应该能有更好的探索。教师的“不教”或“少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而是智慧;不是要求降低了,而是要求更高了。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师要更好把握标准。

我认为,首先要把握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是怎样要求,到什么层次水平;其次是把握必修与选修标准,必修是在四个内容上提出3A1B2Ⅰ测试要求,选修是在三个内容上提出2个“了解”1个“掌握”层次能力要求,要对从必修走向选修标准发生的重要变化了如指掌;最后还要把握全国高考说明,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更好把握教学目标和要求。没有标准的更好把握,就不可能有本单元教学目标的更好把握。

2、教师要更好把握教材。

首先,要充分认识教材地位。认识教材地位绝不是简单看看教参,而是要真正做到“整体看”、“前后看”。所谓整体看,就是要将本单元教材放在化学学科系统中来看,既要考虑必修要求,又要考虑选修的可能;作为化学教师,必须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来整体把握化学反应的本质,真正认识到本单元在化学反应中的应有位置和层次要求,要不断追问:本单元与本专题是什么关系?所谓前后看,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在前一单元要先讲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为什么在其后要讲化学能与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其次,要充分吃透教材。吃透教材必须认真阅读教材,推敲文字,切实提高对文字的敏感性,真正理解教材的结构,并与课程标准紧密联系,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从教材结构角度来看,教材P34为什么要有引言?而且还花了三小节篇幅来讲述这个引言,它所表达的意图和价值又是什么?我理解,这个引言不简单是说明知识的背景和作用,实际上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不是本单元的关键性问题):变化与能量是什么关系?由此引伸出连续相关纵向问题:一是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是什么关系(即有哪些能量?如何转化?如何实现这种转化?);二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与热量又是什么关系(即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如何变化?有何基本规律?如 2 何表述表示?)由此,进一步发现,本单元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在此,教材进而用“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三个不同的功能栏目来呈现,让教师组织教学,让学生有路可寻、有法可解、有思可想,并且补充一个“资料卡片”,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把握热量变化的内在本质。再比如,从行文的角度来看,教材P34第1行第1句、最后2行以及P36和P37页最后一句话,既有相互呼应的意味,更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还比如,实验1与实验2的最后一句,仔细比较,就能读出其中的差异和深意了。

第三,要充分发展教材。教材只是实现国家课程标准的一种载体和平台,是实现编者团队的集体认识和具有比较普遍意义的资源(目前化学有三种版本教材),教师不能简单意义上照搬照抄、机械使用教材,而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更好创造性使用教材。比如,“活动与探究”,一是药品是否可以考虑用Na2CO3晶体和NH4NO3晶体等代替,如果考虑产生有害气体的话,还有没有更好的;二是判断反应混合物的温度变化,除了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这种直观的感受外,是否可用更为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做精确测量,让学生有更加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三是可现场制作“降温袋”,将化学化学中的热量变化知识转化为提高生活质量服务,激发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创新潜能。

3、教师要更好把握学生。

教师要做到“不教”或“少教”,必须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把握学生就是要把握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自身的发展规律。学生学习本单元,哪些知识是学生已有的,只需要认识或更加整体把握:如化学反应中有吸热反应或者放热反应,哪怕是概念,对所有学生都不应成问题,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强化、加深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三种情况,学生有手直接触摸都能方便知道,问题是如何更加科学、定量让学生判断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呢?(可为接下来简单计算打好基础)。再比如,吸热或放热反应的宏观与微观解释学生到底能不能自己看书解决,需要多长时间,个人不能解决,同伴能相互启发解决吗,老师费尽口舌、反复说明、列举例子,有必要吗,这就是“教者辛苦、学者无心”。

(三)既然教师可以“不教”或“少教”,那如何让学生“多学”或引导学生“会学”?

1、准确定位目标,抓准关键性问题。

高一学生还没有选科分班,教学目标定位应该略高于学测水平。从本节课来看,教师对三个环节还是能分得清楚,但怎样更好以关键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分析比较、交流讨论来达成目标,还有待探讨。我以为,本节课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着重解决以下三个关键性问题:一是能否正确判断的问题——如何准确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即总结发现形成基本的经验规律)?二是能否认识本质的问题——如何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理解吸热(放热)现象(这是难点也是重点)?三是如何正确表示的问题——如何用化学语言和图像来表示吸热(放热)情况。

2、精心设计情境,解决关键性问题。

一切有效教学皆源于问题,特别是关键性的问题,而所有的问题只有在精心设计下才能更具情境、更加系统、更为有效,更有价值。如前所述,本节课如何设计教学情境,用一主线将这些关键性问题串并联起来?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深度思维、深刻思维?

(1)教学设计一:探究下列实验中热量如何变化?

探究1:课本P34页“你知道吗” 探究2:浓硫酸稀释与冰盐混和

探究3:课本实验1与课本实验2(可作一定的改进)

探究4:实验3(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与实验4(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和)

以上四个探究,只要强调观察的重点就是看热度如何变化?有哪些方法?一是实验过程让学生用手触摸,二是要用温度计、量热计、温度传感器进行测量,三是最好能在投影上直接显示温度数值或直接显示出探究3、4的图像(仪器不能实现,最起码也要让学生直接看到温度计的读数发生的变化,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实验结束,要给学生尽可能多时间谈实验中热量变化的看法。学生的看法越多越好,允许、鼓励学生相互争论,但要求是说清楚理由。特别想说明的是,教材上呈现的实验1和实验2,不能只简单用来说明化学反应有吸热或放热现象,否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的许多认识错误,另一方面,也难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由此,经过讨论交流,要通过归纳总结形成以下共同认识:一是明确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有化学反应必然发生能量变化,但有能量变化,不一定是发生 4 了化学反应(也可能是物理变化、生物变化等其他形式)。二是务必明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与热量变化的关系。“许多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变化”,....意味着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就一定会有热量变化,换句话说,就是有的化学反应是没有热量变化的(学好本节课后,学生如能从本质上理解这句话就到位了)。三是明确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与测量方法的关系。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比较显著,用手触摸就能感觉到;也有些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不明显,要用温度计、量热计甚至温度传感器才能精确测量(如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2)教学设计二:研究吸热或放热反应有什么经验规律?如何从宏观与微观角度来分析化学反应中总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交流1:每位学生能列举放热反应至少5个,吸热反应至少2个,从中能否发现判断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反应的一些规律?不管答案是否正确,要求是必须说清楚理由。

其实,这些经验规律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果只告诉学生,结果只能依样花葫芦,造成简单模仿,反复训练。如果让放手让学生探寻,又怕花费大量时间,结果还是不理想。可以探讨的是,能否提供一些资料卡片或事先布置学生查寻相关资料的任务,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

这一环节需要老师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学生中的问题和错误,特别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以小组代表上台讲述,形成共识,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关于本课上的常见放热反应的第5条“通常情况下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应该是很难理解和把握的,在教学中是否需要值得商讨。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辨析的是:反应条件如“点燃”、“加热”、“高温”等与放热(或吸热)的关系。要及时强化纠正,不能让学生形成错误理解。

交流2:每位学生阅书P36、37,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要求打比方来加深认识,看看谁打比方最贴切、最形象、最好记。

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比较抽象的,也是教学的难点,怎么突破,怎么巩固,可能还有更好的方法。如多媒体动画、模型建构、图示图表等等。但不管怎么组织学习,基本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实践与思考”,从而“把抽象变成形象”、“把无形变成有形”,是“学生自己习得的,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3)教学设计三:如何正确表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问题1:实验3中和反应热曲线图(如有温度传感器电脑描绘最好,没有也可用量热器进行绘图)

问题2:教材P37比较2molH2和1molO2混合前的总能量与反应生成2molH2O的总能量,产用直角坐标图来粗略示意。

问题1和问题2都是体现了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图示方法,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P36页最后一节内容。对于问题2尽可能让学生通过计算来反映能量关系。

最后,本节课在结束时,可结合实验2的现实应用和问题2的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提出呼应与思考。

思考1:如何利用实验2制作“神奇暖手袋”,可到市场上去调查。结合小制作,谈谈将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如何应用到生产生活中?

思考2:回家阅书,怎样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每位同学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不少于5个,总结书写规律和注意点,说明反应热量的计算过程。

(四)既然有了好的教学设计和策略,是不是化学课堂就能精彩呢? 我们常说,心态决定状态,眼界决定境界,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对于化学学科恐怕更是如此。有了好的教学设计,也有很好的教学策略,但如果不注重细节、把握细节,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功败垂成。如前所述,教材上的“能量”与“热量”,“必然发生”、“伴随”与“主要表现”等,一词一字,含义差异很大。化学实验中的状态、顺序等更是直接会影响到实验的现象、结果与成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敏锐,特别体现在对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述上,要善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规范和错误;教师要智慧,能将学生现场生成的资源尤其上错误的资源及时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细细回想一下,这节课,这样的资源是不少的,这就是细节。我以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关注,重点细节都需要强化,核心细节需要放大,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当然,要具体组织教学时,根据不同班体、不同学生群体、不同文化背景,肯定会有许多不同组合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比如,“你知道吗”,是放在前面作为引言,还是放在探究中来组织教学,是学生自己阅读领会还是教师呈现讲授,等等,都值得研究与探索。但不管怎样组织教学,使用什么策略,唯一的标准就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学习——即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综上所述,有很多思考可能过于理想化和基于更高的要求,也有本人对标准、教材和实际情况了解不深、不清、不全的种种缘故,还有就是所思所想没能用文字更好准确表达出来的差异,再就是,时间匆匆,思考也匆匆。写出来,提供给大家,只为交流,只作引玉,期盼今后在本单元教学时,能更好改进,更好提高,如果因表述不清的原因而引起误解的话,相信大家也会理解并一笑了之。

篇8: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和研究

三、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学上的民主, 创设情景, 以景育情

教学的民主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满足学生合理的要求, 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发挥,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地体现。我总认为“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专制的体现。教学上的专制会直接伤害学生的感情, 造成无法弥补的师生之间的一种情感冲突。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变说教型教学为情感型教学, 减少抽象、空洞而又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 增加情真意切、生动形象、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内容, 把政治教学与情感教学融为一体, 寓教育与情感之中。由此我们应采取多种直观的、具体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 以情动情, 以理激情, 借境生情, 让学生投入到乐观情感之中, 使之产生浓厚兴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当学生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时, 才能和教师一起积极思考。中学生的世界观开始逐步形成, 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在政治课教学中,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设计教学,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 正确对待, 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有劲, 学得主动。

四、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表扬鼓励是少不了的

学生是有上进心的, 对他们多点表扬鼓励有助于他们进步。当然, 这并不排除批评帮助, 但即使要批评学生, 也要考虑学生个性特点, 讲究方式方法。总的来说还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时, 凡是答得好的, 不管个人或集体, 都当场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只答对了一半, 也应先赞扬几句, 然后再讲存在的问题;如果完全不懂, 也不要当面批评, 叫他们再认真想一想。每次测验和考试后, 在班上表扬多名考得好的学生, 考得不好的学生不要在课堂上批评, 只是在适当的时候, 找个别学生交谈, 指出答卷存在的问题。总之, 凡是学生在学习政治课中有好的地方, 都要给予表扬鼓励。久而久之, 学生得到表扬鼓励越多, 越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越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五、注重教学中的精讲精练

理论要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课堂上, 如果教师一味地讲, 就会使学生厌烦。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精讲, 学生可以理解的东西就不要多讲, 学生能自己明白的问题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甚至可以让学生互相讲解当小先生。适当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但如果练习不当, 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同样要讲究“精”字, 要相信学生, 放手学生, 防止滥做习题, 也不宜搞一些偏、难、怪题, 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总之, 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许多可行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新安县教育局中小学教研室)

任教三十多年来, 我对政治教学研究的认识不断升华, 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现在谈一下心得。

一、教学内容要做到丰富多彩

多年的教学生涯告诉:“材料是第一生命线。”上好一堂政治课, 必须做到主题鲜明, 环节清楚, 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活泼多样, 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 课堂气氛活跃, 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等基本要求。其中内容是最重要、最根本的,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政治课的成功与否。怎样充实教学内容呢?

1. 认真备课, 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必要环节, 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备课包括备教材, 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 准确掌握知识点, 理清知识结构, 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 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 所以, 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 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 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 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为此, 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 了解学生学习方法,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 有的学生对政治兴趣淡薄, 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培养它、激发它;学生接受知识深浅不一, 就要在提问时、布置作业时区别对待;针对学生品格的多样性, 表现为情绪波动、意志薄弱等现象, 我们在引导时就要做到既有爱心, 又讲策略。

2. 广泛搜集材料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作为政治教师, 要力求每节课知识点多, 信息量大,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含金量”。我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书籍等多种有效的媒体手段, 搜集大量的材料、宝贵的信息。结合教科书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增添许多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 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学生不仅接受所学知识, 而且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激发兴趣, 引发思考, 提高教学效果。

譬如, 我在上课时结合“伊拉克战事”,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一系列战争漫画和图片, 生动、形象、直观, 紧紧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学生有一个鲜明的观点, “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学生们的兴致很高, 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高潮迭出,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要渗透政治课教学的“读、讲、议、练”1.阅读

在上课前, 我要求学生认真看书, 积极做好准备。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习独立思考, 学会怎样读书。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 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 抓住思想政治的学习要点, 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对社会和自身长远发展的意义。

我教学生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1) 粗读。就是粗略地读, 是一种翻阅法。要求学生记住课题, 了解一课书包括几节, 每节有几个框题, 每个框题各讲了什么问题, 找到观点, 着重了解大意, 提纲式地把握一课书的主要内容、整体框架。这种读法要求速度加快。学会快速阅读, 提高阅读效率, 学生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2) 细读。就是精心、仔细地读。要求学生看懂教材所列举的事实、例证、资料、数据;弄清教材是怎样运用这些材料分析问题, 进而归纳、概括出结论的;提炼和整理教材内容的要点;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解和记忆重要概念、基本原理。细读, 绝不是死读书。鼓励

摘要:当前, 初中开设思想品德课, 难题很多。这些问题, 使得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 (尤其是农村老师) , 讲授不甚得法, 教学不甚受欢迎,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活力, 寓人性化教学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是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以生为本;人性化;课堂教学

当代世界教育思想的潮流, 是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强调“以生为本”。所谓“以生为本”, 就是要把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落实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上。然而, 不少学校为了追求重点中学升学率, 不惜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 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加班加点到晚上十点、十一点是家常便饭, 毕业班学生就更不必说了, 他们的“双休日”往往变成“单休日”甚至“半休日”。如此之残忍何来人性可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学生敢于对书质疑、提出问题, 善于联系社会实际理解书, 善于运用书中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把书读活。

2.讲授

运用讲解的方法, 向学生传授知识, 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下启发学生思维, 表达教师情感, 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讲解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艺术。讲解在较短的时间内, 较简洁地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讲解的方式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的, 或描绘叙述或解释说明或分析论证等等。

3. 讨论

要求在教师指导下, 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 展开辩论, 相互学习, 共同研究, 达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对某些问题展开讨论。第一, 讨论内容必须精心选择。首先, 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贴近学生实际,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其次, 要符合社会实际, 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 体现时代特征, 反映社会热点。再次, 要反映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 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第二, 讨论过程必须有效展开。讨论前, 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及讨论的具体要求, 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 认真写好发言提纲。讨论中, 要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注意引导他们围绕中心问题并联系实际进行讨论。要努力做到全员参加, 机会均等, 避免冷场。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开展持之有据、言之有理的争论, 发扬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但又不固执己见的学风。

4. 练习

“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的一个途径。教师讲得再好, 如果不进行巩固, 这些知识就会逐渐被忘记。“练”不是盲目地追求练习的数量和练习的次数, 不能搞题海战术, 加重学生负担。要练得得当, 讲求效率, 即要巧练。

另外, 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辩证法。首先, 我坚持根据政治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 政治内容在语言表●王荣卫

见》中指出:“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 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本质就是人性化教学的体现。那么,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彰显人性化呢?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是实施人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

传统的中学政治课教学模式是突出“三唯”:一是“唯书”, 老师往往只充当教材的“搬运工”, 从理论到理论, 只把书本上的知识点搬给学生;二是“唯灌”, 只注重信息传递, 不重视信息反馈, 使教学这一双边活动变成了老师的单边活动;三是“唯分”以分为导向, 以率为标准, 以考试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唯一法宝。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关于“五大解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模式人性化的本质。那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学模式, 不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压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而且会助长学生的学习依赖性, 阻碍学生素质的提

达形式上与语文相近, 在教学中可采用语文教学常采用的方法, 在政治概念、原理的讲解时, 就可以用划分句子层次法, 把复句划分为几个单句, 再在单句中讲清限定词的内涵, 从而正确把握政治概念与原理的本质含义。针对政治课内容的抽象性、思维的辩证化鲜明特征, 更多地采用政治课常用的方法, 就是把抽象的句子转变为通俗的句子, 把辩证的思维转变为形象思维, 这需要我们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事例、生动有趣的故事, 引用一些有助启发的名言俗语。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时, 我们可以出一些有趣的、有新意的题目让学生讨论;拿一些学生关心的论题来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学习、分析、研究, 这样做, 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我们选择时应坚持开放性、综合性的原则, 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这样, 在政治具体课型中就应有相应的变化。课型按性质可分为新课与复习课, 不同的课内容是不同的, 对学生的要求也必须有区别,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因之而变化。从知识的接受角度看, 新课时着重知识点的讲解, 重视框节知识点的理解、落实, 而复习课时就应注重知识从点到线、以线到面的贯穿、整理、比较、综合, 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整体化。从能力培养角度看, 在上新课时偏重识记、领会能力的培养, 而复习则侧重分析、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从启发思维角度看, 在上新课时较宜从具体到抽象, 从事例到理论, 偏重归纳思维培养, 而在复习课则偏重从抽象到具体, 从理论到事例, 注重演绎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仅在不同的课型中有所区别, 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有所变化, 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只有这样, 才真正在政治课教学中坚持了辩证法。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第一章1.4.2有理数的除法学案下一篇:我可以选择信任么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