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的思考

2024-05-10

计算教学的思考(精选十篇)

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1

一、计算教学的误区

1.形式化的情境教学。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的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一般都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问题情境不外乎商场、玩具店、购物场境,这些情境往往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选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情境往往被形式化,如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

师:我们农村家家都养鸡,今天老师领大家到一个养鸡场去看看(出示主题图和题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个养鸡场,一共有900 只鸡,鸡窝有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师:有谁知道算式怎样列?

生:900÷3=300(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在教学中,教师给出主题图,学生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讨论算法、优化算法,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之后,就可以告一段落,进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一般还是这样一个流程。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开了头之后学生就讨论怎么算?怎么说清算理?有多少算法?哪种算法最好?然后让学生自主练习。这样的情境教学完全是走流程、形式化,一些学生根本想不出那么多的算法,一些学生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做了课堂的“看客”,还没有真正理解算法,教师就要求自主练习,学生自然无从下笔。

在“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教学中,“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题,学生可以根据以往的口算经验得到答案,但如986÷2 这样的题,学生没有经验,需要学习列竖式,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果教师不能重新回到情境之中组织教学,而是根据竖式解释算理、算法,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抽象、非常枯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用数学的眼光关注计算,把握好情境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真切感受到计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领悟到计算的现实意义,从而激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

2.盲目追求算法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使学生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而是拼命地把教师所知道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硬要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有教师认为,在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显示自己课堂开发的能力和教法的灵活,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有利于学生求异、求新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因此,教师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花大量时间去追求算法的多样化,结果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了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算法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展示个性化思维的基础上,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和运用相对简单的优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评价、体验,学习别人的思维成果,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掌握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方法。在引导学生优化算法时,有几种方法可以交给学生。一是比较优化,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后,根据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算法中哪些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让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简便方法;二是分类优化,让学生明确有些算法是重复或不可取的,当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思路,将几种方法进行整理、分类,提取有价值的、便利的方法;三是模仿优化,面对多种算法,让学生选择最想学的一种算法,从中感受别人的优点,借鉴别人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四是反思优化,优化算法必须考虑自己的思维层次和学习方式,可以在多次计算之后,反思算法的优劣,实现算法的个性化优化。

二、计算教学的对策

1.根据学情适当取舍。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教材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教师需要灵活地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对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教师可以让数学味更浓一些,将学习的重心放到自主练习和拓展上,让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练习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合理创设,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搭建好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如教学“一个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时,可先让学生笔算并说说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改变因数中的一个数字,转化成另一道乘法算式,紧接着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把这些算式分类吗?怎样分类?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习题尝试计算,最后自编“一个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并进行计算。通过改题、分类、编题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的提供与选择。学生编出的题目各不相同,丰富多彩,激发出互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既让学生熟练计算后提高了计算能力,又通过练习培养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感受到计算学习中的快乐。

2.课堂教学适当“留白”。

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2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分析农村小学现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得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一节数学课可以进行得很顺利,算法情境的展现,算法多样性的讨论,算法优化的讨论,运用算法进行练习,总结小结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等,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计算教学如何落到实处?

一、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1.形式化的情境教学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具体问题情境无外乎商场、玩具店的购物场景,这些情境的选择往往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所选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农村家家都养鸡,今天老师领大家到一个养鸡场去看看(出示图和题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个养鸡场,一共有900只鸡,鸡窝有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师:很好,有谁知道算式怎样列?

生:900÷3=300(只)

师:非常好,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里的问题情境在给出图—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讨论算法—算法最优化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之后,就可以告一段落,进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而下一题的例题教学一般还是这样一个流程。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开了头之后大家就埋头于研究讨论怎么算?怎么说清算理?有多少算法?哪种算法最好?而把开始的问题淡化甚至遗忘。

这样的情境处理,走流程,形式化带来的后果不可想象,一些学生可能想不到那么多算法而只是被老师告知,一些学生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老师就讲过去了,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做了课堂的“看客”,还没有积极参与就要求自主练习,自然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把握好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而计算教学也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得到落实。

2.不切实际,追求算法的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但是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拼命地把老师所知道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和硬要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不顾系统,只顾热闹,不顾知识建构,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二、“软硬兼施”的教学手段

1.根据学情适当取舍

奥苏泊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灵活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對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教师将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上得浓一些,将组织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到自主练习和拓展上,实实在在地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合理铺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搭好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注意不能为了走形式而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应适当“留白”

其实课堂教学的“软硬”只是针对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所关注的真正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从而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反馈练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提出以来,关注学生主动的学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然而面对实际的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迫使教师不得不反思,怎样将教师的“引”和学生主动的“学”落实,课堂真的需要被教师全程掌控吗?数学课堂是否应该像语文课堂学习,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呢?

如,在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接着请有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学生会出现几种算法。然后,学生观察、思考、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原先自己犯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像这样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关于小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7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占据很大比例,几乎所有的数学练习都离不开计算。学生计算的准确率更是直接影响其数学学习的质量。但是,现在的学生的计算准确率都还较低,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计算效果的目的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情境创设须讲求实效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与好奇心,避免枯燥计算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在计算内容上都引入了一些具体的学习情境,以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教师在计算方面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力求实效,确保其能够真正为提升学生计算效果服务。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从学生常见的“公园划船”的情境引入,但由于教师在课件设置的时候缺乏应有的甄选与考虑,致使学生的注意力被课件里的金鱼所吸引,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这样的情境创设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情境创设的相关问题上,教师一定要力求严谨,切不可因此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要力求实效,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计算方法须适时优化

关于计算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倡算法多樣化。所谓算法多样化是指在计算过程中,鼓励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但是,算法多样化并不是指算法越多越好,而是在此基础上找到最优的算法,从而提高计算质量。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整十数”时,以“24×20”为例,教师让学生说说这道题都可以采取哪些方法计算。有学生说“可以这样24×2×10”;有学生说“可以用24×2,然后在积的末尾添上0就可以了”;有学生说“可以让24×10×2”;有学生说可以让“4×6×2×10”;有学生说“可以让4×6×4×5”……学生的方法越说越多,计算过程也越来越繁琐,在这里,算法多样化是有了,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对这些算法进行优化,让学生总结出能够提高计算速度与准确率的方法,那么,这样的算法多样化也是徒劳无益的,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适时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通过具体事例指出了算法多样化的一些弊端,从而使学生学会对算法进行优化,从而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三、课堂练习须扎实有效

在计算教学中,当学生理解算法算理后,还需要通过适量的练习巩固才能更加扎实有效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学生课堂练习的时间,精心选择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计算效果的目的。

如在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后,有些教师设置了较多的课堂练习,包括了前面学过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等内容,这样的课堂练习虽然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已学知识,但是,对于短短的一节课来说,在课堂练习方面切忌贪多嚼不烂,应把课堂练习集中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上来,只有这样,针对性才能更强。可以这样来安排课堂练习:

1. (4+8)×25 (10+2)×32

35×(100-1) (200-4)×25

2. 102×76 88×125 201×25 25×34

3. 99×246 36×198 398×25

4. 19×16+19×84 48×23+48×26+51×48

这样的课堂练习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得到训练,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效果。

从上述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乘法分配律课堂练习的设计上,教师的确进行了精心选择,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总之,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平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计算教学,不断优化计算方法,本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进而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

数与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4

关键词:数与计算,教学,思考

数与计算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应用最多、最广的数学知识,历来作为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存在,因此,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做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但是,随着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出现再到现在的普及和推广使用,数与计算中的一部分知识结构也伴随着人们最常用到的基础知识而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对这种存在的变化进行了解和研究活动,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相对应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这同时也是当下我们需要对课程教材进行改革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从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变革、所取得的成绩三个方面着手谈一下对数与计算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数与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在日常的工作或者学习中数与计算广泛的应用

从数学的角度来看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数、量、形。因而计量不能同数与计算分离开,大小都离不开数与计算。因此,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为数与计算,对于每一位公民而言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与计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数与计算中每一个数学概念、数学规定的法则以及数学自身的性质都是从现实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然而这些会通过具体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因此,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都需要经过一个从抽象到具体再从特殊到一般的转变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数与计算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抽象概括能力。

(2)对于学生的启蒙教育数与计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数学概念伴随着人类生活和实践的需要不断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小学数学中,我们从学习自然数、再从零到分数、小数的广泛应用都体现出了数学中数的这一发展过程,然而在数与计算中又存在着很多相互依存或者对立且统一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如,整数与分数、约数与倍数,加与减、乘与除、通分与约分等等。在数学教学中会将数与计算这种相互依存的概念与概念之间、计算方法与计算方法之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渗透对学生的启蒙教育。

3.通过掌握数与计算的知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人的一生会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幼儿期、学生期、成人期而此时数与计算在这三个人生阶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数与计算的知识,将知识掌握才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到周围的客观事物,才能运用清晰的语言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在学生期,数与计算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这也是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在成人期,计算能力作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项基本能力存在,这也恰是对一个人基本素质进行衡量的标准。由此可见,数与计算会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一个人在成人以后所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阶段的知识结构而言其基本上覆盖了,因此对于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好数与计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最终使得计算能力不断提升,让学生终身受益。

4.数与计算是科学技术的基础

“国家的繁荣富强,关键在于高新科技和高效率的经济管理”,许多现代化建设需求或设计方面都离不开计算这一项。如果我们说高新技术的基础是数学,那么高新技术的基石便是计算。

二、数与计算的教学

数与计算的教学强调我们正确理解算理和如何将计算方法合理地利用起来,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数与计算非常重视,同时作为传统发扬,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随着现代计算工具的不断进步和广泛普及运用,数与计算的教学意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作为小学数学基础阶段的知识和技能,我们要适时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到和掌握知识。

对小学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思考论文 篇5

一、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以前的教材对计算课的处理,一般按照“复习铺垫—出示例题—讲解算理—练习巩固”的步骤步步为营,教学内容条理清晰。其优点是效率高,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形成;缺点是枯燥、人文性弱,以至于很多学生对计算课没有好感,甚至讨厌。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编排进行了改革,往往通过设计一个儿童喜欢的情境引出计算内容,在计算的同时又是解决问题,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于是,计算教学必辅以情境,无情境不入课堂。将“创设情境”异化为“虚设情境”,甚至“捏造情境”,在非数学内容的生活信息上兜圈,耽误了教学时间。创设情境时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仅仅是为了课堂上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显然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情境创设重点不突出

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有这样一幕我们非常熟悉的场景:教师出示情境图后,就问学生: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

二、改进计算教学情境创设的若干策略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生长点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信息

在教学研究时我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的不仅仅是应用题。我们必须抓住教材中的点点滴滴,尽可能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经过教师的钻研与梳理,我们发现退位减法、估算、统计、测量等知识,教学的重点不仅是40分钟的课堂,更应该是生活的大课堂,学生只有在生活的大课堂中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实践证明,深钻教材,把握教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才能把教材的.知识点构建成网络,使教学前为后预设,后为前延伸、拓展,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只有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从而有效地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或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地、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师:同学们,教师昨天去华联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总共花费9.5元,你们猜猜看,我将如何付钱?

生1:正好付9元5角。

生2:可以付10元。

生3:……(付20元、50元、100元)

师:如果教师付了10元,营业员该找我多少钱呢?

让学生尝试计算。

师巡视,看学生对于10-9.5的计算有无计算错误的,特别是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学生有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并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

师:真棒!那么,你在计算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情况,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呢?

生:10减9.5等于0.5,得数的整数部分是0,要写0.

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教师联系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人,联系了实际生活,使原本单调的计算变得生动起来。由此可见,我们应在计算教学中把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课堂中的数学更贴近生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二)关注学生发展,是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着眼点

1.创设贴近现实、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

对于低年级学生,色彩、声音、动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平均分”时,就可以给学生讲“小兔子分苹果”的故事;而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中的连加连减”时,师生可现场模拟上下车的乘车情境,使原本静态的课本资源动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运算顺序,让学生的各种感观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追求简单有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欣赏,教学和我们平常的生活一样,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简单有效才是硬道理。让学生在简单有效、符合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数学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记得我在执教“笔算除法”一课时,为了增加笔算教学的趣味性,又能把所有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创设了一个“走进田园”的情境,其中田园的活动有“摘苹果、种小树”等,同时还兼顾不同例题中不同数据的设置,使得情境设置牵强附会。在备课时间的分配上,设置情境的时间远远多于思考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点,本末倒置。这样复杂而收效甚微的情境创设,既累了教师,又苦了孩子。

三、计算教学情境创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创设要有真实性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境,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肯定会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境,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二)情境创设宜“精”不宜“多”

课上的教学情境应主题明确,不可贪图量多,而妨碍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做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保留“数学味”,尽量排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学生思维的干扰。

总之,教学中创设的情境最重要的目的是把“算”与“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教学的实效性,莫让情境创设成了那件披在计算教学外面的“皇帝新装”.“学无止境,教海无涯”,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赋予计算教学以真正的生命,让计算课堂焕发出新的色彩。

参考文献:

周平健。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思考.教育实践与研究,(2)。

许永强。教学情境也要打假.教育科学研究,(4)。

贲友林,张齐华。少些“追风”,多些思辨.人民教育,(8)。

对简便方法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6

一、运算律及口算与计算能力的综合应用

习题出现后,教师先要让学生利用凑整法,通过观察、讨论,看这道习题能否直接应用运算律。

1. 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如54+87+46,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的4和6加起来得整数,就可以直接应用运算律中的加法交换律,先求出54与46的和是100,再用100+87=187;又如15×28×2,学生通过观察,个位上是5的数在乘法中可直接与2、4、6、8进行凑整。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直接运用乘法交换律,求出15与2的积30,再用30×28=840。而有些特殊的例子,如在25×4×7、8×9×125中,教师要加以强调,并让学生能够记住和应用,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类似这样的习题,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正确合理地应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计算。

2. 分配律的应用。学生在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对于明显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问题较为容易掌握,而在稍有变化的情况下,掌握解答时就有一定的困难。如15×(8-5)、(25+15)÷5和(125-25)÷5,这时,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合作探究,总结并发现规律。其实这几种类型的习题,它们实际上也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一种变身,在实际的解答中,它们同样都是运用了分配律,如15×(8-5),学生探究讨论后发现它即等于15×8-15×5,同样,(25+15)÷5即等于25÷5+15÷5,(125-25)÷5即等于125÷5-25÷5。

二、根据习题中数据之间的关系,运用合理的拆分与合并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几种较为特殊的题型:如在加减法中的175+206、230-76-124;乘除法中的540÷36、630÷14÷5、45×16、25×32×125。学生对于这几种类型的习题的解答常常感觉头疼,错误率也较高。如何较好地传授并让学生接受这一部分的知识,教师应引导让学生探究讨论,总结出合理的拆分与合并的简便算法。

1. 拆分。即把一个数拆开来,并应用合理的四则运算的方法分成两个数,再运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在上述列举的几道习题中,如175+206,学生通过探究观察讨论与分析,可以看出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206最接近200,而加上一个整百数计算起来较为简单。这样,就可以把206拆分成200+6,把175+206转化成175+200+6,学生计算起来就较为容易了。又如在45×16中,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点拔,根据乘法口诀运用凑整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把16拆分成2×8,就可以把45×16转化成45×2×8;25×32×125中,25与4的积为100,125与8的积为1000,4与8的积为32,即可转化为25×4×8×125;在540÷36中,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出,可以根据乘法口诀发现540与36中含有共同的因数9,这时,就可以把540÷36转化成540÷(9×4),脱去括号即等于540÷9÷4。像这样的两种类型的习题就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2.合并。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理灵活地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合并成一个数,应用到算式中进行计算。如230-76-124,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可以看出76的个位上6和124的个位上4能够进行凑整,即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把76与124合并成一个整百数进行计算,这样,230-76-124就可以添上括号转化成230-(76+124);又如630÷14÷5,学生通过观察可以依据“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的方法,运用乘法口诀把14与5合并成一个数,即运用合理的方法把630÷14÷5添上括号,转化成了630÷(14×5),像上述的两类习题也可以直接进行口算了。

三、把接近整百数转换成整百数

1. 加上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减去增加数。如175+98,通过观察发现98最接近100,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2,加上整百数,再减去增加数,即把175+98转换为175+100-2。

2. 减去最接近的整十、百、千数……加上多减数。如512-197,学生通过观察发现197最接近200,减去200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减了3,就要加上3,即把512-197转换为512-200+3。对于这几种习题,学生就可以应用这种规律直接口算,真正达到简便运算的目的。

综合以上几种题型,学生只有掌握了方法和规律,对运算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点才能进行正确地分析和熟练地应用,在解答过程中,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快捷准确。教师通过这种方式教学,不仅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思考 篇7

面对这样的群体, 面对这样的社会压力, 中职计算机教师不但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和其特有的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探究适合的教学教法,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心理问题, 增强学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专业教育的风向标, 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与应用能力, 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获得相应的提高, 为企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 满足企业需求。中职计算机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兼顾到这两点, 教学质量才能提高, 教学效果才能显现。

这两点都给中职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如何切实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 使学生终有所获, 使企业终有所得, 我以为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进行以下的探讨。

1 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时代的发展, 正在促使教育改革从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因此计算机教学中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强调学生的“学”重于教师的“教”, 其教学目的在于体现“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需求”, 体现中等职业教育“顺应市场、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我们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起组织、引导、答疑的作用, 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指导者,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们又都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 我们的学生学习素质普遍不高, 学习主动性较差, 自主学习能力较低。许多学生又是网迷, 对有些计算机内容比较感兴趣, 他们喜欢游戏、网聊、动画等等。这也为计算机教学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计算机教师首先应该将学生对网络的痴迷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其对网络的兴趣出发开展教学, 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的疏通, 由网络继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兴趣。例如:许多学生喜欢qq聊天, 发照片、图片和动画等,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 由他们的兴趣出发, 导入计算机图片处理和动画处理教学, 因为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兴趣息息相关,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兴趣十足。

其次, 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 理论接受能力低,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变抽象教学为直观形象教学。在机房教学, 教师不可能进行一对一教学, 许多学生刚讲过理论, 操作就不会,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大量操作教学课件,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无法一一指导的问题。其次, 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 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来, 既明了, 又生动形象。其三, 多媒体技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 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四,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学习动机。

除了运用课件, 计算机教师也可以建立以实验室、视频室为主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尤其是中职学生的计算机课, 在教学过程中再沿用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势必取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而应以实验室、视频室教学模式取而代之。视频教学直观, 尤其对于操作技术的展示, 使学生极易掌握。一对一教学效果增强。我们的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理论学习, 相对更喜欢动手操作。建立计算机实验室, 加强对学生的实习实训, 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 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实训中强化知识, 采用多种方式,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 进而提升技能。

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上课之初, 教师先演示根据任务事先设计好的作品,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听觉, 使他们产生求知欲。接着告知学生其任务就是设计完成这些作品, 让他们意识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自己也可以动手完成这么漂亮、实用的作品, 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任务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水平, 设计要又由易到难, 因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任务驱动可以让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成功又会激发兴趣, 这样“成功—兴趣—成功”形成循环。因此任务要使学生能够达成, 让学生多体会成功的良性情绪。同时可以设计难度较大的任务, 以小组形式完成, 这也训练了学生的创新和团结协作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发挥出学习的主动性。

为使学生获得综合能力的显著提高, 计算机教师的教师应该更人性化。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积极作用,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玩游戏、从网上下载学习软件, 收集各类学习网站以及学习资源, 培养了他们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吸收能力。这样不但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 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更有实际意义的人生指导, 也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2 培养实用人才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特别迅速的产业, 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教材的编写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纵观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正因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如此迅速, 教师就面临严峻的挑战。对于许多的计算机新技术, 教师都要树立时刻学习, 不能停滞的危机意识, 教师不可能拿着老教材, 对着新社会。教师自身要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只有教师自身不断的进步, 才可能培养社会最需要的新人才。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 才发现已经成为古董, 无处可用。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就业市场看, 计算机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操作等中级计算机技术人才十分看好。因此,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教师必须走进企业, 走近计算机应用的前沿, 才能在教学中要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风向标, 要明白它们需要什么样的人员, 建立校企联合模式, 并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不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 这就要求对计算机教师对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在学生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的同时, 也要培养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景秋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21 (2) .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思考 篇8

一、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这一理论虽有上千年的历史, 但要想真正做到,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新生入学时, 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 对基础不好的学生, 可能因学起来困难而造成自尊心的伤害;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会因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不妨把学生按现有的水平分成两部分。对于没基础的那一部分, 要从基础开始讲起,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对于有基础的那部分, 起步就可以高点, 可从上机操作入手。这样既可以让没基础的学生“吃的好”, 又可以让有基础的学生“吃的饱”。

二、注重引导,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 兴趣是构成青少年学习积极性的最主要的心理因素, 是推动认识活动的内部动力, 是自觉完成任务的力量源泉。所以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 我们要遵循学生兴趣发展规律, 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最终使学生能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一) 成果展示法

学生不愿意学习很关键一点在于, 学生没有成就不自信,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 , 即使是一个很简单的作品, 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 是有价值的, 从而树立起自信心。对于展示参与者来说, 是一种认可, 对于未参与者来说, 是一种鼓励, 是树立一个榜样。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定时间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 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对于一堂课的优劣的评价, 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 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如何。学生能展示作品, 说明学生已经对学习感兴趣, 已经进入学习的角色。成果展示法不仅让学生展示作品, 老师也要展示作品。比如计算机幻灯片制作课上, 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讲课之前我把自己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学生看了感到既神奇又兴奋, 一副跃跃欲试的架势。在这样的状态下, 你还愁学生不学吗?那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 形象比喻法

法计算机理论一般比较抽象枯燥, 在教学中, 适当运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象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化枯燥为生动,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讲语句时, 有的学生往往会把语句分为可执行语句和非执行语句, 与语句有语句定义符和语句体两部分组成这两句话的意思混淆, 为了帮助学生区分我就给学生打个比喻:前一句是分类, 好比人可以分为男人和女人两类;后一句是谈组成, 好比人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由头、躯干和四肢组成。这样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了语句的组成和分类。

(三) 有效竞争法

竞争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为学习提供动力。所以在练习中可以进行分组, 然后在组与组之间采取竞赛的方式, 比哪组记得准、做得对、学得好, 根据情况评出胜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同合作精神。

三、明确目标, 实行“任务驱动”

课堂学习目标越明确, 针对性才越强, 学习效果才越好。任务驱动教学法恰恰是以明确课堂学习任务为主要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 带着目的学习,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每一节课、每一阶段的学习之前都要将学习任务明确化具体化, 便于让学生抓住重点, 保持最优的学习效率。

摘要:基于计算机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 结合计算机学习的目的性、实践性、职业性和应用性, 提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打造学习平台, 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目标, 因材施教, 让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效果,因材施教,兴趣,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日超.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教育, 2005, (11) .[1]王日超.计算机游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J].湖南教育, 2005, (11) .

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9

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员的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譬如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实践创新的学习、计算机水平评价制度轻视实践等。对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应该立足实际, 创新改革, 更好服务于社会对学员计算机能力的需要。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模式陈旧

由于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生源来自于不同的区域, 地区经济和家庭经济环境的差异,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不尽相同。学校在设置计算机课程的时候, 忽视了差异性, 教学起点和教学模式脱离了实际的情况, 导致课程内容设置针对性不强。目前高职类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型, 学生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教师的授课也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造成教学模式呈现“营养不良”和“过度饱和”的状态, 影响学生计算机技能的提升。

2. 教学环节缺乏实践特色

应用性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的特点,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的学习往往注重理论, 而很多理论又是过时并缺乏实用性的。在现行模式的教学中,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学习模式往往是按照传统的模式, 缺乏创新, 缺乏实际的演练, 实践性往往演化成为自由上网, 丧失了计算机教学的培养意义。

3. 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

高职院校现行的计算机评价体系主要是传统理论加实践性的考试模式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式。这样的评价模式导致了考试考什么, 学校就教什么的教学结果评价体系, 忽略了社会计算机知识的需求, 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4. 教职人员知识理念落后

有些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配备不到位也是影响效率的原因之一。教师作为引领学生探求计算机知识的领航人, 实际中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本不是计算机专业, 缺乏自我深造的追求, 知识体系不完备, 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学习的思考对策

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将计算机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作领域, 使学生在具备本专业的同时又具有计算机相应的知识, 为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样的目标,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创新教学模式

首先,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打破传统的“满口灌”的方式, 可以尝试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美国的课堂计算机网络模式, 在课堂内用计算机网络群为学生选择和呈现教材, 并对学生的应答作出反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 坚持教与学的统一, 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 实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其次, 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尊重计算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 培养学生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念。最后, 教学中教授具有实用性的知识点。信息社会的信息搜集与下载是必备的常用技能, 教师可以主要列举主流的信息的浏览、收集方式,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结合与相关的国家网络知识热点则能够起到授课与提升兴趣的双重需要。

2. 增强教学内容的特色性

第一, 教学内容的特色性是针对学生良莠不齐的计算机基础而言的, 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并进行学生分组, 设置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 剔除那些脱离实际且又枯燥乏味没有实际应用性的知识, 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起点, 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践内容时可以进行分层次教学, 进行补偿教学模式等;亦可采取分类指导、兴趣小组等形式,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第二, 结合学生本专业和行业的特点, 尝试与学科相关的案例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计算机最新的发展成果, 例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可以制作人力资源大师面试技巧的Power Point讲解课件, 对于中文专业着重讲解文档排版的艺术, 对于会计专业加强EXCELA的数据透视表的学习, 这样的知识具实用性和特色性,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第三,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方与企业的合作中设定多种方式的实践形式, 可以分学期、分课时进行实践学习, 并纳入到成绩的考核范围, 让学生投入到社会中了解用人单位不同岗位的计算机能力需求, 更好完成知识到技能的转换。

3. 设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监督教学质量, 而且为研究教学模式提供了依据。目前的考核体系多为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考试, 应该将考核体系化整为零, 扩大考核的来源, 注重平时的实践和理论考核, 考试的成绩大部分分数比例应来自于日常的学习。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形式可以设置特色考试, 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分为两部分, 统考和特色认证的双轨考核制度。例如基础考核之上的办公软件系统、Power Point等专项技能认证, 为学生今后的求职增加技术含量。结合行业岗位能力需求和行业标准确定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标准, 例如, 模块化评价、NIT等。另外, 建立教学模式评价公共平台, 集思广益, 促进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评价模式, 起到实际的激励与考核的评价作用。

4. 加强教职人员的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 保证高职院校有足够的计算机实践机房和机房开放的时间, 建立实用的多媒体计算机课堂。第二, 建立教师的培训机制。按照专业的不同, 综合考虑、科学安排、有计划、有步骤, 对教师队伍进行分专业、分批次的对计算机教师进行再次深造, 这不仅是因为计算机学科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而且也是由于教师必须通过加深理论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提高教学水平。第三, 通过校企合作方式, 让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学习, 教师在与企业的对接过程中, 了解企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 认识到自身教学中知识结构的欠缺, 做到适时调整教学体系并进行知识储备的更新, 提高与计算机教学相关的业务知识。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知识框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升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 实现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模式紧密的对接。

摘要:计算机的学习与应用是现代社会必备的技能之一。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对于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应该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本文从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出发, 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汪刚.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4

[2]刘维奇.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和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对新课程下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10

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算理、算法, 体会计算的作用及其合理性

算理、算法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推导法则的过程中, 教师不容易讲清楚, 学生更难以理解。如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为什么要先乘除后加减?整、小数的加减,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分数除法, 为什么除以一个数就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等等,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感到效果很差, 于是干脆就一笔带过或要求学生照做就完事了。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更要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问题解决的过程。要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一种实际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进而引入计算学习。下面来看一位老师对乘法加法混合运算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

师:今天, 我要带大家到超市去逛逛。

(多媒体演示进入超市的情景, 最后把画面定格在超市的一个货架上。)

师:你想买些什么?要花多少钱?

生1:我想买一袋薯条和一袋可比克, 共花7元。

生2:我想买4个面包, 共花8元。

生3:我想买4袋饼干和1袋开心果, 要花……

师:买了这么多东西, 不太好算, 请同学们一起来帮帮他, 好不好?小组内先讨论讨论, 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4袋饼干要3×4=12 (元) , 12+5=17 (元) 。

生2:还可以列成一个算式:3×4+5=17 (元) 。

师板书:3×4+5=17 (元)

师:你的想法很棒!像这样, 在一个算式里有两种或更多种不同的运算, 我们就称之为混合运算。我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

师:在这个算式里, 有乘法, 有加法, 我们要先算什么?

生 (齐答) :先算乘法。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我们需要先求出4袋饼干花了多少钱, 再加上1袋开心果的价钱才是总价钱。

生2 (迫不及待地) :对呀, 对呀, 你要是先算4+5, 那求的是什么呀?必须先算乘。

……

小学数学计算中有诸多的计算法则、计算公式, 它们是计算的依据, 是计算教学的灵魂。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购物”引出本课内容, 进而根据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模型。在求“4袋饼干和1袋开心果的价钱”时, 必须先求出4袋饼干的价钱, 才能求总价钱, 所以要先乘后加。这样的设计,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 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自己感悟出“先乘后加”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枯燥的数学计算不再是单纯的数与数之间的运算, 而是变为了每一步计算都有其具体的生活情境, 每一个数字甚至每一个运算符号都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堂枯燥无味的计算课上得兴趣盎然。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 并要适时优化

算法多样化之所以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 是因为算法多样化本身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提倡算法多样化, 就是尊重学生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成果, 尽量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下面结合“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说明。如12-9,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面一些算法: (1) 破十法:10-9=1, 2+1=3。 (2) 连续减:1 2-2=10, 10-7=3。 (3) 想加算减:9+3=12, 12-9=3。 (4) 数数法。 (5) 联想:11-9=2, 2+1=3等。学生这么多富有生命力的算法, 正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同时, 在一个班级中, 有了算法多样化, 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 才会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 必须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并提倡计算方法的个性化, 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 展现其创新潜能。

但是, 算法多样化应是班级群体的多样化, 而不是个体的多样化。因此, 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 有时也需要适时、适当地引导学生比较、归纳。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 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 选择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 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的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等。在这样的引导下, 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 理解算法的合理性, 培养了优化意识。同时, 在教学中才能形成“一法为主、多法并存”的格局, 以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性。

三、在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1954年4月2日, 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 邀请爱因斯坦回母校演讲, 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说了这样的几句话:“我学习中等, 按学校的标准, 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 不过后来我发现, 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 剩下的才是教育。”这就是说, 一个人即使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了, 但在学校学到、所感悟到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却能受益终生。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着许多的数学思想方法, 如集合思想、统计思想、转化思想和建模思想及猜想、验证等。在计算教学中, 应创设问题情境, 对教材中蕴涵的这些思想方法进行挖掘,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会、掌握。如“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就可以借助“转化”的思想,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导学生把“小数”转化成“整数”, 进而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又如, 在简便计算的教学中, 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计算同一道题目, 并从中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这样在多种计算方法的选择中就渗透了“优化”的思想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思想方法的学习, 不但帮助他们解决了课堂上出现的具体的数学问题, 强化了他们在后续学习中自觉运用数学思想思考问题的意识, 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草鱼出血病防治下一篇: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