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2024-05-24

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共6篇)

篇1: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实践历程中,要及时捕捉能够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现象,通过理性检查与加工,逐渐形成系统的认识,形成更为合理的实践方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反思包括实践内容、实践技术与实践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实践内容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展开前,需要对活动所关涉的内容本身进行反省,因为任何内容都是在抽象了具体现象和对象的基础上编制的,在不同时间、对象、场景面前,或多或少都需要进行重组、改造、增添或删减,这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的责任和权利。实践技术的反思是指教师对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方法、时机等的适切程度的总结检讨,其目的在于对自己的行动轨迹进行回溯,发现问题和不足,探寻更佳的方案。实践效果的反思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整个实践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包括学生角度的需要满足程度与教师自己角度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受益状况,后者要考察教师在确定价值取向、实施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状况、对个人经验的提升状况、对教学理念和理论的促进状况。

篇2: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苏延清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极富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它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本文笔者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活动开发校本、评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它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具有新的教育理念,具有勇于实践、积极尝试、大胆创新的精神。作为一个新的稚生事物,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很多一线的老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里,笔者结合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展该项活动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理论学习,理解课程体系目标;

要把握好一项事物,你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一门发展性课程,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回归学生本性,解放学生的个性是其基本价值追求。纵观这一次的课程改革,笔者认为首先是一场观念的改革,观念如何转变,历史与实践证明,学习不失为有效的办法。故此,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辅导的教师首先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开设之前组织教师学习《走进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及新课程结构等方面做了全面的了解,并掌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活动内容等基本理念。教师人手一本由国家实验区长沙开福区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探索的一个经验汇总《体验新课程》。并通过派出教师向专家学习。曾派出2名教师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育研究中心组织的专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的专题培训,并由这些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辐射培训,通过参加这种高级培训活动及自己组织的辐射培训,使国家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能及时贯彻到学校,为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还采取了录像分析培训法、互动式培训模式、实话深度会谈式培训和活动观摩式互动等培训方式,使广大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骨架及教师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的职责,使教师在活动的指导上不致于盲目而显得无所适从,也为广大教师提供发展创造的空间。

二更新观念,改变课堂教学结构;

有些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等理解不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宗旨。如有的学校仅安排一名教师,固定课时,用征订的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授内容;还有的学校、教师用过去的活动课、兴趣小组或学科教材中的实践活动专题完全替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诚然,在实验刚刚起步,借鉴资源包的内容组织活动、开拓视野是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非常必要的,以过去开展活动的经验为切入点更是可行的,但关键是要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管理和

1组织形态上有所突破,要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原则。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如果说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活”的课程,那么他的课堂也应该是一个“活”的课堂,曾经看到一位老师总结了他们学校的做法是:到自然中学自然,到社会中学社会,在劳动中学劳动,在生活中学生活,在研究中学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学习中的重要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令生命自由生长的空间。使我们的课程适合学生,而不是使学生适合我们的课程。

三、开发校本,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纵观新课程,它留给每位教师上课的空间更广阔了,选择教材的权利更大了,老师背上担子更重的同时也拥有更大的创造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教学资源开发者、组织者、引导者。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是没有东西可以活动,而是有太多的活动我们没有机会来搞。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就是一笔很大的教学财富,它是由地方学校根据地方特点,学校实际,自行设计的个性化课程,可以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等方式,对国家、地方、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再加工和处理,使之变成更符合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校自行直接开发新的课程,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区资源、学校资源,以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突破口,依托社区资源,设计与社区生活和文化相关联的开放性课题开展活动 ;其次综合实践课题资源来源于各学科的整合,使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得到拓展和加深。

四、转变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重点应在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应该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评价时应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实践能力。它是一种以自我为参照物的评价,很难用一条尺子来衡量。评价的主要途径有汇报表演、成果展示、答辩会、体会与反思等。评价的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在操作中,自我成长档案袋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老师可以帮助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档案袋,以便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及进步的喜悦。

根据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的特性,我们实行了这样的评价标准,课题报告和研究计划占总分的20%,过程记录占50%,研究成果占30%,根据总分的高低分为A、B、C、D(优、良、合格、基本合格)四个档次,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成绩记入学业总成绩中。

五、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由于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敬业精神的不同,各地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差异,笔者近两年对该县(区)106所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做了一次次调查,农村中小学基本没有开设该门课,城区中小学开设的情况也有较大的区别,有12所中小学开展的情况比较乐观,多数学校形同虚设。有相当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对该课程的理解不够,将综合实践活动理解为以往的课外活动,对活动设计把握不准,造成场面热闹,劳师动众,不乏有“作秀”之嫌。还有的教师把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学生活动简单活动理解为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时间每周不少于3课时,但由于中小学

开设的课程较多,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许多中小学都实行弹性学制,遵循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原则,其中1课时安排在正常教学时间之内,2课时学生利用双休日完成。这是目前可行的举措。

教师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既不能集中课时“教”综合实践活动,也不能由于实施分散课时推卸指导的责任、放任学生,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实施一个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甚至长大一年半栽,教师在综合实践课上的作用应是活动的指导着、组织着,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和课外的正确关系,可以说课内打基础,课外出成果。课堂上教师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时间解决学生在活动中的棘手问题,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课外的调查实践上。2005年笔者曾引导七年级(3班)的学生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在科组所拟定的“走进定西”大主题的前提下,大家经过充分酝酿,逐步拟定了“安定区乡土地理调查研究”的专题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兴趣,自愿组成活动小组,确定本组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学生确定的小主题有:“小流域治理成果斐然”、“马铃薯产业誉满国内”、“高效旱作农业初具规模”、“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等。通过对安定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归纳、整合,尽可能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结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扮演独立的实践课程和课堂教学延伸的双重角色。

篇3: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思考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时, 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创设出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的数学情景, 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最佳活动状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这样, 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从而乐于参与学习。比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

(1) 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2) 根据学生的回答有意归类并板书。

(3) 指着左边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并在上面板书:平面图形)

(4) 指着右边问:这又都是什么图形? (并在上面板书:立体图形)

这样加深了学生对各种物体形状的体验, 从而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探索,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倡导学生自主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一特点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更为突出。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 是学生有计划地、主动地、灵活地、有效地学习。尤其要重视学生自主探究,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 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活动教学定位于学生的主体活动与自主发展,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的实施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重大改变, 但这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否定教师对于教学所应承担的责任。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活动, 学生可从中做出选择并实施这些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在选择中有较强的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加强引导, 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比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 为了让学生进行探索, 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 认识长方体的面 (让学生分组讨论) : (1) 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 (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 (2)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3) 哪些面完全相等? (演示给学生看) 再根据学生的发言用投影归纳出:

长方体有6个面,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 认识长方体的棱: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有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摸) 。这些地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 (学生按自己的想法来做, 最后统一为“棱”) 再让学生分小组去数和量: (1) 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要说出数的方法) (2) 量: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 看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有什么规律?) 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出: (投影显示)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认识长方体的顶点: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纸盒, 用手摸长方体每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并提问: (1) 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 (顶点) (2)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8个)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兴趣和爱好, 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 让学生自主探讨几何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研究, 发现问题, 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激活学生思维

篇4: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思考

【关 键 词】综合实践活动;更新观念;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情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5-02

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空间和学习过程,学生是这个学习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尝试者、探索者、合作者、体验者。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能起到引领指导作用,这给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准确定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既独立又兼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学科。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再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向学生讲授单一的应试知识,而要求教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所传授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科知识,也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必须去思考的问题,也是要给自已准确定位的问题。虽然新课标对教师的定位是多样的,但最终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参与其中。如,给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课题,让学生亲自去调查、去实践、去探究。教师在课题活动中只能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事做起。如,通过“垃圾问题小思考”、“生活中的安全标志”等活动,让学生对他们生活的环境有进一步或更深的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各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展开的,同时各学科知识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延伸、拓展与创新。这就要求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并且要具备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精选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现成的经验,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涉及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校资源,引导学生提出课题,合理制定活动方案;要求教师既要有对活动的内容、过程精心设计,又要组织协调好学生的活动过程,组织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协调好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要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应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资源状况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给低年级学生选一些趣味性强、知识性浅显的话题进行活动,如“小秋收”、“制作琥珀”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动脑进行操作的,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思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选一些难度较高有一定探究性、思考和创造性能力的活动,如“配制盆花营养土”、“汽车与社会进步”等。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从中有所思考、感悟或超越。

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的选择不能只依赖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选取与学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尽量把综合实践课上成学生的生活课、实践课。这就要求教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严谨的态度,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与合作,通过活动达到多种学习活动的统一。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情感教育的相互结合,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兴趣。因此,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源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作为活动课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应做到课题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让环保走进我们的生活”、“校园环境的调查”、“人类的灾难——洪水、海啸、地震”等。通过活动学生很容易从中感悟环境与环保的重要性,更能体会到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交流、探究与合作。通过活动积累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合理安排、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理念上已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范围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已不仅仅局限于室内、课堂,已向课外多领域、地域延伸。因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是以教材为纲、取材广泛的开放性课程。

四、创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活动情境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学生实践、体验、合作的情境。把活动内容与活动情境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活动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通过让学生“腌咸蛋”、“钉纽扣”等活动,体验动手劳作,体会母亲的辛劳等。教学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不自觉中达到认知、情感、兴趣的统一,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直接体验劳作者的心酸与喜悦,成功与失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通过“涂一涂”、“画一画”、“做一做”、“猜一猜”、“讲一讲”等活动形式,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活动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情况来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使用,应本着以教材为纲,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原则,应在实践活动中大胆使用教材,做到增删适度、合理,灵活处理教材。教师只有努力创设真实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达到实践探究和创新的目的。

篇5: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基于学生的的学习特点与需求,对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情境、评价指导,及整个教学过程所作的整体系统化策划和具体安排,以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在可能条件下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是语言习得规律。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经验为必要条件。平时备课时设计的课堂教学只是一般的教学过程,考虑教学目标是否能完成的较多,对是否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否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考虑得较少,学生学习主动性未能有效激发,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还没有充分考虑到活动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五条原则 :

1.教学设计目标性原则。英语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起定向作用,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2.教学设计主体性原则。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调节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3.教学设计针对性原则。英语的课堂教学设计针对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而精心制定的。教学对象千差万别,教学内容也各有千秋,教学设计需要体现这些差异性,具有针对性。(例如:在小学英语启蒙教学中,“交际”是进行教学的前提。而“听”则是进行交际的前提。)

4.教学设计实践性原则。也称为可操作性原则。教学目标解决的是教师要“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解决的则是“如何教”的问题,更具有策略意义,更具有规划、筹划的意味,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

5.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原则。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有效。教学设计中所有教学策略的选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情景的创设以及课堂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注重实效。设计课堂活动是为更好地完成语言学习,因此评价课堂活动的好与否,不能看在表面上的活、学生在形式上的动。在低年级教学basketball时,教师让学生拍球比赛。学生动起来了,兴奋起来了,但学生的兴奋点显然已经不在单词的学习上了,而是在拍球的结果上了。这个活动已经脱离了语言的学习与习得了。所以,应该从质上看,学生从走进英语课堂开始上课到下课他们走出课堂,在这段时间里是否学到了新的语言知识,学会了运用新的语言知识,即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如何。所以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还需注意以下三方面。⑴课堂活动应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

为了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活动,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输入量。克拉申的假设理论提出:当语言学习者处在一定量的第二语言输入中,并且语言难度比他们掌握的语言知识与能力高一层次时,才能有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学习。所以没有语言输入是不可能取得第二语言的习得与学习。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以语言学习为主,但它不能排除语言的习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输入不能只是本堂课要学习的语言内容、课本中的语言内容。如:课本中的学习重点是11-20的单词以及How many„?There are„的句型。假设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如下:由Flash动画引出数词和句型→看图片提问回答→与数学学科整合,找出有几个图形→小组内作一份关于学习用品的调查。整堂课活动不少,有机械性操练,有替换性操练,还有一些简单的运用。但整堂课学生模仿操练的就两句话:How many„? There are„教师自始自终输入给学生也是这两句话,那么最好的学生花了30分钟在这堂课中学到就是这两句话。既没有与旧的语言知识整合起来,也没有为今后的新的语言知识作铺垫,这两句句子孤立地重复了整堂课。如果让学生联系学校、班级、家庭的生活实际,学生会有更多话要说,除了用How many„There are„做一些描述外,在说的过程中还能融入他们对学校、班级、家庭的情感。

⑵课堂活动应有学生的思维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一直被视为反复记忆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读、背、做练习。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思维的载体,英语也不例外。记忆是英语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智力活动,但它不是英语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提到英语学科的思维,往往想到与数学学科整合。如在学习的数词时,可以让学生做一些计算题,在学习形状时,可以教学生数形状。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事实,即英语学习过程本身包括了各种思维活动,如:分类、猜测、判断、想象等。

就课堂学习过程而言,思维活动的提升可以体现在某个课堂活动上。如在教“city”一词时,可以分以下三步:①模仿朗读单词,这时的思维活动是记忆。②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城市,“I know„is a city.”这时的思维活动是判断。③让学生说出去过的城市,并用一个词说出对这所城市的印象。“I go to Hangzhou.It’s a ________ city.”这时的思维活动是概括了。思维的活动的提升还可以贯穿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如在学习时,可以分为以下几步:①学习基本句型:“I „with my„”②看屏幕,说说看到、听到些什么。③看表格,说说我们如何感知这些事物。④用不同的感官感知事物,得到什么不同的感受。⑤ 用不同感官感知同一个事物。⑥观察图片,完成短文。整堂课的思维活动进程如下:模仿→替换→比较→归类→演绎→猜测、想象。

就如叶澜教授所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感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把教学过程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以记忆和练习为主的被动接受过程。它忽视了文化知识与人类及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关联。”只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

⑶课堂活动应体现语言的推进过程

英语教学过程既是思维活动的推进过程,同时也是语言操练的推进过程。克拉申形象地将此描述为“i+1”。其中“i”表示学习者原有水平。当语言输入为“i”时,学习者停留在原有水平。当语言输入为“i+1”时,学习者既能理解大部分语言材料,又能掌握新的知识与能力。如果我们遵循这样的要求来设计课堂活动,贯穿一堂课的课堂活动就能将学生的英语学习一步步地有效地推进。同样的,这个推进过程可以体现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也可以体现在某个具体环节的教学中。例如,在教《A birthday Party》一课时,教师预设的整堂课语言知识最终教学目标是,学生以第一人称用日记的形式描写生日聚会的场面。具体内容如下:“Today is my _________.My friends come to birthday ________.They say “_________” to me.We see some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_” on the birthday cake.I _______ a wish.I __________ off the candles.I _________ the cake.And I ________ the cake.We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and _________.I am so happy.“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安排了下面课堂活动:

①学习“party”一词,扩展到“Alice has a birthday party.I go to a birthday party.” ②“ Choose the birthday present.”在选择礼品的过程,学习单词,并了解何种礼物适合生日聚会。“ a doll, a book, some fruit, a birthday card, a new dress, some water, some hamburgers, some flowers, some paper, a birthday cake, red packet.” T: What can I bring to Alice for her birthday? S: You can bring ______ to Alice._______ is a good present.③Read the birthday card Dear Alice, Happy birthday to you!From Wendy Sep 6, 2005、④ “What is a birthday cake?” 这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区别一般蛋糕和生日蛋糕

T: Do you like birthday cakes? I’ve got many birthday cakes.Is this a birthday cake? Why do you think it’s a birthday cake? S1: Because I can see “Happy birthday” on the cake.T: So on a birthday cake, we can see the words: “Happy birthday”.What else can we see on a birthday cake? Candle – candles ______dle On a birthday cake, we can see ‘Happy birthday’ and candles.Answer the questions: Is it a birthday cake? ⑤What can we see at a birthday party? We can see a lot of food, flowers, balloons, friends, a birthday cake, birthday cards, birthday presents„ What can we do at a birthday party? We can play, dance, sing, drink, eat„

⑥ What can Alice do? Light the candles, make a wish, blow off the candles, cut the cake and share the cake.Answer the questions: Do you„at your birthday party? Yes, I do.No, I don’t.⑤、⑥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生日聚会时丰富的食物以及点蜡烛、许愿等浓浓的氛围。

每个教学步骤的语言难度一步比一步要求高,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语言训练的推进过程,最后汇成一篇短文。

6教学活动设计的趣味性

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尽管影响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有智力因素和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但兴趣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由于年龄关系,小学生在对学习目的还不是最明确、具体,很多时候他们是凭着兴趣而来。有兴趣了,他们会主动对学习内容集中注意力,没兴趣了,要求缺乏自制力的他们端坐一堂课那是极困难的事。设计有趣味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好地参与语言的学习。为了使设计的教学活动有趣味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思考与落实。

⑴教学活动要联系学生生活经验

小学生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平时接触到是家长,老师和同学,所以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比较单一,他们所了解的事物相对比较少。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问问自己学生们知道些什么,想知道些什么,怎样学他们会学得比较快。一般而言,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感觉亲切,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可以把课本知识转化成生活中的真实事物。《My school》一课,是关于学校场所的词汇教学,在设计课堂活动时,可以用学校的真实的照片代替教材中原有的图片,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更愿意去学。还可以为整节课设计了一个情景:班级新转来学生,按照课表去不同的地方上课,请其他学生帮助他找到这些地方。使学生从原来的仅仅为了学习的需求,变成真正交际的需求。

⑵教学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到五年级这段时间,学生心理成长很快。三年级学生天真可爱,而五年级学生凡事都有一定想法。适合三年级的活动未必能受到五年级学生的认可。如在教水果词汇的时候,让是三年级学生,闻闻、尝尝,会让他们欣喜不已,为了尝到一口,他们会努力地学习,设计这样活动有助于他们从多种感官认识语言知识。但五年级的学生就会对此嗤之以鼻,他们更愿意谈他们对某种水果的喜恶和想法。以 一课为例,教师没有设计让学生看、听、闻、品尝和触摸食物的活动,而是设计做了实验的活动,教师请五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包中所藏的事物,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e.g.I listen and hear with my ears, I know it is heavy, etc.)其他学生通过倾听这五位学生的描述得出对事物的总体感受,然后猜出这是什么事物。学生在说和听的过程中认识事物,尽管需要更高的心智要求,但也更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活动更受学生的欢迎。⑶教学活动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学习风格各有不同。尽管目前我们无法对每位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鉴定,但总体而言有三种风格:听觉型、视觉型和运动型。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有些活动侧重于听能训练,有些侧重于视觉观察,有些侧重于动手做。在整堂课中,教师设计的活动不能局限在一类活动中,而是各类活动都有些。个体的差异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原有语言基础不同上。个体的差异导致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层度不同。利用开放性的提问可以兼顾学生的差异,因为开放性的提问可以为学生创设比较包容的语言运用情景。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和合作习惯。开放性的提问可以通过图片呈现,语言描述,一首歌曲或儿歌,甚至于一个手势和眼神实现,只要合适不拘泥于某种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能把“兴趣”与“娱乐”混淆,不能用肤浅的笑话或者对感官的直接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应该从他们的特点以及他们思维深处发现兴趣的源头,只有这样的兴趣才能保持长久。

对英语教学活动的再认识 1.英语教学活动的重要性

我们今天讨论的活动不仅仅指说说唱唱、动动做做,而是指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所以它涵盖了更广泛的含义,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活动中学会交流和交换信息。说说唱唱、动动做做只是活动的一些形式。众所周知,我们的学生学习英语是属于在第一语言环境中的习得与学习,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活动的重要性比起其它学科更甚。英语课堂是学生习得与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对于部分学生,有可能是唯一的学习时间和地点。学生在活动中理解语言知识、在活动运用语言、在活动中感受和领悟语言。教师通过活动呈现知识、通过活动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活动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所以英语课堂活动的质量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2.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两个目的

⑴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原则中的第一条原则就是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然儿童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和交换信息,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这种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让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不同的课堂活动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⑵更有助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学习

研究者从实验中发现,习得某种信息(如新单词)时的情景与新信息同时出现的有关线索(如语言习得者当时的感受和想法等)得到再现时,该新信息比较容易被记忆和掌握。因此,教师不能孤立地讲解语言知识,而应将它们放在一定的情景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获得习得与学习英语的体验。同时通过活动可以创设语言情景,使单纯的语言操练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在真实生活中运用语言打好基础,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知识、记忆语言知识、运用语言知识。

篇6: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仅仅靠有限的常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历史活动课程的开设能弥补这一缺憾,形成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又指出: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无论从实际教学的需要还是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开发都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体现。

在活动教学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首先,学生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自我选择,如,面对问题自己选择观点,自己查阅史料,自己动手实践,自己编写材料等,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可自由自在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操作、体验等活动。其次,由于有自主权,学生即会表现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他们主动展开思维,进行理解、分析、整理、综合对比、合理评判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及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活动课的开展使学生们得以广泛查阅资料,搜集课外知识或进行实地考察等,这将使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的获取大大超越书本的范围,丰富了他们的视野。而且由于开展活动课,学生参与的多,对知识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会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实现对知识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以及实际有效的运用,而不是靠机械背诵和表面理解来掌握知识。

3、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研讨、创新意识。

活动课的开展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如材料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思辨学习法、实践学习法等等;而且活动课过程中,拓宽视野的资料查阅与分析,资料的对比分类研究,对前人定论的认同或质疑,对历史遗迹的寻访与审视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研讨、创新意识。

4、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活动课的开展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在亲身探索、实践中获得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5、活动课的设置促使师生创造性地整合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生成。

组织活动课教学,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游刃有余。活动课教学的实践必将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和教师角色的转化。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理论依据

1、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历史活动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称为第二课堂,看作常规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因此,对于活动课的研究明显少于课堂教学的研究。在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讨论稿)中,将活动课看成跟课堂教学并列的基本课程。在众多的研究文章中,活动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得到肯定。河海大学出版社《史学研究与历史教育》一书对上述观点都有叙述。相对而言,对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具体的实施和开发各种专业刊物上尚未出现。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维果茨基的“活动理论”:“客体——活动——主体”论,即在客体的作用和主体的状态变化之间插入了一个特殊的中间环节——主体活动,在学习中让学生具有活动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多动脑动手。

(2)赞可夫的发展性原则: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的发展,教学内容应逐渐丰富和深化,组织形式需要逐渐复杂,教学活动的计划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应逐步提高,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以其的自身发展为目的。

(3)成功心理学理论: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潜能和欲望,有获得承认的需要。

历史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许多成功的机会,只要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巩固,是理论知识还是动手能力,乃至发展为对事物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均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动机,增进自信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1、研究目标

(1)科学界定“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

(2)合理安排初、高中活动课程的设置,探索出科学实施活动课程的操作机制,有效进行教学实践。

(3)注重活动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过程、重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历史认同感,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

2、研究内容

(1)中学历史活动课在提高学生素质、健全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2)实施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计划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3)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4)中学历史活动课多种模式的建构与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3、课题研究的方法

(1)思辩论证法。

(2)调查研究法。

(3)实验比照法。

(4)经验筛选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3月—2007年1月

完成课题的申报和开题;收集与整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或电影片段,并按单元与课文分类整理完成课题组内部的基本工作分配。完成开题报告,向专家组报告本课题研究的依据、价值、目标等,进行本课题的初步论证。

第二阶段:2007年3月—2008年1月

启动“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实践与思考”课程计划,课题组老师对自定的活动课模式进行操作性研究。七年级、八年级和高一年级结合教学实验的成果完成中期成果总结。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09年1月

开展历史电影、历史游戏、知识竞赛、历史小报,历史故事演讲,历史歌曲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组织学生编排历史短剧,并根据教学效果对历史歌曲和历史电影进行加工和修改,同时,完成学校历史知识竞赛题库的筹建。

第四阶段:2009年2月—2010年4月

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并以论文和素材库形式展示课题成果。撰写相应的课题研究报告,接受上级专家的评估验收。完成结题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组在学校教研室的直接领导下,根据预先制定的研究计划,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

1、在七年级举办了“成语故事大家讲”以及在八年级举办了“长征故事大家说” 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10个班级近200名学生参与。在班级比赛的基础上,各班选出2名优胜者参加年级组决赛。活动中,我们聘请了教研室主任、年级组长担任决赛现场的评委,对优胜者予以奖励,并且,请评委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2、在七年级举办了以“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为主题、在八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为主题的历史知识手抄报的制作活动。每次活动教师指定主题,让学生围绕“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我喜爱的民族自治区”,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或者请教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手抄报。要求人人参与,然后,课题组成员对收集上来的手抄报进行逐一筛选,从中挑选出100多份手抄报在学校大橱窗展出。该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我国的民族自治区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3、高一年级举办了以“辛亥革命是否成功”为主题的辩论会,这项活动从计划到具体落实,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先在各班分组进行辩

论,获胜方参加年级组的复赛,最后两个优胜班级在学校多功能进行决赛,并现场实况录像。我们邀请了学校领导、各教研组长担任评委,并现场进行了点评,整个活动过程组织严密,配合默契,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极大地提高了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课题组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4、在高二年级举办了“课本剧表演”。由课题组教师分头搜集资料,筛选剧本,最后,确定了“文成公主入藏”、“重庆谈判”、“开国大典”、“新航路的开辟”、“法国大革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拿破仑加冕称帝”等10个片段,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每班安排2个学时表演。该项活动学生特别喜欢,参与的热情高,干劲大,效果好,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

5、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课题组分阶段举办了“革命歌曲大家唱”活动。根据学校政教处提供的革命歌曲备选曲目表,我们结合各年级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了诸如“歌唱祖国”、“红星照我去战斗”、“革命人永远是年轻”、“阿瓦人民唱新歌”、“心中想念毛委员”、“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南泥湾”等100首革命歌曲,先在课堂上分组比赛,然后分班级比赛,最后准备在全校掀起“革命歌曲大家唱”的高潮,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斗志。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科学的界定

1、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与常规课堂教学不同的历史学科活动课。集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提供相对自主的探究空间,让学生体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指中学历史教学中区别于常规课堂教学的活动课程和具体进程安排。

3、中学历史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其内涵拟可表述为:在中学阶段,实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活动课程并适度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对历史活动课的地位和作用的正确认识和活动课程的合理安排。

4、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历史知识,并有利于会考和高考,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才是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本质所在。

(二)对中学历史活动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1、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方面。

首先、以历史教材为依托,认真组织教材中的活动课。

我们所使用的北师大版的历史教材,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活动课,无论是七年级,还是八年级,选题都很精巧,内容丰富。譬如,编写历史小故事、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报告会等等。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其次、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比如八年级上册第21课的学习与探究,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为主题开展活动课。学生提出建议,能否将“抗日救亡歌曲联唱”改为“爱国歌曲联唱”。毕竟,抗日的主题更单一,离今天的学生更遥远一些。同意将主题改变,但教师也提出要求,所选爱国歌曲在演唱之前,必须有词曲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表达的爱国之情的介绍。主题的改变,更符合今天的学生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家乡、走进社会。譬如,我校自行开发的校本课程系列——《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百里风情线》、《我爱母亲河——走进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结合我们周围的文物古迹,选取主题,开展活动课,让学生体会家乡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2、历史活动课的实践方面。

通过本次课题的活动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历史活动课,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这符合了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使我们更进一步体会到:开展有意义的活动课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

首先、历史活动课把课堂和学科教学的创新结合起来,是课堂知识的延伸。提倡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学习,既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热点。譬如,将历史知识改编为历史剧本,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的重要举措。剧本的改编,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从历史知识入手,见人所不见;强调艺术性,敢于合理想象,想人所未想;强调综合与重组历史信息,从现象中抽象出本质„„这些卓有成效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科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视野。有的学生通过编排历史短剧,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有了较深的了解,这样就使学生把远离时空的书面知识,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的更深透。既丰富了历史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素质。

其次、历史活动课使各学科的知识、技能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综合应用。让学生走进历史剧场,通过查阅资料、选取主题、排练表演、制作道具等,弥补了青少年自主性、实践性的缺乏,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策划、制作服饰头饰、布景、画宣传海报„„尽管有的表演有些过火,有的道具不符合时代要求,有的主题不鲜明,有些内容挖掘的还不够深刻等等,有许多还很稚嫩的表现,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演历史短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扩大了知识领域。

第三、历史活动课加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精神。

例如,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同学们通力协作才能成功。学生中擅长表演的,就当演员或导演;擅长绘画的,就搞布景或化妆;会乐器或口技的,就搞配音伴奏;写作水平较高的,就承担编写剧本的任务;„„各扬所长、相互配合,加强了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第四、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耐挫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学生参与历史活动课的

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耐受力,提高他们的“免疫力”,磨练他们的意志,对他们今后的生活不无裨益。

只有活动的教育价值真正为人们认识与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主体性才能受到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素质教育理想和价值才能得以实现。活动教学通过活动切实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学习,确保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将会真正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最终会成为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最佳途径。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1、我校初中年级班额普遍较大,平均人数接近70,大班额的存在,对活动课的开展来说,带来一定的困难。任课教师为了组织一次活动,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活动的周期太长,承担实验课的教师负担过重。

2、学生对历史学科存在片面认识,认为历史是副课,中考不设为必考科目,高中只有文科生才重视,所以,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教师布置的任务或指定的课题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加大了教研课题的难度。

3、对课题组教师而言,大多没有做过课题研究,缺乏经验;但是,他们敬业精神强,工作积极性高,投身教研教改的热情高,只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希望上级科研部门能定期组织一些研讨培训,以提高课题组教师的专业素质。

上一篇:收费标准一览表下一篇:灯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