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思考

2023-02-09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

所谓研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 以特定的某一主题或专题为载体, 引导学生以独立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近几年来笔者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 提出了该课程研究性教学目标:坚定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 使他们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从而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格;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与分享成果、合作研究兼顾, 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不懈努力。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根据课程的实际与学生的实际, 一般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流程完成。

2.1 阅读教材, 思想动员

阅读教材是学生完成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 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否选择主题、提出什么样的主题。考虑到研究性教学的正常进行, 阅读教材一般以课前阅读为主。

同时, 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并参与教学活动, 主体意识的形成是关键因素。通过思想动员, 使学生实现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转变。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还应向学生明确教学进度、指导研究方法等。

2.2 激发兴趣, 分组选题

这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要阶段, 影响到研究性教学成果的水平、价值、境界。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教学内容等适时激发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研究课题可以由学生根据社会生活和自身的生活实际自主选定, 也可以由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编制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既要考虑新颖性和开放性, 又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此类课题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中最多, 如, 常州 (或你的家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行动调查、你的家庭三十年家庭收入与消费变迁调查、常州 (或你的家乡)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查、常州 (或你的家乡) 改革成就与问题调查、常州 (或你的家乡) “三农”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况调查、常州 (或你的家乡) 居民社区文化建设的实况调查、奥运和我的祖国 (家乡) 等等。在选题的基础上, 学生一般以自愿为主, 由3人至6人组成一个课题组。在整个研究活动中, 课题组成员应团结协作,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3 设计方案, 搜集资料

研究方案则应包括以下内容:课题的提出, 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的目的等;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实施手段;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活动安排;课题的结题形式等。

详实的第一手资料是实施课题研究的基础, 资料搜集工作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收集资料的形式有查阅文献、上网、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有效地支持和帮助, 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2.4 成果展示, 总结评价

学生将前一阶段获得的大量资料、信息、体验等进行“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 形成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考的成果。成果的表达方式, 除了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外, 还可以通过出墙报、编刊物、制网页形式等加以表达。在这一阶段中, 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放在一起欣赏、交流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每当教学到了这个阶段, 我们的课堂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教师在总结评价时, 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研究性教学要注重学生们对调查、观察、实验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重在研究学习的态度与体验, 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和成果的创新程度。只要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悟, 都应得到充分肯定和鼓励。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启示

3.1 形式与内容统一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教学中, 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采用研究形式。一些陈述性知识, 如一些概念、事实等方面的内容,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教授;还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知识掌握深度限制, 也不宜进行研究性教学。教学模式归根到底还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3.2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进行研究性教学首先应明确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富于进取精神和创造潜能的知识的探索者, 师生应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促进的新型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课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 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再建者”和“发现者”, 使他们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3.3 面向全体, 因材施教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和权利, 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一定成功。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个体差异, 教师在情景设置、中期指导、结果评价时, 要贴近学生的现实, 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每位学生都有所获。

3.4 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课研究性教学的开展, 为学科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铺设了桥梁, 它为学生在亲历与实践基础上的感悟与体验知识创设了空间。一方面, 要让学生在主动接触社会、探究社会、服务社会的实践过程中理解、体验、感悟理论知识;另一方面, 研究实践活动又必须以课程理论知识为指导, 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3.5 关注过程, 收获体验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 绝大部分学生的研究结果都显得非常稚嫩, 也许只是重复早已定论的东西, 但只要是学生以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点, 在查找、讨论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研究, 那么就不管研究成果的水平的高低, 甚至有没有研究成果, 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表扬。也就是说, 研究性教学中, 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理应从重视结果转为重视过程。

摘要: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 要力求实现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必须通过四个阶段循序进行, 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华.研究性教学译丛[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

[3] 徐学福.美国“探究性教学”研究30年[J].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4] 朱桂琴.研究型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 2003 (7) .

上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研究下一篇: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