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2024-04-28

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共10篇)

篇1: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开征遗产税被提上了我国税收立法的日程。开征遗产税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肤浅的探讨。

遗产税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通行税种,在我国的开征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开征遗产税的意义主要在于调节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矛盾。因而侧重点是社会意义,税收收入将主要用于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同时,高税率可以使许多纳税人将一部分财产捐献出来,从而促进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征遗产税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中国人传统的敛财习惯,形成健康自然的消费习惯,促进消费的增长。另外,在国际交往中,遗产税制可以维护政府和中国公民的权益,减少国内遗产的无偿外流。

目前,开征遗产税的前提条件已基本成熟: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按劳分配和按资产分配相结合,个人收入差距加大;实施了个人储蓄账户实名制,开征遗产税的基础机制初步建立。虽然还存在许多障碍,但尽快立法,开征遗产税已是当务之急。因为遗产税征收的高峰在开征后的短期内不会出现,所以先开征后完善是目前可以选择的道路。

开征遗产税面对的困难重重,其难点主要集中在:一是起征点的确定,究竟是100万还是1000万存在很大争议,起征点过高,造成税源的相对狭窄,税收收入少而且调节力度弱,如果起征点较低,相对多的人将成为遗产税的征收对象,这有悖于此税的真正目的;二是目前我国对个人财产缺乏比较完善的监管体制,虽然实行了个人储蓄账户实名制,但离真正上的储蓄实名制还有一定差距,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个人财产十分隐蔽,因而对个人财产的监控难度很大;三是开征遗产税后可能出现资产外逃,由于缺少对个人财产的有效监管,为逃避纳税,国内的资金很容易流向一些为开征遗产税或税率较低的国家。

关于起征点,如果像一项调查的结果,财产超过100万的有1000万户,则涉及的纳税人太多,100万应该是遗产税起征点的最低线。遗产包括死者死亡时所遗留下的资金、不动产、股票、债券以及法律上认定的属于死者的财产,遗产的界定必须十分清晰准确。遗产总额减去准予的扣除额即为应纳税额。建立这一套征收制度,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国情。

我国应尽快建立个人资产档案和财产评估制度,将个人的收入货币化、明晰化、规范化、制度化。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现行的`储蓄实名制只能监控个人的储蓄存款,显然无法满足开征遗产税的要求。财产评估机构和人员严重不足,评估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以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作为储蓄、投资、保险等重要经济活动的统一号码,通过电脑联网,税务部门建立数据库,即可掌握个人的财产情况,为征收遗产税提供基本前提。为防止生前转移财产以逃避缴纳遗产税,赠与税也将同地开征。

由于遗产税的税率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财产非法转移的可能性。为有效防止个人财产向国外转移以逃避税款,必须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如加强国际税收合作。在遗产税全球化趋势下,这种避税行为将会越来越少。更多的人明白:让年轻人学会自立,留给孩子真才实学、自立的本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虽然阻止资金外逃的难度很大,但从中国的现实看危害不大。

遗产税的开征,将填补中国现行税制的一项空白,有利于中国税制的完善,体现社会公平的要求。有关遗产税条例已起草完毕并上报国务院审议,被纳入全国九届人大立法计划的遗产税法,预计今年下半年会有所决定。

参考文献:

《遗产税走进我们》 中国税务报 .7.15

《构建我国合理的遗产税框架〉中国税务报 2000.7.19

篇2: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从教多年,体会颇深。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太难学了,繁、难、变是数学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数学,我们数学老师都得下苦功,注意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一些难点问题更要老师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拓展和归纳。切近学生,提高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科成绩明显提高。下面,谈谈我是如何突破几个难点问题的。

一、通过数学派生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所谓派生公式是指,由一些已知公式推导的重要推理和课本一些具有重要工具效应的习题结论。它们虽未能跻身于课本公式之列,却具有较强的应用功能,在解题时常常能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解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的应用时,教会学生公式的两边应用外,还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公式的特点,它们的组合后会有哪些结论,这就是我对学生常说的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

(1)a2+b2=(a+b)2-2ab(2)a2+b2=(a-b)2+2ab

(3)(a+b)2=(a-b)2+4ab(4)(a-b)2=(a+b)2-4ab

有了以上的结论,学生在碰到已知a-b,a+b,a2+b2这三个量中的其中两个量,要求其中一个量的题目时,就会很容易解决问题了,这就体现了教师对教材广度的挖掘。同样有了此知识做铺垫,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所扩展出来的:如在方程x2+3x+1=0 中,如果x1,x2是它的两个根,求代数式(1)x12+x22(2)(x1-x2)2的值时,学生也很容易想到了完全平方的派生公式了,从而很好的提高了解题速度,这样学生就觉得数学其实就这么简单易学!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对这些公式的推论,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从而使学生的认识,实现由一般习题熬特殊公式的转化。明确公式的`广泛意义,认识特殊结论的应用价值,使思维具有广阔性。

二、灵活性的培养

数学教学难就难在灵活性,学生学习数学难也难在灵活性,灵活性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已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如果我们注意了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就能在日积月累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例如,很多老师在公式教学中,都只注重公式结论的教学,忽视公式证明方法和证明过程的,结果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公式教学过程中体现培养性多么重要。因此,在公式教学过程中,既重视结论的教学,又要注重公式推导方法及其过程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公式,灵活运用公式能力,形成深刻、广阔、灵活、畅通的思维品质。

三、小结的运用

教学小结和总结,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内容的简缩,是教学重点的概括,是授人一招的“点金术”。它显示了教师对数学知识前后联系把握的准确性。如果总结得到位,归纳得精辟,能产生“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彰显教师的引导水平。所以成功的课堂小结,能帮助学生梳理、概括所学知识,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在的纵横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脉络,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的总结有本节的小结与章节的小结还有对题目解题思路的总结。

(一)每节课的小结是章节小结的基础,教师认真抓好每一节课的小结,对以后的章节小结有着深远的意义。例如:我在讲授菱形的性质时,就这么引导学生,对一个图形的认识,要从以下5方面:(1)边(2)角(3)对角线(4)对称性(5)面积性来归纳小结它的知识特点。每一节课的知识点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小结得不错,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二)章节的小结是综合知识的积累过程。为类型的解题思路小结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例:在上完了二次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从六个关系式给学生做了小结

(1)顶点在x轴上,则可以写成y=a(x-h)2. (2)顶点在y轴上,则可以写成y=ax2+c

(3)图像过原点,则可以写成y=ax2+bx

(4)顶点在其他地方,则可以写成y=a(x-h)2+k

(5)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x1,o)(x2,0)时,则可以写成y=a(x-x1)(x-x2),

(6)如果知道对称轴如x=2时,则可以写成y=a(x-2)2+k

(三)有了每一节小结,每一章节的小结以及对教材,对题目的广度,深度的挖掘,积累,综合类型题目的小结也会游刃有余。例如:有中点的题目是,我给学生小结想到以下的知识点:

(1)想到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由是等底同高。

(2)想到延长中点所在的直线构成“8”全等形。

(3)想到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及相应的性质。

(4)想到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图。

(5)想到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又如:做动点题目时,我是这样给学生小结的:

(1)把图形能求的边求出来。

(2)不能求出来的则用含有t(或其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

(3)列含有t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抛物线的大题,特别是含有字母系数的抛物线,是很多学生的一个难点,我是这样给学生归纳的:

(1)把能求的点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2)把能求的边也求出来。求不出来用含有某个字母如m的代数式表示

(3)把能求的直线求出来。

(4)把能求的角求出来

(5)看看有哪些特殊的图:如直角三角形,30°,45°的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图。

(6)列含有m的方程。列方程又有以下的方法:

方法一:用线段作为等量

方法二:用三角形相似对应边成比例列式。

方法三:用勾股定理列式。

方法四:用三角函数列式。

方法五:用面积法列式

分法六:用抛物线做等量列式。

成功的课堂小结,还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所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策略和具体策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知一解百,以简驭繁。

篇3: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1、税源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巨额财产所有者基本上是改革开放后近20年内才形成的, 其中财产能达到起征点 (如人民币100万元) 的所占比例并不高。而且这些财产的拥有人大多正值壮年, 距离正常的死亡期估计至少平均有20年, 现阶段开征遗产税在客观上税源并不会很丰富, 这将成为制约遗产税收入取得和作用发挥的一大难点。

2、配套措施。

由于遗产往往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 既包括房屋、土地等不动产, 又包括股票、债券、保险单、艺术品、古董等动产, 遗产税的征收将涉及财产登记、评估、公证以及金融、税务、司法等多个部门, 对这些相关部门的工作水平及配合程度将有很高要求。

3、征管问题。

一般来说, 遗产税征收的财政意义并不大, 但其涉及面却十分广泛, 我国现阶段行政部门机构庞杂, 各部门间配合不畅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征税成本过大、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另外, 由于遗产的征收具有偶发性, 且遗产种类十分广泛, 便得纳税人利用多种方式逃避税收成为可能, 这对征管水平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思想观念。

尽管遗产税的思想在西方由来已久, 然而在中国, 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时间并不长, 传统封建思想、计划经济观念对我国纳税人的经济行为仍有很大影响。一方面, “为子孙谋福利”还是一部分人工作的动力, 开征遗产税会对这部分人的思想造成巨大冲击, 影响一部分人的投资和聚财行为。另一方面, 有些人认为千百年来“子承父业”在中国都是天经地义, 无须再缴“苛捐杂税”, 观念上的反差容易引起纳税人有意识地逃避。所有这此思想因素, 都会在无形中增加人们对遗产税这一挑战传统观念税种的抵触情绪, 成为遗产税宣传、征收的难点问题。

二、现阶段开征遗产税的对策:

1、涵养税源。

如前所述, 我国现阶段的巨额收入阶层相对较少, 且正值青壮年, 发生遗产继承行为者近期不会太多。因此, 遗产税的税源不可能很丰富。但是, 这一点又具有有利的一面, 即现阶段开征遗产税的阻力会较小。所以, 开征遗产税近期应以涵养税源为目的, 对财政收入作用近期期望值不宜太高, 侧重点可放在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这一作用的发挥上。

基于以上考虑, 在税制设计方面, 借鉴国外开征遗产税的经验,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起征点设置高一些, 考虑以人民币100万元为起征点;

(2) 允许一定的项目扣除, 如负债、丧葬费、慈善捐款、未成年子女生活费和教育费等;

(3) 税率为超额累进税率, 总体不宜过高, 既可以起到调节社会财富的目的, 又不会引起纳税人的抵触情绪;

(4) 属人属地原则相结合, 被继承人是我国居民的, 对其境内外遗产征税, 但境外不动产除外;凡在我国境内没有住所或居住期不满一年的被继承人死亡, 仅对其位于我国境内的应税不动产征税, 这样就避免了我国在在国际遗产继承交往中的税收损失, 保证了税源;

(5) 同时开征赠与税, 可将被继承人死亡之前3年内赠与财产视同遗产一并征收遗产税, 防止税源流失。

2、完善配套措施

(1) 建立我国公民个人收入申报和财产登记制度, 以此来规范个人收入行为, 增加财产的透明度, 为以后产生遗产继承行为时对遗产数额的审核、评估提供方便。银行、保险、证券、公证、资产评估等经济部门的民事发展以及随着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名制的推行和深入人心, 人们的理财观念将发生改变, 出于对个人财产的公证和保护要求, 个人收入申报和财产登记制度将成为可能, 大力宣传并尽快建立这一制度, 将对遗产税的征收提供便利。

(2) 健全财产评估机制。财产评估水平的高低, 将直接影响到遗产税税基的大小。而我国现阶段可借鉴国际通行做法, 由国家借助现有社会上的资产评估力量, 着手建立一个高水平、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财产评估机构, 这样既可降低财产评估费用, 又可保持机构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并以此带动社会评估的发展壮大, 为遗产评估铺平道路。

(3) 在相关法律、法规中严格规定各相关部门在遗产税征管过程中所应履行的义务, 加强交流, 做到资源共享, 提高工作效率。房地产管理机关、专利机关、银行、保险、证券交易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义务提供死者财产情况。死亡人财产在缴纳遗产税之前, 公检法和公证部门应冻结其财产;房地产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存款、股票等的提取、过户手续。

3、加强征管。

一方面, 为了降低遗产税的征收成本, 以“方便征管、简化税制”为原则, 我国目前宜设计为总遗产税制, 即以被继承人的全部应税遗产额征税, 以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作为纳税人, 先税后分, 遗产分配给继承人后不再征税, 这种征税方式具有课税主体单一、税源有保证、税率设置相对简单等优点, 易征管, 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征管现状。另外, 税法中的起征点、扣除项目等规定要具体、明确, 以提高征管刚性。

另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征管人员素质, 构建计算机信息网络, 以全面、及时、高效掌握税源变动情况。还要加强稽查力度, 对有意偷漏遗产税税款者处以重罚。

4、广泛宣传新税种。

篇4:《公差配合》中几个难点的易化

一、举例说明法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的难点在于不便于从理论上进行分析讲解,这时不妨用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这样不但能从理性上理解掌握难点,而且从感性上加深了对难点的理解,从而使难点易化,变得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在《公差配合与技能测量基础》中,在比较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互换性时有这样一段论述:在单件生产的机器中(特重型、特高精度的仪器)往往采用不完全互换性,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完全互换性将导致加工困难(甚至无法加工)或制造成本过高。采用不完全互换性,这样既解决了零、部件的加工困难,又保证了装配精度的要求。

对这段论述,若用一般的讲解方法,学生不易接受,笔者就利用了举例说明法,举这样一个例子进行讲解。

φ50的轴与孔配合,装配后要求间隙处在0到0.05之间,如何加工孔和轴。

1.若采用完全互换性

(1)孔的尺寸选为φ50 ,这时轴必须加工成φ50,轴的公差为0,无法加工。

(2)若提高孔的加工精度,孔的尺寸选为φ50 ,轴的尺寸应为φ50 ,这时,孔和轴都实现加工,但加工困难,加工费用高。

2.若采用不完全互换性

孔的尺寸选为φ50 ,加工后分成五组,对应孔、轴尺寸如下:

φ50--φ50.02 轴的尺寸应为φ50

φ50.02--φ50.04轴的尺寸应为φ50

φ50.04--φ50.06轴的尺寸应为φ50

φ50.06--φ50.08轴的尺寸应为φ50

φ50.08--φ50.10轴的尺寸应为φ50

每组内孔与轴具有互换性,组与组没有互换性,即采用不完全互换性。这样孔的加工难度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轴的加工难度也相应地降低了,从而降低了加工费用,组内的孔和轴进行装配,又能保证装配精度的要求。

通过这样的例子,使教材中的这段论述通俗易懂。如果讲解再穿插实践经验,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学生就能牢固掌握完全互换性与不完全性的概念、区别及应用场合。

二、定量分析法

在讲解难点时,用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推导,使学生理解性地掌握难点,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极限尺寸的判断原则是这样论述的:孔和轴的作用尺寸不允许超最大实体尺寸;孔和轴任一位置的实际尺寸不允许超最小实体尺寸。

如果以Lm、lm分别代表孔、轴的作用尺寸;La、la分别代表孔、轴的实际尺寸;Lmax、lmax分别代表孔、轴的最大极限尺寸;Lmin、lmin分别代表孔、轴的最小极限尺寸。在学生掌握极限尺寸、实际尺寸、作用尺寸等概念情况下。对孔来说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可表达为:

Lm≥Lmin…………(1)

La≤Lmax…………(2)

由孔的作用尺寸定义可知:Lm≤La…………(3)(孔没有形状误差时取等号)

由(3)和(1)可得 La≥Lm≥Lmin即La≥Lmin………(4)

由(4)和(2)可得:Lmin≤La≤Lmax…………(5)

由(2)和(3)可得:Lm≤Lmax…………(6)

由(1)和(6)可得:Lmin≤Lm≤Lmax…………(7)

(5)式表达了实际尺寸满足尺寸公差;(7)式孔装配后满足配合公差。

对于轴来说,极限尺寸判断原则可表达为

lm≤lmax…………(8)

la≥lmin …………(9)

由轴的作用尺寸定义可知lm≤la…………(10)(轴没有形状误差时取等号)

由(10)和(8)式可得: la≤lmax…………(11)

由(11)和(9)式可得: lmin≤la≤lmax …………(12)

由(10)和(9)式可得: lm≤lmin………… (13)

由(8)和(13)式可得: lmin≤lm≤lmax………… (14)

(12)式表达了就实际尺寸满足尺寸公差;(14)式表达了轴装配后满足配合公差。

因此,对极限尺寸判断原则来说,实际上考虑了尺寸误差和形状误差对装配的综合影响。其实也就是表达了只要实际尺寸在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作用尺寸也在最大和最小极限尺寸之间,就可以判断为合格产品。

这样用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就可以使学生定量理解极限尺寸的判断原则。

当然,还有许多方法可以使《公差配合与技能测量》中难点易化,只要我们用心发现,就一定能找到好办法。

篇5: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以薪酬性股票期权为例, 典型的股份支付通常涉及四个主要环节:授予、可行权、行权和出售。其中授予日是指股份支付协议获得批准的日期, 可行权日是指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 职工或其他方具有从企业取得权益工具或现金权利的日期。从授予日至可行权日的时段, 是可行权条件得到满足的期间, 称为“等待期”。

目前按股份支付的方式和工具类型不同, 可划分为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要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以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数为基础, 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 并将其变动额记入“资本公积”;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 以对可行权情况的最佳估计为基础, 对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将其变动分别记入成本或费用和“应付职工薪酬”;而在可行权日后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以及结算日, 对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其变动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不同的股份支付方式下, 公允价值变动核算的区别主要是因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要在行权日以权益工具结算, 势必会涉及到股本业务, 也必然涉及到资本公积的调整, 因此在行权日前由于可行权权益工具数量的最佳估计数变动导致的公允价值变动事先记入“资本公积”账户中的“其他资本公积”, 到行权日时再将该账户余额转入“股本溢价”, 并且在这种股份支付方式下, 股票的购买价格通常远远低于可行权日的公允价值, 被授权人会及时行权, 因此在行权日后不需再对已确认的成本费用和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在行权日是以现金结算, 不会涉及到股本的增减变动, 对企业而言在行权日前需确认一项负债。因此在行权日前企业将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额调整记入成本费用账户, 并且在这种股份支付方式下, 企业通常采用现金股票增值权, 行权人可视股价变动情况, 选择在行权有效期内的有利时点行权, 行权日后不需再受行权条件的限制, 因此在行权日后剩余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额不再记入成本费用账户, 直接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下面通过两个例题加以说明:

例1:A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2006年12月批准了一项股份支付协定。协议规定, 2007年1月1日, 公司向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 000份股票期权, 这些管理人员必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公司连续服务3年, 服务期满才能以每股5元购买1 000股该公司股票。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 (2007年1月1日) 的公允价值为每股10元。

第一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该公司, 该公司估计3年中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10%;第二年又有5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 该公司估计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19%;第三年又有1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2010年1月1日, 未离开的管理人员全部行权获得股票。

分析:这是典型的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按前面所述, 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应调整公允价值的变动, 并将其变动额记入“资本公积”。相应会计记录为:

1.2007年1月1日 (授予日) 不作账务处理。

2.2007年12月31日:

3.2008年12月31日:

4.2009年12月31日:

5.2010年1月1日:

例2:A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2006年12月批准了一项股份支付协定。协议规定, 公司向其100名管理人员每人授予1 000份现金股票增值权, 这些管理人员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公司连续服务3年, 即可按照当时股价的增长幅度获得现金。该增值权应在2010年12月31日前行使。

第一年有8名管理人员离开该公司, 年末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0元, 该公司估计3年中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10%;第二年又有5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 年末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2元, 该公司估计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15%;第三年又有2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年末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5元。第三年年末, 有50名管理人员行使股票增值权获得了现金 (按每股14元支付) , 第四年年末剩余35名管理人员行使了股票增值权, 年末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18元 (按每股16元支付) 。

分析:这是典型的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 等待期内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成本或费用, 可行权日后的行权有效期内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会计分录如下:

1.2007年1月1日, 授予日不做账务处理。

2.2007年12月31日:

3.2008年12月31日:

4.2009年12月31日:

5.2010年12月31日:

二、企业以回购股份形式奖励本企业职工的, 是否属于股份支付?回购涉及到的库存股应如何核算?

企业以回购股份形式奖励本企业职工的, 属于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企业回购股份时, 将回购股份的全部支出作为库存股处理, 同时进行备查登记。在现行会计科目中, “库存股”作为“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的抵减账户, 其核算内容与“股本”不同, 它只有借方余额, 而且不是按面值核算, 而是按回购价核算的。企业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权益工具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 将取得的职工服务计入成本费用, 同时增加资本公积 (其他资本公积) 。在职工行权购买本企业股份时, 企业应转销交付的库存股股本和等待期内资本公积累计金额, 同时按差额调整资本公积 (股本溢价) , 下面通过一个例题说明:

例3:A公司为一家上市公司。2006年12月批准了一项股份支付协定。协议规定, 2007年1月1日, 公司向其10名技术骨干每人授予10 000份股票期权, 这些技术骨干必须从2007年1月1日起在公司连续服务3年, 服务期满才能以每股2元购买10 000股该公司股票。公司估计该期权在授予日 (2007年1月1日) 的公允价值为每股9元。2008年12月10日, A公司为奖励本公司技术骨干而回购本公司每股面值为1元的股票100 000股, 每股回购价为12元。

第一年有1名技术骨干离开该公司, 该公司估计3年中离开的技术骨干比例将达到20%;第二年没有技术骨干离开公司, 修正离职比例为10%, 第三年没有人离开公司。2010年1月1日, 未离开的技术骨干全部行权获得股票。

1.2007年1月1日 (授予日) 不作账务处理。

2.2007年12月31日:

3.2008年12月10日:

4.2008年12月31日:

5.2009年12月31日:

篇6:开征遗产税中几个难点的思考论文

摘 要: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由于理论性、综合性比较强,知识结构松散,学生普遍反映难懂、难应用。集中表现为对“扩大民主”、“选举”、“公民与人民”、“监督”、“村官”等问题的理解不透彻,存在误区,造成学习困难。帮助学生克服诸如此类问题,政治生活学习将更轻松、更有效。

关键字: 高中政治 政治生活 疑难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经历了多次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这样那样的一些原因,导致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中有些问题诸如“扩大民主”、“选举”、“公民与人民”、“监督”、“村官”、“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是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是党的领导?”等等给不少学生带来了麻烦,理解起来很费力,大大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尽管编者(如吴少荣等)多次撰文,也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阐述,没能接地气(与有关高考试题模拟题相结合讲解)。如果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答,将会大大增强《政治生活》学习效果。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尝试用学生听得懂的话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政治生活。

一、“扩大民主”

“扩大民主”这一提法在教学中遇到最多的就是选择题,让学生判断正确还是错误。“扩大民主”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对于“扩大民主”这一提法,主流媒体上经常出现,甚至部分领导者口中不时提及。学生生活在这样的语境中怎能不受其影响做出想当然的判断?经过仔细分析,发现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还是从形式到内容,这一提法都是站不住脚的。仔细阅读那些有关“扩大民主”的文章,发现它们大多数的本意是推进民主制度贯彻和落实,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所谓“扩大民主”权利:即扩大享有权利的主体或扩大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范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实行民主制度,赋予全体公民民主权利,在这种背景下,民主还能“扩大”到哪儿去?有些人言必称村(居)民海选村(居)委会成员是“扩大民主”,这只是权利归位,是村(居)民本该拥有的民主权利的归位,是民主制度的完善而不是“扩大民主”。一句话,做题时遇到“扩大民主”这一提法,除了“扩大民主实现途径”以外,其余都是错误的,至少不能轻易认定是正确的。

二、选举

很多人至今还搞不清楚人大代表选举和先进人物选举的区别,认为二者是一回事。这种看法不对。前者是民主选举,后者是带有民主性质的选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民主性质的选举是广义上的选举,指所有带有民主性质的选择行为,其范围广,包括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居)委会的选举,单位先进代表的选举等,组织者很广泛,既可以是国家、政府,又可以是单位、公司、个人。而民主选举则仅指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其组织者是国家、政府。联系在于:民主选举是民主性质选举的一个重要方面,二者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都是人民行使当家做主权利的重要形式。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民主性质的选举包含民主选举。

三、公民与人民

二者的主体都具有广泛性。公民的主体当然是公民,公民是法律概念,既包括人民,又包括极少数敌对分子。而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前者范围明显大于后者。

四、监督权

关于监督权,问题主要在于不能准确区分监督主体和监督客体。详解如下:1.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包括立法监督、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司法的监督。概括就是两句话: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层次的监督。2.人大代表的监督:人大代表的监督对象是政府的行为,重点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合法。人大代表并不是监督人民,而是受人民委托监督政府工作。3.政协的监督:政协的监督被称之为政治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批评协助党和国家机关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此种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纪律强制性。但它在政治上是一种作用非常大的监督,可以减少国家决策的失误和政治腐败。4.群众监督:指公民或社会组织对权力机构及工作人员的监督,有时指一般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

五、村官、村长

“村官”不是公务员,而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也不是事业单位人员,无编制,政府会在他们中通过定向招录的方式,招收一部分人入事业编制或公务员编制。村委会主任,俗称村长,两者具有同样意义。现在一般的农村有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两套班子。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机构,都不是政府机构。但是有的地区会自行开展干部下乡之类的政策,由上级单位公务员、领导职务的进村进行帮扶。乡镇政府是我国最低一级的人民政府。村里两套班子不是政府机构,村支书和村主任自然不是政府官员。

参考文献:

篇7:关于中国开征遗产税的思考

关键词:中国,开征,遗产税

一、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1. 开征遗产税有利于对外交往中维护中国政府和中国公民的权益。

目前的情况是, 一些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对中国公民在其境内的遗产和本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遗产征收遗产税, 而中国没有开征遗产税, 等于自动放弃了对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外的遗产和外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遗产的税收管辖权, 将中国政府应征的税款无偿奉送外国政府。这种不平等的状况是不合理的, 也不符合国际惯例。

2. 开征遗产税可以产生一些积极的社会效应:

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鼓励勤劳致富, 限制不劳而获;增强人们的社会公共意识, 鼓励人们向社会公益事业 (如文化、卫生、民政等) 捐赠等等。

3. 征收遗产税可以将部分灰色收入和非法所得转化为国家收入。

灰色收入以及非法所得, 如果没有得到处理和解决, 最终将主要有四个出处:一是用于个人或家庭成员的挥霍;二是馈赠亲友;三是积累成财富遗赠子孙后代;四是捐赠给社会公益事业。若用于个人及家庭成员的挥霍将很快使拥有非法收入者露出蛛丝马迹, 多一次挥霍就多一份暴露的危险。因此,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4. 征收遗产税可以净化社会风气。

遗产税与赠与税对社会风气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缩小贫富差距, 减少社会恶习。二是控制食利及寄生阶层、鼓励诚实劳动。据有关方面估计, 我国家庭收入超过100万元的, 已有l000万户。随着拥有大额财富的家庭将逐年增加。如果允许这部分家庭的财产无税继承的话, 其子女将无需劳动而过上优裕的生活。久而久之, 将形成一个靠上辈积累的财富而过活的食利阶层和寄生阶层。三是促进投资, 提高民族素质。作为父母, 都想为子女留下点什么。究竟留什么, 一般有两种选择: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既然物质财富要被征收遗产税或赠与税, 那么不如给子女留下点精神财富, 即让子女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因此征收遗产税能促进家庭的教育投资, 提高国民受教育的程度和民族素质。

二、国际社会的经验

1. 遗产税的主要模式。

(1) 总遗产税制。总遗产税制是对遗产总额课税的税制, 以财产所有人 (被继承人) 死亡后遗留的财产总额为课税对象, 以遗嘱执行人或遗产管理人为纳税人, 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通常设有起征点, 并设有扣除项目和抵免项目。美国、英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的是总遗产税制。

(2) 分遗产税制。一般又称为继承税制。分遗产税制是对各继承人取得的遗产份额课税的税制。以遗产继承法人或受遗赠人为纳税人, 以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获得的遗产份额为课税对象, 税率也多采用超额累进税率, 允许扣除和抵免。现在采用分遗产税制的国家有日本、法国、德国、韩国、波兰等。

(3) 总分遗产制。又称混合税制。总分遗产制是将总遗产税制和分遗产税制综合一起的税制, 即对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遗产份额课一次总遗产税, 再对税后遗产分配给各人的遗产份额达到一定数额时课一次分遗产税。纳税人包括遗产管理人、遗嘱执行人、遗产继承人、受赠人。采用这一模式的国家有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伊朗等。

2. 典型国家的遗产税制度。

(1) 美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征收的财产转移税占全部财产转移税的比例分别为72.1%、27.2%、0.2%。

纳税人。联邦实行总遗产税制和总赠与税制。遗产税的纳税人是遗嘱执行人。赠与税的纳税人是财产赠与人。

课税对象。遗产税的课税对象是死亡者遗产总额, 它包括财产价值和财产权益。遗产总额的确定与遗嘱本身及是否有遗嘱无直接联系, 而是由税法确定。赠与税的课税对象是财产赠与人给他人的财产价值和财产权益。

财产估价。遗产总值一般按死亡时的财产市场价格确定, 农场及某些非上市公司使用的不动产, 可适用减低估价。赠与财产价值按赠与发生时的市场估定。

扣除项目。遗产税的扣除有:债务扣除、丧葬费用扣除、遗产处置期意外损失扣除、配偶间转让的婚姻扣除以及慈善捐赠扣除。赠与税的扣除项目主要是捐赠和配偶之间赠与扣除。

抵免。两税设相同的抵免额。抵免分两个部分, 一是统一抵免, 允许每个纳税人从应纳遗产税额中减去一定量的抵免额;二是税收抵免, 允许从应纳税额中减去向外国政府交纳的遗产税额及向州政府交纳的遗产税额。

税率。美国对遗产的起征点比较低, 即遗产的价值超出65万美元就要征收37%的遗产税 (65万美元的遗产不征税) , 而一旦遗产的总额达到300万美元以上, 遗产的税率就要高达55%, 在西方国家中名列前茅。

美国除了内华达州外, 其余各州都征收遗产税, 且多采用累进税率, 税率由各州制定, 各州间的税率差异较大, 而且多数为继承税制。而开征赠与税的只有12个州, 但均非单独征收, 而是与遗产税或继承税一起征收。

(2) 德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德国的遗产税起源较早。现德国的遗产税和赠与税都开征, 且适用同一税率。

纳税人。遗产税的纳税人是遗产继承人和受遗赠人。赠与税的纳税人包括赠与人和受赠人。居民纳税人须就其在境内外继承遗产或受赠财产纳税。非居民纳税人仅就坐落于德国境内的因遗赠继承或受赠而得到的财产征税。

课税对象。遗产税的课税对象是因继承而获得所有财产, 包括不动产、动产和某些财产权利。赠与是指很少或根本不考虑报酬的转移以及为某一特定目的的转移。对这种转移而得的财产课赠与税。

财产估价。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按市场价值估价。市场交易的有价证券按继承发生时或赠与行为发生时的市场交易价格估定。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按该公司资产平均收益率估价。珠宝首饰、高档收藏品由专门鉴定单位估定。

税率。税率按被继承人与继承人或受赠人, 赠与人与被赠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设计不同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免税规定。死亡人或赠与人的配偶享有基本免税额250000马克, 和额外免税额250000马克。每一个子女可免税90000马克, 每一个孙子女免税额为50000马克。丧葬管理费用和死亡人债务允许扣除。慈善公益捐赠全额免税。

抵免。允许居民纳税人抵免已缴纳的外国遗产税和赠与税, 但规定最高抵免额外负担不超过按德国税率计算的国外财产的应纳税额外负担。10年之内由同一赠与人向同一受赠送的财产要累计一起课税, 以前已纳赠与税额外负担允许抵免。

三、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思考

1. 完善个人财产登记申报制度。

我国已有的产权登记制度不健全, 管理混乱, 产权归属名不符实的问题相当突出。这必然增加确认财产所有权归属的难度。在开征遗产税时, 应建立完善的个人财产登记申报制度。建议国家在相关制度中明确规定个人买卖有价证券、工具、贵重首饰、房屋、文物等必须到指定部门办理产权登记、变更或过户手续, 并使用其实名和纳税专用编码, 否则法律不保护其所有权。登记机关要将个人财产登记变更情况, 定期向税务机关申报。不按期申报的, 由税务机关依法给予处罚。

2. 完善个人财产评估制度。

个人财产评估是确定纳税人应税遗产额的必不可少的工作。目前, 我国统一的评估机构还没有建立, 评估标准、方式远远落后于开征遗产税的要求。为适应开征遗产税的要求, 建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对个人财产评估作出专门规定, 对评估机构的设置、评估人员的资格、评估的程序、方法、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 为了减少个人财产评估中的不正之风, 建议以税务机关为主, 借助社会评估力量, 建立高水平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财产评估机构。

3. 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

一是在《继承法》中要增设新的条文, 专门对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死亡通知作出规定, 尤其要明确规定在被继承人死亡后, 遗嘱执行人、遗产管理人或继承人应于法定期限内通知税务机关派员登记财产并缴纳遗产税, 严禁私分、隐匿遗产, 严禁税前分割遗产。对于非税继承, 法律将不予保护。二是在《继承法》中规定与遗产控管有关部门 (如公安、银行、保险、证券、司法、公正、专利版权、评估) 在遗产税协税、护税中的权利和义务。

4. 遗产税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 在我国开征遗产税之初, 宜选用总遗产税模式。理由有三:其一, 在我国, 税收征管水平较低, 遗产税的征收缺乏经验, 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风气尚未形成, 遗产税宜采用简便易行的方式;其二, 总遗产税是对“死人”征税, 征收阻力较小, 而分遗产税是对继承人即“活人”征税, 征收阻力相对较大。其三, 遗产税有合理分配社会财富、组织财政收入、追税、追赃多方面的功能。在我国当前分配过程极不规范, 各种灰色收入及非法所得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积累成大量财富的情况下, 国家通过遗产税将死者财富的相当一部分收归国有, 即突出税收的财政功能和追税、追赃功能, 比实现不同继承人之间税负公平分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 突出遗产税财政功能和追税、追赃功能宜采用总遗产税。

参考文献

[1].遗产税和赠予税的防腐治腐功能及制度设计[EB/OL]. (20060222) [20090317].http://www.chinaacc.com/new/287%2F292%2F333%2F2006%2F2%2Fli48114551222600211680.htm.

篇8:对作文教学中几个案例的思考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让他们在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堂上进行写作。

案例二:一堂《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的作文教学公开课,陆老师设计了一个“比巧力”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习作,学生参与兴致高,习作效果也很好。很多学生都觉得感觉不到是在上作文课,非常快乐。

案例三:李老师在教学写留言条时,先让学生表演:教师节几位学生去看老师,可老师不在,怎么办?让大家帮他们想办法。

二、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作文教学造就了许多大文豪、大作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存在的弊端也日益显现:

(1)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在作文教学之外,认为学生的实践活动不是作文教学的任务,缺乏指导。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参与无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缺乏方法,认识片面、浅肤。

(2)由于实践与写作的时间间隔长,容易遗忘。

(3)教学过于死板,难以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

(4)从立意到选材等框框太多,使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使“实践—认识—表达”的通路受阻,结果是作文與生活脱节,缺乏真情实感。学生对习作的态度扭曲,表现为厌恶,甚至恐惧。

三、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

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采用活动化作文教学法是一条很好的途径。活动化作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通过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宽松环境,从而使学生有话可写,有话想写,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实践中应努力体现以下特征:

1.自主性

习作是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聆听、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具有自主性。

2.开放性

开放,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开放,才能体现自主。开放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召唤。活动化作文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渠道的开放,除课堂教学外,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都可以为写好作文服务;写作方式的开放,除个人作文外,还可以采用合作作文等方式;作文评价的开放,除教师评价外,还可以让同学、家长评价,甚至让习作走出校园,让社会来评价。

3.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学生最喜欢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引入作文教学,变枯燥乏味的技法传授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愉快中领悟。

4.创新性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具有创新性。创新,首先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上博采众长,不断创新,把学生吸引到习作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发展性

这是活动化作文的又一特征。学生在习作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良好的个性等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 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中心学校)

篇9:中国开征遗产税的现阶段思考

2004年9月, 财政部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 (草案) 》, 该条例在2010年进行了修订, 草案出台快十年了, 但一直没法施行。2013年2月5日, 中国中央国务院同意并转发《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 第四部分第15条, 明确表明: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问题。可见, 关于我国对遗产税的开征早已关注, 并制定了相关实施草案, 但为何迟迟没有落实。笔者认为, 当前中国, 对于开征遗产税的相关配套制度尚不完善成熟, 阻碍了遗产税实施的进度。

不难看出, 像美国、英国等征收遗产税的国家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 以配合遗产税征收的实施。财产申报制度是纳税的主要依据, 是税收机关进行税收征管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国尚未成熟的财产申报制度成为了阻碍遗产税征收的关键环节。此外,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财产评估制度也是影响开征遗产税的关键因素。 (1) 目前, 财产评估的针对个人财产的评估业务还非常有限, 且财产评估制度也不够健全, 要想切实有效的实施遗产税的征收, 那么必须要对被征收对象的遗产有准确的财产评估, 因此, 只有完善财产申报制度, 加强财产评估制度, 才能为进一步实施遗产税的征收创造有利条件, 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 建立遗产税征管的协调机制也决定了遗产税制度建设的成败, 被继承人的财产在社会中的形态多种多样, 涉及到法院、土地、银行、证券等多个机构和部门, 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得以实现遗产税的征收。所以开征遗产税时必须在相关法律规范和文件中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义务。 (2)

推行遗产税, 不得不考虑遗产税的征收对象、征收范围、起征点、税率等重要因素。近些年关于遗产税“存“与”废“的争论越显激烈, 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相继停征了遗产税, 也为即将开征遗产税的国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笔者认为, 起征点遗产税制度设定的关键点, 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造成遗产税征收的难度, 香港遗产税规定有免税点, 免税点在不同的税法修订期限内有不同的规定, 且每修订一次其数额就是提高一次, 实际上在不断降低遗产税的税率。如何制定一个合适的起征点似乎显得尤为重要。

二、遗产税的合理性、合法性

(一) 遗产税开征的合理性

有学者认为, 遗产和赠与对于贫富差距的扩大有直接作用, 而财产之间的代际转移会扩大贫富差距, 若对遗产进行课税,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财产再次集中分配的状态。从而达到实现社会公正、财产分配均衡的目标。笔者认为, 调节社会财富的手段方式不一定非要通过开征遗产税来实现, 看似合理的课税理由, 实际只是为达到部分人目标的一种手段。 (3) 而这一手段从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他人的权益。首先,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无疑是对个人财产进行层层再分配后才落入私人口袋。在公民死后, 又将其合法收入重新分配, 以实现社会财富分配公正, 这无疑是一种“家长主义”观。其次, 遗产税是对富人财产的直接征收, 容易引起大多数潜在纳税人的反感和抗拒。最后,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变迁的社会快速转型时期,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结构正在迅速解构与重构, “官二代”、“富二代”的出现, 社会财富的聚集, 这些都导致了社会心理失衡, 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社会心理疏导机制去缓解这种现象。 (4) 有人认为遗产税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笔者认为, 认为这一理由能够成为遗产税开征的合理性, 无非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通过税收再次分配别人的合法财产, 来平衡个人的心理。

(二) 遗产税的合法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兼顾效率与公平, 在开征个人所得税时, 我们逐步提高起征点, 旨在社会财富分配公平, 缩小贫富差距, 而遗产税就会成为一种重复课税, 阻碍了自由竞争, 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 似乎是对“成功者的惩罚”, 那么必然会挫伤公民的投资、工作的积极性, 因为努力其一生所得的财产终会落入他人口袋, 试问谁还会有动力创造财富。此外, 笔者认为遗产税的开征时机尚未成熟, 其一政府没有权力在一个人死后重新分配他的财产, 这种”劫富济贫“的税收实在是没有其存在的合法性, 公民的合法私人财产想必是在, 经过种种国家税收过滤后所剩余的, 若再次对其遗产征税, 就是变相的重复征税。其二, 遗产税过重会导致财富创造的动力减弱, 也会导致资本外移, 钱跑了。台湾的遗产税曾经是50%, 很多台湾人就把钱转移到遗产税的地方避税。马英九上台后把遗产税降到10%, 海外的钱又回到了台湾。 (5)

篇10:中国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一、要科学驾驭市场,不能搞盲目的市场化改革

市场和资本是人类经济活动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市场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平等开放参与、培育和管理健康的市场主体、以价值比较配置资源、以价格导向激励或抑制社会生产力、合理规范市场行为的边界。

资本在组织商品活动的产业化和专业化中发挥了巨大的决定性作用,但由于各市场主体定价基准不同,商品会有定价落差。定价落差是产生利润的真正原因,落差较大也造成利益转移,形成更大的资本。这些资本若用于公众,会给社会带来福祉;若用于少数人,很可能造成危害。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资本主义是人类经济活动中的异化。人们使用经济物品是为了满足客观需求,但在资本主义状态下,人们变成了资本的奴隶,造成一次次经济危机。自发的市场活动很容易被市场中强势力量操纵,需要有代表公众利益的行政力量参与管理,修正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市场行为。认为市场有内在力量,能自发择优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一味排斥行政干预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想,市场拜物教和盲目市场化一定会带来社会混乱,只有睿智负责的行政人员进行管理,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市场。

市场活动的敌人不是行政干预,是行政活动中的腐败和官僚主义,腐败和官僚主义会把行政变成为少数人服务的工具。

二、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灵活的、生机勃勃的社会生产力体系

人们对企业的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私有化、民营化争论始终激烈,但大多意见比较片面。企业是劳动者通过努力工作为社会提供商品、劳务、知识产权等经济物品,从而获得支付能力的经济单位,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成果密切相关。

微小企业和初创期企业的活力主要来自企业主的企业家精神;而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主要依靠科学管理,这类企业的生产资料凝结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和资源,需要大量劳动者精巧合作方可正常运行。

产权证券化,构建公众参与监管和竞争的股市平台,是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产业化企业保持活力的实现形式。目前股票市场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的资本操纵痕迹,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空间很大,健康运营的股票市场还需活跃的货币市场、产权市场和企业家市场协同才能完善。

现代社会,任何人对经济物品,特别是产权的占有都是相对的。而民营化则是随着公民的管理知识普及和提高,由公民或公民组织接替行政机关管理公共事业和原由行政机关管理的企业是社会进步趋势,有充分比较和竞争的民营化往往是克服僵化、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有效手段。但是缺乏公民化管理的民营企业和组织同样会出现腐败、僵化和官僚主义、损害公众利益等病态现象。

我们应该认识到,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灵活的、生机勃勃的社会生产力体系。因此,只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对企业发展有利,企业产权的持有也可以有多种形式,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民进国退都有其有利的一面,改革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健全的现代企业机制应鼓励产权流转,创造企业尽可能让最杰出的企业家来领导营运的局面。

三、医疗体制改革不能回避医患关系重构

近年来,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推广,全国已经有十多亿公民受惠于此,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以药养医”的负面作用造成的医疗管理扭曲,依然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我们离医疗体制健康运行还有很大距离。

从哈医大恶性事件和全国大量医患矛盾事件中可以看出,不认真构建和维护健康的医患关系,受到伤害的不仅是患者,还有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医改巨额投入的实际效率。因此,医疗体制的改革不能回避医患关系的重构。我们应该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呼吁相关部门尽快设计适合医院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制定合理的定价机制,让社会公众参与监督,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四、合理分配、合理利用是下一步房产调控的重点

同大部分城市化国家一样,我国也出现了房价快速飙升的现象,经过政府一次次果断、有力的调控,基本上已经避免了出现房价泡沫化的可能。

房价上涨一方面有资本投机的原因,但本质的原因还是由于经济发展,市民支付能力提高,城市设置完善而房产实际使用价值提升导致价格适应调整。适度的房价上升,十分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升级,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房产调控除了避免泡沫化,下一步还应注意两个重点:一是合理分配房价上升带来的货币财富和各层级居民的住房权利;二是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知识,节能、健康、高效地规划和调整城市建设,尽可能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房产资源,减少房产空置浪费。

房价上升带来的货币财富,是社会公共创造的财富,但目前大部分被开发商和投机客占有,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税率进行二次分配;救济性质的保障房、普惠性质的公租房应按人群的收入比例落实,且必须限购、限租,进行统一管理;针对较高收入人群的商品房,可在开征适量房产税的前提下开放购买和投资。

五、公平正义社会三个必须的制度基础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公平正义的确比太阳还要光辉。现代社会只有推行以下三项政策,公平正义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第一,普遍推行公民基本权利保障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等,目前我国正处于有力推动和完善中。第二,必须实行公务员财产收入公示制度(当然涉及国家安全机密除外)。这是把公权力的监督交给人民的实质性标志。第三,必须完善和有效地实施超额收入累进税制度,或者超额收入必须通过纳税来证明其合法性。这项政策也是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和资本自由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没有这项制度保证,一旦开放,我国的金融安全将会受到巨大威胁,但不开放我国无法高效利用本币金融工具,也会损失许多重大经济利益。有关部门和理论研究机构应该十分紧迫地重视这个问题。

上一篇:自信自强故事下一篇:高校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