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实践与思考——以高校名人档案建设为视角

2022-12-21

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上, 众多的名家大师在这里或求学、或育人、或研究、或从政, 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宝贵文化财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遭受毁弃和丢失的现象日趋严重, 抢救和保护这些处于危机中的文化遗产, 是我们高校档案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建立高校名人档案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名人档案的建立

高校名人档案工作始于1984年南京大学档案馆建立的名人全宗档案, 但是经过近30年的发展, 该项工作并未得到普遍推广。2012年教育部公布山东有124所普通高校, 据调研, 目前开展此项工作的有5所, 仅占4%, 而且建设水平大多停留在起步阶段, 整体水平偏低, 主要表现在全宗数量少、分类标准粗糙、档案内容单一等方面。山东科技大学2012年启动这项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名人档案建设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截止到目前为止, 共建成名人档案全宗18个, 收集到多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3千余件 (卷) , 其档案材料种类多、质量高、保存完好、分类科学, 建设水平走在全省高校的前列。

(一) 人员筛选

2012年,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档案馆的建档能力, 研究确定学校教职员工中, 对学校建设和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或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共70人, 作为第一批名人档案建档对象, 包括历任学校领导;历届全国 (省) 代表大会代表, 省委委员 (候补委员) 等;历届全国 (省)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地市级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侨联等组织负责人;两院院士;国家 (省) 突贡专家;“杰青”“百人”“千人”人选;“长江学者”、“泰山学者”;教学名师;政府特贴人员;省部级及重要奖励获得者;学校二级以上教授。值得注意的是, 因不同高校办学层次、办学特色不同, 名人档案建档对象不必划定统一的建档标准和建档数量, 但标准一旦确定, 就要严格遵守。建档人员要经过摸底调查、筛选、拟定名单、起草行文、领导会签、公示、正式行文等必备程序, 保证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二) 数量和种类

建成的18个名人档案全宗中, 材料最多的达1千余件, 300件以上的有2人, 200件以上的2人, 100件以上的3人。如征集到学校前任校长、俄罗斯外籍院士王春秋教授的名人档案1017件,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教授的名人档案715件。当然, 不同名人档案所含材料内容各异, 即使是同一类的材料所占的比例也不尽相同。

据统计, 进馆的名人档案材料载体丰富, 形式多样, 既有纸质材料如任命文件、著作、论文、教材、教学科研材料、学籍材料、手稿 (工作日志、会议记录、学习笔记、信件等) 、采访报道、回忆录等, 又有实物材料如各种证书 (任命书、荣誉证、奖励证、专利证、聘书、代表证、委员证、专家证、院士证、特贴证、牌证、会员证、工作证、学历学位证、模范教师证等) 以及名人发明或使用过的仪器、设备等, 还有字画、题词、音像资料 (照片、音频、视频、光盘、口述录音资料) 等, 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名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和对外交流等活动。其中口述资料, 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教育部第27号令) (1) 并未将其列入归档范围, 是档案工作的盲区, 但其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可考虑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档案形式补充归档, 完善名人档案建设内涵。

(三) 珍贵及完整程度

归档的3千余件 (卷) 名人档案材料中不乏档案精品, 如有40年代新四军颁发的模范奖状, 50年代建校批文、政府任命书、学生毕业证书, 1951年 (第一届) 校友使用的教案、挂图等, 1960年校领导受到毛主席接见的照片, 学校早期的校景照片、学生活动照片, 教职工工作证、会员证、借书证、煤炭供应证、校徽、纪念章以及省部级以上领导视察我校的题词等。令人欣慰的是, 这些早期珍贵档案虽然大多经历过“文革”的浩劫, 而且学校办学地点几经辗转, 分分合合, 却能较好地幸存下来, 应该说我国教育战线的老领导、老教授有较强的档案意识和良好的材料保存习惯。从这个角度讲, 一方面, 高校文化遗产资源优质, 为名人档案建设增强信心和动力;另一方面, 岁月流逝, 不少名人进入暮年, 加快抢救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刻不容缓。

(四) 分类整理

目前高校档案部门一般采用问题分类法, 即生平类、活动类、成果类和评价类对名人档案进行分类整理, 此种方法简单粗疏, 针对性和普适性不强。笔者单位选择档案材料最完整 (前述正校级领导) 的一位为突破口, 研究制定分类方案。经过反复讨论、实践、修改, 再实践、再修改, 期间虚心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确定将名人档案材料分成九个一级类目, 下分若干个二级类目。分类如下:MR11-个人履历 (学历文凭、职务职称、学习培训) , MR12-工作与交流 (行政工作、合作交流) , MR13-教学科研 (教学工作、教学获奖、科研工作、科研获奖) , MR14-著作、论文, MR15-手稿, MR16-新闻专访, MR17-声像资料 (照片、光盘、录音录像) , MR18-实物资料, MR19-其他类。采取的是一种问题与载体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分类精细、条目丰富, 特色突出。分类层次的最大化, 既能保证不同名人的档案材料都能找到对应的存放位置, 也为以后档案材料的补充完善提供空间。

(五) 管理措施

2010年, 学校名人档案建设启动伊始, 首先制发《名人档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名人档案工作的意义、组织实施、建档范围以及名人档案的收集、分类整理、鉴定、保管和利用工作进行明确规定。配备专款, 购置设施、设备, 专人负责, 专库管理。2012年, 经学校审批纳入“山东科技大学特色品牌文化项目”管理系统的重点培育 (资助) 项目。充足的经费支持, 为名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山东科技大学有着60多年的发展历史, 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培训层次的技工学校发展到今天的省特色名校, 现有的名人档案还远不能全面反映学校校风校貌和艰苦创业的历史, 下一步档案馆在进一步完善已有档案全宗的基础上, 继续加大建档力度, 稳步推进第二批、第三批名人档案建设工作, 将国内外来访的省部级领导、知名人士、企事业界名流以及成绩卓著的校友, 甚至优秀学生、团干部等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建档, 保证名人档案工作的纵深发展。

二、开发利用

丰富的名人档案资源, 为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多渠道、多手段的开发档案利用领域, 在扩大档案部门影响力的同时, 也使学校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重视和保护。

(一) 加强媒体宣传

2013年笔者单位名人档案工作相继在中国教育装备网、山东省教育厅网、中国档案报、半岛都市报、大众日报、山东科大报等网络和报刊等多种媒体上广泛宣传, 收到良好效果。

(二) 举办名人档案展览

依托校史馆, 用大量的图片和声像、实物资料, 辅以生动文字解说, 制作名人档案展板, 有计划分批展出, 让师生员工零距离接近大师, 发挥名人档案的宣传教育功能。

(三) 开发档案文化精品

利用丰富、详实的名人档案数据库, 组织编研名人传记、学科与专业发展等史传读物, 使人们透过史实, 美化心灵、陶冶情操, 给人以熏陶和启迪。 (3)

(四) 扩容档案信息网站

2013年山东科技大学改版档案信息网站, (2) 增设“名人专栏”, 依托系统的“名人档案资料库”, 将名人生平简介、全宗介绍、档案材料扫描复制件等, 在网站上展出;与宣传部、现代教育中心联合编辑制作名人专题资料系列片, 以视频形式播出。集中展示学校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自网站推出以来, 一直是点击率最高的一个栏目。

(五) 深化校史研究

利用名人档案丰富、详实的史料, 修订校史, 对学校的发展历史做更为实事求是的记录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撰写系列名人档案丛书, 加强名人学术思想研究工作, 丰富校史研究内容。

三、发展前景

2009年, 中国科协联合多部委启动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每一位成绩卓著的老科学家,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形成的各类、各载体材料, 都是其成长经历的真实记载, 都应纳入采集范围, 该项工程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有学者称“采集工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名人档案建设的一部分。 (4) 所不同的是, 名人档案的建档对象更为宽泛, 它一并将部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专家教授纳入建档范围, 是“采集工程”深入开展的基础。毫无疑问, “采集工程”的实施为高校名人档案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3年, 笔者单位在前期名人档案工作卓有成效的基础上, 申报省科协调研项目“我省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搜集整理现状与对策”, 经过专家们严格评审获得立项。我们得以借助这一平台, 科学谋划, 合力共建。2014年在圆满完成该课题的同时, 进一步丰富了名人档案建设理念, 为下一步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的优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撑。

总之, 自2012年我校建立名人档案全宗以来, 全校上下形成高度重视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共识, 形成了浓厚的支持氛围。相信随着“采集工程”的深入开展, 高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加深入人心, 也必将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

摘要:高校名人档案建设是抢救高校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途径, 针对名人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工作环节, 探讨具体建设路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为高校名人档案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为高校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注入活力。

关键词:高校,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名人档案建设,采集工程,策略研究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Z].2008年8月20日.

2山东科技大学档案馆[DB/OL].http://dangan.sdust.edu.cn/.

3于鲲.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探析[J].办公室业务, 2013 (3) .

4欧阳慧芳.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档案管理, 2013 (6) .

上一篇:论“家事审判改革”视角下离婚案件中未成年人利益的保护下一篇:加快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具体思路及其重要领域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