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税分析论文

2022-04-15

【摘要】我国遗产税争议由来已久,自民国以来遗产税的征收问题便困扰国人至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失衡,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日渐凸显。本文将从遗产税制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争议分析总结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遗产税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遗产税分析论文 篇1: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制度分析

摘要:遗产税因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而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开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财富大量增加,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渐加大,社会各界要求开征遗产税的呼声越来越高。文章从我国遗产税的开征意义、税制安排及相关制度准备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遗产税;调节分配;总遗产税制

遗产税是以财产所有者死亡以后所遗留下来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一种税,属于财产转移税。自1958年荷兰首次开征遗产税以来,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开征了此税。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私人财富的大量累积和收入差距的扩大,迫切需要开征遗产税。

一、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现实意义

(一)完善我国现行财产税制

遗产税是财产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财产课税体系中,包括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车船税和契税等。遗憾的是我国一直没有开征遗产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财产税调节作用的发挥。遗产税的开征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产税制。同时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从设置到征收都未发挥其应有调节作用,所以开征遗产税,可充分发挥其对收入的再次调节作用。

(二)有利于公平社会分配

在“效率优先”、“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引导下,个人财富的积累日渐增多,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翁和高收入阶层。同时,我国仍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徘徊在贫困线和城市低保线以下,高收入者与弱势群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7,中国人民大学博士顾严研究得出200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8,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这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公平社会分配,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重要任务。遗产税的开征就成了抑制个人财富无限积聚、公平社会分配的重要手段。

(三)有利于鼓励继承人勤劳致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由于继承制度的存在,富人将其生前创造的巨额财富传递给后代,部分继承人由于没有亲身体验过父辈创业的艰辛,会过上令人唾弃的寄生生活。所以我国民间很早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通过征收遗产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不劳而获,有利于鼓励勤劳致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福利和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益原理,一元钱对于穷人的边际效益高于富人,国家通过征收遗产税和财政转移支付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另外我国公益事业经费严重短缺,疾病、灾害等各种原因造成鳏寡孤独者需要大量社会善款。可通过设置遗产税中的优惠条款鼓励富人们向社会捐赠,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五)维护我国主权和税收收益

税收征收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世界上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大多同时采用属人兼属地主义原则,由于我国没有开征遗产税,这就使我国在税收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也不符合国与国交往中的平等互利原则。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大,遗产税开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我国税收主权和经济利益。

二、我国遗产税的制度安排

(一)模式选择

1、实行总遗产税制。遗产税有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有3种税制模式。总遗产税是对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全部应税遗产总额征税,其特点是征管简便,易控制税源,但因未考虑各继承人税收负担能力的差异,有失公平;分遗产税制是对各继承人继承的应税遗产额分别征税,其特点是税负较为公平,但难以控制税源;混合遗产税制是先对被继承人遗留的遗产总额征一次税,对继承人分得的达到一定标准的分遗产额再征一次税,这种税制形式兼有前两种模式的优点,是理论上最优的税制模式,但操作起来极为困难,征管成本较高。考虑我国税收征收管理水平不高,应采用总遗产税制,至于由此带来的税负不公,可采取设置优惠条款予以弥补。

2、遗产赠予合并征税。建立统一的遗产赠与税,以防止纳税人通过生前将财产大量转移而逃避遗产税。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对个人收入、财产及赠与情况的监控制度,税务机关事实上很难掌握的纳税人在较长时间内的财产赠与情况。为了防止纳税人通过赠与避税,可以将纳税人死亡之前一定年限内的赠与财产额纳入遗产税的课税范围。

(二)纳税人

遗产税纳税人的确定采用属人和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做法,设立居民和非居民纳税人。居民即被继承人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在我国境内居住超过一年的,应以其境内境外的全部财产为应税遗产;非居民即被继承人为在我国没有住所或居住不超过一年的,应以其在中国境内的财产为应税遗产,具体纳税人应为:遗嘱执行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为遗产继承人;两者都没有的为依法选定的遗产管理人,不能选定管理人的税务机关应申请人民法院指定。

(三)征税对象及扣除项目

原则上我国遗产税的征税对象应为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其拥有所有权的全部合法财产,以及死亡之前10年内赠与他人的所有财产。包括有形动产、不动产和各种财产权利,具体应包括现金、有价证券和各种票据;汽车、船舶等交通工具;机器、厂房等固定资产;保险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和其他财产。但是根据税收公平原则和国际惯例,下列项目应作为扣除项目:被继承人应交未交的各种税金和罚款;被继承人尚未偿还的债务;被继承人的丧葬费用和遗产管理费用;配偶之间遗赠允许扣除50%;被继承人无偿捐赠给政府、农村义务教育、老年康复机构、社会福利单位等公益事业并满足一定条件的财产。

(四)计税依据和税率设计

我国遗产税的计税依据应为按照被继承人死亡时的市场价格估定的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各种财产的总值。考虑到我国征收遗产税的主要目的在于公平社会分配,遗产税率应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并设有一定的免征额。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状况,免征额应以不低于100万元为宜。遗产税免征额的制定是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居民财富状况动态调整。

(五)税收优惠

1、弱势群体照顾。实行总遗产税制模式的缺点之一就是不能根据继承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难以做到税收公平,而设置相应的税收优惠是解决这一缺憾的有效措施之一。应对下列几种情况予以照顾:继承人为未成年人或高龄老人;继承人为残疾人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继承人经济条件极差且分得的遗产额又十分有限,通过减征或者免征遗产税予以适当照顾。

2、公益性优惠。对公益、慈善事业的捐赠列为遗产税的扣除项目是发达国家私人公益捐赠颇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公益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完全可以通过遗产税的相关优惠政策来鼓励和引导私人公益捐赠,以弥补其不足。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即使我们像发达国家一样,允许从遗产总额中扣除捐赠额也很难达到一样的效果。我们可以规定遗产总额中除可全额扣除公益、救济性捐赠额之外,若其捐赠额达遗产总额50%以上的,可按原适用税率减半征收。

(六)收入归属及征收管理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地区差异较大,因此遗产税应设计为中央税,使其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我国的税收征管一直不尽人意,这既有受传统习惯影响,又有征管制度缺陷的原因。而税款征收管理又是遗产税开征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环节。因此必须制定更为详细的遗产税征收细则,以保证遗产税的征收保持顺利和高效。在总体上应采用“轻税重罚”原则,让纳税人在守法与偷税之间权衡轻重,以增强国民纳税意识,维护国家税法的尊严;在申报上采用以个人申报为主的征收方式,以实现纳税人义务体与法律责任体的统一,避免遗产税款的偷逃现象。

(七)双重征税的避免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开征了遗产税,而且税制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税收实践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双重征税的问题。必须解决这一问题,以避免因双重征税造成的税负过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的宏观调控效果。通常可通过两种办法来解决:一是通过签定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来避免签约国之间的双重征税;二是在不能签定或还没有签定税收协定的情况下,可以用税收抵免的方式给予单边免除。

三、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相关制度准备

遗产税虽然只是一个小税种,在整个税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但开征遗产税却涉及到相当广泛的领域,在我国正式开征遗产税之前,必须抓紧时间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充分做好相关的制度准备,以确保遗产税法的顺利实施。

(一)健全个人财产登记申报制度

准确掌握个人财产状况是控制遗产税税源,防止偷逃税款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历史传统和以前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个人财产申报和登记制度。尽管我国已于2001年开始实施储蓄存款实名制,但由于现金交易、尤其是大额现金交易的普遍性,各种灰色收入和隐蔽性收入仍大量存在。因此,为了配合遗产税的顺利开征,应尽快制定有关个人收入申报和财产登记的法律规范,以明确区分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规定取得、转移财产的必要程序和各部门提供相关信息的义务。

(二)健全个人财产评估制度

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死亡后遗留的遗产的市场价值为税基,所以遗产的市场价值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资产评估起步较晚,各种评估的方法、程序都处在探索阶段,现行的资产评估制度也不健全,评估事务所的业务主要限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工业产权的评估,对特殊商品(古玩字画等)、无形资产等的评估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由于遗产评估工作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对评估师的专业技术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健全现行资产评估制度,不断拓宽评估范围,丰富资产评估实践,以适应遗产税开征的需要。可借鉴国际经验,由税务部门和民间资产评估机构共同建立由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权威个人财产评估机构,按财产不同类别,由不同专业领域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和专业税务评价员来共同完成对财产的估价。

(三)完善相关民事法律规范

我国现行《民法》、《继承法》和《物权法》中规定了有关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和财产继承、分割、转让方面的条款,但过于笼统和宽泛,对具体的操作过程及由此引起的相应的税务责任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遗产税征收缺乏相应的法规配合。为此必须对相关民事法律规范有关条款做出相应调整,以满足遗产税开征的需要,如在《继承法》中规定:继承人须凭税务机关开具的完税凭证方可继承遗产,就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经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遗产税尽快开征,但遗产税开征牵涉方方面面利益关系,而且遗产税制复杂,征管困难,除在开征前需要相关制度协调外,遗产税制还需要在征管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海涛,王熙.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分析[J].中国税务,2008(9).

2、张炜.浅析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制度设计[J].税务研究,2007(3).

3、蒋晓蕙,张京萍.我国应及时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J].税务研究,2005(5).

4、伊丽娜.中国遗产税开征条件研究[J].财政研究,2007(3).

(作者单位:马长海,河北农业大学,作者为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刘梦岩,河北农业大学;段清伟,河北农业大学)

作者:马长海 刘梦岩 段清伟

遗产税分析论文 篇2:

关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我国遗产税争议由来已久,自民国以来遗产税的征收问题便困扰国人至今。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失衡,我国居民贫富差距日渐凸显。本文将从遗产税制度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争议分析总结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问题。

【关键词】遗产税 征收 必要性 财富分配

一、引言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批转了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保部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有关收入再分配的改革目标提到:研究在适当时期开征遗产税。2014年深圳公布预开征遗产税的报道播出,遗产税的问题如原子弹般在各个阶层及领域引起轰动效应。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遗产税问题正式出现在政府文件中,据此,开征遗产税已经无可避免。

二、遗产税概述

(一)遗产税基本概念及我国制度沿革

遗产税是以被继承人去世后所遗留的财产为征税对象,向遗产的继承人和受遗赠人征收的税。遗产税主要针对如何使个人财富得到公平分配,其目的就在于削弱过分富有者的收益,分配给财富贫乏者以达到公平分配社会财富。

1950年,《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将遗产税列为拟开征的税种之一,但因条件不允许而未能征收;1994年,新税制改革又把遗产税列为了可能征收的税种之一;199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明确“逐步开证遗产税”;1997年,“十五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开征遗产税;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产税暂行条例(草案)被提出,但并未通过;2012年,深圳市提出十大分配制度改革思路,其中就包括了试征遗产税。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困境

关于遗产税的征收问题一直都萦绕在我国立法活动中,它已经成为中国税收经久不衰的舆论热点。就国际方面而言,全世界半数以上国家已开征遺产税,如美国。然而美国征收遗产税的目的并非增加税收,而是表达一种社会的公平公正。我国虽然也曾制定征收遗产税的相关文件,但基于国情,征收时间一度后延。

1978年,邓小平表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985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企业代表团时,再次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日渐增大,探其本源,就是由于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这也使得遗产税征收与否再次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话题。然而,开征遗产税对我国居民而言只是一项百害而无一利的制度吗?笔者对此并不赞同。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方面分析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三、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一)实现财富分配公平公正

开征遗产税对社会公平的实现起推动作用。近年来,我国国民生活水平节节高升,但贫富分化也越来越严重,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首要因素。

为了缩小贫富差距,杜绝财富集中化引起的极端现象的产生就有必要征收遗产税。遗产税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能够调节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使得财富平均化,从而解决分配不合理,防止收入过分悬殊。

在课征对象上,遗产税主要是针对拥有巨额财产的富人群体。遗产税即是对财富集中者手中的财富净余额征收而来的税收。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因此国家应通过征收遗产税的方法来救助低收入人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达到“先富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的效果。

(二)完善税收体系,弥补税制不足

武汉大学财政与税收系教授王德祥表示:对遗产税的征收,能够弥补税制不足,有完善税制,防止偷逃税收的效果。笔者认为,只有完善税收体系,才能控制以避税为目的的资产流动,完善资产管理。

目前,我国仅征收两种财产税,即房产税和契税,对遗产税制度长时间的搁置履行导致了避税逃税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开征遗产税就能够防止死者生前转移财产以避税,减少、杜绝避税逃税等行为,使公民纳税行为得到法律制度的规范,弥补当前税制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其目的就是为了调节社会财富,它的存在与个人所得税相辅相成。个人所得税主要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但其力度及所涉范围有限,需要通过遗产税弥补不足,深化税收调节作用,从而激励纳税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维护国家主权及我国税收权益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迅速发展,国际间往来越发频繁,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基于此,公民遗产能够在各国之间流转。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致使我国税收主权受到侵害。

诚如文中所述,全世界已有半数以上国家开征遗产税,但我国遗产税征收一直搁置至今。这就使诸多外国人为了逃避本国税收而将财产转移到我国进行遗产继承;相反,我国公民在国外若发生了继承行为,那就必须按照该国法律缴纳遗产税。很显然,这是对我国税收主权的侵害,违背了国际交往原则。

(四)提高腐败成本,加大反腐力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就是反腐。在反腐呼声空前高涨的情况下,以征收遗产税进行反腐活动是一种功效极为明显的方式。

遗产税的征收从两方面提高了腐败成本。一方面,贪污受贿者得到的非法收入由于遗产税将有相当部分以税收形式上缴国家财政,这无疑加大了腐败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开征遗产税由国家把关,更大程度上增加了贪污贿赂行为暴露的可能性。因此开征遗产税能够有效查获、制约贪污腐败行为,对反腐工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中国开征遗产税无疑是法治进程的一部分内容,对发展经济社会都有积极作用,但征收遗产税的道路依然荆棘丛生。财富集中者的财产信息较为隐蔽,我国也尚未建立起相应制度获取其财产状况;其次,我国公民的税收意识比较单薄,对遗产税的征收大部分还抱有排斥态度。基于上述困难,中国开征遗产税仍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需要国家与公民共同努力推动实施。

参考文献

[1]杨胜军.中国当前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以税收正义为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1(06).

[2]袁海燕.我国遗产税法律制度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3.

[3]刘飞,王一惠.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税收征纳.2010(01).

作者简介:陈睿希(1993-),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会计专业12级本科在读。

作者:陈睿希

遗产税分析论文 篇3:

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摘要:贫富差距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一向被视为“均贫富”有力工具的遗产税成为了众人关注的焦点。文章从开征遗产税的现实意义出发,对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予以分析,并对遗产税的税制要素设计提出了框架性的建议。

关键词:遗产税 可行性 税制设计

一、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社会公平,防止贫富悬殊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也是人类的崇高理想和永恒的追求。现阶段,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主要通过个人所得税、消费税、财产税等税种的相互配合。但我国当前税制功能并不健全,开征遗产税正当其时。通过开征遗产税将部分财产收归国家,对社会财富进行“二次分配”,可防止“马太效应”,防止贫富悬殊。

(二)有利于健全我国税收制度

我国的税收制度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其他税种为辅。目前作为辅助税的财产税种主要有车船使用税、契税、土地使用税等税种。现行财产税主要是对财产征税,不涉及财产的转移方面,这就使得财产税存在很大的欠缺。开征遗产税可以把遗产人生前的不透明收入纳入其中,对财产进行最后一次的调节,起到了“总闸门”的作用。开征遗产税可以健全财产税种,是逐步完善我国税收体系的重要一环。

(三)维护国家税收主权的重要手段

在征收遗产税的国家,一般是采取属人管辖权与属地管辖权相结合的原则来确定遗产税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目前的情况是,一些征收遗产税的国家对中国公民在其境内的遗产和本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遗产征收遗产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如果我国不及时开征遗产税,不仅中国公民在国外的遗产、外国公民在我国的遗产会白白地流失,国家权益也会受到损失。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征遗产税改变这种不平等状况。

(四)将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

遗产课税与慈善捐赠的关系产生于税制中关于慈善捐赠扣除的规定。许多国家(比如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税制中都有此类规定。在我国,企业家、明星等富人恰恰不太热衷于公益捐赠。遗产税的开征,使得我国富人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交纳遗产税;二是捐赠给社会公益机构。开征遗产税既可减轻纳税又可服务于社会,而且对扩展名望有利。显然,遗产税的开征会刺激我国富人为慈善事业做贡献。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经济基础

1、人均GDP

我国近5年来人均GDP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人均GDP首次突破了3000美元。从2006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2%,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7.2万亿元,根据2011年最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估算,2011年我国人均GDP高达5548美元。

2、居民储蓄水平

据《2010年度全球财富报告》,2009年我国有67万户百万美元资产家庭,与2008年相比增长60%,位列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己经超过30万亿元人民币,而其中80%为占人口总数20%的富裕阶层所持有。明星、房地产开发商和科技界人士等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

3、基尼系数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自2000年开始越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并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了0.465。2010年更有两位新华社研究员判断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0.5。

(二)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环境

遗产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税种,其征收环节发生在财产所有人死后,因此其开征需要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与之相配套。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主要包括:存款实名制、对房产、车船等财产的登记管理办法、对部分人员使用的收入申报制度和财产登记制度、财产公证办法等,同时,我国现行的《宪法》、《民法通则》、《继承法》、《婚姻家庭法》等都对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归属和财产的继承、分割、转移等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特别是《物权法》的施行标志着我国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的健全和完善。同时,税收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认识,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和税收机关的征管水平也稳步提高。因此,我国完全具备征收遗产税的法律环境。

三、科学设立遗产税征税制度

(一)征税模式的选择

按照征收方法的不同,通常把遗产税制度划分为总遗产税制、分遗产税制和混合遗产税制。表1对三种税制模式进行了比较。

根据我国的国情,为便于税源管理,降低征管成本,遗产税制应选择总遗产税制,实行“先税后分”。我国应单独开征赠与税,避免纳税人通过生前赠与逃避税收义务,以保证遗产税的征收效果。在对两税关系的选择上,鉴于我国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和税务机关的征管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遗产税和赠与税分别征收。

(二)纳税人的确定

税制模式的选择基本上等于选择了纳税人。纳税人的确定同样应本着便于征管的原则,力图源泉控制,方便税款及时入库。因此,遗产税纳税义务人可以依照下列顺序确定:(1)遗嘱执行人;(2)继承人及受赠人;(3)依法选定的遗产管理人;(4)法定代理人。

(三)税基的确定

1、征收范围

原则上应将被继承人死亡时所拥有的全部财产纳入征税范围,包括动产、不动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我国《继承法》第3条对遗产税的内容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为体现税制的法定性原则,应根据《继承法》对遗产的定义界定征收范围。为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出现的新的财产形式作补充规定,逐步完善遗产税的征收范围。

2、起征点

学者们对于起征点提出了40万、50万、80万、100万元等很多标准。遗产税主要是针对富人征税,起征点应该是很高的,这样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起征点至少应该在200万元以上,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应相应提高,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遗产税调节收入的作用。

(四)税率的设计

税率和税基作为税制要素的核心,决定了课税的深度和广度。税率过低,起不到“均贫富”的作用,税率过高,引起潜在纳税人的避税和偷税活动。几年前我国曾拟定的遗产税法草案中对税率提出的方案是5—50%的6级超额累进税率。对税率的设计,可考虑将最高边际税率降低到50%以下,但在同样税率起止范围内,级次可以相对多一些,这样能够使税负变化更加平滑。

目前,我国开征遗产税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措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已基本具备了开征遗产税的条件,构建遗产税立法体系势在必行。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开征遗产税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立法机关应借鉴世界各国开征遗产税的经验,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遗产税制,法学家们应更深入研究,使我国遗产税立法更加健全、更加完善、更加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①禹奎.中国遗产税研究:效应分析和政策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②李金洪. 关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8(5)

③陈建国. 基于效用分析的遗产税设计初探[J]. 生产力研究,2010(4)

④潘雷驰. 我国税收征管方式的博弈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钟海燕,1986年生,湖北荆州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中级会计职称。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孙子茹,1987年生,陕西榆林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与会计)

作者:钟海燕 孙子茹

上一篇:社交礼仪论文下一篇:装备制造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