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2024-05-10

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用8篇)

篇1: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尊敬的党支部:

怎样理解党的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立志改革开放,献身现代化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艰苦创业,树立正确政绩观,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一基本条件?

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对领导干部政治方面的重要要求。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信仰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一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如果在思想上动摇了这些根本的东西,就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章规定各级领导干部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很有针对性的。现在,一些干部在这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动摇;有的革命意志衰退,思想空虚,沉湎于灯红酒绿,或到封建迷信和其他消极行为中去寻求精神寄托;有的私欲膨胀,在拜金主义面前随波逐流,以至以权谋私。种种情况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全党同志不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落实到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体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上,贯彻到党内生活里去。

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基本任务,以及实现这种目标和任务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是引导全党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政治路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全面理解和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效仿。党的干部只有具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决心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的精神,不断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实绩,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把我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9

篇2: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包括为谁创造政绩、创造什么样的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等基本问题。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落实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方法上的钥匙。

坚持以人为本,明确创造政绩的价值目标。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以人为本贯彻落实到政绩观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为什么创造政绩、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是为个人还是为国家和人民,这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的分水岭。牢固树立了“为人民群众创造政绩”的观念,就必然会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和真抓实干的精神去对待工作,以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国家的发展繁荣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会以个人的进退荣辱为怀。反之,如果只是为了个人保官、升官和发财、享乐,就必然会以敷衍塞责、虚与周旋、草率应付的态度去对待工作,热衷于搞“花架子”、“形象工程”之类的东西。由此看来,以人为本不仅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对正确政绩观的本质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把握政绩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应该把能否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衡量政绩的根本指标。离开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短期的政绩,甚至是“败绩”。要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政绩观转变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政绩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有GDP才是真东西、硬东西。因此,他们将GDP的增长视为衡量政绩的唯一指标。这种错误的政绩观已经导致不少严重后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必须既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用加快经济发展的实绩来体现政绩,又要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强公民思想道德教育,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在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上创造出

新政绩。

要从单纯追求局部利益的狭隘政绩观转变为全局协调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把这几个方面的事情干好,把这几个方面的关系协调好。如果

只管局部不管全局,只管城市不管农村,只管经济不管社会,只管人的眼前利益不管自然生态,即使某一方面暂时“上”去了,最后还是会掉下来,而且还会付出更大的成本或代价。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面的力量,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要从单纯追求眼前发展的政绩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强调的是发展进程的持续性。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反对不计成本、不求效益的“发展”,反对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的“发展”,反对忽视社会公正的“发展”,反对牺牲后人发展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创造出新的政绩。这也就是说,我们创造的政绩,不但要能够经受住现实的检验,也要能够经受住科学的检验

和子孙后代的检验。

具体措施:

建立健全政绩考评机制,形成科学的政绩导向。坚持科学的政绩导向,对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至关重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考核评价干部的政绩,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干部的政

绩,直接影响到政绩观的正确与否。

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政绩应该由群众来评判,通过实践来甄别,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注重政绩考核内容的全面性。考核范围包括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群众生产生活改善情况、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逐步建立领导干部政绩评议、公示、审核、监督制度,认真解决“公认不公、实绩不实”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政绩奖惩机制。奖惩就是导向。要在科学考核干部政绩的基础上,将政绩考评结果有效地运用于干部管理的全过程。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突出成绩的,予以提拔重用;对制造片面政绩和虚假政绩的,予以降职免职甚至更严厉的处分,以此引导干部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打牢长远发展的基础,克服追名

逐利、心浮气躁的思想和作风。

要建立系统的政绩监督机制。在监督对象上,既要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又要强化对班子成员的监督。在监督内容上,要强化对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在监督渠道上,要进一步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力度,加强对政绩及其成本的监督。在监督形式上,既要强化

自上而下的监督,又要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有利于形成正确政绩观的社会环境。宣传舆论工作要为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和舆论氛围。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

本经验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端正对发展和政绩的态度。要及时发现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概括提炼,使之成为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先进典型。要广泛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各业树立和坚持正确政绩观的具体实践和显著成效,在全社

篇3: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正确政绩观的内涵

正确的政绩观,首先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就是科学的、辩证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政绩观,其次从以人为本上来说就是群众的、实践的、发展的政绩观,也就是对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要有多方面的衡量标准,如用全面的观点就是不但要用以前的经济标准,同时还要对社会、环境、群众满意等等各项进行综合考察,不但要关注城市,同时还要关注农村,不但关注目前发展状况,而且还要看以后的发展前景,不但要看这个领导干部的个人努力程度,还要看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这是现今对正确政绩观的主要内容和衡量标准。

二、目前我国政绩观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强调要以人为本,突出人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任何社会的存在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科学的衡量政绩观也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第一标准,,目前,我国部分领导干部过分强调政绩观,出现了政绩观异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在工作中过分重视个人的作用、忽视集体的力量,将政绩作为自己升官发财的踏脚石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勇于承担责任,对于工作中取得的成就个人独揽,甚至有的将他人取得的成绩冒认是自己的成绩。

(二)将政绩与自己的职务提升紧密连接,在实际工作中不考虑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只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忽略环境、社会等经济背后的东西,甚至有的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不惜损害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三)一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形式主义,为了图虚名、虚功甚至作出严重不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标准,为了表面好看不惜搞大量的形象工程劳民伤财,老百姓是苦不堪言。

(四)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实行两面标准,对上级实行惟命是从,对下级敷衍了事,不以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只考虑上级领导是否满意。

(五)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在任期间有政绩,在一些项目的实施上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虑本地区的长远发展,为了在自己任期期间政绩加上一笔甚至不惜牺牲本地区长远发展,这种追求短期效益取得政绩的行为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六)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出政绩采取高负债、高消耗的泡沫政绩,丝毫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有的甚至为了一味追求“数字政绩”不惜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七)有的领导干部为了保住自己现有的政绩当“太平官“,实行无为政绩,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导致丧失了大好的发展机会。

(八)还有的领导干部实行片面政绩观,不注重整个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只追求片面一点,同时没有长期、长远打算,急于求成,表现在有很高的创业激情,但时间很短。因此,面出现的八类问题,党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政绩观。

三、新时期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正确的政绩观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来指引。我们知道国家的稳定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稳定来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那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更应该以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为己任,并将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以及为民办事相结合,沉下身子、弯下腰、以包容的心态听取人民群众心底的呼声,同时,稳定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建设,但单一的发展经济也利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因此,新一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有提出了五大理念,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发展,对我们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起到了很好地指引作用。

(二)正确的政绩观需要用一切为民的观点来创造。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那刻起就一直依靠人民,同时也提出一切为了人民,因为我们党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仅仅是依靠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么样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时间、经历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呢?抓主要矛盾,也就是做最重要、最紧迫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领导干部要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群众所赋予的,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因此,领导干部正确的政绩观是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来判定的。

(三)正确的政绩观要以民生理念作为检验标准。现今一些领导干部经常说自己做了多少工作、取得了多大的成绩,其实工作和成绩不是某个人、也不是由上级领导来决定的,而是由人民群众来肯定、由历史来证明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曾把魏征作为自己的镜子,那么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应该将人民群众当做自己是否取得政绩的一面镜子,把人民的满意程度作为第一信号,“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因此,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政绩最有发言权,民生理念是检验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

摘要:科学的政绩观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三者是互为一体、紧密联系的,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社会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这个主体人,因此,正确的政绩观必须要实现以人为本,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正实现以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政绩水平的唯一标准。

关键词:政绩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文东.怎样树立正确政绩观[J].理论前沿,2009(09).

[2]赵莹.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J].福州党校学报,2009(02).

[3]叶青纯.如何树立正确政绩观[J].中国监察,2009(09).

[4]王惠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N].云南日报,2014-04-04(009).

篇4: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不容置疑,近年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我们党和国家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上,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心浮气躁,追名逐利、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思路和安排上,重局部轻全局,缺乏全面的长远的规划;在规划实施上,追求“立竿见影”、急功近利,不注重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在具体工作方法上,习惯于搞“短、平、快”的短期行为,追求轰动效应。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心剂”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长远上解决问题。

一是主观主义的认识偏差。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情况掌握不准,心中无数,仅凭主观主义的想当然来指导工作。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不仅文山会海,还要层层加码。表面上看迅速及时、坚决有力、轰轰烈烈,但根本没有吃透“两头”、抓准结合点,结果是上面表扬,下面遭殃。

二是私心杂念的驱使。有的干部对个人的私利考虑较多,怀着个人目的指导工作,必然“跑偏”方向。当前,一些同志主要是围绕一个“官”字,陷入了误区。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四种现象。(1)有的怕出了“大事”免了官。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只是采取消极的防范性措施,以保暂时“平安”。一旦发生问题,就遮遮盖盖,担心上级追究责任被免官。(2)有的怕跟得不紧“误”了官。习惯于看领导的眼色行事,当上级的传话筒,甚至把个人前途“押”在个别领导的身上,很怕无人提携,耽误了升官。(3)有的怕出格“越位”丢了官。虽然对工作有些好的打算,也想做进一步探索,但担心触犯规矩,越了“雷池”,反成了“罪过”,所以只好按老套路干,图个安稳,当太平官。(4)有的怕政绩平平争不上官。千方百计在粉饰工作、出奇冒泡上下功夫,不惜损害长远利益,创造假政绩,哗众取宠、沽名钓誉。

三是评估工作的误导。有些干部之所以政绩观不够端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评估工作的误导。现实生活中,往往报喜得喜、报忧得忧。这就势必“鼓励”下级多报喜少报忧,欺上瞒下,其害无穷。

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干部的健康成长,败坏党风、民风和党的威信,阻碍党的事业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是加强思想教育。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至关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关键所在,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通过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使领导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为人民负责的精神,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围绕群众的利益开展工作,以群众满意检验工作,在实践中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不急功近利创政绩,不哗众取宠争虚名,认认真真谋发展,扎扎实实干事业。

二是要用思想改造的方法消除心理污垢。首先树公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人民的利益、党的事业全局出发,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党和人民把权力与责任交给我们,也把信任与期望寄托于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脚踏实地、尽心尽力努力工作呢?“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才能开阔眼界,从更高的层次上把握好工作方向。其次淡名利。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坚决反对极端主义。正确对待名利,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视人民利益重如山。

三是要用新的思维方式开拓工作思路。必须根据新形势的需要,摒弃陈旧的、僵化的、滞后的思维方式,用新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有所作为上下功夫。首先是确立系统性思维。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决不能以牺牲全局利益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影响长远利益。其次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勇于冲破习惯的思维定式,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勇于研究新情况,探索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开拓进取中创造实实在在的政绩。再次是发展预见性思维。树立超前意识,把握工作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得到人民群众称颂的认可的政绩。

四是要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而且要从制度上落实,特别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扩大干部人事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广大群众参与评议、选拔、监督的制度。落实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规定、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规定、上级党委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同时,还要抓紧研究制定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使考核结果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

五是要坚持正确评估导向。干部的评价与任用,有着重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组织怎样评价政绩,使用什么样的干部,树立什么样的用人导向,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少数干部之所以陷入政绩误区,与一些地区或单位在看待政绩问题上的导向不正确有直接关系。在干部考察考核中,正确看待政绩,就是要坚持辩证思维,处理好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个人政绩与集体政绩、现任政绩与前任基础、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现实成效与长远发展、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关系。要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

篇5: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树立忠于理想,坚定信念的世界观。人应当有理想和信念,理想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生实现追求的动力。理想和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毛泽东同志曾经以明确的语言概括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这一人类社会最高理想,激励了几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惜赴汤蹈火而为之奋斗。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坚定信念,仍然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精神支柱。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决心为之而奋斗终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坚定自身理想信念的首要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处在这一历史使命,必须把理想同现实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坚定的信念同踏实的工作结合起来,既要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又要充分认识到共产主义前进道路上的曲折性和长期性。我们领导干部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才能够在胜利时不骄不躁,谦虚谨慎,才能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才能够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砥砺意志,坚定信念,奋斗不息,不断前进。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的。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去支撑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去指导我们的改革实战,从而推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二、树立甘于奉献,淡泊名利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和分配上多元化的现状,促使人生价值成为人们思考和争论的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价值观错位的状况屡见不鲜。他们把人生价值定位在权力之中或金钱之中或享乐之中或绝对自由之中等等。显然这些都是错了位的价值方向。马克思主义以为,价值是一种关系,它体现的是一种主客观之间的关系,价值观是人们对外界事物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某种需要的评判标准。党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其自身价值必须体现在甘于奉献,淡泊名利之中。党员干部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鞠躬尽瘁,先人后己。任长霞和牛玉儒二位同志是我们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他们的事迹虽然不同,但他们所表现出的心系人民群众,用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为民排忧解难,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用生命的代价换取人民的利益,他们都表现出了领导干部真心为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相比之下,有些领导干部对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甚至怀疑否定,产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他们片面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以是否对个人有利作为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他们置党纪国法不顾,只顾自己名利官位,以权谋私。王怀忠,肖作新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树立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以权谋私行为的发生,都是对权力的滥用。而造成滥用权力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权力观。~分子之所以有~行为。关键在于他们脱离了立党为公,掌权为民的权力观,视权力为谋私的手段和工具。于是大权在握,头脑发昏,权欲膨胀,胡作非为,结果必然自食其果,在官位上摔下来,落个被世人唾弃的下场。权力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指对权力的性质,作用和运行机制的基本看法。受不同权力观的支配,必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共产党人的权力观是立党为公,掌权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由于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到由社会成员的大多数或全体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程度,人民只能通过少数代表来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由于我们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是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分配宗旨的,人民便把这些权力赋予我们党,委托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来行使权力,也就是说权力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果说领导干部对人民给予的权力拥有使用权的话,那么,这种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常识。权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作为领导干部,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多,职位越高责任也就越大。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掌权,用权,都要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不移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无私无畏地同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永葆人民公仆的本色。

篇6: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为民书记”郑培民的这些质朴语言,对正确的政绩观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政绩观呢?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其根本尺度就是看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首先,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事业。所以,判断政绩观正确与否,需要我们摈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改善的观念,摈弃重局部轻全局,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不从全局考虑问题,甚至为了追求局部利益不惜牺牲全局利益的观念。只有善于在全局上谋发展,注重各方面工作的整体推进,这样的政绩观才是科学的。

其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布局合理、动态平衡,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要统筹兼顾、相互促进。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好地域、城乡、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衔接、良性互动,探索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的轨道。

再次,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要避免重近轻远,只注重多出政绩、快出政绩,对长远发展却缺少统筹规划的误区,改变那种只管建设、不管保护,只顾眼前增长、缺乏长远打算的错误做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最后,正确的政绩观需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真正的政绩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是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的实绩,应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更不能出于自己的私利。因此,要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说到底就是要忠实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篇7: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政绩观是在政绩问题上表现出来的领导干部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决定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一此领导干部重“显绩”,轻“潜绩”,避实就虚,拈轻怕重,专干“显山露水”、“表面风光”的事,对百姓疾苦、群众困难漠不关心,对容易看得见的政绩“乐此不疲”,对默默无闻的艰苦工作不愿投入精力;一些领导干部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热衷于“短、平、快”的政绩,对涉及长远利益的基础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一些干部做虚假政绩,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虚报浮夸,工作还没做,就急着向上报经验,把纸上计划说成实际结果,把几年的成绩说成一年所为,出了问题就遮遮盖盖,糊弄上级。这些问题的出现,其主要原因就是干部的世界观、权力观出了偏差。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首先解决本源上的问题,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必须加强学习,加强教育。除了领导干部自己首先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教育外,党委、政府要经常开展集体学习和教育活动。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学习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素质教育,奠定干部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政绩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出所谓“政绩”,不顾客观实际,或盲目建功,或急于显功,或造假邀功,说到底都是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政绩,才具有客观性、科学性,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才算真正为党的事业做出了贡献。反之,所创造出的所谓“政绩”就失去了根基,就怕见阳光,怕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这样的“政绩”越大,危害也就越大。为此,领导干部想问题、干工作,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本地、本单位实际,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目标,不能好大喜功,定过高的指标、提过头的口号;一定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展示才干,在实践中创造业绩、实现价值,而不能贪图虚名,把劲头用在空喊口号、坐而论道上;一定要坚持看实际效果,不能陷入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搞那些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 ”,搞那些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搞那些有头无尾、只开花不结果的“半截子工程”。

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政绩观与发展观密切相关。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引导。在发展观上出现盲区,往往会在政绩观上陷入误区,以至产生严重问题。比如: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干部认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绩就是发展经济,经济搞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而把发展经济又简单地视为量的增长,单纯扩大数量和追求速度,而不顾质量和效益,甚至只以 GDp论政绩,以致在一些地方演出了“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政治游戏;又如,一些地方为图一时的经济增长和资金积累,不惜出台各种违规的优惠政策,低价拍卖土地和其他资源,杀鸡取蛋,竭泽而渔,严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再如,一些领导干部为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一番业绩,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以至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与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有关外,主要就是与领导干部缺乏或根本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息息相关。为此,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整体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篇8: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一、政治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自己

在现代教育中, 每一位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都具有多样性, 必须随着时间、环境、对象的变化不断调整。只有根据变化的客观因素正确认识自己, 才能全面发挥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作用。在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政治教师对自己起码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认识。

1. 政 治 教师 不 仅 应 该 是 知识的 传 播 者 , 更 应 该 是 学 生 学习成长的导师。

过去, 人们往往把政治课、政治教师与政治、政府联想起来, 理想主义地认识和对待政治课和政治教师, 给政治教师带来沉重的压力。一旦社会出现问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轨, 就把责任推到政治课和政治教师的身上。这是不客观的, 也是不公平的。政治教师不是包医百病的“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作为教育教学人员, 政治教师仅仅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不可能对学生的道德倾向和行为选择全面负责。从这个角度说, 政治教师仅仅是一种职业, 一种谋生手段, 只能做教师应该做的事, 履行应该履行的职责。但是这并不是说政治教师只需要教书匠, 还要承担育人的使命。《教育法》规定, 教师应“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作为职业, 特别是政治教师, 需要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1) 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行为品质的形成不仅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 而且关系到学生自身的终身发展。这些观念和品质不可能通过教书简单地教出来, 需要政治教师以科学的理论、高尚的人格、动人的情感打动学生, 启迪学生, 发展学生, 引导学生。

(2)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和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展 ,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 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同时政治课作为一门人文学科, 教材的通俗性、可读性使得学生的自学变得容易。因此, 政治教师讲解传授课本知识的职能正在削弱, 而引导学生从良莠混杂的众多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并做出自己的合理判断和选择、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思想是工作重心。

可见, 政治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 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承担者, 在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正确的民主法制意识、良好的道德观念、高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 观的形成 过程中 , 在科学知 识的获取和 能力的培 养中 , 担负重要 的责任 , 应该成为 学生成长 的导师。

2. 政 治 教师 不 仅 是 政治 课 程的 执 行 者 , 而且 是 政治 课 程的建设者。

新的政治课需要政治教师实施, 这是政治教师应尽的职责。但是在以往的基础教育课程中, 政治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他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结果的最终评估等无缘, 只能被动地接受和传授课程内容, 缺乏教育教学的主动性。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的课程理念, 构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要求教学与课程的整合, 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德育课, 其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的要求只能是共性的东西。不同时期的社会实际总是发展变化的, 各地各校的具体情况也千差万别, 要做到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 必须有校本课程的配合。国家、地方课程的建设离不开政治教师的间接参与, 必须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 使国家、地方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增值; 校本课程的建设任务更直接地落到思想政治教师身上, 必须在学习国家课程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 研究重大的时事政治, 研究当地的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 构建符合本地实际的校本教材、教学资料和评价体系, 从而在课程实施中使国家和地方课程不断升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使教学活动更具活力。

3.政 治 教师 是 学 生 成 长 的导 师 , 同 时 自 己 也永远 是 学 生 。

政治教师 作为先行 者 , 在学科知 识、社会阅 历、思想认识、道德评价和价值取向等方面, 与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 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师范, 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学生在许多领域都可能远远领先于教师。教师必须学习, 而且不断学习。

(1) 社会实践的发展与变革 , 对自身生存与发展带来挑战, 政治老师需不断学习。托夫勒在《未来的战争》中指出:虽然你不喜欢战争, 但战争却喜欢你。这种战争主要是指科技上、知识上的激烈竞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的实施和完善, 我们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压力,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新的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政治教师提供了发挥才干的广阔空间, 也对政治教师的个人品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教书育人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社会地位的形成和巩固, 发展机会的把握, 都需要在学习中实现。

(2) 课程改革和学科发展 , 需要政治教师加强学习。作为一门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 从本质上说, 它必须与时俱进, 正是因为变化, 才有了丰富的生命力。在课程改革中, 政治课不是简单地“换课本”, 而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变革。面对改革, 我们要对变革进行冷静思考和反省, 但主要任务不在于对学科变革的简单批判, 而是在于对变革的正确把握。我们不能以静止的眼光看待它的“多变”, 正是不断变革与创新, 才使它更具有生命力。对于新课程的实施, 我们应该从社会进步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出发, 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 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学习, 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我强调三点:一要虚怀若谷。尽管我们都已经是骨干教师, 在学校中的地位牢不可摧, 但必须有危机感, 因为学无止境。二要留心观察。只有观察才有积累, 只有积累才会智慧。只有通过日常的留心观察、积累, 才可能使教学智慧得到升华。三要向学生学习。当代学生知识面广、接受新知快、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具有无穷的创新性, 值得我们学习。只有将自己看做学生, 在不断学习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能立足教育殿堂。

二、政治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观念

1.了解现代道 德教育观。

影响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有很多, 其中最突出的是实用主义的德育观和人本主义的德育观。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为, 学校的德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道德知识传授, 更重要的是道德知识被一个人所掌握并对其行为产生影响;道德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方法途径都必须从社会需要着眼, 在与社会生活的结合中进行德育不仅是道德课的任务, 而且是各门学科的任务;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心理规律, 以儿童的本能与冲动为依据。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是以自我实现理论为依据的, 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和天生的趋势。它批判教师中心论, 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德育过程中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 对学生的意见应认真倾听、耐心接受、移情理解, 不能评判和压抑。

这两种道德教育观虽然各有局限性, 但是根据教育现状, 它们对政治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过去的德育活动中, 特别是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视对国家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研究和贯彻, 忽视教师对课程的研究和创新;往往将政治课当做一门知识课,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现成结论的灌输, 忽视其实践性和实际运用。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强调经验、重视行动、追求实用、尊重儿童个性, 它对于克服过去我们在德育活动中重德育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重理论教育轻实际运用的倾向是有益的。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发展的自我需要,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创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是有重要作用的。传统道德教育强调德育目标的同一性, 强调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统一要求, 强调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 强调纪律的约束与规范, 往往忽视学生自我实现和满足, 忽视学生道德信念形成过程和自主意识, 忽视学生的自我体验与自律。这些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重约束轻自由的教育倾向,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教育观的偏差引起的。为此,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 形成新的教育观念, 对于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 在吸取上述两种教育观的同时, 我们要清醒地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 具备辩证思维 , 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方面, 我们要正确地把握“实用”的尺度, 不要把德育迫向“庸俗”, 不能用教学内容取悦学生, 不能将教师变为学生天性“自然主义”发展的工具, 而应该有思想境界和追求。另一方面, 在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同时, 要防止简单地以“学生中心论”取代“教师中心论”, 全面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 如有的地方明确规定优质课的一条标准是教师在一节课中讲授的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或者以纯粹以课堂的热闹程度评定一堂课, 这显然是教育上的形而上学。一堂优秀的政治课,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情景, 有时需要学生默默地深思, 有时需要激烈地争论, 有时需要学生踊跃参与, 有时需要教师滔滔不绝地抒发。

2.我 们 应 该 树立什么样 的 课 程观 。

在新的课程和教材面前, 我们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但教学观的起点在于我们对课程的认识, 因此我们在课程观上起码要有这样四种基本理念。

(1) 正确地认识课程 , 把握课程要求的实质。教学活动应该从对课程的传递转变为对课程的发展上, 从利用课程控制支配学生转变为以课程为指导、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发展服务上, 使抽象的课程原则变成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航标。

(2) 正确认识教材 , 把握教材的使用方法。随着课改的深化和“一纲多本”的实施, 教材是教学活动重要依据的观念必须转变为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参考的观念, 使教材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工具。只有课程标准才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依据。在这里,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依据课程标准应该如何教学? 这实际上是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挑战, 对政治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立足教材、学会取舍、敢于超越。

(3) 正确认识教学过程 , 把握教学过程的实质。政治课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要突出方法与过程, 从只重视现成结论灌输变为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

上一篇: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下一篇:国庆节中秋节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