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文章以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从加强消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探讨了怎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一篇:树立正确消费观论文

树立正确的史料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观,历史观,教学个性

讨论这个话题缘于2006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8题。为便于讨论起见,实录如下:

38.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参考答案:

(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

笔者以为,从史学方法论的立意角度看这道题值得肯定,既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又符合本次课程改革特别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问题是:《齐如山回忆录》是原始资料吗?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聂幼犁教授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第8章就“原始材料”给出了间接解释,中学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材料辨析能力”,其中“第一条”便是“能区别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可见,“原始资料”其实就是“第一手资料”。史学界的普遍解释是: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有理由认为,《齐如山回忆录》不是原始资料:

其一,齐如山出生于1875年,此时,同文馆已经创办了13个年头。那么,《齐如山回忆录》中这段话所讲的内容,显然不是齐如山“当事”或“亲历”的,而是听前人口述或阅读有关书籍得来的。

其二,“回忆录”不是“一手材料”或“原始材料”,这一点,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达成共识。比如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指出,确定“原始材料”的标准,并不在于该材料是否真实,而在于该材料是否为事发时留下来的。李良玉教授还举例说明:两份记叙亲身经历某件事情的文字材料,其中一份为当时的日记,另外一份为多年后的回忆。显然,第一份资料为原始材料,第二份资料为二手资料。

由此可见,这是一道错题。试题编者误以为“回忆录”就是“原始材料”,并要求考生对同文馆的描述做比较,这种史料价值的导向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个特别鲜明的理念,注重史料教学便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始材料”比“二手资料”更重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实,“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只能说明撰写者对历史进程的一种即时或事后的记录,即事发时或事发后的资料。一般地说,“原始资料”要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但并不表明“原始资料”一定比“二手资料”更真实、更有价值,“原始资料”也有可能“作伪”,“二手资料”也许比“原始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它可能包含了后人对原始资料的甄别、整理和研究成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原始材料”与“二手资料”,我们绝对不能抱一种偏见,绝对不能将“原始材料”看作“正版”,将“二手资料”看作“盗版”。在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认真甄别,仔细辨析。

聂幼犁教授在接受《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采访时曾对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一手材料?什么是二手材料?不知道如何分辨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什么是事实本身?什么是对事实的描述?”发表感慨,认为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以为此番感慨是有事实根据的,反映了目前一种“失落”的现状。这里,笔者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谈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将历史材料分为“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容易误导学生以为“一手材料”比“二手材料”更可靠、真实。如果分为“文字材料(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非文字材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等历史实物)”两大类的话,可能会避免上述问题,但这种划分也有模糊之处,比如当时人留下来的原始文献、版本、碑刻、档案等就会归入“非文字材料”。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可以将其分为“原始材料”和“非原始材料”,即当时发生的直接材料和事后反映的间接材料更为合理。

第二,学生不仅应当知道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应当把教学目标发展到辨别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上。否则就没有“能力”意义,因为即使知道了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也不意味着就能正确地分辨出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道理如前所述,“一手材料”不一定比“二手材料”更有效、可靠。如果简单地把材料的原始性和它的有效性、可靠性划等号就更糟糕。另外,历史材料的有效与可靠性还是相对于用其说明或证明什么问题而言的。比如希特勒宣传机器制作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即使在其原始性上看是可靠的,但用于证明它宣传的内容就是无效的,而在说明“德国法西斯的宣传机器经常造谣”这个判断上看可能就是有效的。再如“材料一”实际上是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即讽刺联),可以算是可靠的原始材料,但其内容要用来说明为什么设立同文馆就有失全面,可以说是无效的,而对于说明同文馆初期招生困难,受到顽固势力的强力排斥来说却是有效的材料之一。可见,即使我们使用的是原始材料,也应该认真辨析其在说明哪一个具体特定的问题上具有有效性。

第三,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搜集、整理、解读“一手资料”,历史探究性学习固然也需要阅读一些“一手资料”,但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非专业性特点,“二手资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历史老师都有更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可以

接触到的“二手资料”里不但有鲜活的“一手资料”,更有对同一问题多种史料的全面甄别分析,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比如符合学术规范的历史研究论文、著作等。因此,如果我们要编制历史试题,高质量的历史研究论文或著作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

基于如上分析,笔者拟对这道高考历史试题进行“改造”,并做适当说明。具体如下:

材料一 “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材料二 “条约(按:指《天津条约》)第五十款有三句话,其中任何一句虽不明白指出中国有义务去设立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但也足使它非开办不可。”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三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俄罗斯馆语言文字,仍请饬令该馆,妥议章程,认真督课。”

——奕訢:“通筹善后章程折”

材料四 “所请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用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中延访。”“即令教习诸生,诸不得不厚其薪水以生其歆羡之心。”

——奕訢:“遵议设立同文馆折”

材料五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材料六 “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种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草,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七 1876年同文馆分别拟订“八年课程表”和“五年课程表”。前者学习内容包括洋文和“诸学”,即“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后者不包括洋文,只涉及“诸学”,内容与“八年课程表”大体相同。

——陈向阳:《京师同文馆组织分析》

《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1)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写一篇关于同文馆的发展概况的文字。

(2)上述七条材料中,哪些是“原始材料”?哪些是“非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同文馆的概况发挥了什么作用?

说明如下:

第一,改造前的三则材料中,“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说明“同文馆”问题上既不典型又有偏颇,随之导致设计的问题破绽百出。改造后的材料,均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充分体现了丰富性与多样性,足以反映“同文馆”的概况。提供的材料虽有过多之嫌疑,但皆容易理解。

第二,材料一、二、三考查学生对于“同文馆”成立缘由的认识(“迫不得已”与自强意识兼而有之);材料四、五、六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的认识(合格教员缺乏、生源缺乏、传统意识等),更能揭示同文馆创办初期面临的处境;材料七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培养目标变化的认识,潜在地与材料一、二、三比较(由主要培养翻译人才转向科技人才)。

第三,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五、六两组材料都由“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组成,可以说,“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在说明同一历史问题上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相得益彰。

说明:此文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点,特致谢意。

[作者简介]何成刚(1977-),男,陕西成阳人,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现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豆艳荣)

作者:何成刚

第二篇: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摘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文章以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从加强消费知识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实践锻炼等方面探讨了怎样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消费观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基本思想,涉及到人生态度、社会风尚等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既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

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消费既是经济运行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和动力,它是人类生活的永恒话题和重要内容。然而,消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正如波德里亚所说:“消费是一个系统,它维护着符号秩序和组织完整:因此它既是一种道德(一种理想价值体系),也是一种沟通体系、一种交换结构。”消费总是与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联系,影响并体现着一定阶级或阶层的社会道德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他们同样也是一类特殊的消费群体,由于其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上还没有完全走向成熟与稳定,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极易受到社会思潮以及各种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左右,假如不对其加以正确的、及时的引导,很可能会形成错误的消费观,这不仅会对他们的消费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到他们对于金钱、情感、家庭伦理、社会交往以及人生理想与目标等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追求。因此,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现实需要

大学生思维活跃、追求时尚,往往拥有独特的消费观念、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然而他们毕竟又处于逐渐走向成熟的青年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稳定的价值判断体系,在消费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误入非理性消费的歧途。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文化与价值观相互激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极大影响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许多大学生陷入了盲目消费、攀比消费的心理误区,他们将以“消费”的水平、内容、频率来衡量和评价自己或者同学。一些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明显偏高且消费结构不合理态势加剧,名牌消费品、高档电子设备、交际上的吃喝、恋爱上的花费等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而用于学习资料、书籍等方面的花费越来越少;盲目消费、过度消费明显增多,理性消费、适度消费逐渐减少。大学生消费行为反应了当今大学生消费需求与价值出现了偏离,出现了过度消费、盲目消费和攀比消费的行为,消费过程中出现了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消费价值观上受到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等传统消费道德心理和规范在大学生消费观中出现了贬值,这种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基本思路和要求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勤俭节约意识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做了清晰界定,“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更是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生活作风提出了内在的要求。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民族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而维持生存并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财富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个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大学生因此认为不再需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有的大学生看不起甚至有意疏离身边“勤俭节约”的同学,这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很多关于消费和勤俭节约方面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并且对大学生的审美观产生了不利影响,导致大学生将审美情趣过度地集中到表面的东西上,而忽视了学习科学知识、形成健康优秀的人格品质等的重要性。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教育,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和制胜法宝,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动力;一个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意识的国家也是难以持久发展的;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勤俭节约的美德,才能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只有具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不断地获取成功。

(二)加强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引导科学消费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消费心理不够成熟,且大部分大学生都不具备独立的经济能力,经济来源主要是靠父母,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和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比较低,供养一个大学生比较困难。大学生本身就是消费欲望强,实际消费能力偏低、消费经验欠缺的群体,假如大学生不顾家庭和自身的经济实力而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奢侈消费的话,对于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加强大学生消费知识的教育,使其懂得消费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摆正“消费”在自己生活和成长中的地位,走向理性消费。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将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平衡起来,将学习性消费和日常基本消费平衡起来,教育大学生要将时间、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来,在消费支出中加大学习资料、学习辅导等教育性支出,提高消费对自己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要重点强调节约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抵制浪费行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和自然资源;再次,要将大学生理财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形成个人理财能力,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开销有所计划、日常消费有所记录,从而使其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合理控制,形成理性的消费习惯。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彰显青年精神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历史的精神积淀,是学校环境建设、规章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学生面貌等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重要的引导、激励、规范作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一个重要诱因就是高中向大学生活的转变,尤其是学习压力降低、考试要求放宽等引起的“自由状态”使大学生放低了对自己学习上的要求,很多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感到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这样就极易把精力放在校外生活上,将消费尤其是娱乐消费作为消除内心失落感的主要渠道,经常出入酒吧、KTV、游戏厅等场所,有的甚至走向吸毒、赌博和色情等犯罪道路,这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样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消除外界环境对于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心,不断地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强大学生开拓创新、勤奋好学、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民主、自立自强的青年精神,增强大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贡献自己力量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要把塑造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建构科学的消费模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各高校还要不断地加强对校园周围环境的管理,配合相关部门取缔那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对学生身心健康构成危害的娱乐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消费环境。

(四)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增强感恩意识

当代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心理和行为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其感恩意识的缺失,而感恩意识的缺失又是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盲目攀比、超前消费、追求享受、不懂节约、荒废学业、浪费青春……从一定意义上讲都是不懂得感恩的表现,一方面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父母工作、生活、培养子女和为子女操劳一生的艰辛;另一方面不懂得感恩社会与自然,忘记了学校、社会、国家及自然对自己的教育和供养之恩。因此,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必须要培养和增强其感恩意识,使其懂得“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真正内涵。当前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使他们更多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来之不易。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各种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竞赛、演讲、评奖以及同学间的“帮扶”等活动,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具体的校园学习、生活和活动之中;鼓励大学生节假日帮助父母做家务、参加工作实习锻炼和各项社会兼职等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勤工俭学活动,扮演“学校餐厅服务员”、“教室卫生清洁工”、“寝室巡视员”、“办公室助理”、“辅导员助理”等不同角色,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增强大学生对于父母养育、学校教育、社会培育的感恩之情,认识到劳动的光荣与工作、生活的艰辛,使大学生摆脱依赖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意识、节约意识,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2.

2、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等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

作者:贾绍俊

第三篇:历史教师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意识

[内容摘要]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是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及某些现实条件的制约,多数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还很薄弱,这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因此,必须从五个方面增强对中学历史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教师;教学质量意识

近年来,广大中学历史教师在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用素质教育的要求来审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历史教材的单一性、教学目标的固定化、学生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的确立、教学评价的片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单一化等,这些问题束缚着当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应该从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入手,推进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弘扬爱岗敬业精神

教师一旦树立起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就会明白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和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以强烈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一颗爱学生的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出色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的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对事业、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崇高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教师如果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教学中就不会有激情,在课堂上就不会有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因此,爱岗敬业是教师教学质量意识的根本保证。

二、转变传统的历史课程资源观

要突破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唯一来源的模式,使史料来源于社会。历史教师必须明确教材只是历史教学和学习材料的一种载体,要打破在教学和学习中对教材的依赖性,明确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获取史料和分析史料的方法,把教材当作史料的一种载体来看待,并充分利用考古成就、史料文献和遗物遗迹等作为史料来源。同时,教会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影视和报刊等手段获取和占有原始资料。这样,学生获取的原始资料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分史料的真实性,要充分占有真实材料而不能被历史假象所迷惑。在教学目标上,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开放性和多元化;在教学内容上,要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状况和教学的需要作灵活的处理和选择,把历史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学生的具体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要打破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现代人的社会交往方式为主,建立一种教师学生互动、互教互学的平等学习合作新模式。双方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互相讨论,敢于大胆肯定和否定。同时,互相吸收对方先进的方面。新课程理念中有一句话:教师要做学生的伴游,而不仅仅是导游。所谓“伴游”,就是要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与学生同甘共苦;所谓“导游”,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排疑解难。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核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

四、改进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

学习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和规律,培育学生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历史学科中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改进教学评价特别是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历史教学,主要不是看教师是否能讲,不是看学生对具体的知识记忆多少和某一次书面考试成绩,而是要考察其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既要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又要具备终身学习这一终极教育目标。

五、提高歷史教师的自身素质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同其它学科的教师相比,历史教师本身的素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更为明显。历史教师平时的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阅读几本“教参”或者大学通史教材,历史专业学识不能只停留在所谓“半专业”或“准专业”的水平。史学论文研读可以使教师获得许多“教参”中缺少或者语焉不详的学术背景,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还可以体会史学家是如何使用史料、诠释史料以及进行论证与说明的,从而使历史教师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训练。此外,中学历史教师应广泛地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如地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左右逢源”,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以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能力。

六、树立“有效”的意识

有效,乃至高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目标追求和最终归宿。国内对有效教学的重视开始于新课程改革推进以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五个标准,即“清晰授课、任务导向、多样化教学、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的成功率” 。这五个标准比较符合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情况,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而且每一项都有非常细致的要求。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须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双基教学课堂效率取决于设计的准确度。每一课,要具体到教师应该完成哪些知识技能的引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学生应该得到哪些基本训练,实现哪些基本目标等等。正是有明确任务和目标以及必须实现这些任务和目标的驱动,教师方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使得各种活动都呈有序状态,课堂时间得到有效利用。整堂课有高度计划性,何时讲,何时练,何时演示,何时板书,板书写在何处,都须安排非常妥当,有效利用每一分钟。

总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不仅让学生有优异的考试成绩,还要让学生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从而以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满信心地面对未来。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作者:梅勤娟

上一篇: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五年级数学下册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