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2024-04-26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通用12篇)

篇1: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经开五小 杨海涛

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教学方式的呈现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另外教材要求教学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个例题,经过尝试、指导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从变换例题的条件入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替换,与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替换的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替换的过程,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替换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但留心不多,应用的更少。而徐老师的课能够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很好的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篇2: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南平小学

最近,国培计划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走进了我县,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来自特级教师王亚丽老师和省骨干教师范晓芳老师的两堂精彩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我觉得上课教师应该具备活泼开朗,热情向上的乐观性格。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的会感染到学生,带动学生的情绪跟积极性。如王老师和范老师上课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让我感受到老师特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有效的操作活动,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第二,要精心准备,肯花心思,肯动脑筋,耐心总结。肯花时间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肯花时间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那些方面容易接受,那些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肯花时间在研究教法上,要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当的游戏与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常教常新。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很多出彩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令人忍不住叫好。这些游戏跟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哪里来得呢?自然是教师动脑的结果;我觉得还得在上完课后肯花时间去分析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包括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学生才会崇拜其,乐于与之交往。同时,“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各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能否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是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重难点”,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都有可能使他们悔过“自新”教师应对后进生适当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应尽量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感。

第四,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在对名师课堂智慧的挖掘中,课堂细节中蕴涵的盎然春意最能打动我们。那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有热烈的争论,有善意的宽容,有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来自于名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篇3: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 吹散了学生的紧张, 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 双人“徐”, 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 有两个)

师:是哪两位?请站起来, 我们来握握手,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众生笑) 你好, 你好! (与学生亲切地握手)

……

[片段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

……

师:8个十是多少?

生:是80。

师:10个十是多少?

生:是100。

师:12个十是多少?

生:是120。

师:56个十是多少?

(一位女生站起来回答:是156)

师:等等, 56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不敢肯定, 没有回答)

师:没关系, 你再想想。

(小女生还是没有回答)

师:那50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是500。

师:对, 那6个十呢?

小女生:是60, 56个十是556。

师:等等, 其实你已经会了, 不要紧张, 56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 (自信地说) :是560。

师:对了, 不错, 掌声鼓励一下!

……

有效的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在交流互动中, 教师的语言在这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徐老师的语言童趣化, 学生听着亲切。在片段一中, 徐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亲切交流, 与学生自然握手, 态度和蔼可亲, 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觉得徐老师就是一位大哥哥, 消除了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信任由此产生。在片段二中, 一位学生在回答56个十是多少时, 由答错到答对的过程是颇费周折的, 徐老师这时的语言不急不躁, 如春风徐徐而来, 亲切引导:“没关系, 再想想。”“不要紧张, 其实你已经想对了。”在这样的语言鼓励下, 小女生的声音由原来小声逐渐大声, 最后响亮地答出正确答案“560”, 徐老师还不失时机地予以充分肯定, 小女生最终是满脸兴奋地坐下。徐老师的语言起到的作用, 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知识, 更激励着学生的情感。在徐教师的课堂上像“没关系”“你再想想”“你的办法真好”“你真聪明”“算对了, 朝徐老师笑一个”等有如春风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 催生着希望, 点化着生命, 学生由胆小而胆大, 由紧张而放松, 由被动而主动, 由自卑而自信。

二、如童趣般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 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情境对学习数学, 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徐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 就是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片段三]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

师:上课了, 我们做一个游戏, 根据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卡片去找座位, 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同学帮忙, 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学生拿着卡片兴趣盎然地找座位, 一会儿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只有三位学生还站在讲台前, 没有找到位置)

师:你们三位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位同学的卡片上写着“第3组第 () 个”, 同学们他能找到位置吗?

生:不能, 因为没有写第几个, 不过现在可以找到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3组只有第2个位置是空着的。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卡片写着的是“第 () 组第4个”, 为什么他也找不到位置?

生:因为没有写第几组, 不过现在也可以找到位置了, 因为第4个位置只有第5组是空着的。

师:我们再看最后一位同学的卡片写的是“第 () 组第 () 个”。

众生笑:没有写第几组也没有写第几个, 不过老师, 现在他也可以找到座位了, 全班只有第4组第5个座位是空着的。

师:同学们, 看来要正确地找到位置, 就应该明白是第几组第几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

……

师:我说人名, 同学们找到他们的位置。班长在哪里?

生:在第3组第3个。

师:体育委员在哪里?

生:在第1组第4个。

师:现在同学们先想好自己最好的一个朋友, 你可以说出他的位置, 让大家找, 也可以说出他的名字, 让大家说出他的位置。

……

师:我们现在去动物学校看看小动物在做什么, 好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在做操。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猴在说什么。小猴在说:“我是第1排第1个。”用了什么样的说法?

生: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

……

师:小动物做完操, 现在要回到宿舍, 想去看看吗?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用的是什么说法?

生:用的是第几层第几号的说法。

师:现在我说动物名, 同学们说出他们住的位置好吗?小象?

……

徐老师总是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出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参与学习、乐此不疲。在片段三中, 徐老师情境创设的童趣性尤其突出, 先是用找座位的问题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根据同学、好朋友的名字去说出他们的位置, 或是根据他们的座位说出他们的名字, 然后是去看小动物做操, 参观小动物的宿舍, 找秘密, 最后做扫雷游戏。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喜爱参与的活动。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 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做游戏、搞活动, 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爱吗?教育最高的艺术就是让学生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 却掌握了知识。

三、如智者般的点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徐斌老师就是一个智慧的引导者、点拨者, 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或恍然大悟, 或触类旁通, 或心领神会, 学生生命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他的点拨下获得充分的释放, 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片段四]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国庆期间, 徐老师上街路过一个文化用品商店, 看见这样的场景 (图略) 。

师:从这幅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三个信息, 小华买了5本本子, 小明买3本本子用去18元, 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小华用去多少元钱?”

生:我还联想到:“小军可以买多少本本子?”

师:这些信息比较乱, 不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 你想选择哪些信息?把选择的信息摘录下来, 用画画图、列列表的方法, 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些。

(学生动手整理, 教师进行巡视, 最后学生汇报结果)

……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 列表后有什么好处?

生:原来的信息很乱, 看不清楚, 列表后看得非常清晰了。

……

师: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列了两个表, 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列两个表比较麻烦, 能不能把这两个表合起来列呢?

师:这个想法很好, 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成一个吗?怎么合并?

(学生实践后汇报)

……

在片段四中, 学生自己通过画示意图、画线段图、列表格等策略来使条件与问题明朗化, 徐老师只是提出了方向:“这些信息比较乱, 不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 你想选择哪些信息?把选择的信息摘录下来, 用画画图、列列表的方法, 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些。”至于如何列表、画图, 教师没有教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在学生列表或画图后, 教师再提出:“同学们, 你能根据自己整理出的数据计算出小华用去多少元吗?你是怎样想的?”在解决完小华与小军的问题后, 教师又提出:“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列了两个表, 你有什么想法?”徐老师总是能看准时机, 把握火候, 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点拨下, 学生的潜能才得以挖掘, 思维火花才得以点燃, 策略思想才得以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一名点拨者, 而不是给予者、灌输者。

四、如巧匠般的预设

正如一网友所言:徐斌老师的数学课仿佛是一个多彩的智慧积木搭建的儿童乐园。徐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组教材, 如巧匠般的预设, 让学生置于富有情趣性、生活性、挑战性的场景或过程中,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有效中学习。

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预设中, 徐老师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主题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入手, 先写一个“9”, 再写一个“18”, 让学生去猜老师下面可能会写什么, 明白老师所写的数都是比前面一个数多“9”, 这样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中所有的积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 接着教师又通过9与10的关系, 用如下的五角星数与格子数的关系表示出了9的乘法口诀与几十之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从另一个层面加深了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更有特色的是徐老师用十个手指把“9的乘法口诀”表达得十分形象, 使人一做就难以忘怀, 学生在操作中就像在做游戏一样, “9的乘法口诀”变成如同“你拍一, 我拍一, 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 我拍二, 二个小孩掰手腕……”这样的童谣, 深入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这节课后一定会饶有趣味地玩这个游戏。

可见徐老师对课前的预设是精心准备的, 他认为:没有课前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诚哉斯言!徐老师精彩有效的课堂正是基于他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创造性地重组教材, 如能工巧匠般地将有用的素材皆为我用, 搭建起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 课堂才如此精彩, 学生生命才如此灿烂。

篇4: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两种情况存在:一是学生不敢说英语。很多学生对说英语存在心理上的障碍,对讲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老师责备,怕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常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显得焦虑和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和顺利的表达;二是学生有话说不出。目前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对英语日常会话和口头表达的基本句型不熟练,加之积极词汇量有限,致使他们不能用较规范的英语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多学生都反映,虽然自己想说可是表述时就是不知如何才能用英语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所以有时说了一两句话后就不知怎么说了。

产生这两种情形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长期应试教育遗留的负面影响

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在风中飘扬了几年了,学生的负担也略有减轻,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会这么快就会消失,应试教育的观念在家长、老师和学生中可谓是根深蒂固,所以很大程度上,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就连学生本人眼中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高分数,管他能力不能力,只要是试卷上不考的,就不会严肃认真对待。

2.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

尽管新的课程标准规定要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英语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依然影响着教师,教学中仍然把重点放在知识传授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上面,热衷于讲解词汇和语法,不重视口语训练,上课时用汉语讲解英语语法、词汇、难句。学生上课忙于抄笔记,课后背单词、背例句,很少有机会练习口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陈旧是制约大学生口语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学生自身因素

听说能力能否提升、提升幅度大小除了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学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或关键因素在于学生自身。初中生很少有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缺乏英语应用环境,使得一些学生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英语,有些学生觉得说英语很别扭,不敢开口,有的学生怕自己的发音不准,容易说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不好意思在课堂上讲英语。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1.鼓励性策略鼓励学生大胆说英语,容忍错误。教师一个不耐烦的表情都会使学生自卑、丧失自信心而对学习产生恐惧。面对学生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懂得忍,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有利于缓和师生紧张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不再害怕张口。

2.提高教师自身的英语听、说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听、说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要过硬,表现在对英语听说的极大兴趣和驾驭自如的能力上,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榜样。

3.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要提高英语听、说能力,必须要过语言关、词汇关、语法关。正确掌握语音、语调是提高英语听力的重要环节,要把各个音素的发音要领记牢、念准。

4.课堂活动多样性。课堂活动宜多样化,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教材上的许多课文就是很好的听、说练习素材,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课题的特点以及要传授的知识点采用适当的课堂活动方式让学生练习,如每日陈述、师生问答、小组讨论、表演、辩论等。

5.课内积极创造“听、说”的机会。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阵地训练听力。①尽量使用英语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接触的是英语,学生听的机会多了,听、说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就得到了培养。②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每节课利用前3-5分钟用简单的日常用语和学生对话,把口语作为一种活的交际手段传授给学生,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可以扩大报告内容,让学生用英语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等,这不仅对值日学生本人是个训练,也有助于全体同学听、说能力的提高,坚持值日生报告制度,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在说的过程中培养听力。

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要靠老师悉心地引导,不可急躁,粗暴地否认,要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从枯燥的语法和习题中跳出来,一起享受听、说英语的乐趣,才会有听说能力的提高。

篇5:听湖北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有感

我有幸参加了12月2日在英山举行的湖北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活动,我听了英山长冲中学邧龙老师的一节排球汇报课和湖北武汉三中的特级教师郭全新的篮球示范课以及湖北武汉三中特级教师顾静的蹲踞式跳远示范课,还听了顾静老师的报告。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常规训练到位。整节课,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交流;并且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愿的氛围中,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此次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我听了英山长冲中学邧龙教师的排球课,感觉到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和学生的体育素质与长冲中学相差甚远。我们学校没有体育专任教师,没有这个专业特长,并且教师的年龄偏大,百分之八十有五十岁以上了,他们更不能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了。而且体育是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兼任的,往往体育课被他们借去了。我也是一个数学教师,有幸参加了体育教学培训,让我知道了体育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正如顾静老师说的,建议体育老师听听其他老师的上课,你就有不少的收获。我参加了此次活动我也有同感。这节课邧龙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巧妙,从开始的准备活动到基本部分一直到结束部分非常连贯,每部分之间没有沟壑,基本部分是排球的正面垫球,教学由易到难,环环紧扣,活动形式多样,有徒手练习、一人托球一人垫、单人自由垫、一人抛一人垫、双人对垫。这样学生竞争意识强,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排球技能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愿参与的氛围中,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我听了特级教师郭全新的一节篮球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篮球裁判手势操和篮球高低运球。通过学习郭老师的体育教学课,我觉得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可能胜过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可能胜过一顿声嘶力竭的责骂。这节课让我学会了遇到问题,先沉着,再找原因,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会了多换位思考、多分析、理解学生,只要真心付出,许多矛盾就可以化解,而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我认为他们课的风格是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了自主尝试、小组尝试、共同分享、展示等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从而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郭老师这节课的体育教学,以篮球裁判手势操和篮球高低运球为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趣,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形成互动、共享的氛围。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兴趣得以诱发,灵感得以唤起,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而这节课的闪亮点是:在课堂中实施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同时得到指导,从而使整节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郭老师课前的躲过自由落下的篮球的滑稽表演来吸引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准备部分的欢乐游戏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基本部分的裁判手势操郭老师示范得规范动作优美,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基本功扎实,值得自己学习,是一个值得崇拜的好老师,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积极了。篮球的高低运球,由于长冲中学的学生基础太差,篮球到处滚的现象多,出现了一分钟左右的这种混乱局面。郭老师处理得非常快,针对这一情况,降低了有关篮球的游戏难度,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安排学生高低运球时候,使学生散点散开,减少学生之间的干预,于是学生的控球较好,高低运球得以顺利完成。

我听了顾静的蹲踞式跳远和她的讲学报告,她的这一节课以体操棒为器材作为激趣练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组自由用体操棒摆各种图形,学生按图形跳一跳,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这儿可以看出,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部分蹲踞式跳远顾老师讲解清楚,每个动作要领讲解不超过40秒,这使学生容易记住,每个动作示范到位,便于学生模仿。整个过程学生都在运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结束部分顾老师用手语操:感恩的心。作为手臂部活动练习,既体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听了顾老师的讲学报告,让我感觉到:我们应该对体育重新认识,体育不是小科不是副课,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作为体育教师不应该丢掉了自己的阵地,应该在这块阵地上努力奋斗,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取领导的重视,才是体育教师的骄傲。

总之,在这次培训中受到很大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搞好数学的教学,而且努力研究体育的教学,教好体育,为东庄畈小学的体育教学作贡献。

杨柳东庄畈小学周建朝

篇6: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10月18日上午,在中心校报告厅,有幸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一节课和精彩的讲座,她那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一双再平常不过的小手中,竟蕴藏着这么多既平常又深奥的知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怎能不使学生终生难忘呢?特别是柏老师的讲座,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要经常自我反思,要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及源泉。我要把柏老师的几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他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理由。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篇7:听特级教师潘小明数学课有感

新安镇马港小学

马继清

12月2日,我在南京金陵中学附属实验小学聆听了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潘小明老师所讲授的数学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说说自己的感受。

潘老师所讲授的是《数学广角》中的一道题:育才小学三年级定于周二举行跳绳、周五举行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每班选7人参加跳绳比赛,5人参加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读题列式一:7+5=12 12X3=36;列式二:(7+5)X3=36.学生显得很是高兴,纷纷举手回答。老师不急于肯定,而是告诉学生:数学课是最讲道理的,只有动手操作的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三年级(1)班的参赛学生名单出示后,学生在纸上动手画、记、算。有一个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那这个班参加比赛的是11人,而不是12人。学生这时才明白要考虑到两项都参加的人。到这,潘老师并未止步,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动手画图表示。有了一班的重复1人,二班的重复2人学生很容易算出来。三班踢毽的同学都参加跳绳比赛,从而知道三班只有7人报名比赛。在学生充分的实践、验证、辩论之后,得出了三年级报名参加踢毽、跳绳比赛的同学人数在21至36之间的结论。

听完本节课,潘老师的教学给我带来如下思考:

1、实事求是的数学思想。潘老师在学生得出最初的结果后,并不马上肯定,而是告诉学生:数学课是最讲道理的,只有动手操作的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学生充分的动手画、记、算后,才共同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些,都足以证明潘老师是在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数学思想在进行教学,这种精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课前交流时,潘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然后让学生猜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最后告知学生老师最喜欢的是在课堂上想、做、说的学生,也请大家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做、说。我发现,这节课从始至终,学生也一直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点是十分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的。

3、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我发现潘老师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结论,而全部是在学生的操作、辨别、辩论中得出最后的结论,当学生中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时,潘老师都鼓励他们充分讲解、展示自我,让他们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4、赏识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上,潘老师的鼓励性评价语言随处可见,“我们班的学生真不错”、“给他们一点时间,看看是否有新的方法”、“你的想法很好”“你画的图真棒,和科学家画的一样,既简洁又实用。”……每句话都那么真诚,发自内心,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名校长之口,完全没有架子。

篇8: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9: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有幸参加了9月23日在新东方举行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让我发现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教!他的魔术式、小品式、单簧式、快板说书式的课堂,真是视觉与听觉的享受“大餐”。他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享受一段师生之间思想碰撞、智慧共生的美好“旅程”,在这段“旅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那份美好与感动„„这就是课,人课合一,智慧演绎、简约而不简单。

1.营造轻松氛围,为学生释放“能量”提供了可能和空间。

德国数学家康托尔说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性。”其自由性的实现离不开足够的开放空间。整堂课我们看到了课堂开放的精彩,看到了教师轻松幽默的教学,看到了学生自由畅快的表达,更看到了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

本课以“变魔术”开课,寥寥几句话,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魔术喜欢看吗?老师要给大家变个魔术。”只见徐老师拿一张纸在背后撕开,让学生猜撕成了几片?这里主要是让学生说撕成几片判断的根据。在徐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心智完成释放,一学生说“我觉得应该是撕成四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又把这两片嘶啦一声撕成四片。”另一学生马上反驳:“我认为应该是撕成三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又把其中一片嘶啦一声撕成两片,所以一共是三片。”接着孩子们把认为是撕成一片、两片等不同结果的理由都很清楚地表达出来。徐老师特别强调孩子们把撕纸的拟声词说出,旨在让孩子们能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解读,用心发现有用的信息。每一个问题,都是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表达。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逐步从不同纬度去深刻理解了“策略”的含义。

2.巧设学习冲突,让学生的思考不断走向深刻与睿智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如同大海中航行,抑或阳光明媚,风平浪静,抑或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往往惊涛骇浪之时,才是对学生能力考验的最佳时机,也是对他们震撼最大、影响最久远的难忘时刻。教学设计时,我们既要保证他们“风平浪静”地学,更要抓住时机,制造矛盾,引发冲突,让有价值的问题及时出现关键地方,生成“惊涛骇浪”的思考与探究。

徐老师在公布正确答案四片后,马上让学生猜想把这一张纸,四片四片地撕下去,能撕出2012片吗?2010片、2011片呢?学生很聪明,马上猜想2012可以,因为它是四的倍数,这时徐老师发话了:“刚才同学们的判断在数学中称为假设,而用四去除这也是一种假设,用假设来验证假设,得出的还是假设。怎么办?要访名师拜高人!”最后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发现规律,应用规律:1、4、7、10、„„从而引出本课的指导思想:华罗庚的知难而“退”,即他强调要教给学生数学思想——知难而“退”,在本节课中就是知难而退: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让学生学会遇到困难,退到事物的起点与本源,从头再来,在渐进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时、巧妙的点拨,“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隧道”,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的完整学习过程。用徐老师的定义这不仅是一堂数学课,更是一堂儿童哲学课,让每个孩子在这里学会求知与做人徐老师的课堂,字字珠玑,句句夺目。

篇10: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6 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 本,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

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几千人的会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吉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

一、经典的教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课前,一拿到教材,我就在想:这样的教学内容,一般人是没有底气上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给学生高层次的点化,否则是对国粹的亵渎。但亲眼目睹吉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不禁豁然开朗。这堂课由四大板块组成:

(一)知“对”义。出示语言材料后,吉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打着拍子诵读: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苍穹;高对低,左对右,前沿对后方;高山对流水,花草对树木……那响亮 的掌声,整齐的诵读声,很快把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诵读和“对对子”游戏中知道了什么是“对仗”和“押韵”,更品尝到了“初试牛刀”(即尝试对对子)后的乐趣。

(二)识对联。吉老师出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对联字数相同,词义相等,节奏相协,音律和谐的特点。

(三)挑战对联。在这一环节中,吉老师设计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巩固、深化对对联的认识,如区分上下联,根据相关意思找上、下联,根据提示填对联,送对联等探究性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听故事对对联”:有一个县令想在长江里游泳,可是边上有一个小孩不肯回避,于是县令对小孩说:“我出一句上联,你如果能对出下联,我就免你死罪。上联是:千年枯树作衣架。”学生情思飞扬,对出下联:万里长江当浴盆。其次是“送对联”。出示的大部分对联都是吉老师自己创作的。她问学生:“你想要哪幅对联,准备送给谁?为什么?” 学生们兴致极高,争相作答,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别出心裁的学习形式,学生学对联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

(四)拓展对联。有人说,一堂好课应像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要达到“文虽完但意无穷”之效。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应留给学生更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兴趣。在我看来,吉老师这堂课的结尾就是点睛之笔。简单总结后,她让学生把题

目补充完整:“题目‘ 识对联’还少一个字,你认为填哪个字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们根据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有的认为填“赏”,有的认为填“趣”。吉老师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把这个题目作为一幅对联的上联的话,请你对出三个字的下联。想到了就发到吉老师的手机上。我的手机号码是……

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下联了。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诗化的课堂语言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的确,准确得体、幽默独特的课堂语言就像一剂催化剂,它能催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它又似一种魔力,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40分钟的课堂中,我的耳朵总能聆听到吉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

课一开始,吉老师就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又墨守成规地说:“老师好!”台下传出了格格的笑声。“我说,同学们语文课快乐,你们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们听到

了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吉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

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现摘录部分如下:

“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

“时间不等我们了,让思维的网线连接你、我、他。”

“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诵读声我爱听,请再读一遍。”

“我们和对联轻轻握手,感悟到了对联的神韵。”

“愿阳春白雪般的音乐与你永远相伴。”

“重重叠叠山,崎崎岖岖路,你更喜欢诗情画意的生活。”

“我们刚才亲切‘约会’的是什么?”

……

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此流畅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着

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无时不在享受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呀!

吉老师的妙语虽产生于即兴,但植根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她对学生的热爱,植根于她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因此,她的语文课充盈了“高效”、“创新”、“诗化”的特有魅力;她的课堂用语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篇11: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顶岗 企业实践 对策

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打造的过程中,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指的是在保留这部分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前提基础上,通过鼓励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去企业锻炼的一种方式。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联系企业并参加相关岗位的实践,顶岗锻炼的时间一般要大于半年。教师通过下企业顶岗练习,既能够熟悉工作的流程、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水平,也能够将顶岗实践过程中的心得、方法等记录下来,为后期的回校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实践经验基础。

一、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的实践能力作为一项主要的指标,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实践应用与教学的能力。但是,受到我国教师招聘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招聘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学校,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足与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得这部分年轻的教师不敢更多的传授实践方面的教学,而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加之高职院校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实践训练设备的落后,导致了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的实践学习与社会生产等脱节严重,使得学生在毕业以后没有办法将在校习得的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成为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因此,加大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既需要教学的保障,也需要从教师的专业素质方面出发,通过组织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来丰富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二、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下企业顶岗的安排待于进一步优化。由于我们国家的高职教育最近几年来才重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这就给高职院校顶岗实践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部门来安排教师的顶岗实践企业,而是要求教师自己来寻找顶岗实践的企业,这就可能会出现教师找不到合适实习单位而影响顶岗实践效果的问题。再就是即使教师找到了实习的单位,如果教师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关系不够熟悉的话,企业往往会出现应付等态度。

2.高职院校顶岗实践的管理制度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当前在一部分的高职院校顶岗实践的管理方面,因为管理的单一性与制度的缺失,导致教师下企业实践顶岗的监督不力。这就使得教师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学校可能偶尔会通过电话联系企业监督教师顶岗实践的情况,或者在顶岗实践结束以后,以企业回执的顶岗实践考核结果为依据,这些考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的保证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效果。

3.部分教师的重视程度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在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申请的时候,很多的教师都是出于职称评审的需要,而不是真正从自身素质的提升方面出发。一些教师往往难于放下架子到企业的车间实践。价值一些企业在教师顶岗实践的过程中,对教师的管理和引导不够科学,出现了教师利用顶岗实践的机会去干一些其他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教师顶岗问题的解决策略

1.构建友好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在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过程中,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需要政府部门的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尤其是对那些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身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设置校企合作发展与人才培养基金,来对一些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进行表彰。高职院校要积极地走出去,做好与政府、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真正将教师的下企业顶岗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2.构建与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顶岗实践的操作机制。完善的下企业顶岗实践机制是保证教师成长的基础。首先要构建校企合作的组织,高职院校通过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机构,对教师的下企业顶岗实践做全面、有效的监督,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及时解决顶岗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同时,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以此来让企业了解教师的实践、前沿知识的现状,以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实践操作,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3.教师要提升对顶岗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在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态度决定下企业顶岗的实践收获。高职院校的不断改革,也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下企业顶岗,在实践的过程中向有经验的技师、工程技术人员等请教专业知识、操作、生产工艺、设备等方面的最新知识,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日后的一线教学当中,这样才能够收获更大的顶岗实践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小军.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2(19).

[2]张翠明.高职教师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2(08).

[3]张学兵,陈玉兰.“政、企、校”共同破解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面临的问题[J].职业时空.2011(12).

[4]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14).

篇12:特级教师语文课堂导思策略研究

一、在等待中给足思考的时间

著名教育专家周玉仁教授认为:“教学中,学生能探索得知的教师不要替代,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要暗示,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促进学生的发展。”唯有深思熟虑,才能涌出成熟的见解和感悟。

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在初读课文时他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

请大家打开书本。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请拿出笔。别人做记号是留下他思考的痕迹,你做记号是留下你思考的痕迹。请你默读一遍,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作者感受特别深的地方做记号。(教师巡视)我发现大多数同学把第三段最后一句画下来了,我知道你为什么画这一段。对,加上批注,为什么画这一段,这叫会读书。(教师巡视)

于永正老师上课伊始就给足了学生思考的准备时间,使他们有充分的感悟。所以,一般问题提出后,教师要学会等待,要给学生3~5分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探究。

二、在文本中寻找思考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在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就是教师点燃起来的勤学好问、渴求知识的火焰。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主动寻找可以让学生思考的内容。

1.关注个别文字的思考。在《槐乡五月》一文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导学生关注“飘”字是这样设计的。他先提出疑问——红旗能飘,树叶能飘,小姑娘怎么能飘呢。引导思考后得出:原来,这里“飘”就是走的意思。接着又提出疑问:“老大爷老大娘能飘吗?”显然不合适。“到底什么样走才是飘呢?”再次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飘”是又轻又快的,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飘了。最后从“飘”字体会到人的心情,脚步轻快,心情是非常快乐的,从这个“飘”字可以读出小姑娘快乐的心情。

2.关注重点语段的思考。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时,对汤姆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要遵守规定”的教学也是不忘让学生去思考。汤姆爸爸的话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爸爸为什么坚持放鱼的原因。怎样引导学生思考呢?薛老师先请学生思考爸爸的话讲了什么,汤姆听懂了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对放鱼这一行为,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然后引导思考放鱼与做人,哪个更重要;最后关注还要自觉遵守生活中的哪些规定。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使学生对“自觉遵守规定”有了由浅入深的理解,有了从书本向生活的延伸,而这一过程,是在逐步思考中成熟完善的。

三、在想象中挖掘思考的深度

思考要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等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得到全面的认识。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的《二泉映月》就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师: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象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可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到阿炳的内心。

师: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坎坷。

师:对。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步。是啊,这是什么?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说。

王崧舟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对一句句生动话语的感悟中,学生真正感受到他坎坷的人生,显示了思考的深度。

四、在激励中肯定思考的价值

1.言语激励。教师通过及时表扬的形式对善于思考的学生进行鼓励,让他明白思考是一种学习的好品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在理解“眼睛会说话”这句话后,他是这样肯定学生思考的:“看来你的眼睛真会说话!是块当演员的料子。”这样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更高了,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喜欢思考。

2.行为激励。学生有了思考,一定要让他大胆地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通过抚摸、握手、眼神等方式给予他鼓励,使他战胜畏难情绪。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肯定学生思考的:“真好,握握手。有照相的吗?给我们照张相。”此时的夸奖就是给学生最大的肯定。

赞可夫有句名言说得好:“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时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让他们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真正拥有—把思考的钥匙。

上一篇:阈下知觉广告(subliminal_Advertislng)下一篇:销售经理个人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