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特级教师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本文阐述了特级教师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策略;在系统梳理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对相当数量且有一定代表性的特级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特级教师遴选、管理、使用和专业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反思。

第一篇:特级教师论文范文

特级教师 逆转思维 海阔天空

古时有这么一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在我们解数学问题,苦寻答案不得时,逆转一下思维,也许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作者简介

张景中:河南汝南人,著名数学家、数学科普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现任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

古时有这么一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实,在我们解数学问题,苦寻答案不得时,逆转一下思维,也许就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请大家先来跟我做一个游戏:让你的两只手各持绳子的一端,绳端不允许离开手,请问。你能否把绳子打出一个普通的结?

也许你会想不通:绳子与人体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怎么会无端跑出一个结来呢?不过回答却是肯定的,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习惯从原因开始思考结果,而不习惯从结果去追溯原因,上面的问题如果你还没有想出来的话,多半是中了一个小小的思维陷阱,当我们一看到这题,大多数人会去想怎样去摆弄绳子来达到目的,实际上,我们的手只是连接身体与绳子的工具,身体就是一条隐藏的绳子,它通过手与看得见的绳子连成了一个回路,既然看得见的绳子上面没有结,而最后要我们打一个结。说明这个结一定是从隐藏的结(我们的手臂)上面转移过来的,看到这里同学们应该都明白了吧,这个结,其实最开始就在我们的手臂上!至于手臂怎么打结,不用我多说了吧,交叉一下手臂即可,

“抢30”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两人游戏,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和娱乐性,“抢30”游戏通常有两种玩法:

(1)两人从1开始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可报一个数或两个连续的数,谁先报到30。谁就为胜方。

(2)两人从1开始轮流报数,每人每次可报一个数或两个连续的数,同时把两个人报出的所有数累加,谁先使这个累加数最先达到30,谁就为胜方。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般策略是用倒推法,以第一种玩法为例,要抢到30,必须抢到27,要抢到27,必须抢到24,如此倒推回去,可得到一系列关键数30,27,24,21,18,……最后一个数是3,根据以上分析,抢30游戏本身并不是一个公平的游戏,初始数和先后顺序已经决定了最后的结果,因为只有后报数者才能抢到3的倍数,后报数者有必胜策略。

在数学中也是一样,有些数学问题如果用常规的解法来处理,则显得耗力费时,还不一定有结果,若采用“倒推法”来解,则显得简捷易求,特别是在用传统“综合法”来解一类数学问题显得力不从心的时候,使用“倒推法”更容易入门,从上面的两个游戏大家应该可以看出,所谓倒推法,通俗地讲就是“还原”,是一种逆向思维的方式,即从事情的结果倒过去想它在开始的时候是怎样的,一般是已知现在(结果)的量,要求原来(开始)的量,

1995年北京市海淀区第十届数学团体赛初一组曾考过这么一道试题:为了从500只外形相同的鸡蛋中找出唯一的一只双黄蛋,检查员将这些蛋按1-500的顺序排成一列,第一次从中取出序号为单数的蛋,发现其中没有双黄蛋,他将剩下的蛋在原来的位置上又按1-250编了号(即原来的2号变为1号,原来的4号变为2号……原来的500号变为250号),又从中取出新序号为奇数的蛋进行检验,仍没有发现双黄蛋……如此下去,检查到最后一个才是双黄蛋,则这只双黄蛋的最初序号是( )

A 48

B 250

C 256

D 500

此题数目较大且筛选过程烦琐,如果顺着题目的思维从500个蛋往下筛选,虽然最终能够得到答案,但是费时费力,在时间紧张的考试中不宜采用,这里我们不妨使用倒推法,从最后一个被选出的蛋往上推,由题易知在倒数第二次筛选中双黄蛋的序数是2,被筛掉的是1和3,由此我们假没经过n(n为自然数)次时检查到这只双黄蛋,可知第(n-1)次时所剩鸡蛋为3个,此时双黄蛋的编号为2号,倒推上去易知:第(n-2)次时,双黄蛋的编号为2×2=22=4;第(n-3)次时,双黄蛋的编号为2×2×2=23=8…第(n-8)次时,双黄蛋的编号为2×2×…×2=28=256,因为鸡蛋总数是500个,所以这只双黄蛋最初的序号是256,检查员第9次才查到这只双黄蛋,故应选c(此题容易想当然认为最后一个蛋在中间,错选B选项)。

怎么样?大家用顺向思维的方法解答出来了吗?和这个方法比谁更简单呢?其实,逆向思维,自古有之。司马光“砸缸救小孩”便是一个古老而又优美的逆向思维应用的典范,它揭示了一个真理:逆向思维有时比正向思维更能迅速、敏捷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维方法也无非是这样,另外,由于有些数学定义、公式、定理、运算以及解题过程具有可逆性,所以为我们的逆向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比方说在我们平常数学学习中,许多公式,法则和定律都可用等式表示,等式具有双向性。既可以用左边的式子替换右边的式子,也可以用右边的式子替换左边的式子,

像有这样一道试题,让你比较-6/23,-4/17,-3/13,-1/47这几个数的大小关系。

按照正常思维方法,比较这几个负分数的大小,一般都是将它们通分,化为同分母的分数,再观察它们的分子,分子越大,则负分数的值也就越小,但是,这四个分数的分母都是质数,公分母为四个分母的连乘积,不但通分过程的计算量大,而且比较它们的大小也不容易,如果采取逆向思维的解题策略,把这四个分数化为同分子的分数,于是得到-12/46,-12/51,-12/52、-12/47,再观察它们的分母,分母越大,则负分数的值也就越大,于是得到-12/46<-12/47<-12/51<-12/52即-6/23<-12/47<-4/17<-3/13

另外,在图形变换中也有可能用到哦,假如给你一个三角形,我们不妨标记为AABC,其中AB

我们曾经把梯形剪切后拼成三角形,就是使梯形的一部分绕一条腰的中点旋转180°(如图1所示),本题正好相反,由此得到启发,再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得到如下做法:

如图2所示,作AD-LBC,垂足为D,在曰C上截IRDE=BD,连结AE,则∠AEB=∠B,出A中点M作MP//AE,交BC于P,MP是所求的剪切线,剪下△XMPC,可以拼成等腰梯形ABPN,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逆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别开生面”,说它“巧”,巧就巧在简明扼要,使人意想不到,但也应该指出,逆向思维和顺向思维一样,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都不是万能的,只能说逆向思维是顺向思维的补充,它们两者思维方向互逆,是相辅相成的,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克服顺向思维定式,也要克服逆向思维定式,灵活运用,当顺向思维难以解决时,运用逆向思维就比较容易解决;反之,运用逆向思维感到茫然时。最好及时用顺向思维,

最后,数学中还有一种方法被称为“分析法”,所谓分析法,也是一种“执果索因”的逆向思维方法。通常是为了找到解题思路,理清解题线索而从结论出发,不断地去寻找需知,直至达到已知事实为止的方法,分析法一般不单独作为解题方法,它得出来的只是解题思路,需要与综合法合用完成解题步骤,多用于主观题:而倒睢法得出来的就是最终的答案,多用于客观题。

作者:张景中

第二篇:特级教师研究:目标、内容与策略

摘要:本文阐述了特级教师研究的目标、内容和策略;在系统梳理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对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出了规律性假设,对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在对相当数量且有一定代表性的特级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特级教师遴选、管理、使用和专业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反思。

关键词:特级教师研究;目标;内容;策略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目标

“特级教师研究”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从立项到现在,这项研究已持续了五年之久。之所以要确立这项课题进行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特级教师是一座“富矿”,值得研究。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所有教育资源中,教师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第一资源。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①,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课题。特级教师是教师职业的崇高荣誉,是我国教师的优秀代表,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他们的教育教学经历,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广大教师具有巨大的教育、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我国教师培养、培训的生动教材和重要资源。

第二,特级教师研究有待深化。30多年来,我国特级教师研究在宣传特级教师的先进性和专业性、传承特级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探讨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与发展途径、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素质提高等方面,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有:1、研究内容单一。大量的研究文献以单一化的个案研究形式出现,缺乏对特级教师群体及其成长途径、成长规律和成长机制的探讨。2、研究方法简单。对特级教师成长轨迹的研究大多采用传记式的体裁,既缺乏内外因关系的把握,又缺少理论性的概括。3、研究水平不高。多数个案研究文献还仅仅停留在榜样式宣传和经验性认识的层面上,缺乏对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和教育思想的深入审视。4、研究视野狭窄。为研究而研究或就事论事的现象普遍存在,缺乏将特级教师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师范教育制度完善相联系的宽广视野。5、研究人数稀少。尽管以“特级教师”为题的文章的绝对数量逐年递增,但是与以“教师”为题的文章相比,仅占2%左右[1]。

基于以上两点,本人申报“特级教师研究”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并经专家评审立项。本课题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面、系统、深入研究“特级教师”。研究目标设定为:厘清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的来龙去脉,分析我国特级教师遴选制度的成败得失,探索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及培养机制,为特级教师的评选、培养和特级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为广大教师学习特级教师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为中国当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专题研究资料。

与此前有关特级教师的研究相比,本课题研究努力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出自己的特色:

第一是全面。所谓全面,首先是指把“特级教师”作为“一个群体”来研究。这就突破以往那种个案式的“特级教师研究”;其次是指不仅把“特级教师”作为“一个群体”的人来研究,也把“特级教师”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和教育制度来研究,研究的视野更为开阔。

第二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努力超越以往那种零散的、单项的、学科范围内的研究,追求统整的、综合的、超越学科的研究;同时,研究内容更加体系化、结构化。

第三是深入。所谓深入,就是要努力在特级教师评选制度来龙去脉、特级教师遴选制度成败得失、特级教师成长规律及培养机制、特级教师影响与作用等多个方面作深度探索,从而在有关史实、机制、规律等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策略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下内容:

(一)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的缘起、沿革的研究——厘清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的来龙去脉,为人们更充分、深入地理解、认识、研究“特级教师”这一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象提供重要线索,也为中国当代教育史的研究提供专题研究资料。

(二)我国特级教师遴选、培养和发挥作用机制的研究——分析我国特级教师遴选机制的成败得失,研究我国特级教师培养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为有关部门遴选、培养特级教师和把特级教师作为重要教育资源加以利用提供参考。

(三)特级教师成长个案、成长规律的研究——通过一定数量和有代表性的特级教师个案的研究,分析特级教师成长的内、外部因素,总结特级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四)特级教师的比较研究——选择一定数量的不同区域、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级教师作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

(五)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的研究——研究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特点、形成过程、影响因子和一般规律,为广大教师学习特级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针对上述特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策略:

第一,大量占有文献和资料。本课题的研究始于2006年课题申报立项之后,实际上文献和资料的收集、积累在2006年课题申报立项之前、期间就已经开始了。为本课题研究而收集的文献资料包括以下几类:一是特级教师本人的著述、课例、案例、图片、音像;二是专门研究特级教师的图书、论文、史料;三是关于特级教师的新闻、消息、通讯报道、文学作品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采集、搜集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总量达到五千多万字,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第二,高度重视个案研究。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等方面各有各的“撒手锏”和“秘密武器”,每个特级教师都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和值得研究的个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项研究只要将这一个个重要的个案研究清楚,就能事半功倍;也只有将这一个个重要的个案研究清楚,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对特级教师个案的研究。近几年来,我们对全国90名特级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同时,我们对江苏省第10批大部分特级教师和首批进入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50名特级教师进行了“集体个案”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在广大一线学校、校长和教师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和辐射,对广大校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受到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普遍好评。

第三,适度运用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真正走向科学的努力方向。本课题的部分子课题如“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比较研究”尝试运用了统计分析的方法。这样的尝试还只是初步的,但仍然为增强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研究的结果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窥斑见豹的效应。

三、研究成果及主要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制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梳理。1、确定了特级教师评选的起始年份。通过翔实的资料和细致的考证,将特级教师评选制度的历史前推至1956年,改变了人们通常认为的特级教师制度开始于1978的传统看法。2、厘清了特级教师制度的发展过程。通过研究进一步确证特级教师制度一开始只“是教育行政部门为解决中小学教师待遇问题而偶然设立的,事先没有经过充分的酝酿和论证,带有比较浓厚的行政色彩”[2],后来才慢慢发展成为一项集荣誉、待遇和学术为一体、兼具先进性与专业性的遴选和认定制度;详细分析、比较了从“前制度评选”阶段(1978年前)到“制度化评选”阶段(1978年后),从《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1978年)到《特级教师评选规定》(1993年)再到“跨世纪园丁工程·特级教师计划”(1999年)的全部发展进程和其间人们对“特级教师”认识的不断深化及特级教师制度的不断完善。3、对特级教师评选的重要政策文献进行了分析、解读和比较;4、考察了地方特级教师制度。特级教师制度是一项国家制度,但是它是一项原则而有弹性的国家制度。它允许并且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区域的实际和需要作出调整和创造性地实施。这部分的研究对此做了初步的梳理与分析。

第二,对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出了规律性假设。总结特级教师的成长规律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我们对特级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本课题称“个人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富有个性的分析。对教师(含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以往的研究形成了不少分析框架③。但是,实际研究时我们并没有简单沿用已有的分析框架。我们分析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抓住影响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机制五大要素展开;分析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内部因素(个人因素)时,则紧紧围绕热爱、追求、实践、学习、研究五个方面进行。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框架比较符合研究对象——特级教师的实际情况,在同类研究中也比较有特色和新意。在细致分析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对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提出规律性的假设,这就是: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外部因素+内部(个人)因素=外部因素+热爱[追求(实践+学习+研究)]。在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中,外部因素是条件,内部(个人)因素是根据,两者缺一不可;在内部(个人)因素中,“热爱”——对教师职业、教育对象的热爱和建立在热爱基础上的“追求”——崇高的价值与信念、坚定的目标与理想、不懈的坚持与超越——居于基础和关键的位置,是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双引擎”,为特级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内在动力。当然,人的成长与发展是复杂的。“人的发展规律则最为复杂,最难以把握和描述”[3]。我们提出的假设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和修正,才会逐步逼近规律。

第三,对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和总结。特级教师是教学专家。研究特级教师教学艺术和风格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点。1、特级教师应该具有教学风格。特级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在对教学艺术矢志追求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教学理念、教学作风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独特的教学风格既是特级教师教学理想的实现,也是他们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特级教师成熟的标志。2、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具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等特征。3、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形成与特级教师的个性气质、所处地域、阅读学养、所教学科等紧密相关。4、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大都要经历从教学个性到教学风格再到教学流派的渐进而持续的过程。5、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类型主要有:诗意诗化型、清新简约型、情绪情感型、机智幽默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为广大教师学习特级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第四,对相当数量且有一定代表性的特级教师进行了个案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法。个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有:1、特级教师自述。特级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经历、思想等。2、特级教师访谈。研究者采用访问的方式与特级教师对话、探讨。3、特级教师评述。与特级教师相关的人士或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评述特级教师的教学、个性、思想等。在对特级教师进行个案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征集、采集、收集、积累了大量重要的关于特级教师第一手资料。这些第一手资料,是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教学艺术与风格、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要见证,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组将在适当时候整理结集出版,为广大教师专业进修与学习提供便利。

第五,对我国特级教师遴选、管理、使用和专业发展等进行了系统反思,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为此,课题组提出:1、我国特级教师制度总体上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具有重要引领和导向作用的、比较科学的制度,但它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根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地不断加以完善。2、特级教师遴选和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一评定终身”、“教而优则仕”和流动无序,导致部分特级教师专业发展乏力,攀高履新精神缺失,应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3、要不断创新特级教师评管机制,有效促进特级教师可持续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引领和孵化等作用。

四、成果形式及问题讨论

“特级教师研究”已经历时五年。五年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成果主要形式有:1、专著《论特级教师》,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特级教师个案研究集》,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系列论文。《特级教师“誉后”发展的困局及化解对策》、《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适应期、关键期与突破期分析》、《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空间因素”分析》等论文分别发表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学术刊》、《教育发展研究》等核心期刊。4、政策建议——《关于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和研究的若干建议》(见附录)。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果都只是初步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像“特级教师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越深入问题就会越多。有些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探索。从比较宏观的方面说,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高度重视:

第一,特级教师大样本甚至全样本的获取及研究。“一般来说,确定性可以用规则函数描述,而不确定性则包含大量样本,单个样本变化可能全无规则,但就总体则可能是有规则的,符合统计规律。”[4]无论是探寻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和流动规律,还是研究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都必须基于大样本最好是全样本的分析。在五年的研究中,课题组没有能够实现研究初期确定的收集特级教师大样本甚至全样本的理想目标,后续的研究应该在这方面更下苦功。如果能够获取中国特级教师的大样本或全样本,那么我们完全有可能在特级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规律和流动规律,以及特级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等方面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二,特级教师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创新。五年的“特级教师”研究中,我们大量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尝试使用了统计分析法,但都还只是初步的。如果我们能够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特级教师的大样本甚至全样本资料和大量特级教师作品、著述、传记等进行大规模精确输入、统计与分析,那么,我们在“特级教师研究”方面或许会有更多惊人的发现。

第三,特级教师研究资料的蒐集与整理。对“特级教师研究”这样的课题来说,研究资料的采集、征集和收集是十分重要和基础的工作。五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采集、征集、收集了大量关于特级教师的研究资料。在预期的研究成果中,我们曾经试图将这些资料编辑成“资料长编”。但是,这一设想因为种种原因(主要是人手和经费方面的原因)没能实现。这些资料目前只有一个大致的编目,总体上还处于未公开、未研发的散落状态。后续研究中如何将这些资料体系化、结构化,并进行深度的开发、利用,发挥它们应有的更大作用,需要认真加以探索。

附录:

关于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和研究的若干建议

特级教师是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他们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对我国广大教师具有巨大的教育、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的教育教学经历、经验和思想,是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培训的生动教材和重要资源。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制度,更充分地发挥特级教师的重要作用,“特级教师研究”课题组在长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特级教师评选、管理、使用和研究等提出以下建议,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一、特级教师评选应多用“或”字降人才。各省评比办法中都对参评教师此前所获“综合荣誉”等提出明确的、较高的要求,这一要求限制了部分德才兼备但在因种种原因未获综合荣誉的教师参评和入选。建议采取“综合荣誉”或“师德+师能”或“师德+师能+X”的标准不拘一格评选特级教师。在对参评教师人品、师德等进行综合考评,确认其人品好、师德高的基础上,可以看“综合荣誉”,可以看“师德+师能”,也可以用“X”(某一或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业绩)折合抵充“综合荣誉”。

二、特级教师可考虑分若干等第。可设一级特级教师、二级特级教师、三级特级教师等。等第之间可进可退。如初评者都为特三级,然后根据其业绩大小和综合表现,再有所递升;而特一级则定为较难达到的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可同时授予“功勋教师”之类荣誉,作为终身荣誉。从低一级到高一级,不必设比例限定,但要有明晰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和要求。

四、取消“特级教师终身制”,改为“特级教师任期制”。一般任期为三至五年,任期内在教学、科研、培训等方面设置“下要保底,上不封项”的基本标准和要求。达不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采取诫勉告之、延缓评价等措施限期达成,仍未达到基本标准和要求者,取消特级教师荣誉。连续三个任期都一次达标的,可享受终身特级教师荣誉。

五、搭建特级教师人才梯队,形成特级教师“前引后追”格局。“前引”,即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领跑效应”,采取“工作室”、“师带徒”等方式,带动区域或学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后追”,即选择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授予诸如“特级教师培养对象”称号,作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重点加以培养。

六、启动“特级校长”评选。既可以避免校长与教师争“特级教师”名额,又可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七、成立“特级教师研究中心”。在国家和省一级教育科研或教学研究部门设置“特级教师研究中心”一类的研究机构,承担特级教师基础数据的采集、征集、收集与整理,特级教师评选、管理制度与历史的研究,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和特级教师教学艺术的研究,特级教师质量和流动情况的监测,特级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职能。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②参见王思震.教师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2;鞠献利.教师素质[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7;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7;等等。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我国特级教师研究概览[J].江苏教育研究,2009(1).

[2]王芳,蔡永红.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5(6).

[3]孙孔懿.论教育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343.

[4]赵凯荣.复杂性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16.

Study on Special-Class Teachers: Goal, Content and Strategy

JIN Lian-ping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210013, China)

Key words: study on special-class teacher; goal; content; strategy

?鄢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主持人:金连平,批准文号:B-a/2006/01/041)研究报告。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金连平,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南京,210013)社长、副主编,副研究员。

作者:金连平

第三篇: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实证分析

摘 要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统一。分析浙江省历次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数据发现,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人员外流较少;在区域和从业单位分布上从农村职校开始并逐步分散;在学科和专业分布扩散的同时又在一些主干专业上呈现集中趋势;年龄结构逐步年轻化,学历层次逐步增高,职务分布和性别结构逐步合理化等特点。要探索分类评选机制,适当提高入选比例,优化群体结构,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促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科学发展。

关键词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实证分析;浙江省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近年来,中职教师素质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涌现出一批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尤其是一些“特别优秀”的教师相继被评为特级教师,成为中职教师队伍中最优秀的人才,在推动和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特级教师制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至今,已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特级教师群体,尽管入选人数较多集中于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学段,而中职教育学段入选的特级教师人数相对较少,但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中职教育中客观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特级教师群体,这一群体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中不断发展、演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群体发展现象,在群体的变动规律、动因、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缺乏相应关注,有关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的研究更是教育研究的“盲点”,这显然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地位以及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实际不相符合。鉴于此,用历史的视角和“数据说话”的方式来分析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产生以来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变动,对于研究和推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和中职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内容、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特级教师评选是一项全国性的制度,但由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具体实施[1],各地在评选方式、数量和时间等方面有所差异。浙江省是全国较早开展特级教师评选的省份,也是迄今开展特级教师评选次数较多的省份,同时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因此,本文以浙江省特级教师制度产生以来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的变动。群体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2]。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是指在中职教育中因特级教师这一特定身份和角色而产生的具有松散性和开放性特征的人群组合。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指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成员的组成方式,一般可以分为群体人员数量结构、区域和从业单位结构、学科和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务结构、性别结构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是静态和动态的有机统一,在一定时期或一定阶段内,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结构上是静态的,但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特别是新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会产生相应的变动,并在动态变化中显现出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趋势。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1979年以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历次入选的省特级教师名录所作的统计及相关评选文件,以浙江省1979-2014年间共十一批入选的所有74位中职特级教师为样本,通过数据统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结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

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变动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结构规模上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个体到群体逐渐增大的过程

浙江省从1979年开始就进行首批特级教师评选,迄今已开展十一批共评出1391名特级教师,其中中职特级教师74名,占全部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32%。从图1可以看出,中职特级教师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和幼儿教育学段,而且数量不大,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79-2014年间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规模和数量上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空白期”(1979-1990年)。1979-1990年的10年多时间内,浙江省前三批特级教师评选中共产生特级教师102人,但中职教师无一人入选。究其原因,与中等职业教育出现历史较迟、发展水平低有着直接关系。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曲折发展期”(1990-2002年)。1990年的第四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首次有中职特级教师入选,当年有4名中职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然而到了1994年的第五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中职特级教师出现“断档”现象,当年中职教师无一人入选。从1998年开始,每一次的省特级教师评选中均有中职教师入选,但入选人数还不多。1998年第六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有4位中职教师入选,2000年全省有7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02年全省有5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

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快速壮大期”(2002年至今)。从2002年后的历次省级特级教师评选中,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开始进入了“两位数”时代,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由此步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2006年全省有15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10年全省有10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14年全省有29名中职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占改革开放以来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72.97%。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不断增大,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和“裂变”。

从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年中小幼特级教师比例看,除1979年的第一批、1981年的第二批、1986年的第三批和1994年第五批均无中职特级教师入选外,历次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前中小幼特级教师总数的比例较小,但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见图2。1990年中职特级教师占当年中小幼特级教师比例为3.85%,1998年为2.84%,2000年迅速增长为7.37%,2002年又回落为3.52%,2006年增长为7.1%,2010年为6.53%,2014年第11批省特级教师评选中中职特级教师所占比例达到最高值11.6%,比2010年几乎翻了一番。

历次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数量和所占比例的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特级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自身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首先,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恢复、起步和探索”到上世纪末由于高校扩招引发的中职教育“滑坡”再到本世纪初至今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化的过程[3],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规模上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是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缩影”。其次,特级教师专业成长和群体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着自身的内在规律,是一个具有明显“自组织”和“慢成长”特点的过程,其成长和发展总是滞后于一些外部政策的作用。如浙江省于2001年和2006年连续两次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加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全省职业教育也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但直至2014年,这些政策的“红利”效应才开始集中显现,当年全省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在人数和比例上均达到历史最高。

(二)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内部流动以区域和校际间流动为主,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群体流动分群体内部流动和群体外部流动两种情况。由于自然减员、退休或工作变动等原因,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存在着群体流动,某一时期群体在职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存量也在发生变化。表1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1990年首批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已全部退休;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除1人退休,1人死亡外,其余2人仍在职;2000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有3人在职,占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42.86%,但他们均由于组织调动的原因离开原来入选时的工作单位;2002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有3人在职,占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60%;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全部在职,而且有49人仍坚守在原来入选时的工作单位。目前浙江省中职在职特级教师为62人,其中有52人仍在原工作单位,占中职在职特级教师总数的83.87%,有10人由于组织调动或个人原因离开原工作单位。在调离原工作单位的10人中,除1人调离到省外一所普通高中任教和1人调动离开教育系统外,其余8人为省内不同职业学校间调动。

因此,尽管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数量不大,出现时间也较晚,但群体流动性不大,主要集中于省内不同区域和学校间的流动,跨省域和跨行业之间的流动很少,群体结构比较稳定。

(三)中职特级教师在地市区域分布上逐渐均衡,在从业单位分布上较为分散

从中职特级教师的分布区域看,1990年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来自宁波、金华、台州和绍兴,此后,随着中职特级教师数量的增加和群体规模的扩大,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呈现由点及面,逐渐扩散的迹象,并且在区域间分布逐渐均衡。

浙江省中职特级教师首先产生于农村职业学校,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高中的特级教师占据了全省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主体。1990年浙江省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布于兰溪、象山、绍兴、三门等县一级的农村职业高中,而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级中心城市的职业学校无一人入选。图3显示,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和城市各占50%;2000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职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比例为4∶3;2002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农村职业学校和城市职业学校的比例为2∶3;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三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学校的特级教师数量均高于来自地市中心城市职业学校。在已经入选的74名中职特级教师中,来自县区级农村职业学校的为48人,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64.86%;来自城市职业学校的为26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35.14%。来自县一级农村职业学校的特级教师占据了中职特级教师的主体。

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所在单位分布看,全省首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来自象山职高、绍兴县园艺学校、三门农技校、兰溪农技校等4所农村职业学校,此后逐渐扩散,至2014年12月底,已入选的7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布在51所中职学校和3个地市的职教教研室,入选特级教师所在单位的分布较为分散,中职特级教师在所在单位分布上未形成集聚现象。从1990年首次产生中职特级教师至今的20多年间,全省同一所学校拥有3名以上特级教师的只有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杭州市电子信息职业学校和宁波市职业教育中心等3所学校,其中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至今产生过5名特级教师,是全省产生特级教师最多的中职学校。至今产生过2名特级教师的中职学校有12所,而至今只产生过1名特级教师的有36所中职学校和3家职教教研机构。

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等级看,95%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多出现在有较好办学氛围和较高办学水平的优质学校。从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的规模看,38%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的学校规模超过3000人,44%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学校规模为2000~3000人,18%的中职特级教师所在规模为2000人以下。由此可见,中职特级教师与其所在的学校规模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相反,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水平和教研氛围,对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规模并不大,但学校作为全省办学最早的中职学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深厚的办学积淀,特别是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研引领教学,是全省教科研百强学校,因此,学校涌现了一批以特级教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成为全省入选特级教师数量最多的中职学校。

(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从农经类等个别专业开始,逐步扩大,并且在机械、计算机、电子电工等专业大类上呈现集中趋势

从表2可以看出,目前中职特级教师主要分布于语文、数学、外语、德育等4个文化基础学科和农经类、机械类、数控类、计算机类、汽修类、财会类、旅游类等14个专业大类上。其中,4个文化基础学科的特级教师为11人,占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14.86%,而职教专业类特级教师为63人,占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85.14%。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学科和专业分布上具有十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职教的专业特级教师占据了中职特级教师的主体。

1990年首次产生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主要集中在农经类和工艺美术类两个专业大类上,分别是园林、畜牧、养殖和美术专业,其中农经类特级教师占了当前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和的3/4。1998年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分别是数学、德育文化学科各1人和计算机专业2人,此后,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学科和专业覆盖逐步扩大。2006年、2010年和2014年的最近三批特级教师评选中,呈现出新迹象,即当年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在数量上快速增加的同时,在学科和专业覆盖上也越来越广,同时入选中职特级教师开始在一些主干专业上出现“集聚”现象,如2006年文秘类专业有3人入选,2010年电子电工类专业有3人入选,2014年机械类、计算机类和电子电工类分别有7人、6人和3人入选。

各学科和专业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截至2014年12月底,机械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分别入选特级教师12人,是迄今入选特级教师数量最多的两个专业,另外电子电工类专业已入选10名中职特级教师,农经类专业已入选7人,而英语、汽修、服装、幼教等学科和专业至今分别入选过1名特级教师。

由于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同一专业大类在不同时期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上也有所不同。以计算类专业为例,1998年入选的2名计算机类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上都是计算机应用,而2014年入选的6位计算机类特级教师在专业方向则为数字媒体、物联网、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等专业方向,充分反映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内涵随着时代变迁和产业变化而发生深刻改变。

(五)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年龄结构和概况可从教师的自然年龄和工作年限两个维度进行分析。表3显示,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44.41周岁,最高年龄为57周岁,最低年龄为34周岁;平均工作年限为23.25年,最高工作年限为38年,最低工作年限为14年。1990-2014年,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年龄结构总体呈年轻化的趋势,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占据入选中职特级群体的主体。1990年全省首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年龄均已超过50周岁,平均年龄为53周岁,平均工作年限达32.5年,可见,首批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具有明显的“年纪大、工作年限长”的特点。

第二阶段,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和30~50周岁间的中青年教师相互并存,年老特级教师在数量和比例上开始减少、中青年特级教师逐渐增多。1998年、2000年和2002年,仍有一些工作年限较长、阅历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但人数已明显减少,相反,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特级教师开始脱颖而出,并在数量和比例上占据主体。如:1998年入选的4位中职特级教师中,只有1人是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其余3人均为40周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2000年入选的7位中职特级教师中,年龄超过50周岁的有2人,其中入选的最高年龄57周岁,最低年龄34周岁,两者相差23岁。

第三阶段,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整体年轻化。自2006年开始,50周岁以上的年老教师无1人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青年教师成为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主力。在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三批入选的54位中职特级教师呈明显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30~35周岁的有10人,占18.52%;36~45周岁的有34人,占62.96%;46~50周岁的有10人,占18.52%,他们至今仍全部在职,活跃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第一线,是当前推进和引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力军。

(六)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学历层次逐步增高

表4可知,1990-2014年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大专及以下的有32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43.24%;本科学历有42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6.76%;研究生及以上0人。其中,2006年前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为大专及以下的人数与本科及以上的人数比例为1∶1。自2010年起,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人数开始超过大专以下的中职特级教师人数,到了2014年,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数与大专以下的人数的比例为20∶9,初始学历为本科以上的人数已占绝对优势。

尽管中职特级教师的初始学历普遍不高,但他们都好学上进,在最后学历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90-2014年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最后学历看,最后学历为大专学历的有4人,仅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总数的5.41%;最后学历为本科学历的有44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59.46%;最后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的有26人,占入选特级教师总数的35.14%。其中,自2006年开始,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的最后学历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014年入选的29位中职特级教师,最后学历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特级教师人数与本科学历的特级教师人数几乎达到1∶1。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最后学历与初始学历相比,有了显著提高。

(七)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职务分布上从全部为校级领导到以一线骨干教师为主体、以校级领导和教研员为补充的结构转变

根据特级教师工作岗位分工的不同,我们把特级教师的职务身份分为校级领导(指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教研员和一线教师三类。从图4可以看出,1990年和1998年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其职务全部是校级领导。2000年起,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开始出现一线骨干教师,在比例上持续上升;与之相反的是,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校级领导的比例开始持续下降。其中,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4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一线骨干教师的比例已超过校级领导。2014年入选的29位中职特级教师中,一线骨干教师占65.52%,担任学校校级领导的占27.59%。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中校级领导比例的持续减少和一线教师比例的迅速增加,一方面反映了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一批长期扎根于教育教学第一线的高水平教师开始“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特级教师评选中政策导向的转变,特级教师评选制度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注重向一线教师倾斜,注重发挥一线特级教师在推进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在1990年、1998年、2000年、2002年和2006年连续五批的中职特级教师评选中,来自教研机构的职教教研员无一人入选。自2010年起,职教教研员开始“零星”地入选为中职特级教师,2010年有1名教研员入选,2014年有2名教研员入选。1990-2014年,教研员占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比例仅为4.10%。教研员作为学科和专业的骨干,是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引路人和带头人,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中教研员比例偏低,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其根本原因是职教教研机构体制不健全、教育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职教教研水平低下。

入选特级教师后,绝大多数中职特级教师的职务身份未发生变化,仍坚持在中职教育教学第一线。通过对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最近4批入选的59位中职特级教师的问卷调查,入选特级教师后,仅1人在职务上由专业负责人提升为学校校级领导,另有1人调任地方教研机构的教研员,其余除个别因退休或外调发生自然变动外,大多数仍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中职特级教师在入选后,职务未发生明显“异动”,有利于特级教师在中职教育教学第一线发挥其应有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八)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性别结构上从“清一色”的男性教师到以男性教师为主、以女性教师为辅的结构转变

图5显示,1990年、1998年和2000年的最初3批入选的中职特级教师中,在性别上“清一色”的全部为男性教师。直至2002年,在入选中职特级教师中开始有女性教师出现,并有逐步增多的趋势。截至2014年12月底,全省已产生中职女性特级教师22名,占全部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29.73%。因此,中职特级教师群体性别比例上男性始终多于女性,总体上呈“男多女少”的失衡结构。中职女性特级教师绝大部分分布于语文、英语、德育等文科学科以及财会、旅游、外贸等三产类专业上;而中职男性特级教师在学科和专业上分布很广,并在数学学科以及养殖、种植、园林等第一产业类专业和机械、数控、建筑等第二产业类专业上具有较高的集中度。可见,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性别分布上体现了鲜明的职业教育特点。

四、结论与思考

(一)探索特级教师分类评选新机制,创新中职特级教师评选方式

作为一个由中职教育中最优秀人才而组成的群体,入选特级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了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质量,而评选的方法、标准和程序直接影响着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从1979年至今的历次省特级教师评选中,对中职教育、普通高中、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段的教师都放在一起进行评选,采用相同的评选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而没有考虑各种教育类型的特殊性,这样的评选方式显然不是很科学。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发展要求等方面与其他教育类型有着很大区别,对教师的评价标准、要求和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此,要探索特级教师分类评选新机制,针对中职教育实际,优化评选标准,创新评选方法,凸显入选中职特级教师的特色和风格。比如,对中职专业课特级教师可吸纳行业专家参与,采用操作课教学研讨、技能展示、论文答辩等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其专业技能水平、对接行业程度和教育教学水平等。

(二)适当提高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比例,扩大中职特级教师群体规模

目前,浙江中职特级教师人数较少,群体规模偏小,与中职教育规模不相符合,也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需要。以高中阶段教育为例,目前浙江省中职教育在规模上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中职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全省在职的中职特级教师人数远远低于普通高中特级教师人数。尽管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一批“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在职特级教师一般控制在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以内”和“各地在推荐人选中,原则上义务教育段与非义务教育段各占50%,中职教育推荐人数不少于各地推荐总人数的10%”[4]。但2014年第十一批入选的中职特级人数为29人,而当年普通高中入选人数有83人,两者之间“一低一高”的不平衡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今后特级教师评选中,可适当提高中职教育的入选比例,将中职特级教师入选比例提高至高中段特级教师入选总数的40%左右。

(三)以优化群体学科和专业结构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结构

由于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因此,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在人员数量增长、群体区域结构、从业单位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逐步扩散并合理化的同时,要把学科和专业结构的优化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群体结构,特别是要增加一些与现代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特级教师。

(四)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要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

“重评不重管”甚至“只评不管”,是目前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浙江省早于2001年成立了省特级教师协会,各地市也相继成立了地方特级教师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但由于管理体制的问题,各级特级教师协会仅局限于普通中小学特级教师群体中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而对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培养和管理被忽视,中职教育特级教师群体建设和发展步入“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因此,随着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的壮大和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将中职特级教师群体从重评选向重培养、重管理、重建设和重示范转变,要通过建立中职特级教师发展组织机构、建立中职特级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建立中职特级教师工作坊、建立中职特级教师教学团队和技术研发与服务团队等方式,构建中职特级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服务和示范的新平台,促进和实现中职特级教师群体科学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芳,蔡永红.我国特级教师制度与特级教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5(6):41-46.

[2]马和民,高旭平.教育社会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19.

[3]张建国.我国职教课程开发模式的演变和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7(1):44-49.

[4]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十一批“浙江省特级教师”评选工作的通知[EB/OL].[2015-2-16].http://www.zjedu.gov.cn/news/25559.html.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Variation of the Superfine Teachers’ Group Struc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Jianguo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superfine teacher; variation of group structure; empirical analysis; Zhejiang Province

Author Zhang Jianguo, associate research fellow of Zhejiang Provincial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 (Hangzhou 310012)

作者:张建国

上一篇:广告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消费需求论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