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2024-04-12

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通用9篇)

篇1: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今天,再次聆听到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的精彩讲课和讲座,感受又是不同,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记得那是十年之前,曾经听过她讲的《群鸟学艺》,当时她那流畅的教学简笔画,吸引了听课的所有教师,而她语言的亲切自然,课堂设计的精妙更让听课教师的赞叹。还是在师范读书时领略到了她的一次风采,事隔多年,如今也踏上三尺讲台的我又听到了窦老师的课,让我再次感到心潮澎湃,很是感动。今天窦老师的讲座内容是《做有专业尊严的教师-----我们的日子该怎么过》。

听着窦老师的讲座,感受着她的思想,体悟着语文教学的魅力。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被她不老的激情,永恒的思想深深地吸引着、感染着、润泽着。我一直很钦佩窦老师,不是完全因为她的口才与文采,而是佩服她的勇气;我钦佩窦老师,不是羡慕她的美丽、她的成功,而是钦慕她丰硕成果背后的执着,心得体会《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窦老师让我感受到了她的自信与从容,听着窦老师的成长过程,靠着她的“韧劲”、“闯劲”、“恒劲”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一份天地,这不也是《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吗?看到窦老师讲座的题目,我在想,作为年轻教师的我,我的教育人生的日子该怎样过?就像窦老师说的那样:“成长不是等待,不是靠别人来拽。更不是在牢骚中度过;成长也不是后悔昨天,更不是空想明天,而是把握住当下的今天。”我不也是在逐渐成长吗?今天有了窦老师给指明方向,我想我清楚自己的日子该怎么过了?

听了窦老师的报告让我感悟到了,窦老师风采背后的故事,她的“抱着女儿练课”,她对教师职业的追求与责任,她的独特的讲课风格,她的精神食粮——读书,这都是我所不能及的。人与人天生就是不能相比的,我就是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窦桂梅,但虽然比不了别人,却可以和自己比,只要能比昨天的我有一点点进步,那也是值得肯定的。

今天窦老师的一堂课让我校的孩子们有所收获

篇2: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一个明媚的上午,窦老师带着她的“朋友”,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让我们有了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一、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

主题性阅读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材建构思路,意在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文本材料,促使学生在围绕主题的不断的阅读对话中获得整体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较之原先的“单篇阅读”,它显得更为厚实,更具饱满的力度。

窦老师具有极强的课程意识,数年前即已自觉介入课程的创生之中。她自编的《朋友》主题教材,即由《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皮斯阿斯和达蒙》四篇短文组成。教材通过四则生动的小故事,从不同的侧面解读了“朋友”这一主题。

教学中,窦老师紧紧围绕主题,采取了“粗线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的策略。在学生通读四则故事后,引导学生结合其中的任意一篇交流自己对“朋友”的认识。随后的大部分时间,她指导着学生探究精读其中的《皮斯阿斯和达蒙》。最后,再次让学生回到整组教材,交流各自对“朋友”的感悟。

从中我们不难体悟教者的匠心。她首先是想借助多篇文本的阅读,多侧面地唤起学生对“朋友”的已有经验,为下面的体验设置一个广阔的情感背景。生长于之的精读探究则是对已有经验的有效提升:通过朗读、启发想象、交流对话等方式不断引导学生开掘主题、深刻体验,积聚起“朋友”的丰富而鲜明的表象。最后以之支撑,让学生回到“朋友”的宏观背景,深刻感悟“朋友”的真正内涵,写下属于自己的“格言”。在这种“向心结构”式的教学中,学生获取的是立体、整体的感受,他们对“朋友”的体验必定是丰满且具再生力的。

二、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国外有学者将文学作品分为“作家文学”和“读者文学”两类。后者只能使读者以“屈从”于作品的态度去阅读,而前者则要求读者自觉地参与其中,能够给予我们合作、共同著述的乐趣。阅读教学更是如此,设若欠缺学生个体对文本的作用,文本无异于普通纸张上的有序的铅字排列。窦老师的这两节课就是师生“在人家的情感世界里走一趟,从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过程,是学生积极主动感悟的过程。

首先,教师营造了一个支持个性的环境。窦老师的课堂上,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已无踪迹,她的微笑、期待、鼓励、宽容,使得每一个孩子都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一种信任与安全,师生彼此敞开了心扉,毫无顾忌。情感因为有了真诚的内容而格外真切。在交流感受时,一位学生甚至说:“如果我是达蒙肯定不去,关键时刻要舍人为己。”面对这样的认识,窦老师没有批评,因为她知道,一句错误的真话远比一千句漂亮的谎言更可贵。她只是说:“我尊重你的认识,同时保留我的`观点。等学完了课文说不定你的看法会有所改变。”两课结束前,窦老师再次让他实话实说,他说:“现在我感到左右为难了。”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持学生袒露这种真实的心路历程。

其次,窦老师很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利于张扬个性的学习策略。在研读深究阶段,窦老师紧紧抓住三句“但”字句,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为学生潜具的个性提供了开发的载体。譬如她这样教学第一个关键句:“但,茫茫人海,就有一个人不怕死,而且真的愿意替别人坐牢,他就是皮司阿司的朋友--达蒙。”

师:如果你就是达蒙,你会不会来?请实话实说。

生1:我不会来,因为我还小,许多事还没有经历。

生2:我老了会来的,因为我也快死了。

生3:我要看看实际情况,看看朋友是不是骗我。

生4:我要回忆皮司阿司以前的所作所为,如果他一贯是真诚的,我就来,而且毫无怨言。

生5:我肯定去,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能够为朋友做一件有意义的事,也不枉这一生了。

师:你们说的这些其实就是达蒙的内心斗争。他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啊!

就是在这种角色体验中,孩子们的心融入了文本,原本遥远的人物贴近了,鲜活了。

窦老师出色的个性化教学还充分体现在朗读指导上。

师: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在淋漓的风雨中,皮司阿司飞奔而来,他高喊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们怎么读,才能把当时千钧一发的感觉读出来?由远而近,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怎么读?

生:“我……我……回来了!我……我……回来了!”

生:(边挥手边说)“停下!停下!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

师:皮司阿司强调自己回来了,放下达蒙吧。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皮司阿司强调已经回来了,怎么读?

生:“我回来了!我回来了!”

师:也许皮司阿司根本没有朗读技巧,他心里着急,这么喊,(急切地)“我回来了!我回来!”(笑声、掌声)

师:就请你们带着自己的认识,想着你心中的皮司阿司的形象,读吧。

可以看出,窦老师的朗读指导完全屏弃了技术化的痕迹,而是着眼于开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引导着学生在跟人物形象作跨越时空的对话后,进行恰当的个性化的朗读外化。学生似乎觉察自己幻化成了心中的人物,文本的语言成了自己内心的发抒。

三、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

语文,总是弥漫在生活的角角落落,溶解于心灵的一呼一吸。然而,“学科中心”“教材本位”导致传统的语文教学视野愈益窄化。这一方面,窦老师的实践无疑是有着开拓性意义的。

在学生、教师、文本间经历了一番深刻的对话后,窦老师把学生引向了另一番广阔的天空:让学生现场采访听课的教师,请他们谈谈各自对“朋友”的认识。多彩的人生本就是厚实的书籍,而关于“朋友”的这种心灵篇章更是其中的华彩乐段。孩子们倾听着、交流着、感受着:老年教师的厚重哲学,青年教师的青春诗语;催人泪下的真情故事,不曾留意的凡人小事。--孩子们读懂了,“朋友”不是抽象的,它就在自己身边,就驻在我们的心间。

“善于学习的人会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现在,你们心中最想跟谁诉说?”看,窦老师又将他们的视线带入更为辽阔澄远的心灵之境。且听听孩子们的心声吧:

“前一个星期,我跟你(指一位同学)吵了一架,我们打得天昏地暗。现在想想,那只是为了芝麻大的事。我真诚地说声对不起,让我们洗去怨恨吧!”

“我想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已经是六年级同学了,即将毕业分别。一想到这些我心里就难受,我舍不得老师,舍不得同学,舍不得大伙!”

“我终于找到自己六年来为什么人际关系不好的原因了。我明白了,只有自己愿意付出,才会得到真朋友。”

动情的泪花在学生,在窦老师,在每一位听课者的心间泛起。都说语文是人学,是精神之根,此时此刻,在这种既广远又深沉的超越了教材的学习中,孩子们在认识获得推进的同时,灵魂不也得到了洗涤吗?

就这样,窦老师犹如一位向导,更是一位朋友,伴着孩子们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关于“朋友”的感悟,乃至关于诸多美丽人生的话题,都将伴随着大家一道慢慢走远。--这就是语文的力量!

篇3: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一、悦纳学生——激励性、情感性的来源

悦纳学生是心理学中赏识教育的观点, 同时也是重塑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窦桂梅老师在课堂师生言语互动中所体现出的激励性、情感性, 正是源于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和信赖, 她从儿童生命发展的角度建立主题, 拓展儿童生命成长的价值主题;在教学的立意上, 她也是着眼于儿童生命价值的取向。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和教学立意, 才有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认可的目光, 才有了发自内心的肯定与赞扬、接纳与包容, 才有了充满深情地对学生话语的完善与提升。

要做到悦纳学生, 就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学生观, 允许学生犯错误, 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点滴进步;要求我们树立新的老师角色观——以平常心看自己, 以朋友之心倾听学生;同时还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窦桂梅老师即是如此。当我们秉持着对学生的悦纳, 走进教室, 开启生命中的每一堂语文课时, 相信那充满激励性、情感性的言语就会自然地在每一次言语互动中生成。

二、重视修辞——练就生动性、精炼性

教师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同样是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师教学言语的要求, 也最容易引起学生鲜明的感受。想要真正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必须让学生看到你所描述的景象、形象, 从而调动他的再创造, 用自己的经验、印象、知识去补充、增益、发挥, 以获得真切的感受。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 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 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言语互动中就要特别强调言语的生动性——小学生思维发展、注意力发展的特点说明他们惯于形象思维, 更容易感知接受形象性的信息,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而言语的精炼性——小学生言语发展的特点是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 语法运用逐步趋于合理、完善, 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和多样化。为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互动时理应以生动而精炼的言语示人, 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在要求言语精炼性和生动性的同时, 笔者认为, 无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言语, 还是书面的言语表达, 都要充分考虑修辞的重要性。正如窦老师所说, 小学老师一定要用好比喻句, 除此之外, 在课堂教学中, 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排比、引用、反问等, 也应成为教师互动言语中的“常客”。针对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等, 教师应该仔细揣摩, 考虑搭配, 以求言语的精炼性、生动性。

三、广采博闻——文学性的慧根

一路探索, 一路坚持, 窦老师教学言语的文学性更加清晰、闪亮, 透过言语带给学生诗样的滋润、散文式的玲珑、童话般的梦想。充满诗意化的教学言语不仅便于抒情, 也易于学生进入情境, 更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文学性的言语中充分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读者艺术接受的过程是一个融情入理、情理统一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情理交融的过程中, 完成对文本意义的探究和创生。我们发现窦桂梅老师对很多文学作品独具个性的解析, 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研读分析作品的。正如周益民老师在听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 感叹道:“全课下来, 心头满是惊异, 窦老师的教学完全颠覆了我原先的对该童话的认识体验。为证实记忆, 我翻开了那些二三十年前的教学记录, 北京的、上海的、江苏的, 都是一代一地的名师。那些教学除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些差异外, 在文本解读、教学内容方面几乎高度一致。但是窦老师的教学解读完全打破了这些一致, 课堂上, 我们分明感到一种光亮在闪耀, 挂在心头的, 是一抹含泪的微笑。”周老师的文字更证实了窦桂梅老师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的个性化研读。正是有了这漫步文学书海的个性化研读, 才一点一点地装点了她教学言语中的文学性。

篇4: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作者:佚名自:本站原创点击数:5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提出“为师十条警醒”

当教育海洋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海星

“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为师的一种理性状态。”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日前受邀来到杭州参加由拱墅区教育局主办的“全国首届长三角小学教师教育论坛”,从教十多年的窦老师以切身的经历和体会谈了她对教师自身成长的感悟——“为师十条警醒”,她说和所有的老师共勉。

激情不老。窦桂梅认为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当一名好老师,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读书一生。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这些只能靠不断读书学习获得。老师和学生一样,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宁静致远。一个好教师不是靠培训造就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竞赛造就的。老师的确很苦很累,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培训、活动,使得自己的空间所剩无几。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会导致“肤浅后遗症”。与其忙忙碌碌,疲于应付,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到一份属于自己宁静的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

以写促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自己不断与宁静的自己对话,你会获益良多。

慎独养身。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省,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伸展个性。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为师的座右铭。窦桂梅说:“我经常告诉自己: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爱在细节。对待学生,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尤其对所谓的困难生,要学会做“雪中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痛苦中及时送去安慰的人。

海纳百川。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

合作同进。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

篇5: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原点:语文教学的根

——窦桂梅教育思想沙龙研讨会

● 盐城市迎宾路小学

主持人虞冬霞:“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带给孩子们些什么?”作为语文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个年头的今天,课改中的高谈阔论、急功近利以及林林总总的教学模式和成功经验显然已经迷糊了我们的视野,左右了我们的教学思想。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只有搞清语文教学的本质,才能厘清目前语文教学的复杂局面。窦桂梅老师《回到教学的原点》的讲座让我们直面语文教学的拷问:原点的内涵是什么?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 王琴玉:“原点”一词,现在在教育界甚为流行,但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未能查到对“原点”一词的阐述。网上搜索,释义有三:1.笛卡儿坐标轴的交叉点;2.倒可一个随意的零点,由该点计算数量;3.为目标区域内的一个明显点,可作为调整火炮射程和方向的标定点之用。我认为,在教学领域中,它的内涵应等同于“起点”、“基础”、“根基”与“本真”。

张建勇:纵观小语改革的一段历史,它经历了发展的阵痛,成长的迷惘。像窦老师这样的名师,潜心于改革研究,冲锋在改革一线,立足改革潮头,几经蜕变。他们在思考中洗尽铅华,在磨练中退却浮躁,站在语文的高点把握语文,用语文教语文,我想这就是原点。

王琴玉:朱永新教授曾经这样论述:“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出发;推进教育的改革,也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作为语文学科教学,我们应该怎样为孩子们未来的幸福作准备?我们在窦老师的讲座中应该有所启发。

吴志平:窦老师主张语文老师要树立母语意识,语文学科教学要将语文教学目标铆定在母语学习上。母语,亦称第一语言,是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领域的概念,反映的是个人或民族成员对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它直接指向民族共同语。

谷先平:于漪先生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母语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一种有形无形、有声无息的存在,是历史流注的民族精神,她宽厚地孕育涵养着每一个子民。”我们树立了母语意识,就会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绝不是识多少字,背多少词,做多少练习,写几篇文章,而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情结的感染。

季秀美:我们学习的母语大体上就是语文,因为我们所有的书都是由汉语文字编写成的。汉语言因历史文化的悠久而内蕴深厚,博大深邃,它本身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语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钟情于语言文字,培养孩子热爱并认同我们血肉相连的母语汉语,培育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扎稳下一代的精神支柱,寻根认祖,饮水思源,说中国话,做有根的中国人。

陈爱娟:怎样有效开发教材,实施母语教育?窦老师提出的“主题教学”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方向。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她把语文教育的范畴扩大到了生活的范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从而使课堂教学渗透着人文的精神,饱含着情感的体验,让学生在感悟语文的同时,也在感受生活,感受人生,进而让一个个主题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使母语文化渗透到学生的人格中去。

吴建兵:什么是“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杨玲玲:“主题教学”课堂实践,其实是在窦老师“三个超越”指导思想下的产物。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窦老师从学生素质发展的大处着眼,成功地践行了“学好语文,课内一半课外一半”的规律。

王琴玉:窦老师认为教育回到原点的根本还在于课程建设要回归儿童本位,语文教学要为儿童的幸福人生奠基,用语言按摩孩子,要将课堂转化成课程。

这个观点与我们一直强调的小学语文姓小相一致。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经验,把握好语文教学中文化认知和情感体悟的度,让孩子感受文化,汲取营养,而不是以成人的视角锁定文本的文化内涵并强加于儿童。回归儿童,是要我们解读文本深入而浅出,尊重、理解、宽容儿童;回归儿童,是要以儿童的眼光关照文本,关照课堂,关照语文课程,让语文学习成为儿童本真的生活状态,让语文与儿童的生命血脉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儿童的言语诉求,儿童的心灵丰富,儿童的精神成长,永远是语文的根基和原点。

邵正干:朱永新教授也说:“把童年和童心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其实是围绕童年展开的。”

亚:窦老师强调要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她提出了语文学科教学“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正确、规范,美观),一副好口才(倾听、表达应对),一篇好文章(读懂一篇文章:理解,统整,评鉴;能写一篇好文章:积累,观察,运用)。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

夏:好习惯受益终生,我们都深谙此理,但真正像窦老师这样目标明确,长期坚持的又有几个呢?要为儿童的幸福未来做准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孩子美好人生奠基的工程。

沈玉秀:回归儿童还是发自内心地对儿童的尊重与欣赏,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有了这种爱,孩子们才能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才能平等真诚地和你对话,作为教师,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主持人虞冬霞:“能否让教育回到原点其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团队引领要回归教师本位。”窦老师这样说。教师又该怎样回归原点呢? 唐小萍:“教育不仅是为未来的幸福做准备,教育生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这样的幸福不是简单的感官的快乐,而应该是完整和谐的。”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回归生命,热爱自己,以自己的本真状态投入教育,体验生活,追求教育幸福。

珀:一名教师的发展,但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已”,找准你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位置,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让自己拥有高质量的教育生命。和学生一起飞翔,在学生的收获中收获自己的幸福。我想这应该就是回归教师的原点吧。

主持人虞冬霞:刚刚我们对原点的内涵、语文教学的原点在哪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实,窦桂梅老师的阅读指导课和讲座也清楚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回到原点,就是要回到我们的母语,着眼于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发展。这一切都归因于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那么,对照窦桂梅的“回归原点”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又存在哪些偏离现象呢? 李中军:窦老师强调让母语根植于学生的生命中,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基。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之所以有些课语文味不浓,失落了语文本体,其深层原因是这些语文教学偏向教学形式的模仿,而轻文本的细研。教师本身对教材都不够理解,不够深入,不能准确把握,怎能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领呢?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的阅读,无法深入文本体会蕴意,感受语言的魅力,没有了语文味,也就不能感受真正的人文,更不能实现语文学习的有效性。

萍:“一节课总有东西捡回来。”这句话带给我的震撼最大。品味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回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孩子的记忆里剩些什么呢?有没有捡出一些对孩子终生受用的东西?课文是一个整体,现在有些课,课堂设计缺乏整体感,线型和板块教学均缺少一个统领全文、辐射全文的主旨问题,往往以一个个琐碎问题贯穿整节课,在一问一答中引领孩子不断感晤,看似热闹高效,实质费时低效。经过此番折腾,课文的美感从何而来,学生又怎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呢?现在的一些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教师总是挑选出自认为是课文“精华”的句子、段落,与学生一起将它们分析得头头是道,最终又往往让这些“精华”独立存在于课文之外。一堂课下来,这些“精华”始终找不到自己的“家”,课文教学的整体性非常差。

王小丽:现在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教学资源,以至于有的课把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过多地》卜充内容,海阔天空,甚至离开文本去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也有一些教师不加分析、思考就急急忙,忙地改教材;有的课堂甚至从开始到结束根本见不到有教材。凡此种种,对教材本身的学***削弱了。

季秀美:《教学手册》倾注了窦老师多少的心血和智慧呀!近年来,我们学校也在努力创建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但与清华附小比较,我们才猛然惊觉:我们组织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计划性、系统性,有点无绪,只有其形的一张皮,而无内在的丰满的血和肉。长持以往,我们的学生会爱上阅读吗?即使爱上,又能是几个优等生呢?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呀!

王琴玉:直面自己,最最缺乏的就是思想,惟《教师用书》和所谓的集体备课,却少有以自己的心灵直击课文文本,因此,课堂缺乏个性,过于程式化。现不少教师在有了一定教学经验后,往往就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相应的学生观。老实说我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总是不由自主地进行经验式判断,习惯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去解决倒可问题,常常不愿正视事实去客观地看待实践的合理性。如果解决不了多会自我安慰地认为学生太傻或太调皮,或者推给客观原因。在如此“师本位”、“书本位”的课堂下,我又怎能奢望学生能有“人本位”的阅读感受呢?

达:有些课堂表面看来一帆风顺,但表面的顺利掩盖不住教育背后的空虚乏力。课堂中众声喧哗,异口同声,没有另类的声音,没有独特的感悟,没有多元的结论,没有因思维撞击而进发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会使课堂封闭,学生的心灵之窗紧闭,学生缺失了本我,缺失了个性,甚至连笑也是勉强挤出来的,这种情况令人不安。

徐伟伟:面对我们的课堂,甚至是公开课,小组合作、开展竞赛、游戏等大都流于形式,尤其是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做好必要准备的前提下匆匆交流,讨论过程中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而大多数学生实际上成了门外汉。这样的课堂没有尊重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位,而是为了课堂教学所谓的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所表演的大家共知的常见模式。学生最终还是成了配合老师表演的配角而已。

王桂兰:在我们强调尊重赏识学生、以人为本的形势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但是在阅读课中,我们发现,教师总是以“好”进行笼统评价,生十白自己不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以致学生误以为自己怎么说都是有道理的,只要说出来就是对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夸大,这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周冬梅:和低年级学生打交道已有几年了。回想以前的教学方式,我也注重孩子良好写字姿势与读书姿势的培养,但因纠正时语言缺少艺术性,无非就是“比一比,谁坐得最好。”“看谁做到了‘三个一’。”久而久之,对学生习惯的养成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在课堂中,看到孩子们的握笔、读书姿势不正确,经纠正几分钟后又恢复原样,我除了叹息之外便放弃了。教育的方法有很多,而窦老师诗一样语言的教育,可以让孩子受到教育的同时更获得爱的滋润。

华:我们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教师不范读,不板书,淡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课堂上不品词析句,不纠正学生错误的语言,不辨析词意,不辨析字形。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该积累的不积累。脱离文本的议论太多,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太少。脱离文本进行教学,漫无边际,随意发挥,用集体讨论取代了学生个人言语实践活动,还美其名日开拓到申。有些课,文本还没弄清楚,就塞进了一些课外的东西。由于课件使用不能做到适时、适度和有效,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

陈永勇:当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无意中放松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有的教师生怕扣上“穿新鞋,走老路”的帽子,刻意回避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想方设法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做文章,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出花样。

周旭玲:我断愧的是前几天教学《望月》,课堂上我被课件上母亲的现状及文字提示打动,语带哽咽,热泪盈眶,却有一学生被我这一“不成熟”的表现逗乐了,脱口而出:“老师,你能演戏呢!”口乌呼!我好失败!反思,只能怪自己,教艺欠缺,没能将自己的感受通过合适的教学手段,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

王爱平: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自愧不如,虽然辛辛苦苦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了二十多年,但收获甚少,尽管在教学之余,有时也略有所感,偶有所思,但都懒于动笔,不善于总结和反思,也不善于表达,创新意识淡薄。

杨三明:其实,我平时也爱读书,但却没有一定的计划和体系。平时也是想谈就谈,如果真的有些忙的时候,干脆就不读了,我想这种一暴十寒的读书习惯对自己的成长应该十毫无益处的。窦老师在讲座过程中几次发问:这本书你们读过吗?那本书你们读过吗?每每台下静默,不仅个个脸红心跳。我扪心自问,我们做教师的读了多少?在抱怨在校无暇读书的同时,我们茶余饭后又做了些什么?平时我们对读书恐十白总有这样的态度:要有专门的时间,安静的环境,其实,这是一种可恶的借口。

玲: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不是没有实践过,像窦老师那样好的教学理念,但更多的是“偶尔”。也不是没有美好的教学理想,只是还不能持之以恒。此刻,窦老师的精神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唤醒了昏昏欲睡的我。虽然我平时教学也有一定的热隋,但跟大师相比缺乏一种昂扬的激情!也无数次地给自己走过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坚持到底,执着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自我总结和反思不够,很多时候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很有价值的观点,由于惰性却没能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

主持人虞冬霞:当今社会,教育的功利性被一味追求,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被强化为唯一乃至最高,教育本身或多或少地被异化了,由此产生了很多令人头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实践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因此我们要使教育发挥出它本身应有的功能,就必须返璞归真,让教育回归本真。正如窦桂梅所言,“语文教学要归回原点,回到母语,回归儿童。回到基础。从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丈章做起,为学生的学习扎下母语的根,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下精神的种子”那么,针对我们反思出的偏离现象,今后,我们该怎样改进教育教学呢?

季秀美: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l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如何回到原点?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窦老师的“三个超越”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柏连凤:“教师走多远,学生就走多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丰富学生的生命底蕴,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窦老师用她的智慧和实践告诉我们“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强调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用教材教,拓展阅读内容,提高阅读品位。语文课本的有限,而学生的需求是无限的,我们要扩大篇章的阅读量。我们选择国学经典推荐给学生,如《古诗词》《成语故事》《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我们还可以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分年级段向学生们推荐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名著,让学生受到启蒙教育,学到母语文化,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这样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这样积极开拓学习语文的领域,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了积累与沉淀。

华:窦老师的课堂注重细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体现了对学生的呵护。窦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培养学生养成习惯的一些做法,如《写字歌》、佃)队歌》、《放学歌》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编的。既朗朗上口,又促成习惯的养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也可以拿来尝试尝试。

张建勇:窦老师的课堂处处都彰显着平凡,但我们又体会到就是这一次次的平凡成就了她的伟大。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做好每一次的平凡:做好每一次平凡的业务活动,听课、评课,让自己在课堂上充满自信;做好每一次的文本的研读,能清晰地抓住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得;做好学生每一次的学法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做好每一次的师生交流,让我的言行能给学生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我们做好每一次平凡的细节,让自己的课堂也能充满诱惑,让自己的人格也能魅力四溢。

萍:我们是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周冬梅:窦老师充满激情,她的课堂就像一条奔腾的大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及孩子们一起登上了他们的激情之船,开始了激情之旅,领略了一派激情风光。在工作中,我们老师要带着自己的激情,带领孩子们一起徜徉与祖国文字中,领略文化的无穷魅力;我们老师要带着自己的激情,和孩子们一起活动,为孩子们开辟语文的天地,让孩子们喜欢上语文;我们的老师要带着自己的激情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学习,一起成长,一起幸福。

王桂兰:窦老师在课堂上渗透给孩子们:爱读书的孩子不会错,读书使人拥有力量,健全人格。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怎样引领学生畅游书的海洋,汲取力量?我想只有做教师的自己不断读书,才能和孩子们一起找到语文的真谛。只有读书,我们教师才能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传承着学习和创造的快乐。当教师被“牛虻”、克利斯朵夫等形象激动过,被余秋雨,周国平哲理文字烫服过。被真善美洗礼过的心灵走进课堂时,那种宽容和博大的胸怀,月瞬中充满激情和睿智的言语,那种对人生和追求的超然与豁达,将会与孩子们产生深深地共鸣。

酷爱读书的人,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软,使教师具有不断增长的分享和内在需求,从而克服对于教学的倦怠感,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内在的感染力。

柏连凤:读书,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跟得上教育的步伐。首先是读好专业方面的书,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不仅仅要能教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能够旁征博引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语文教师就要读一些语文类的杂志,古典、现代、国外、时尚的文学作品都要涉及。其次才是读好理论方面的书籍。教育教学不仅需要实践探索,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一些教育家的优秀言论是经历过岁月磨砺流下来精华,我们可以边读边实践,走出自己的教学之路。如:孔子、孟子等教育大哲,国外的杜威、苏氏„„最后要读好儿童喜欢读的书籍。只有读孩子的书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知道这个时代的孩子在想什么。如:《草房子》、《男生贾里》、《马小跳》等,都是孩子热爱读的书,如果拿来读读也别有一番滋味!宋

玲:我们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更要以写促思。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养成在学习实践中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让教师在看似千篇一律的教学活动中有个性的提高,只有反思才能让自己在思考教学实践的点滴行动中利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去建构自身的专业成长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们可以反思每一节课的得失,捕捉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记录下其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要养成在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陈爱娟:窦老师的课和讲座留给我最深的是那份真挚的爱。她爱自己的职业,她爱学生,她爱自己,爱家人。

我们有爱,才能善于拨动学生的心弦,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学生打成一片,成了学生的朋友。倒可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树立自尊。我们要带领孩子们感受美好人生,带领孩子们走向未来,感受幸福人生。

徐伟伟:我是一名数学老师,平时接触到的都是数学课,数学专家。今天有幸欣赏到了听了窦老师的课堂和《回到教育的原点》的讲座,我的心灵受到了以次全新的洗礼,原来语文与数学是相通的。窦老师是漂亮的,是由内而外的美,是读书滋润了她,所以才如此光彩夺目。老师的声音很轻,很柔,很自然,显示了教师的文化底蕴很深。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是卖苦力,用大嗓门来吸引学生,用冰冷的目光老扣住学生。卖苦力的老师肯定是未老先衰,浑身是病,而用教师的激情、柔情,立足学生的教学工作的教师才能永远年轻。

陈永勇:作为基层教师,我深感肩头的责任重大,把学到的记录下来,用心记录,用行动做出来,落实到实践中去,跟孩子们共同成长,实现自我超越。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能体会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小学英语教材非常简单,如何让学生体链,其中的人文关怀,是值得我们英语教师深思的问题,更要求我们在英语课堂上,生活中,教会学生思考英语的方法,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真正做到洋为中国,从而提高学生的全方位的素质。

篇6:特级教师窦桂梅精彩话语选

不能小看小学老师

我们有理由让社会相信:不能小看小学老师,没有他们的劳动,辛勤的浇灌,孩子就不能成为参天大树,更谈不上森林一片。作为一名立志在教育战线中执著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会用自己的生命去浇灌孩子的生命之树。相信,对我,对我们小学教师为教育永远绿满人间的神圣劳动会充满深深的敬意。(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完全凭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2)

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为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要带领孩子们阅读

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33)

三个超越的本质

超越教材、超越教师、超越课堂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的体验、知识、精神、智慧,从而实现自我审美的过程,自我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生命奠基的过程。(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1)

反思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既要民族化,又要现代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祖国传统文化血脉相承;要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走出历史困境,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育进行宏观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树立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48)

教育要创新

过去,我们总在学生的头脑里,塞进成人世界为他们准备好的东西。今天,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拿着这张“旧船票”,去重复“昨天的故事”。(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0)

读书是读给自己的

现在的学生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会中印,会停顿,你听得很动人,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看似范读起来娓娓动听的老师,也不见得对文章感受的有多么深刻。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65)

叶澜教授谈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集中体现在科研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对教育前沿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能解决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和他人心灵对话的魅力。(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84—85)

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

更新教育观念是个进行式的命题,它应有个泛化的过程,一个深化的过程,一个物化的过程。教育者要肩负民族责任来发展教育,而不是靠功利主义的短期繁荣来发展教育发展学校。(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58)

让学生独立成长

每一个学生都要独立长大,最终成为他自己。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体验中思考,让他们演出独立成长的活剧,而不是天天复制自己,并粘贴到学生的心里。(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1)

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过时,要毕生用“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去追赶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不断感受和吸纳这个时代的奔腾与力量,并以这感受和吸纳去锻造下一个时代的精华与脊梁。(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要一步一个脚印

梦想在心中,创造在手中。教师要想成功,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个脚印能做到;一鸣惊人不好成,但全新做好一件事可以成;一下子成名不可能,但每天进步一点点有可能。(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成功 无论科技怎样日新月异地发展,人的成长都如同一棵树:需要阳光、需要雨露、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当教育能成为年轻生命的自由呼吸和歌唱,创造出“茂密之树和碧草蓝天交相辉映”之时,我们的教育改革才算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62)

让每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孩子的愿望。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呵护这种愿望,让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赶走内心的自卑,树立创造者的自尊。(摘自窦桂梅《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p178)

抓住教育的真谛

篇7: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老师们、领导们:

上午好!往这儿一站,有两点的感受。第一点,我觉得我特别地荣幸,能得到《新作文》杂志社赵主编等领导的盛情邀请,让我这一个刚刚出炉的小虾米来到这儿和贾志敏老师、支玉恒老师这些大师们同台献艺,简直是受宠若惊。我能够得到这样盛情的邀请,来到武夷山脚下和福建省的这些老师们相识,还没谈上相知。但愿我们以后能够彼此相知,你说这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啊!对于我个人来说,虽然已过中年,成为了一名中年妇女,但是,我想我和各位老师比,我发现,有的老教师的面孔比我还老。日出而行,日落而归是你每天工作的真实写照。上有老,下有小,工作还想提升,孩子需要辅导。每天,朝与曙露同起,暮与星月为伴。这是我们所有小学教师的.真实写照。我想,我今天往这一站,我应该想点什么,说点什么。我尽管很累,昨天坐了四次飞机,从北京到宁波,从宁波转到上海,从上海又转到这儿,晚上十一点半才躺到床上。今天早上五点半赵老师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让我上课。很对不起大家,我不知道几点开课,我竟然在大厅的沙发上睡着了,赵老师他们怕打扰我,没让我换地方,还给我盖了一床被子。起来时,我连脸都没洗,头发也没梳,请各位原谅!虽然脸没洗,头没梳,但是激情依旧在。老师们,可能也感到我嗓子哑了,年岁大了。不过人三十六,心却只有十六。面对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眼神,面对老师们那欣赏而理解的表情,面对老师们用发展的眼光看一位中年妇女的状态。我想,岁月使我容颜变老,你们的热情让我青春依旧!

那么亲爱的老师们,第二点感受,所以我荣幸、我高兴,我就要释放激情。另外,我还觉得很惭愧。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关于作文教学,我只是刚刚开始,我自己也没谱。阅读教学的的确确也算是自己的一项特长,上的还算可以,尤其是充满情感的课堂教学,容易爱把别人教哭了,我先哭,他们再哭,大家一起哭。有的时候还真能达到所谓的三情共振。但是《新作文》要求我上作文课。我在想,当然阅读作文不分家的,上点什么呢?我想,还和这些大师们上,你说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他们的水平,他们的认知,他们的高超,我觉得我只能仰视才能看他们,所以我很惭愧。怎么才能对得起今天来的老师们,才能让大家和我相处的这段生命历程里,生命有所增值。那个叫什么梅的,她教的没咋的。回过头来一点感觉没有,最后还觉得没意义。如果我能够让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心灵都觉得和杜老师在一起的时光可以留下一点点的痕迹,那就是我最大的收获。所以,惭愧之余,我就得努力。尽管我很累,尽管现在我的眼睛强着睁,但是从我的声音看,从我今天还要站着讲的状态看,我要用我的生命,用我的热情换来大家的理解和掌声。

书归正传。作文、作文,说句实话。阅读教学重要,作文教学同样重要。老大难、老大难,阅读教学抓住作文这个老大就不难。我们作文教学该怎么研究,该怎么突破,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去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首先,我们得弄清新的教学理念到底是什么?我们怎么样用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深深的懂得,理论和实践就是老鹰和小鸡的关系。一旦掌握了理论,你就会势如破竹,不可抵挡。有了这样的理论,你才会有效地指导你的工作实践。因此,我们今天的作文该怎么走,我们今天的作文该如何去进行?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今天的时间太有限,我呀,就简短点说,因为孩子还等着我点评。

咱们就讲讲纲、讲讲领。我记得听任何人

篇8:听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报告有感

窦桂梅如何从“替补队员”成长为特级教师,七个关

键词告诉你

您是否觉得教师压力大,工作累?没错,这年头,当个老师很累,想当个好老师更累!不过,除了抱怨,咱还能做些什么?当个好老师,真的那么遥远吗?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说,教师成长固然有赖于好的环境,但更重要的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来给教师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教师自己!

窦桂梅的这番感悟,让小编很受触动。虽然,当今的窦桂梅已经名扬基础教育圈,但是,她常常向年轻的老师们说,当初,她这个从小山村里走出的东北姑娘,只能没人教什么课,她就教什么课,是“跑龙套”的“替补队员”。更让人羡慕的是,当了这么多年的教师,提起孩子们,她始终笑容满面,优雅而幸福。

究竟是什么,让她成为了今天的窦桂梅?

听听窦桂梅的故事吧。

关键词:初心

故事:从跑龙套到转正,一定要做喜欢的事

我出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82年,15岁的我走出山村,走进吉林师范学校。四年后,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羡慕,我却不情愿──既然学习了四年的师范,就该成为一名好教师。

我跑市教委,跑学校,见到那些有机会让我当老师的人,便拖住不放,“我想找个小学去工作,让我当老师吧”。几经周折,我终于被改配到了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可是,我被分配在了教务处,还是做行政工作。

在这个岗位,我一干就将近5年,先后教过语文、音乐、数学、美术、自然常识、思想品德几门课程。每一次代课,我都全力以赴。

在别人看来,我是个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替补队员,但我感觉却挺好,把自己当成了全能的主力队员。

代数学课时,所带班级成绩名列前茅;代音乐课时,上过大型公开课。但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语文。因此,几年里我没有停止过恳求领导,要求岗位更换──教我最喜欢的语文。1991年,我终于如愿以偿。

“打杂”的五年,使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经验,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我也会不自觉地把音乐、美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形式整合到语文教学中。

关键词:韧劲儿

故事:从中师毕业一直进修到教育学博士

小时候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我,当上教师以后觉得腹中空空,于是把书籍作为自己成长的土壤。后来,上网阅读也成了我学习的一部分。无论工作怎么忙,我都挤出时间学习。教育名著、文学经典等各类书籍占据了家里四面的墙壁。《南方周末》《人民教育》《书屋》等报纸杂志也成了我生活的伴侣。

从23岁到32岁在作为居家女人最为辛劳的时期,我利用9年的时间,从函授的专科一直读到师大研究生课程班。

记得报考中文函授本科的时候,我每天下午5点钟到师范学院进行补课学习,晚上9点钟到家后,再给孩子做第二天上幼儿园的菜,有时还要备课,或者给学生改作业。之后,我再复习成人高考的内容,直到半夜才睡觉。半年下来,我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中文函授本科。几年来,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文摘卡片。

如今,我已经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还有幸成为了东北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求知的路上,我一直在努力着。

关键词:闯劲儿

故事:公开课,课堂修炼的道场

日积月累,书读得多了,听得也多了,我越来越感悟到: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公开课更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快车道。

于是我主动请领导、同行来听课,有时,我精心备课,没有人来听,就成了“一个人”的公开课。

那时,我三天两头请领导、专家听课。工作了30多年的李校长,从没有见过自己争取上公开课的教师。每一次接受领导评课我都郑重地把本子打开念道:“上节课里您告诉我有以下几条缺点,您看这节课我改了多少。第一条……第二条……”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回家细听,把发现的问题记在心里,争取在下堂课改进。

1992年,我终于有了一次上公开课的机会,执教《王二小》。由于准备得太投入,竟忘了去托儿所接孩子。这堂课一炮打响,此后我便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得到历练。平常,我努力把每一节课都当公开课来要求自己。1995年和1997年,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

我想对正迷茫的年轻人说,千万要争取上公开课。公开课就像过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客人来,可能会终年粗茶淡饭,散淡随意,正是那经常光顾的客人,使得你日常“家政技艺”一日千里。

关键词:恒心

故事:几年写下超百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给76位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

不断的积累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之余,我努力挤出时间写教学随笔,教育心得,哪怕是几十个字也赶紧记下来。另外,我在“教育在线”网站经常粘贴自己的豆腐块,以便和网友交流。几年来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教育教学笔记,出版了个人专著。

在清华附小头两年,我和教师们一起实践,每一次听课后都给教师评课,努力做到优点说透,缺点不漏,策略给够。到年底听了500多节课后,我给76位一线教师,每人写了一封长信。

在我当班主任时,期末就把对学生的评价用书信的方式呈现,将道理揉在了故事中。而在给76位一线教师的信中,我将对这些老师的评课还原情境,并将建议一并写入,给老师们留下记录,“立存此照”,是回忆,是激励,也是鞭策!这种交流的方法让教师有了一些感触和思考,我和他们在对话的过程中彼此了解,共同鼓励,一起成

长。

关键词:自觉

故事: 尝试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1994年下半年,我新接了一年级五班,在这片“自己的园地”,和我的学生以及其他科任教师一起用心经营了六年。

过去,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教材陈旧,教法僵化,忽视母语教育的民族性和人文性。我认识到,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要体现一种人文的关爱,从人的素质发展的规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在这样的教育理论指导下,我“尊重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开展了题为“语文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的教改实验,建立了“积累-感悟-创新”这一全新的教改模式。

1998年,吉林省教委推广了我的教改经验;2000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和吉林省教育学院在吉林市共同主办了“窦桂梅语文教改成果展示会”。有人评价,在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教育史上,为一位普通的小学教师如此兴师动众开会,恐怕也不多见。

2001年,作为国家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的主讲人,我又走进人民大会堂,作了《为生命奠基--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的专题报告,《人民教育》全篇刊发。

关键词:突破

故事:从课外打包围战的探索,到完全进入课堂主阵地

如果抱守以往的经验或成绩,自己的专业就会停止成长。

进入新世纪的2002年,我调入北京这“百川汇合”的教育入海口,来到教育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海淀区,工作于清华附小。在这国家课程改革的重点实验区,我获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提升。

回顾以上我第一个班六年的语文教学探索,我在教学中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并且大多是利用课余时间实现的。我的课堂教学更多还只限于改良层面,总有那么一点“茶壶里面翻波浪”的味道--我感觉到,自己仅从课外打包围战,而未完全进入课堂主阵地。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尝试通过“主题”教学,打破以往孤立割裂的学习范式,让语文教学紧紧地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从整体上着重于人性的开发与启蒙,认识生命个体的尊严、价值与美好,建立人与世界和谐美好的联系,培育对生命的尊重、对审美的追求。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2004年3月27日,北京海淀区教委在清华附小专门为我召开了“窦桂梅专业成长思想研讨会”。我发言稿《创造生命的课堂--主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全文刊载于《人民教育》,此后,这项成果多次获奖。

2013年10月,海淀教工委和海淀教委联合举办“窦桂梅教育教学思想实践研讨会”,进一步确立了主题教学思想内涵,明确了课程体系、课堂操作模式等,形成了主题教学理论,肯定并推动了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建设。2014年9月,“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升华

故事:啃起了课程整合这根“硬骨头”,打造“1+X课程”体系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清华附小一直在寻找清华附小课程改革的途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任务,们啃起了课程整合这根“硬骨头”。既面向全体,又满足个性;既提高素质,又减轻负担;既尊重分科,又提倡综合。构建“1+X课程”体系!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作为国家的教育组织机构,必须完成国家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是底线标准,是实现学生“健康、阳光、乐学”的根本途径。但在落实的过程中,为了“减负增效”,减少甚至避免重复、陈旧、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则需要用整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校本化。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置,对国家课程进行适当补充,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阳光、乐学”。

“+”:连接“1”和“X”,但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通过调整

“1”与“X”的内部结构,从而使二者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我们希望二者形成“黄金分割”的美学比例,即基础性课程站到课程总量的70%左右。

就这样,教师在知识中思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思考教育,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学校聚焦工作重心,通过课程研究将“育人”落到实处。

篇9:听特级教师讲座有感

南平小学

最近,国培计划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走进了我县,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来自特级教师王亚丽老师和省骨干教师范晓芳老师的两堂精彩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我觉得上课教师应该具备活泼开朗,热情向上的乐观性格。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的会感染到学生,带动学生的情绪跟积极性。如王老师和范老师上课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让我感受到老师特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有效的操作活动,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第二,要精心准备,肯花心思,肯动脑筋,耐心总结。肯花时间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肯花时间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那些方面容易接受,那些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肯花时间在研究教法上,要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当的游戏与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常教常新。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很多出彩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令人忍不住叫好。这些游戏跟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哪里来得呢?自然是教师动脑的结果;我觉得还得在上完课后肯花时间去分析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包括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学生才会崇拜其,乐于与之交往。同时,“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各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能否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是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重难点”,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都有可能使他们悔过“自新”教师应对后进生适当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应尽量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感。

第四,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在对名师课堂智慧的挖掘中,课堂细节中蕴涵的盎然春意最能打动我们。那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有热烈的争论,有善意的宽容,有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来自于名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上一篇:小班主题活动《动物好朋友》下一篇:其美多吉观影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