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2022-07-17

第一篇:特级教师教学实录

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 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 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

48、1

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

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 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 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 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 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 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然后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练习后反馈。)

师:课桌的宽大约是4分米,写在哪里?(指名到黑板米尺图上指一指)

长是几分米,写在哪里?(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依次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刚才用直尺帮助我们找小数,其实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整数。前段时间我们还学过了分数。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其实,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下面学习一位小数埋下了伏笔。】

师:(指着米尺图)象这儿,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它还是表示这么长。其实这么一个长度用小数也是可以表示的,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这个小圆点前面是0,你猜猜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 生1:可能表示10,因为1米=10分米。1分米是1/10米。 师:虽然在小数里看不到10,你就猜是10。有一定的道理。 生2:我觉得不是表示10,而是表示没有满1米,所以就用0表示。

师:对!这个小数表示的长度其实与整数、分数表示的长度是一样的。照这样,4分米就可以表示成有几个0.1?

生:4个0.1就是0.4米。

师:那6分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 (学生回答后,依次板书:0.4米 0.6米)

师: 这三个小数与以前学过的用整数、分数表示的结果是一样的。现在,用小数表示你刚才测量的课桌的长和宽是多少呢?

生:课桌长0.6米,宽0.4米。

师:如果老师想知道课桌的高度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你准备怎么办? 生:先测量,再用小数表示。

师:可以先估计有没有1米高,再同桌合作测量,并互相说一说。 生:(活动略)

师:现在我们一起到书上找一找小数。(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做完后校对,做对的点头表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测量,找到了一些小数。其实,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数,也可以找到小数。 (再出示“想想做做”的第3题。让学生做完后思考:你觉得今天学习的小数跟什么样的分数有关系?) 生:上面都是几分之几的分数。 师:分母都是几呢? 生:分母都是10。

师:老师再说几个十分之几的分数,你能说出相应的小数吗? (师生之间,同桌之间进行练习。)

【评析: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米尺图,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一步步引导学生根据分母是10的分数找到相应的小数,并着重讲解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两个例题的教学各有侧重,从半扶半放地引导,到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探究,显示了教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教学风格,把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动态的演示,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呼吸的课堂里快乐遨游。】

第二篇: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小学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流程:

一、 复习引处

1、 抄写词语。

2、 说说《花钟》的意思。

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出示:“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2、指导读出意思,读出情趣。

三、 欣赏语言,积累 1) 自主学习

花钟的设计是那么巧妙,奥秘就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快点去探寻奥秘吧!

奥秘发现了吗?谁能读一读。 2) 出示: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3) 欣赏语言和朗读指导 体会不同的时间开放不同的花。 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4) 背诵竞赛 5) 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看着画面背诵

出示开放的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运用书本语言说说如何开放。

四、 品读课文,表达

师: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奥秘又在哪里? (引读中揭示奥秘就在于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 总结拓展,写话

1、 原来奥秘在这里。花儿开放的时间跟“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有关系。因为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的时间不同,生物学家发现如下的花也不不同的时间开放。 出示:

麻花在凌晨3时左右( ) 清晨4时,羊须草( ) 清晨6时左右龙葵花( ) 蒲公英则在早晨7时左右( ) 到了中午12时,太阳花( ) 下午5时多,紫茉莉( ) 月亮升上了天

空,晚香玉( )

2、 学生写话。

板书设计: 花钟 不同时间开花 发现奥秘

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 钟面 时钟 陆续 大致

曹群娜 整理 听后感: 花儿在简约中绽放

听了吉春亚老师的《花钟》,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简约的魅力。在吉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中,吉春亚老师的教学目标设定非常简约,就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描写不同花开放时(即第一自然段)用词的准确,能在课堂上背诵该段并模仿以上的写作特点写一两句话。 从目标出发,吉老师抓住了朗读——积累——运用这条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策略,使目标得以落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用不同的动词——“吹、绽、醒、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羞一现”,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然后在齐读中感知内容,在伴着图片展示的导读中加深对比的认识。通过老师读句子,学生动作演示花开的样子,引起学生关注动词运用的形象与生动,提出“读出意思,读出画面”的要求,这样带着要求反复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花的世界,体验开花的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入情入境,而且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较为熟悉,在这基础上进行背诵竞赛,就能水到渠成了。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后,就要学习文章的写法加以运用了。吉老师出示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平时接触、观赏较多的花卉,让学生进行模仿写话,并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动词,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地动了起来,思维之花在简约的课堂中绽放。

值得商榷的是,朗读应是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在朗读时应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这样课堂会更精彩。 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超越,在超越中接近目标,实现梦想

第三篇:特级教师王文丽:《风筝》课堂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做《风筝》。(板书课题)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书写过有关风筝的文字,我们先来读读这样两首古诗:(出示文字)

生:(齐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面没有写到风筝啊?怎么老师说这首诗也是写风筝的呢?生:这首诗里面说“忙趁东风放纸鸢。”“纸鸢”就是指风筝。

师:你说的真好!联系上面的句子看一看,这是说孩子们放学回来得很早,于是—— 生:(齐读)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我们再来读第二首。

生:(齐读)春衣称体近清明,风急鹞鞭处处鸣。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能读懂吗? 生:能!

师:孩子们为什么着急地直拍手啊? 生:因为他们的风筝被风吹落到树梢上了。

师:这是古人诗句中的风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谁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课文可能是讲什么的? 生:可能是讲风筝的样子和用途。 师:你猜测这是一篇说明文。 生:讲了和风筝有关的一个故事。 师:你认为更侧重于叙事。 生:讲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流浪的孩子,非常思念他的母亲。他在风筝上写下自己的心愿,然后放飞风筝,让他替自己去寻找母亲。师:啊呀,一只小小的风筝就引发了你这么多多情的遐想,那么,这篇课文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王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请你认真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或者问问老师和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什么了? (学生拿到课文,自己小声练习读)师:(行间巡视,不时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有同学提出来这两个字不认识,看黑板。(板书:憧憬)谁知道什么叫“憧憬”?

生:憧憬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看来跟心情有关,表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神往。

师:还有同学提出这个字不认识,(板书:倏)这个字念“shū”,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摇头)

师:等一下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它。好,下面我们来请几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着风筝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了“倏”的意思,教师相机评价。略) 师:我们没有接触到课文的时候,大家预测了很多课文可能写了什么,现在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的事情。

师:你是从哪儿找到了这个答案?

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说“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师:真好,你真会发现。(打出文字投影,师范读了这句话) 你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作者在童年的所有回忆当中情有独衷的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呢? 生:因为作者说那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体会得真好,请你们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作者对风筝的感情。(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汇报,通过评价来进行感情朗读的指导)

师:这句话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因为我们发现,它还领起了下文。接下来的课文很自然地就记叙了作者他们做风筝和放风筝的情景,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学生默读课文,分段标画,指名汇报,教师有意设疑,提出找风筝是否应该独立分为一段,在学生的辩论中达成共识——找风筝的过程也是放风筝这美好游戏的一部分)

师:你觉得作者在做风筝和放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从哪儿可以体会到他的心情?请你再一次默读课文,把你能够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学生默读,进行标画,练习朗读,反馈交流)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你体会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生: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出示相关文字投影)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语吗? 生:用心 生:认真 生:专心 生:一心一意

师: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呢?生:我认为是一只原本想做成像蝴蝶样,而实际上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师:你读书真细心。 生:我认为是一只被作者他们称为“幸福鸟”的风筝。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

生:因为在孩子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

师:看来,我们很容易被这样的一份纯真所感染,那么为什么孩子们还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呢?

生:因为风筝寄托着他们的憧憬和希望。

师:看来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憧憬”这个词语的意思,用在这里很准确。 生:因为他们想让自己也跟着风筝飞上蓝天。

生:我们知道人是没有翅膀的,根本不可能飞上天空。但是风筝可以,这也就是说,风筝可以完成孩子们的愿望。

师:是呀,当我们脚踏大地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却可以像风筝一样飞翔在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我注意到这一段当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做个蝴蝶样的吧”,你觉得这句话可能是谁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说的。

生:可能是作者的小伙伴说的。 师:为什么作者没有注明是谁说的呢? 生:可能是过去的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了。 生:我觉得这不是重点,写不写都无所谓。

师:我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说:“是谁说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童年做风筝那美好的一幕已经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一份美好与甜蜜再来读这一段。 (学生感情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师:请同学们继续汇报。

生:(读文)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师:大家看文中的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右边是个羽毛的“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会怎么样呢? 生:飞得高。 生:飞得快。 师:你们通常用“翩翩起舞”这个词语形容什么? 生:形容蝴蝶。

生:形容像孔雀那样的鸟。

师: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学生练习读,指名汇报)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生:村里人惊奇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这是说村里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生:村里人羡慕地说:“放得这么高!” 师: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 生:羡慕我们把风筝放得高。

师:仅仅是因为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生:羡慕我们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还记得我们刚才读过的诗句吗?(出示文字投影)村里人羡慕我们的原因就是——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是呀,我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段。(学生练习读)

生:(继续汇报 读文)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师:你读得很好,我感受到了风筝飞走时孩子们的焦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谁还能讲一讲呢?

生:从早晨玩到下午,孩子们都不肯停下来,可见他们对风筝的迷恋。 师:“迷恋”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到位,我很欣赏。

生: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

师:这里面谈到了“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两个成语,分别该怎样理解呢? (板书:大惊失色,引导学生逐字理解。大:吃惊的程度 惊:吃惊 失:失去 色:颜色 大惊失色:表示因为吃惊而使得脸都变色了。)

师:我们再来看“千呼万唤”这个词语。(板书:千呼万唤)“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 生:喊了很多遍。

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生:着急。

师:刚才我们读过的诗里面,哪一句就表示风筝飞走了,孩子们着急的心情?(出示文字投影)

生:忽听儿童急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筝。

师:是呀,孩子们着急地又是拍手,有时叫喊,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

生:风筝,你快回来!生:我会觉得惋惜。风筝啊,你怎么丢下我们就飞走了呢? 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这就叫做—— 生:千呼万唤。

师:我们民族的文字当中,有很多词语都是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生:千山万水师:这是形容走了很远的路,历尽了艰辛。 生:千言万语

师:这是形容说了很多话,写了很多话,要表达的情感实在太多。 生:千军万马师:你们说这是形容什么? 生:兵很多,队伍很壮大。

师: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有留住风筝。有谁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也体会到作者对风筝喜爱的感情了吗?

生:(读文)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 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板书: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 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寄托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

生: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了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希望 幸福 理想 快乐 童真)

师: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出示文字投影,课文的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生:我觉得孩子们那么执著地寻找着这只风筝,一定可以找到的。师:有没有人认为可能找不到。(很多同学举手) 师: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生: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你们知道吗? 生:贾平凹(āo)

师:板书并讲解。这个“凹”字在这里应该念“wā”,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作者出生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长大,作者的父亲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给贾平凹起了一个小名叫“平娃”。他们那里的方言把这个“凹”字读作“wā”。当作者长大之后成了作家,进了城,他给自己起名叫“贾平凹”,我想可能是为了怀念在农村的生活吧。他常常说对别人说:“我是一个进了城的农民”。他写的很多作品都跟农村生活有关,最近他刚刚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秦腔》,感兴趣的话你可以找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一只小小的风筝唤起了我们诸多的情感。其实不光是高鼎、杨韫华、贾平凹写到了风筝,还有很多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和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相近,现在请你来看一看。(出示歌词 教师唱给学生听 请同学们联系这首歌思考:《风筝》除了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理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童心的自由,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颜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学生、听课教师热烈地鼓掌)

师:掌声过后是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听懂了作者的感情呢? 生:我觉得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

生:“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就是说作者盼着小伙伴和自己一起来放风筝,童年无瑕。

师:“记得那年”,表示作者现在已经长大了,但是童年的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永远也忘不掉的回忆,那年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生:“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作伴。”这是说作者对家乡的思念犹如一根长长的线,一直萦绕在自己的脑海里,他希望把自己的祝福和思念由风筝带给家乡。(掌声)师:一头系着游子的情意,一头牵系着故乡的土地。你们理解得真好!这就叫做“乡情”。(板书:乡情)这一次,请你们再来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对童年的怀念。(学生每人练习有感情地完整地读一遍课文) 师:同学们,其实在不同人的心中,风筝身上承载的情感也是不同的。刚才我们说贾平凹的这只风筝上承载着他的乡情、童真、理想、幸福,接下来我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只风筝。 师:(边出示诗歌,边配乐讲解:这首题为《风筝》的诗歌是我的一位网友写给我的。我在网络上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溪桥。我的这位网友与我相距千里,可能在她的眼里,我就是一只风筝,于是她写下了这首《风筝》送给我,不知道你们是否能够读懂她对我的情意?能否读懂这只风筝上承载的是怎样的感情?学生自由读)风 筝——致溪桥当燕子剪去冬天的残云系着美丽的凝想,我的“幸福鸟” 蘸着风儿,在碧空下书写飞翔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 „„ 牵一牵,你近了放一放,你远了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 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看到你们这么动情地读着这首诗歌,我不由地又想起了我的这位朋友。她的这只筝向我传递的是什么呢?

生: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却饱含着浓浓的友情。 师:(板书:友情)还有谁想倾诉?

生:我觉得这个朋友虽然跟你远隔千里,但是她„„但是„„

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自己语言的苍白,好像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这样一份珍贵的感情。我请别人来替你表达好不好? 生:(激动地点头)

生:她向你表达的是远隔千里,但是真挚、纯真的友情。“目光越过一树一树的花开,念读你一路洒下的透明诗行。”是说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她经常可以看到你在网络上留下的一句一句美好的语言。师:是不是真的这样?等一下有人会回答你。

生:这首诗就是有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感觉,你们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却紧紧地连在一起。(笑声 掌声)

师:你从哪里读懂了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呢?

生:“长长的丝线两头缠绕,这头是我温热的手心,那头是你多情的眼睛。”

师:孩子们,你们真的很会读,你们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我要告诉大家的是,这首诗的作者此刻就坐在你们的身边。 生:啊!(睁大了眼睛在找) 师:想不想认识她? 生:(激动不已)想—— 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你们吴江人,我的好朋友张学青老师。就像你们说的那样,她跟我远隔千山万水,但是我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你们是不是想听一听作者说一说,你们刚才体会得对不对。我们请张老师给大家说说。

张:我非常感动。我曾经以为现在的孩子离诗歌很远,并且告诉王老师孩子们要读懂这样的诗歌可能很难。但是吴江实小爱德小学的五年级的孩子们真的很了不起。我觉得,读不懂诗歌是正常的,但能读懂诗歌是超常的。(掌声)王老师是我的朋友,我们通过网络认识,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爱好,比如说爱语文、爱课堂、爱学生、爱生活。我们都觉得能够给朋友温暖是生活当中非常美好和幸福的事情。这里面所说的“美丽的凝想”指的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志趣和爱好。我们相识三年,她在北京,我在吴江,不能够经常见面。我们就靠着网络、靠着电话、靠着那根长长的线,联系着,互通有无,交流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也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首诗当中还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告诉她,也一定要告诉大家:“一脉细线,传递我37℃的恒温。”(学生表示不解)这里的恒温既是指人体的正常温度,也指友情当中非常宝贵的给彼此温暖和慰籍,同样也表达了我们对友情的美好憧憬。愿我们的友情如青青河边草一样,无论春夏与秋冬,一样的青翠—— 师:一样的勃勃生长。 师:谢谢张老师。其实我们真的很难得这样直接地读到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因为我是到吴江来上课,所以我也特意选择了《风筝》这样一篇课文,我觉得在这样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地方,这样的一篇文章最能表达我这样的一份心情。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作者的心。下面请你们通过朗读把体会到的这种友情的可贵读出来。(学生感情充沛地齐读这首诗歌)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两篇《风筝》,感悟到了不同的人对风筝有着不同的情感。今天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篇题为《风筝》的文章的片段。说到它的作者,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鲁迅。(学生面露欣喜和激动的深情)鲁迅也写过一篇《风筝》,虽然他的有些语言很难懂,但是五年级的你,愿意挑战难题的你,大致还是可以读懂的,请你自己默读这个片段,看看鲁迅的风筝又承载了怎样的一份感情。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生:作者原来以为放风筝是不好的事情,后来才知道儿童时代应该是以玩为主的,风筝是儿童最好的玩具。

师:你读懂了一部分。课文里的确讲到了“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 生:我读懂了歉意和亲情。因为他看过一本儿童书之后,感到自己的做法是对弟弟精神的一种虐杀。当他想补过的时候,为时已晚,他们都已经是长了胡子的人了。 师:鲁迅曾经为自己的做法而内疚,这的确是一份愧疚的亲情。

生:其实鲁迅也是很爱弟弟的,但是他对弟弟的那种爱让弟弟感觉到难受和失望。 师:所以当他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事情,而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时候,那份对弟弟的愧疚就更加啮齿着他的心。爱也好,愧疚也罢,这只风筝上重重地书写了两个字,那就是—— 生:亲情。

师:(指板书小结:同学们,我们从贾平凹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童真和乡情;从张老师,也就是我的朋友小青的风筝中感受到了纯真的友情,从鲁迅的这只风筝上体验到了亲情。看来,每个人对风筝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有着独特的解读。那么,属于你自己的风筝上又书写着什么呢?接下来请你们在纸上写下自己对风筝的理解。黑板上的词语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喜欢像张老师那样写诗的同学也可以写诗。 (学生配乐写话,,大约 10 分钟 教师巡视、指导)

生:春风吹过飘落叶,我家池头做风筝。蓝蓝的天上飘着云,美丽的风筝载着我们的童年向上飞„„

师:谢谢你用语言给我们营造出了这样一幅春景图,我想帮助你修改一下前两句:“春风吹过叶儿青,我家池头做风筝。”你看这样可以吗?生:可以。 生:风筝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留下的是我的快乐,带走的是我的悲伤。

生:风筝是那样普通的玩具,只有薄薄的一张纸,可是当我把它拿在手里时,却是那样沉甸甸。当风筝凌空腾起的那一刻,那种愉悦的感觉随风拂过,沁人心脾,仿佛带走了我所有的烦恼。风筝在天空中翩翩飞舞,那是我会飞的化身,尽情在天地间翱翔„„ (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孩子们,为你们自己的精彩鼓鼓掌吧!

生: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记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细细的麻绳,是一种温暖的友情;那一个个风轮,是一种亲情。师:我不知不觉地受到她文字的感染,也想来读读这首诗。可能个别地方会有一点变化,请你认真听。风筝是我童年的理想,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掀起我对风筝的回忆,看那翩翩飞舞的天使,打开我尘封的记忆。那一根根细细的麻绳,承系的是一种纯洁的的友情;那一个个小小的风轮,转起的是扯不断的亲情。

生:(有感情地)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载着我的憧憬和希望,飞向远方„„飞到首都北京,向冉冉升起的国旗敬个队礼,向毛主席的故居鞠个躬;飞到那千年古城南京,向孙中山遗像献朵花,在玄武湖旁吹着湖风,心如洁玉„„最后飞到西藏,向藏族人民送上一份真挚的友谊,置身布达拉宫享受佛教的神圣„„一只小小的风筝,一只普通的风筝,带着我对祖国的热爱,飞向远方„„(热烈的掌声)

师:(激动地)孩子们,刚才我们从不同的风筝上,体会到了不同的感情,譬如:乡情、友情、亲情。你们从这位同学的风筝上又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板书:爱国情)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独特,很了不起。不过我告诉你,天安门不是毛主席的故居,你可以把它改成“毛主席工作或者生活过的地方”。

生:(深情地)哥哥,你还记得吗?在小时候,风筝一直是我们的最爱。年年一开春,我们就扯着风筝,往田埂上跑。我在一旁叫,你在一边跑,放得那么高!现在,你已经不在我身边,但风筝依然是我俩的最爱,依然是我们互相思念的象征。如今,看着挂在墙上一年的风筝,我就不由地在想:哥哥,等你毕业了,等燕子飞回来了,等花儿重开了,等草儿再绿了,我们再一起扯着风筝放飞,放飞我们的希望,好吗?(热烈的掌声)

师:(眼里含着感动的泪)我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第四篇:特级教师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实录

徐斌课堂教学《平均数》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课前准备:拿出一只你最喜欢的笔,需要用橡皮、直尺的带好,草稿本有的带好,

提问:最喜欢什么游戏?

学生交流:搭积木、斗鸡、老鹰捉小鸡、捉迷藏、搭电路图……

一、玩游戏

谈话:现在分男生女生队进行套圈游戏,老师想用这样的方法统计图 左边统计男生,右边统计女生,这里有两个箭头,朝上的箭头表示套中的个数 ,一个小正方形表示套中5个。

问:朝右的箭头可能表示什么? 生:人数

请学生做裁判,比赛开始

出示统计图1,请学生观察:男生4人,为公平起见,女生队也派4人。 出示男生队套圈成绩,发现:每个男生都套中7个。 问:男生队的成绩如何(还不错)

引导:男生队成绩都是7个,他们的水平都一样,4个人的整体水平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7 出示女生套圈成绩,发现女生整体水平是6 第一轮游戏结束,男生赢

第二轮:男生:

6、

9、

7、6 女生:

10、

4、

7、5 请各位裁判判断,现在那个队赢了? 交流:男生28 女生26 板书:6+9+7+6=28 10+4+7+5=26 第二轮结束,男生赢

第三轮:男生:

7、

7、

7、7 女生

6、

6、

6、6 女生:

6、

6、

6、

6、6 问:哪一个队赢? 学生产生质疑:不好确定。

通过直观图观察发现:男生的整体水平是7,女生的整体水平是6

第三轮结束,男生赢。

决赛:男生:

7、

9、

7、6 女生:

10、

4、

7、

5、4 问:同学们看,哪一队赢? 交流:生1:男生,凭感觉来比。

生2:不好判断,女生有最高的也有最低的。

今天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板书:平均 问: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分成2分,每份都相同。板书:平均数

追问:还有谁知道平均数?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平均数应该是处于什么位置的数?

生:处在中间位置的数

二、建构新知

1、探索平均数

问:谁能把它变平均了?

生1:把9各分两个1出来拿给2个6,这样变成了4个7。这样就平均了。 发现:7就是

6、

9、

7、6这4个数的平均数 追问:同学们是怎么得到平均数的? 指出: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生2:总个数除以总人数 指出:可以先求和再平分。 学生独立计算女生的平均成绩。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生:移,把10拿出4平均分给刘同学和沈同学。、 生:总分数除以总人数

哪种方法哪种好? 交流发现:求和平分

2、理解平均数

(1)初步交流:你觉得平均数是一种怎么样的数? 生1:中间数

生2:平均分出的数

(2)在求平均数的时候,用了两种方法:移多补少、求和平分,你觉得平均数在哪个范围之间?

交流发现:平均数在最大和最小之间。 问:什么时候用移多补少方便?求和平分方便?

三、巩固应用 1、基础练习

练习1: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两种不同的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取长补短。在数学上就是移多补少。 练习2:

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 追问:用什么方法?

生:先把24其中4厘米分给粉红色,再把2厘米分给黄色。

生:把黄色中1厘米分给粉红色,在把紫色的9厘米平均分成3份,1份黄色1份粉红色,1份自己。

2、拓展练习

练习3:下面是华江果品店上星期5天卖出苹果和橘子的数量。

生:苹果和橘子星期一卖的少,星期五卖的多。 如果你是经理,你准备什么手段? 星期一卖的便宜点,星期五卖的贵一点。 星期一和星期五都卖的便宜点。

利用周末进货,进货要注意点什么?橘子和苹果进的货一样多吗? 交流:生:苹果多一些,感觉苹果星期一和星期五的-苹果数量多一些

用数据说话,同桌两人合作算出苹果和橘子的数据 苹果40 橘子35 也可以从平均数来看出多买哪种? 练习4:篮球比赛

平均身高是160cm,篮球队中有身高是155cm的吗? 生:有,160只是平均数

提问:现在的平均数比160要高,那进来的那个人的身高会是多少? 是高一点点吗?

四、回顾反思

1、回顾思考:什么样的数是平均数?

生:平均数比最高的数小一点,最小的数高一点。

2、终级PK赛:

周晓红如果套中多少个女生就能和男生打成平手?

5个人,每个人就是6个,如果再来6个,平均数就是6个,要和他们平手,每个人都要增加1个,6+6=12。

3、联系生活:

找一找:生活中哪里会用到平均数?

第五篇:特级教师吴正宪商不变教学实录

学生的思维碰撞搭台

——商不变性质课堂实录

吴正宪老师执教

(一)故事设疑 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

1、听口令做动作(坐下、起立)。

2、听口令做相反动作(坐下—起立,起立—坐下)。

3、看手势做动作(手正面—起立,手背面—坐下)。

4、看符号做动作(1—起立,2—坐下)。

提问:这当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板书:变 不变) 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除法算式中的变与不变,有兴趣吗?

1.师讲故事。

花果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南里住着一群猴子。有一天,猴王给小猴子分桃子。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只小猴子吧。”小猴子听了,我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又说:“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桌子,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3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觉得占了大便宜,开心地笑了,猴王也笑了。谁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呢?(一个小小的故事,一个有趣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极大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按照这3种分法,每只 小猴得到的都是2个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2: 6÷3=2

60÷30=2

600÷300=2 师:真聪明!(同时板书算式)

2.观察这几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几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 3.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你还能编出几道商事2的除法算式吗?

生:12÷6=2

24÷12=2

30÷15=2 ……(选其中一道板书) 4.师提问:怎么编题,商总是2,你有什么窍门吗?

(二)合作学习

教师指导

(三)小组汇报 各抒己见 1.第一组发言:“拿60÷30=2来说吧,被除数60乘2,除数30也乘2,就得到120÷60,商没变也是2。被除数60除以3,除数30也除以3,就得到了20÷10,商和原来比也没变,还是2。”

第二组发言:“还是拿60÷30=2来说,被除数和除数都乘5,就得到了300÷150=2,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6,就得到10÷5=2。被除数和除数变了而商不变》”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2.教师在板条上写出算式:

60÷30=2

(60×2)÷(30×2)=2

(60÷3)÷(30÷3)=2

(60×5)÷(30×5)=2 (60÷6)÷(30÷6)=2 ……

3.师:同学们观察得很好,都是找到一道标准题,拿其他的题目与标准题相比,看到了被除数和除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而商不变,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个观点,我把大家说的算式表示出来,是这样的吗?(生:对,学生看着这些算式,不住的点头) 4.师:对这些算式的排列,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吗?

5.一女生站起来说:“我想给您提个意见,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太乱了,如果把这些算式重新排一下,看起来就更清楚了。”

6.小女孩在老师的帮助下,将刚才写的板条重新整理分为两栏:

左边是:(60×2)÷(30×2)=2

(60×5)÷(30×5)=2 ……

右边是: (60÷3)÷(30÷3)=2 (60÷6)÷(30÷6)=2 ……

7.师:同学们,这个意见提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左边的算式都是被除数和除数乘一个数,商没变,右边的算式都是被除数和除数除以一个数,商没变。她把这些算式分成了两类,更清楚了。”

“既然大家都说这个意见好,我们就接受这个意见,谢谢你,小姑娘,你观察问题很有顺序。”

8.谁能把这些算式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1:小男孩说:“我通过研究发现,这几个算式里,被除数变大,除数跟着变大,商不变;被除数变小,除数也变小,商也不变。”

9.吴老师根据他的回答在黑板上写出:“被除数变大(小),除数变大(小),商不变。” 自言自语道:真的是这样的吗?

10.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讨论,使学生明确:变大可以是同时加上一个数,变小可以是同时减去同一个数,但是这样的情况,商都会变。一位勇敢地女孩说:“加一个数,原数也变大,减一个数,原数就变小,可是商变了。应该说如果被除数乘几,除数也乘几,商不变,或者说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也除以几,商也不变,这么说更准确。” 11.教师鼓励性的小结:

对小女孩说:“小姑娘,你真棒!我欣赏你流利的表达,更佩服你的勇气。你敢于挑战对方提出不同的意见,很了不起。”

对低着头的小男孩,拍拍他的肩膀亲切的说:“小伙子,你也勇敢,正是有了你的发言,才给我们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考,一次有意义的讨论,使我们大家对这个问题了解得更深刻了,谢谢你。”

12.接着教师进一步引导:“乘几用数学语言可以说成扩大几倍,除以几可以说成缩小几倍。谁能把刚才的发现这个规律再完整地叙述一遍。”

13.有了刚才的交流,同学们更踊跃了,一位一直没有发言的同学在吴老师的邀请下,站起来大声说:“在除法里,被除数扩大几倍,除数也扩大几倍,商不变;被除数缩小几倍,除数也缩小几倍,商不变。

14.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发现了这样一条很重要的规律,这就是商不变规律。(板书课题)

(四)举例验证 质疑提高

1.师:这个性质对所有的除法算式都适用吗?你们有没有对其他算式进行试验过呢? 2.学生用不同的算式开始验证: 生1质疑12÷6=2,8÷4=2,这两道题之间也符合这个规律吗?

(五)反馈练习 深化认识 1.抢答:根据3120÷260=2,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312÷26=

31200÷2600= 1560÷130= 6240÷520= 312000…00÷26000…00=

(1000个0) 2.判断下面的算式,哪一个与12÷3相等。

(12×2)÷(3×4)

(12+9)÷(3+9)

(12÷6)÷(3×6)

(12+12)÷(3+3) (12×3)÷(3×3)

3.揭示生活中商不变性质的应用。

启发学生发现:买3件衬衫120元,买6件同样的衬衫240元,买9件同样的衬衫360元,也可以用商不变的性质。衬衫的件数扩大几倍,总价钱也扩大几倍,而衬衫的单价不变,即商不变;等等。 4.找朋友。

一位同学手里拿着卡片32÷8=4走向讲台高呼:“我的朋友,请过来!”,其他同学拿着事先发的卡片完成游戏。 附: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性质

60÷30=2

(60×2)÷(30×2)=2

(60÷3)÷(30÷3)=2 (60×5)÷(30×5)=2

(60÷6)÷(30÷6)=2 (60×10)÷(30×10)=2

(60÷5)÷(30÷15)=2 ……

……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

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上一篇:推荐植树的牧羊人下一篇:统计数据自查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