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2024-05-03

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精选4篇)

篇1: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心随“经典”,轻舞飞扬

——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小学语文经典诗文诵读研讨观摩会”。特级教师精彩纷呈的古诗词教学艺术的展示,令人或感动,或沉醉,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这些名师中,吉春亚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前一阶段,我们学校掀起了“窦桂梅热”。如果说,窦桂梅老师是一朵激情燃烧的玫瑰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则是一朵清新、淡雅的玉兰,呈现出了和谐与宁静、坚定和淡泊的原色;如果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风格如同热情奔放的大海的话,那么吉春亚老师的课堂教学就犹如涓涓流淌的小溪。为了进一步了解吉春亚老师,我专门上网阅读了有关她的资料:吉春亚是北京小学一位青年特级教师,今年四十二岁。(也许是酷爱语文教学和学生的缘故,娇小漂亮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了许多。)她的教学自成一派——带有浓浓“语文味”的且不乏诗情画意的“言语学习型”的教学风格。有权威人士称,她是我国小语界“高效创新诗化教学”代表人物。她曾主持和参与“语文思维训练”和“小学学科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6 项省级课题,其成果获得全国小语会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另还撰写出版了教学专著等书籍18 本,又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参考》、《中国小学语文论坛》等报刊发表论文、教学设计百余篇,百余次在全国各地举行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吉老师还特别钟情诗歌散文的创作,已发表的有40余篇,另有20万字的散文书稿即将出版。

这次吉老师执教的是“趣识对联”一课。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也是国粹。吉老师让孩子们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感受到对联形式、内容、意境的美,感悟到经典的无穷魅力。课堂上,在极富韵味的古典乐曲的浸润中,在吉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下,一幅幅对联恰似一条条彩带,将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又像一杯杯陈年佳酿,飘荡着醉人的醇香。此时,师生们互动无拘无束,几千人的会场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所有人的心随着经典诗词,随着吉老师演绎的经典课堂,一起轻舞飞扬……

一、经典的教学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

课前,一拿到教材,我就在想:这样的教学内容,一般人是没有底气上的,教师一定要有深厚扎实的文学素养,才能给学生高层次的点化,否则是对国粹的亵渎。但亲眼目睹吉老师精心建构的课堂后,不禁豁然开朗。这堂课由四大板块组成:

(一)知“对”义。出示语言材料后,吉老师和学生一起用手打着拍子诵读: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苍穹;高对低,左对右,前沿对后方;高山对流水,花草对树木……那响亮 的掌声,整齐的诵读声,很快把学生带进了诗的意境。学生在饶有趣味的诵读和“对对子”游戏中知道了什么是“对仗”和“押韵”,更品尝到了“初试牛刀”(即尝试对对子)后的乐趣。

(二)识对联。吉老师出示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对联字数相同,词义相等,节奏相协,音律和谐的特点。

(三)挑战对联。在这一环节中,吉老师设计了许多富有挑战性的活动来巩固、深化对对联的认识,如区分上下联,根据相关意思找上、下联,根据提示填对联,送对联等探究性活动。印象最深的是“听故事对对联”:有一个县令想在长江里游泳,可是边上有一个小孩不肯回避,于是县令对小孩说:“我出一句上联,你如果能对出下联,我就免你死罪。上联是:千年枯树作衣架。”学生情思飞扬,对出下联:万里长江当浴盆。其次是“送对联”。出示的大部分对联都是吉老师自己创作的。她问学生:“你想要哪幅对联,准备送给谁?为什么?” 学生们兴致极高,争相作答,一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样别出心裁的学习形式,学生学对联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

(四)拓展对联。有人说,一堂好课应像一篇文章的精彩结尾,要达到“文虽完但意无穷”之效。一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应留给学生更深的思考和长久的兴趣。在我看来,吉老师这堂课的结尾就是点睛之笔。简单总结后,她让学生把题

目补充完整:“题目‘ 识对联’还少一个字,你认为填哪个字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们根据本堂课学习的内容,有的认为填“赏”,有的认为填“趣”。吉老师把题目补充完整后,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如果把这个题目作为一幅对联的上联的话,请你对出三个字的下联。想到了就发到吉老师的手机上。我的手机号码是……

老师话音刚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下联了。此时的学生,完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这样的课,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诗化的课堂语言带给我们别样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的确,准确得体、幽默独特的课堂语言就像一剂催化剂,它能催生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它又似一种魔力,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在40分钟的课堂中,我的耳朵总能聆听到吉老师那诗一般的语言。

课一开始,吉老师就以她那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对语文的热爱。随着一声“上课”,同学们立刻站了起来,“同学们,语文课快乐!”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但又墨守成规地说:“老师好!”台下传出了格格的笑声。“我说,同学们语文课快乐,你们该怎么说?”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似乎有所领悟。于是,我们听到

了孩子们那稚嫩的声音:吉老师语文课快乐。看似简单的问好,其实,吉老师用自己的情绪感染了所有的学生,给学生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她似乎在告诉每一位学生:这是一堂快乐的语文课。吉老师曾对她的学生说:“爱语文,可以借罗贯中的目光领略《西游记》中光怪落离的奇异世界;爱语文,可以借李白之笔去描绘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爱语文,可以感悟那‘落红不是无情物’的精神;爱语文,可以冲进牛毛般的细雨中去感受那种浪漫无稽的情调……”

教学过程中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现摘录部分如下:

“虽然是静悄悄地,但是我们的思维在涌动。”

“时间不等我们了,让思维的网线连接你、我、他。”

“让琅琅的书声在教室里飘起来。”

“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诵读声我爱听,请再读一遍。”

“我们和对联轻轻握手,感悟到了对联的神韵。”

“愿阳春白雪般的音乐与你永远相伴。”

“重重叠叠山,崎崎岖岖路,你更喜欢诗情画意的生活。”

“我们刚才亲切‘约会’的是什么?”

……

不仅如此,在吉老师的课堂上还多次引用了名家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一枝红杏出墙来;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此流畅的、富有诗意的语言,让学生在无形中感受着

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无时不在享受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启迪,真可谓“润物细无声”呀!

吉老师的妙语虽产生于即兴,但植根于她丰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她对学生的热爱,植根于她对教育理念新颖独到的感悟。因此,她的语文课充盈了“高效”、“创新”、“诗化”的特有魅力;她的课堂用语犹如涓涓溪流,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

聆听、品味了名师的教学,我思绪万千:没有丰厚的积淀,没有艰苦的努力,我们的教学怎么会达到如此上乘的境界?要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典课堂,我们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思考,思考,再思考!

篇2: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txt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一间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会吵醒隔壁的痛苦。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花钟》教学实录

执教:北京小学 著名特级教师 吉春亚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处

1、抄写词语。

2、说说《花钟》的意思。

二、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出示:“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这些花在二十四小时内陆续开放。

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这是不是很有趣。”

2、指导读出意思,读出情趣。

三、欣赏语言,积累 1)自主学习

花钟的设计是那么巧妙,奥秘就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同学们快点去探寻奥秘吧!

奥秘发现了吗?谁能读一读。2)出示: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3)欣赏语言和朗读指导 体会不同的时间开放不同的花。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4)背诵竞赛 5)检查背诵情况 学生看着画面背诵

出示开放的牵牛花、蔷薇花、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运用书本语言说说如何开放。

四、品读课文,表达

师: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奥秘又在哪里?(引读中揭示奥秘就在于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总结拓展,写话

1、原来奥秘在这里。花儿开放的时间跟“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有关系。因为温度和湿度、光照、昆虫传播的时间不同,生物学家发现如下的花也不不同的时间开放。出示:

麻花在凌晨3时左右()清晨4时,羊须草()清晨6时左右龙葵花()蒲公英则在早晨7时左右()到了中午12时,太阳花()下午5时多,紫茉莉()月亮升上了天

空,晚香玉()

2、学生写话。

板书设计: 花钟 不同时间开花 发现奥秘

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 钟面 时钟 陆续 大致

曹群娜 整理 听后感: 花儿在简约中绽放

听了吉春亚老师的《花钟》,深深地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中简约的魅力。在吉老师执教的《花钟》这一课中,吉春亚老师的教学目标设定非常简约,就是让学生感受作者在描写不同花开放时(即第一自然段)用词的准确,能在课堂上背诵该段并模仿以上的写作特点写一两句话。从目标出发,吉老师抓住了朗读——积累——运用这条教学思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策略,使目标得以落实。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课文用不同的动词——“吹、绽、醒、怒放、苏醒、舒展、开花、含羞一现”,表现鲜花开放的特点。然后在齐读中感知内容,在伴着图片展示的导读中加深对比的认识。通过老师读句子,学生动作演示花开的样子,引起学生关注动词运用的形象与生动,提出“读出意思,读出画面”的要求,这样带着要求反复朗读,引领学生进入花的世界,体验开花的情境。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不仅入情入境,而且对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较为熟悉,在这基础上进行背诵竞赛,就能水到渠成了。在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后,就要学习文章的写法加以运用了。吉老师出示了一些学生较为熟悉,平时接触、观赏较多的花卉,让学生进行模仿写话,并及时地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动词,让学生的脑筋真正地动了起来,思维之花在简约的课堂中绽放。

篇3: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王老师的课有月文化的支撑, 清幽旷远———让学生得文本之意, 万川映月———让学生得文本之言, 景事交融———让学生得文本之法, 天心月圆———让学生得文本之神, 学生学语文, 得意得言得法得神。两课时语言与思维共舞, 读书与写作共生, 课内与课外并进, 知识与情感齐飞, 教师教得出神入化, 学生学得心醉神迷, 实现了教师隐退与学生前进的精彩交融, 奏响了师生协奏的美妙乐章, 师生自由的生命在静默里吐露着光辉。

一、多维之读, 诗意演绎

中国人与月亮有着特殊的缘分, 有着特殊的情结, 有着特殊的牵挂。王崧舟老师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望月”进行多元解读, 读出“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好境界。

师:有人说, 课文《望月》所写的月亮有三个, 一个在江中, 一个在诗中, 一个在心中, 这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有人说, 三个月一个是观察所得, 一个是回忆所得, 一个是想象所得。

师:也有人说, 三个月有的代表月亮现在之美, 有的代表月亮过去之美, 有的代表月亮未来之美。

师:还有人说, 江中月写得有散文的味道, 诗中月写得有诗歌的味道, 心中月写得有童话的味道。

板书:

江中月观察现在散文

诗中月回忆过去诗歌

心中月想象未来童话

师:一篇文章有许多种读法, 我们对《望月》这篇课文读出了四种读法, 第一种“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第二种“观察、回忆、想象”、第三种“现在、过去、未来”、第四种“散文、诗歌、童话”。可能还有七种、八种读法, 只要你真切地解读都行, 但有一个核心的说法,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

师:古人所写诗句中, 每句诗都嵌着同一个字———“月”。古人望月有古人不同的感受, 如今我们望同一轮明月, 每人的感受不同, 心情也会不同。

评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注重整体设计, 立意高远, 全课围绕“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核心读法展开多维阅读。多视角解读有利于打开学生思维的广度, 把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 带学生进入敞亮的言语学习新世界。王老师对文中的古诗句教学, 采用了聚焦的手法, 找一个动词寻古人感受, 呼月、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 一个“月”字贯穿始终, 删繁就简, 诗情演绎, 厚重回响, 体现了诗意语文的本色。

二、拓展之精, 读写互动

学生语文的学习如果仅限于课内, 所得会非常有限。王崧舟老师将课内与课外打通, 以课外滋养课内, 精心选择, 同样写月, 课内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 课外拓展三段同样是写景、写事、景事交融三种, 课内外一一对应结合学习, 学生容易建立相似模块, 头脑中印象深刻。王老师课内外并进之后, 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 读写互动, 效果相当不错。

出示: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 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师:听老师读, 哪个地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和“叶子和花像笼着轻纱的梦”给我一种朦胧之美。

师:如果让你扣一个字眼, 扣哪一个字?

生:动词“泻”字写得传神, 把静静的月光独有的静态表现了出来, 同时又有流动之美。

师:这是写景。

出示:

我们看时, 那竹窗帘儿里, 果然有了月亮, 款款地, 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爬着那竹帘格儿, 先是一个白道, 再是半圆, 渐渐地爬得高了, 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贾平凹《月迹》

师:哪些字眼是你从来没有见到过的?

生:“溜”这个动词让我感受到月亮像小孩子。

师: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拟人。这样一写, 我感觉月亮是那样调皮、可爱。

师:这是写事。

评析: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指出:“艺术心灵的诞生, 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 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 心无挂碍, 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 静观万象, 万象如在镜中, 光明莹洁, 而各得其所, 呈现着它们各自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 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王老师的课做到了这一切, 他拓展精妙, 深谙“隔”在美感上的重要, 拓展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造就了“隔”;拓展的贾平凹《月迹》片段的竹窗帘造就了“隔”, 隔帘看月, 隔水看花, 让月亮具有迷人的魅力。艺术上的神韵也油然而生。课内阅读与拓展之后让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基于大量阅读, 基于语言铺垫, 写话已不是难事, 把心中的月表达出来, 感受写景“望月只是月”的意境。这样, 读与写互动起来, 读促进了写, 写促进了读, 学生读写相长。王老师第一课时着眼于阅读本位, 贯穿读法渗透、发现、归结, 进行“千江有水千江月”文本多元解读;第二课时着眼于写作本位, 自始至终围绕写作方法提炼、渗透、运用, 两节课实现读法和写法的平衡。

三、美学之味, 文化震撼

王崧舟老师的课充满美学之味, 诗情画意的语言、静谧悠远的音乐、美轮美奂的幻灯、清幽旷远的意境, 给学生带来艺术审美享受。浓浓中国文化, 深深民族情结,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弥漫着, 给学生文化的震撼, 悄然无声荡涤着学生的心灵。

王老师的课凸显中国人月之情结的浓郁, 突出中国人月之文化的深厚。王老师的课诠释着“千江有水千江月”变幻与美妙, 任取一瓢饮都美不胜收。

师:你们读时要轻轻的、柔柔的, 体会江的美妙。这样一片江天月色, 江和月能分离吗?当然不能!此时此刻, 此情此景, 月亮、月光、月色早已融入“长江”“江面”“江水中”“江两岸”“江天交界处”这五个“江”中, 这叫“江中月”。这样的月照亮的不止这一条江, 还照亮了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 这叫“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是清幽旷远的江中月, 这是心旷神怡的江中月, 这是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江中月。

师:“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诗人远离家乡, 旅途劳顿, 船停沙洲, 月亮像老朋友一样欢迎他, 诗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

师:第二自然段是写景, 望月只是月;他和小外甥的对话是写事, 望月不是月;月下背诗、月下交谈是景事交融, 望月还是月。

板书:

望月

写景———望月只是月

写事———望月不是月

交融———望月还是月

评析:王老师语言功底深厚, 过渡语言诗意、抒情, 恰到好处, 评价语言点睛、匹配, 与文本和谐。王老师对五个带“江”的词语创造性朗读, 十条江、百条江、千条江, 复沓的江, 揉搓着读, 美美地读, 柔柔地读, 美文美景反复诵读, 朗读指导令人赞叹。王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深深浅浅、长长短短、润物无声, 沉静里自有清风明月的从容与自在。王老师突出月的意象、意境、意蕴, 设计精巧, 教学精湛, 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寻,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王老师教学时不遗余力地渗透文化, 渗透月的文化, 透过情感之月、心灵之月、文化之月, 体会思乡之情、怀人之感、托物言志、修炼之意、提升境界, 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透过月的文化, 为学生打开中华民族文化的窗口, 他力图体现“中国人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这一思想, 为中国灵魂播种, 让月亮之神文化尽情绽放, 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点亮了一盏神灯, 让学生走过“望月只是月”“望月不是月”“望月还是月”的三重境界, 悟出其中的深意与禅意。

四、哲学之思, 母语支撑

小学语文既要让学生学习言语之义, 又要让学生学会辩证之思, 站在哲学的高度思考, 学生的思维才会深刻, 学生的视野才会开阔。王崧舟老师哲学之思的设计与引导非常巧妙。王老师两课时《望月》的演绎无不体现母语支撑的力量, 给学生母语的浸润、根的滋养。

师:有人说, 《望月》一文中的江中月是观察所得, 代表月亮的现在之美, 有散文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诗中月是回忆所得, 代表月亮的过去之美, 有诗歌的味道;《望月》一文中的心中月是想象所得, 代表月亮的未来之美, 有童话的味道。作家赵丽宏这样的构思很巧妙。有人对赵丽宏非常佩服, 就去采访她, 她是怎么回答的?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赵丽宏

师:我们搞得那么复杂干什么?读得那么多, 想得那么多, 练得那么多, 你不遗憾?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你有话说吗?

生:我们从《望月》里读出了那么多内容, 作者不是这么想的, 我们觉得这样的读也很有意思。

师:你太厉害了!

生:我们的解读“天人合一”, 非常了不起。

出示:

这些我在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不过, 我觉得这样解读也不错!其实, 每一篇文章,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

———赵丽宏

师:看了这段文字之后, 你为什么笑?

生:我们原来的读法没错, 挺有意思的。

师:《望月》这篇文章有好几种读法, 读法都不错。这篇文章我们有四种读法, 第一种我们读成“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第二种我们读成“观察所得、回忆所得、想象所得”, 第三种我们读成月亮的“现在之美、过去之美、未来之美”, 第四种我们读成“散文味道、诗歌味道、童话味道”。这样的解读也不错。

评析:王老师站在哲学的高度, 教会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待问题。这是哲学之思, 望月四种角度的读法一瞬间否定, 一瞬间又“重获新生”, 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提升了文本境界, 提升了文本哲理。中国文化的根支撑着母语教学, 王老师向学生表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但他用了母语的说法, 即“千江有水千江月”,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点石成金, 教给学生智慧, 借中国语境传达母语的博大与精深, 这是王老师传递给每个语文老师的深意与爱意。

【总评】王崧舟老师才华横溢, 以其深厚的民族情结阐释着中国人对月文化的独特钟爱, 把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汇聚于“千江有水千江月”的主题文化中, 扎根于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 这是有根的课;王老师以其诗意语文的魅力, 把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美丽幻化为每个学生的真切解读, 一篇文章如月, 读法如千江, 这样的辽阔空间让学生的思绪自由驰骋, 扎根于诗情画意的诗意语文中, 这是透着语文味的课;王老师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 降低教师抬高学生, 把教师自身的光芒与风采隐藏起来, 让学生朗读、感悟、背诵、写话, 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样给学生的学习创设一定时空, 扎根于服务学生的学导文化中教学, 是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王崧舟老师的课唯美、诗情、淡定、圆融, 如一曲音乐缥渺空际, 如一幅油画虚实相生, 如一幕舞剧飘逸洒脱, 带给学生浅浅的诗情和淡淡的遐思, 让学生受到感染和震撼。王崧舟老师是永不止步的行者, 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我感觉王老师以前的课像天上的星辰遥不可及, 如同一场美丽的焰火美不胜收;如今的课像地上的草根充满活力, 如同日常生活的绿意生态, 领略到了“诗意语文”的蜕变与升华。王崧舟老师的课正由诗意、精致、唯美走向中庸、淡定、静远, 是绚烂之后的平淡, 是淡定之间的平和, 是唯美之中的平凡。

篇4:听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老师执教《趣识对联》有感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上一篇:一分钟高中生精彩的自我介绍下一篇:中专心理健康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