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2024-04-08

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共9篇)

篇1: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感

经开五小 杨海涛

2013年3月30日,我有幸到参加了在滇池路嘉斯特酒店举行的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同课异构”教学形式观摩展示活动。在这一天的培训中我听了曲靖市第二小学刘平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及说课,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量代换》及专题讲座。

这是我第二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斌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教学例1时,出示问题后,让学生“把720毫升果汁全部倒入小杯或大杯”与“720毫升果汁倒入1个大杯和6个小杯”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从而感受到假设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接着让学生根据提供给他们提纲进行合作探究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经历了整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同时徐老师的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层次内容之间有效的联系与综合,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徐老师教学环节处理也很成功,各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自然。板书也非常的清晰,并且把几种替换的问题进行了比较,让学生看的更清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充实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三分之一”这个数量关系进行的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课前活动环节的这一过程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到了运用替换的优势所在,顺势不留痕迹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教学方式的呈现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另外教材要求教学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个例题,经过尝试、指导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从变换例题的条件入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替换,与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替换的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替换的过程,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替换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但留心不多,应用的更少。而徐老师的课能够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很好的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篇2: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南平小学

最近,国培计划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团走进了我县,我有幸认真聆听了来自特级教师王亚丽老师和省骨干教师范晓芳老师的两堂精彩语文课,感觉受益良多,现总结如下:

第一,我觉得上课教师应该具备活泼开朗,热情向上的乐观性格。这样在课堂中老师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及积极的心态自然而然的会感染到学生,带动学生的情绪跟积极性。如王老师和范老师上课时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积极鼓励学生,让我感受到老师特富有魔力的课堂语言,有效的操作活动,真正领略了名师的风采。

第二,要精心准备,肯花心思,肯动脑筋,耐心总结。肯花时间研究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肯花时间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那些方面容易接受,那些方面需要加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肯花时间在研究教法上,要根据课标要求设计出适当的游戏与活动,做到寓教于乐,常教常新。在语文教研活动中我们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很多出彩的游戏与活动,往往令人忍不住叫好。这些游戏跟活动教材上是没有的,哪里来得呢?自然是教师动脑的结果;我觉得还得在上完课后肯花时间去分析总结自己这节课的得失。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就是要处理好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包括优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只有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学生才会崇拜其,乐于与之交往。同时,“爱”是师生关系融洽的纽带。教师应平等地对待各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教师能否处理好与后进生的关系是课堂师生人际关系的“重难点”,对待后进生,教师应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善意的点头,友好的微笑,都有可能使他们悔过“自新”教师应对后进生适当宽容但不纵容。同时应尽量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感。

第四,在许多公开课追求新意、追求时尚、追求完美的时候,名师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最纯朴的方式把“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做了生动的阐释。在对名师课堂智慧的挖掘中,课堂细节中蕴涵的盎然春意最能打动我们。那是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有热烈的争论,有善意的宽容,有师生的教学相长。这来自于名师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名师总是能够耐心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细心地启发、热心地赞扬,并已成为一种习惯行为。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答对了,有热情的激励;即使答错题,也能体面地坐下,并且每一个问题都能有正确的归因和评价。

篇3: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 吹散了学生的紧张, 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 双人“徐”, 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 有两个)

师:是哪两位?请站起来, 我们来握握手, 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 (众生笑) 你好, 你好! (与学生亲切地握手)

……

[片段二]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

……

师:8个十是多少?

生:是80。

师:10个十是多少?

生:是100。

师:12个十是多少?

生:是120。

师:56个十是多少?

(一位女生站起来回答:是156)

师:等等, 56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不敢肯定, 没有回答)

师:没关系, 你再想想。

(小女生还是没有回答)

师:那50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是500。

师:对, 那6个十呢?

小女生:是60, 56个十是556。

师:等等, 其实你已经会了, 不要紧张, 56个十是多少?

小女生 (自信地说) :是560。

师:对了, 不错, 掌声鼓励一下!

……

有效的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在交流互动中, 教师的语言在这里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徐老师的语言童趣化, 学生听着亲切。在片段一中, 徐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亲切交流, 与学生自然握手, 态度和蔼可亲, 创设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学生觉得徐老师就是一位大哥哥, 消除了与教师之间心理上的距离, 信任由此产生。在片段二中, 一位学生在回答56个十是多少时, 由答错到答对的过程是颇费周折的, 徐老师这时的语言不急不躁, 如春风徐徐而来, 亲切引导:“没关系, 再想想。”“不要紧张, 其实你已经想对了。”在这样的语言鼓励下, 小女生的声音由原来小声逐渐大声, 最后响亮地答出正确答案“560”, 徐老师还不失时机地予以充分肯定, 小女生最终是满脸兴奋地坐下。徐老师的语言起到的作用, 已不仅仅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知识, 更激励着学生的情感。在徐教师的课堂上像“没关系”“你再想想”“你的办法真好”“你真聪明”“算对了, 朝徐老师笑一个”等有如春风般的语言充盈着课堂, 催生着希望, 点化着生命, 学生由胆小而胆大, 由紧张而放松, 由被动而主动, 由自卑而自信。

二、如童趣般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建立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 情境就是有效的桥梁, 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 情境对学习数学, 理解、感悟数学尤为重要。徐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 就是善于创设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片段三] (教学内容:确定位置)

师:上课了, 我们做一个游戏, 根据课前老师发给大家的卡片去找座位, 有什么问题可以找同学帮忙, 也可以找老师帮忙。 (学生拿着卡片兴趣盎然地找座位, 一会儿大部分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只有三位学生还站在讲台前, 没有找到位置)

师:你们三位为什么没有找到座位?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位同学的卡片上写着“第3组第 () 个”, 同学们他能找到位置吗?

生:不能, 因为没有写第几个, 不过现在可以找到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3组只有第2个位置是空着的。

师: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卡片写着的是“第 () 组第4个”, 为什么他也找不到位置?

生:因为没有写第几组, 不过现在也可以找到位置了, 因为第4个位置只有第5组是空着的。

师:我们再看最后一位同学的卡片写的是“第 () 组第 () 个”。

众生笑:没有写第几组也没有写第几个, 不过老师, 现在他也可以找到座位了, 全班只有第4组第5个座位是空着的。

师:同学们, 看来要正确地找到位置, 就应该明白是第几组第几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确定位置的知识。

……

师:我说人名, 同学们找到他们的位置。班长在哪里?

生:在第3组第3个。

师:体育委员在哪里?

生:在第1组第4个。

师:现在同学们先想好自己最好的一个朋友, 你可以说出他的位置, 让大家找, 也可以说出他的名字, 让大家说出他的位置。

……

师:我们现在去动物学校看看小动物在做什么, 好吗? (出示多媒体课件)

生:在做操。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猴在说什么。小猴在说:“我是第1排第1个。”用了什么样的说法?

生:第几排第几个的方法。

……

师:小动物做完操, 现在要回到宿舍, 想去看看吗?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房间, 用的是什么说法?

生:用的是第几层第几号的说法。

师:现在我说动物名, 同学们说出他们住的位置好吗?小象?

……

徐老师总是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 设计出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参与学习、乐此不疲。在片段三中, 徐老师情境创设的童趣性尤其突出, 先是用找座位的问题引入新课, 接着让学生根据同学、好朋友的名字去说出他们的位置, 或是根据他们的座位说出他们的名字, 然后是去看小动物做操, 参观小动物的宿舍, 找秘密, 最后做扫雷游戏。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喜爱参与的活动。在这样富有童趣的情境中, 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做游戏、搞活动, 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知识。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爱吗?教育最高的艺术就是让学生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学习, 却掌握了知识。

三、如智者般的点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徐斌老师就是一个智慧的引导者、点拨者, 学生在他的点拨下或恍然大悟, 或触类旁通, 或心领神会, 学生生命的潜能和创造精神在他的点拨下获得充分的释放, 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片段四]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国庆期间, 徐老师上街路过一个文化用品商店, 看见这样的场景 (图略) 。

师:从这幅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我知道了三个信息, 小华买了5本本子, 小明买3本本子用去18元, 小华用去多少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联想到什么?

生:我联想到:“小华用去多少元钱?”

生:我还联想到:“小军可以买多少本本子?”

师:这些信息比较乱, 不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 你想选择哪些信息?把选择的信息摘录下来, 用画画图、列列表的方法, 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些。

(学生动手整理, 教师进行巡视, 最后学生汇报结果)

……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 列表后有什么好处?

生:原来的信息很乱, 看不清楚, 列表后看得非常清晰了。

……

师: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列了两个表, 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列两个表比较麻烦, 能不能把这两个表合起来列呢?

师:这个想法很好, 这两个表格可以合并成一个吗?怎么合并?

(学生实践后汇报)

……

在片段四中, 学生自己通过画示意图、画线段图、列表格等策略来使条件与问题明朗化, 徐老师只是提出了方向:“这些信息比较乱, 不利于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 你想选择哪些信息?把选择的信息摘录下来, 用画画图、列列表的方法, 使我们看得更加清楚些。”至于如何列表、画图, 教师没有教给学生, 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在学生列表或画图后, 教师再提出:“同学们, 你能根据自己整理出的数据计算出小华用去多少元吗?你是怎样想的?”在解决完小华与小军的问题后, 教师又提出:“解答这两个问题, 我们列了两个表, 你有什么想法?”徐老师总是能看准时机, 把握火候, 在关键处予以点拨。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点拨下, 学生的潜能才得以挖掘, 思维火花才得以点燃, 策略思想才得以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做一名点拨者, 而不是给予者、灌输者。

四、如巧匠般的预设

正如一网友所言:徐斌老师的数学课仿佛是一个多彩的智慧积木搭建的儿童乐园。徐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重组教材, 如巧匠般的预设, 让学生置于富有情趣性、生活性、挑战性的场景或过程中, 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有效中学习。

在“9的乘法口诀”教学预设中, 徐老师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主题曲引起学生的兴趣, 由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入手, 先写一个“9”, 再写一个“18”, 让学生去猜老师下面可能会写什么, 明白老师所写的数都是比前面一个数多“9”, 这样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中所有的积都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 接着教师又通过9与10的关系, 用如下的五角星数与格子数的关系表示出了9的乘法口诀与几十之间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从另一个层面加深了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更有特色的是徐老师用十个手指把“9的乘法口诀”表达得十分形象, 使人一做就难以忘怀, 学生在操作中就像在做游戏一样, “9的乘法口诀”变成如同“你拍一, 我拍一, 一个小孩坐飞机;你拍二, 我拍二, 二个小孩掰手腕……”这样的童谣, 深入学生的心中, 学生在这节课后一定会饶有趣味地玩这个游戏。

可见徐老师对课前的预设是精心准备的, 他认为:没有课前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 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诚哉斯言!徐老师精彩有效的课堂正是基于他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经验基础创造性地重组教材, 如能工巧匠般地将有用的素材皆为我用, 搭建起适合学生学习的平台, 课堂才如此精彩, 学生生命才如此灿烂。

篇4: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于永正老师,尽管已过花甲之年,仍然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的“五重”教学和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的作文教学经验传遍了大江南北。他曾谦虚地说“如果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比较深,教学设计比较新,教学的情感比较充沛,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比较丰富,那么说,这是得益于艺术对我的熏陶”。

以戏为伴——悟性和灵性至少有一半来自音乐

于永正老师的故乡号称京剧之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父老乡亲对京剧懂得颇多,几乎人人都能哼上几句,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影响了于永正老师。

京剧艺术激发了于永正老师的灵感和创造力

正如太阳哺育着花一样,艺术也为人生装饰上各种颜色。于永正老师热爱艺术,爱好广泛,拉京胡、唱京戏、练书法、弄诗文,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运用教学理论、方法、原则于具体教学活动之中的时候,能够充分发挥创造性,实现教学的科学性、生动性、多样性。

京剧艺术使于永正老师丰富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于永正老师说:“每学一段京剧唱腔,每唱一遍哪怕是很熟悉的唱段,都是一次感情上的洗礼,都会增加一次感情上的积淀。京剧使我懂得了爱,懂得了恨。京剧教会了我喜,教会了我怒,教会了我悲,教会了我乐。总之,京剧使我懂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他接受了京剧文化的熏陶,丰富了情感,他爱生活,爱音乐,爱美术,爱自然,爱孩子,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语文教学——“要努力使每一节语文课艺术化”

于永正老师的“默”

学京剧讲究一个“默”字。默就是用脑筋去思索、揣摩。学京剧使于永正老师养成了“默”的习惯,钻研教材时他可以一动不动地“默”到半夜,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想出别人没有想出的主意。他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他的设计新颖、匠心独运的一篇篇优秀课例都反映了他“默”的功夫。

朗读和表演的艺术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的高低,与他的情感、情操、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于永正老师的感受、理解和表情达意的能力,能一下子捕捉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与听者产生共鸣,悲痛处为之落泪,惋惜处为之顿足。于老师表演的一笑一颦、一招一式都是一出韵味无穷的京戏。于永正老师进行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为了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为交际说话构建必要的环境和氛围,他常常巧妙地设计角色,以不同的身份走进课堂,使课堂更加自然化、生活化。他演得生动活泼,惟妙惟肖,不是演员,却具有演员的素质。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于永正老师也时时表演一下课文中的某一个情节,某一个动作,某一种神态,他的《狐假虎威》《惊弓之鸟》《小稻秧脱险记》等一些教学精品,有朗读,有表演,可谓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奇思妙想,有情有趣!学生津津有味,兴致勃勃。

读写结合的艺术

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读写结合,重视写的训练,因为语文能力最重要的标志是“会写”。他说:“学生进入学校学语文,主要是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培养读写能力的。不读不写怎么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读写规律,找准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有米下锅’而且量要适度,要求要低。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读出悟性来,写出童真来。”

幽默的艺术

京剧界有句话叫做“无丑不成戏”。看戏是愉悦的事,但是,戏台“文”了,时间太长了。观众也会疲劳。如果小丑一出场,剧场内则会顿时活跃起来,使观众感到轻松。于永正老师说:“丑是生活中的一种色彩,京剧里的丑角是教我幽默的第一位老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时常常“幽”上一“默”,放松放松学生紧张神经,驱走他们身上的疲劳。

激励的艺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于永正老师关注教法的选择,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他以人为本,更关注学生的发展。一次于永正老师正评价学生板演的生字,他拿出红粉笔要给“写得最好的字画上红圈”。在圈出了明显较好的一个字后,于永正老师又端详起另三个实在一般的字,不一会他面露喜色,将两个写得好的偏旁圈了出来,最后连那似乎挑不出“优点”的“艺”字也在折角处给郑重地画上了圈,并竖起大拇指,夸奖道:“这个折很有味道”于永正老师就是这样把学生的闪光点照出来,并将之放大,给他们以充分的欣赏和鼓舞。

教育理念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残缺教育”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

“学生融进了音乐,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他们会粗野无礼。”这种音乐教育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分辨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情操。

音乐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音乐教育能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学生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长期参加艺术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篇5:听湖北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有感

我有幸参加了12月2日在英山举行的湖北特级教师巡回讲学活动,我听了英山长冲中学邧龙老师的一节排球汇报课和湖北武汉三中的特级教师郭全新的篮球示范课以及湖北武汉三中特级教师顾静的蹲踞式跳远示范课,还听了顾静老师的报告。老师们的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常规训练到位。整节课,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能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让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去探索,去交流;并且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愿的氛围中,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此次活动让我受益非浅。

我听了英山长冲中学邧龙教师的排球课,感觉到我们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素质和学生的体育素质与长冲中学相差甚远。我们学校没有体育专任教师,没有这个专业特长,并且教师的年龄偏大,百分之八十有五十岁以上了,他们更不能适应现在的体育教学了。而且体育是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兼任的,往往体育课被他们借去了。我也是一个数学教师,有幸参加了体育教学培训,让我知道了体育的重要性,也让我知道了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共同之处,正如顾静老师说的,建议体育老师听听其他老师的上课,你就有不少的收获。我参加了此次活动我也有同感。这节课邧龙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巧妙,从开始的准备活动到基本部分一直到结束部分非常连贯,每部分之间没有沟壑,基本部分是排球的正面垫球,教学由易到难,环环紧扣,活动形式多样,有徒手练习、一人托球一人垫、单人自由垫、一人抛一人垫、双人对垫。这样学生竞争意识强,学生参与积极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排球技能又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使学生在自愿参与的氛围中,享受参与运动的乐趣,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我听了特级教师郭全新的一节篮球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篮球裁判手势操和篮球高低运球。通过学习郭老师的体育教学课,我觉得每名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可能胜过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可能胜过一顿声嘶力竭的责骂。这节课让我学会了遇到问题,先沉着,再找原因,最后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会了多换位思考、多分析、理解学生,只要真心付出,许多矛盾就可以化解,而对待自己的孩子也是这样。我认为他们课的风格是在安排教学过程中,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了自主尝试、小组尝试、共同分享、展示等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从而建立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郭老师这节课的体育教学,以篮球裁判手势操和篮球高低运球为主要内容,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趣,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形成互动、共享的氛围。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示,兴趣得以诱发,灵感得以唤起,感受体育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而这节课的闪亮点是:在课堂中实施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乐趣,同时得到指导,从而使整节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郭老师课前的躲过自由落下的篮球的滑稽表演来吸引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准备部分的欢乐游戏让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基本部分的裁判手势操郭老师示范得规范动作优美,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基本功扎实,值得自己学习,是一个值得崇拜的好老师,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积极了。篮球的高低运球,由于长冲中学的学生基础太差,篮球到处滚的现象多,出现了一分钟左右的这种混乱局面。郭老师处理得非常快,针对这一情况,降低了有关篮球的游戏难度,使学生的信心大增。安排学生高低运球时候,使学生散点散开,减少学生之间的干预,于是学生的控球较好,高低运球得以顺利完成。

我听了顾静的蹲踞式跳远和她的讲学报告,她的这一节课以体操棒为器材作为激趣练习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分组自由用体操棒摆各种图形,学生按图形跳一跳,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这儿可以看出,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的作用,还可以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部分蹲踞式跳远顾老师讲解清楚,每个动作要领讲解不超过40秒,这使学生容易记住,每个动作示范到位,便于学生模仿。整个过程学生都在运动,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结束部分顾老师用手语操:感恩的心。作为手臂部活动练习,既体现了老师知识的渊博,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听了顾老师的讲学报告,让我感觉到:我们应该对体育重新认识,体育不是小科不是副课,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益,而且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作为体育教师不应该丢掉了自己的阵地,应该在这块阵地上努力奋斗,取得良好的成绩,才能取领导的重视,才是体育教师的骄傲。

总之,在这次培训中受到很大作用,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要搞好数学的教学,而且努力研究体育的教学,教好体育,为东庄畈小学的体育教学作贡献。

杨柳东庄畈小学周建朝

篇6:听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讲座有感

10月18日上午,在中心校报告厅,有幸聆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的一节课和精彩的讲座,她那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诙谐、幽默的教学语言,灵活的教学技巧,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一双再平常不过的小手中,竟蕴藏着这么多既平常又深奥的知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就在我身边,生活处处有数学,怎能不使学生终生难忘呢?特别是柏老师的讲座,用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要经常自我反思,要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使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更成为自己进步的动力及源泉。我要把柏老师的几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让他时刻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多为成功找方法,少为失败找理由。

见人不是,诸恶之根:

篇7:听特级教师潘小明数学课有感

新安镇马港小学

马继清

12月2日,我在南京金陵中学附属实验小学聆听了上海市宝山区实验小学副校长潘小明老师所讲授的数学课,感触颇深。下面就说说自己的感受。

潘老师所讲授的是《数学广角》中的一道题:育才小学三年级定于周二举行跳绳、周五举行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3个班,每班选7人参加跳绳比赛,5人参加踢毽比赛,三年级共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读题列式一:7+5=12 12X3=36;列式二:(7+5)X3=36.学生显得很是高兴,纷纷举手回答。老师不急于肯定,而是告诉学生:数学课是最讲道理的,只有动手操作的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三年级(1)班的参赛学生名单出示后,学生在纸上动手画、记、算。有一个学生既参加跳绳比赛,又参加踢毽比赛,那这个班参加比赛的是11人,而不是12人。学生这时才明白要考虑到两项都参加的人。到这,潘老师并未止步,而是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动手画图表示。有了一班的重复1人,二班的重复2人学生很容易算出来。三班踢毽的同学都参加跳绳比赛,从而知道三班只有7人报名比赛。在学生充分的实践、验证、辩论之后,得出了三年级报名参加踢毽、跳绳比赛的同学人数在21至36之间的结论。

听完本节课,潘老师的教学给我带来如下思考:

1、实事求是的数学思想。潘老师在学生得出最初的结果后,并不马上肯定,而是告诉学生:数学课是最讲道理的,只有动手操作的结果才是最有说服力的。在学生充分的动手画、记、算后,才共同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些,都足以证明潘老师是在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数学思想在进行教学,这种精神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脑、动口。课前交流时,潘老师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师,然后让学生猜测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最后告知学生老师最喜欢的是在课堂上想、做、说的学生,也请大家在课堂上尽情地想、做、说。我发现,这节课从始至终,学生也一直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这一点是十分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的。

3、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我发现潘老师从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结论,而全部是在学生的操作、辨别、辩论中得出最后的结论,当学生中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时,潘老师都鼓励他们充分讲解、展示自我,让他们同其他同学交流、探究,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

4、赏识教育贯穿课堂始终。在课堂上,潘老师的鼓励性评价语言随处可见,“我们班的学生真不错”、“给他们一点时间,看看是否有新的方法”、“你的想法很好”“你画的图真棒,和科学家画的一样,既简洁又实用。”……每句话都那么真诚,发自内心,完全看不出是出自名校长之口,完全没有架子。

篇8: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教学片段

师:你们在超市买过东西吗?买过的举手.生活中买很多东西时都能准确地算出结果吗?

课件出示玩具汽车和火车的价格:2□3□

师:两种玩具各买一个, 可能付多少元?有可能结果是七十多吗?

师:那什么时候是五十多呢?那什么时候是六十多呢?

师:看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分成个位进位和不进位两种情况.

师:顾客买东西可以估算, 但是谁是不能估算的? (营业员) 所以生活中的口算会根据数量的多少或者是不同的职业特点, 有可能是估算, 也可能是精确计算.如果要精算出结果, 必须知道商品的价钱.你能说说两种商品可能的价格吗? (学生自由说, 师有针对性的板书:21+31, 25+36, 29+39)

感悟之一:精简情境, 导入设计巧

王老师借助书本的情境, 以去超市买东西引入, 让学生知道顾客买东西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 而营业员则必须进行精确的计算, 让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的需要, 计算一般分为两种:估算和精算.王凌老师在创设情境引入学习材料时, 突出了“情境创设是为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这一内在本质, 而没有过于迁就学生的趣味, 陷入浮躁的繁荣之中.短短的两句提问“你们在超市买过东西吗?”“生活中买很多东西时都是准确地算出结果吗?”引出核心词:估算.进而出示玩具汽车和火车的价格2□元, 3□元.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帮衬下明白: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以分成个位进位和不进位两种情况, 像二十几加三十几的和就可能是五十多, 也可能是六十多.在付诸学生更多思维含量的讨论交流中, 师抛出:如果要精算出结果, 必须知道商品的价钱 (师引导学生跟着说) .你能说说两种商品可能的价格吗?学生通过构造题目和分类, 自然生成下一环节的探究内容.

教学片段

师:不进位的口算好算吗?像21+31怎么口算?师:看来不进位的口算, 大家的方法都是个位的数相加, 十位的数相加.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数位对齐相加.

师:那像25+36进位加呢?

生:先算5+6=11, 再算20+30=50, 最后算50+11=61.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生交流汇报各种方法)

小结:先把数进行分拆, 然后再相加,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拆数法.

师:你能介绍自己口算29+39的方法吗?

生:9+9=18, 20+30=50, 18+50=68.生:30+40-2.

师:接近整十数可以看成整十数再计算.谁还有其他的方法?

生:30+39-1.生:29+31+8.生:29+1+38.

师:从本质上讲和拆数法是相同的, 但这种方法只有在加数接近整十数的时候才方便使用, 所以这是口算加法的一种特殊方法, 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凑整法.

师:这几种方法, 哪种方法对进位加和不进位加都适用? (数位对齐)

师:数位对齐相加是口算的基本方法.

感悟之二:优化算法, 过程探究实

这一环节, 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 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当王凌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各种算法时, 立足学生的知识起点,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比较不同的算法中选择最优化的解题策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数位对齐相加是基本的口算方法.

教学片段

(练习) 1, 2.想想做做一、五.

3.出示情境图:小船可乘28人, 大船可乘44人.

师:这条船能载92个小朋友吗?生:不能.因为28+44=72.

师:72, 是精算还是估算? (精算) 需不需要?

生:不需要.二十几加四十几最多是七十几.

4.出示情景图:笑笑和淘气玩套圈.

笑笑:第一次得29分, 第二次得30分.

淘气:第一次得23分.

师:笑笑两次一共得多少分?淘气第二次要套中多少才能超过笑笑?生:比40大.

师:如果套中41, 合计多少?如果套中47呢?

师:小丽也来参加了, 她一共套了70分.她可能套中哪两个数?

5.出示情景图:鸡25元, 鸭29元, 牛肉18元, 羊肉23元.

(三个小朋友每人带50元钱)

师:买两样东西, 你可能买什么?所带的钱够不够?

师:你能一下看出买哪两样东西不够?

感悟之三:潜心研磨, 练习设计精

练习是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 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为此, 王凌老师安排的练习很有层次性.为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他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基本到变式,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 而且练习设计新颖、活跃, 一题多变, 让学生在解决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过程中, 获取数学知识, 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尤其是后4项的练习, 给学生创设了较为广阔的利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的思维空间.从练习评价中, 不难看出王老师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解读习题空白, 挖掘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学习方法、解题策略等, 估算意识和精算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篇9:特级教师升官

2011年末,江苏省某市一名特级教师、副校长、教育局科长升任教育局副局长,转公务员编制;在此之前,北京市某教师被评特级教师后,办公室从学校搬到了教研室,升迁也指日可待。

在江苏,亦有“辞去校长专心申报特级”的佳话。主人公正是现任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校长的杨新富。杨校长从1995年起申报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五次,于2008年才如愿以偿。在向专业顶端发起冲刺的13年里,他婉拒多次机关人事调动,甚至辞掉了校长职务。

我们需要明确的问题在于,怎样的选择才是特级教师最合适的选择。

舞台的大小

“学生已构成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课堂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把每一节课看成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写下这句话的,正是知名数学特级教师刘可钦,但时间却是十几年以前。2002年,刘可钦从讲台走向行政岗位,2004年出任中关村四小校长,2011年兼任中关村三小校长。在这些身份的转换中,刘可钦逐渐离开了班主任岗位,最终离开了她原本熟悉的课堂。

不过,业内并不把刘可钦的转变视为一种“流失”,反而视为人尽其才。

刘可钦初到中关村四小时,四小刚刚成立两年,生源200多人,内外矛盾突出。然而在刘可钦的治理下,中关村四小逐渐显示出“有作为”、“有能量”的强力表现,成长为当地一所名校。可以说刘可钦完成了从“名校制造”到“制造名校”的升华。

刘可钦这样诠释自己的选择:如果一名教师已经非常优秀,并具备更高的专业发展潜力与资源,那么这名教师应该坚守课堂成为一位名师;如果这名优秀的教师继续发展的专业潜力有限,那么他应该当校长。刘可钦事实上具备继续发展的潜力,但是当时她的领导给予了她更大的责任:带动一批教师成为名师。

这明显是另一个级别的舞台。

在北京,类似刘可钦这样的“特级教师校长”还有很多。包括史家胡同小学前任校长卓立、现任校长王欢,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光明小学前任校长刘永胜,北京小学前任校长吴国通,灯市口小学校长王岚,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北京二中校长钮小桦……他们的共同特征在于:曾经是所在学科的全国知名特级教师,之后又逐渐成长为知名的“专业校长”。他们中也不乏国家级专家,甚至引领了当代教育潮流。比如,窦桂梅是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发起者,是全国教育课堂改革的先锋。

据一份非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各省400多位特级教师,其中约有10%担任所在学校校长职务。

这样的现象亦出现在南京、成都、广州等城市。

我们可以从中清楚地发现:大多数“特级教师校长”都精通于办学理念及教师职业发展体系的打造,在办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优势明显。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显示:当特级教师不具备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或综合素质能力时,特级教师走仕途之路将遇到严峻的考验。

质疑的声音

尽管有“内行领导内行”、“专业领导发展”等优势,特级教师当校长、当局长这样的现象,仍被冠以“教而优则仕”引起广泛争议。

一个突出的症结便在于,为数不少的“教师官员”彻底远离了课堂,疏离了专业发展,并因缺乏相关管理能力而疲于应付行政工作。

一次,记者与山东某学校高级教师、校长交流,却听到他大倒“苦水”。这位校长在三年前上任,当时他的文章仍活跃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教育类媒体,并是当地的市级骨干教师。但是,在升任校长后,他开始忙于应付各项检查、评估及交际应酬,逐渐没有了读书学习的时间,之后便再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在最近的一次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他竟然因为“要求准备材料数量不够”而惨遭淘汰。

另一位知名的“特级教师校长”则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时间表。在这份时间表上,周三到周四的时间被全部分割给了五项教育局会议,周一到周五有接待工作11项,周五下午到周日还有一项出差考察学习的工作。粗略算下来,这位校长真正在校的时间只有半天,主要工作计划是“把前阵子没有签的字签了。”

我们的记者还曾遇到过另一个幽默的场景:北京市某“特级教师校长”被取笑“头发越来越乱”,当校长之前打扮得利利落落,当校长之后却疏于打扮。这位校长只得尴尬地回应:“哪里有时间整这些呢!”事实上,这位校长还不曾脱离课堂,不仅承担教学任务,还经常赴外地表演公开课,指导外地教师课堂设计。

毫无疑问,“教而优则仕”存在着各种弊端,但其内在逻辑却是教育界讳莫如深的敏感话题。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不做教书匠》的作者管建刚曾撰文指出:教而优则仕的适应对象应是教学游刃有余,课堂之外有余力的教师,但是我们的教而优则仕则带着浓烈的“做官情结”。加上中国的教育行政工作是那么的繁琐与复杂,要与政府、银行、媒体、医院等等部门打交道,所以一名教师要做到真正沉静下来,搞自己的学问,做自己的研究,必须与“校长”无关,与“局长”无关,与做官的风气无关。

不过,更严重的问题,也是人们最反感的问题,可能在于“特级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不上课”的代名词,甚至就等于“不上课的教师”。

2006年,曾有人调研发现,温州市9.5万名教职员工中,在岗特级教师只有31人;上海市尽管有229名特级教师,但3年内即将退休的特级教师也有100多位;北京市1.6万名数学教师中,特级教师28人,但是在职仅6人,在岗3人。

这至少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是特级教师成为“升官”的“硬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在仕途上有所发展的标志,甚至于评特级教师就是为了“不上课”,坐办公室“躲粉笔灰”。二是特级教师“不年轻”,为数不少的一些教师都是在临近退休的年龄被评上特级教师,他们的不少热情和奉献都集中在了校外,这揭示了教育圈中存在“按资排辈”的风气,也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的另类浪费。

即便特级教师留在课堂,恐怕也是薄弱学校管理者的难题。一位来自江苏省非省会城市的校长这样描述教师职称制度:“我真的很怕教师评高级,评特级,因为一评就仕,不仕也到处出书、讲课,管也管不住;一评就跑,南京有学校出价20万元抢一个特级教师,5万元抢一个高级教师,可谓明码标价,我怎么留得住他们?”不过,话锋一转,这位校长又说:“恐怕省会学校也担心自己特级教师太多,名师固然可以提高学校的名气,可是有名气的人却不一定乖乖待在教室里。”

特级教师怎么评,特级教师如何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完善和不细致,无疑造成了特级教师去向的疑问与尴尬。

怎么评,怎么用

从2005年起,北京市对特级教师评选进行调整,增加了对青年教师的关注,致力于降低特级教师平均年龄——这等于变相增加了特级教师服务课堂的时间。同时,对远郊区县予以关注,增加区县特级教师评定数量。

我们发现,在2005年以前,北京市延庆县没有一名特级教师,但在2005年的那次评定中,普通中小学出现了两名特级教师,均来自延庆县第一中学。

值得欣喜的是,目前这两名老师均未离开课堂。其中一人转到延庆县另一所中学任教,担任教学副主任一职,也是该校课改骨干;另一人留在了延庆一中,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并且在继续执教。

不过,“特级教师还在上课”的总体状况似乎仍不容乐观。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教师告诉记者:“要做到教而优不仕,摁住特级教师当官的欲望,应该在特级教师评定规则中加入‘评定特级教师后必须坚持在一线从教5年,否则取消称号’的类似规定。”

在上海,特级教师评定标准包含了师德修养、学识水平、专业能力和工作绩效等方面。由于其全面的素质要求,特级教师评选也被视为“校长预选”。不过,上海特级教师评定在全国率先打破了“终身制”。这也意味着,当特级教师专业素养发展有限、裹足不前时,将有失去“铁饭碗”的可能。

不过,一位不愿具名的上海市教育界人士反映:“对一名特级教师‘摘掉帽子’,那是不可想象的大事件,特级教师往往是一个学校的‘宝贝’,甚至自身就位居高位,‘摘’的过程无疑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很难真的去‘摘’。”除非这名特级教师敢去触犯“红线”——进行有偿家教。

因此,目前“摘掉”特级教师的帽子往往是一种“建议”。比如,哈尔滨市提出对特级教师两年考核一次,包括内部考核与社会监督,对不讲师德、碌碌无为的特级教师,“建议”上级部门取消其称号。

但是无论如何,从理论上打破特级教师终身制也是一大进步,它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教师终生职业发展,持续专业进步的意义,也能在侧面减少“为当官而当官”的特级教师案例,为肃清特级教师评定工作中的功利主义扫清了又一障碍。

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摈弃“绝对思维”,即绝对认为特级教师不能当官,或绝对认为特级教师应该走仕途之路。我们需要捡起来的是“实事求是”,让适合的人做最适合的事,这亦当成为每一位特级教师心中的一杆秤。

编辑 李丰池

上一篇:节约用水倡议书下一篇:新荣区烟草专卖局集中整治“夏季攻势”专项行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