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2024-04-10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精选8篇)

篇1: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由此带来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也越来越显突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文中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从培养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介绍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德育 渗透 防范意识 协作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2-0078-02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品行。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否也应该进行德育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很多人认为,信息技术与德育似乎不着边际,但事实上,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从校长到班主任,到普通任课教师,人人都育人,处处都育人,事事都育人。我们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把德育渗透到课堂中去,时刻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有意识地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从多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一方面提高了人们交流的效率,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和困惑。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措施

1.规范课堂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规范学生的行为,教育学生要遵守机房规则,爱护机房设备,正确规范地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爱护电脑设备,遵守上机规则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同时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自身也要遵守机房的各项规章制度,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德育思想

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和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感觉老师不是在刻意的说教,而又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加强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

在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网络,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鱼目混杂,有很多不良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

(1)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稍不留神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

有些学生没有防范意识,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年龄,甚至家里的电话号码。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可能会给那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以可趁之机。当然,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拟性,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如果不善于识别善恶,抱着侥幸的心理,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

对此,要教育学生,在网络上发布个人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

(2)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

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不少学生并不真正会利用网络,他们有可能花大量时间去网络聊天,或去玩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对网络中的一些黄色、暴力的信息难以抵挡。有学生对“黑客”充满了神秘感,对制造混乱的“黑客”敬佩不已。

4.培养协作精神,树立团队意识

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分工协作的意识。

5.培养优良品质,激励学生成才

良好的意志品质可以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依赖性太强,往往碰到一定的困难,就缺乏耐心,放弃努力,以致无法完成任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向学生证明继续努力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其实他们已经离成功不远;也可以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取得成功的学生示范操作、交流心得体会,感染身边的同学;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言语暗示训练,让学生学会在自己打算放弃时暗示自己继续努力,直至顺利完成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利用多种活动形式,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将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网络观,为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出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实效性方式研究》

篇2: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中某些不利因素给青少年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好习惯终身受益。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2、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

我们必须在计算机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培养学生自觉守法的意识,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要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的研制和开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要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

3、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末来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竞争与合作同在。所以,作为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计算机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比如,在教学内容告一段落后,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可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体会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4、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做跨世纪人才的志向

篇3:德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渗透

网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以及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 但同时也给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利用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具有传统政治思想工作不可替代的优势。我们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网上行为规范的同时, 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寻找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拓展德育的新渠道、新空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的。

一、明确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做一个有道德的和有责任的人

从上第一节课时, 我就把使用计算机的一些要求做了说明, 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

在计算机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道德。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 通过实例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 将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 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 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中学生虽然还不具备编写病毒程序的能力, 但是也要尽量减少传播病毒的可能。并且要警惕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袭击, 同违法犯罪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做一个有道德和有责任的人, 使用计算机积极为祖国创造财富。

二、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 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体现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更是获取知识的重要保障。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 我们应该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 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 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首先, 要加强思想教育。在课堂上, 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分析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 要特别强调开关机的步骤, 不能直接关闭电源。让他们了解这样做是为了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 保护计算机内部数据的安全。

其次, 教师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良好的习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 也可以靠有意识的训练来培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把培养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做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 结合教学内容, 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消除网瘾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渴望友谊和交流, 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但是网络并非一片净土, 对于这些天真单纯、涉世不深的中学生, 特别是一些爱幻想、充满了好奇心的女孩子来说, 稍有不慎就会掉进网友设好的陷阱。学生们在网上袒露的几乎都是真实姓名, 有的还对网友公开自己的学校、年级、甚至家里的电话。他们认为这很正常, 交朋友就应该说真话, 完全没有意识到网友会欺骗他们。以这种心态去结识网友, 往往使他们处于受伤害的境地。一次次的中学生被网友伤害的案例就是最有力的证据。当然, 我们并不排除网上有良知和温情的存在, 但是毕竟网络由于其虚幻性, 可能会比社会更复杂, 如果中学生不善于识别, 抱着侥幸的心理, 那么受伤害的总是自己。对此, 要教育学生不在网上发布任何不想让人知道的个人隐私。在现实的公共场所不说的话, 不做的事, 在虚拟的网际空间也同样不说、不做。

四、抓住契机,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 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 芯片是Inter的、许多软件都是国外的) , 从而产生危机感,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们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如在学习使用WPS的时候, 告诉学生它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适合于中国人使用的、优秀的文字处理软件。在讲到计算机病毒的时候, 重点向学生介绍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 为学生树立榜样, 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 配合学校搞好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纪念活动,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在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 要尽量选取与时事相关的主题, 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网页制作, 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时事小报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 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 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 对历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感悟。

篇4: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改以前,信息技术课堂以单纯的讲技能为主,课堂的教学围绕着软件的操作进行。这样的教学,只有当讲解到网页浏览的相关操作时才会让学生去自主地浏览网络,其余的教学时间不需要网络的支持。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长时间地浏览网络,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在高中信息课程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

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

二、结合网络犯罪案例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互联网应用的时候,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传播不文明的言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的青少年随意删除文件、更改系统设置,以至恶意攻击政府网站、破坏金融机构数据、窃取考试信息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习《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恶意文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必须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

三、巧设思辨话题,在思维碰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已经逐步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萌芽。同时,这段时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讲出对人、对事,甚至对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师跟学生一起辨别是非。所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巧设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都讲出来并一起分析、探讨、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跟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

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环节。让正反双方改变自己的阵营,通过论述来维持原先的“反面”观点。通过课堂评价,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深刻领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谛,同时在合作辩论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辩论中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更有几位同学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谣言等时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法制的观念。

四、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渗透性和吸引性。它能让学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优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论坛、聊天室、网站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要及时指出虚拟网络世界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要使学生懂得网络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分配,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五、巧设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这就给课程的设计者很大的知识运用空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巧妙地设计出主题活动,学生们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自然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进德育。

考试是高中阶段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应对考试,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四章的一个难点内容《表哥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考试分析”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作为老师请学生思考,在用Excel分析成绩的时候要分析出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分析这些内容,如何用Excel实现这些内容。同学们在这样的主题活动的带动下,不仅仅从不同角度考虑表格的处理并巩固了函数、图标、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内容,同时也逐步明白了考试的导向、诊断、发展性、选择性的意义。

总之,网络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需要交流的平台,因此,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篇5: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墩镇中心学校

伊文杰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

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工具,而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学科也越来越显得重要。教育部周济部长曾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可见,所有教师在所教学的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的人材已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结合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文明的学生。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明白: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要让学生明白良好的习惯会使其终身受益。朝阳小学南校区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习的习惯参差不齐,基本的“坐、立、行、听、说”很不规范。我做到了对学生的培养从最基本的常规训练开始,课前将书本和鞋套准备好,上课后,低段学生由老师到教室整理队伍严格要求并督促学生按照要求到微机室;中段学生由班上的干部同学在班级上整理好队伍带对到上课地点,我在不远处进行监控;高段学生在课前就到上课地点,在上课铃声一停就进入上课状态。其过程不管是排队、走路、上楼梯、过走廊都有明确的规定,脚步轻、安静、靠楼梯走廊的右边行走,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逐步形成了较好的排队、行走习惯。在课堂当中,学生的坐、站的姿势有严格的要求,说话,必须得经过老师的同意,说之前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说的时候声音要响亮,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的学 生要会安静仔细地听别人的说话,听明白别人说话的意思,想别人说的话和自己想的有什么区别,学会尊重别人,不在下面随意反驳别人的发言。课堂中一切行动听指挥,服从集体的决定。下课后能做好下课的准备,将鼠标、键盘、凳子放回指定地点,自觉维护和保持学习场地的整洁,将不要的鞋套放进垃圾桶,处处体现主人翁的形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南校学生逐步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作为教师我坚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一定带头做到。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我们现在运用的信息技术教材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WINDOWS基本操作、画图工具的使用、WORD文字编辑软件的运用、网络知识的基本运用、PHOTOSHOP软件的学习、FLASH动画的制作等。在这几部分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发掘许多积极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其内涵,联系实践,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教学任务设计中的德育渗透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特性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和编排非常关键,既要贴近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在进行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习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每个学期都制作了形式不同的奖票,每期奖票的都以套为单位,每套都比较精美,都有一定的数量,学生收集齐以后可以在老师处换取增添了学生本人照片的大奖票,做为学生的最高奖励。既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又增加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所以奖票的设计很费苦心,让学生具有收藏的兴趣,才有获取的动力。例如:在一次设计奖票的过程中,正在为无法定夺奖票的主题费心时,周末在家看电视直播2008年奥运吉祥物揭晓,当我看到五个活泼可爱的福娃时,突然有了灵感,立即决定把本次奖票的主题设计为10 多张形态不一的福娃奖票。上课时,我将设 2 计好的奖票展示给学生欣赏时,学生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福娃!老师,我认识,这是福娃。我想要,我一定要收集齐福娃奖票。”还有同学跟我说:“老师,奥运吉祥物昨天才公布,今天咱们上课就用上了。”我抓住时机对他说:“对,这就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想要就得在学习中努力哟!”学生对福娃的喜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无论是课堂的常规、还是学习的效果,都非常出色。制作出了多幅优秀作品,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也圆满完成了,学生既主动地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也受到了关心时事,关心奥运,宣传奥运的教育。

2、利用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团结合作,相互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教学中我常利用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七年级中例如电子板报制作这部分内容涉及到素材的搜集、整理、图片的加工、板报版面的设计、色彩的搭配等许多知识与技能。由于每位学生的知识程度、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都有差异,如果让其单独制作很难出精品。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采取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通过讨论、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电子板报制作的基本内容之后,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推选出一位组长,首先确定电子板报的主题,然后按每位同学对各种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分工,分头进行搜集资料、设计版面、录入文字、处理图像等工作,合作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又通力合作,一个个主题鲜明、图文并茂又独具特色的电子板报赫然出现。通过合作的方式,同学们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合作精神的重要。

3、抓住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学阶段各学科的德育目标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教学任务、教学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兴趣小组学习电脑动画Flash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浏览网页,学生在网页中经常看到Flash动画,所以一说要学习3 Flash,兴致都很高。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基于同学们对电脑动画的喜爱,我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取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凭借对Flash的兴趣,从基本的任务要求出发,逐步掌握Flash的基本制作,并且尝试大胆的创新。在完成课外兴趣学习任务的同时,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4、抓住个别事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更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面对新时代的小学生,作为教师更应该时刻注意培养他们的诚信品格。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要搜集、使用大量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料,在信息的使用上,我一直要求学生参考了别人的东西要注明出处,同时绝对禁止抄袭别人的作品。

在一次课堂作品收集中,我发现一位同学写的电子日记和别的班级同学一模一样,只是改了名字而已。在下一节的作品评价总结课上,我先找了几位电子日记写得不错的同学介绍自己的日记,让同学共同点评。然后我说有些同学的日记也写得不错,但是却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只是利用了电脑的功能实现自己懒惰的思想,这样不好,接着我给大家讲了敢于诚实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人要诚信为先。下课以后,我找到那位同学主动谈话,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己重新完成一份电子日记。全班同学也都受到了诚信的教育。

5、利用网络环境,时刻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

网络的迅速发展和青少年网络群体的日益庞大,使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观建设已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迫切任务,作为直接引导学生和网络打交道的信息技术教师更是肩负起这个关键的任务。

“黑客”是学生接触网络后必定会遇到的,有些同学对“黑客”高超的网络技术总是充满神秘感和崇拜心理,好奇心驱使他们跃跃欲试。由于黑客总与病毒联系在一起的,我就在学生学习网络知识之前,通过对病毒的介绍使学生了解病毒会破坏计算机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网络瘫痪,告诉学生,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对于黑客也是一样,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非法进入别人的机器,盗取别人的信息也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

篇6: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说过,“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德育渗透到信息技术教学中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教师,我始终奉行“成人才能成才”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我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科学研究习惯,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高度的责任感,立学生成材之志、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等。

一、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都很受益。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生活和上机习惯都很不好,喜欢随地吐痰,喜欢在机房里吃零食,公共场所爱大声喧哗,上机时随意操作电脑,不珍惜和爱护电脑。那么如何改变学生的这些陋习,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上机习惯呢?

首先要注重引导和督促。高中生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高速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喜欢自己去发现真像,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我们在第一节课讲机房规则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看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比如:外国很多旅游景点用中文写着“请不要随地吐痰,垃圾箱在哪里,厕所在哪里等等”。然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中国现在太强大了,汉字成为了世界通用的文字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原来一个良好的习惯,不仅仅代表自己的形象,也代表整个中国人的形象,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再在平时的生活和上机过程中,老师加紧从旁进行督促和教育,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和上机习惯。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和教学中,要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如:注意仪表和个人卫生,机房平时注重清洁,电脑操作要注意规范,言行要得体等等。这样言传身教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结合教材,激励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在学习excel时,我就引入:改革开放后,义乌市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体发展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调查,找到了一些关于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习:excel表格制作、平均值计算、排序、数据统计和图表的运用来分析五华经济发展。通过综合任务的操作,以任务为载体落实知识技能,不是纯粹教知识,而是从问题引伸到信息的处理。通过对义乌市二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侧面。更加热情地投入爱国家、爱生活的实际行动中。2.结合教材,树立学生成材之志

学生来学习,最终目的是成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中渗透立志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讲到ASCII码时,在讲到计算机的发展时,在讲office软件的使用时,在讲一些协议和标准的制定时,让学生知道,这些硬件软件大部份是别人开发的,计算机的很多标准也基本上是美国制定的,我们得无条件去遵守,让学生看到中国与外国特别是美国在信息技术行业的差距,产生危机感;特别讲到第七章知识产权时,让学生了解微软的霸权主义,让学生了解微软打击wps等一些国产软件的手段,也讲讲裘伯君反击微软的勇气,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此外,还可根据教材结合时事,如计算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作用等事实,使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 当今,网络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和快乐。网络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不懂上网,不会上网,会被未来的世界所淘汰。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中也包含有很多黄色,暴力等等不良的信息。而我们教学中又不可能硬控制不让学生上网。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安全、健康的上网,培养其良好的网络道德呢?这是我们信息科技教师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个人认为,首先让学生了解通过网络传播一些非法的不健康的和个人隐私的东西是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有时是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我们可根据教材,联系最近最热门的事件,如:艳照门和熊猫烧香事件,详细的分析他们的事件始末,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和电脑并不是很安全的,平时要多注意自身的保护意识,也让学生明白非法传播别人的隐私,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教育学生不要因为一时的兴起,干一些违法的事,给自己和别人都带来伤害。在平时教学的空闲时间,我也会讲一些最近发生的关于网络方面的实事:如某某因为网络受到伤害,网上一些有趣有益的新闻等;不断提醒学生少上当,还有也引导学生到网上找很多健康有趣的事件,促使其健康快乐上网。并在讲“网上资源检索”和“资源评价”时,我安排学生关注生活中关于网络犯罪、病毒和网上一些中奖等等方面的新闻,让学生把搜索到的自己关注的网络犯罪等的这方面网络新闻讲出来,与大家互相交流,相互评价其真伪,并发表见解,在交流评价过程中对这些方面加以正确、全面的引导,增强其自律意识和自护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安全正确的上网,并注意自己网上的行为,使网络逐渐成为良师益友。针对个别沉迷网络的学生,我分析其原因,发觉这部分人一般上网很久,对网络操作很熟,自觉性和自控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形,我首先找其谈话,与其交心,告诉他们高中时段不应该沉迷网络,而应该多学知识,引导其树立目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给他们一定的额外的有挑战性的任务,发挥其知识水平,增强其学习兴趣。还鼓励其多上上“百度的知道”和一些电脑知识论坛,帮助一些碰到问题的网友,为他们解决烦恼。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督促他们,促使其慢慢改变,能安全、健康的上网。

三、注重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一条虫”,这句话虽然有点亏大和不实,但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中国人需要加强合作精神。特别是在未来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合作发展成为未来的主旋律。努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有问题很少问旁边的同学,而是举手问老师,不太喜欢和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忙,多交流合作。并设计一些容量大的任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的小组快,有的小组慢。我常常叫快的小组说说他们成功的秘决,慢的小组让他们找找失败的原因。其实学生会不自觉的发觉,成功是小组是因为分工明确,合作比较好,失败是因为小组一盘散沙,各成员之间缺乏信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让他们自己明白,合作才能成功,单干注定失败,从而从内心深处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再通过以后的多次练习与合作,让学生渐渐的懂得如何更好与同学协作完成任务。并且我还不定期的让小组成员互换,让学生和不同的人合作,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能力。

篇7:浅谈德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

单位: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212200 作者:朱锦花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要你们做有知识、有实力、有责任心的国民,不要做书呆子。”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我们不能只顾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如果能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会有相得益彰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学

情景一:

“哈哈,这个是谁弄的啊?”,刚走进机房就有同学在大笑,我过去一看,屏幕保护程序为“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

情景二:

“老师,我的键盘坏了。”我闻声而去,咦,真的打出来的字母与键上对应的字母不一致了,上节课还好好的,仔细检查后一看,居然被哪位“高手”把两个键壳调换了„„

情景三: 打扫机房的时候,值日生会从主机和桌子的缝隙中找到一些零食包装袋、一些话梅的壳、一些吃完后吐在地上已经变得黑乎乎的口香糖„„

为什么已经讲了无数遍的问题还老是存在呢?我问了其他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普遍反应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几乎每个学校都是这样的!现在的学生怎么啦!学校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呢?看来,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做“无声的老师”,为学生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典范,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端庄、实事求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陶冶、教化。用自己的博爱之心、无私之情、容人之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行动的实际教育,耳濡目染,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老师在进机房的时候自觉的穿上鞋套、不把茶杯带进机房、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为的时候不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反之,如果老师不注意这些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比较强,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遵守公共道德意识

“情景一”和“情景二”反映的就是学生不尊重他人,不遵守公共道德的行为。有的学生除了爱把“某某某是猪,某某某是白痴”、“某某爱上某某,暗恋某某”等不尊重他人的话作为桌面背景。还有的调皮的学生把其它同学的文件或文件夹删除,把别人画好的作品画改成大花猫,以此为乐。为此,一方面,我在教师机上建立每个班的文件夹,让学生把自己的文件传到教师机上,切实有效地保护学生的文档。另一方面,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讨论,问大家:“我要表扬那些可以修改和删除别人文件的同学,因为他们在上课时把老师教的知识都学得很好。但是你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方面你们做了违反校纪校规的事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另一方面,对别人也是一种伤害,在座的

每一位是否都希望别人也这样对待自己呢?”并且让那些被别人删除了作品的同学上来讲讲见到自己心爱的作品变成了大花猫的心情,同时也让那些删除别人东西的同学上台讲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这样教育他们设身处地感受一下别人的感受。最后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我就把信息世界里的“电子警察”、“黑客”和“骇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使他们认识到在信息世界里要守则信息世界的无形规则。通过这件事,让全班同学都懂得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要求别人不删自己文件,首先自己要做到不删除别人的文件,增强上机公共道德意识。

三、教育学生换角度思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情景三”反映的就是学生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表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管理中,机房卫生管理一直是一个难点。常有些学生下课时不能把鞋套放在指定位置,随便一扔就走了。教师每次下课守在门口看他们摆放也不是一个好的解决办法。而且还有小部分同学下课后会在机房地上留下一些纸屑等,严重破坏了机房环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有一次下课,我发现有五六个同学随便把鞋套扔到一边就走了,我当时想把他们拉回来训一顿,但是为了不影响他们下一节课,所以没有这么做。不过我利用数码相机把这些乱扔的鞋套拍了下来,还把教室里的小纸屑拍了下来。再把打扫卫生时的“残局”的现场录下来。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就让同学们看看,让他们评论一下,谈谈感受。之后教育他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一下,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也表扬他们的知错能改。然后布置一道题目让学生回去做。让他们分几个小组用相机、录音机等现代信息设备以“清洁工人的一天”为主题去采访清洁工人,并在第二课堂里交流,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从

这次主题活动结束后,一下子就解决了机房环境管理的难题,还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现在学生还会主动地协助老师搞好机房的环境。

四、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

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更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许多事情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完WORD后,结合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要求学生利用WORD做一份班级小报,内容包括新闻、图片、感想等,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生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同学们有的画画,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总之,德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重要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要注意与时俱进、文道结合,做到自然妥帖,使信息技术学科诸因素与德育内容和谐统一,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滋润万物,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孙少晶《青年研究》1997年第七期

[2]姜根龙:《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9第6期

篇8: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一、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 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做好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正确积极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 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道德修养的榜样形象。比如,言行举止,文明高雅;讲课辅导,耐心细致; 对待学生,热情公平,从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养成认真负责、公正无私、乐于助人等良好品质。其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求学生在上课前、下课后及时洗手,禁止在微机室内吃零食,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电脑设备。电脑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机房各项制度的灌输,教育学生爱护电脑,把电脑当作与自己一起学习的朋友,养成正确开机、关机的习惯,以保护电脑设备。以此推而广之,引导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形成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的品质。

二、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 德

信息技术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信息技术教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所以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并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 尽量结合现实生活,把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比如, 在学习网络信息交流的内容时, 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文明公约,约束自己的网络行为;同时,要借用网络上的真实案例,如盗取别人的网络信息、进行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现象, 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让学生去感知网络不良的一面, 教育学生学会自我保护,使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心理;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进行网络交流,参加网络论坛,开展智力游戏,收发电子邮件……使学生形成遵守网络公约、讲究文明礼貌的良好网络道德。

三、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 神

团结协作精神既是新时代青少年应该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目前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首先,在分组时,要把身心素质和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分散在各个小群体中,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能使学生获得个人需要的满足和个人发展的满足,体会到被需要或被帮助的心理愉悦, 从而增强学生互助协作的意识,提高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其次,在教学时,要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有趣、难度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互帮互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记录、评价、考核,并侧重于表扬鼓励那些参与意识和集体观念强以及合作氛围浓的学生或小组,促进小组成员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建立和谐亲密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从进步中体会团结协作的快乐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使之形成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思想品质。

上一篇:总工下一篇:励志语录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