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论文

2022-04-22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与渗透,出现了许多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出现许多新事物如网瘾、黑客、网恋、网购、网络综合症、贴吧等等,信息社会是个大染缸,时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中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论文 篇1:

浅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变革,我国的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德育成为了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德育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学校以及教师家长的重视,尤其是高中的德育教育。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在高中进行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后期的健全人格以及优秀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说高中的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渗透进行研究,以期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方面起到相应的参考帮助作用。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德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德育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就目前高中阶段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变革发展的需求,在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也使高中的德育教育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因而对于高中的德育教育的研究从其本质目上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生的德育思想以及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养成,还能为我国培养出较高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这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将德育教育与一些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了当下比较热点研究的话题。

一、德育渗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应用

(一)策略设计与构建

对于教学策略而言,其本身指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设定需要保证一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且对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和协调,同时,合理的做出有效安排,特别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着手,严格遵循“低耗高效”的原则,保证教学设计工作的创新性。

在教学策略的构建中,主要采取问题探讨教学策略和体验性学习教学策略。问题探讨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遵循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逻辑思维。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学习方式的最主要特征,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进来,从而获得意识和情感的真实感受,这样就使得知识从理性层面,升级到了感性层面,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而更重要是身心和人格的发展,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根本要求。

(二)內容设计与优化

1.内容设计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整体过程中,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是所有教学设计的基础部分,同时,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可替代。

第一步,则要根据具体的教材资料以及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展开详细的分析,同时为了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也要参照学生的学习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层次划分,对于教学内容的具体分析,也要根据系统化的步骤来进行,如此一来,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教学设计者可以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涵盖其中。

第二步,科学的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系构建。具体内容如下:

(1)开始;

(2)将课程的主要单元列出;

(3)仔细研究每一个单元,列出其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4)能否将某项内容合并到另一个内容中去;

(5)进一步分析,列出层次相同、独立的内容;

(6)是否将各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都列出了;

(7)鉴别学习该课程所学的特殊性的教学内容;

(8)将特殊情况下需要的附加内容列出;

(9)论证教学内容的准确性;

(10)结束。

第三步,进行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把已经选定的教学内容展开从重新梳理,并且进行编排,编排后的教学内容其本身需要拥有着一定的的逻辑顺序,同时还要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从分的体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调节好德育教育与信息化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合理的内容联系,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

2.内容的优化

第一,要对模块内部单元进行整合。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以往的线索联系是教师对内容进行优化的关键,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方面,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穿插起来,通过具体的操作,加强教学效果,体现信息技术的整体性特征。

第二,要对统一单元内的内容进行整合。信息技术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为了达到优化教学内容的目的,教师要充分了解各单元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必按照每节课程内容来讲授,而是从整体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把握,并且由浅及深的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使单元内容具有连贯性,既能够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强化学生的教学知识学习以及自我德育理解。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调查发现,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教育”。但是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施行,作为教师而言,需要对这种“灌输式教育”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变,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还要在一定程度上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将德育教育融入其中,保证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自我修养,这就需要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理念做出一定程度的改变。

(二)教學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手段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技术性的人才,为了保证一定的人才输送,一些学校对于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加大了关注程度,如何能够高质量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其自身的德育素养,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了必然,原有的教学方式并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的信息技术课程,要实现互动式教学方式,令学生能够更为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过程当中,自己做课堂的主人,树立自信心,由老师在进行正确的引导,从德育方面、实际操作方面、文化知识方面进行着手,如此一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自我修养。

(三)教学步骤的转变

教学步骤的改变,也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能够保证教学步骤的合理性,实现系统化教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令教学过程变得井井有条,学生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在进行教学步骤的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着相应的教学经验,对一些教学案例进行查找,通过经验的累积和同事之间的讨论,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将德育教育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当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中德育教育的意义来讲,一方面,有利于高中在德育工作上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能从理论上,从高中生的心理以及生理方面来全面把握高中生的德育教育,不断地拓展德育工作的良好实施,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的较好开展。从实践意义上讲,由于在以往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强调的是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也就是忽视了高中生成长的主体对德育的需求,并且德约教育也与高中生的实际的学习生活有着一定的脱节,在教学方法上也比较的单一,因而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从这方面来讲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德育教育渗透是对高中生德育的补充,因而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慕子怡.高中信息技术课应用分层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2016,(36):72-73.

[2]蒋立兵.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伦理诉求及理性回归[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84-89.

[3]王鹏,杨立荣.网络时代德育工作创新性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84-86.

作者:谢宜泳

高中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论文 篇2: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加强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普及与渗透,出现了许多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出现许多新事物如网瘾、黑客、网恋、网购、网络综合症、贴吧等等,信息社会是个大染缸,时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成为广大教师关心的问题。

一、对新高一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渗透德育

对于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因刚经历了中考激烈竞争选拔,学生学习欲望比较强烈,得趁热打铁。许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比较简单,重视基本知识和技能,轻视信息素养培养,重操作,轻理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认识肤浅,所以有必要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上好第一节操作课,教师发挥示范作用,培养学生遵守计算机教室规定,爱护计算机设备的良好习惯,师生共勉,渗透德育

“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一个人不能去掉他的坏习惯,那简直一文不值。 ——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育,循循善诱,晓之以理,使他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要特别强调不要频繁开关闭电源,正确设置显示分辨率、屏保、键盘鼠标插拔、防静电、防灰尘、计算机设备使用安全须知等问题,让他们知道如何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保护计算机内数据的安全。

三、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身心健康教育,渗透德育

长时间的“上网”,除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外,还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危害。据一些教师和家长反映,孩子上网以后,除了学习与工作,闲暇时间全部在网上,与家人和同学的思想交流、人际接触越来越少。有的孩子甚至患上孤独症。而在另一方面,却可以在网络上通过QQ等在线聊天方式与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交朋友,从而容易产生臆想症。有的还进行了网恋等等现象,高中生如何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毒害,就成了信息教育中加强德育渗透的重点和难点!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把一些典型的正反面案例进行解读,让他们认识到危害性,增强法律意识。

与学生打成一片,建Q群,常经与学生交流,及时、准确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Q群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网络成为熏陶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四、根据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加强爱国、爱校、爱集体和爱家的爱教育

教师结合信息技术的知识点,从高一开始,做出一个整体渗透德育教学计划,通盘考虑,分时间段,分不同内容分步实施渗透德育教学。如:在word板报制作、网页制作、flash制作中,结合当时国家大事,确定主题,制作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作品。也可以以学校、班级、家庭、节日为主题进行作品的制作。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具有各种教育意义的活动实施德育渗透。又如,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历史时或软件时,以龙芯、WPS为例,向学生展示我们民族计算机产业与世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危机感与责任感。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对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培养学生的竞争协作精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最宝贵的时光之一,随着个人身心的不断成熟,平日大家都很好的兄弟姐妹、室友朋友,可在学业中的竞争,现实一次次对学生造成不可回避的冲击。高中生心理会产生困惑和各种的想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与人协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中,有必要设计适当分组教学和竞赛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和感受在竞争中协作的乐趣。如分组的作品制作比赛、知识问题、技术比武等等。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渗透德育

学习信息技术是在学习开发设计思维,开发这些软件,都是经过比较系统、周密、艰辛的劳动所得的,是他人的劳动果实。复制和盗版是可耻的行为,如果构成犯罪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光要努力学习扎实的技术知识,平时注重知识积累,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科学幻想,在实践中勇于尝试,大胆实践。在教学设计中创设一些有利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创新的体验和快乐。

总之,我们在信息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时刻以德育为先导,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技能为骨干,情境体验教育为手段,培养出有灵魂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陆鼎敢

高中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

摘 要: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之际,人们往往只看到它带来的快捷方便、资源无限,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某些不利因素对青少年成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如何培养未来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正确把握人生的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观,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在教学工作实践中体会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及学科特点出发,附着在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教学;信息技术;渗透德育

1 新课改后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什么要加强德育

新课改以前,信息技术课堂以单纯的讲技能为主,课堂的教学围绕着软件的操作进行。这样的教学,只有当讲解到网页浏览的相关操作时才会让学生去自主地浏览网络,其余的教学时间不需要网络的支持。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长时间地浏览网络,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2 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加强德育

2.1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德育的灵魂,是学生学习和奋斗的动力所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高新技术,教师通过我国与世界计算机发展的状况对比,可以激发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介绍并演示一些令學生自豪的国产软件,如WPS、豪杰解霸、东方快车、五笔字型等,可以明显地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责任感,渗透民族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分析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增强学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信心和责任感,使他们真正懂得掌握科学技术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振兴起着决定性作用。

2.2 纪律教育

纪律教育是培养“四有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除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外,还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我们可以利用严格规范的微机管理制度、计算机操作规程以及信息社会的道德规范等,对学生严格要求,使其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意识,为他们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打下坚实基础。

2.3 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学生参加信息技术作品比赛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指导、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关于家乡的有关信息,通过制作作品的方式将这些信息整理和归纳,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感受近年来家乡的变化,从而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自然而然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且在分组的过程中,为每一个学生明确分工,并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而增强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德育。信息技术不仅以特有的教育功能深入课堂,应用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当中,同时其强大的信息化功能、交互式应用等在学校开展共青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德育活动中的应用,对学校德育的开放性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利用信息技术与德育的整合将进一步拓展新型的德育新途径,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口头上,而是开放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获取信息,要把学生的眼光引向广阔的大干世界,关心国家改革和人类发展;通过校园网提出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发布信息,就价值取向、公民意识、道德品质、思维方式等方面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抒发见解,生动、自然、开放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信息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渠道,提供了丰富的德育信息资源,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爱好与感兴趣的内容开展德育工作,用积极向上的内容占领学生的教育时空,使他们的成长历程少一些不必要的挫折。信息技术是现代文明进步的产物,信息技术课中的德育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潘荔(1984.11-),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人,计算机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信息技术。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塘桥高级中学,江苏张家港 215611

作者:潘荔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中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关于质量管理的大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