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2024-04-2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共12篇)

篇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作者:张晓敏

(单位:贵阳市民族中学邮编:550025)

(Tel:***E-mail:newsnowing@sina.com)

【摘要】

【关键字】

篇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摘 要:文化竞争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所以高中政治课增设了《文化生活》。我们政治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意识,增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热情,达到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从而培养学生们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我们教师要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用好教材,从学生身边取材,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让政治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字:文化竞争 文化生活 综合国力 文化修养

时政素养 三维目标 寓教于乐 学生参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因此,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增设《文化生活》的内容,恰就适应了这种文化竞争的需要。”

①由于“《文化生活》这一模块的原理相对简单,在高考中所占比重也较轻,所以有些老师认为对这一部分不需费神讲授。”我认为对《文化生活》这模块我们需重视且要把它讲透彻,并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②“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就明确指出了这门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新模块《文化生活》,同样承担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所以,我以此作为自己教学过程的指导。下面,就我的教育实践过程,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时政素养

《文化生活》广泛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学等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政治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让一堂课新鲜、生动,从而吸引学生。由于政治课的时政特点,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时事,第一时间与学生们分享新闻趣事,并结合学科知识分析,从而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充满了对政治课的渴望。在讲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时,恰好正逢“中国保钓”,原本日本在中国上海开展的日本民俗文化节因此而取消。这事儿拿给同学们一分析,同学们一目了然,“文化是受到经济政治所决定的”。

二、改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堂好课,并不是要把教材中的材料完全用上,而是会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分析、处理教材,选举例子最好采用学生身边的实际,就地取材。越在身边的,学生的记忆越深刻。这好像有点随意,但这恰好达到“形散神聚,杂而不乱”。在课堂中,有一框题涉及“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就引导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民俗,大家讲出来共同分享。我也将自己新眼所见的贵州“平塘县”的婚俗“母猪拜堂”讲给学生们,同们学个个笑得合不拢嘴。带着愉快的心情对比分析,同学们发现不同的地方,文化还真有不少差别,同时进行了文化传播,也让同学们一并了解了“文化传播的途径”。这种方式既增强了政治课的趣味性,又促进师生的和谐交流,更加有效地实现三维目标。

三、加强学生的互动参与

“运动是生命之源”。要让政治课充满活力,就必须让学生们动起来,激发学生们思维的火花。

就在《体味文化》这一框题里,有一个知识点是: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我先了解班上同学的出生地,这有点像聊天一样,学生们毫不回避地说出他们是什么什么乡镇的,然后我请各乡镇的同学教大家一点本地的口音(方言),大家也积极的模仿。同学们非常踊跃,有花梨乡的典型口音,有楠木渡镇标准备的儿化音,有来自铜仁的,还有山东的,同学们个个积极,且很幽默。这也让同学们印象很深,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在《弘扬民族精神》这框题时,我感觉有点讲大道理一样。如果就这样上下来,不但没有达到该框题所要达到的“增强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三维目标,说不定,同学们还很反感。于是,我换了个方法,在网上找了一点视频和文字资料。先放中国达人秀《刘伟》断臂用脚弹钢琴的事迹,同学们看了,很受感动,深刻感受到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的重要意义。

正在这个热头上,我又请同学上台搞了一个现场朗诵,有感情地诵读“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一的孟佩杰”的感人故事。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上台,有的同学还为没能上台而有点失落。我鼓励同学们,以后还有很多机会的。选孟佩杰的故事,是因为她跟同学们年龄相差不多,非常好的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收到很好的效果,实现了三维目标。同时也把该堂课推向了情感升华的高潮,实现文化生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①刘军;《文化生活教学需注意的几点》;2011年12月18日。

篇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对策和建议

人们常称当今的时代为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流通量大, 信息波及面广, 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与日俱增的信息, 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 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课培养的是学生的信息技术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它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 开好上好这门课才可使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一致。在大多数的城镇学校里, 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极其广泛, 信息技术知识与每一位学生息息相关, 是与他们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对于分布更加广阔的农村初中而言, 情况则不容乐观。

一、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实意义

古有鸿雁传书, 今有电报, 网络通讯。现代科学技术,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推动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了信息化时代。在相对贫困落后, 信息闭塞的农村,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让学生学会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信息素养从而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 加强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便显得刻不容缓。

二、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一) 所选用教材问题

从学校调查来看, 学生对于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都很高, 但是农村地区比较落后, 有很多家庭根本买不起计算机, 再有就是家长观念落后, 意识不到信息技术课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改变, 所以学生对信息技术虽感兴趣但持怀疑态度, 而且知识水平有限, 因此出现了农村中小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的层次问题。农村学生的层次问题决定了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选用问题, 目前, 我们当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选用的教材是省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编写的, 这样的教材并不符合农村地区的学情和校情。

(二) 学校和家长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和认识不够

作为一门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现状是:学校把设备, 教室准备下了, 有人上课也行, 没人上课也不说什么;一线教师认为可有可无, 甚至觉得在浪费学生精力和时间;班主任教师不够重视, 作为兴趣学习可以, 但不能花更多的时间在上面;学生喜欢但也不重视, 因为与升学没有关系。家长更有“谈虎色变”的心理, 说到学生上信息技术课那就是学上网, 那是耽误孩子的学习, 是反对的, 所以学校的重视程度和家长的认识都是限制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因素之一。

(三) 教师力量的投入问题

要重视起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 首先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学校没有一批合格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是不行的, 尤其新课程改革后的今天, 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是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 息息相关的课程, 这就需要更加重视对这门课程专业知识教师人才的培养。

(四) 农村中小学校区的现状

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老化, 在学校响应国家培养目标要求以来, 学校购置的信息技术设备在培养新的信息技术教师前就放置了很长的一段时间, 没有定期通风, 更没有定期维护。电子产品, 长时间不使用, 由于环境因素, 如热、潮湿、冻等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尤其是一般的电子产品的寿命是半永久性的, 像CPU、内存、电阻电容等。寿命最短的应该是风扇、光驱、硬盘等。一般用3到5年。而风扇、光驱则更短。所以设备的老化陈旧是必然的。

三、农村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几点改进对策和建议

第一, 由于农村中小学选用的教材对于我们零基础的学生来说, 是不符合学情和学习规律的, 因此我建议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根据国家培养目标, 并根据当地农村中小学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组织自行编写或者选择教材, 作为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探索发展。

第二, 加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根据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师资队伍实际情况, 强化教师培训, 提高队伍素质,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薄弱地区的薄弱课程, 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队伍, 需要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重视和支持, 以及专业的志愿者教师的爱心支教。

第三, 转变观念, 意识到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转变转念, 一是家长要转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 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 真正意识到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二是, 学校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升学率的错误观念。知识改变命运, 信息改变生活。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农村老百姓的生活, 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继续我们信息闭塞的状态。一个善于利用信息的人, 他的未来生活必然美好。

第四, 更新设备, 经常维护。信息技术设备的投资不是一笔小数目, 更新设备不是某个农村中小学学校就可以负担的起的, 因此, 要改变现有条件尚需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套资金的注入。有了良好的设备, 还要注意经常维护, 首先注意室内通风:科学研究证实, 电脑的荧屏能产生一种叫溴化二苯并呋喃的致癌物质。所以, 放置电脑的房间最好能安装换气扇, 倘若没有, 上课时尤其要注意通风提供充足和更加宽敞的;其次, 注意防尘, 防震, 防冻, 防潮, 这样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农村初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 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信息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 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路是艰难曲折的, 但又是充满光明的。只要我们能从实际出发, 艰苦奋斗, 就一定能占领信息技术教育这个制高点。

参考文献

[1]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方法: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2]陈昕.把学生引入信息技术之门[N].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2.

[3]麻毓筠, 李杰华.我省首家信息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落户太原[N].太原日报, 2010.

[4]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 (8) .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9 (3) .

篇4:信息技术在高中教学过程中的感悟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教学;感悟

一、新课程下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学生思维方式和已有知识都不同,因此,想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就要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有一个了解,进行必要的学前分析。在教学前应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通过交流对每个学生基本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要对学生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的讲解内容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有所得。此外还需对高中新课改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教学方法及评定标准进行介绍,使学生在学习前对课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课程有大致的规划。

二、采取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

经过调查,学校大部分的学生计算机基础都不是很好,有的几乎是零基础,而新教材起点相对于以往课程要高一些,因此,想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比如,在一般的授课外,还可制作相关学习网站,使学生在网站上可进行自主学习、作业提交、进行讨论以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老师也可将自己设计的学案放到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学习模板,也可为学生解答问题以及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学生共享。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评价,提升学生积极性

在新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进行学习和完成任务。因此,老师要对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做好上述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效率会有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形声性:形声性是指可同时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教育信息,形声性是除听觉媒体之外的所有现代教育媒体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学生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将客观事物抽象化,使学生接受知识时眼耳并用、视听并举。

再现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有图有声地在学习过程中再现,从而扩大学习者的感知范围。

先进性: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使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一改过去教学只限于教师口授的单一形式。

篇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网络信息日新月异,同时,以构建主义为理论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日趋成熟,从而使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的应用显得十分的必要和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议题已摆到广大教育者的面前。传统的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获得是由环境的刺激引发人的行为上的反映,就是说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当代的建构主义特别是社会性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建构的合作,就是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构意义时是互相的,学生是主动自愿去建构学习。基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载体的新的教育技术,能够在初中数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优势。

就数学教育教学来说: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工具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所独具特色的逻辑性,科学性,有它独特的特点。因此,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题整合的过程之中,如何探索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这一先进教育技术的作用,更好地驾驭这种新式的教育教学手段,就成了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之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相关软硬件支持,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展示包括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以及网络信息下各种数学原件、数学问题的生活原形等不同形态的信息,超越了课本的视野,拓宽了数学的范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创造出使知识、学问来源多样化的人文教育环境。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偏重于逻辑推理,偏重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动画演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情景再现,可以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问题到一般规律,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究去思考数学、学习数学。在课件《生活中轴对称》的制作中,我利用网络展示了生活中大量的轴对称图形,又利用蝴蝶飞舞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将一只蝴蝶框定放大成为平面图形;在讲授多面体的展开图时,学生和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实物,给正方体的六个面标上字母A、B、C、D、E、F,但由于实物不透明,学生观察不方便。因此,我利用《几何画板》做了个正方体,给六个面着不同颜色并标上字母且可透视,再结合实物进行教学,这一过程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数学来源于自然,抽象于实践,创设了数学教学的良好情境,建构了较理想的学习环境,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比较自然地接受数学概念,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2、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建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要能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是超大的信息量和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及软件的模拟技术,可以让学生把纷繁复杂的运动图形或数据用计算机处理,达到形象直观的目的,从而易于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其实,它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模型的建构能力,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学校教育离不开德育,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要进行有关数学史教育,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例如:在讲授几何中圆的知识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割圆术》的有关资料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知道了是刘微独创的割圆术,它比德国的托勒密计算的圆周率要精确一些,比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方法要简单,并以中国的灿烂文化自豪。又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布置了上网查找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的课外作业,结果,90%以上的同学都了解了包含我国古代的赵爽和刘徽的证法在内的至少五种以上的证明方法。利用学生的猎奇获新的心理,通过学生自己在互联网上有目的的漫游,获取全面的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动手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所以,只要是简单的素材资讯查找,教师尽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建构。

3、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因此数学教师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如何让课本知识活起来,而运用信息技术就可顺利达到效果。我在讲授无理数时,就做了几张有关第一次数学危机的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的幻灯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我还利用《几何画板》演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直观地表现了三线合一的现象,让学生从感官上区别具体概念,加深了记忆;运用《几何画板》指导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积变形课件,同时又引导他们由此推导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了形象直观,节约时间和教具,提高课堂效率,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实例分析

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与传统教学相比,他的最大特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而“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正是其于交互型整合方式所产生的,目的是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知识,变被动的听和练为主动的探索和运用。下面以《勾股定理的应用》在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例来进行实例分析。

1、课件制作设想

数学是现实生活的数量化和抽象化,就是说数学知识是从实践中起源的,同时,数学必须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所以,在本堂课的引入和高潮部分都以实际问题的数学化为基础,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看到数学的巨大魅力。课件以网页形式发布在互联网上,分为五个页面,学生可以自由切换。但是,在页面的排列上按照知识的科学性为序,从产生到运用,从易到难,方便学生自学。同时,例题以中考题为基础,进行适当的改编,增强了开放性,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最后,本课件强调了师生的互动性。

2、教学过程举例

(1)知识探索请学生例举一个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的生活实例。此过程安排学生提前完成。学生可以去上网查找有关例题,然后整理下来,交给老师,老师再从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几题,拿到课上供大家交流。

学生在上网查找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到许多与勾股定理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并自由建构的过程,体现知识产生于实践的思想,符合新课标理念。

(2)应用举例

例1、李焕菁妈妈买了一部29英寸的电视机。 李焕菁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厘米长和46厘米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1英寸=2.54厘米)

例题中出现的`是学生的真实姓名,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期待和激励。学生用勾股定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这道例题,学生既巩固了勾股定理的知识,又学会了一个生活常识,原来电视机的大小是凭电视机屏幕对角线的长度并用英寸作单位来度量的。

例2、“平平湖水清可鉴,面上半尺生红莲;出泥不染亭亭立,忽被强风吹一边;王青观看忙向前,花离原位二尺远;能算诸君请解题,湖水如何知深浅”请你帮助王青算出湖水的深度。

这是一道诗意化的题目,题目本身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根据题目意思,利用《几何画板》,再现红莲的摇摆过程,加深学生对题目意思的理解。学生根据左下图,易知,CD=0.5,BC=2,AB=AD,进而利用勾股定理去解决它。

例3、如上中图,徐良家有一底面周长为2m,高为1m的圆柱形油罐,一天他发现一只聪明的老鼠从距底面1dm的A处爬行到对角B处吃食物,你知道徐良为什么说那是只聪明的老鼠吗?(从爬行路线考虑)

由于老鼠是沿着圆柱的表面爬行的,故需把圆柱展开成平面图形。我利用《几何画板》形象直观地把圆柱展开成如右上的平面图形,学生能容易根据计算机演示,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公理,理解AB长既为最短路线。

这些例题放在第三个页面,而详细答案放在第五个页面“后花园”里,并且建有例题与答案的超链接,学生可以自由点击浏览,在各个页面间进行自由切换,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重现性,让学生根据自身所需去侧重解决自己的难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四、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

1、教师始终要起到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的介入应体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而不只是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新颖,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知识发生、发展的播种者及浇灌者,更应是学生处事的模范。灵活的应变能力,严谨的求学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这些都要靠师生之间的心灵感应,靠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富有情趣的讲解,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互融,来调动学生积极

参与。我们不应让 “人机对话”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否则,现代媒体成了教学机器,教师成了键盘手。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极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发展个性。

2、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不求时髦,但求实用。

课件的运用应整合于课堂教学内容之中,针对以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为培养目的的数学教学,课件中存储内容要精练,画面要简洁,讲解和推导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完成。为帮助解决数学中数形结合的难点,理解抽象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数学思想,我们认为,应根据数学自身特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交互功能,将课件设计成一些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让老师能按自己组织教材需要,针对各自不同教学思路,灵活调用各模块里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表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网络电子教室应成为数学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室,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发现、研究问题,在网络中查找数学资料,形成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再把学习数学看成负担,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直接动手操作,使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助于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五、小结

篇7:高中生活的一点小感悟

下了晚自习,独自一人从繁重的学业中解脱出来。穿过黑压压的人群,走进被一片?帕?值囊雇怼7绾芮岬拇底牛?钟屑杆苛挂猓?獗呤浅跚锇伞?/p>科技馆前的广场没有路灯,但中间高台上迎风飘扬的旗帜却在月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我站在地上俯视着这高高在上,想着,今天一天的努力是不是没有白费,我又努力了一天,虚无缥缈的未来是否离我更近了一步。这样想着,孤独的心便又多了一分踏实,脚步变得更加坚定,逐渐隐没在夜幕中的人群里。上了高中以后,整日都在偌大的校园里生活,我一直不敢相信这将会是我度过三年的地方,我未来的三年将在这里生活?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没有一丝改变,它没有问你愿不愿意,就独自开始了。我们一直不停地重复前一天的生活,就像机器一样,每天干流水作业,按照既定的方式和规律去生活,不停地运转,从未停歇。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或许不会有什么改变。

现在的我们或许很讨厌现在的生活,可三年后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就都会变成一种奢望吧,就像现在的我们对初中生活的怀念。

直升班的压力在无形中已经爬上了我的肩头,遍袭我的全身。每天处在高压、高紧张状态下的我不敢有一丝松懈,周围高手如林,危机四伏,位于悬崖峭壁的边缘,稍有不慎,就可能粉身碎骨。

第二天早起下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起的很早,天还昏暗,便一个人匆匆忙忙穿过夜幕,走进教室上自习。班里只有寥寥几个人,在周围漆黑天空的映衬下,教室里的光线显得格外耀眼。一阵凉风迟来,我瑟瑟发抖,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想些什么,能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专注于手头的每一份任务。事实上,你必须拼尽全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篇8: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于2006 年9 月提出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 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大学基础课程中的地位, 阐明了计算机基本技能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深入发展,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也越来越重要了 (这门课的名称在不同的学校是不同的, 有《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基础》等不同名称) 。 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在其《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中指出:一个现代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中, 如果缺乏计算机技能的自我更新能力, 缺少计算机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 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传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常识, 培养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高等院校, 应在新的形势下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的体系结构。 现在针对这门课要不要开、如何开有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校对这门课早几年就进行了改革, 有的采用分级或分层教学, 对新入学的学生先进行摸底, 根据摸底结果对学生分几个层次进行开课, 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普通高校生源地分布较广,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造成不同地区中学阶段计算机教学能力不同。 因此, 由于生源地不同, 新生进校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差异很大。 最近笔者对2012 级至2015 级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就中学计算机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其中57.45%学生有计算机理论课和实验课;有11.7%的学生无计算机理论课但有实验课; 有24.47%的学生有计算机理论课但无实验课;另有5.85%的学生既无计算机理论课也无实验课。 从这个调查结果看还是有近6%的学生一点计算机都没学过, 有近18%的学生在中学没摸过计算机。 这种情况下《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面临较大困难。 如何做到因材施教, 这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是提高大学阶段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有些学校还没有进行类似分层教学的改革该怎么办?笔者在学校没有进行分层教学的情况下, 对如何上好《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这门做了一些探索, 主要在实验课的授课方法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备”学生

学校公共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进程、教学要求是全校统一的, 教师无权修改, 只能按学校统一的要求去做。 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和授课方法上有所作为。 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首先“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首先要了解学生。 要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看法、喜好、期望及了解情况等。 笔者每次在第一堂实验课上都要进行问卷调查, 以此了解学生情况, 这学期还进行了摸底调查, 以了解学生已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备课。调查结果见表1 和图1。 有学生认为自己在中学计算机已经学得很好了, 认为这门对他无用, 通过做摸底题目及上课的深入发现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只是一点皮毛, 从而改变了对这门课的看法。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 有了上好这门课的欲望。

从摸底的情况看, 大部份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 就要看教师如何因材施教。

二、激励学生, 教会学生学习

由于《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是大学新生的一门课, 笔者在第一次授课时要用约10 多分钟给新生讲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别。 每次给刚开始学生讲解时学生表示出不解, 随着讲解的深入学生听得入迷、频频点头。 在这10多分钟里, 讲了三个方面问题: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变化和矛盾、 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异、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 课后与学生交流, 学生说刚开始很反感, 想刚结束入学教育, 以为上课了还要“入学教育”, 没想到教师讲到我们心里去了, 对我们很有启发。 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说, 这样做确实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 特别是学生知道了大学教学方法与中学不同:中学依赖老师, 学生“放单飞”的机会少, 大学要“自己走”、“放单飞”, 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学习动力。

通过这样的沟通后, 学生了解了教师的想法, 在教学中积极配合, 还能积极主动学习, 在学习中还能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

三、注重学习能力培养

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 知识衰减期短, 技术淘汰快。 有的学生抱怨在学校学的都没有用, 现在用的学校都没教, 如果从知识、技术的层面看, 他们说的不无道理, 今后也无法改变。 因此, 现在的大学教育着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能力应该有多个方面, 除了学习能力以外还应该有分析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 当然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 笔者认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授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的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特别是常用计算机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计算机软件更新很快, 必须要教会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动手能力, 因为不管软件怎么升级, 只有最基本的东西是不变的。

一般来说《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课的常规上法是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如何操作, 学生再自己操作, 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和中学的教学没什么差别了, 学生在中学养成的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就不能改变。 笔者刚开始上这门课时也是这样上的, 在授课过程中发现, 一开始的就给学生演示讲解并指出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教师讲完后不久就会有学生问你刚讲的问题, 你问他“刚才没听? ”, 他会说“听了, 没听懂 (或没记住) , 现在碰到问题了, 才知道你刚才说什么了, 但忘记你刚怎么说的了”。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尝试着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经多年实践效果良好, 得到学生的认可。 笔者的做法如下。

笔者在实验课时先讲一下这次实验要完成的实验内容, 不先示范操作, 要求学生先不看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 按照实验内容要求完成实验, 如果不看操作步骤不能完成实验的话, 再参照实验书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 这样大部份学生能自己完成实验, 只有少部分同学还不能完成实验, 这时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 从中发现多数学生不会操作或操作错误点, 这时让学生暂停实验, 听老师讲解正确的操作方法, 这时讲解效果最好。 因为学生已经碰到问题, 并对问题有了认识, 这时告诉他问题所在他就会有眼前一亮豁然开朗的感觉;并且不用再去死记, 这个知识点已经记住而不会轻易忘记。

如果在教师没讲解前自己做出来了, 学生很有成就感。 特别是实验中碰到问题后没有请教老师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的学生成就感更强, 自豪地和老师说:“我没问你自己就解决了。”这样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能动性。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 鼓励学生相互帮助, 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这样增加了学生间相互交流, 建立团队合作意识, 产生了很好效果。 特别是要求做的快的同学帮助学习慢的同学, 能帮助别人的同学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 因为在帮助别人时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在第一遍实验做完后, 要求学生不看指导书, 再做一遍。 能够不看指导书能把实验做完才算完成。 还有就是在学生问问题时一般不直接回答结果, 而是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 这样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辅导比直接给答案教师要花费心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而学生再碰到类似问题就能自己解决了。 随着课程的深入同类问题越来越少。

四、实验结果及时反馈

笔者认为在实验课中获得的知识是副产品, 获得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主要的。 评价学生实验课成绩应该重在实验过程而不是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只是副产品。 那么怎么来评价学生的成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 这确实很难。 实验成绩包含三个部份:实验报告成绩、上传的实验结果、期终实验考试。

笔者对实验报告要求比较高, 特别是“实验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实验体会”这二部份是重要给分点, 要想得高分必须要认真写要想写好这二部份内容就必须认真做实验, 而且这二部份内容无处可抄袭。 抄袭同学的很容易被发现, 所以几乎没发现相互抄袭的。 笔者及时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并公布成绩,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下次写实验报告时有所改进。

批改学生上传结果是一个非常耗时的工作, 为了能及时批改学生上传的作业, 编制了自动批阅的程序, 目前正在完善中。 现在只能对部份实验实现全批, 其他的目前只能抽查自动批阅程序全部完成后就实现实验结果的及时全批改, 并可以及时公布成绩,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 在批改学生上传的实验结果时有及少数学生把别人的成果当作自己上传, 当然要防止这样的事件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技术来实现, 在这不作讨论。 在发现这样的问题时严正告诉同学做这样的事老师是可以发现的, 发现的话会影响其实验成绩。

笔者认为及时批改并公布实验报告和上传的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意义。

五、结语

笔者认为学生在大学主要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而学到的知识是副产品, 也就常说的“不仅要授人于鱼, 更要授人于渔”。 在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实验课时, 即使新生入学后没有采用分层教学, 做到以下几点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 是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了解学生, 激励学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 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其次, 要真心地与学生沟通, 让其了解你的授课方式和特点, 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再次, 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及时批改学生作业, 并及时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 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的差距所在, 改进后面的学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模式, 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让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 而且能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今后的授课中将继续努力探索好的授课方法,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级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项目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李丽萍, 李凤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137-138.

[3]王媛媛, 李翔.《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实践[J].长沙大学学报, 2012 (02) :123-124.

[4]刘利枚, 石彪, 罗新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1 (03) :34-37.

篇9: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关键词:阅读;探究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07-01

在外语学习中,文字资料远远比声像资料普及得多,所以,对于中国成千上万的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成了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然而遗憾的是,阅读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仍很普遍。在学习多年后,许多学生看不了英文报刊、读不懂英文书信。主要原因是多年来许多英语教师虽然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但大多数英语教师的阅读教学局限于以应试为目的的阅读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阅读材料选择单一化;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学生阅读技巧误区化;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英语个性化阅读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英语个性化阅读》课程在我校实施已经有两年,作为我校全新打造的又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英语个性化阅读”是对于传统英语阅读教学的一次颠覆。从一开始的提出构想,确定备课和执教团队,计划实施到最后的成果反馈,两年以来,在我校全体英语备课组的共同努力配合下《英语个性化阅读》课程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个性化阅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是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和价值观的平台,鼓励他们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培养起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使阅读真正成为一件既有意义又有趣的活动。2013、2014年我校先后两次组织了校级和区级的大型个性化阅读课程展示活动,受到了来自于家长、同行教师、专家以及领导们的一致好评。作为参与课程的研发和执教的我也见证了课程从雏形走向成熟规范再到如今的初具规模。一路摸索,一路前行,课程的实施不管是给老师还是给学生都带去了都带来了一份全新的、受益匪浅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一、个性化阅读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由于我校在课程实施前期就采购了1500余册不同类型由简至难的原版书籍再加上英文报刊和电子读物,因此,学生得以在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中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以及个人偏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从小说传记、地理历史再到美食游记,学生们所选择的阅读资料可谓是包罗万象,无奇不有。刚开始老师们对于一些同学选择可能还抱有质疑,觉得阅读材料难度太大不适合其阅读。可是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因为阅读的话题是学生兴趣所在,因此即使阅读文本的生词多,难度大甚至是远在学生实际水平之上,学生却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查字典,或自己钻研或向老师请教,最终圆满地完成自己的阅读任务。除了阅读材料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我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用各种形式来完成最终的读书交流作业。在我所执教的六年级学生中我们收到各类有特色的作业如:漫画涂鸦,词汇、俚语佳句的摘抄、PPT、书评小报等等。其中,仿照《小屁孩日记》的另类改编涂鸦,生动的《战马》素描加上文字说明,制作精良的PPT都让人眼前一亮。孩子们在这些作业中体现出来的创造力让老师们为之折服,自选作业让我们看到了每个孩子身上的潜力,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个性化阅读引发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传统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客观题居多,学生往往被要求在文章中查找细节、进行推断、或是针对于一篇文章进行词汇语法的学习,而老师对于学生读完文章后自己主观的思考和情感态度的表达却很少去关注和引导。没有思考,阅读的意义又在哪里呢?读万卷书也不过是浮光掠影。而个性化阅读课程的突破恰恰在于此,我们要求学生不仅去读文本,更要有自己主观的思考。你从这本书中收获了什么?这本书好在哪里?书中的人物的个性是如何体现的?在学生们个性化的作业中我们欣赏地发现有学生对于满脑鬼点子却诚实善良的小屁孩的喜爱,也有对于老人与海中的这位与环境奋勇抗争、永不服输的英雄的钦佩。还有一位学生在分享她自己在阅读哈利·波特这套书籍的收获时说到:这套书让她体会到了爱、勇气以及友谊的珍贵。比起电影来她更喜欢小说,因为小说的文字给了她无尽的遐想空间,而这一点是电影给不了的。由此可见,是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们有所思、有所悟,是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个性化阅读课程通过读后的分享交流展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阅读的乐趣和价值

作为个性化阅读课程的一项传统作业,每一个学期,每一位学生都被要求站在讲台前,通过PPT、小报、漫画等不同形式将自己喜爱的书籍介绍给大家。这一交流分享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自身的胆量,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提供了一个分享各类丰富的优秀阅读作品的平台,让经典的作品得以口口相传,从而影响他们身边更多的小伙伴。对于身处讲台上的交流者来说这种将自己喜爱欣赏的书籍与大家分享的心境更是别有一番乐趣。在分享中互相学习,在分享中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原版书籍的兴趣,是分享让学生们更加热爱阅读。

篇10: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一点感悟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

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学生 教学过程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总量的快速增长,以及学生学习方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使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成为今天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的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而导致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在增长,教育将不能再以掌握知识为目标,而是要以培养学生选择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根本。所以,掌握和熟练使用计算机将成为现阶段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使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而作为我们数学教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处理特殊与一般、具体与抽象、发现与论证、直观与逻辑、严谨的形式化表达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计算机的快速计算、智能画图、机器证明与自动求解等功能为数学教学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和灵活的手段。但用得不好,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了思维的过程,无论如何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而导致学生不会计算,不会画图,懒于思考。所以,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会对教学过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运用不得当将会适得其反,使学生只得到一些表面的东西,而得不到问题的实质。一 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越性1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及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并且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交互性强且能加强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等特点。从而使当代数学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改变着数学教学方式、方法,转变着人们的数学教学观念〔2〕。这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学习中是较难实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外部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到,还可以动手操作。这对数学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发生改变的具体体现。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简单的操作,既可得到自行探索、获得亲身体验、“发现数学”的机会,观察到一些有启发性的实验现象,并从中感悟到一些规律性的结论;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探究,并能有所发现,大大提高了认知效率。所以,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途径。2 信息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对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动画、实物图像、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于管理,能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能够描绘静态或动态的图形与图像,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具体,可以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描述、难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知识为学生形象、直观、简洁地接受,为学生呈现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提供的经验背景,有助于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掌握重点。例如:图像变换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对函数关系变化所引起的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没有感性认识,只有生吞活剥地接受。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可由函数参数的变化对应地形成图像的变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从而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总结出规律,难点即可突破。正弦函数+的振幅、频率、初相以及的变化引起函数图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出+的变化对图像变化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结论。在空间几何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大纲中明确要求的。而初学立体几何的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是难点,其原因之一,在平面上绘立体图形,受其视角的影响,难于感受到空间感,例如,为了观察两条异面直线的公垂线,可先画出两条异面直线,再画出它们的公垂线,在平面上画出这样的图形,是不易理解的,但只要做一个动画、形成一个更逼真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这两条异面直线确实不在同一平面上,而公垂线同时分别垂直于这两条异面直线,取得很好的效果。3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我们现在的教育旨在开启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和弘扬学生的主体人格,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学习〔3〕。只有使学生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增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才能使学生在共同提高中自由驾驭知识。而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包括了解数学史、解题思路和方法、网上答题等。通过收发电子邮件交流学习心得,开展研究性学习,并让学生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使全体学生得以资源共享。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新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使课堂教学能充分的面向全体学生。广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讨论的对手、交心的朋友。4 信息技术是处理复杂的画图、繁琐的计算和数据的强大工具,能极大提高作图、运算和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作为绘图工具、计算工具以及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复杂的画图、计算,减少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机械、重复性劳动,提高效率和效果。这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与“探究”距离较远,但它为“探究”提供了手段,例如:利用几何画板,可以方便地画出各种图形;利用任何一种科学计算器都能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求对数、三角函数值和统计运算等;利用TI图形计算器,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数据拟合;利用Mathemayica软件可以处理各种各样的计算问题,进行函数的迭代等重复性工作。这样,学生从重复机械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有限的记忆用于理解数学本质、探索数学规律上,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和效果。5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从而将抽象问题直观化数形结合思想,是通过数形间的对应与互助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难点在于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揭示,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而信息技术在模拟动点轨迹以及揭示数形内在关系上是非常有效的,可以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一个生动形象的具体环境〔4〕。例如,椭圆的变化,随着离心率e的动态调整,屏幕显示e的数值变化和图形变化,当e=0时曲线为圆;当e=1时曲线为抛物线;当01时曲线为双曲线。这样展示极好地体现了数形统一的思想,使学生非常直观的发现e与圆锥曲线之间的关系。二 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时出现的一些问题1 盲目追求表现形式,不注重实际的教学效果生动形象的直观材料是为了掌握知识才运用的,如果这两者之间没有联系,纯粹为了用多媒体画面而用多媒体的话,那么这种主观材料则对教学毫无帮助,是无益的,甚至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教学产生干扰作用。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教师不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而是被动的、形式的使用(尤其是在教师的公开课中),或者是觉得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时尚、是必须的。本来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就可以达到目的的环节,有的教师却煞费苦心地设计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脑演示,屏幕在频频的更换过程中,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扰,浪费了宝贵的授课时间。这种流于形式的电脑演示,不但没有达到使用的效果,反而限制、干扰了学生的思维。有些教师甚至走向极端,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很复杂,使用了大量的动画和音响,视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教师授课的档次和水平。这些课件很好看,但是“中看不中用”,也正是这一点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2 没有处理好演示和学生动手之间的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对知识的主动探求者。而数学学习必须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来发展数学思维〔5〕。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为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恰如其分的板书是沟通师生思维的桥梁,是课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有的教师根本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教师的讲解变成了电脑的播放,有些教师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储存、快速呈现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全部用计算机呈现,用屏幕代替了黑板,结果是计算机不是帮助学生思考,而是替代学生思考,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遏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3 过分注重直观形象,忽视或轻视语言直观,忽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情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恰当的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必要的。但是教师的教学处理如果过于直观,不恰当、过分依赖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则会降低学生思维水平,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有些数学教学过分注重看图说话式的直观教学,不注重学生意会形象思维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的高层次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决不能轻视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因为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其符号语言的表达所建立的数学内部与外部联系的类比,虽然没有使用直观教具,也都是数学直观〔6〕。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运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进行数学教学,使思维活动积极化,形成感性形象,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要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谐发展的高度,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把认识提高到理性阶段。如果过分依赖直观材料,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势必会延缓这个过渡,阻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总之,教师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不能停留在形式上的改变,切忌只追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而是要充分运用电脑媒体的优势,寻找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能力培养的最佳契合点。只有这样,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才能使教师如虎添翼,使学生更好是掌握学习和思维方法,切实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篇11:生活中的一点感悟作文

生活中的一点感悟作文

我在似箭的光阴的日子里,那怕长上夸父赶日的双腿,也不能跟时光来个赛跑啊!更深知赛跑后的结果,将是往死的日子里赶啊!将是意味着赶去领取死亡的排单。然而,即使你不去跟时光赛跑,站住纹丝不动,却也无法拉住从你身边走过的日子,只是说明你安静等待死亡来找你做伴。

我总觉得人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找华丽的借口,说什么活着要有意义,意义又何在呢?怎样才有意义?没有当官就没有意义;没有显达,不是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就没有意义;不是星光熠熠的名人,就没有意义;过的日子不是灯红酒绿,身后身前不是美女如云,不是左拥右抱,左右逢源的日子,就是没有意义。其实,有谁能摆脱功名利禄的诱惑,过平平淡淡的烦闷的日子呢!?人生说烦,大抵就是跟没权有关。有权的人烦,是因权力小,恨自己的娘生了自己不是皇帝的命,长得相不是万人之下的宰相的模样。人生的闷,又跟钱脱不了干系。总觉得钱太少,不够花,过的日子不够潇洒。这些看似跟女人脱了关系,其实不然。你也许知道夫贵妻荣吧!况且在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些女人埋怨自己的男人无能(不是性无能),不能给她有意义的日子。唉!我只能感叹,也不知自己活着到底有意义,还是没意义?意义又有多大?我只是觉得活着是一件很美的事,有没有意义我不去拿着计算器去计算,也不会拿着度量器去度量活着的意义。我还有另一种的认为就是活着要有一颗爱心,爱人,也被人爱。没有爱心,活着那真就没意义了。

篇12: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点感悟

[摘要]初为人师的我,身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虽然在教学一线工作了6年多,但是在这6年多的教学工作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现在的数学课堂学习的时间不够用,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更多了,也更难了。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更有效呢?下面通过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

[关键词]课堂 学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4-0149-01

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对于教师来说,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可是试想一下,即使你备得再好,可是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呀,他有自己的思维,有的是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以想到的,有的也是我们不能预想到的。所以一节好的课、有效的课,就得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有效抓住学生的“生成”,这也是一种教学的资源,更是一种教学的人格魅力。可是怎样有效抓住学生的“生成”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那么,要想使数学课堂更有效,首先关注学生的生成是很必要的。记得在自己教学《6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在教学6×9=54的时候,我的预设是让学生通过前面的学生口诀的过程,让学生得出六九五十四,或者是知道了六八四十八再加一个六就是五十四了。在教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个孩子就说出了这样的算法:我们已经知道6个10是60,那么60-6=54,他是用减法的方法来做的。这时,班里有很多孩子的思维就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横着看五九四十五,那么六九就是在五九上再加一个九;有的学生说老师还可以这样做:我们已经知道了二六十二和六七四十二,那么把它们加起来就是六九的结果了。就这样,孩子相继有了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六九五十四,这些都是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而且我自认为难的一句口诀在孩子们的“生成”中得到了理解。

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要真正从心理上尊重学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

在自己的课堂中主要以自己为主体,不敢放手,总是牵着学生走,按照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一一搬出来的,根本不会抓住学生的生成。在几年里听老师们的课,觉得老师在课上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来帮助教学,而不是这一节课我要讲多少的内容,是看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去感受知识的形成才是最重要的。让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就是最有力的资源。”所以在以后自己教学的时候,要有意识的注意这一点,充分注重学生的生成,让课堂更精彩。

二、“蹲下身来”静听花开的声音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而且上课的自控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就得老师来创设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穿插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虽然在自己的课堂中也有一些情景的创设,可是发现对于学生的兴趣不高,通过几年的听课磨炼,让我明白了原来是自己站的高度太高了,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

无论“讲授”多么有效,教师若想有效地激发学生“投入”学习,则需要有效的“提问”并“倾听”学生的声音,使教学保持某种“互动”的、“对话”的教学。自己就是一个急性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就很快,使得好多的学生天天在吃“夹生饭”。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不是课堂上要提多少个问题,学生做多少题,而是在和学生之间共同合作、探讨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的课堂才能更有效。

这是在我的教学中要学习的,多加强的地方。这时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蹲下身子教书。”是啊,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备课,真正的静下心来聆听花开的声音。

三、做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对于教材自己也是第一次接触,通过和孩子一起成长的6年来,在学生的身上让我学到了很多,也成熟了很多。也让我认识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有效教师的所有行为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有“激励性人格”,比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

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热心,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轻松、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好的教师是真实的生活中人。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如果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很笨,不是学习的料”,学生就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学生从教师那感受到的是“你有能力学好,你是聪明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学生就能加倍努力,即使失败,也认为是暂时的。学生会将教师对他的期望值内化为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学生对教师的这种期望非常敏感,如果教师对某一学生抱有较低期望,不仅这位学生感觉得到,其他学生也能感觉到,从而相应的调整他们的想法和期望。让我们做学生的好伙伴,最具信任的好老师。

在和我的孩子们共同走过的这几年里,让我有很多的收获和感悟。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在学校这个优秀的大家庭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班级管理经验;在可爱的孩子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孩子那份师生情和生生情。在这里谢谢我的好朋友,谢谢我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帮助和关心下,我会继续认真努力地去做事业,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收获,为孩子们撑起更大的伞。

上一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重阳节的敬老活动总结请收好下一篇:写求职信的七个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