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高中

2022-07-22

教案是教育者的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准备中要把教材中严肃的政治话语书写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把教材用语转化为教学用语,通过简单的修辞、轻松的语境唤起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内心认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教案高中》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案高中

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与信息技术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1课时

课课题题

第1节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里,时刻需要获取和交换信息。例如,各商业银行的总行要收集各业务点每天的资金情况,铁道部门要及时了解每一辆火车的运行状况等,这些数量极为庞大的信息怎样才能方便、快捷地传输呢?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那么,究竟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又有什么用呢?

II、讲授新课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分类

1、计算机网络基础?1)概念:凡是将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再配有相应的支撑软件,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作用:①资源共享②集中管理和分布处理③远程通信

2、计算机网络分类(按通信距离分):①局域网②城域网③广域网④互联网

二、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1、硬件系统:①服务器②工作站③网卡④调制解调器(卡④)⑤集线器⑥交换机⑦传输介质e

2、软件系统?1)网络系统软件:windowsXX

indowsN、、Uni网络应用软件:电子邮件软件、浏览器软件、网络教学软件

3、网络信息:在计算机上存储、传输的信息称为网络信息,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资源。

III、练习、作业、预习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它主要分为哪几类?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包括哪些?③预习:Internet网络基础。

IV、教学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以及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构件和其他的一些相关的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后记

第1章计算机网络基础

总累计第2课时

课课题题

第2节

Internet网络基础

课课题型

综合课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其系统构成;

2、懂得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

3、掌握Internet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构成;

2、网络地址及域名形式。

教学难点

、TcP/IP网络协议;

2、统一资源定位器(URL)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

讲述法、多媒体教学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学过程I、引言: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础知识,应该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可算是Internet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Internet的知识,看看Internet的作用和使用。Internet起源于1969年的一个广域网计划,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发起组建的一个异地计算机网络系统,它是Internet的前身---ARPAnet。

II、讲授新课

三、Internet(因特网)基础

1、连接到接到Inte

mo)③宽带(②一)④其他上网方式D

2、网络协议:①TcP/IP协议②其他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

3、网址统一资源定位器(URL):http://主机机地址(域名)UniformResourceLocator:因特网采用的一种特有的统一地址格式。HyperTextTransport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例如:http://202.121.103.101域名:①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②金羊网(羊城晚报)http://cn:一级子域名(cn表示中国)com:二级子域名(com表示商业网站)k12:三级子域名(k12表示“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服务器名)www:四级子域名(worldwideweb:万维网)III、练习、作业、预习有条件的同学可在家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使用Internet。IV、教学小结本节主要讲述Internet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初步懂得什么是Internet?如何连接到Internet?如何使用Internet的基本功能等方面作了简述。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案

教学时间:一个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计算机

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2、过程和方法:启发学生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认识计算机网络,从不同行业

来理解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化中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与信息

化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个情感的体验,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现代网络技术的知识解决身边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严谨的科学观,以及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

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重点:通过计算机网络基知识和发展速度的学习,启发学生探索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进而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2、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以及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联系。 教学方法分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自学、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注重合作学习、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质疑。 教学流程:

1、情景设计

(1)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亿,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增长率为28.9%”。

(2)从2008年底到2009年6月,中国的IPv4地址数量半年增长了2,375万个,目前已经达到2.05亿。

(3)三十年来,以太网一直是以10倍速度在发展,从较早的10Mbps,发展到100Mbps,再到1Gbps,再到目前的10Gbps,下一步可能是40Gbps或是100Gbps。

从这三个统计数据让同学们总结出计算机网络发展速度是十分快的,提出“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计算机网络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2、新课讲授:

2.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通过让同学们浏览新浪网首页的截图,请同学们思考,当你浏览过一个网页之后,是不是别人就不能浏览或不能同时浏览呢?当你们在网上下载一个文件之后,那个文件是不是就消失了,别人就不能再次下载呢?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网络信息可以被无数人浏览,被无数次下载,它具有资源共享的功能,并且共享是计算机最本质的功能。

(2)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

当网络中某台计算机的任务负荷太重时,可以将任务分散到网络中的其它的计算机上进行,或由网络中比较空闲的计算机分担这个任务,这样既节约了资源,又节约了经济。对于大型的任务需要用到大型计算机计算时,但是使用大型计算机的费用非常的高,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将计算任务分给多台普通计算机进行,这样就可以节约计算成本和时间。 (3) 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可以在网络上做一些备份,保证当某个设备出故障时,网络的应用仍能 可靠的运行。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通过观看qq聊天的截图和信封图片,启发让学生用qq聊天、电子邮件与普通邮寄信件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比普通会议与视频会议的区别,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实现通信,让用户不用受时间和距离的限制。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拥有如此强大的功能,人们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和共享信息,还可以快速可靠的进行信息交换和存储,是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2.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启发同学们结合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 思考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然后请同学们列举学习和生活中使用信息化的例子。

老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总结出信息化又包括“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三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信息化的例子中,办公自动化依赖于网络环境下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自动化依赖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来对生产流程进行管理的系统;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也是依赖于网络资源的共享的功能以及信息的方便快速传递的功能,失去这些功能那么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也就将会变得很慢,信息将失去它的作用。

根据上述总结可以得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在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广域信息查询和信息传输方面联系紧密,计算机网络是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没有计算机网络平台,谈论实现信息化实际是空谈,没有任何意义。

课堂总结:

1、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1)网上资源的共享

(2)经济的构成计算环境 (3) 配置高可靠性的应用系统

(4)更方便、更强有力的通信手段

2、计算机网络的与信息化的联系

课后学习:

课后同学们应该对老师讲解的内容加强思考,对计算机网络方面的知识加深记忆,认真观察学习生活方面有关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化的案例,加深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适当的做一些相关习题,以帮助同学们理解知识。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的网络化使信息安全成为非常重要的大事。 2.了解维护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措施及信息安全产品。 3.了解计算机犯罪及其危害。

4.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技术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认识到信息技术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事实,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价值,形成学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形成爱护计算机、自觉遵守使用计算机的道德规范。 2.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安全及维护措施。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环境及课时安排 多媒体教室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观点

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身边信息安全方面的事件。

六、教学或活动过程

导入:阅读课文5个案例的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通过以上案例,说说信息安全的威胁来自哪些方面。

2、造成那些后果。

通过问题讨论引入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不仅影响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成为日 益严峻的问题。维护信息安全,可以理解为确保信息内容在获取、存储、处理、检索 和传送中,保持其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真实性。总体来说,就是要保障信息安 全的安全有效。人们正在不断研究和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积极的防御。对于信息系统的 使用者来说,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保障计算机及网络系统的安全、预防计算 机病毒、预防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的内容。

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

1、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网络在政府、军事、经济、金融、医疗卫生、教育科研、交通通信、能源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信息犯罪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干扰经济建设,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阻碍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不仅涉及到加密、防黑客、反病毒等技术问题,而且还涉及了法律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

维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包括的内容很广。课文通过列表的形式,列出了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及网络安全等方面常见的一些问题,并列举了一些维护措施。

2、信息安全产品的介绍。主要有:网络防病毒产品、防火墙产品、信息安全产品、网络入侵检测产品、网络安全产品等。

计算机病毒及预防

问题与方案:

阅读计算机病毒案例、归纳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2、计算机病毒的特点:非授权可执行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破坏性、表现性、可触发性等等,可略作举例。 问题: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呢?

1。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名的杀毒软件(常用计算机杀毒软件): 金山毒霸, 瑞星杀毒,卡巴斯基

2。近年来传播范围较广,造成危害较大的计算机病毒,以及对该病毒的防治方法 熊猫烧香,特洛伊木马,CIH病毒 3相关资源:

因特网上搜索相关材料,常用的有google、百度、,以及一些门户网站上带的搜索引擎,注意关键词的选取,有时可用多个搜索引擎查下。 提供一些参考网站: 江民杀毒

http:/// 赛门铁克

http:///region/cn 病毒的防治方法:

1、清除病毒

使用常见的杀毒软件有。

2、防患于未然

杀毒软件并不能让你高枕中天在线,预防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杀毒软件做得再好,也只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病毒,它们对新的病毒是无能为力的。而新的病毒总是层出不穷,并且在Internet高速发展的今天,病毒传播得也极为迅速。

计算机犯罪及预防

1.所谓计算机犯罪,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的各种犯罪行为,它既包括针对计算机的犯罪,即把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对象的犯罪,如非法侵入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也包括利用计算机的犯罪,即以电子数据处理设备作为作案工具的犯罪,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盗窃、贪污等。计算机犯罪是今天一个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对计算机犯罪及其防治予以高度重视,已成各国不争事实。

2. 我国于1986年,已发现并破获计算机犯罪130年代,随着我国计算机应用和普及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犯罪呈迅猛增长态势,例如,光1993至1994多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发现的计算机犯罪案件至少逾数千起,作案领域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内外贸易、工业企业以及国防、科研等各个部门。

3.了解当前计算机犯罪的主要行为;预防计算机犯罪的方法。

七.布置课外活动:

1.通过互联网和相关的报刊杂志了解更多的信息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 2.了解更多的病毒知识,并能熟悉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第四篇: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

1、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

2、掌握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教学方法:

自主探索、讲授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请大家翻开教材的封面——“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印象中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电脑课,那么今天我们首先来弄清楚,这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了解下面几个方面:(10分钟)

1、什么是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3、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一、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从本质上说,信息技术是人类在了解、把握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过程中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控制信息等的相关技术,其作用是代替、扩展和延伸人的信息功能。

例如:马拉松比赛的起源

“马拉松”比赛起源于一个希腊历史故事。马拉松是希腊的一个地名,公元前希腊与波斯两国在马拉松村附近进行了一次会战。希腊军队以少胜多,打败了强大的波斯侵略军,取得了胜利。当时的传令兵为将胜利消息尽快告诉雅典居民,他顾不得路途遥远,一口气从马拉松跑到雅典已累得精疲力竭,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就闭上了双眼。

为了纪念马拉松战役中的爱国战士,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上增设一项以“马拉松”命名的长跑赛。 教师活动:这是一则古代信息传递的故事,同学们,现在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手段传递这一则消息呢? 学生答:用电话、网络、E-mail等;

教师活动:大家想到了这么多好的方法,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比故事中的古老的方法快捷得多,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现在我们的信息技术发展已非常迅速,可说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学生思考得出)日新月异,本节课我们就和同学一起共同学习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二、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网络技术、存储技术等等,其中微电子技术是基础,计算机技术是核心。

那么请大家分析一下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电脑课)的区别(生答略)

要点:信息技术课是让我们掌握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和方法,最终提高信息素养,而电脑计算机只是我们信息技术的一种工具。

三、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请学生阐述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产生。

(人类最初只能通过手势、表情、肢体动作、嗓音来表达和传递信息,因此只能在人的听觉和视觉所能及的范围内传递信息。)

是信息表达和交流手段的一次关键性革命,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递技术 (但是受时空的限制)

(2)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

可以长期存储信息,跨时间、跨地域地传递和交流信息,产生了信息存储技术

(3)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把信息的记录、存储、传递和使用扩大到更广阔的空间,使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有了可靠的保证,是人类信息存储与传播手段的一次重要革命。产生了更为先进的信息获取、存储技术和传递技术。

(4)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1837年莫尔发明了电报,使信息可以实时传送,40年后,贝尔发明了电话,可以直接对话,信息传递技术有了更大的自由,广播、电视的出现与发展打破了交流信息的时空界限,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又一次重要革命。

(5)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用和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次信息传播和信息处理手段的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使信息数字化成为可能,信息产业应运而生。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通信技术将趋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将进一步走向成熟;网络技术将向高速快捷、多网合

一、安全保密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将向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计算机硬件将更加微型化,并具有超强性能;软件将向自动化、构件化、集成化方向发展,成倍地扩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和功能,以帮助人们突破信息交流屏障,实现即时的虚拟现实,为全球化虚拟制造、服务、流通、研究与发展、终身学习和娱乐提供新的平台。

五、巩固练习

1.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

(A)普遍性(B)科学性(C)依附性(D)共享性

2. 现代社会中,人们把 称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三类资源。 (A)物质、知识、信息 (B)能量、知识、信息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3.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 次革命。 (A)2 (B)3 (C)4 (D)5

4.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这是 提出的。 (A)香农 (B)维纳 (C)钟义信 (D)比尔·盖茨

5.最近一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的应用。 (A)计算机 (B)电报 (C)电视 (D)电话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 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 (B)二 (C)三 (D)四

7.以下对信息特征的描述, 是不正确的。

(A)只要有物质存在,有事物运动,就会有他们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就会有信息存在 (B)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 (C)同一信息能同时或异时、同地或异地被多个人所共享

(D)信息不但能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8.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 ,简称IT。

(A)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nformation Technique (C)Communic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ransmit

9.现代信息技术是以 为基础,以 为核心,以 为支柱,以 应用为目的的科学技术群。 (A)计算机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 (B)通信技术 微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 计算机技术 (C)微电子技术 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 微电子技术 通信技术 计算机技术

10.“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形容一个人的知识非常多,家中的书多的以至于搬家时要用车来拉,因为当时的书是笨重的竹简。从而使得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极为不便,从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应该是属于第几次信息技术革命以前的事( ) A.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B.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 C.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 D.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

六、教学后记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的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取自《信息技术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节共设置了两部分内容:

一、什么是信息;

二、信息的主要特征。从认识信息的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基础的起始篇,也是以后章节学习的基础。但是,这些知识内容往往又都比较枯燥抽象,容易引起学生厌学,因此在初始阶段如何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掌握信息与信息特征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是本节教学中的关键。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作为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另外本节课的特点是:没有相关操作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所以,教学中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注意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案例分析,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信息实例,从信息的表现形式、传播过程等方面去理解信息的含义。

(2)、能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发现并准确把握有价值的信息; (2)、通过分组活动形成与他人协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任务驱动体验信息对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对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保持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 信息的含义及特征 难点是:

举例说明信息的某项特征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节是高中的第一节课,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不甚了解,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方式对今后整个课程内容的学习具有开启含义。由于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以合作学习、交流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感受信息形态及应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并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本环节,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的创设,导入新课。

首先用投影显示“生存实验”: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最合适?请同学们4人一组组合成探究小组,在1分半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激烈的讨论,然后抽选三个小组进行课堂提问。答案会很多,五花八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而学生在教师分析答案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新的方案,通过不断的分析、引导,最后得出一个较为理想的答案:钢刀、火石、指南针,而它们所对应的分别是获取物质、能量和信息。

此时学生初步得出结论: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取物质、能量、信息三大要素。对于物质和能量学生能够理解,而信息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主要的特征?它又为何能并列为人类生存的三大要素之一呢?带着这些疑问,就很自然的导入新课,进入到下一环节。

2、通过活动,认识信息。

带着满腹的疑问,学生已经迫不及待想要认识一下信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信息?那么是不是只有现代人类社会才存在信息?此时给学生安排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古诗词是记载历史时期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的文化经典。让我们在古诗词中探寻古人的信息活动。

首先教师举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中的信息为:烽火、家书。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诗词句中信息的所在。 活动二:寻找自然界中的信息。

首先教师举例:蜜蜂跳八字舞,蜜蜂的舞蹈所透漏出的是蜜源的所在。然后学生思考、讨论、课堂提问,要求学生举例并指出自然界现象所透露出的是什么信息。

通过念古诗词、讲大自然、听小故事,让学生在汲取与分享智慧的氛围当中去领悟“信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以及“信息的重要性”。那么“信息”到底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专家学者对于“信息”的不同定义,结合之前的引入和活动对信息的含义从以下方面进行梳理:信源、传递(载体)、信宿。

3、拓展训练,协同探究。

在此环节,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关于描述信息的各个特征的例子,使信息的特征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田忌赛马》的故事。 (2)真假难辨。例如:孙膑“减灶退敌”的故事。

(3)老黄历看不得。例如: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会误事。 (4)一传

十、十传百。例如:中国载人航天成功的消息已广为人知。

(5)玉不琢,不成器。例如:孟浩然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反复修改、推敲而成。 学生分析它们分别描述了信息的哪些特征,然后让学生每4人为一组,选择两至三项作为研究题目,从生活、经济、战争等多领域中搜集与题目有关的典型例子,通过分析和概括,深入了解信息的某种特征。学生带着问题上网学习,各学习小组内部可进行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从网上收集资料加工取舍解决问题。

上一篇:小学疾病防控方案下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