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教学设计 苏迎

2024-04-21

竹影教学设计 苏迎(精选3篇)

篇1:竹影教学设计 苏迎

满满的童真童趣、美美的月光竹影

—《竹影》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竹影》为新语文读本“步入艺术之门”单元的自读篇目,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他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目标定位】

1、联系生活体验感受作品中的童趣,认识艺术、美与孩子们游戏的关系。

2、体味作品清新自然、温和含蓄的语言风格。

3、用心感受美,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清新自然、温和含蓄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理解艺术、美与孩子们游戏的关系。

【设计理念】本文可研究点很多,在阅读教学中,面面俱到的研读是不可能。这需要我们花心思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深层次的细读,尤其是对这样一篇耐咀嚼的佳作。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研究文章生动点上,在品读细读上下功夫。我抓住品味景、品味童趣、品味爸爸的形象三个方面作深入文本的细读。希望学生在阅读课中学习到解读文本的一些方法、路径。

【教学流程】:

话题导入:当奔放热烈的安塞腰鼓表演戛然而止,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今天让我们由粗犷厚重的黄土高原走进细腻柔情的江南,在溶溶月色中、在婆娑竹影里尽情涂鸦,尽情游戏。

一起赏读丰子恺的散文《竹影》。(1分钟左右)出示学习目标。(2分钟左右)走近作者,初识作品。(3分钟左右)

此环节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有作者有关的信息,并学会择取重点。(提示:重要作家的信息一般包含五个要点:姓名、时代、出生地、评价、代表作品。)(教师适当补充关于丰子恺散文特色的内容。)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钟左右)

出示自读提示,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自读提示:⑴标记疑难字词读音,结合语境理解疑难词语。

⑵尝试用简洁的话语概括课文内容。

答疑释疑,解决学生初读中的字词疑难(生生互相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二 精读文本 合作探究。

(一)小伙伴们在月夜玩耍做了哪些有趣的游戏?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为什么?请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7分钟左右)

此环节重点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说出自己认为充满童趣的地方并作赏读。

教师适时总结: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可见,游戏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增强大脑思维能力,让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

(过渡语)艺术和美就蕴含在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活动中,同样,艺术和美也蕴含在课文那隽永清新的语言里。

(二)从文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童趣美,跟随孩子们的视觉,我们还能感觉到景物美。你觉得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生动优美,富有趣味呢?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理由。(8分钟左右)

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发现文章的语言美。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喜爱的句段,并作有感情朗读。

小结:由此,我们已初步认识到要赏析语言,可以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等,还可以抓住所运用的修辞入手,感受文中体现出的童真童趣。

(三)在这一美妙而充满乐趣的夜晚,是谁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与鼓励?

虚拟情景:华明难为情似的站了起来,把拿木炭的手藏在背后,似乎害怕爸爸责备他弄脏了我家的水门汀。爸爸看了,立刻对他说道:“谁想出来的,抓紧把它擦掉!什么乱七八糟„„”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小组讨论(1):你怎样看待文中丰子恺的爸爸这个人物呢? 小组讨论(2):你认为作者立意在于写游戏,还是写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三

悟读课文 拓展延伸。(4分钟左右)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童稚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图片展示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丰子恺漫画欣赏)

过渡语:堆雪人、搭积木、玩泥巴

做老鹰,捉小鸡,过家家 率性的涂鸦 恣意的咿哑

我们用童心绘天下 我们都是艺术家

四 妙笔绘童年(11分钟左右)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留心一下,想一想,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写一段话,回忆自己一次充满童趣的游戏。(200字左右)

孩子的眼睛是单纯透明的。他们尚未为世俗浸染,纯净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无不折射着美的光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心灵,是艺术家的“根基”。

“父亲”引导孩子们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游戏,希望他们能像画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欣赏竹影的美姿,进而表达这种美。这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擦洗孩子们审美的眼睛,提高他们审美的境界。

以“审美”养护心灵,使人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美好,“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真情。”这就是丰子恺以“童心”为切入点的艺术教育!

延伸阅读:丰子恺的漫画及作品。作品推荐:《音乐的表情》、《铁马与风筝》、《 赤栏桥边柳千条》。

篇2:粉墙竹影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关键词:粉墙竹影,景观,应用

一、粉墙竹影的造景思想

粉墙竹影是传统植物配景, 竹子和白墙组合在一起, 构成了粉墙竹影的效果, 白墙恰恰扮演了纸的角色, 婆娑的竹影倒影, 犹如在墨笔画中。江南园林以白墙黑瓦为主, 该艺术的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粉墙竹影具备有传统绘画中, 写意竹影的体现, 早在明末计成就在《园冶》中强调:“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 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 收之圆窗, 宛然镜中游也”。白墙前几株竹子, 竹子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 更显青翠, 细腻而又光滑的竹竿, 与洁白平整的粉墙, 形成了质感上的统一。

二、粉墙竹景的应用关系

1.疏与密

中国园林造园中的疏密关系, 就像一种音乐的节奏, 在这种韵律中, 蕴含着传统的园林的精髓。在这种疏密的表达中, 光影的对比自然而然就成为主角, 光影成为园林空间中最有组织, 最便捷的构成要素。并且在自然的光影中, 或明或暗, 加之自然的动态, 烘托出园林的气氛, 更加生动、典雅。实际上, 在园林中这种自然的开合、抒扬、藏露等对比, 都是在利用光影在空间的关系, 给人带来心理上的空间趣味, 而粉墙竹影正好是这种关系的最好列证。

中国古典园林重视疏于密的对比关系, 这其中竹在造景中得到了应用, 粉墙竹影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扬州个园的入口处, 曲折而狭长形成了一个明或暗, 扬与抑不断变化的景致, 竹林的竹影倒影在白墙上, 形成斑驳若离的效果, 这种光影的处理, 引导游人在体会园林的乐趣所在。

2.光与影

古人对光影的研究由来已久, 早在宋朝高承《事物纪原》记载:汉武帝时期就有模仿人影的“影戏”的存在, 汉武帝在皇后去世之后, 思念之情无法排除, 于是就找人扮演夫人像, 在灯光照射的帷幕中活动, 造成夫人复活的感觉。古人将光影视为寄情于相思的载体, 在唐朝刘兼的《新竹》中, 言竹:“影缕碎金初透日, 声敲寒玉乍摇风。”竹枝中摇动, 无论是日光、月光还是水面中, 都是呈现出飘逸如画的竹影效果, 正如倪云林所说:“每爱竹影抚日月”。粉墙竹影是光与影完美写照, 作为中国传统造园的手法, 在如纸一样洁白的白墙上, 竹子的投影, 如同雅致的水墨画一样, 在白墙上, 竹影下, 若隐若离, 姿态典雅, 竹与影的鲜明对比, 情趣盎然。在月光的之下, 朦朦胧胧, 竹景仿佛披上了一层纱, 洋溢着幽静之”, 隐含着竹影之构思与动态。这同时源于造园的同时, 光与影意趣的偏爱之前, 正是“难言处, 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在四川眉山的三苏祠堂, “抱月亭”, 亭子位于水中, 夜晚当明月悬空, 在亭中赏水中之月和竹的倒影, 可见翠竹拥月。在郑板桥的《题画·竹》中记载:“凡吾画竹, 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更是写出了屋旁青竹随季节变化, 在日光和月影照耀下, 呈现出来的天然的画境。

竹景在各种环境中具有特有的表现韵味和意境, 所谓“宜烟宜雨又宜风”, 与自然环境中雾气相结合, 使光与影更多了几分神秘, 雾绕朦朦轻, 影动款款幽。竹景的意境往往是伴随着气象的变化而变化的, 如风雨交加, 风雪相伴, 风月相宜, 不同的自然天气, 呈现出不同的光影变幻效果, 正式自然景观的多样性, 使自然竹景的韵味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丰富了风景画面的观赏意境, 增加了竹景的意蕴表达, 天气的变化这时更像是天然的美化师, 让粉墙竹影在这时表达出不同的效果。如诗中所描绘的:“移风当窗, 分梨为院;溶溶月色, 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 动涵半轮秋水”。陆游的《秋兴》中也有相似的描写:“千点荷声先报雨, 一林竹影剩分凉”, 写在秋雨过后, 秋风吹拂着竹子, 竹影飘摇, 心中生起寒意, 给人清幽的意境。范大成的《归石湖感言三首》中:“好风吹晚晴, 斜照入疏竹。”描写的傍晚时分, 人们在竹林中休息的清闲之趣。

3.空间对比

粉墙竹影作为古典造园的手法, 其自身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变化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粉墙竹影也影响着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中国古代人们就对竹子有特殊的喜好, 早在苏轼就曾讲过:“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在人们的心中, 竹有着崇高的地位, 在古典园林中, 竹与月之景颇多, 大致可以概括疏枝漏月的真实写照, 比如扬州瘦西湖中“竹林筛月”, 不仅仅是对竹筛月影, 营造光影效果的简单描写, 而且对穿竹观月, 看逆光处竹枝之美, 在仰视、俯察中透视着古人体察万物的智慧。

园林中空间对比的手法, 借助于人对空间的不同感受, 而在竹景观的营造中, 设计者借助于竹景来增加园林的变化。比如竹月相应的趣味体现在“月光穿竹翠玲珑”, 在苏州拙政园的玲珑馆中, 沧浪亭翠玲珑等, 月光清冷, 翠色也是冷色调, 在月光的照射下分外的醒目, 泛着白光。苏舜钦也在《沧浪亭记》中描写了在沧浪亭所处的位置, 竹景之美:“前竹后水, 水之阳又竹, 无穷极, 澄川翠干, 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 尤与风月相宜”

三、总结与展望

古典园林中的竹子是造景的重要手法, 竹子作为园林中有机的整体, 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竹石置于白墙之前就构成了粉墙竹影, 在古代的造园过程中, 通过粉墙竹影、移竹当窗等手法的相互利用, 在小空间中营造出宽大空间, 形成庭院中的“园中园”。在现代景观的营造中, 因地制宜, 根据实际场地的客观需要, 将竹子造景艺术与白墙相结合, 形成现代园林中的粉墙竹影。在王向荣教授的厦门园博会的庭院中, 加进了设计师对粉墙竹影的全新理解, 简洁的设计中, 透着传统的味道, 在创新和传统中寻求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3]李宝昌, 张涵, 汤庚国.古典园林竹子造景的艺术手法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 2003.1.

[4]白桦琳.光影在风景园林中的艺术性表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3.5.

[5]陈丽媛.光影在园林景观空间中应用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6.

[6]李炎.中国古典园林月文化景观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4.6.

篇3:浅弹《竹影摇窗》

曾记得初听《竹影摇窗》这首曲子后, 我产生了无限的感思, 我钦佩!《竹影摇窗》这首曲子, 作者是通过音符咏美竹。作者用音符写出了竹的性格, 并通过音乐的形式告诉人们如何面对人生。

我很喜欢《竹影摇窗》这首曲子, 也曾弹过此曲, 练过之后不仅让我在音乐和技术上有了相当的进步和提高, 并且更加深了我对生活的理解, 面对人生有了更多的坚定。下面我将按着曲目段, 谈一谈我对《竹影摇窗》一曲粗浅的分析和理解。

风和:我认为《竹影摇窗》左手的打弦、勾音是本曲最具有风格的演奏技巧。第一段落全部是用左手的打音、带音, 另加右手拇指的拨弦完成, 形成了音色统一的听觉效果。打音, 是指左手指垂直打按琴弦后振动而出的音。这样技巧的运用使得此段的音乐刚柔并进、阴阳并存, 把此段风和摇动竹林的音乐形象表现极为恰当。风和段落指的不是一根竹, 而是成林的竹海, 所以在演奏练习时, 我个人认为:稍微忽略打音, 而需要突出的是带音。这样的演奏突出了风和与翠竹相互辉映的形象性。此段落以右手指琶音拨弦结束, 给人以无限期待。整个段落忽略了拨子, 但在以下的段落中, 右手运用拨片展示了更多的精彩。

此段落的美妙之处在于, 左手发音类技巧的运用。这样的应用对美化旋律音, 突出此段“风和”的景象起着非常形象的作用。徐徐的和风, 似有似无地吹拂着土地, 脑海中的画面, 呈现的是生机勃勃的大地, 此曲通过音乐的表达, 借用演奏的手法 (左手打音、带音的演奏手法) 充分给予我们幻想, 我们在这片黑土地上幻想着新生命即将到来的景象。

细雨:此段我认为是刻画细腻的写景乐段。从弱奏分解和弦开始, “细雨湿衣看不见, 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随风而至, 孕育竹林的细雨, 承接上一段落风和的景象。转调的旋律给人的听觉带来了新鲜感, 并且配合乐句的情感来作出强弱恰当的旋律, 将“竹”在细雨中的美, 淋漓尽致展现。同时不能忽略起着点睛作用的装饰音存在。此段在演奏时, 我比较青睐尽美的感觉, 也就是说, 在弹奏分解和弦的时候, 也要注意拨片触弦时的角度及位置。切不可太靠近码子部分, 使音刚硬, 也不可太过于指板部分, 使音色过分虚软。

细雨部分是全曲最美的段落, 描写雨中的朦胧之美, 展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和谐之美。竹林在微微细雨之中, 更显出生命的翠绿。这向我们暗示着一种人生的境界, 让我们用这种恬淡的人生境界去感悟人生的真谛。用心底的清泉削去因生活而积累起来的厚厚的青苔, 去寻找心灵中最僻静、最纯洁的角落。不被外物所困扰, 不让自己的内心以名利而黯淡无光。我想作者这样的用意, 是来让我们体验生命, 真可谓是恰当、巧妙。

竹笋:这一段落, 在本曲中是较为自由的一段, 似破土而出的竹笋, 似旺盛的生命即将勃发。自由的双弹, 由弱开始, 乐句的划分也由演奏者的心理乐感来定。双弹时要注意过弦速度要快。弹点要尽量走直线, 保持两弦音色整体的统一。本段忽强忽弱、忽快忽慢, 更不好掌握音乐情感。自由华彩的段落, 将此段推向另一个高潮。好似在孕育着什么, 又像是在期待着什么。竹笋破土而出, 直指云天, 这不也正是对生命的咏叹吗!

千百年来, 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 也正是人们所追崇的品格啊!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 尽管有百般柔情, 但不哗众取宠, 更不盛气凌人, 虚心劲节, 朴实无华才是它的品格。此段经过一阵破土而出的挣扎后, 以渐弱的轮奏引出第四段。

摇竹:稍快的一段, 变化再现第一段落。看似简单弹挑其实还包括过弦, 是此段的难点, 要注意慢练, 节奏要稳, 快速过弦, 重复着风摇竹林的自然景象引人眼球, 是全曲期待的亮点。同样, 我想作者也不仅仅是赋予此段音乐技术的展示, 而是在音乐上面注意强弱的变化, 用音乐讲述了竹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性格。我想此曲必定是作者望景生情而写的佳作。要不怎可能用音符写出如此形象的生机盎然的竹的音乐呢?

上一篇:煤矿井下撤人制度下一篇:关于继续教育学习的补充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