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2024-05-15

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精选15篇)

篇1: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

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

丰硕()朱砂()

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

惬意:幽暗:

疏密:包罗:

参差不齐:口头禅:

造句:

1、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2、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受:

[课堂学习]: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三、探究体验: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

篇2: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1

(一)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熟悉文章内容,掌握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3、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树立“生活中处处有美,但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的观点。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2、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并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3、体会本文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的描写。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领会艺术和美蕴涵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

2、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领会国画的内在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对艺术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一、复习检查、激趣导入

新课导入

1、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谜底是影子。我经常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踩影子等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竹影》。

竹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梅、兰、竹、菊”古称“四君子”,在诗歌、文章、图画中到处可见它的身影。那么,在几个小伙伴的眼里,竹影又有些什么样的特殊趣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感受竹影的趣味吧。

2、作者介绍:丰子恺(1898—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他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3、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蘸(zhàn)惬意(qiè)朱砂(shā)

参差(cēncī)一缕(lǚ)肥硕(shuò)

幽暗(yōu)丰子恺(kǎi)口头禅(chán)

赵孟睿╢ǔ)水门汀(tīng)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本文以几个少年月下描竹影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主旨)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2、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第三自然段)

有趣的发现:

①细看月光下的`人影,头上有烟气。

②水门汀上的竹影像中国画。

3、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引出下文,为下文画竹影做铺垫。

三、合作互学、展示交流

1、文中写到“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得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孩子以为自己做错了事情,而且已全被父亲看在眼里,担心会受到父亲批评。

2、文章对父亲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善于引导主要有三处:

第3段:忽然一个大人的声音在我们头上慢慢地响出来:“这是管夫人的”……他明明是来得很久了。

——父亲早就来了,却耐心地在一旁观察孩子的作为,在合适的时机参与话题,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引导孩子。

第3段:爸爸似乎很理解他的意思,立刻对着他说道:“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

——能细心体察孩子的心情,并为他们解围,这真是难能可贵的长者风度。

第8段:我回到堂前,看见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觉更有意味。那些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似乎都有意义,表示着一种美的姿态,一种活的神气。

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幽暗、惬意、包罗、参差不齐”等词语的音、形、义,并学会运用。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景物变化,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培养从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领略国画的内在美,提高艺术修养,初步形成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难点:

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课时:1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查阅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竹影》的作者是,他是我国xxxx和,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原名,共有文学、美术、音乐等著作一百多种。长于漫画与散文,漫画有《》,散文作品有《》、《》、《》、《》等。

初读课文,为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惬意()蘸()水门汀()口头禅()

徘徊()撇()参差不齐()幽暗()

丰硕()朱砂()

借助工具书,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两、三个词语造句。

释义:

惬意:幽暗:

疏密:包罗:

参差不齐:口头禅:

造句:

1、搜集鉴赏绘画作品,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2、再读课文,将预习中的问题记录下来。

遇到的疑难问题:

初读课文的感受:

[课堂学习]:

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体会课文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一、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师生共同纠错,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课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三、探究体验:

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到了。他从孩子的游戏引入艺术的教育,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艺术入门课。

思考爸爸是怎样一个人?谈谈你对爸爸教育方法的看法。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一些如用泥巴造城堡、用雪堆娃娃、用野花编花环等游戏,结合画竹影的文意,你认为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篇3:浅谈小学语文课文复述教学策略

一、留白的精彩,续写课文,复述别样美丽

续写课文,填充教师巧设的课文“留白”,是一种具备多功能取向的良好复述形式。一方面叙说、读写课文本身就是一种复述活动,这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创造性,运用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合乎原文的创造活动;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要想将课文的留白进行完整、有效、生动的补充,就必须对原文的内容大意、脉络关系以及作者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延续课文之前,他们必然要将原文在脑海中进行逻辑性和结构化的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复述课文的有益活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课文复述的作用,提升学生口语表达、写作和阅读方面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深挖教材背后所隐藏的空白,以课文的“疑点”“意犹未尽处”等能够激起学生复述兴趣的地方为突破口。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6课《爱如茉莉》时,文章所讲述的是一种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隐含无私真爱的感情,在作者笔下,妈妈只是“煮了碗水饺”,爸爸也没像平常人那样送玫瑰花给住院的妈妈,他只是拿着茉莉天天去守着,这种无比伟大的真爱让成长后的作者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因此,笔者结合“真爱”的纯白洁净,布置了这样一项课文复述的任务:同学们,以你们现在的年龄,以你们所具备的认知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思想感情,说说你们认为的真爱是什么,并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值得你去爱。这项任务虽然作为一个作业设计而存在,但学生要了解真爱,体验真爱,追寻生活真爱,就必须通透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原有课文进行回顾和记忆,而且能为学生创造留白,能够激起学生续写课文的动机。

二、变化的神韵,改编文体,复述多种可能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自身独特情感和意识的沉淀和结晶,学生阅读、学习和理解这些课文,意在与作者实现文本和心灵间的沟通和交流,感知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情感寄托,并不断内化为自身的知识能力要素,以便运用在日常的学习之中。因此,要提升课文复述的有效性,学生必须科学利用这些已有的文章认知经验,运用自身建构的知识素材和库存改变课文文体,以自身喜好的形式将学过的课文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如“将陈述一件事以抒发情感的课文”以故事改编或“以讲解员身份向同伴讲解”等文体转化形式进行内容和感情其调的复述和再现。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语文第六册第4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这篇文章主要是以记叙文的形式来介绍主人公桑兰坚强不屈、微笑面对一切的美好品质和精神,以供学生学习和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本课改编为一个励志故事,并讲给身边的人听,看看自己讲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他人;也可以将自己看作是桑兰的队友,假如现在你要把你的所见所闻如实告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官员,你将会怎么做等形式,在转换文体的同时重新认知课文的内容和情调。

三、演绎的味道,表演再现,复述精气神色

实践表理,小学生崇尚快乐、反对束缚的好玩心理时时让他们保持警戒,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单纯要求学生对已学的课文进行内容或大意的复述,那这种枯燥的方法只会引来学生“能量不足”的课堂表现,或者直接以笔记内容、原文内容进行输出式的记忆和背诵。因此,课文复述需借助一定的媒介或表演形式,让复述的本质内化于各种有趣的表演之中。如学生可以以“小品表演”的形式来展示文本内容,以舒心的情感表达,也可以“歌舞剧”的形式将文章的内容渗透于其中,还可以以“讲故事、推销介绍”等多种方式进行复述。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0课《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以独幕剧形式再现历史情境,细微刻画了春秋鲁国宰相公仪休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由于本课主要以人物对话展开,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独幕剧的形式和特色,感悟公仪休的良好品质,亲手设计了一堂展演课:将学生分为三到四组,由学生自己推选出导演、服装设计师、配乐师以及演员定位等角色,并根据课文剧本进行演出,可以增加环节和故事,但不能违背历史现实和精神,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准备一周时间,到时候分别在课堂上进行展演。

篇4: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关键词】初一语文 文眼 作用 方法

通常情况下,在日常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常常会让学生自主地到课文里面去寻找比较能代表课文中心思想的词语或者字眼,通常我们也把它称为“文眼”,文眼就是最能将文章的主体思想表现出来的重要的词语,好比是文章总体的窗口,也是整篇课文的精髓,同时更是作者最重要的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眼通常会和文章总体的中心内容保持最大的一致性,但是它不完全等同于中心思想。文眼可以作为文章的词语出现,也可以作为句子出现,通常非常短小,因为这样的模式,它会将中心论点表现得非常精练。

一、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作用

文眼在一篇完整的文章当中能非常完整地表述文章主体,提高文章整体的境界,同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涵盖。文眼是总体观察整篇文章主题的一个比较宏观的窗口,同时可以通过它来理清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全文内容之间的主要联系。

1.文章中心

准确地抓住文眼这个短小的重点,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精髓。通常在象征意义比较强的课文当中,作者会经常紧扣一个细节或者一个意象来入手,从这样的一个细节展开联想或者思考,以这个细节或意象来作为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最后联想到自己或者联想到社会上的某一个群体。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抓住文眼就可以明确地抓住文章的关键字。

2.思想感情和创作初衷

比如说我们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抓住“邓稼先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好儿子”这个文眼。文中,作者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之后,再次赞扬了他为我们的国家做出的贡献和对后代的良好影响。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就在无形之中感受到了邓稼先的杰出事迹和精神品质。

3.文章整体的内在联系

作者通常通过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描述。通常情况下,两个文眼之间的联系就是文章的整体的脉络了,作者通过对某一个文眼的描述和讨论来展开自己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构建了一道非常美好的风景线。

二、语文教学捕捉文眼的方法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语文课堂上抓住文章的文眼的重要性,那么我们该怎么具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文眼呢?

1.文章题目

很多时候,文章的作者会把文章的中心直接表现在文章的题目上,也就是通常作者想要展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或者主要的主张。这一类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的文章题目基本上就是文章的文眼了。通常类似这样的文眼,可以非常好地突出整体的中心思想,并且起到一定的烘托渲染的效果。

2.文章正文的第一句话

很多的文章——特别是以演绎手段描述的议论性的文章,通常会在文章的开头就是第一句话就非常直观地提出作者的主要主张,这种非常简单明了的论点就是文章整体的文眼了。通常文章都以这第一句话的论点来进行主要的叙述,同时文章也通过这样的主张来作为主要内容来进行展开,因此这句话也就是这篇文章全文的文眼了。

3.贯穿全文的线索

通常情况下,将某一样事物作为文章叙述的线索来进行详细的叙述,写这样事物的作用和对人类的贡献一类,表现出社会上某一类群体的代表性,将这样一个事物作为文章的文眼,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文眼的表达方式。捕捉这样的文眼需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找到这个意象或者这个主要的线索。

4.文章最后点题

有一类文章,特别是某些比较有条理的归纳性文章,它的中心思想或者是它的主要论点,基本上都是需要在文中做比较详细全面的论证和讨论之后,才能在文章最末尾非常有总结性地提出。因此,这类文章的文眼通常为最末尾的最后一句话。这样的表达方式在古文中运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古诗词中较为普遍。

5.主要论点

文眼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最主要论点的主要表现,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也就是全文的文眼,多见于讨论型的议论文当中,文章最中心的一个论点基本上也就是文章的文眼。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需要比较认真地去分析和处理课本,而不是传统地将文章内容笼统地教给学生。教师对课文本身的分析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要抓住文章的文眼,科学地分析,整体体会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文章整体的中心思想,通过抓住文章的文眼这样的方式来达到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认知,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亲密地交流,从而发挥语文课堂的生动性。

三、结语

在初中的教学大背景下,教师该如何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牢牢抓住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需要语文教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对文眼进行捕捉和发现,只要能顺利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整体的文眼,基本上就可以通过对文眼的具体探索和讨论,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心世界和情感。

【参考文献】

[1]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2]步进.“语文学案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篇5: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知识技能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 概述故事情节,明白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概述故事情节,明白寓意。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伊索寓言中的《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伊索寓言的另一则《蚊子和狮子》,请大家看一个小视频,了解一下这个小故事。

二、自学指导1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仿照动画中的语气),然后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钟后,小组进行pk)

三、自学指导2

快速默读课文,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主要内容。

2、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划出关键词语)

3、蚊子为什么会败给蜘蛛?(划出关键词语)

明确:1、概括这则寓言的故事主要内容。

蚊子扬长避短战胜了狮子,后因骄傲自满被蜘蛛网住。

2、蚊子为什么能打败狮子?(划出关键词语)

承前启后,串联导入,由已学过的内容自然延伸到新的内容。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划出关键词语。

教师激情导入,创设意境,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感知故事,从而进入课情境的过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 计 意 图

四、合作探究

★ 《蚊子和狮子》练习题

★ 续写蚊子和狮子

★ 蚊子和狮子改写500字

★ 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 但愿人长久课文原文

★ 空城计课文原文

★ 《有的人》课文原文

★ 蜗牛课文原文

★ 《劝学》高中课文原文

篇6: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章美。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③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弱者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文章美。

②?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学习难点: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预习等级组长签字)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嬉戏( )哞?哞( )?霹雳( ?)

潺潺( )痒酥酥( )孪生( ?)

2.?利用课下注释或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嬉戏:潺潺:

孪生:踉踉跄跄:

3.资料助读

金波,中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35年7月出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诗集《回声》、《我的雪人》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以及长篇童话《乌丢丢的奇遇》等,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等。其中的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等。金波于199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提名奖。作者说:“我是带着写诗的激情,带着写诗的语感,来创作这篇抒情童话的。”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人的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4.你的问题:

二、课堂研讨

(一)预习展示

1.的盲孩子()的影子?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导入童话

同学们,我们曾经无数次地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今天,我们再次步入美丽的抒情童话世界,那里有诗一般的境界,有汩汩流淌着的爱的清泉,还有等待我们结识的新朋友?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三)走进童话

1.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表现了盲孩子的心情变化?(快速浏览课文,把能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在书上用横线标出,想一想: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

朗读体验: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语气、节奏、情感等。

?①盲孩子十分孤独、寂寞。“影子”的陪伴使他快乐,给他带来了温暖;困境中来自萤火虫的爱、影子的爱以及太阳、月亮的爱,使他得到了光明。

②学生筛选的能够表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语句有:“他的日子很寂寞。”“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乐。”“啊,我看见它了,萤火虫……他从来没这样快乐过。”

“盲孩子望着他的影子惊喜地叫起来:‘啊!我的影子,是你吗?我好像看见你了!真的,我看见你了!’”“他看见了周围的一切!”

因为盲孩子受到了“影子”“萤火虫”以及太阳、月亮的关爱、帮助才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是爱改变了盲孩子。

篇7:初一语文课文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2.分析人物个性化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借助勾画关键语句深入把握文章内容。

3.树立正确的父母观和子女观,建立理解和信任的关系。 教学重

点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教法选择 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 教 学 过 程(内容、方法、手段)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在悄悄地长大,对许多事情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但是,有的时候,对于某些问题,你们可能不得不面对与父母的分歧,它也许让你感到无奈、伤心甚至落泪。今天,我们就来解读这样一个故事——《羚羊木雕》。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脸颊(jiá) 怦怦(pēng) 树杈(chà) 攥(zuàn) 抹(mǒ) 逮捕(dài) 逮着玩(dǎi) 寒战(zhàn)

掌握下列字词的意思:

允许:许可。

仗义:主张正义;讲义气。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形容对事很不重视。

严厉:严肃而厉害,不宽容。

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是一种拟声词。

树杈:树木的分枝处。

寒战:冷得颤抖的样子,或指害怕得发抖的样子。

反悔:翻悔,收回自己说出口的话。

抹:揩,擦。

攥:用手抓住、抓稳、抓紧或握住。

逮:捉。

简介作者: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

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

他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主要从事电影剧本、小说、童话和电视剧本的创作。其作品不仅屡屡在国际国内获奖,而且绝大多数被改编成电影、电视,风靡全国,拥有广大的读者。

最近出版了张之路非常“感动”、非常“可笑”、非常“神秘”三大系列作品。

整体感知:

本文共写了几个人物?

“我”、妈妈、爸爸、奶奶、万方、万方妈妈。

课文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奶奶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万芳、万芳妈妈)

这些人物对要回羚羊木雕各持什么态度?

⑴ “我”——注重友情,不主张要回。

⑵ 父母——认为木雕贵重,逼我去要回。

⑶ 奶奶——认为要回“不好”。

⑷ 万芳——先是责备我的反悔,后来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

⑸ 万方妈妈——责备万方“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然后把羚羊木雕递到我的手上。

讨论结构:

全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可以划分为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1-15自然段):妈妈追问“我”羚羊木雕的下落,并让“我”把送给万芳的羚羊木雕讨回。

第二部分(16-23自然段):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及当时送羚羊木雕给她的场景。

第三部分(24-38节):在父母的逼促下,“我”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并得到其谅解,但仍感伤心丢脸。

五、思考作业:

本文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第二课时

回顾导入:

作者对于这样一件父母与子女产生分歧的事,隐含的情感态度大概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情意。

根据——本文先写妈妈追查、逼迫;再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然后渲染万芳的仗义;最后让“我”感叹: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提升问答:

【师】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生】妈妈想让“我”用糖把木雕换回来!她觉得木雕很有意义,不应该随便送人!

篇8: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一年的语文教学时光,为我提供了实战的舞台、思考的空间和印证的机会。在努力的过程中,虽然对课堂的把握还达不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但我时刻不忘自己面对的是一群有艺术天赋、审美能力的智慧学子。带着这种情怀,无意中开始借助美术的优势提升语文课的美感和效果。同学们的美术才华得以施展,同时又有效地理解课文内容,既增强了自信心,又效促进了语文学习。《竹影》一文的探索和尝试,不仅是自己在语文学科道路上的新发现,更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途径。

《竹影》这篇课文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艺术世界”的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叙事散文。讲述了几个小伙伴在炎热的夏天,看天、看月亮、画竹影的故事。本课重点是品味清新的语言、感受童真童趣。难点是通过父亲的话,使得一群孩子们懂得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

为了能让同学们自觉走近作者,我找来大量丰子恺的漫画作品,精选之后,给学生呈现出来。从《瞻瞻的车》、《穿了爸爸的衣服》、《取苹果》等作品的展示过程中发现,同学们对美术作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出于本能的,这是我校学生的优势所在。当我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作品时,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并且有少部分同学能提到丰子恺漫画作品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同学们由美术的认识过渡到对情感对人物的认识,成功地导入新课,丰子恺的散文作品正如他的漫画作品一样,同样是充满童真童趣的。

接着在感悟童真童趣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边读书,边用漫画的笔法,分成小组,将几个小朋友看天、看月亮、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几个过程表现出来。同学们仔细地读着,认真地构思着,还不时地伴有讨论的声音和快乐的笑声。同学们对人物的特点在争论探讨之后,漫画的笔法得以呈现。因为大家美术基础较好,不多久,灵动活泼的小伙伴跃然纸上。在代表上台讲述时,都能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将其中的童真童趣分析地深入到位。不费吹灰之力,在轻松地气氛中,本文的重点内容就这样留在了同学们的心中。

有了前面成功的尝试,在突破难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时,我本打算先用准备好的大量中西方画作来对比介绍,可同学们在这时不约而同的说出“秋平”的名字,原来他是同学间很出名的画竹大师,但从来没有为大家现场做过画。在大家一次次地期盼和召唤声中,这位性格极其腼腆的男孩起先犹豫不决,渐渐地,终于鼓起信心走上讲台,开始作画。这一幕几乎震惊了我,秋平同学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说话声音极小,一站起来就面红耳赤,学习成绩平平。今天居然能如此自信地走到台前来,着实出乎我的意料。更让大家为之赞叹的是,短短几分钟的时间,秋平同学时而侧身布局、时而凝神点染,渐渐地一副成形美妙的“银竹”图出现在了黑板上,赢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这时候的秋平也一改往日羞涩拘谨的作风,端详基本成型的画作时,自信地题写上了“《竹影》秋平”。刹那间,我感觉自己看到了世间最美的图画,这不正是典型的中国画的代表么?写意、重神似。秋平的话中有对文章的理解,更多的是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通过他对自己作品的细致讲解,同学们渐渐等得了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并用自己的话诠释着“我们美术课上的素描就是西洋画的典型代表”,写实、重形似。

秋平同学课上的精彩表现,着实让全班学生大饱眼福,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让同学们在赞许声中领略到了真正中国画的意蕴。虽然我准备的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最后只作为资料给学生欣赏,但我却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斑驳竹影,带来的是语文课堂唯美欢快的享受,发现的是一颗懵懂热烈的心。

对于秋平同学来说,有了这一次成功的尝试,积极地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在同学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渐渐地,他将这种作画的自信扩散开来,渗透到语文、数学等学科当中;渐渐地,他变得喜欢和同学们谈天说地、欢笑嬉戏了;渐渐地成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所有的这些变化,或许都源于那次斑驳竹影图的成功实践。语文课使得秋平重新认识了自己,放大了自己的闪光点,从而燃起了自己对学习、对生活积极乐观的信念。从那之后,每次看到他时,都是面上含笑的,我也会与他相视一笑。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语文课堂何尝不需要发现、尝试和感悟那些无处不在的美呢?美术作为美的具体形态,是我们能够捕捉的最为鲜活的部分,在语文中借鉴美术的元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共同提高的效果。

篇9:初一语文课文秋天的怀念教案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认识母亲的其人及深深的爱子之情。

3、品味用精准的言语来表达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品析课文意味深长的结尾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坐在轮椅上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文章,史铁生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他的一篇什么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学习新字词

瘫痪 暴怒 沉寂 捶打 憔悴

央求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烂漫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整宿 侍弄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喜出望外:遇上出乎意料的好事,而感到特别高兴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提问: 母亲在世时,几次提议陪儿子看花,却未能如愿。我们来看看是在什么情况下是在什么提议的?儿子后来去了吗?稍作介绍。

母亲提议和儿子看花失败

母亲再次提议看花未成

母亲病逝后,和妹妹去看花

四、品细节描写,感悟母亲形象及爱子情深

(一)简析人物

1、教师提问: 最后,多次提议看花、喜欢侍弄的花母亲因病而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

2、学生可能回答:坚强 伟大 无私 隐忍 细心

(二)品析人物描写方法的语言,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

1、过渡引入:

这样一位无私的母亲,却忍着自己的病痛鼓励儿子,时刻以儿子的举动和心情为中心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举止。让我们来细细体会这位伟大隐忍的母亲的爱子深情。

2、提问: 前两次提议看花,最后病重时,母亲的内心情感到底是怎样的?

教师启发:

抓住语言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言为心声)

抓住动作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

抓住外貌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形传神)

篇10:竹影语文教案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

二、介绍作家。

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3、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四、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五、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

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

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七、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八、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

篇11:七年级语文竹影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的前半部分,体会文中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摹仿课文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通过讨论课文有关内容,观看多媒体演示了解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的技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体会文章充满童趣的描写。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技法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过程:

1、导入:在去年6月6日举行的一次拍卖会上,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松鹰图》以880万元的高价成交,中国画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驱使人们花这么多的钱去买一幅画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去看一下中国的另一位著名画家丰子恺小时候是怎样学画画的,也去领略一下我们中国画的神奇魅力。

2、整体感知:朗读整篇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话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不作具体要求,能大致讲出课文内容即可)

3、自主探究:体会课文充满童趣的生动描写。

A、作者花了很多笔墨,写了小时候描竹影、学画画的事。课文中的这些描写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让我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现在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童年生活经历,他细研读课文,勾画出你自己喜爱的句子,然后在课堂上跟大家交流一上,并说说自己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比如:语言好在哪里,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等。(答案不强求一致,理之有理即可)

4、拓展延伸:摹仿课文大家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大家共同分享。(准备3分钟左右,然后举手发言,)

5、过渡转入:中国画的技法特点

看来,许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而丰子恺的童年乐趣之一就是画画,那么接下来丰子恺的一幅中国画并比较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大屏幕展示丰子恺的一幅竹画和一幅油画)

6、联系课文有关内容结合多媒体演示,大家讨论一下中国画相对于西洋画有什么特点,然后,叫几个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问题较难,教师视需要进行适当提示、点拔)。然后明确:

(明确: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中国画的关键在内容而不在形式,注重写意,西洋画注重写实,中国画强调神韵,西洋画强调神似,所以西洋画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中国画要更精深一些。现在大家明白中国画中的竹子为什么多是墨竹了吗?因为中国画像符号,符号只用墨笔就够了。)

板书:

中国画:强调神似意境深远,情趣高雅

西洋画:强调形似客观再现,趣味平谈

6、大屏幕再次显示,让学生欣赏,以加深他们对中国画的了解。

7、质疑大挑战:课文今天就学到这里,关于文章,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了,有的话提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8、总结:今天我们品味了画家丰子恺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也初步了解我们中国画的博大精深,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收获。其实,丰子恺也正是这们从一个画画的爱好者一步一步而成为画家的。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从此拥有一颗充满好奇的童心,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双善于创造得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让生活随时变成学习的课堂,让我们平凡的生活变的更加多姿多彩,更希望未来的艺术家就在我们这里诞生……

9、作业:①、收集有关丰子恺的材料,课后交流

篇12: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复述课文,理清思路。2).品析文中充满情趣的描写,把握课文主旨。

3)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2、难点:研读有关国画常识的语句,体会画竹的内涵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3、了解有关的丰子恺的资料。

4、了解课文大意,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小组内试着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

北宋有个画竹的名家叫文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都有不少人登门求画,他画竹的妙诀在于:在自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经常观察,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刻于心。诗人晁补之称:“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同学们,你们对这一节课作好了准备吗?有信心和我一起上好这节课吗?

2、请学生板书课题,读题。

二、整体感知:

1、扫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以“竹影”为题,主要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写人物活动?(活动)

2、自由读课文,看一看课文写了哪些活动?(合作探究,同桌讨论.)

3、根据学生发言归纳、板书:看天 看影 描影 谈画画

4、重点字词:

恺(kǎi)

丰硕(shuò)

徘徊(pái huái)

撇(piě)

口头禅(chán)参差不齐(cēn cī)

惬意(qiâ)水门汀(tīnɡ)

⑵释义:

惬意:满意;称心;舒服。幽暗:昏暗。

包罗:包括(指大范围)。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三、品读课文 :

1、听录音读1——3自然段,边听边在文中找出你认为能体现小伙伴们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句子。

2、学生说句子,感知童趣。

3、投影出示句子,齐读、品味。

A、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跳将过来。B、他不待我们回答,一屁股坐在藤椅上,剧烈地摇他的两脚。

C、我和华明都不相信,于是大家走出竹林外,蹲下来看水门汀上的人影。

D、华明的注意力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身边摸出一枝半寸长的铅笔来,在水门汀上热心地描写自己的影。描好了,立起来一看,真像一只青蛙,他自己看了也要笑。

4、佳句赏析。

导语:通过这些生动的语句我们感受到了三个小伙伴的天真可爱,作为一篇散文,文章的所表现的意境美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下面我们一块来欣赏一下这段话: A、出示投影:

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正在看得出神,似觉眼梢头另有一种微光,渐渐地在那里强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短音阶了。(这段话其实就是交待时间的,但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生动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美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B、通过指导理解、赏析、朗读,品味语言的生动性,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爸爸看在眼里,并且参与其中指导了一番,使孩子们对中国画技法了解不少。那么中国画在画法上和西洋画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5、6自然段,直接用课文中的话回答。

5、学生小声朗读5、6自然段,回答问题: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是什么?

6、投影出示句子:“中国画像符号,西洋画像照相。”指导理解。

7、比较鉴赏。(进一步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四、课时小结:

其实艺术并不是高不可攀,它往往就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童心,就能拥有童年般的快乐;看似平凡的生活,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就能发现美好的东西无处不在,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去寻找美、发现美。

作者通过童年描画“竹影”的游戏悟出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看来艺术并不是一件神圣、遥不可及的事情。也许童年的你也曾经有过与作者相似的经历,从游戏中获得了一些艺术上的启示,谁能把你的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1.说童年。指名学生叙说一段童年的往事。(要求:用语简洁,尽表现童真、童趣。)2.说说游戏与艺术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1、小练笔:写童趣。(要求: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

2、课后练习

附补充练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惬()意

丰硕()

参差()()水门汀()

蘸墨()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撇()___

禅()___

差()___()___

()___

()___ 3.填写恰当的量词:

一()细烟

一()黑影

一()竹叶

一()油灯 4.在括号中写出相应加粗字的反义词:

⑴院子里的光景由()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变成()音阶了。⑵这选择和布置很困难,并不比画马()。⑶其实竹叶的方向,疏()、浓()、肥(),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5.在下面横线上填一组同义词构成成语:

东____西____

熟____无____

手____脚____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札记

天____地____

生____死____

____听____说 6.用“/”断句,准确表达出括号里的意思: ⑴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贝贝着急)⑵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妈妈着急)⑶贝贝找不到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爸妈着急)参考答案

1.qiâ shuò cēn cī tīnɡ zhàn 2.piē 撇开

piě 撇捺

chán 禅师

shàn 禅让

chā 差价

chāi 出差 3.缕

4.⑴暖 短 ⑵容易

⑶密 淡 瘦

5.张 望

视 睹

忙 乱

长 久

离 别

道 途 6.⑴妈妈/非常 ⑵爸爸/妈妈 ⑶找不到/爸爸 附竹趣:

1)名人与竹:搜集关于竹的名句,名篇。

同学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尔东西南北风。

同学乙: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师:这种写竹的诗还有许多,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上网去的搜一搜,将你喜欢的写到你的积累本上。许多人喜欢竹,因为他不仅喜欢竹的外形,更喜欢竹的气节。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认识就不同,如:有这样一幅对联:墙上的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的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现在你能从正反两方面谈对竹的 3 感悟吗?

(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同学丙:竹,总是虚心向上;

竹,你是一个厚脸皮的家伙。

师:请同学们选取两种事物,分别从正反两面三刀方面来谈对这个事物的认识

篇13: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A、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B、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C、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展示自己的风采。(课外积累“惜时”的名句)

二、导语: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那么,我们为这仰慕的名人,他们的童年生活你了解吗?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这样的文章,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例如:----------------)

三、信息箱:

请同学们谈谈你对丰子恺的了解。

四、整体感知:(看谁说得棒)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A、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B、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C、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D、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你品味到美了吗?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

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名句,名篇。(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

九、质疑大挑战: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过渡)大家在童年时都做过哪些游戏?(生答)

其实,你留心一下,你也许进行着一种艺术的创造,也许会有艺术上的发现,让我们走进童年

十、走进童年:

叙说一下一段童年的往事

篇14:初一语文课文春教学设计反思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二、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 ) ②鸟巢( ) ③撑伞( ) ④应和( ) ⑤发酵( )⑥黄晕( ) ⑦水涨( )起来 ⑧蓑衣( )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 ,现代著名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三、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

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

四、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 ) hong( )托 yun( )酿 花枝zhao( )展

2、本文作者 ,字 ,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五、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篇15:初一语文课文《竹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与本课有关的基础知识。2.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3.理解游戏与艺术的关系。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竹影》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作者丰子恺(1897—1975),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

《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忆》《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表现浓厚的生活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同学们小时候都有过游戏的体验,你们的游戏玩些什么呢?也许,艺术的美就蕴含在孩子的童稚活动中。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竹影》中三个小孩玩的是什么游戏。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散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文眼等,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找出文中玩游戏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理解散文的结构与中心。

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1)幽暗:昏暗。(2)惬意;称心满意。(3)疏密;指事物之间距离的远近,空隙的大小.(4)包罗:包括(指大范围)(5)朱砂:红色或棕红色的无机化合物,可作药物,也可作颜料。叫辰砂或丹砂。(6)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1段):我与弟弟到院中乘凉。第二部分(2~7段)、画竹影与探讨中国画。第三部分(第8段)、画完竹影之后的体会。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理解散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写几个少年充满童真童趣的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说明儿童也可以有艺术上的发现和进行艺术的创造,关键是要培养他们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能力。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第二步,精读课文。课堂探究:

1.通读全文,概括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我”和弟弟以及小伙伴华明在月夜里相聚,用木炭在水门汀地上画竹影,听爸爸讲中国画的艺术特征。

2.课文写“我”和小伙伴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充满童趣。你觉得哪些描写最为生动?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

(1)课文写傍晚的天空“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阳光一跳一跳地沉下,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写红光的消失充满动感,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

(2)课文写月光“原来月亮已在东天的竹叶中间放出她的清光。院子里的光景已由暖色变成寒色,由长音阶(大音阶)变成短音阶(小音阶)了”。用色彩的“暖色”和“寒色”来描写日光和月光给人的感受,用音乐的长音阶和短音阶来比喻由日光到月光的变化。

(3)课文写月光下的人影“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去”,把人影比作青蛙,充满童趣。

(4)课文写月光底下的人影头上出烟气,这是成年人难得注意的,只有儿童才有这样的细心这样的时间去注意这种现象。

(5)“大家蹲下去,用木炭在水门汀上参参差差地描出许多竹叶来”,这更是小孩爱玩的游戏。充满童真童趣。

3.“所以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应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到本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是文化的鲜明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希腊——罗马一脉相承的西方文化有相当大的差异,表现在哲学、宗教、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

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认为东洋艺术重主观,西洋艺术重客观。在绘画上,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他归结出两种绘画艺术的五点差异: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3)东洋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5)东洋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总之,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西洋画重写实。这与各民族的审美观有很大的关系。

4.爸爸从孩子画竹叶的游戏引入对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的介绍,引入对孩子艺术的教育,游戏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关于艺术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

(1)模仿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自然的模仿。

(2)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

(3)巫术说。认为最初的艺术与巫术有关,带有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如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狩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

(4)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正如课文中三个小朋友画竹影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艺术上的创造。

5.讨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做游戏,比如用泥巴捏小人,用野花编花环„„你是否也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创造,是否也有艺术上的发现呢?

答案(略)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课堂探究:

1.你对本课有怎样新的见解?

2.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描写你印象最深而又有深刻感悟的一次游戏。布置作业:

预习《观舞记》,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趣味教学资料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中国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中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丰子恺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二十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在十年**期间,遭受迫害,因而积郁成疾,于1975年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七岁。

丰子恺的故事

名字由来

丰子恺原名丰润。他生下来后.由于父母亲十分喜爱他,取小名“慈玉”。他在家乡读小学时,有一次,乡下要搞什么选举。小学老师说,乡下人文化低,笔画多的字不好写,为日后考虑,名字应尽量用笔画少的字,因此,“润”字改为“仁”,字,老师说,浙江读音“仁”与“润”差不多,“仁”在意义上与“慈玉”的“慈”接近,因此,他的名字就叫“丰仁”了。他就以这个名字进人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

在第一师范时,他因善于写文章,国文常得第一名,很受国文老师单不庵的器重。单不庵觉得在“丰仁”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而“慈玉”是小名,应另取一个名字。因此单不庵就给他取了“子颛”。后改为“子恺”(“恺”与“颛”同,均为安乐意)。从此,他就取名叫“丰子恺”了。后来写文、作画均用此名。

丰子恺在早期作画时,曾用TK署名。那是“子恺”二字的英文拼写缩写。

放生趣闻

丰子恺先生是中国有名的漫画家,他去世已多年,遗留给后人以丰富的艺术遗产。丰子恺的漫画可谓别具风格,他有着国画的深厚根基,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图像。特别是他取材多是人世间的辛酸事,为劳苦大家抱不平,因而他的漫画深受人们所喜爱。

人道是丰子恺有一副菩萨心肠,这话可不假。丰子恺是笃信佛教的,他是一位虔诚的居士,一生都苦口婆心地劝人们护生戒杀。他也因放生而闹出了一则趣闻。

抗日战争之前,在苏州缘缘堂期间,有一次,丰子恺先生从石门湾携带一只鸡,要到杭州云栖放生。但是他对鸡也起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像常人一般在鸡脚的部位捆缚起来把鸡倒提着,于是撩起自己的长袍把鸡放在里面,外面用手兜着。由石门湾乘船经崇德,到长安镇转乘火车。因为他用手兜着的布长袍裹面鼓起了一团东西,看过去这个怪模样很可疑,因此在长安镇火车站引起了一个便衣侦探的怀疑,便一直追踪着,同车到达杭州,一出站门便衣侦探便把他捉住,恰巧站外早有人迎候丰子恺,于是彼此说明原委,侦探才知跟错了人。丰子恺捧着要放生的母鸡,引得在场众人大笑不已。

丰子恺为什么笃信佛教呢?他既是受了弘一法师的影响,而更主要的是受了父亲的熏陶。他父亲丰斛泉在一九二零年中了举人,但是因故未去北京赶上最后一科的科举会试,眼看清朝已在风雨飘摇,仕途无望,只好在家设塾授徒,维持生计。丰斛泉为人平易可亲,热心助入。邻里亲朋故凡有婚丧之事,都请他撰联题书。他也为人代笔书信,或代书契约等,都从不计较酬金。

丰斛泉一次为渔人代笔,知道渔人穷苦,没有接受酬金。一天,渔人送来大小水鱼七只,水鱼亦即是鳖。丰斛泉平素诚心信佛,好为善举。当夜,他梦见有七位穿着裙子的女人向他跪拜求救,大呼“老爷救救,老爷救救—”丰斛泉猛地醒来,深感梦境奇怪,反覆思量,不得其解,检点平日 自己所作所为,也没有见愧于心之事,但是梦境使他整日坐立不安。忽然悟到水鱼四周有一圈软皮,俗称作“裙”,因此相信是七只水鱼托梦向他求救,便立即全数放生。

丰子恺幼承家教,在作为佛教居士之后,更加爱好放生。他绘有《护生画集》六集,流传于世。每年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日,佛教徒习惯在这一天放生。丰子恺在每年这一天,买来螺狮蚬蚌鱼虾,带领子女一同去放生,就是平日,也不时亲自放生。

爱子女

艺术家丰子恺爱子女是众所周知的,他的许多漫画作品直接就以他的子女作描绘的对象,比如《瞻瞻的车》画的是他的长子,《阿宝赤膊》描的是他的长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丰子恺自然也知道真正爱孩子是要让他们受教育,所以,他对孩子的读书学习极其重视。1932年他的缘缘堂在故乡石门落成后,丰子恺就隐居乡间读书作画、写文赋诗,在他看来,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然而,为了两个女儿的读书,他居然不惜金钱,另在杭州设“行宫”,为的是能让女儿就近在省城上学。丰子恺爱子女,而他的子女也十分争气,他的三子四女中,皆学有所成:长子丰华瞻攻比较诗学,现任上海复旦大学的教授;次子丰元草长期从事音乐出版,任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幼子丰新枚通数国语言,任海外专利代表;长女丰陈宝,中外文水平具佳,曾任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次女丰宛音多年从教,长期供职中学;幼女丰一吟多才多艺,文学、书画、翻译兼通,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另有一女丰宁欣,虽非亲生,但丰子恺视同己出,此女亦曾在杭州大学数学系任副教授。

丰子恺爱孩子。然而,他的爱不是毫无法度的纵容之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溺爱。他希望孩子们独立、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丰子恺共有七个儿女。1947年,丰子恺五十岁,他在杭州与子女立下“约法”。“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无供给子女义务。”

从这份“约法”可以看出,丰子恺给儿女以独立的爱,让已经“独立”的子女过自己的生活,这已远远超越了旧中国“养儿防老”的观念。既不向儿女索取回报,也不为儿女安排所谓的舒适的生活,而是让儿女走自己的路,过自己该过的生活。

丰子恺的这种教育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们。

据丰羽回忆,工作后的第一个月,他就在父亲的要求下从家里搬了出来,“当时的工资也不多,租了房子一半都没了,但是他让我搬出去,他认为我已经有自力更生能力了。”丰羽理解父亲和爷爷的这种做法。“当时我也不觉得他狠,他要求你搬出去,不再供养你,是希望你独立,早日有自力更生的能力,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给别人添负担。”

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1932年,日本发动了惨绝人寰的“一·二八”事变,江湾地区成了战场,丰子恺在漂泊了将近20年后,被迫从上海回到了老家。

回到家乡的丰子恺全身心地投入了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吟诗、作画„„在舒适恬静的归乡生活中,丰子恺充分感受着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乐趣,也把自己的艺术生涯推向了高峰。画集《云霓》、《人间会》,随笔集《子恺随笔集》、《丰子恺作品选》,音乐著作《世界大音乐家与名曲》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出来的。

然而一颗突如其来的炸弹彻底“摧毁”了丰子恺的“桃源梦”。1937年11月16日下午,丰子 恺正在阅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他准备将日本侵略中国的无数事件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编一本《漫画日本侵华史》以示后人。突然,本该在学校上课的女儿一脸惊恐地冲入了家门,紧接着屋外响起了“轰„轰„”的爆炸声,顷刻间,屋倒房塌,街道上满是破落的残垣,昔日宁静的石门小镇顿时一片惨象„„由于躲避及时,丰子恺和家人侥幸逃过了一劫。

看着满地的残骸,无辜受伤、死去的乡亲,丰子恺彻底愤怒了:日本侵略者竟然连这个毫无军事设施的江南小镇也不放过!残酷的现实使丰子恺彻底清醒,他终于明白,在无情的战火下,是不会有桃源的。丰子恺毅然决定“我一定要离开!即使半路转入沟壑,但绝不愿居浙江,绝不做日军铁蹄下的顺民!”

尽管丰子恺喜欢温暖安逸的趣味,追求自然适意的生活境界,尽管舍亲别友、举家逃亡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当国恨和家仇一通,怒火和炮火齐烧之时,他毅然将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与李叔同的传奇师生情

1914年,丰子恺16岁,他带着家乡的自然之美、诗趣画意来到省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对于一个腼腆、懵懂的乡村少年,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这么大的城市,想到即将开始的集体宿舍生活,繁杂校规的约束,丰子恺感到有些惶恐,求学初始的憧憬,变成了思乡心切。就在丰子恺迷茫彷徨时,恩师李叔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李叔同是现代音乐、话剧、西洋绘画的先驱。1912年,李叔同应教育家经亨颐之邀,来到浙江一师任教图画课和美术课。早在故乡读小学时,丰子恺就学唱过李叔同作词的歌曲《祖国歌》,他被李叔同浓郁的爱国情结深深地打动,而真正成为李叔同的学生后,老师的多才多艺,严肃、献身的教育精神,谦虚、郑重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丰子恺敬佩不已。

丰子恺曾说:“李先生的人格和学问,统制了我的感情,凡他喜欢的我都喜欢。”在李叔同的影响下,丰子恺疯狂地爱上了绘画和音乐,宁静安逸的校园总是见到丰子恺刻苦练画的身影,认真而虔诚。

一天晚上,丰子恺去李叔同的房间送交作业,正要退出时,李叔同叫住了他,和悦地说:“你的画进步很快,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快速的进步。”听到自己所敬佩的老师对自己的肯定与赞赏,丰子恺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回报师恩的最大努力,莫过于一生也像老师那样去做,正是从那晚起,丰子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好好学画,把一生献给艺术”。

而丰子恺耗尽毕生精力创作的《护生画集》更是见证了一个纯真、善良、有抱负的青年对于引领自己一生的恩师至高至圣的情感。丰子恺之孙丰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年弘一大师对丰子恺有一个终身的嘱托,每隔十年,完成一集《护生画集》。李叔同50岁,丰子恺就画50幅画,李叔同60岁,就要画60幅,去世之后继续画,100岁一直画到100幅。李叔同去世了,我爷爷仍然记着这个事情。即使后来经历了文革**,我爷爷被打倒在‘牛棚’里,放出来之后回到家凌晨3点钟就起来偷偷地画。”丰羽在回忆起自己爷爷时,不无感慨地说。丰子恺的这种诚实做人,信守承诺的品质也成为一种朴实的家风,代代相传。

丰子恺之女丰一吟回忆起这段珍贵的师徒感情时说:“李叔同是个非常认真的人,父亲做事也一丝不苟;李叔同认为要做一个好文艺家,必先做一个好人,父亲一生都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 者’。连一些小习惯父亲也要模仿李叔同,比方说写信的时候一定先写信封,边写边说:弘一法师就是这样子的。”在丰一吟的眼中,李叔同不仅将丰子恺引上了艺术之路,更重要的是李叔同身上可贵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丰子恺的一生。

创立“子恺漫画” 开中国漫画先河

1919年,22岁的丰子恺从浙江一师毕业,初出茅庐的他也开始了积极的“艺术追求之路”。本应该回到家乡担任小学教师的丰子恺放弃了安逸稳定的教师生活,来到上海和他的浙江一师校友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了以专门培养中小学图画、音乐、手工教师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担任西洋画的教学工作。

丰子恺在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一年间,渐渐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产生怀疑,他依稀地感觉到自己对西洋画了解还不够全面与深刻,他想窥见西洋画的全豹,想去西洋画盛行的日本留学。就这样,丰子恺带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在短短的10个月求学生涯中,丰子恺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不仅全面学习了西洋画,还熟练掌握了日语。

丰子恺回国后,受到夏丏尊的邀请,来到了上虞春晖中学任教。作为李叔同先生的嫡传弟子,丰子恺深得大师人格风范之真传。每次上课,丰子恺都早早地来到课堂,端坐于先生席上,每件事他都亲力亲为而又做得极其认真。

不仅如此,丰子恺与学生间平等互助的教学关系,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爱。

一日授课,丰子恺教导学生“不论画什么都要抓着其特点。比如,你们画一张我的头像,就抓着我的前额宽、下颚尖这个特点,像个狗头似的。”边说着随手就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倒置的三角形,添上几笔之后,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丰子恺的漫画像。随即又把眼角嘴边修改几笔,然后对大家说:“你们看这是因为你们画得好,丰子恺笑了。”说完重新改了几笔说:“这是因为你们画的不好,丰子恺哭了。”

就像当年李叔同来到浙江一师使得美术音乐课得到全校师生重视和喜爱一样,丰子恺在春晖,也使美术音乐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重视和喜爱。

在春晖中学,丰子恺开辟出一个新的绘画境界,创立了中国漫画的雏形--以西洋画的技巧来表现中国人的形象,把古代的诗趣融入现代的生活。在一次参加春晖中学的校务会时,丰子恺随手画下了神态各异垂头拱手伏在会议上的同事,画完后又恐学生见了不好,便把这些画贴在了门的背后。端详着这些画,丰子恺兴趣盎然,而这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包皮纸、旧讲义纸、香烟壳的反面都成了画纸,有毛笔的地方就成了画室。一幅幅的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平凡中带着奇特,浅显中带着深奥,风韵独特地展示着人世间的琐碎平凡,让人回味无穷。

1924年,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丰子恺的画,其后,《文学周报》等报刊也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开始真正有了“漫画”这一名称,“子恺漫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被人们所熟知。

让漫画成为抗战时期的武器、和平时期的艺术

流亡的路是艰辛的,丰子恺和家人一路跋山涉水,途经杭州、桐庐、萍乡、武汉、长沙、桂林、宜山、贵阳、重庆等地,辗转迁徙、颠沛流离。然而,他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他积极投身文艺界抗日宣传的行列,并呼吁“漫画是抗战笔杆的先锋”。

在八年抗战期间,丰子恺以其丰富的影像力与灵敏的感触,结合诗文艺术的漫画技巧,大量描 绘了逃难岁月的点滴和社会底层的苦难。他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日寇的残暴罪行,痛斥侵略者,控诉战争践踏人性摧残生命的罪恶,自豪地歌颂民族精神,直抒抗战必胜的信念。而这些抗战漫画也被编辑成集--《抗战漫画集》,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

丰子恺曾对友人说:“我虽未能真的投笔从戎,但我相信以笔代枪,凭我五寸不烂之笔,努力从事文画宣传,可使民众加深对暴寇之痛恨。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抗战必能胜利。”

1945年8月,历时八年的艰苦抗战终于宣告胜利结束,想起了八年来生离死别的亲友,想起了胜利后中国的前途„„一向温文尔雅的丰子恺激动地哭了,他思如泉涌,洋洋洒洒写下了《胜利之夜》以纪念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吾爱童子身 莲花不染尘

丰子恺的漫画多以儿童为题材,在丰子恺看来“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他曾说:“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孩子们)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孩子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

“他生性爱真善美,歌颂真善美。反对虚伪凶暴丑恶。他认为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人,孩子本性善良,孩子活泼可爱。所以他歌颂孩子。”丰一吟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

“我们在他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教育下,自然也不会做出虚伪凶暴丑恶的事来。例如,看见蚂蚁在搬家,决不会去有意踩死它们,反而搬来许多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队伍的上面。有来人走过,就劝他们跨过小凳子。”丰一吟说。

丰子恺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让人敬佩,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了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这种根据儿童兴趣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在“狼爸”、“鹰妈”等高压教育盛行的今天,尤显弥足珍贵。

淡泊名利 富贵于我是浮云

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作为文化界的杰出代表,先后担任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等职。然而即使身居要职,丰子恺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人生作风:淡泊名利。

“他从来不刻意追求名利”丰羽说,“被选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之后,他跟领导提出要求说‘我不坐班,也不拿工资,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维持自己生活的来源,不需要你给我钱。’”在丰羽看来,爷爷的这种作风也深深影响着家里每一个人。至今姑妈丰一吟仍和女儿、女婿、外孙一起住在徐汇区的一幢普通居民楼里,今年已经83岁的老人依然事必躬亲,为人低调谦和。而自己的父亲丰新枚也是“从来不给领导提要求,安排什么,就做什么,没有那个想法说给领导提点私事儿,只认为这个事儿是我的职责应该做的事儿,是我的工作。”

“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恰恰是丰子恺的人生理想。他的漫画、诗文无不透漏出这个思想。他希望美能够走出艺术的深宫,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他先后编写了13种综合艺术教育类书目、16种美术教育基础类书目、36种音乐教育类书目等等,填补了我国在艺术教育领域的许多空白,为艺术的普及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

上一篇:应用文书的概念下一篇:企业创新是思想政治生命线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