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井下撤人制度

2024-04-21

煤矿井下撤人制度(共2篇)

篇1:煤矿井下撤人制度

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

紧急情况下撤人制度

普安县楼下安宁煤矿有限公司

2016年5月23日

普安县楼下安宁煤矿

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紧急情况下撤人制度

为有效预防因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安全监管局、贵州煤监局关于做好2016年“雨季三防”工作的通知》(黔安监煤矿【2016】4号)及普安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县安办发【2016】14号)文件的要求,确保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灾害紧急情况下及时撤出井下人员,特制订以下制度:

一、建立预防引发煤矿事故灾难机制

1、暴雨洪水一旦涌入矿井,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出井下作业人员到地面,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排水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发现暴雨洪水灾害严重、可能引发淹井时,必须立即撤人,只有在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恢复生产。煤矿企业没有全部落实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的治理计划和防范措施、存在重大隐患的,雨季必须采取停工撤人的措施,不得进行井下生产作业。

2.建立健全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的组织机构和机制。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雨季“三防”(防洪、防排水、防雷电)领导小组。编制雨季“三防”工作计划,明确“三防”任务和责任,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和检查相关工作落实。加强雨季期间调度和值班工作。做到领导到位,隐患治理计划到位,信息接收与值班工作到位。

3.主动与气象、水利、防汛等部门联系,建立灾害性天气预警和预防机制。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掌握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生产的暴雨洪水灾害信息,密切关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信息,掌握汛情水情,及时主动采取措施。并与周边相邻矿井沟通信息,当矿井出现异常情况时,立即向周边相邻矿井进行预警。

4.在雨季要安排专人负责对本井田范围及可能波及的周边废弃老窑、地面塌陷坑、采动裂隙,以及可能影响矿井安全的水库、湖泊、河流、涵闸、堤防工程等重点部位进行巡视检查,特别是接到暴雨灾害预警信息和警报后,要实施24小时不间断巡视。矿区每次降大到暴雨时和降雨后,必须派专业人员及时观测矿井涌水量变化情况。5.在雨季前要全面检查防范暴雨洪水引发事故灾难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排查出的隐患,要落实责任,限定在汛期前完成整改。

二、加强预防暴雨洪水引发煤矿事故灾难的基础工作

1.必须查清矿区及附近地面水系的汇水和渗漏情况、疏水能力和有关水利工程情况。熟悉当地水库、水电站大坝、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障碍物等情况。掌握当地历年极端天气降雨量和最高洪水位资料,存在隐患的应当采取积极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2.在雨季来临之前,要组织力量对井下水仓、水沟及地面水沟彻底清挖疏通一遍,保证有足够的蓄水能力和水路的畅通。位于地表河流、山洪部位、水库等附近的矿井,对井口、工业广场要采取修筑堤坝、开挖沟渠等截流措施,有效防止地表洪水倒灌矿井。

3.煤矿要定期对井上下供电设备、矿井排水设备、防雷电装置进行维护检修。雨季到来之前,要组织进行一次联合排水试验,确保雨季时各种排水设施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

4.必须按设计规定留设各类防水煤(岩)柱,相邻矿井之间必须留设防水煤柱。已经被破坏的防隔水煤柱,必须注浆加固并建立隔水闸墙等设施,保障隔水安全。

5.要及时、准确地将矿井的采、掘工程绘制到采掘工程平面图等图纸上,定期收集相邻煤矿和关闭废弃的老窑情况,并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标出其井口位置、井田开采范围、开采年限和地表水情况,准确掌握矿井受水患危险的情况。

6.对地表因采动形成的裂缝要及时充填加固;对采煤后形成的塌陷坑要及时进行彻底治理;对关闭废弃的煤矿井筒要充实填死;煤系地层露头部位有漏水时,要及时注浆加固处理。

7.煤矿应当安装和完善井下通讯、压风、防尘系统。保障通讯系统畅通、使用可靠,保障压风自救系统、防尘系统可靠有效,提高矿井防、抗灾能力。

三、暴雨洪水可能引发淹井等事故紧急情况下撤人制度

为了保证矿工生命安全,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遇到重大水害隐患时,我们要将井下人员撤到受水害威胁之外的地方进行避险,而不盲目进行抢险。

1、矿成立隐患排查小组,要把水患当作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预防、检查、排除、治理。隐患排查小组指挥部设在我矿生产调室。组长由我矿生产矿长兼任。

2、重大水害在需要撤人时,要由矿隐患排查领导组组长负责启动,确认隐患排除后,恢复生产时,也要由隐患排查领导组组长负责统一指挥。

3、重大水害需要撤人的标准:

1)工作地点未曾落实防洪计划,防洪物资严重短缺,暴雨即将来临时,要上报矿隐患排查领导组组长进行立即撤人。

2)井口房标高低于洪水水位,采取措施洪水仍然要由井口流入井下时,隐患排查领导组组长要迅速下令撤出井下所有人员。撤人路线:洪水由风井流入井下时,人员要由主、副井口撤出;洪水由主井流入井下的,人员要由副井撤出。洪水由副井流入井下的,人员要由主井撤出。洪水由主井或副井流入井下的,人员要由风井撤出。3)矿井井下涌水量突然增大,主副水泵同时连续进行排放,仍不能满足需要,要按井下避水灾路线进行撤退。

4)井下排水设施损坏,不能正常工作,暴雨即将来时,要撤出井下工作人员。

4、在启动水害撤人命令后,要确认隐患已彻底消除后,方可由隐患排查领导组组长下令进行恢复生产。

5、撤人程序及注意事项:

1)矿井可能发生重大水害时,由雨季三防隐患排查小组组长兼任任现场总指挥,全面负责撤人过程中的一切事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处理事故。

2)现场总指挥应该指导井下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运,并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的人员撤离。

3)井下作业人员在接到撤离命令后,应绝对听从班组长的统一指挥,按预先安排好的避灾路线进行撤离,不要惊慌失措、各奔东西。4)透水后,工作面当班班组长和安检员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迅速观察和判断透水的地点、水源、水量、发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况,根据预防灾害计划中规定的撤退路线,迅速撤离,撤离前应设法将撤退的行动路线和目的地告知现场总指挥。

5)撤退过程中,应靠近巷道一侧,抓牢扶手或其它固定物体尽量避开水头和泄水主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滚动矸石和木料伤人。

6)如在撤退过程中,透水破坏了巷道中的照明和路标,迷失行进的方向时,遇险人员应朝着有风流通过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7)在撤退沿途和所经过的巷道交叉口,应留设指示行进方向的明显标志,应提示救护人员的注意。

8)人员撤退到立井,需从梯子间上去时,应遵守秩序,禁止慌乱和争抢。行动中手要抓牢,脚要蹬稳,切实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9)在撤退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的撤退路线进行撤离,切不可进入独头巷道。

10)现场总指挥必须指定专人记录所有到达安全区的人员,并告知应急指挥中心。并根据人员定位系统显示数据核对井下人员上井情况

篇2:制度.人.井

7月15日,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发生在重庆开县的中石油川东钻探公司“12·23”井喷特大事故案庭审进入第二天。一整天继续进行举证、质证。

据检察官介绍,本案中检察院收集到的对6名被告人的有罪指控证据近千份,质证阶段出示的证据多达几百份,仅在今天一上午时间内,对第一被告人吴斌出示的证据就多达四组、百余份。

6名被告人及他们聘请的12名律师,整齐就座。

每组证据出示都会经过三四个回合交锋、质疑,双方充分阐释各自的主张和意见。

在紧张而激烈的举证质证过程中,究竟谁该对那场举国震惊的特大井喷事故案承担责任的疑问越来越沉重。

制度之问:为什么出事前没人来要求,出了事都来要求?

在今天的质证阶段,公诉机关出示的很大一部分证据是石油钻探、钻井方面的规章、规程,以及大量专业技术规范。

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的专业工程,因此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详细的操作规章。像罗家16H井这样高含硫、高危险的钻探作业,更有一系列严格、明确的规章和操作规范。

但令人惊愕的是,在持续两天的庭审中,关于导致此次事故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回压阀究竟是否应该安装、安装在什么位置,却成了控辩双方争执的焦点。

检察机关指控,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钻井工艺研究所定向井服务中心工程师、罗家16H现场技术服务组负责人王建东,违章指示钻井队井控技术员宋涛等人卸下钻具组合中的回压阀。公诉人指出,回压阀是井钻中防止井喷的重要装置,尤其是在罗家16H井已钻开油气层的关键时刻,应该在钻柱上始终安装回压阀作为防喷装置。王建东、宋涛二人未遵守相应规章,是导致“12·23”井喷失控的直接原因。

而王建东始终对检察机关的这一指控表示异议。他说,对回压阀具体安装在什么位置并没有明确规定,既然回压阀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没有在钻具组合表中体现出来呢?其辩护律师也指出,回压阀是否安装、安装在什么位置,没有明确规范。

公诉人针锋相对地指出,在钻具组合中安装回压阀,是一个常识性问题,是构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井喷防控装置的关键环节,作为工程师的王建东不应不知。

“9·28”会议,是频频出现在控辩双方口中的一个重要会议名称。这是于2003年9月28日召开的一个内部会议,是在罗家16H井即将进展到钻开油气层的关键时期召开的现场办公会,重点布置相关重要事项及要遵守的重要规章及操作规范。

公诉方强调,在“9·28”会议上,对从钻石油气层到完钻的整个过程中要在钻具组合中安装回压阀,做了明确规定。

而王建东称,我没有参加“9·28”会议,没有人通知我参加,我不知道会议上都讲了什么,事后也没有人向我传达。“出事前没人来要求,出了事都来要求,这是为什么?”

庭审中,作为钻井队队长、井队井控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吴斌承认,他对钻具组合中安装回压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是深知的。然而吴斌未及时审查班报表,对这一隐患未能及时发觉。

人之问:为什么应急工作手册应不了急?

石油天然气开采是高风险、高隐蔽性的行业。正因为它的危险性,才更加凸显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因此,应急方案的制定成为人们追问的一个焦点。

事实上,在罗家16H井钻探中并非没有应急方案。吴华,川东钻探公司副经理、总工程师、安全和井控总监、应急指挥中心主任,这一系列头衔足以令人对他的应急指控权力与能力有所期待及寄托。

钻探公司印发的《应急工作手册》,正是吴华本人签发的,自2001年3月10日起施行。在法庭调查阶段,法官问吴华应急手册中都做了哪些规定,这个亲自签发了应急手册的负责人却说:记不清楚了。

在今天的法庭质证过程中,吴华本人及其辩护律师都对《应急工作手册》的性质及效力,进行了否定。公诉人指控,应急中心是应急工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吴华签发的《应急工作手册》职责要求及岗位程序,吴华对疑难重大事项,有作抢险决策方案、向上级及时汇报、组织抢险等处理及决策权。

但吴华称,应急工作手册没有经过公司讨论决定,公司没有通过相关会议来研究确认,只是内部的,以前从来没有使用、宣讲过。

在人的因素中,如果负责灌注钻井液的向一明,能够严格执行16H井要求的特殊规定,每起3柱钻杆灌满钻井液一次;如果年轻的录井工肖先素能够及时发现这一严重违章行为,她今天就不会面对受害人死亡的惨象证据而潸然泪下了。

井之问:为什么点火被一再延迟?

国务院专家调查组的事故鉴定报告认为,井喷失控以后,指挥决策严重失误,没有及时对放喷管线实施点火,致使大量含有高浓度硫化氢的有害气体喷出,造成了这次事故的扩大和恶化。川东钻探公司及有关决策人员,对这个井是否应采取点火措施,未能尽快作出果断决策和明确指令,是事故扩大的原因。

在法庭上,吴华供述,事故发生后,他非常着急,与妻子坐车赶往事发现场,途中遭遇车祸,他和妻子两人的头都撞伤了。到现场时,吴华认为现场情况不明,未同意点火。

公诉方认为,24日11时30分左右,当吴华确知已有人因硫化氢中毒死亡,并接到四川石油管理局胥永杰副局长明确要求“尽快点火,确保人员安全”的指示后,本应依照公司《应急手册》中所确定的应急决策的基本原则,尽快组织实施点火,将硫化氢有毒气体充分燃烧,以“防止二次事故,阻断危害物源”。但吴华由于事先未能准确地掌握井口的喷势,而不能“权衡损益风险,决策当机立断”,发出点火指令。

直至24日13时许,发现井口停喷,吴华才安排公司职工曾明昌和钟策去井场踏勘,后又与四川石油管理局工程技术部部长伍贤柱、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东气矿副总工程师乐宏一道亲往井场进行了踏勘,经踏勘情况属实后,14时许,吴华才决定组织实施放喷点火。由于事先未制定点火方案,直至16时许方点火成功。

然而,200多鲜活的生命在时间的流逝中消逝了。

相关链接

重庆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重庆开县“一二·二三”井喷事故案做出一审判决,六名被告重大责任事故罪罪名成立,分别被判处三至六年的有期徒刑,一人缓刑。

上一篇:学校后勤精细化管理的体会下一篇:竹影教学设计 苏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