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24-05-09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精选6篇)

篇1: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是关系数学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因素,著名学者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当前新课标理念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把握教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能有效地保持兴趣。笔者现从课堂教学设计的角度就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的问题,略谈一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波利亚强调:“为了有效地学习,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而学习活动,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是在一定情境条件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特别是注重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悬念问题、诡辩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等,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产生急不可待想弄个明白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比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设计如下问题:求1+2+3+……+100的值,这是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过的题,他当时很快就得到结果是5050,同学们能否也很快得出结论?(发现1+100,2+99,…50+51都等于101,共50个)从这种想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对我们求等差数列n项和有什么借鉴之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学生轻松地得出了用首尾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再如,在高三的“轨迹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三角形ABC的顶点A在定圆M上运动,B、C固定,探求三角形ABC的外心O的轨迹。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猜测:猜圆、猜直线、猜线段的都有。这时,教师可以在几何画板上画一个图,通过拖动点A,发现是线段,再仔细想“是这样吗?”学生毫不思索地就说“是这样”,于是把点C放在了圆内,结果不用说,学生就发现是一条直线了。有的学生就想“如果B、C都在圆内可能就是射线了”,这种猜测对不对呢?教师又用多媒体显示,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那到底有没有射线的情况呢?仍然把点放在圆外,但直线BC与圆相交,这时轨迹成为两条射线。那么,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如果是垂心、内心、重心又会怎么样呢?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急于释疑,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课堂上设计的练习中总要有不同难度的题,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做到练习分层设计,作业分层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应注意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名学生。在教学中,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宜精不宜泛,宜慢不宜快”的原则,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对学生分层要求,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思考较难的题。

三、优化练习设计,增强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但也往往因呆板的形式、乏味的内容,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无情地淹没掉。因此,优化练习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丰富练习内容就成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常常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练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放式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在演练习题时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采取解题速度比赛、知识抢答赛、解法求异竞赛、质疑提问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操练的内容可以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练习,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题导类、自编试题等形式。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教师都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动力,树立信心。

四、精心设计课堂小结,延伸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对前后联系密切的新授课应当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课堂小结方式,让学生感到思前“余音缭绕,回味隽永”、顾后“兴趣盎然,欲探不止”,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一堂课,促成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扩展,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在“正弦定理”一节小结时,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三角形常用的边角关系式有哪些?正弦定理有哪两种表示形式?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几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学贵有疑,课堂小结时巧设疑问,让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强烈的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从而将思维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又如,学习“向量的概念”一节时,为了加深对向量概念的理解,小结时可这样设疑: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那么两个向量可以比较大小吗?向量与向量之间能否相加减?实数与向量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可能有更好的效果,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创设积极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孔子所说的“乐之者”,这样教学活动就将变成师生都感到非常愉快的事情!当教学行为变成一种愉快的事情,我们的教育定会步入另一番灿烂的天地!

篇2: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小学的信息教学工作中,应不断优化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信息教学的最佳效果。(以下是我结合我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以及我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点粗浅经验。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做一下汇报,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仁提出宝贵建议和意见。)

一、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动起来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这一特征,作为教师应及时调整信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为原则,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在学生学习powerpiont演示文稿制作这一模块后,设计了“电子板报、电子小刊物制作评比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投入,分组讨论,然后制定主题、进行内容的搜集整理、版面的设计、后期制作。很快,在学生充满激情的分工协作下,一组组风格、主题各异的作品就制作完成了。马上我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了评选,并选择优秀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来进行了展示。我感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认真参与的,特别是在分组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协作优越性,提高了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

不同的教学模块有它的特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更新原有的教学思路,在出色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进行信息教学的创新,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更好地完成信息教学的任务。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板报,大多是根据我们的节日为内容。如植树节、劳动节、三八妇女节等为主题)

(这是我校学生自己设计制作的电子刊物,有描述我们的校园、介绍我校的学校课程、学科学习等主题。)

二、精心设计教学任务,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恰当地设计教学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多媒体作品模块时,可以通过欣赏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多媒体作品的元素和构成,让学生设想如何来表现主题。然后针对“我最爱的……”这一主题,可选音乐、美术、科学、旅游等各方面内容。教学只提供处理的方式方法,教师提前针对某些的技术要点准备资源,组建小任务。这样案例更灵活、更易分解。这样的任务诱导式教学更具有吸引力,体现了“信息素养”的要求。

再如,学习完多媒体信息处理模块和演示文稿模块后,让学生分组设计“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演示文稿制作。学生的作品综合运用了所学过的知识,演示文稿图文并茂,有学生还加上了配音及背景音乐。

还有学习完电子表格模块,正值学校举办校运动会,我就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表格的函数对各参赛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处理、计分和排名,利用图表对成绩进行分析等等。

有了真实的环境,学生在完成任务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还十分积极地相互讨论设计运用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会注意到真实运用中的各种细节情况的处理,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这张照片是教师提出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和任务后,学生踊跃发言的情景)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

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一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创新教学思路,拓展教学领域,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将学习心得交流、信息技术小论文撰写、“我与信息技术”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丰富多彩活动纳入到课堂当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由发言、展现自己,畅谈自己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收获的一些小知识、小窍门或小故事,通过与同学们的共同分享与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先进的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还可以有效地激励和帮助后进同学,让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尽快地加入到先进同学的行列,有利于在全班营造出一种“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强化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这组照片有我校举行的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心得”演讲比赛、优秀作品展评等。)

四、及时评价学生,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评价,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在课堂上,师生评价方式通常体现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任务的大小,让学生单独完成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查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对于完成任务好的学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肯定、表扬;差的也要及时鼓励、适当进行指导,但在指导时,一定不要妨碍学生独立思考,要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以达到创造性原则的目的。

生生评价可以放在课上和课间,课堂上掌握知识较快的学生、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可以让全体同学通过鼓掌或者说一句鼓励的话的方式进行评价;课间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打印出来进行展示,让全体学生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

家长评价放在课后,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或者把打印的作品带回家,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掌握了哪些知识,增进家长和学生的沟通和感情。

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需要不断创新思想,更新理念的工作,一定要在实际工作中多进行实践和探索,将自己的新想法、新理念融入到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中,让小学生的信息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未来的信息社会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2012年3月

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博兴县兴福镇新立小学

顾 攀 修

篇3: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波利亚强调:“为了有效地学习, 应当对所学习的材料感兴趣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找到乐趣。而学习活动, 特别是课堂学习活动, 是在一定情境条件下进行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目标积极创设新颖别致、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特别是注重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问题是数学的灵魂”, 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悬念问题、诡辩问题、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等, 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情境,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之产生急不可待想弄个明白或尝试一下自己能力的愿望,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这样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比如, 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 可设计如下问题:求1+2+3+……+100的值, 这是数学王子高斯小时候算过的题, 他当时很快就得到结果是5050, 同学们能否也很快得出结论? (发现1+100, 2+99, …50+51都等于101, 共50个) 从这种想法中得到什么启示?对我们求等差数列n项和有什么借鉴之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思考, 学生轻松地得出了用首尾相加法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再如, 在高三的“轨迹问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一个简单而有趣的问题:三角形ABC的顶点A在定圆M上运动, B、C固定, 探求三角形ABC的外心O的轨迹。同学们进行了各种猜测:猜圆、猜直线、猜线段的都有。这时, 教师可以在几何画板上画一个图, 通过拖动点A, 发现是线段, 再仔细想“是这样吗?”学生毫不思索地就说“是这样”, 于是把点C放在了圆内, 结果不用说, 学生就发现是一条直线了。有的学生就想“如果B、C都在圆内可能就是射线了”, 这种猜测对不对呢?教师又用多媒体显示, 结果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 那到底有没有射线的情况呢?仍然把点放在圆外, 但直线BC与圆相交, 这时轨迹成为两条射线。那么, 这个问题到底怎么解释?如果是垂心、内心、重心又会怎么样呢?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这些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急于释疑, 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到探究新知的学习情境中去。

二、让学生获得成功, 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 产生成就感, 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 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 进而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 课堂上设计的练习中总要有不同难度的题, 让不同的学生做不同的练习题, 做到练习分层设计, 作业分层要求。在面向全体学生时, 应注意因材施教, 让“成功”走近每一名学生。在教学中, 坚持采用“宜浅不宜深, 宜精不宜泛, 宜慢不宜快”的原则, 精讲、多练重点和难点, 尽可能做到每节课的疑难点当堂解决。根据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对学生分层要求, 课堂上让优秀生自己去探索发现, 以满足他们希望深入挖掘知识的心理需求, 但必须确保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 重点对潜能生进行辅导。潜能生只要求做基本题, 绝大多数学生能在完成基本题的前提下完成一定的综合题, 小部分智力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去思考较难的题。

三、优化练习设计, 增强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 但也往往因呆板的形式、乏味的内容, 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无情地淹没掉。因此, 优化练习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丰富练习内容就成为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体验到自己的劳动成就, 体验到一种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常常渴望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 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称赞,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征, 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练习的形式可以采取开放式的, 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讨论探究, 在演练习题时可以采用竞赛的形式, 采取解题速度比赛、知识抢答赛、解法求异竞赛、质疑提问比赛等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操练的内容可以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思维练习, 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题导类、自编试题等形式。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 教师都要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增强动力, 树立信心。

四、精心设计课堂小结, 延伸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对前后联系密切的新授课应当采用“收”中寓“展”、设“悬”立“疑”的课堂小结方式, 让学生感到思前“余音缭绕, 回味隽永”、顾后“兴趣盎然, 欲探不止”, 从而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下一堂课, 促成学习良性循环的形成。例如,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 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和扩展, 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他们积极思考, 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在“正弦定理”一节小结时, 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三角形常用的边角关系式有哪些?正弦定理有哪两种表示形式?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几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学贵有疑, 课堂小结时巧设疑问, 让学生带着悬念走出课堂。强烈的求知欲必将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 从而将思维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达到课虽尽而思不断的效果。又如, 学习“向量的概念”一节时, 为了加深对向量概念的理解, 小结时可这样设疑:两个实数可以比较大小, 那么两个向量可以比较大小吗?向量与向量之间能否相加减?实数与向量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有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这样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必将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篇4: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和谐融洽和愉快的学习环境,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感情关系,任何教学都注定要失败,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热情关心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想,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情感气氛,使教学环境最优化。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条件下,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定会是浓厚的,进而就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是不可忽视的。数学知识表面是“枯燥”的,教师要善于将语言趣味化。事实上,教师课上的语言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感染力强,会使学生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思维的环境之中,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师应该时刻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二、注重教学整体过程的把握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好的教学开头。良好的开端,可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置疑、激疑、制造悬念。这样,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与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探索并获得新知识。再例如,新颖的话题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和价值,能够学以致用,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才能感兴趣。

其次,优化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调地呈现教材很容易使学生厌倦,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则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维持注意、引起兴趣的有效办法。如何使我们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适时适量设计一些学生能讨论的问题,让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环节教师与学生应平等对话,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质疑,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和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疑问或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启发并引向深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生适时鼓励,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成功者。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进行,教师只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种自主探究的过程,会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自己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欢乐。

最后,完美的教学小结。一堂课的尾声,我们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做总结性发言。每个小小的学习过程后期,总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对知识进行归纳的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在满足他们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学习意义的阐明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因素制约。但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目标越明确,学习动机就越强烈,学习兴趣也就越浓厚。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目的,树立数学学习自信心,准备好克服困难的动力。特别对基础差的学生我们要想方设法消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辨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事物变化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学生的实际:懂得学生在想什么、干什么,希望老师为他们做些什么;必须弄清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要通过座谈、提问、检测、问卷调查等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学法现状,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必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品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权利,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更是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义务。

篇5: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总结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准确理解新知识并形成较高层次认识的重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认识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无误,进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磁铁性质》一课讲完“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后,我增加了这样的实验:将两块标有磁极的环形磁铁同极接触,套在竖起的橡胶棒上,用手向下按,结果上面的磁铁高高弹起并上下颤动,像变魔术一样;再将一块磁铁变换磁极,异极接触,“啪”的一声,两块磁铁吸引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结论确信不疑。

篇6:优化数学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

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景,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相当低下,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应试教育”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的程度,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上一篇:一般有限公司章程范本下一篇:电厂安全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