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一个班级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这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仅从构建和谐的任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集体意识等关系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路径研究

摘要:班级作为高校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学生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班级管理相关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

班级作为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班级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高校管理体系最关键的构成部分,班级管理优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以及教学质量產生直接影响。班委作为大学生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对于营造良好地班级氛围,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班级凝聚力下降

班级凝聚力体现着班级整体精神风貌,如果凝聚力不够或是出现下滑,那么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便无法增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打破了班级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聚,淡化了传统固定班级的概念,班级同学情感弱化。目前,高校大学生多为“95后”,他们普遍追求个性化,独立意识较强,与朋辈沟通少,再加上新媒体的副作用,导致其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团体精神,班级认同感、归属感无法提高,使得班级凝聚力不够甚至下降。

2、班级缺乏有效沟通

目前,新媒体的广泛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班委可直接利用班QQ群、微信群这些平台来发布消息,组织班会的次数大大减少,导致辅导员与班级同学以及班内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班级同学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地域、生活环境及习惯存在差异,价值理念也不一样,这样使得班内同学沟通起来存在很多阻碍。另外,在高校班级中普遍存在小团体现象,例如以宿舍、老乡、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小团体,他们往往一起上课、吃饭、外出活动等,与班内其他同学沟通较少,集体意识欠缺,导致班级活动开展困难。

3、班委队伍建设困境

班委是高校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托,也是班级进行自我管理的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委综合素质高,势必给班级同学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增强班级自我管理水平,同时还能减轻辅导员工作负担。在班委队伍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班委角色存在冲突。班委一方面扮演着为班级同学服务者的角色,同时还要担任学校和班级规章制度执行者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对其要求明显存在分歧,使他们很难应付,也不知如何解决。第二,班委成员不团结。班委成员在性格、工作方式和工作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合作完成工作时难免会出现摩擦,从而不能很好的协调配合。第三,班委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目前存在着“注重任用,忽略培养”,致使班委工作效率低,自身成长缓慢。

4、班级学风不正

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面对宽松的大学环境,无法适应自主学习以及自我管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自觉能力较低,学习态度不端正,纪律性松懈,有的学生经常上课迟到、早退,有时还旷课,平时作业随意抄袭,部分学生即使去上课,也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交头接耳、玩手机或浏览一些与课程无关的书籍等。

二、影响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生活在网络知识爆炸的时代,高校学生受到各种文化影响非常明显。当前大学生个性特征显著,普遍具有自我独立、自我张扬的意识,追求个性与自由,不愿被过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远离了父母的管控,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弱,就开始放松对自我的要求,丧失进取心,整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从而脱离集体,不利于班级管理。

2、家庭因素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其他事情一概不用问,几乎包揽了孩子除学习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务。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除了学习,其他方面的事务很少涉及。有些学生甚至被娇生惯养的不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不知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不知如何过集体生活等,导致与其他同学相处时经常出现矛盾。

3、辅导员因素

随着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相应的学生管理队伍缺乏,许多辅导员身兼数职,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的时间大大减少。在当下的班级管理中,辅导员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站在成人的角度审视学生,有的学生不愿意接触辅导员,即使存在问题也不情愿向辅导员敞开心扉的交流,致使辅导员无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三、高校学生班级管理的路径分析

1、建立民主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是一个共同体,合理的班级管理模式不应忽视每一位学生的存在,而有效的、执行力强的班级管理制度既要有约束力,同时还能反映学生意愿,因此班委要尽最大程度唤起同学们的主体意识,激发起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管理制度行列中,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班级实情,同时还可以符合学生意愿并能够发自内心接受的规章制度,从而为班级实现民主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必须严格执行班级管理制度,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建立监督考核和信息反馈小组,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并把班级情况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班委队伍培养

班委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活动,发挥着连接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还是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左膀右臂,是进行管理的核心力量。班委的综合素质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发展状况,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学生干部培养和教育,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完善班委选拔制度。选拔时坚持民主选举,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平公正性,同时辅导员要做好适当的引导。第二,健全班委的管理制度。明确班委成员责任和义务,制定分工明细,健全学生干部考核和激励制度,调动他们工作的主动性和热情,引导班委立足岗位创新工作,打破班委终身制,建立淘汰机制,对不发挥作用,考核不合格的班委及时调整。第三,加强培训。对班委应该首先从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和工作规范等方面入手,其次加强培养其政治素养、团队建设、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另外还需全方位、系统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3、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专业课教师工作在教学岗位第一线,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出勤和学习等情况,而学生在第一课堂的异常表现除了专业知识学习因素之外,往往还隐藏着思想、生活、家庭等其他方面的因素。专业课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应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表现异常的学生沟通交流,了解问题的深层原因,而且要及时与辅导员交流,共同商讨解决措施。专业课教师、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能够把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构建和谐的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学生全面进步和成长。

四、结语

面对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拘泥于传统认知,要把握住新时期大学生的鲜明个性与特点,寻找新时代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路径,使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富于个性化、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冯硕.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分析[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02).

[2]李爱芹.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现代交际,2019(15).

作者:王彦雯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关键在人,一个班级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这是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仅从构建和谐的任课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集体意识等关系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际关系;和谐

【中国分类法】:G47

一、人际关系与班级管理

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心理问题的重要表现,更是心理问题导致不良后果重要因素。而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的重要部分既是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最直接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班级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对解决现阶段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重要的帮助。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对学生教育和班集体建设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是联系班级与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辅导员的管理班级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调节师生人际关系,优化班级管理的一些原则

(1)平行管理原则。平行管理原则,是指教师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①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实践证明,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可以激励和推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不断进取。

②善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班集体一旦形成,它就成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和管理作用,管理者在工作中,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

③加强个别教育。个别教育和集体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强调教育集体并不否定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个别教育,不是仅仅指对后进生的教育,而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

(2)协调一致原则。这个原则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级管理者应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

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班级管理要卓有成效,就需要任课教师的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团结一致的教师集体

②要做好与团、对和班委会的协调工作。班上的团队组织和班委会是学生集体的核心,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依靠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所谓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和。班级人际关系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总和。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复杂多样,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的建设、学生的发展和管理的效率。

1.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班级管理中不但要善于使用班干部,管理班干部,而且还要善于培养班干部,在工作中为他们多出点子,多压担子,多指路子,充分发挥班干部在学生中的领导地位,锻炼他们独立处理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管理方式,将本班建设成为比学习,争先进,讲团结的优秀集体。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协调融洽,产出的班级凝聚力就越大,成员对班级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反之,班级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心理环境不好,情绪不高,集体观念淡薄,就会丧失战斗力,缺乏对班级的认同感,班级凝聚力也就不高。

2.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良好、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相互协助和支持,其中一部分的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积极情感会影响带动其他人。在班级内,绝大部分学生奋进向上,学习积极主动,那么,有消极行为的学生就会感到有压力,迫使自己改变消极行为,融入大家的奋发行列。

3.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和谐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互相支持和互相体谅,从而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发展。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促进人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中,学生在思想、信念、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相互积极影响,互相关心,良好沟通,形成良好班级风气,良好的人际环境氛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复杂混乱的人际关系对管理活动起阻碍作用,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管理活动具有积极意义。班级管理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对班级工作的开展和效率都有很大的影响。人际关系密切,感情融洽,相互认同,才会团结一致,行为协调,相互促进,因而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反之,人际关系部和,就会各唱各调,降低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阻碍工作的开展,对个体而言,会使人心情压抑,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对班级管理工作有着全局性的影响,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石,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依托,是班级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总之,班级管理应借鉴人际关系理论,重视人的感情,动机的作用,在管理的方法上强调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以把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孟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5)

[2]张潮,孟丽,姜海.团体心理辅导中领导者的角色分析[J].教育探索,2011(11)

[3]梁杰芳.大学生人格特征及其形成影响因素的实质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09)

[4]冯润民.以学生为本视域解析高校内部管理的冲突与对策[J].思想政治研究,2008(08)

作者:秦琳

高校学生班级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实践探究

摘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此,在现代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应该以培养学生自治为目标,探索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自治;实践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是基于学生基本教育民主权利之上的,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在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班级形式组织起来,以一定的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班级学生事务参与管理,并对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管理决策拥有适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同时又协助学校加强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班级的管理在政策法规和理论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践工作也已发生部分转变。但总体而言,学生班级管理仍较大程度地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班级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工作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和学生参与。这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实践模式能够围绕学生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多提供个别化服务,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为之提供展现的空间和舞台。

一、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思想教育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认知前提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观察力和判断力,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班级自治管理,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校要实行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应发挥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首先,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方法。不断完善“两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工作方法。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感情上贴近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让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行动上深入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材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较强的自治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教育他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进步思想,善于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

(二)组织建设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有力保证

高校的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机构,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机构。各团组织是先进团员青年的群众组织,学生会是大学生的群众组织,虽然两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但就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总目标来讲,又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生自治机构应以团组织和学生会为依托,明确自身职能成为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治的组织。

学生自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治工作能否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决于学生干部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1.认真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把学习成绩优良、办事公正,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定期轮换的制度。

2.下大力气耐心地培养学生干部,定期有目的地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教会他们掌握民主、平等、公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学,善于合作协调,善于带动学生,善于使好的常规做法形成制度、传统。

3.在干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典型,發挥榜样的作用,以他们去影响周围的干部,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自治;在干部教育引导上要经常进行讲评交流,这样就能使学生干部的素质慢慢提高,从而有力地保证自治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实践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治空间

管理学认为,管理的最佳状态是自动管理,管理的精髓不是“管”,而是“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管理中淡化管理,而是强化和规范管理。因为所谓“管”就是限制,是以“不能做什么”来表露的,而“理”就是引导,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表现的,这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观念是将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将以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治空间。班级工作中,凡属和学生有关的、学生应该参与并能够参与的事项都要让学生参与,充分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学生班级管理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学校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自治的目的。

(二)学生班级管理向新管理模式转换的设计——班级管理体制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实现学生自治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管理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学生个人量化管理规则》、《学生宿舍量化管理规则》以及《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为依托。在学生中成立专门的区别于学生会的管理型组织—班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向二级学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考核、测评和协调。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关联。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荣誉观,使学生自觉、模范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班级管理委员会的运作

班级管理委员会是联结上级党团组织与班级、学生会与班级的纽带,对各班级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考核和协调。它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

制定详细、严格、可操作的考核规范标准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宿舍行为、班级行为等进行规定,并依此规定对各班级、宿舍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纪律、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班集体建设等进行监督、考核和评比。

《个人量化管理规则》是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个人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出勤率等)、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个人日常行为情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等。个人行为的量化管理主要依附于班级考核,由班委会负责,并于期末将考核结果及明细表提交班级和班级管理委员会,予以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作为每学年发放综合测评奖学金和其他“推优”的主要依据。该规则的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模范遵守校规校纪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规则所制定的全面奖罚细则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促使他们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宿舍量化管理规则》内容包括宿舍文化建设、卫生情况、宿舍内成员平均学习成绩、个人表现和宿舍集体表现等。每月由班级管理委员会对宿舍内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逐项打分和考核,公布成绩和加、減分情况。为了多方面采集宿舍集体表现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本规则的作用,团支部和学生会要定期举办以宿舍为单位参加的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重点是突出各班的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对所有班级从学习情况(学风、到课率、平均成绩等)、遵纪守法情况、校园文化、宿舍生活、班团建设和辅导员评定六大方面进行考核。以60 分为基础分,按出勤、成绩、卫生、纪律、班团活动、会议、学期总结、稿件等内容按年级把每班的表现情况依排名给予相应的分数,并详细标注加分减分项目。为了配合制度的实施,各班级在每月月底对本月班级的各方面表现予以总结,班级管理委员会则结合各班级总结及各班级具体情况每月公布一期《班级积分榜》,《班级积分榜》为各班级得分明细表及按年级(考虑到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排名,明确描述出每个班级本月的加、减分情况和原因,让各班级从中找出不足并予以改正。一个学年的累计积分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主要依据。为了配合《班级积分榜》,除学习成绩和班团建设两项内容外,其他考核方面由学生会和其他活动主办机构出具相关书面证明。此规则的实施可以使各班级及时了解本团支部、班委会工作情况,随时调整班级工作重点。

(四)班级管理委员会作用机制分析

班级管理委员会突出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该制度强化了集体观念、突出了个人重要性该制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以班级单位为主,宿舍单位和个人为辅的纵向管理,重在形成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关联性。这样就将集体主义观念通过日常行为渗入学生心中;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是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了班级管理体系班级管理委员会所实施的三个规则,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够快速地、公正地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优劣分明,优者获奖,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而且,通过制度的导向功能,鼓励学生自我超越,构建主动性成长机制;同时,班级同学共同建立班级发展愿景,创设动态微调式的班级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良好氛围,并促使个体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养成一系列优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侯尉,姚春雷:高校学生自治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2]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责任编辑:李继锋]

作者:李建梅

上一篇:公安行政强制措施论文下一篇:公立医院运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