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纠纷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该文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析了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及高校管理与学生权利的冲突,浅谈了如何适应新规定,以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为目的,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关键词]大学生合法权利依法治校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学生纠纷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学生纠纷管理论文 篇1:

论高校学生管理纠纷的司法介入

自“田永案”开高校行政诉讼先河以来。高校学生状告母校的事饲纷至沓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者:陈 依

高校学生纠纷管理论文 篇2:

适应新规定 重视保障大学生权利

[摘要] 该文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析了大学生应享有的权利及高校管理与学生权利的冲突,浅谈了如何适应新规定,以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利为目的,改进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 大学生 合法权利 依法治校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2005年3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出台,犹如冲击波冲击着校园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从观念到实践即将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频繁发生的大学生诉高校侵权的案件耐人思索,新规定的出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权利的认识和保护。笔者从学生管理实践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规定,谈谈如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保障大学生的权利。

1 学生的权利

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和应当履行的6项义务,为学校和学生增强法律意识,为正确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明确了行为准则。

1.1 基本权利

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宪法上的受教育权和婚姻自由权,以及民法上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等。(1)受教育权。高校学生纠纷主要涉及的受教育权主要是开除学籍等处分。(2)婚姻自主权。在新《规定》中取消了一些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对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保障了大学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婚姻自主权。(3)人身权。高校学生经常涉及的人身权利纠纷主要有人格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选择权、生命权、健康权、公正评价权、事后救济权、知情权、参与权、肖像权等。(4)财产权。高校学生经常涉及的财产权利纠纷主要有收费、教学设施、生活条件、损害赔偿等。

1.2 特殊权利

《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了高校学生享有的权利,新《规定》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明确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的权利;(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诉讼”的权利;(5)“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的权利”。(6) 被处分学生可逐级申诉,新规定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为学生规定了申诉程序即权利救济机制。

2 当前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规定突出了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权限问题,并对学生受处分后的权益救济制度,这些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从观念、制度到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频繁发生高校和学生之间的法律纠纷, 其实质就是高校的管理权与大学生的权利的矛盾,是旧的管理模式忽视人权和现代大学生权利意识高涨的矛盾。高校在保护学生基本权利的方面在依法治校这一系统工程中是比较薄弱的,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对自身基本权利的确认和维护。如何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主动适应新规定,已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实践中学生管理存在的管理权与大学生的权利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规章制度方面

2.1.1 合法性问题。普通高校是根据教育法的授权或行政机关的委托行使国家公民权利的授权组织。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规定,学校享有办学自主权,有权“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等,即学校有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同时法制社会又要保障公民的权利,这二者往往产生矛盾。学生状告母校的案件中往往质疑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已出现有法院宣判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效的事实。目前一般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都是依照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参照院校之间“惯例”和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的,没有专人和专门部门审查过是否合法、是否依法维护了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利益。

2.1.2 合理性问题。学校的自主管理权,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学校为保证其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对于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理的“自由裁量权”,即学校对很多事务享有自由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利。因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很多教育教学问题不能完全定量化,而是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断,如德育标准、综合素质等,这就给学校留下一个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学校规章制度的合理性除要遵循教育规律外,主要是如何适度使用自由裁量权。这往往是社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质疑和起诉的主要问题之一,认为学校处理过重。而且,如何既能维护学生的正当权益,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是困扰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难题。

2.1.3 全面性问题。目前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规定学生的责任方面应该是比较系统、具体的,但是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保障学生的权益方面还不够完善。我国的学生申诉制度在《教育法》中规定,受教育者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但是一般高校缺乏学生申诉的规章制度,没有专门负责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和人员。

2.2 管理观念方面

教育管理中,行政管理重于依法治校。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行政本位的思想较普遍,对涉及学生权益的问题往往采取行政办法解决,靠命令、凭经验来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很少想到依法解决。但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已将学校推上了必须依法治校的道路,近年来涉及高校学生维权案件的增加就是实证。情感重于理性。学校和教师往往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热情和良好的愿望管理和教育学生,忽视用理性和法律来解决问题。但往往出现“合情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问题。对学生的管教重于对学生权益的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让学校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无法平等,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缺乏以平等地位、民主方式、双向互动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所以,规章制度经常是学校制定、学生执行,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权重也较低。但当今高等教育已经是收费教育,学生要求参与学校管理、要求享受应得到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条件的维权呼声也越来越高。

2.3 管理实践方面

实践中,严格的课堂管理导致大量学生因旷课而被清退,形成了与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冲突;高校对考试作弊者给予的“开除学籍”处分,形成了与学生的“受教育权”的冲突;严格的作息、卫生检查制度和禁止异性同居等宿舍管理规定,形成了与学生隐私权、婚姻权和性权利的冲突;学校对违规学生的处理意见的公告和对贫困生家庭情况等的公示,形成了与学生隐私权的冲突。

3 适应新规定,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规定》的重要内容。随着学校的法律地位的新变化,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也出现了新的特点。高校应该适应新形势、新规定,转变观念,依法治校,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为目标,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 加强法制宣传,更新教育管理观念

提高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是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法制教育。通过学校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能,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合理地行使教育权,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权义观等三个层面的法制教育,有效地规范和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大学生权益。

学校更新观念,转变对学生以控制为主、以服从为主的思想,树立尊重学生权益, 依法育人的新的教育管理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倡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参与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参与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的意愿,使学校管理符合实际,又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树立权利至上的理念。

3.2 以学生为本,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学生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学校的制度建设在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合法权益,做到以生为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首先必须合法,不能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不能超出学校管理的范围,不能忽视学生享有的基本权利;其次必须合理,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学生,而不是为了侵犯某些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要管理有度,既把学生看成法律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又要把学生看成发展中的人,在违纪处分时,要将对学生产生影响限制在最小的限度内。

高校各级领导要依法办教育,严格按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要依法行政, 以生为本,习惯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随着教育大众化等改革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依法管理,有接受法律监督、学生监督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机制,特别在处理与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相冲突的事项时,应慎重行使权力,规范管理行为,按法治原则办事。要依法用好办学自主权,在提高学校办学的主动性和社会适应性的同时,避免滥用权力而导致侵权。

3.3 完善学生申诉裁决机制

新规定根据《教育法》进一步确立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增设了学生对处分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和申诉权,限制了学校管理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高校学生管理“无救济就无处分”的法治思想,对学生合法权益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目前国家行政机关并未建立完善的学生申诉裁决机构,高校也很少建立有关学生权利救济的规章制度,因此,学生申诉缺乏可操作性,申诉权较难得到实现。有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建立受理学生申诉的机构,并建立相应的申诉裁决机制, 学校也应尽快完善学生申诉制度,指定有关机构和人员受理学生的申诉。通过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做到学生对学校处理不服时申诉有部门管、辩护有人听,使学生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能通过权利救济得到补偿。

参考文献

[1] 刘同君,夏民.权利保障:大学生管理法治化之必然[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29-30.

[2] 靳国胜.大学生受教育权保护中的法律程序问题[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37-41.

[3] 杨咏梅.大学生的权利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 , 2005,(17):56-59.

[4] 高武军,刘先锋.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化建设反思[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04):82-85.

作者:许晓芬

高校学生纠纷管理论文 篇3:

民办高校校生纠纷的法律救济问题研究

【摘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现阶段,我国的民办高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公益性与营利性并存的独特性质赋予了民办高校一定的非限制性发展空间,却也引发了层出不穷的受教育权纠纷。本文试图从受教育权概念的界定出发,在厘清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明确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性质类型和纠纷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救济途径。

【关键词】民办高校;受教育权;纠纷;法律救济

【收稿日期】2013-11-04

【作者简介】金珊(1989-),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一、学生受教育权的内涵

《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各国逐渐将保护受教育权纳入宪法的基本原则。在社会整体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的今天,受教育权已然成为人类基本权利的永恒主题。我国《宪法》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此外,《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教育法律法规都对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给予了相应的法律保护。

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受教育权”都是一个极为模糊的概念,学术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受教育权的丰富内涵在信奉不同理念的国家体现的意义是大相径庭的。在美洲和非洲的人权法中,受教育权是作为一项社会权利被确认下来的;而在欧洲的人权法中,受教育权则属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范畴,倡导教育自由。[1]笔者认为,对于受教育权的认识,首先它是人人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其次,在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受教育权是权利与义务的复合体,而在类似民办高校教育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公民的受教育权是一种自由权利,是选择教育进而完善和发展人格的主动权利;最后,受教育权要求国家和社会为其实现创造必要的文化教育条件。明晰受教育权的基本概念可以更好地透视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关系。

二、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法律关系分析受教育权法律关系涉及的最基本主体无外乎教育机构与受教育者,探讨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涉及的法律关系,即厘清民办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1民办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

《高等教育法》规定,“含民办高校在内的高校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力”。民办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属于学校自主权的一部分,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选拔合格新生的权力。同时,民办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发放学历证书、授予学位的行为都属于履行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责行为,也就形成了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而这些权力和行为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民办高校按照国家的招生计划及相关规定决定是否录取学生的行为,构成了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入学、就学纠纷属于行政争议;对拥有就学资格的学生在学籍登记、因不良行为导致的处分、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等方面做出的行为也被认定为教育行政管理行为,构成了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具有学历文凭教育资格的民办高校为学生颁发学历证书、授予学位是对受教育者学习过程和成果的认可,是学校行使的行政管理行为,同样构成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2民办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民办高校与学生的民事法律关系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服务上。学生通过交纳一定的学费获得高等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在这种法律关系中,民办高校以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的身份存在,应充分保证学生的自由权。对于学校对学生行使的非公权力行为,如若造成了学生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损失或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就构成了民事侵权行为,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事法律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受教育权,国家没有当然的义务保证其实现,只是鉴于教育的平衡发展给予一定帮助。[2]

三、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类型及产生原因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的纠纷,将其类型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涉及的法律关系,可以就入学、就学,学籍管理与学生处分以及颁发学历证书与授予学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非限制性自由裁量权下的入学、就学受教育权纠纷

招生录取工作是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点。由于法律赋予了民办高校为保证其目标的实现而对其内部事务进行处置的非限制性自由裁量权,再加之民办高校一定的产业性特点,民办高校有权力决定学生是否取得入学、就学资格,但在其行使权力的同时伴随着权力滥用的问题。民办高校常常根据自行的规章制度进行招生录取工作,导致因“性别歧视”、“相貌歧视”、“家庭情况歧视”、“身体状况歧视”等原因产生的受教育权纠纷屡见不鲜。这些不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的主观臆断是民办高校在行使其行政权力时直接侵害到学生的受教育权的表现,更是缺乏人道主义的表现。

2权力本位教育管理思想下的学籍管理与学生处分受教育权纠纷

民办高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经常因管理权和处分权的行使与学生的受教育权发生冲突。原则上,学校依据法律法规或其内部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籍进行管理,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学生施以惩戒。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固有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学校发展的现实需要,常常漠视了受教育者作为法律关系的一方应有的权利。加之相关上位法的缺失造成民办高校过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纠纷。主要涉及对学校规章的法律效力的质疑和对违纪行为处理过程中的争议。如对学生留级做硬性的人数规定;因考试作弊、学术造假等行为做出的过分处理等。如果高校做出的决定符合法律法规,并对其内部的规章制度对学生予以正确的引导和拘束,那么学校对违法乱纪的学生进行处分被认为是正当合理的;否则,就是对学生受教育权的侵害。

3市场机制利益导向下的颁发学历证书与授予学位受教育权纠纷

在颁发学历证书与授予学位方面的受教育权纠纷主要体现在拒绝颁发或授予部分学生的学历证书或学位,以及以学术行为不端正等理由对已经取得学历、学位证书的学生宣布学历证书无效、撤销学位的情况。[3]这一类型的受教育权纠纷在目前民办高校诉讼案中较为普遍。多是由于民办高校一定的市场化利益导向引发的超越、滥用行政权力或不依法履行职责引发的。而且,民办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权时,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使得此方面的受教育权纠纷更容易发生。一般情况下,高校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学生能否获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起到核心作用,这难免会因利益诉求产生主观色彩较为浓厚的学术评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受教育权纠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且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四、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法律救济途径涉及调解、申诉、复议、诉讼等多种方式。依据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规定,申诉和诉讼是救济的两种有效形式,相对于其他的救济途径来说,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因此,受教育权的法律救济途径要以申诉和诉讼为主,其他救济渠道为辅,多种救济方式相结合的形式来解决民办高校学生的受教育权纠纷。

1建立健全申诉制度,维护高校学生受教育权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规定,向主管的行政部门请求帮助的制度。它是教育法赋予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项民主权利。“当学生认定高校侵犯其受教育权,且本人既不能采取拒绝履行决定的方式来补救,又无权采取强制手段纠正或制止这种行为时,可向学校设立的独立申诉机构提出申诉。”任何阻碍、限制或剥夺学生申诉权利的行为,均构成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4]

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建设,首要保证是要求建立独立的申诉机构和体现公平与民主、专业与中立的成员构成,确保申诉过程的透明和申诉结果的公正。其次,无论学生以口头还是书面的形式提出申诉,必须明确申诉人与被申诉人的身份、申诉缘由、申诉请求等信息。再次,划分清晰申诉的受理范围。考虑到社会资本投入,通常情况下,对于一般的纪律性处分和学籍管理等方面的受教育权纠纷,申诉人只能提起校内申诉。而对于涉及开除学籍、不予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等对学生受教育权造成重大侵害的法律纠纷,受教育者可在对学校处理决定不服的前提下,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如果对申诉结果不服,可进一步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5]最后,需要以公开、合理、合法的程序形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申诉制度,赋予学生知情权、辩解权和平等权,以保障学生申诉权的实现。

2审度诉讼救济途径,确保受教育权纠纷有效性

诉讼是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审理,认定事实、做出裁判的纠纷解决方式。它是一种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救济途径,一般适用于较为严重的受教育权纠纷。诉讼救济根据民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以分为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两种类型,在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诉讼救济途径中,以行政诉讼为主。

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涉及的层面广泛,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不可能将所有的纠纷都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对于学生在入学就学阶段、升学阶段、毕业阶段与学校发生的重大受教育权纠纷,可以纳入诉讼救济;而对于学生行为的一般性警告或处分,不能寻求诉讼救济的途径解决。虽然没有划清诉讼救济与非诉讼救济的界限,却呼吁我国的教育立法应该明确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司法审查制度,保证纠纷处理的指向性和有效性。

3拓宽法律救济渠道,应对多元化受教育权纠纷

自由度过大是滋生腐败的客观基础,民办高校的市场化利益导向对于其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民办高校的招生录取工作上。教育资源的稀缺,使招生过程中的教育腐败钻了法律的空子,侵害了部分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招生规章制度,加大对民办高校办学的监督力度,以法律为准绳对其牵涉的职务犯罪进行严惩,是解决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有力途径。此外,面对民办高校学生受教育权纠纷的多样性,也可以通过建立行政赔偿责任的方式弥补因公权力的行使造成的学生受教育权侵害。用一部分高校教育经费作为学生受教育权利损害的赔偿,一方面有效维护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使高校在以调解的方式解决受教育权纠纷中受到最小的损失。虽然法律效力较弱,但能够较为灵活地应对民办高校多元化的受教育权纠纷。

【参考文献】

[1]温辉受教育权入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7

[2]黄兴国论我国大学生受教育权法律关系及法律保护[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40

[3]肖萍,辛振宇论受教育权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重构:以高等教育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51

[4]陈鹏,祁占勇教育法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55-465

[5]余文华学生受教育权法律救济问题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8):25

作者:金珊

上一篇:彩色树种园林景观论文下一篇:林权管理林业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