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学生滥评、弃评和恶评教师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疏解,会亵渎学生的评教权利,遮蔽学生的评教能力,降低学生的评教效力,甚至会强化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抵制情绪。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评教指标设计不科学、评教时间安排不适当以及评教结果不向教师与学生公布是导致学生评教倦怠的主要原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学生评教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学生评教论文 篇1:

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现状及评教影响因素分析

[摘 要]评教制度在国内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文章论述了实行学生评教的必要性、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不同高校评教量表异同点分析、高校评教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学生评教;评教量表;高校;影响因素

学生评教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快速展开的产物,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一直开展至今。评教是一种用于检验教学效果和以学生的角度来反映教学的一种方式,受教师、课程以及学生等多方因素影响。现如今,国内高校常通过网上教评的方式用于评价教师、教学环境或者教学效果等,以此来反应教学成效,并用于指导教学方式的改善。为提高其评教结果的有效性,高校学生评教量表仍需进一步完善,这就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的探究。本文从评教的必要性、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评教影响因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

一、实施学生评教的必要性

学生评教是促进高校发展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本着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目的得以快速发展应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评教对于高校来说,是一种更加简单、便捷的评价方式,即使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手段不止评教这一种方式,还包括教师自评、他评、同行评价、督導评价等一些方式,但相比较而言,学生评教对于改善教学方案、提升教育质量更加简单明确[1],有研究表示教师的教学品质与评教的结果呈正相关,实施学生评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也就不言而喻[2]。而评教量表的使用是有效实现学生评教的重要环节,对于科学、合适的评教量表的制定是十分重要的。

二、高校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分析

(一)不同高校评教量表内容异同点分析

1.共同点

随着评教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生评教量表的内容结构和有效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各高校设计的评教量表基本都包含以下这些共同的核心要素[3]:①教学态度,通常包含爱岗敬业、教书育人、遵守教学纪律,没有迟到、早退和无故调停课等现象,以及实际动手指导学生等方面;②教学内容,对符合教学纲要、教师授课内容安排合理、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评估;③教学方法,如培养和指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创新的能力、课堂互动、情景结合教学等;④教学效果,如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和创新等方面的收获程度;⑤其他方面,包括教师课堂组织能力、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评价准确性、实际教学设施、对课程教师的自主评价等。因此即使研究者们探究的评教量表不尽相同,但其核心要素是相同的,是其构建的基础。

2.差异性

对比高校关于评教量表的实际应用来看,各高校之间虽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有差异性。现从评教量表的题目设置和具体内容的方面进行以下阐述。

(1)评教量表形式的差异

从各高校整体评教量表来看,有些大学评教系统是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设置了不同的评教量表,而有的大学对于全部课程则统一采用一个评教量表。从具体题项设置的版块来看,有的高校以客观题和主观题两种形式设置题项,而有的高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和自主评价等不同方面进行题项设置。

(2)评教维度的差异

从评教指标来说,一级指标包括的核心要素基本一致,主要涉及二级指标的差异性;而不同的大学采用的评教量表中二级指标的数量也不相同。比如,某大学的理论课的评教量表包括: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教师讲课熟练,清晰易懂等问题,共7个指标。而另一高校评教量表包括:教师介绍了本课程的学时、学分、先修课程、使用教材、参考书等信息,公布的考核及评价方法能引导促进我的学习和想对老师说的话等问题,共9个指标。评教二级指标的差异也显示了各高校对于评教发展的差异性,显然对于不同课程类型来说,不同的评教指标对有效的评教更有帮助。

从评教问题的角度来说,一些从教师的角度来设置评教问题,比如对教师教学完成教学目的的水平评估;而另一些从学生的角度来设置评教问题,比如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及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评价[3]。而学生是评教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评教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本质上来说是密不可分的。

(3)评教问题的细化程度不同

对于同一核心要素的描述,不同的高校评教量表问题的设置也有所差异,其中关于评教条目的细化程度存在不同。例如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某一高校只评价教师熟悉教学内容的程度、知识面;另一高校在前面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创新培养和知识教授相结合等内容[3]。因此对于同一核心要素的评教内容,要因地制宜地设置题目,不可过分笼统和概括化,以期为有效的评教提供实践基础。

(二)高校评教内容存在的问题

1.问题本身存在多义性

一些高校评教量表相比发现,一些题项存在多义性,即一道问题中涉及评教的多个方面的内容。好比上述的一高校评教量表中,“教师讲课内容娴熟、思路清晰、讲解透彻、演示规范、进度合理,能吸引我的注意力”题项既包括对教学内容和安排合理性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学方法的评价。又如某另一高校评教量表中,“备课充分,语言生动,口齿清晰,条理清楚,重点难点突出,留意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质疑,课堂氛围活泼,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题目包含了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评价。学生面对这样的条目,往往弄不清楚究竟要评价什么,因而使评教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2.题目的针对主体不准确

学生是评教的主体,而评教针对的是教师相关课程的教学各方面。而在相关评教量表的一些题项中,却没有准确的针对主体。比如,“教学进度科学,教材教参选用得当”等问题,这应当针对的是学校教务科的教师,而不是评教的学生,让学生来评价选用教材是否得当本身缺乏合理性。评教者是学生,评教的内容即设置的题目也应当在学生所涉及并且切身相关的范围内。

3.题目本质超出学生评教的能力

学生是评教量表的使用者,而其内容限度应在学生所能评估的范畴之内。然而对于有些题目,学生评教的能力却不能体现其真正的本质。例如,“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等”,对于学生来说,其或许还未具备辨别真正科研成果的能力,因对于该问题学生的评教缺乏合理性。

三、学生評教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因素

当同一课程不同授课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效果时,教师的职称、授课方式、性别等都会被拿来比较。比如,学生在课堂生动有趣和充满枯燥学术问题的课堂上的听讲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自然就有所区别;学生面对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助教代课的教师时有所区别也是不可避免的。

1.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的差异性也就意味着教学质量有高有低,而在学生评教中,学生的评教结果也就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对喜欢的教师、学识渊博教师的评价分数比起其他教师有偏颇。李正[4]等研究发现,学生评教分数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呈正相关。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对学生评教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2.授课方式

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有所差异,而显然学生在有趣味性的课堂上比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更加容易被吸引。现如今高校课堂普遍使用板书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频次、板书情况、网络课堂的使用效果等均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最终也会对教学的评教产生影响。王知敬[5]等研究表示教师的授课方式对评教有显著影响。由此教师所具有的独特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评教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

3.师德

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往往教师的品德、教师是否平易近人会对评教产生一定的影响。王雪婷[6]等调查构建了“学生评教(教师)模型”,为学生评教量表的制订提供参考,模型表示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师德、教学、关爱三个方面,而师德正是构建学生评教的重要因素。相比较于教学质量效果的数字化,教学质量对评教的影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而现如今对师德并没有确切的定义,外界对于师德评价指标也各有不同,因此关于师德的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

(二)课程因素

学生除了要面对教师之外,还要面对学校的各个方面,除却教师之外的因素也对学生评教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有课程的考核方式、课程学分、课堂规模、精品课程等。

一般大学课程大致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程、公修课、选修课等,研究显示课程类型与评教有较强关联性[5,7]。对于选修课的学生评教,学生习惯给高分,因为选修课只要及格就可以达到普遍学习目的,而必修课的得分等级跟成绩排名、奖学金等有关,因此学生更认真地对其进行评教。相对于学分高的课程,学生评教的重视程度与学分低的课程有所区别。因此对于不同课程种类采用不同的评教体系,所得的评教分数更有参考价值。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专业的课程组也逐渐开展所属精品课程,而学生对于精品课程的评教也有所不同,这主要与精品课程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以及光环效应有关。另外,研究也证实课堂规模、课程考核方式、课程逻辑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级别、课程学分等非教师因素同样对评教分数存在显著影响[7]。现如今高校课程类型愈发多样化,其间的差异是必然的,因此其对学生评教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但真实有效的评教结果才能做到有效应用,学生评教理应尽可能被公正对待。

(三)学生因素

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主要由评教者和被评教者组成,除却与评教内容相关的教师、课程等因素外,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涉及,比如学生的性别、年级、本身能力的差别等。

1.年级

有研究表示[8]年级对评教结果呈显著的影响,同类[9]研究表示学生年级对评教成绩影响显著。但有研究[9]表明学生年级虽与学生评教分数有相关性,但与评教结果的相关并不密切,说明学生的年级与学生评教的结果并没有切实联系。考虑到学生评教失效性的现状愈加明显,学生评教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直接反映评教的有效性,因此现阶段对于年级对评教结果的影响研究仍有不同见解。

2.性别

就性别能否影响学生评教结果在学界没有形成统一结论,有的认为学生性别对评教产生显著影响[10],另有研究表示性别对大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影响是显著的[8],但有的研究发现学生性别并不影响评教结果[11]。

3.专业

关于不同专业对评教结果的影响,研究存在概念界定和研究数据的差异。如从评教数据来说,有研究表示学生的学科或专业背景会影响学生评教结果。但从评教结果有效性来说,在此研究上并未发现学生的学科背景对评教有效性的显著影响[8]。现如今高校学生评教针对的专业较为广泛,即使不同专业之间的评教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评教结果的有效性并未受到影响,因此不同的研究其实不一定存在对立的研究结果。

4.学生成绩

有研究显示学习成绩与评教有效性呈正向关系[8],成绩相对越好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高,而对教评的认真对待程度也越高。因此关于学生成绩的影响,为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通过加大及重视对学生成绩等级的划分来进行不同方面的评教,可显著体现学生成绩对评教有效性的正向影响。

综上,通过教师、课程、学生对评教的影响因素概括,教学质量、授课方式、课程、学生成绩对评教的影响不可否认,而关于师德、学生性别和专业等因素的研究仍不统一。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首先可通过加强对学生成绩的利用来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比如评教之前,对学生成绩进行等级划分,然后成绩等级高的学生可评教相对主要的部分,等级较低的学生评教剩余的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教可显著地提高其有效性。其次通过加强对学生评教的宣讲和认识,提高学生评教的普及度,以为评教的有效进行提供基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争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善授课方式,从而改善对学生评教的影响。

四、小结

本文结合当前学生评教量表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高校评教量表的异同点,以及进一步综述影响学生评教的因素,从而为完善评教量表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究方向和高校评教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些许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映雄,周林芝.学生评教的信度、效度、影响因素及应用风险[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6):74-81.

[2] SHIXUE SONG,XIAOWEN WANG,JING WANG,FEIFEI FU.Analysison Necessityand Rationality of College Student Evaluation of Teaching[P].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 (ICOME2017),2017.

[3] 顾琴轩,俞明传.高校学生评教量表内容及其改进研究:以9所高校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13,11(5):53-57.

[4] 李正,蒋芳薇.基于数据分析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4):76-81.

[5] 王知敬.应用型高校学生评教管理的影响因素数据分析[J].高教学刊,2018(12):150-152.

[6] 王雪婷.学生评教(教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4):155-160.

[7] 龚辉锋.课程因素影响学生评教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0):1-6.

[8] 潘云华,张意燕.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学生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6(7):51-56.

[9] 邱楷,叶道艳.高校学生评教的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科学,2016,32(2):33-40.

[10] Denson N and Love day, T and Dalton H. “Students’Evaluation of Courses: What Predicts Satisfaction?” [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Development, 2010(29):339-356.

[11] 李建芬,饒国军.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改进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0):25-26.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耿晓凤 张春慧

高校学生评教论文 篇2:

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摘 要: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学生滥评、弃评和恶评教师教学效果,这种现象如不及时疏解,会亵渎学生的评教权利,遮蔽学生的评教能力,降低学生的评教效力,甚至会强化教师对学生评教的抵制情绪。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评教指标设计不科学、评教时间安排不适当以及评教结果不向教师与学生公布是导致学生评教倦怠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评教前的组织动员、指标设计和时间安排,评教时的组织实施以及评教后的结果反馈、结果分析与适当培训3个方面疏解学生评教倦怠的现象。

关键词:学生评教;倦怠现象;评教失真;评教指标

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学生A听说成绩出来了,他赶紧登录校园网打开“教务信息系统”,在点击“成绩查询”后弹出了学生评教页面,在鼠标的“啪啪”声中不到一分钟时间他就随意地完成了10多道打分题,点击“确定”,很快他看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过关了,高兴之余,他又重复了几次这样的评教过程,几乎不到8min的时间他完成了本学期所有课程的评教与查分……这样进行评教,其有效性很值得怀疑。

类似这样的“一分钟游戏”评教现象,绝非个案。《中国青年报》《新快报》等媒体也进行了相关的报道[1]。从笔者调研以及媒体的报道中不难发现,“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在高校中已是非常普遍了。所谓学生评教倦怠,是指高校学生对学生评教制度及评教的实践产生了毫不掩饰的厌倦与懈怠情绪,以消极轻慢的态度对待评教、参与评教[2]。这种现象已引起高教领域的学者和相关高校教学管理部门的关注与思考。那么,“学生评教倦怠”现象表现在哪些地方呢?这种现象会对高校学生评教制度与工作产生什么影响呢?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呢?

1 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的主要表现

1.1 学生滥评 学生滥评是指学生心理上厌倦评教,但形式上还是参与了评教,导致他给出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真实的教学效果呈现非相关的状况[3]。“一分钟评教游戏”就是学生滥评现象的典型表现。除了笔者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国内众多的高校中,例如网报“2014-2015学年的第一学期,某大学绝大多数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在95分以上,只有少数几位教师的学生评教分数低于80分,这个评价结果使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感到很为难,一方面要以此结果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奖励评价等的依据,但另一方面这个评价结果‘太好了’又不敢用”[4]。

1.2 学生弃评 学生弃评是指学生连形式上的评教也不参与或找其他人代评的现象[5]。笔者调研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评教有抵触心理,他们大多数时候不想参与评教,或干脆让其他同学代自己评价,这实际上就是放弃评教。

1.3 恶意评价 恶意评价指学生由于心理上对评教制度的抵触或由于其他原因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贬低,导致教师得到的学生评教分数很低[6]。这些可能原因包括:学生成绩预期低或曾经成绩低、与教师发生过冲突或曾受过学校处罚等。

2 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的负面影响

如果高校教学管理者对学生评教倦怠现象疏解不及时、不到位,那么,这种现象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2.1 彰显不了学生应有的评教权利 评教是大学生的应有权利,《高等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法律上为大学生评教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提供了支撑,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实际上反映了大学生对法律赋予自身权利的一种轻慢与亵渎。

2.2 遮蔽了学生的评教能力 高等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已具备较高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学生评教制度为学生展示其认知能力与判断是非的能力提供了机会或窗口,然而学生评教倦怠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不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与判断是非的能力,而实际上他们具有这样的能力,从而引发高校教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评教能力的质疑,甚至是抵触。

2.3 降低了学生实际的评教效力 高校学生评教的滥评、弃评与恶评现象,导致高校教学管理者不敢或不能利用学生评教结果对教师晋升或奖罚,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教的效力或必要性,使学生评教可有可无,更无法针对性地督促和帮助教师提供教学能力与质量,这最终伤害的还是学生自己的利益[7]。

3 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的原因分析

3.1 部分学生主体意识与责任心缺失 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服从的地位,缺乏个性与独立的思考,一旦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行使自身合法的权利时,他们就显得无所适从。表现在评教中,就是大部分高校学生不珍惜评教机会,弃评、随意评与恶评现象普遍,因为他们认为评教是无聊的事情、形式主义的事情,或认为评教需要填写的内容太多,浪费时间而收效甚微。

3.2 评教指标设计不够科学 国内高校在制订评价指标时多采用经验法进行指标设计,即往往先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以往经验拟定评教指标,再召集教学院长讨论并制定下来,评教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少有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同时,多数高校忽视对学生评教指标的效度和信度试测,造成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存疑。如有些高校的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实践课和理论课均采取同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某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中的一级指标是“教学内容(50%)、教学态度(20%)、教学效果(10%)教学方法(20%)”[8],而笔者本次调研中对“哪些指标可被纳入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中”作了调查,调查发现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这3个群体均对“教学态度、教学技能、师生互动”最为关注。因此,笔者认为,教学态度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现在高校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学态度所占权重偏低(20%);“师生互动”是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喜爱,而这类指标在现行指标体系中却未得到应有体现;同时,该校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也未能在评教指标中得以体现。

另外,有的高校评教体系的各项评价指标文字表述不明确、有歧义,各指标权值的区分度不够。本次调研中,学生认为目前的评教指标表述的抽象空洞,评教打分时只能凭印象大概打分,而且很多高校的评价指标是“分数制”的,教师得到的仅是该教师任课一个评价分数,他们无法知道自己教学的哪些方面得到学生认可,哪些方面学生有意见。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设计学生评教指标时,在设计评教分数的基础上,应增加“开放性”评教的内容,在“开放性”问题栏中要求学生填写对教师教学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并将填写内容无保留地及时反馈给相关任课教师[9]。

3.3 评教时间安排不合理 很多高校的学生评教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前的7~15d进行,而且对某位教师的某门课程只进行一次评价[10],这就造成任课教师对学生指出的问题不能及时改进和解决,而毋庸置疑,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任课教师在学生评价后能改善教学效果。因此,如果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评教后没有提高的话,学生就对评教逐渐失去兴趣,形成评教倦怠的现象。

3.4 评教结果对学生不公开 很多高校的评教结果不对学生公开,抹杀了高校学生对评教结果的知情权,使学生认为“他们只有评教的义务,而没有获知评教结果的权利”。评教结果不对学生公开,也使学生无法获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不能为学生选课(公选课)提供决策信息。这样就违背了学生评教的初衷,是学生评教异化为学校管理教师的工具,现实中众多教师对学生评教的质疑甚至抵制就能说明该问题。

3.5 评教结果对教师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学生评教的初衷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但很多高校不及时有效地给教师反馈学生评教结果。所谓“不及时反馈”就是学校教学管理者通常在学生评教后的下学期开学后的一段时间给教师反馈评教结果,这意味着教师无法在得到评教结果后在“给自己评价”的班级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评教的积极性丧失[11]。“反馈不到位”是指教学管理者反馈给教师的结果仅仅是一个表示教学质量的分数,使教师不清楚学生评教的细节信息,从而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等就是空谈,教师只有知道学生对自己具体哪方面的教学不满意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12]。笔者本次调研中就得到一些学生的反馈,如常见的现象是:不管打分高低,教师的教学方法、内容、效果等都毫无改变;打扮入时的女教师上课依旧念经、依然机械地翻动PPT,社会活动频繁的老师上课仍然喜欢接手机……可见,学生评教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到位是导致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提高学生评教积极性的对策

4.1 评教前注重组织动员、指标设计和时间安排 (1)引导学生公正评教,规范评教过程。如进行学生评教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做好评教的组织动员工作,可通过校报、校园网、电子显示屏和校园广播等宣传渠道,引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使学生理解评教的最终受益者是学生本人。(2)在设计评教指标体系时,高校应征求不同学科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确保评教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可根据实践课、理论课、艺术类课等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性质接近的课程采取同一评价指标,不同类型的课程则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指标,尽量使评价指标符合各类课程的特色与实际[13]。同时,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设计要合理、科学,表述也应具体明确,并适当增加学生填写建议与意见的栏目。(3)合理安排学生评教时间。一般应在一个学期安排2次评教时间,其中的一次可安排在教学中期,以利于教师在获知学生评教成绩后及时改进教学效果;另一次安排在课程结束后的7~15d内,这能使学生在全面考察教师某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更宏观、更科学地评价教师,这有利于教师未来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使未来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

4.2 优化学生评教的组织实施 (1)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学生评教的宏观问题,还要细心运作学生评教的网络开发、数据维护等技术问题。(2)除学生网上评教外,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可引导学生尝试其他方式进行评教,如利用微信、微博、匿名纸质填表等方式评教。(3)建立学生评教监督机制,高校可设置监督学生评教工作的专门部门或岗位,对学生评教工作的整体运作进行适时监督与指导。

4.3 评教后注重及时、有效地向师生反馈评教结果 (1)学生评教工作结束后,管理部门不仅要注意评教效度与信度的检验,还要收集主评方和被评方的反馈信息,总结本次评教的经验,为未来完善学生评教工作做准备[14]。(2)评教结果应及时、有效地向教师公开,使教师尽快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3)在合适的范围内对学生公开评教结果,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评教质量,并可将评教结果等材料信息装订成册,为学生查阅和选课提供参考信息。(4)高校应设置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帮助相关教师分析评教结果,并督促与帮助其改进教学;对那些未达评教合格指标的老师,应进行针对性的培训。(5)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仅凭一次评教结果决定相关教师的职称晋升、奖罚,要通过横向的、历史的比较对相关教师的评教结果加以应用,如横向地看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学班级评教的分数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地看教师在不同学期同一门课的评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如有较大差异就不能盲目做出教师教学质量不过关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黄伟.高校学生评教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经济学院,2011.

[2]赵惠君,耿辉.高校学生评教倦怠现象及其归因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3):60-66.

[3]张会忠,孟凡荣.基于“学生评教”机制的调查与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2):170-171.

[4]杨玲.试论高校学生评教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3):109-112.

[5]周继良,汤其成.高等学校学生评教行为偏差研究——基于南京仙林大学城若干大学的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2):30-34.

[6]周敏.大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建策略——以苏南某本科院校C学院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11.

[7]胡波.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系统有效性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8]李楠.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学生评教”的可靠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9]李勤.影响“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10]杨丽萍,张彦通.是什么影响了高校学生评教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大学教学,2009(3):72-74.

[11]李俊义.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01-104.

[12]张红伟.高校学生评教的症结与治理[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24(4):29-33.

[13]张开洪.高校学生评教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7):43-46.

[14]邱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工作质量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1):22-24. (责编:吴祚云)

作者:马改艳

高校学生评教论文 篇3:

高校学生评教机制的思考与建议

摘 要:目前,学生评教结果普遍被各大高校用于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师管理,本文在对高校学生评教实践中存在的学生评教认识不足、评教体系设计不科学、评教结果误用、评教反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高校学生评教制度能真正实现促进教师教学改进、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问题;改进策略

0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校功能的不断完善,高校被赋予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多种职能,但教学仍然是其最根本、最核心的职能,教学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力。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指出,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接受者,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具有最直观的感知与体会,通过学生评教可以帮助教师和学校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指学生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体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其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教学改善及自身的发展,进而使学生能从中获益。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借助网络平台完成学生评教,即学生在指定时间段内登录网络评教系统,匿名对自己本学期各课程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通过评教结果帮助教师发现其教学短板、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由于学生评教机制在我国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高校学生评教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

1 学生评教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评教认识不足

通过对本校和其他高校学生的走访得知,当前高校多将学生评教放在期末阶段,并与学生查询成绩或选课进行条件捆绑,但很多学生并不清楚学生评教的目的及作用,甚至对具体的评价指标也缺乏足够的理解,学校也未在学生评教之前进行相应的宣传与指导,只是让班委在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通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学生评教系统完成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评价。由于缺乏对评教目的的正确认识,加之为了快速查询成绩或进行选课,学生往往采取应付的态度草草完成评教,使得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此外,为了打消学生评教顾虑,大多高校采用匿名评价的学生评教制度,评教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管,有一小部分同学会因为自己平时迟到、旷课、违纪等情况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对老师产生怨恨的心理,借助评教的机会对老师进行报复打低分,教师可能因为学生评教制度的存在而去迎合学生,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通过降低课堂要求和课程难度以赢得学生的好评。

1.2 评教体系设计不科学

目前,高校在构建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时,大多由该校教学管理者参照国内外其他高校拟定的各项评教指标,并结合自己对评教工作的看法而制定,未充分听取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和评价对象的授课教师对评教指标的意见,在评教指标的设计上偏重于教师教学规范、个体投入、教学方法等,缺少对学生过程和学习收获的关注。

出于一致性、公正性的考虑,高校在制定学生评教指标时,普遍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未充分考虑专业特征(文科、理科、艺术类等)、课程特征(理论课还是实践课、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小班授课还是合班授课等)、教师特征(性别、年龄、教龄、职称等)、学生特征(年级、成绩、是否担任班干)等因素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比如有学者经调查和统计分析指出,学生对实践课的喜好程度高于理论课,因此在评教时会带有倾向性,实践课的授课教师往往好评率高于理论课授课教师。

此外,在对评教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时,评教系统只是简单地对所有学生打分进行总分和平均分统计,缺乏对教师特征、学生特征、课程特征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分类分析,也忽略了对异常数据处理。比如某一任课老师在某门课程的评教得分等于该课程所有学生的评教平均分,而该教师最终的评教得分则是其所任教有所有课程的评教平均分,由此得到的评教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对教师起到引导和激励作用。

1.3 评教结果误用

学生评教的初衷在于“以评促改,以评促教”,通过评教结果帮助教师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使教师和学生双受益。但在具体实践中,很多高校逐渐背离了评教的初衷,学生评教由高校行政管理者实施,评教结果被简单地量化为评教分数或评教等级,并与教师的岗位聘任、职称晋升、薪资绩效等人事决策相挂钩,而忽视了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功能。

“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评价制度逐渐演化成为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教的主体地位消失,评教权利演变为评教义务,行政驱动而非自我驱动的评教制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消极评教、请人代评、恶意评教等滥用评教权的情况时有发生,评教管理功能的错位使得教学评教浮于表面,学生和教师并没有成为学生评教的真正受益者,反而对其成长和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

1.4 评教反馈制度不完善

学生评教工作的运行逻辑应该是“学生即时评价——信息及时反馈——教师立即改进——效果不断提升——学习产出持续增加——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然而,现行的评教活动往往是由教务主管部门在期末阶段发起,此时学生已经结束了各门课程的学习,即便通过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改进意见,也无法成为教师课改的最终受益者。

此外,大多高校是将学生评教结果以量化的分数和等级形式反馈给教师,而作为评教主体的学生却对评教结果知之甚少,学生成为管理部门考核教师的工具,主体地位的消亡使得学生很难在评教活动中获得认同感;作为被评价的教师往往只能得到一串关于自己的评教得分以及评教排名的冰冷数据,却不清楚评教分数背后的意义,无法知晓自己的优势及不足之处,进而无法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的评教初衷。

2 学生评教机制的改进策略

2.1 加强学生评教的宣传与监督机制

学生公正、客观地进行评教才能保证评教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进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宝贵的意见。因此,高校在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前,可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宣讲评教活动的意义和作用,解读评教指标、实施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评教、本着对教师对自己负责任的态度完成评教问卷。

加强对评教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一方面,通过分析学生的教学参与情况,了解学生出勤率,对旷课、缺课、迟到、早退的同学,在评教中适当降低其参评权重,从而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在学生评教实施过程中,应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实时监控,随机对学生提交的评教结果进行抽查和核实,并给予教师申诉机会,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随意评”“恶意评”等现象的发生。

2.2 改进学生评教体系

高校管理者在设计本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时,应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科、教师、学生之间的差异,广泛听取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的意见,同时纳入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广泛适用,个性指标则根据课程和教师特征而定,以保证所制定的学生评教指标能得到全体师生的广泛的接纳和认可。

学生评教只是教师教学反馈渠道之一,为弥补单一的学生评教可能带来的评教偏差,管理部门应将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同行评教、教师自评相结合,并为其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以获取更全面、更客观的评教结果。同时,在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时,既要有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也要有分层分类分析,如可以将学生按成绩进行分层来统计各层对教师的评价情况,更要分析课程、学生、教师的各种特征与评教结果的相关度;既要形成对每个教师优势和不足之处的全面分析报告,也要形成整个专业及整个学院全体教师的评教分析报告,为指引教师进行教学改进和制定教师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2.3 正确应用评教结果

学生评教的目标应该定位于“评教学”而非“评教师”,通过评教促进教师教学工作的改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但却被很多高校误用为教师考核的工具。

目前,很多高校将学生评教活动放在期末期间统一组织,对促进教师进行教学改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帮助甚微,高校教學管理者可合理安排评教时间和评教次数,减少单次评教带来的偏差,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评教结果的有效性。比如,在课程开始初期、中期、末期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评教,通过阶段性评教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满意度,这种方法不仅能使教师及时按照学生的建议调整教学情况,而且能使学生更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教”。

2.4 建立完善的评教反馈制度

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向教师反馈评教结果时,除了提供最终评教分数和等级外,应尽可能提供详尽的评教分析建议,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的教学优势及不足之处;与此同时,学生作为评教主体有权了解教师评教结果,学校应以合适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反馈,一方面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改进进行监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此外,学生评教应该是一种“发展性”而非“终结性”的评教制度,教学管理部门应建立教师评价档案,动态跟踪教师教学改进情况,对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奖励,对有问题的教师给予指导帮助,防止评教止于数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 结语

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顺应教学理念的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此外,学生评教体系应始终应立足于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这种学生评教才是科学合理和充满活力的,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管三大群体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改革教师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EB/OL].[2020-10-13].https://www.sohu.com/a/424400810_119038.

[2]陈建吉.“金课”建设背景下的学生评教:批判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5):13-18+68.

[3]梁迎春,宋书琴,赵爱杰,等.高校学生评教制度异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55-57.

[4]张宇.当代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研究[J].智库时代,2019,(45):221+223.

[5]魏宏聚,刘梦.高校“学生评教”研究述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1):62-66.

[6]李贞刚,陈强,孙婷婷,等.“以学生为中心”改进学生评教的思考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9,(01):62-66.

[7]政权,赵忠.管理主义对学生评教的负面影响及其消解[J].教育评论,2017,(02):61-64.

[8]宋彦军.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异化及其修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0-25.

[9]姚玉婷,袁雨馨,白秀广,等.高校本科学生评教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教论坛,2019,(12):84-87.

[10]徐丹,熊艳青.多元·科学·规范:美国高校学生评教制度管窥[J].大学教育科学,2016,(03):102-107.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重点平台和科研项目“半扁平化”界面视觉设计在“互联网”高职教育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2018GWQNCX086)。

作者简介:操颜艳(1987-),女,汉族,湖北随州人,硕士,工商企业管理专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作者:操颜艳

上一篇:物理化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安全铁路运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