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人性化、有弹性的管理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柔性管理的独特作用使得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更能实现。通过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柔性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实践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校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构建

摘要:在当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将班级网络社区、社会性软件等合理地融入高校班级管理当中,构建了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班级社区;网络平台;高校班级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网络已经和教室、寝室、运动场一起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四大公共环境。网络虚拟空间使传统的以班级教室为基础开展集体活动的班级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在高校管理中采用各种管理系统、网站、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一系列方式,途径多样,但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推送的现象,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并有效整合进行高校班级管理便成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变化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小学开始就以班级为单位,班集体是其他任何组织无法代替的。高校班级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进行思想活动和交流所依赖的场所。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来源的广泛、学生住宿的分散、教室上课的不固定等因素增加了难度。传统班级管理理念下,高校班级观念有所淡化,措施有所弱化,功能有所退化。网络及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使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网络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为其带来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和乐趣。但同时,受以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的冲击,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消极、悲观,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对于网络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脱离了现实,带来了不关心集体、孤僻等现象,从而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疏远,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淡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网络文化的发展,传统的高校班级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下的大学生的管理需求,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管理模式亟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正视网络发展带来的种种机遇,主动出击,在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网络的正面功效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使高校班级管理工作朝着民主、开放、平等的方向迈进。

目前,探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主要还是体现在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把它当作一种交流工具,如QQ群、MSN、电子信箱等来辅助管理,这些为班级管理注入了新的元素,但缺乏对高校班级管理的系统性整合和研究。本研究依据学校、大学生、家长等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基于网络环境的有效整合构建,实现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有效的沟通,就利用网络开展高校班级管理新模式做出了新的思考。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的策略(一)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1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

高校班级网络社区平台可以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建构,也可以单独开发,主要是要充分利用网络新载体,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使之成为家校沟通和师生、生生学习交流的平台。学校信息、高校职能部门信息以及教育方式、教育活动等均可融入平台中,并以新闻、通知、报道、专题等形式体现。大学生则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下载资料及办理手续等,使班级网络社区成为其学习知识、获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信息及各类应用的通道。

班级管理应用是社区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的主阵地,主要是记录班级活动、班级学生的发展轨迹,是班级成员展现风采的虚拟化班级新舞台,主要包含网络课堂、班级博客、个人博客、班级社区、班级论坛、SNS 社区、家校互动平台等互联网应用。除了这些互联网应用外,根据师生需求,也可集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可以引入体现班级特色的个性化应用,根据班级各自需求开发各类插件,体现班级成员的特点、优势,为大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开放平台,积极营造健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让大学生在网络上充分实现思想表达、情感交流、知识获取,在开阔视野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班级管理系统除了是班级文化展现的窗口外,也是教师、管理人员、家长及学生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管理人员应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舆论导向,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喜爱之情,建立班级社区、网上家长园地、论坛、视频会议等类似的交流栏目,逐步形成家长、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互为班级管理献计献策的开放式的全员互动的虚拟班级管理环境。

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离不开学校管理者、班级管理者和其他教师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家长在校外的监督配合以及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网络作为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使班级管理者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多的时间为班级管理服务。教师、管理人员可通过微博等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网络形象,增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参与管理。网络高校班级的管理更需要全体学生特别是班委的分担和配合,应充分发挥班委在网络化班级管理中的强大力量,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平台,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过程中,创造全员参与的环境,从而实现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统一。

2社会性软件:个别化

社会性软件(Social software)是构建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上的应用软件,在功能上能够反映与促进真实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它成为一种简单有效的网络教学手段及与家校沟通的工具,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博客、论坛、微博、QQ、微信等。老师、家长和学生之间通过QQ等即时通讯软件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一对一进行交流,还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特别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它功能多样,可将教务管理、专业知识、教学图片、视频等内容用基于手机的主动推送方式发布,形成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三维时空教学模式。因此,高校班级管理者可以充分发挥微信的作用,促进信息的互动,提升管理效率。

网络环境下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利用网络技术,通过职能部门信息管理、班级信息管理、社会性软件三种通道,实现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其构建如下图所示。

网络高校班级管理需要内外合力,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网络化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在高校新生入学时直接推出并应用,使其在新生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形成应用系统的“首因效应”。同时,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以平台为唯一的途径发布重要信息,使同学们对平台产生“路径依赖”,切实推进其应用。当然,我们也应正视网络环境下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如网络道德、人际交往情感冷漠及其他负面影响,批判性地沿用传统的班级管理原则,规范技术使用行为,充分发挥网络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二)基于网络的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1建立平等交互新型的师生关系

网络时代的学生、管理人员、教师的心理特性和沟通交流方式都发生了变迁,而作为教育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势必发生了一些变化。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相比,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更关注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管理活动。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基于网络交流的便利和多渠道构建的师生交流平台,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彼此沟通、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构建线上线下和谐的人文环境

传统班级管理主要以面对面为主,具有许多优点,如活动组织化程度高、统一安排、教育管理严格、评价机制完备等,但由于传统管理模式下的封闭性,教师占有绝对的权威地位,不利于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而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班级管理不仅可以利用传统班级管理的这些优势,更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来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网络的虚拟性符合现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基于网络开展的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内容充实、交互性强的高校班级社区,形成网上班级。传统班级的优势和网络的虚拟性相结合,有利于实现班级人文环境线下与线上的和谐。

3营造家校合作的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网络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建立,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联系了起来,提供了家校互联的新途径。家庭、社会、学校各方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多元化的沟通方式参与到班级管理中,营造家校合作的新型社会环境。

三、结论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给高校班级管理提出了挑战,也为高校班级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高校班级网络管理模式可以实现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总之,基于网络技术的高校班级管理的新模式不仅顺应了信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7).

〖=2〗张立新,张丽霞.论生态学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班级及其管理〖=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

〖=3〗何伏刚,杨文婷.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一对一”网络班级管理的问题和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4〗凤启龙,刘璟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1(07).

作者:周剑辉

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2:

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方法探究

摘 要: 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是高校辅导员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人性化、有弹性的管理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柔性管理的独特作用使得高校班级管理目标更能实现。通过心理管理、行为管理、环境管理、形象管理等柔性管理方法,可以更好地实践高校班级管理工作。

关键词: 柔性管理 高校班级管理 管理方法

一、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内涵

高校班级是高等学校为了管理方便,把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随机分配新入学的相同专业的学生,形成规定好的行政班,同时给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或者辅导员。学校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以班级为基本单位,所以说班级是高校的基本单位。高校班级管理是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校园环境下,班级学生、辅导员和学校为实现班级管理的共同目标,对班级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1]。

柔性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种,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更注重人性化和管理上的弹性。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2]。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应用柔性管理的理念,是为了让高校班级管理更加有效,也是对传统高校班级管理的创新。为了让后面的论述更加清楚,笔者先对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内涵做界定。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就是高校辅导员在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更加人性化、有弹性的管理方式,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潜在的说服力,从而使学生自觉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

二、高校班级管理采用柔性管理视角的合理性分析

1.高校班级管理的特征

高校班级管理的参与者是高校辅导员和班级学生,班级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个方面: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道德素养、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校园秩序与文化活动。可见高校班级管理有以下特征:

综合性。高校班级管理涉及方面比较多、比较复杂。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人和集体的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班集体的建设,与学校管理的配合等。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心理健康教育是很系统的工作,高校班级人数一般在三十人左右,需要在三十人的集体中做好这些,更是复杂综合的工作。若集体中的个体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在集体中形成一种共同的、潜在的教育目标,那么管理效果是呈几何倍数增长的。

注重集体的组织力量。学校的教育功能大都在班级中实现,班集体的特性对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着很大的影响。班集体的特性是伴随班级形成产生的,并且会长久存在,难以改变。因此组织的力量在班级管理中举足轻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描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时有这样一条: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集体的组织力量正如前面提到的,是个体管理效果的几何倍数。注重集体组织力量,是增强高校班级管理效果的有效方法。

个体特征相对突出。无论是就业指导服务,还是心理健康关注,都是个体关注要求非常高的工作,“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使得这两项工作的个体关注要求更高。大学生的年龄阶段注定他们身上带有前面二十多年成长的经历,来自五湖四海的他们性格迥异,行为模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才能了解的书。高校班级管理实际需要实现的是集体的目标,处理好集体和个体的矛盾,是高校班级管理的关键。

2.柔性管理的作用

柔性管理相对于刚性管理,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柔性管理注重非强制性,变被动约束为主动自觉。从柔性管理内涵来看,其发挥的管理作用主要集中于教育、协调、激励、互补等方面[3]。

柔性管理的教育作用。柔性管理的目标是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不同于规章制度的约束,这是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能让被管理者从思想上接受组织意志,思想观念上的改变是受教育的结果。柔性管理理念的灌输,会让被管理者的自主意识变强,从传统管理中的接受被管理、等待被指挥,变成主动思考,当然这个思考包括自己的目标和组织的目标,这个思考的过程是发现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的矛盾点和冲突点的过程。

柔性管理具有独特的协调作用。一般的管理者协调组织需要通过指挥、控制等方法。柔性管理的协调作用却是通过被管理者自己完成的,让被管理者通过思想上的改变控制自己的意志,这种协调不同于一般的协调。刚性管理下的被管理者习惯于服从命令听指挥,不会从大局变通和协调,需要在管理者的指导下才会做对集体管理有益的事情。柔性管理解决了这个问题,把组织目标内化到被管理者的内心,被管理者会自己变通协调,这样既可以补上管理者的管理漏洞,又可以让个体发挥自我管理和协调的能力,是一个正向的循环,管理效果最好。

柔性管理有着激励的功能。柔性管理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管理,通过恰到好处的批评表扬、及时的评价等影响被管理者的情绪,从而达到控制管理的目的。对被管理者来说,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只有质变才是根本性的变化,柔性管理的激励功能就是让被管理者质变,从浮于表面的听指挥到深化于心的内在激励。

3.高校班级管理采用柔性管理视角的合理性

柔性管理的教育作用本身就是对被管理者思想观念的教育,因此,柔性管理对高校班级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养提升显而易见。

柔性管理独特的协调功能解决了高校班级管理的综合性问题。高校班级管理涉及诸多方面,柔性管理的协调功能很好地应对了高校班级管理复杂的特点,弱化了高校班级管理既要注重集体特征,又要兼顾个体差异的矛盾。

柔性管理的激励作用尤其适用于高校班级管理的对象即高校学生。高校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宽松的大学管理氛围会让好多大学生失去斗志,生活变得迷茫。激励能从内部挖掘他们的力量,变被动为主动。

这样看来,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显得尤为合理、和谐。

三、柔性管理视角下的高校班级管理基本方法

1.心理管理

柔性管理需要了解掌握被管理者心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的第二条: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辅导员开展谈心活动就是心理管理的具体方法之一。辅导员通过心理管理与学生产生心灵上的互动,进而把班级、学校的目标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意志。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大学生有独特的心理特点,辅导员通过这些理论的运用,了解和掌握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同时干预和引导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班级管理就在这样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以实现,量变引起质变也在这个过程中发生。

2.行为管理

柔性管理要求了解被管理者的行为规律。行为管理是一种通过提高人们工作表现,发展个人与团队能力,为企业带来持续性成功的战略性、整体性的管理程序。不同于一般的管理方法,行为管理要求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共同参与。只有共同参与,管理者才能了解和掌握被管理者的行为规律,比如同样的任务,不同的班级完成情况会不同,不同的个体完成情况也会不同。高校班级管理正需要这样的管理理念,辅导员要充分了解班集体和学生个体的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共同努力,从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样的管理方法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的“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谋而合。

3.环境管理

班级管理,提得最多的就是良好班风的建设,良好的班风就是班级最重要的环境,尽管这个环境是看不见的。这里所说的环境管理,主要指无形的班级氛围、班风、学风等。这种环境对班级每个学生都是无形的感染和约束。每个班级从形成之初就会慢慢形成一些自己班级的特性,例如团结友爱、积极进取、精神涣散、拖沓敷衍等。换言之,这也是集体营造出的心理环境。这种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难以想象精神涣散的班级氛围下会有刻苦钻研的学生,即使有,这个学生必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其他同学的孤立。辅导员应该尤其关注这种集体的心理环境,通过适当的班级活动、思想教育课、班级骨干培养等方式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4.形象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只有辅导员有良好的表现和人格魅力,学生才愿意把他们视为人生导师,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形象管理就是要求辅导员注重自身的形象,内外兼修,通过“身教”影响学生。难以想象一个衣着不得体的老师要求学生穿戴得体,学生会是怎样的反应。一个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的老师教育学生积极上进,又会有怎样的效果。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的良好形象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有着良好形象的辅导员把班级管理的目标,通过对每位学生的影响,传达到每位班级学生。视辅导员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大学生,又把班级管理目标转化为自己的目标,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这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目标传递。

参考文献:

[1]陈衍发.高校学生班级管理创新研究——以M大学土建学院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郑其绪.柔性管理[M].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3]魏叢东.我国公务员柔性管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5.

作者:蔡锋

高校班级管理论文 篇3:

群体心理学视野下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 要:高校班级管理是高校管理中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借鉴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层次地探查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和班级中出现的一些群体性行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是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群体心理学;高校班级管理;思考

高校的基层管理者,如班主任、辅导员等,都会有遇到一些相同的问题,也会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班级之间的差别这么大?就是同一年级,同一专业的班级,它们表现出的班风、学风、工作作风也有天壤之别。解读这些问题,可以用各种理论工具,但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审度这些问题,似乎更能探查到班级群体深层的心理症结,开出一剂扶正祛邪的良方。

一、群体心理学与班级管理

群体心理学,也被称为大众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的学科。它探查心理因素在集体中作用,同时,也确立了个人或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系列规律。

西费尔是早期群体心理学研究的主要人物,其代表性著作是1893年出版的《集合心理学》,但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则是群众心理学的奠基者,其代表性著作是1895年出版的《群众心理学》。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不同于组成群体个人的一些新特点。在群体中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有超乎寻常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同时,个体的个性将会消失殆尽。心理群体形成之后,就会有一些明显的特征,而且这些特征在组成群体的个体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体现:个性消失,恃众性增强;由传染性引起的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性倾向;极易受到诱惑与暗示;行为的极端性。由此观之,群体心理学视阈下的群体具有冲动、易变和急躁的特点,群体心理被描述为具有病态和变态的社会负面现象。为什么勒庞会有这样的观点呢?一是他考察的对象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群众运动以及一些暴力活动;二是他设定的群体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群体,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心理群体。

学校-院系-年级-班级这样的四级管理体制,是我国高等院校较为普遍采取的学生管理体制。班级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同时,也是高等院校健康运行的决定性环节。缺少了班级管理, 学校管理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的思想和各方面技能的掌握, 班级内部的关系和矛盾, 以及班级学风的形成, 这些都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节。因此班级管理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的基础工程, 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1]。目前,高校学生的来源呈现出多样性和层次的多重性的特点,再加上性格不同和诉求多样的因素,高校班级完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归属,不希望孤独;都希望肯定,不希望被遗弃,在很短的時间内,班级就会形成相对稳定的心理群体。所以,用群体心理学为考察工具,深刻、理性地剖析高校班级的一些不良现象和突发事件,看似无情,却是大爱。

二、群体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班级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选好班委是关键

群体心理学认为,群体必须要有自己的信仰或者说是幻想。领袖对于群体的控制,主要不是通过组织暴力,而是通过灌输信仰实现的。这也决定了领袖必须具备的素质:要给别人灌输信仰,自己必然要有坚定的信仰。另外,领袖的勇气往往远远超过他的才智。[2]群体心理学从一个侧面讲述了一个我们熟悉的道理,班级管理的好坏在于班委综合素质的优劣,而我们身边接触到的或媒体披露的班级不良现象又反复证明了这一简单道理。

要组建高水平,高素质的班委,班主任和辅导员首先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特别是是在班级活动中有无突出表现,能否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当然也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毕竟大学生的第一任务是学习。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尴尬问题,一个班干部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服务意识都很好,但是,由于自身学业成绩的问题而难以在班级里树立自己的威信。第二,在选举时,我们一定要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把班级里的每一位成员都看成既拥有权力又拥有义务的公民,而不能限定在圈定、指定、内定“暗箱”里的投票工具。这种选举形式下学生和由此产生的班委,都是受害者。学生会产生受愚弄的情绪,由此必然会产生对班级工作的漠视,。另一方面,班委在工作中也不会有领导力,久而久之也会产生怠惰情绪。总之,选出综合素质比较高的班委,是班级管理工作走向正规的关键。

(二)班级权威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

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与个体结为心里群体之后,彼此之间互为坐标,或许是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模仿,或许是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感染,总而言之,构成群体的全体成员在态度和行为方面一定有趋同化的倾向。在力量强大的趋同潮流之中,个体原有的理性随泥沙而下,不复存在。对正常状态下非常明显的逻辑矛盾,他们可能完全没有意识。

毋庸讳言,目前部分高校的班级管理仍属于权威管理。所谓权威管理,就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拥有绝对的权威,班级一切事务,最后的决定权就在辅导员或者班主任手里。由此向下延伸,班委也会以类似的口气和作风,呈现出狐假虎威的姿态。在这种权威,或者说“专制”的体制下,学生感到的是威慑、压力,而学生的选择只能是服从。这种服从是权威下的无奈,威压下的改变,学生的个性与理性仅是一种奢望而已。高校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治管理模式,也就是大学生以班级一员的身份平等、民主地管理班级事务,这种管理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大学生比较喜欢而且一直向往的民主管理模式。另外,这种管理模式也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和管理班级事务的创造性,这种积极性与创造性就是以个性和理性为前提的。要避免学生感到受制于人,产生强烈的“被人管”的消极意识,这种消极意识是个性与理性消失的前兆。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其目标行动也应该是一致的。学生的个性与理性不是赋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

(三)班级突发事件的果断处理与情绪疏导

群体心理学认为,个体加入群体并融入群体之后,由于个性消失,在受到情绪感染、心理暗示等因素的作用下,在具体行为中,就会出现缺乏责任感,而又极其冲动的不理性行为。群体的这种心理倾向,在班级突发事件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如果班级突发事件处理不当,整个班级成员的发动与参与,可能引起恶性的突发事件或者连锁性的突发事件,有时候班级中的个体也可能出现极端行为。这些突发事件在高校中并不鲜见。

高校班级突发事件具有难以预料的特点,同时,突发事件的成因也是相当难以分析与确定的。有的成因可能是学生本身造成的,有的可能是教师层面的原因,有的可能是外部因素的输入或受其感染、暗示。另外,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速度很快,表现出不可预料和突发的特点。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的事件。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如果不果断的处理,高校教育活动就难以正常顺利进行,因此,为减少消极影响,要在最短时间内加以果断处理。辅导员和高等院校管理者,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这些班级的基层管理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一定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到位,掌握事件的来龙去脉,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果断处置,力求达到最理想的效果,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与传播。同时,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情感沟通与交流的积极作用。因为,在这个关键时间点,学生往往带着极其复杂的情感来看待事件的进程,并以此来评判教师。此时,如果辅导员和班主任老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来纾解学生复杂情绪,则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反之,学生会产生失望、忧愁甚至鄙视等情绪,继而可能产生难以想象的局面。所以,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耐心地对待每个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避免学生情绪的集聚与爆发,引起极端行为。

(四)创建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

从班级管理的角度看,班级这个群体所表现出的群体心理学所描绘的特征,如个性消失、理性缺失、容易受暗示、情绪化、行为极端化等,都和一个因素有关,那就是信息的缺乏或不流畅、不平衡有关。所以,“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辅导员应改变传统管理理念,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工具来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从而高效地实现班级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地将自己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成为班级的管理者和指导者。”[3]

创建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引起的班级数量和班级人数增多;二是辅导员所带学生的比例远超1:200的国家规定;三是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娴熟的网络信息技术。综合以上因素,为提高班级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创建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创建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有多种方式,如班级博客、班级微信、班级信息管理数据库、网络聊天工具、手机短信发布平台、公共邮箱等。在这个自由平等而又愉悦轻松的平台上,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随时进行交流,例如,班主任和辅导员通过班级博客的链接功能,可以进入班级学生个人的博客,了解學生的内心世界,发现每一位学生思想深处的点点滴滴,实现危机排查,实现班级管理工作的细致化。另外,通过发布班级主题文章、社会焦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与评论、班级事务调查等互动栏目引导学生对个人、社会、国家与民族等多层次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运用群体心理学原理研究和分析高校班级管理的现实问题在理论界尚不多见,然而借鉴群体心理学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深层次地透析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和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带有群体性的不良行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也是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屈一泓.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探讨[J].当代经济,2007(3):68-69.

[2]吕文江.群氓时代的诊断书[N].中国图书商报,2003-10-10(12).

[3]丁丁.高校班级管理信息化平台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9(6):108-110.

作者:刘少鹏

上一篇:5G无线通信论文下一篇:中职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