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2024-05-09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精选6篇)

篇1: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摘 要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教学手段。我国自古就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古语云“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而今,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阅读教学落到实处、搞扎实,才能激发起学生爱学语文的热忱。所以语文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说明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起到哪些作用。关键词: 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 语感

前 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要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明确语文朗读教学的特点和要求,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新教材所选篇目,文质兼美,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非常适合朗读。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指导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所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的特点

敏锐的语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的今天,朗读依然是教师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使用和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对文本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语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等,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语感。

二、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所谓“正确流利地读”,就是要发音正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按句逗号的停顿去读。有感情地朗读是在前两项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朗读是感知的重要手段,是感悟的前提条件。重视朗读是阅读教学不变的主题,而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又是小学阅读教学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但是当前有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走入了误区。

(一)夸大效果,满堂皆读

曾几何时,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大力呼吁要把语文课上成读书课。可喜的是语文课的本质属性终于得到了重视,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夸大朗读教学的效果。以为朗读无所不能,包容万象,课堂上只要抓好了学生的朗读,就万事大吉,皆大欢喜,于是语文课成了典型的赛读会,出现了“满堂读”的现象。

一位教师在教学《我们的民族小学》第一段时,他先让一个学生读了一遍,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回答:“好!”再让另一个学生读了一遍,老师又问“这个同学读得好不好?”学生回答:“好!”老师又说:“谁想和他比一比?”后来又让第一组的同学和第二组的同学比„„最后老师说:“谁想和老师比一比呢?”老师读,学生再读。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学生读书遍数不少,课堂也很热闹,但收效却不大。这不仅不是加强了朗读教学,而且还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厌烦情绪,由最先的兴趣勃勃变成最后的索然无味,失去读的兴趣,使朗读教学变得事倍功半了。

(二)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

部分教师喜欢指名朗读某一节,不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某一节;喜欢全班齐读,忽视自由朗读、个别读;喜欢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过多的评论,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评价。有的老师上课,学生刚接触课题,就要求学生带着激动的或者沉重的心情、矛盾的或者陶醉的感情朗读,这是不合情理的。因为感情是学生受到课文感染之后,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感情的形成和发展不能光靠几个孤零零的概念,更不是靠老师生硬的指令来调控和强加的。与其强加指令,不如花些精力帮助学生用心体会文章的感情。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出文章的感情,与作者和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产生了共鸣,自然就不要你去告诉他要用什么感情、什么语气去朗读课文了。

(三)过程走马观花,效果镜花水月

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但有的教师一上课就让一名学生读课文,或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之类的理解性问题。当学生听读完课文之后,马上开始讨论所思考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学生能否读正确、读流利也不管了。教

师只是走了一个整体感知全文的过程,并没让所有学生充分地读,这样即使悟性好的人,也不能读一遍就能进入文本,更不用说“文意兼得”了。

由于语文测试中对朗读的检测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朗读在一节课中所占的比重还相当轻,据笔者调查了解所得,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东莞市城镇小学朗读的时间约为7至10分钟,农村小学更少,约为5至8分钟,平均不足8分钟。虽然这不能代表大部分的老师的做法,但也说明小部分老师的朗读教学逐渐被分析课文所替代,那些只有经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体会到的东西被概括成简单的条条框框。有些教师拿到一篇文章,看到的只是一个个知识点,急急忙忙分析拆解,搞得支离破碎,教学的情趣荡然无存。许多优秀的文章在一些老师的眼里变成了几道练习题,变成了训练考试的靶子,白白放过了许多文质兼美的篇章,扭曲了朗读感受美、鉴赏美的本义。

(四)曲解评价内涵,滥用激励性评价 自从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后,出现了赏识教育热,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于是,在我们的课堂上,在评价学生朗读时,难以听到“逆耳忠言”。

在一次语文评优课上,我听了一年级黄老师上的《四季》一文。老师在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四季的特点后,为了加深印象,采用多种朗读。当小朋友听到老师宣布进行男女朗读比赛时,情绪高涨,个个摩拳擦掌。女同学先读,确实读出了四季不同的特点,声音甜甜的。接着男同学读,虽然声音响亮,但都是一个调,扯着喉咙叫。不料,黄老师在总结性评判时说:“平分秋色”。看到女同学一脸的无奈,我想,一次两次不要紧,如果长期这样“糊涂”呢?那会怎样?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魏书生说过:“我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不严格要求学生。恰恰是那些我批评得最严厉、最不留情面的学生,几年以后见面或来信中,更流露出对教师深深的感激与尊敬之情。”何况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容易造成是非混淆。

四、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一)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是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迅速交融的产物,它的获得是建立在语言现象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他们体验和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需要引导他们联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用更多的时间放在训练朗读上,让学生获得语感。

在我们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要抓住文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这既可以加深学生感情的熏陶,促进共鸣,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又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文本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巧妙运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情景,就能充分吸引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我在教学中积极创设语感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深层把握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通过立体化的教学,学生的语感也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在《长相思》的教学中,我利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再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让学生听其声、感其形,在音乐、画面、解说中声临其境,零距离触摸作者心路历程,再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感悟。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地就把学生带入了“风一更,雪一更”的征程中,感受到纳兰性德军旅生活的思乡之苦。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融情于境,物我同一,从而使朗读引人入胜,叩人心扉。

(二)朗读教学可以加大学生的想象空间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人教版的新教材,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如:《丰碑》中有这样一段话:“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什么是丰碑”“为什么说他成了一座丰碑”,再通过想象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感悟到军需处长的伟大。

在教学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最后一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教学生一字一顿,摇头晃脑地朗读,在抑扬顿挫中读出蜻蜓的可爱和俏皮。然后播放欢快的轻音乐,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朗诵诗歌,想象蜻蜓飞到荷叶上来干什么。有学生说:“蜻蜓飞累了,到荷叶上休息一会儿。”有学生说:“清晨,蜻蜓口渴了,飞到荷叶上喝点露珠解解渴。”有一个学生更有想象力,他说:“蜻蜓在空中飞呀飞,它看见新长出来的荷叶一个人太寂寞了,飞下来和它交个朋友,聊聊天。”多么富有诗意的语言,也只有天真的孩子才有如此的美妙的想象。

(三)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敞开心扉

读书是孤独的散步,读书是精神的放牧和漫游,如同牧羊人往无边的草原上放牧他的羊群,时而望望碧蓝的天空上的朵朵白云,时而抚弄身边的野草小花,在风烟俱净中自有一番体验。又如同海边的旅人,有时看海天外的云鸥,有时在沙浪间寻寻觅觅,有人迹处也好,无人迹处也好,在他只是一种散步、一种乐趣。读书所需要的正是这种散步,它令人身入其境,得到读书的乐趣。②在课堂上,我尽让学生融入文本,分享与分担文章的快乐与忧伤,敞开自己的心扉。

在学习《给予树》这篇文章的时候,同学们把金吉娅妈妈的担心——生气——激动读得活灵活现。妈妈的担心——“家里并不富裕,看,她只攒了一百美元,却要由五个孩子来分享,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小罗同学紧紧地抓住了“并不富裕,却要,怎么能”这样的词语,把母亲的担心读活了。同学们也深有体会:的确不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从大家朗读的语气中让人体会到一种忧虑。但读到妈妈的生气时,小李同学读后谈自己的感受时说:“本来家里就很不富裕了,但是金吉娅却很不懂事地买了只用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她太不应该了!”经她一读,大家也不由得气愤起来说:“这小女孩实在太不争气了。”又有的说:“假如我这样做,母亲肯定不放过我,分分钟要挨打。”但,最后母亲为什么又激动起来?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原来——“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让妈妈如此地激动。活读母亲的转变,让同学们也敞开了自己的心扉说道:“我真想不到一个小女孩这么懂事,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情。”“假如我是金吉娅,我想我也这样做,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帮助,世界才会更美。‘给予树’才是名副其实的‘给予树’。”

小简同学这样说:“其实,我们中国有很多很多这样需要帮助的人,要是我们这里也能‘种’些给予树,我想我会尽我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说不定有一天我也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我也希望家里比较富裕的同学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有困难的人,毕竟,还有很多跟我们同年的孩子不能回到课堂来。”

把文章活读了,孩子的心扉也宁静了。又如在学习《掌声》一课中,当孩子们活读了英子的自卑,犹豫,紧张,痛苦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同学们的真情流露:“我能明白一个残疾人的心理。不要说别人,我四肢健全,但一回答问题,遭到的是同学们异样的目光,甚至有时被取笑,我真的很想找个洞钻下去,更何况是一个残疾人?老师,下次我举手的时候你才叫我,否则,不要提问我,好吗?”

“我也这样认为,上次我听到你跟妈妈聊天的时候说我不积极举手回答,但你们都没有站在我的角度,没有体会我的心情。”他们的回答不就解开了我们一直都无法解释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们越到高年级就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的缘由吗。此时此刻他们多需要自信与鼓励的掌声,这 “掌声”不仅仅送给主人公——英子,更送给了这个——真情流露的心灵。

在学习《检阅》一课中,学生不仅仅佩服博莱克的自信,自强,更让同学们佩服的就是这群儿童队员,他们既没有劝博莱克不去,也没有把他放到队尾,更没有把他藏在队伍的中间,而是把他放在队伍的第一排。这种对残疾人的关爱,只要你熟读是很容易体会出来的。但,如何让文章绽放它的色彩,我试图通过残疾人——衡川来激发同学们的爱心,通过我的配音介绍。同学们是这样说的: “我要把最美的信纸拿出来给衡川写信。”“我要把零用钱存起来,寄给他做手术费。”“我要写信告诉他,让他坚强地活下来,康复了一定要到我们家乡来玩,因为这里的小朋友会很欢迎他这样一位自信、自强、身残志坚的人,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看,《检阅》不仅仅检阅了整齐的队伍,也检阅了儿童队员们美好的心灵。更检阅了我们学生——雪亮,善良的心扉。孩子的心扉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活读中敞亮开来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看我们的教育就不会出现暴力、泪水、遗憾了。

(四)朗读教学是记忆、积累的基本方法

古人的学习方法,就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在此期间,不求甚解,只要读得多,记得多就好。古今中外那些学问渊博、成就卓著的学者文人,无不深谙读书之道,领略读书的妙处。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交”,巴金少年时代便能背诵《古文观止》,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就主张学生应背诵。他说:“学语文有无捷径和秘诀?有。那就是要背诵。”又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背„„你能背诵的多,脑子里装它几十篇,它就可以好好地为你服务。”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此更有生动精辟的阐述。他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轻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的确,朗读是加深理解课文、增强记忆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手段。

五、结语

总之,朗读教学能切实地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使学生在朗读中陶冶情操;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在朗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朗读中发展自我个性。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让朗读教学始终活跃在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永远充满学生朗朗书声。

参考文献

[1] 张圣华,《诵读:一条开满鲜花的道路》,《小学语文教师》,2008年5月刊

[2] 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11月第5次印刷,第365页

[3] 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4次印刷,第144—146页

[4] 林倩影,《形散神聚 和谐共生——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小学语文教学》 , 2008年第3期

[5]顾云虎,《一遍有一遍的目的 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朗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3期

[6] 吴立岗主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第4次印刷,第166页

《 语文课程标准 》 [7] 郭红深《 浅谈素质教育下如何开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8] 赖正意 《创设情境式朗读 活化语言文字》 语文新视界网 2007-6-4 [9]《让朗读评价焕发生命色彩》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5-03-16

篇2: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摘 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爱国主义情感和理解能力。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创设一定的意境,有助于语文朗读教学的进行,但是背景音乐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文章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音乐的影响及其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音乐 选择 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负载了人的内心情感和对事物的有感而发,表现了人们对身、心、物和谐共生的一种自然状态的向往,所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内在情感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对语文朗读教学教学有着一定的辅助性作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与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崇高精神的外在显现。朗读更是讲究抑扬顿挫、有机和谐,讲究“圆融”、“自然”,通过朗读来感知世界,追求“天人合一”的哲思,所以语文朗读与音乐在本质上都共同追求的人的自由、和谐、共生。鉴于音乐和朗读的这种相同性,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朗读教学中音乐的选择和作用问题作探讨。

一、阅读教学背景音乐的选择

在语文教学中体验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引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维,经定而后维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文本语言“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

文学作品有的深沉、有的激昂、有的轻缓,有的侧重于抒情性、有的侧重于叙述性、有的侧重于说理性,所以背景音乐的选择要根据文章性质的不同来选择。比如:《天净沙·秋思》的朗读教学可配以悠扬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使学生随着舒缓柔慢的音乐节奏,将诗作中乡愁所表现的伤感、深沉的特点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使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对意象群间的空白进行补充,心中呈现出一幅自我感受到的荒寂的画面,体味到“断肠人”那凄凉悲愁的心境。再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选择适当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儿童的年龄特点处于塑造性较强的阶段,为此,在音乐选配上应遵循抒情性、民族性、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应当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清新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二、音乐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情境。

阅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只是机械地口头上重复原文而已,而是通过口头的朗读将原文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思想,进而理解、掌握。小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相对比较差,基本上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力。那么培养他们的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能积极主动地思索,并对整个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积极主动地感知有关的事物,对事物的观察变得比较敏锐,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意志力强。

2.将音乐运用于朗读教学,可通过悦耳动听的乐曲促进大脑皮层产生兴奋。

在大脑皮层的指挥下有关部位建立起暂时的交互关系,使朗读与音乐结合为一体,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学生就能以愉快的心情和美的感受去学习和接受新的动作。所以,一首豪迈而有气势的歌曲能使人激情满怀,情绪激荡,自然就能为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容易接受新知识,而且思想活跃,记忆力增强。由此,当歌曲与朗读编排在一起时,就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课文内容就容易记住,并且不易忘记,课文的思想感情就容易被感知,所以说音乐有助于朗读教学的顺利开展。用音乐配合朗读教学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3.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美化课文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美的感受力。

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凝聚着强烈的情感,渗透着深刻的哲理,教师在朗读教学中重视珍惜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具体教学中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创设意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文字、情境和背景音乐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从而达到审美能力培养的目的。

语言文字独特的审美情趣给朗读增添了无穷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语言艺术美是精湛的生活写意。先辈们通过不断努力改革、创新,赋予文学艺术绚丽多姿、变化多端、荡人心魂的美的形式,使学生在朗读中领略、体会、品味其中深厚的美感,受到美的陶冶,从而感受到内心的素养与内涵,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满足。而音乐就是体现美的一种艺术形态。在朗读教学中,把音乐和朗读教学融为一体,通过音乐的表现力,可以对课文的情感表现的主题起到烘托的作用,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让学生形成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在音乐、朗读的双重艺术熏陶下,增强艺术领悟性,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的感受力。

4.将音乐用于朗读教学能渲染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

音乐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立的艺术,以其美妙绝伦的声音元素来描绘人类最微妙最复杂的情感世界,它是一种人类交流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特殊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音乐是最抒情性最韵美的,正如叔本华所言:“音乐是意志的外射,图画所不能描绘的。”音乐对人的心理情感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节奏明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旋律优美的音乐使人情绪宁静;一曲激昂雄壮的交响乐使人激情豪迈,一曲悦耳动听的音乐给人以宁静致远的意境。

在朗读教学中选配一些相对应的民族影视音乐、歌曲,例如《真心英雄》就是一首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使学生情绪激昂的歌曲,把这首歌曲运用到一些爱国主义课文的朗读教学中,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心潮澎湃,非常具有感染力;选配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顿使朗读变得气势磅礴,充满豪情壮志,在这样的音乐熏陶下,学生的情感会得以升华,产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极大地增强民族使命感。

参考文献:

篇3: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通过熟读、背诵, 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一般来说, 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 说起话来条理清晰, 自然流畅。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 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 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学会“那么……那么……”、“既……又……, 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 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漓江静、清、绿的水, 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认识到用这些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丰富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语文之美, 美在字、词、句、段、章无不绽放出别样的华彩。入选语文课本的文章精妙绝伦, 不仅具有典范性, 而且各具特色。有的讲究韵律格式, 表现出形式美;有的朗朗上口, 洋溢出韵律美;有的浓墨重彩, 描绘出景观美;有的满怀深情, 歌颂出人文美。走出课堂, 同学们应积极用眼睛去发现, 用心去感受。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 潮来了,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 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 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都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境入情, 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使学生产生美的共鸣, 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 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同时, 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 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即所谓“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如教《种鱼》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 小猫种鱼, 能收到鱼吗? (齐答:不能。) (2) 小猫种鱼为什么收不到鱼?它怎样做才能收到鱼?很多学生都争着发言, 有的说:“小猫应该把鱼养在鱼塘里就能收到鱼。”有的说:“鱼不能种在地里, 应该养在水里。”有的说:“小猫把鱼养在水池里就能收到鱼。”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 认真思考, 引导学生用完整、准确、通顺的句子回答问题, 将范文的语言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逐步使口语规范化, 丰富语言,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有效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实质就是在读中学写, 仿照每一篇优秀的篇章, 完成一个小练笔, 久而久之, 学生就有了习作结构的模型, 见到一个题目, 他首先想到的是确定中心, 即写作目的, 然后选取材料, 再从大脑这一存储器里搜索类似的例文, 如此一来, 一篇文章轻而易举地写成。随着年级的升高, 阅读量的增加, 存储知识的积累, 学生的作文水平自然越来越高。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 我就以校园的“鲜花翠柏”为材料, 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排比句式练笔, 学生这样写道:“校园的花真多啊, 多得像天上的繁星, 数也数不清;校园的花真艳啊, 艳得像画家的调色板, 五彩缤纷;校园的花真香啊, 香得蜜蜂和蝴蝶像醉了似的, 停在花蕊上久久不肯离去”, 真让人感觉仿佛步入天使乐园一般。”经过一个阶段的练习, 再写文章就能将这些小片段扩展成较大的片段, 相关片段组合起来, 稍加连缀和修饰, 就成了一篇文章。这样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庶民.浅谈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

篇4: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作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由以上诗句可以看出古人对“读”书的推崇与重视。这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更为重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力、感悟力还比较差,“读”成了连接教师、学生、课本的重要桥梁。如何培养、优化学生的朗读成了每个语文教师应当思考和认真总结的问题。现在的语文教学,走向“只讲不读”“思而不读”的畸型之路。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朗读有如下几点作用。

一、朗读能力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因为,只有朗读,才能充分显露文字的声情气韵、词句的精彩绝妙、文章的灼见真知;只有朗读,才能有效地积累语言,准确地表情达意,真切地体味生活;只有朗读,才能让真情感染读者,让形象唤起美感,让意境领悟主旨。可以说,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从长期的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品味中慢慢习得的。培养语感,靠死记语言材料,靠教师的讲授都难以获得,只有靠自己的反复诵读、品味才能习得。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且要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朗读是眼、口、耳、心同时使用的阅读方式,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因而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叶圣陶老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比如,在讲《暮江吟》这首诗时,我先出示了挂图,然后配乐范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意境之美,然后让学生自读,并说说对诗的初步理解,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这过程中,乐曲始终伴随,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如我问“瑟瑟是什么意思?”有的学生说是江水在晃动,有的说是指颜色,有的说是江水比较凉,这时我就让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理解来读,通过自己读,听其他同学读、老师的范读,又看了挂图,学生明白了“瑟瑟”是指颜色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理解“可怜”的词意,这样,主要词语理解了,一幅深秋初夜的美景就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时学生描述诗的意境,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有的学生想象力更为丰富,加进自己的一些想象画面,使诗意更加丰满。这首诗便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难以忘怀。这样既让学生正确地理解了语言文字,又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重视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节、深厚的语境、鲜亮的画面,都可以作为载体用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展示出来,而创造出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反复朗读,意境感会越来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此外,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媒介,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而在朗读时,也要让学生展开想象,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解读出课文的情感意味。

四、朗读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感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达的是作者的感情,要想有感情的朗读,就要让学生揣摸和领会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和文章的时代背景,让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染学生引起共鸣,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被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随之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陶冶了情操。如在讲《囚歌》这首诗时,课前我先让学生了解了作者叶挺的经历和事迹,课上我又讲了这首诗不平凡的来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诗中所说的“狗”“人”“门”“一个声音”“活棺材”等词语指的是什么,又让学生反复自由地读,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自由”“地下的烈火”“得到永生”的含义,也都被叶挺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所感动。这样学生在朗读时便非常有感情,既有对反动派残酷迫害革命者的强烈愤慨,也有对叛徒的蔑视及嘲讽,更多的是对革命者的无限钦佩,尤其是最后一句同学们读得高亢有力、豪情澎湃。直到下课铃响了,学生还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这样的朗读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五、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加强朗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果学生受到良好的朗读训练,平时说话也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朗读技巧,注意语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语调语气的变化,并带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朗读训练还可以为口语交际积累一定的语言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抓了朗读教学,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的课文所选的范文都是经过反复斟酌的,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语言锤炼、谋篇布局、过渡衔接、修辞表达等方面都有其闪光之处,平时朗读时,反复揣摸,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作名篇写作语言、风格的感染,接受了这些技巧,到实际运用时自然得心应手了,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目的。

朗读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也不容忽视的内容,有其重要的作用。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朗读能手,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这把语文教学中的钥匙,开启知识大门,获取知识珍宝,使学生在朗读中乐而忘返,让其心灵在课堂上自由地放飞,语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种被废弃已久的传统教学法,在语文教改的今天,仍具有魅力,应大力提倡朗读教学。

篇5: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篇6: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一: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的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读出语感,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都会在朗读中得以解决,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了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这方面的益处,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切身的体会。《安塞腰鼓》的执教者杜渐老师的朗读,可谓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在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朗读,也颇有气势和情感,想必对文章的感受体会一定不差。

第二,朗读是一门艺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同是一篇诗或文,干巴巴的读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着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好的朗读,人们会由衷的发出赞叹:“真美”!这“美”指的是音乐的美、艺术的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反复朗读,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第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可以说,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拨动人的心弦,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层层深入,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再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段,作者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为了宣泄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议论兼抒情的表达方式,反复朗读,自然会使读者、听者的情感同样达到高潮,从而激起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之情。

第四,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示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会产生春雨细密,悄然润物,诗人喜不自禁的联想;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第五,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试想,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当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人带入身临其境的意境时,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加强朗读大有裨益。

第六,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我们知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谈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说起话来颠三倒

四、辞不达意的人,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

第七,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培养高尚品德,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朗读还要最大限度的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会知道如何有浩然正气;朗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会知道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会知道爱国之情的源源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会知道父爱的伟大;朗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会知道母爱的深沉……

上一篇:2017级高一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下一篇:用友t6财务操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