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2-09-10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 发展语言, 陶冶情感的作用。”因此, 正确的加强朗读不但能促进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课文内容,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尤其在当今, 教育者认为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1 朗读训练的特点和要求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形式。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训练项目。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 它是语言教学中最常见的练习形式。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 在此基础之上, 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旨。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 生动造句, 巧妙的布局, 感人的情趣等, 使课文内容立体化、形象化, 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 自然而然的滋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言的感受能力, 培养了语感。中国古代文人非常重视吟诵之功, 道理就在于此, 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 先需熟读, 使其言背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的尔。”由此可见, 朗读不仅能规范学生的口语, 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即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是朗读的总要求, 根据阶段目标, 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 评价学生的朗读, 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在具体教学中, 普通话正确即要求读音正确, 清楚响亮, 不读错字, 不丢字添字, 不重复字句, 停顿适当。朗读要做到正确, 首先要强调“三到”——心到、口到、眼到, 集中注意力, 防止有口无心, 同时教师要做好正音工作, 将容易发生错误的字词预先提出, 引起学生的注意, 防止错误, 要做到流利的读, 要求朗读中不断读, 不读破句, 连贯的读, 其中关键在于扩大视读广度。视读广宽愈大则知觉单位愈大, 理解愈完全, 中途断读或读破句的情况就愈少。不仅看一个词读一个词, 而且在读这个词的时候就看到下一个词, 迅速的把几个词联系起来, 按意群停顿, 视觉广度的加大, 只能在朗读实践中实现。另外, 有感情的朗读要求我们能正确处理重音、停顿, 把握好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 控制好速度和节奏, 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不矫柔造作, 这是朗读的较高要求。

2 训练朗读的方法

教学实践中, 训练朗读的方法主要有:组织学生听朗读, 包括听教师的范读和放录音带。组织学生听规范的朗读, 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可创设学习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还可以模仿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可组织学生齐读、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朗读等多种朗读方法;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一些少儿节目, 多听一些少儿内容的广播, 放录音听故事, 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 用浓烈的感情色彩感染他们, 引起其感情共鸣, 从而激发强烈的朗读欲望;经常开展一些活动进行朗读效果的检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 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 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开展“课文朗读大赛”、“儿歌表演评比”、“读书读报竞赛”、“故事大王”, 使小学生在活动中培养朗读兴趣。

3 朗读教学的作用

朗读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蕴含, 易于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反复咀爵品味语言, 把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浓浓情感读出来, 这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通过这样的训练, 就能领会出语言文字的蕴含, 更能领悟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就是加强朗读。因为学生可以从读中理解, 读中加深认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指出:“熟习其语言乃能深味意义。”此话道出一个真理, 文章读一遍有一遍的理解, 多读才能理解的透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浅显易懂, 通过多读几遍, 学生会自然理解课文的。以读代讲, 教材中有许多句段优美、文质并茂的好文章, 学生一遍一遍的读, 由正确流利的读, 到有感情的读, 读出气势, 读出品味来, 这样一来的朗读怎能不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呢?

朗读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受到教育。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辨认, 从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比如, 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 让学生融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反复的读课文, 特别是反复朗读《凡卡》在鞋匠老板家受尽各种折磨这一节的细节描写时, 一个泪流满面的凡卡仿佛出现在眼前, 述说他的悲惨的遭遇。这时, 许多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心油然而生, 追寻凡卡悲惨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对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愤慨和憎恨。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各学科的共同任务, 语文学科即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能力的外壳和载体。通过朗读, 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比如: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在朗读时, 让学生通过思维逆向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捞铁牛》一文时, 先让学生体会怀丙捞铁牛时除了用泥沙放在船上, 还可以用其他东西代替吗?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捞铁牛的过程, 边读边议, 学生的思维逐步开阔, 求异思维也大大增强了。此外, 通过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朗读有助于加深记忆。人们在朗读时, 都是由视觉、听觉及运动等感受器官同时参与的。这样一来能使人脑对所接触的事物建立“网站”, 易于形成固定性思维, 这样也大大增强了记忆的持久性。比如:平时指导学生背诵一些教科书中要求的课文时, 让学生加强朗读, 很快就能背熟。这是因为学生口诵心惟, 熟读成诵的结果。

总之, 朗读就是要学生读进去, 读出来,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读出来, 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 进入课文意境, 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摘要: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能促进学生从读中理解体会课文内容,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读、写、听、谈能力, 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情, 激发学生朗读课文的强烈欲望。

关键词:朗读,兴趣,作用,方法

上一篇:直面地理讲评课下一篇:太极拳学教研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