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2022-09-12

新的课程标准规定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4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6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声琅琅, 被人们列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要义, 语文教学实践也表明: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其流畅的语言、丰富的内涵、精深的意蕴, 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朗读方可切身体悟, 绝非老师的一味分析讲解所能替代。如何使课堂书声琅琅, 进而声声入耳, 这不仅要求学生张开嘴巴、放开嗓门地朗读, 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

1 粗读:创设语境, 整体感知

朗读应从课前预习开始, 一般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前朗读课文两至三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课文;思考课文的大意, 划出不懂的词句, 并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弄懂这些词句, 对一些远离学生生活的和含义深刻的课文, 我们应鼓励并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补充相关材料。在上课伊始, 我们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形成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语境, 以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动机和兴趣, 然后或通过教师的范读, 在“声”与“情”上下功夫, 或通过低声读或自由读等方式, 使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初步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我们应避免以往“讲问”充斥于整个课堂的教学的现象, 使得朗读成为“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如“雁掠过”, 且又“雁过无痕”。即使粗略朗读、初步阅读, 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因情而自得, 按“得”去朗读。我们要留足学生一定的时间, 读通课文, 读准生字新词, 切不可将朗读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 教师就“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 马上转入下一程序。“读书百遍, 其义自现”,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 教师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 使学生养成朗读的习惯, 读出声音来, 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

2 美读:声情并茂, 深切体悟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 “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 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 如停顿、轻重、缓急, 语气等等。很多老师在训练朗读的时候, 经常不顾课文的整体情感基调, 把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独立出来, 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 或“把XXX语气读出来”, 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 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 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 只重声音、形式, 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 不重语言内蕴。常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把某个字 (词) 读得重 (轻) 些, 把某个句子读得快 (慢) 些, 而忽略了朗读了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 就认为该读重音, 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 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其实朗读应该指导学生眼通过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朗读训练也应该紧扣住语言文字来进行。如《荷花》中“清晨, 我去公园玩, 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 (1) 作者当时怀着怎样的心情? (2) 哪些词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3) 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此时的感情?这样指导, 不仅训练学生通过抓住语言文字进行朗读训练, 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仅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更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共鸣, 帮助学生领会文章的含义, 使学生在字、词、句、段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 深切体悟, 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辨析能力。

3 研读:展开想象, 不断创生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在小学教材中, 有一批涵义很深的课文, 这些课文不仅有表层的描写, 而且有深层的意蕴, 例如:描写事物的, 以事喻理, 或托物言志;描写景物的, 寄景抒情;描写人物感情的, 则情中有情。学生学习这些课文时, 须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和品读, 达到对课文的深层意蕴的体验和领悟, 并张开想象的翅膀, 不断创生, 使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产生共鸣, 甚至受到震撼。如在学习《林海》一课, 语言生动, 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多种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祖国林区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在教学中, 我们应要求学生反复朗读, 认真研读, 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把课文内在情感读出来, 把课文味道读出来, 体验人物生活和感情, 领悟文章语言的艺术之美, 内容的意境之美, 激起学生联想与想象, 不断创生创新欲望, 达到“美”读的境界。

朗读并不只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而是在读中融入读者对文本新的自我解读和新的艺术再造。通过学生的精读、美读、研读、品读、诵读, 不断丰富对文章内容、语言文字、主题意境的理解, 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

摘要:朗读并不只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 而是在读中融入读者对文本新的自我解读和新的艺术再造。如何使课堂书声琅琅, 进而声声入耳, 这不仅要求学生张开嘴巴、放开嗓门地朗读, 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读中有所思、有所悟。

关键词:朗读,粗读,美读,研读

上一篇:影响天然气长输管道腐蚀因素研究下一篇:关于RTK测量在地质工程中应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