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2024-05-03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共11篇)

篇1: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桂冠学校 蔡晓勇

【摘 要】 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入门之径,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法宝。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文言文的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兴趣,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

【关键词】 文言文教学 朗读作用 朗读教学

文言文是语文的渊源,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一、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已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竟至„放声哭泣‟。”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在美感的作用下,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就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速的效果。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定期举办诵读文言文的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

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三、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文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如果不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初中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 “怫然怒” “色挠”,“长跪而谢之”,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不用教师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

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需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四、在朗读中增强语感,提高表达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的途径之一。用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例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 朗读唐雎对秦王说的一番话,读出唐雎的愤怒,使学生感受唐雎的临危不惧、机智果敢。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

五、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及积极的再创造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教师讲授《童趣》中“我”鞭逐蛤蟆一节,用轻声朗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急促声朗读“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蛤蟆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少儿沈复调皮可爱的人物形象。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

篇2: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泗泊河小学 何学平

高效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而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的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美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四、朗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要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兴趣。现在不少学生对名家名著知道的不多,有的只知其书名,不了解其内容,有的甚至连书名都不知道,但对一些漫画故事、港台小说却如数家珍。为此,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向他们介绍中外名著,要使学生知道这些书的内容是健康的,语言是美的,情节也不逊于言情武打小说与漫画故事,使他们对这些书产生阅读兴趣,主动去读。有些课文本身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在指导学好课文的同时,可介绍前后相关情节,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到自觉地去读,提高阅读生活气息浓厚的名著的兴趣。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可结合阅读课文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教《寓言二则》时推荐《寓言故事》,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或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爱读书的典型事例,启发学生爱读书;或开设赏析课,介绍名家名篇,使学生领略语言的无穷魅力;或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分别向他们介绍各种读书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同时还可结合课外活动,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朗读比赛以及“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久而久之,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就会逐渐养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动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从热爱读书和主动读书开始,从小就做一名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新时代少年。

篇3: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当古人学习一篇古文时, 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文章背诵下来。今天学生由于所要学习的功课很多,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全部背诵下来, 但是我们能够让学生熟读学习过的每一篇古文, 那么快速阅读就是熟读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敏感性。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印象不深刻的名句, 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名句的出处反复诵读几遍, 我们就能够顺出应该填写的语句, 这就是语感的作用。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由于快速阅读一改学生以往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 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就有乐趣, 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利用好教材, 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 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快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怎么样处理, 读错了一句话应该怎么样处理, 句子没有读准应该怎么样处理, 都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快速朗读我们需要做到“快而准, 快而不乱”。这就既锻炼了学生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的速度, 反应能力提高了, 朗读速度加快了, 一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从而在高考中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手、脑、眼、心、口的合作能力

文言文远离我们的生活, 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又用不到, 所以在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 在朗读过程中要手、脑、眼、心、口综合利用。通过手、脑、眼、心、口的密切配合促使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快速而有节奏地朗读, 从而提高朗读的速度。

二、怎样训练学生的快速朗读能力

(一) 选择恰当的课文

大多数高中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快速朗读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快速阅读的文章。选文要求:1.短小精悍, 浅显易懂, 学生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 如《秋水》和《烛之武退秦师》等;2.短句较多, 句式整齐, 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 如《劝学》和《琵琶行》等;3.说理性强, 给人慷慨激昂、不容置疑之感的文章, 如《过秦论》和《六国论》等;4.气势磅礴, 想象奇特, 会让人产生朗读欲望的文章, 如《滕王阁序》和《逍遥游》等。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快速朗读, 如《陈情表》和《声声慢 (寻寻觅觅) 》等, 所以我们要仔细筛选甄别, 以课文为依据选择出适合快速朗读的文章, 防止弄巧成拙。

(二)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快速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通过快速朗读这种新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授《六国论》一课时, 学生可以通过极其快的语速朗读“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暴秦之欲无厌,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样就把秦人侵占其他国家的速度和其他国家贿赂秦国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既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 改变朗读方式

要提高朗读速度, 就要设法在瞬间感知较多的文字量, 在朗读过程中不能以词为单位来阅读, 而应在瞬间把握住较大的意义单位, 一组一组地去读。如这样一个句子:

(以) (赂秦) (之地) (封) (天下之) (谋臣) , (以) (事秦) (之心) (礼) (天下之) (奇才) , (并力) (西向) , (则) (吾) (恐) (秦人) (食之) (不得) (下咽也) 。

(以赂秦之地) (封天下之谋臣) , (以事秦之心) (礼天下之奇才) , (并力西向) , (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

比较一下两种读法看出, 第一种读法以词为单位, 朗读能力较低。第二种读法把21个词合成7个意群来阅读, 朗读速度就要快得多。

(四) 淡化标点, 熟读成诵

淡化标点并非完全去掉标点符号, 而是指将文言文反复朗读, 并逐步加快朗读速度, 直至脱口而出, 甚至于可以挣脱标点符号的束缚, 实现随口拈来, 一气呵成。如《秋水》一文, 按照正常语速需要一分钟, 快速朗读一般少于20秒钟, 缩短时间近约三分之二。

篇4: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快速朗读;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千古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学习经验,也为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快速朗读作为读书的一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文言文的教学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快速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当古人学习一篇古文时,最重要的是能够把文章背诵下来。今天学生由于所要学习的功课很多,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所学的文言文全部背诵下来,但是我们能够让学生熟读学习过的每一篇古文,那么快速阅读就是熟读的一种最好的表现方式。它能够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敏感性。在高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印象不深刻的名句,只要我们知道这些名句的出处反复诵读几遍,我们就能够顺出应该填写的语句,这就是语感的作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由于快速阅读一改学生以往的阅读习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新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地利用好教材,通过快速阅读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为文言文教学注入生机与活力,使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教学变得魅力无穷。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快速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读错了一个字应该怎么样处理,读错了一句话应该怎么样处理,句子没有读准应该怎么样处理,都需要及时作出反应。快速朗读我们需要做到“快而准,快而不乱”。这就既锻炼了学生反应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朗读的速度,反应能力提高了,朗读速度加快了,一个人的朗读能力也就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从而在高考中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手、脑、眼、心、口的合作能力

文言文远离我们的生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又用不到,所以在读起来的时候我们会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朗读过程中要手、脑、眼、心、口综合利用。通过手、脑、眼、心、口的密切配合促使学生以清晰的思路快速而有节奏地朗读,从而提高朗读的速度。

二、怎样训练学生的快速朗读能力

(一)选择恰当的课文

大多数高中生缺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快速朗读的方式来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些适合学生快速阅读的文章。选文要求:1.短小精悍,浅显易懂,学生没有阅读障碍的文章,如《秋水》和《烛之武退秦师》等;2.短句较多,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文章,如《劝学》和《琵琶行》等;3.说理性强,给人慷慨激昂、不容置疑之感的文章,如《过秦论》和《六国论》等;4.气势磅礴,想象奇特,会让人产生朗读欲望的文章,如《滕王阁序》和《逍遥游》等。并非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快速朗读,如《陈情表》和《声声慢(寻寻觅觅)》等,所以我们要仔细筛选甄别,以课文为依据选择出适合快速朗读的文章,防止弄巧成拙。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快速朗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配合。通过快速朗读这种新的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例如在教授《六国论》一课时,学生可以通过极其快的语速朗读“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这样就把秦人侵占其他国家的速度和其他国家贿赂秦国的速度与朗读的速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既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改变朗读方式

要提高朗读速度,就要设法在瞬间感知较多的文字量,在朗读过程中不能以词为单位来阅读,而应在瞬间把握住较大的意义单位,一组一组地去读。如这样一个句子: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比较一下两种读法看出,第一种读法以词为单位,朗读能力较低。第二种读法把21个词合成7个意群来阅读,朗读速度就要快得多。

(四)淡化标点,熟读成诵

淡化标点并非完全去掉标点符号,而是指将文言文反复朗读,并逐步加快朗读速度,直至脫口而出,甚至于可以挣脱标点符号的束缚,实现随口拈来,一气呵成。如《秋水》一文,按照正常语速需要一分钟,快速朗读一般少于20秒钟,缩短时间近约三分之二。

快速朗读要迅速看清字形,快速读准字音和断句,要看到一句话中的几个字及能够读完整句,是对课文极其熟悉的一种朗读方式。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快速朗读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内容、感情、特色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文言文。

篇5:朗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刘老师

【摘 要】在英语学习中,朗读是一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说好英语的前提。《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关键词】 朗读

作用

朗读技巧

朗读(read loudly and clearly)就是运用重音、节奏、语调等语音手段,清晰响亮地把词汇、句子、文章等语言文字材料念出来,是读书的一种形式,是掌握一门语言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手段。中国人学习汉语要朗读,中国人学习英语更要朗读。朗读是我国传统教学中一种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缺少使用英语的环境,除了多听外,很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多读,高声朗读,阅读,进而熟练至背诵。朗读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声情并茂地朗读,给人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人的情操,使原文的主题思想、感情色彩、艺术风格等在朗读中得到体现,在朗读中得到升华。使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朗读中得到培养,在朗读中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效率和效果都要比朗读能力弱的学生略胜一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英语教师更要充分重视朗读。如果在英语教学中忽视英语朗读,就会产生听力差、口语表达差、阅读能力差等负面影响。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1

呢?

一、让学生知道朗读的重要性

作为英语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朗读”并及早养成大声朗读英语的良好习惯。

1、朗读能够提高学生听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语言听力材料是短时记忆,如果仅仅依靠听,他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辨别出听到的文字材料,从而影响了对听力材料的领会和理解,反过来,如果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教学,学生将会把学得的词汇,长短句乃至整篇文章通过朗读牢牢地记忆在脑海里,遇到听力重现时,就能迅速提取出有用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提高听英语的效率。而且学生大声朗读时口中发出的声音传到自己的耳朵,大脑就会做出反应,表明学生不仅在读,同时也在听自己读,经过反复不断地朗读训练,从而锻炼了听力。

2、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和提高口语水平。学生正值身体生长发育期间,大声的朗读有助于他们发音、听觉、呼吸等器官的生长发育,经常的、持之以恒的英语朗读有利于学生获得牢固的英语整体知识,更能培养其语感。朗读是说的前提,只有读得通畅,才会说得流利。学生如能坚持经常朗读文章,到需要说的时候就能脱口而出。朗读对口语表达有着显而易见的功效,它能培养学生讲一口标准的、流利的英语口语,不会朗读,肯定难以说出好的英语。

3、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由于在朗读的同时做到了眼见、口说、耳听这三个步骤,所记的东西当然要比看或 2

写所记的东西牢固得多。用朗读的方式记单词和句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句子:It’s time to play with my friends.I am busy studying now,because I want to catch up with other students in our class.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 time to do something.和短语be busy doing something.及catch up with.而且只有记得多,才能为以后的写作和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多朗读英语范文,尤其是背诵,对写作是十分有益的。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1、创设良好环境,诱发朗读情趣。

英语作为外语,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语言环境,教师应该以满腔的热情,采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都敢于朗读、乐于朗读,教师还应努力为他们提供朗读英语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2、变换多种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变换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变换中体味朗读的快乐,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可根据作品体裁,风格特点,通过提示朗读、分组朗读、采取个别与个别、集体与个别、集体与集体等多种朗读情境。总之,集体朗读有利于学生独立进行朗读的自我实践,也便于教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个别或分角色朗读,有利于教师检查和督促学生朗读时出现的问题。

3、布置教室舞台,展现学生才华

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表现的欲望,并且希望得到教师或家长的肯定。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自由布置舞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a、朗读比赛。教师可以预先列出部分课文或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喜欢的童话、寓言、诗歌或课文等读物作品。让学生在班级选定的时间内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能力,并得到师生肯定,朗读积极性会更高,学习兴趣会更浓。b.朗读表演。学生自己改编话剧、寓言、故事,一边朗读,一边表演,从而广阔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在愉悦、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学习,锻炼自己的英语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调汉语与英语音、节奏之差异。汉语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而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因此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强调发音到位、掌握好词的重音和句重音、用好升降调、注意适当停顿、掌握连读技巧及意群的把握等。

2、英语单词的重读音节和读音规则等几个方面。

3、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整句,长、短句的能力。在英语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词组的意义,要求他们记住词组的意思。

4、培养学生独立朗读段落、篇章的能力。单独看几遍不懂的句子,放在英语段落篇章中朗读几遍就豁然开朗了。

朗读是阅读的不同形式,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叶圣陶 4

先生认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由此可见,无论是学习母语还是学习外语,朗读都是一种可以借助的重要学习方法和手段。

总而言之,英语朗读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阅读和口语训练的主要枢纽。流畅的朗读不但有助于培养阅读能力和基本技能,而且有助于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只要我们遵循它的规律,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参考文献】

篇6: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导读:

朗读,就是用清楚、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

一、多读就有收获

多读多背历来被视为传统的教学经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感悟文章,理解文章。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对学生的朗读给予高度的重视,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进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课堂上,可以采取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引读、齐读、同桌对读、评读、感情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多种策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法,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捕捉到最多的信息。

二、多读理出层次

教师要把阅读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还要留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策略,对一篇课文要读出层次。(1)初读。以文眼入手,捉住全篇,初步理解作者思路,把课文读通顺。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字读正确,读响亮,把句子读完整、读通顺;学生读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直到读对为止,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读,读后做出正确评价。(2)细读。就是把课文读懂,突出情境,捉住重点,理解重点词句。这一层次要按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练习重点是把词连起来读,能读出句子停顿;中年级侧重点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段的内容和段与段的联系;高年级则是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精读。借助课文情境,体味课文精华,把课文读深。要直到学生全神投入的读书,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启迪。

三、多读读中探究

让学生充分读书,边读边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出发,对说错的学生不批评,不挖苦,而要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充分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答,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交流中提高感受理解力,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进展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稳步上升。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练习,加强朗读,讲求朗读艺术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篇7: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新课改以来,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由于受考试成绩的影响,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很难把心思用在怎样省时高效的指导朗读上来,很多朗读也只是流于形式,更难说教师能真真踏踏实实的范读了。形式单一的读文,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索然,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一大缺憾。那么,朗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一、朗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小学低年级阶段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这个时期强化记忆的知识不容易忘记,而朗读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记忆手段。朗读时,口、眼、耳、脑、心并用,增加了文章向大脑输送的渠道,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一定时间进行课文朗读,让学生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更有利于增强记忆。

二、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学生在初学语言时,声音对大脑皮层建立听觉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说,只有经过反复朗读,方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领悟深层含义。有感情地朗读,使声音进入大脑后产生很强的形象感和画面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通过让学生齐声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领读、默读、朗诵等形式,一边读一边思

考,将读与思结合,做到朱熹所说的熟读精思。从而品析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

三、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素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的杠杆,而且朗读是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

四、朗读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疑问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们通过谈话、讨论、补充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久而久之,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了,定会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朗读有助于创设文章情景,再造意境。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华所在,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会对文章产生丰富的想象,会很快进入到字里行间所创设的情景中去。这时,原本无声的文字变成有感情的音符,文句的生命力跳跃并迸发出文章所体现的情感。如果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来渲染气氛,引导学

生反复朗读课文,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对课文的理解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朗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和爱国教育。学习文章,只靠教师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讲解是难以更好地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后深刻理解文章中字、词的意思及句子所表达的含义,还要使语言文字情绪化,才能使蕴含于课文中的作者所要

篇8: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兴趣

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 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有特别努力, 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 很协调, 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 考虑到他们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 后者教法能激起学生美感而引发学习兴趣。中学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 同时通过学生涵咏朗读, 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意境美, 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有位著名作家回忆自己中学语文老师讲林觉民的《与妻书》时写道:“她在简要地介绍了作者和解释了‘绝命书’一词后, 对课文内容未做分析讲解, 就开始用很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 同学们深深地受到感染, 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 寂无人声的教室响起了唏嘘声, 竟至‘放声哭泣’。”可见,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 往往能感染学生的心灵, 在美感的作用下, 学生怎会没有学习课文的兴趣呢?教师朗读课文后, 就是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 学生也会自觉地去读注解、读课文, 弄清字句等。这样的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朗读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 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 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 闻其声, 睹其貌, 见其行”, 醉心痴情, 进入角色, 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 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 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 创造出活灵活现的新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 读者不应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 而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创造者, 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积极主动地想象和再创造, 因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习《琵琶行》时, 教师朗读“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流泉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 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 惟见江心秋月白。”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的朗读, 结合自己的已有经验产生联想, 再现出美妙动听、如泣如诉、高亢激越的音乐场景。

三、朗读能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 不是学生思考和语言训练的范本, 不是例子, 而是培养语感, 开发心智的引擎, 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 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 点燃他们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他们的语感,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人, 优秀的人。”文言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远, 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炼的概括性强的语言, 何况现代汉语语言是对古汉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 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割断的血缘关系, 甚至现代汉语语言还有直接保留的古代语言, 可以说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文言文朗读教学则是培养语感, 进行语感训练, 提高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四、朗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如果不朗读, 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特色。因此, 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 使它充满活力, 跳跃着生命, 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如学习《岳阳楼记》时,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若夫淫雨霏霏”和“至若春和景明”两部分, 低缓沉郁与明亮轻快形成对比, 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胸怀。

总之,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 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 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才能培养语感, 提高表达能力, 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我们期待着省时高效、充满活力的文言文朗读教学法在课堂中生根开花。

摘要:当今的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的作用下, 教文言文重讲解轻朗读, 课堂上教师唱主角, 学生被动地跟着老师转, 用早巳被叶圣陶、吕叔湘等前辈批判的逐字逐句翻译的方法。在新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 逐字逐句串讲翻译, 表面上看, 学生完全懂了, 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 一种不动脑筋地获得, 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 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久而久之, 学生缺乏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

篇9: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因其考试必考解释、翻译等题型,因而教师们在教学时,认为狠抓字词句的落实最为重要,总是不放心解释、翻译的学习。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时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导致学生常把文言文的学习等同于死记硬背。表面上看,学生好像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也就产生了厌倦情绪。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文言文丰富的内涵,忽视了精美语言的赏析,也就使学生无法领略这份文化的精彩,考试的实际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一直以来,我们一线教师都在探索与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能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趣味,不再感觉它是枯燥的、乏味的。

二、案例描述

最近,我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中上了一堂课,内容是苏教版初一上册第四单元文言文《三峡》。这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文言文,它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文中有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语言美,结构美,情感更美,又极有层次感。假如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我们可能会第一课时逐词逐句地解释、翻译一下课文,第二课时再分析一下三峡的山水特点,学生也许听得懵懵懂懂,缺乏深刻的印象。这样按照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来上课,势必会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美感,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将很难调动起来。我考虑到借班上课的学生已经在自己学校学过了本课,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上第二课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摒弃了原有的逐词逐句分析的理解方式,将学习目标确定为:1.体会、欣赏三峡独特的美。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设计了“三峡真美,美在_______

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_____” 这一主问题,通过“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感悟三峡的美。

课堂呈现(部分):

师:上一节課我们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初步感知了三峡风光。课后,我从网上搜集到了关于三峡景色的视频,请同学们一起在来欣赏一下。看了视频之后,请告诉我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看完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美”。

师:那么,郦道元是如何写出三峡美的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找出三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用“三峡真美,美在__________,你看(听)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的话,联系课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句式说一说。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三峡真美,美在山高岭连,你看七百里的三峡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昂首望去,山峰高耸入云,如屏障一样遮天蔽日,除非正午看不见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师:这里写出了山的什么特点?

生:高峻,连绵。

师:你还能想出描写高山的词语吗?

生1:雄壮,雄伟,巍峨,耸立。

生2:峻峭,陡峭,奇峰罗列,怪石嶙峋。

生3:拔地而起,奇峰突兀。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写山的句子,感受它的雄伟、连绵。

一生朗读。

师:说一说应该怎样读出这种巍峨、雄伟的特点?

生1:快一些。

生2:声音大一些,要有气势。

师:再请一位学生读出这种特点。

学生读完后评价。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全班齐读,再次感受。

生:三峡真美,美在夏水奔放、猛急。你看夏季来临之时,大水漫上两岸的山陵,江面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浩浩荡荡,一泻千里,江上的船只早就没有了踪影。

师:三峡的夏水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湍急,迅猛。

师:你觉得迅疾、凶险的夏水怎样读才能读出水的那种奔放呢?谁来读读试试?

生评价、交流应该怎样读。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师:自己再有感情地朗读。

师:全班齐读。

(三峡春冬之景、秋景赏读略)

师:三峡的山雄奇险峻、连绵不绝,三峡的水猛浪若奔、迅疾奔放。春冬之时,三峡山水清幽、秀丽,秋色凄婉哀怨。老师把这些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山水三峡美兮,雄壮清幽凄绝”。请大家有感情齐读课文。

师:老师再播放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再次在画面之中欣赏、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我把视频放两遍,第一遍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画面,看哪些是原文中的景物,试着对应的背一背。第二遍,定格画面,请学生把画面对应的文字大声背诵出来。

三、案例评析、反思

课前我就由衷赞叹于郦道元的语言功底,惊叹于三峡壮丽又秀美的自然风光,试图想通过教学让学生也能感受文章的魅力。但苦于找不到适当的突破口,原本设计为一段段细致地分析落实,后来在观摩一次高效课堂模式的展示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反复朗读、玩味侧面写月的句子,学生兴致勃勃,我的设计思路也为之豁然开朗,把多种形式的朗读移植到文章的赏析上,激发起学生对文言课文的亲切感,由此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真切感受到了三峡的独特之美,而且受到了美的语言、美的内涵、美的情感的熏陶。同时还促进了教学相长,在师生共同讨论中,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不断升华,综观课堂教学的前后,获益匪浅。

由本课的教学,我不禁想到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在听老师一味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走神的现象,学生对老师的讲“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这样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却没有效果,可谓功亏一篑,吃力不讨好,学生也没有学到什么知识。而现在我充分地认识到朗读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朗读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挖掘蕴藏在文字中的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叶圣陶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只有通过朗诵,才能把理解的东西化而为自己的语感。因此,我们每一堂文言文课,都要力求让学生感到是一种美的体验,是一种艺术的感受,一上语文课就感到欢悦,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语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反观本堂课的教学正是朝这一目标行进。通过诵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文言文的审美因素,从而“让学生把知识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沉思,令他珍藏永远。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经典文言美文,我们应让学生在大声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及理解能力。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我们语文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篇10: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习手段,其训练语言能力的作用早已受到普通话教学者的普遍关注和深入探讨。纵观诸论,多侧重于朗读在内容理解与情感体悟方面的作用。百科词条释“朗读”一词的基本概念,也强调:“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正体现了这种对朗读作用认识的局限性。实则,朗读在普通话教学中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语音辨正强化和语法习惯形成的训练,而论者却鲜有言及或浅尝辄止。

一、朗读的特点

1.语音准确。汉语普通话语素除少量的联绵词和外来词,基本都是单音节词。单音节发而为声,呼而成韵,声韵调结合,直呼到底,一音一顿,相较多音节的拼音文字,没有轻重音的分工,故而能字正腔圆,清晰响亮。也因此,汉语普通话才得以形成一套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语音系统。朗读语音的准确性正好可以适应汉语普通话语音的标准化训练。

2.语法规范。朗读的默认语料是文章。文章一般是指有相当语言文字功底的人经过精思巧构,记录并发表出来的有一定功能意义的书面文字。文章内的语言大多合乎基本的语法规范。众所周知,规范语法是普通话得以推广的必备条件,那么朗读在语法的层面上也就成了普通话训练的上上之选了。

3.语感自然。与演讲和朗诵等表演性较强的语言实践相比,朗读更接近口语,平易自然。从黄遵宪首倡“通文字之用”“我手写吾口”到白话文运动,中国已基本打破了“语言与文字离”、言不对文的僵局。时至今日,普通话推广工作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完全实现了书同文、语同音、言文一致的大同局面。

4.语境丰富。普通话表情达意的交际功能要求普通话的训练最好基于一定的交际情境来完成,但实际生活中人们不可能穷尽各种情境。不同朗读文本中各种不同情境的密集再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二、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

1.立足课堂教学,加强朗读训练。

小学是语言表达学习的黄金时期,要充分认识到朗读文本与学习课文的相辅相成关系,在课堂上合理增加朗读的时间,创新朗读的方式,反过来提升朗读的素养。

(1)起始年级把好拼音、识字教学关,为朗读夯实基础。识字是朗读的基础,而汉语拼音不仅是自主大量识字的基础,而且在普通话推广任务中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一、二年级抓好拼音教学,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受规范的拼读、发音训练,夯实朗读的基础,无疑是一劳永逸的好事。

(2)中高年级把好阅读教学关,通过朗读强化普通话的语法习惯和语感。随着学段的提升,课文的篇幅和内容都在不断增加和丰富,是孩子形成语法习惯和良好语感的重要时期。此时,若放松朗读训练,孩子的朗读能力可能就会停留在词句阶段,难有起色,进而长期影响使用普通话。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的朗读训练在以语文学科为主的前提下,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学科的异质语料优势,拓宽朗读语境,来促进孩子普通话能力的全面提升。要引进各种文体、各种语料,刺激、锤炼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2.依托课程设计,开发朗读资源。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框架内,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的自主程度越来越高,从校本实际出发整合、开发本校课程成了现代学校的重要议题。依托校本课程的设计,认识普通话朗读教学的重要性,组织专人积极开发朗读资源,编制校本朗读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大朗读语料语境,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与延伸是大有裨益的。除了课时安排和语料资源,还应该充分开发借用社会力量,来充实师资。

3.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

在“互?网+”的时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强大功能已被广泛认可和接受,各级各类学校也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学校的标志之一。这为创新普通话朗读教学手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管理与录播功能不仅增强了普通话朗读的示范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度,更突破了教学关系的时空限制,使普通话朗读学习与跟踪评价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理想境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普通话教学的效度。

4.开展主题活动,激发朗读兴趣。

借鉴“朗读者”“见字如面”等综艺节目,围绕普通话朗读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可以检验朗读效果,进而激发学生普通话朗读的兴趣,形成普通话朗读的浓郁氛围。

总之,讲读普通话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而实践性技能的最佳获得途径是实践。充分发挥朗读在小学普通话教学中的作用,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篇11: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朗读情感再认识优化策略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朗读,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朗读,是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在中学朗读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出现这下这些令人担忧的情况:

一、存在问题

1、朗读目标模糊

在语文课堂,我们常见到这样的场景:全班齐读之后分组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甲同学读了乙同学读。听来书声琅琅,看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心中一片茫然,因为教师在读前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朗读目标和要求,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些诸如此类的话:“把课文的某某段齐读一遍”,或“某某你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由于目标的模糊,学生朗读时心不在焉,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

2、朗读训练无序

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整个一篇课文来看,要遵循“读准--读通--读流利--读出感情”这样的一个训练过程。而大多数教师却漠视这种“序”,无论是学习课文前的朗读训练还是学完课文后的朗读训练,都是要求学生“读出课文的情感”。试问,学生在没有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流利的情况下,如何读出课文的情感?当然有些课文通俗易懂,就可以要求学生初读时就读出感情。

3、朗读评价淡化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作壁上观,不给予适当的点评,也没有指导学生互相评价,更加没有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进行自我反思。读得好,还是差;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学生浑然不知。当然,点评时教师应当注意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朗读的再认识

1、明确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朗读于个人而言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阐释,是学生对文章的自我的解读和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成长,清陆世仪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岁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学之书,皆自十五岁以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既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须熟读”。这段话抓住了青少年心理特征,强调了“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正确的。茅以升说:“青少年时,经常背诵古文,使人渐渐掌握了作文的道理,了解了抒发感情的表达方法,谙练了语言的流畅和优美”,朗读是背诵的基础,对文章的反复朗读,可增强学生记忆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为学生今后的听、说、读、写打下牢固的基础。

其次朗读于教学中具有调节节奏,对话交流的作用,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铺垫,只有老师的讲解,是沉闷而乏味的,朗读中,学生既具有了一种主观能动性,又是对课文内容的二度创作,在此基础上穿插上教师恰当的点拔和引导,可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及课堂氛围的调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实现。

2、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与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朗读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实现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沟通。学生通过朗读激发想象和联想,从课文有效的信息中发现意境美,体会语言的魅力,形成语文能力。正如古人所说“书要苦读,不读不得要旨,不读不知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长期的朗读训练就将文章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语感,丰富词汇,掌握语法规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朗读的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与此同时,它还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特别是那些抒情性极浓的诗歌(散文)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深情的抒情诗,学生初学难解其内含之美,故在教学中宜用音乐(轻柔、舒缓的乐曲)营造出氛围,再辅之朗读,朗读时既要读出轻柔、深沉、淡淡的忧伤之韵,又要读出轻盈、弹跳式的节奏,努力表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情景。这就能使学生在渐染熏陶中感受到诗意境的美,领悟出作者内心的忧思,形成正确的语感。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朗读这种教学方式的介入,教师再怎么精妙的分析和解读都只能是“空中楼阁”,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情感上的震撼和熏陶,更无法准确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朗读可帮助字斟句酌,修改文章

朗读,可以形成语感。语感对于检查语病,改正语音不通,拗口,逻辑不严密等问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叶圣陶先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

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改诗时,就采用“读”的方式,“读”的修改法使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在西方现代文学中,应用“读”这种方式修改作品成绩最为显著的是海明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印。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乘法,炬的语言将作者,形象,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

教学生朗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常抓不懈。还要纠正基础年级才需要朗读的错误观点,虽在高考中未直接考学生的朗读的情况,经其中许多题目都关乎朗读,直接的,如:“语病”题、“诗词鉴赏”题、“背诵默写”题等。间接的,如:“写作”题,这些都有赖于学生在平时大量的反复朗读来实现的,光靠大量无声的习题只会损伤语文的美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出不会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考试高手。

三、优化课堂朗读的策略

(一)着重于范读的榜样性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徐锦澄先生的讲课:“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调、板眼、感情、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都可以通过朗诵来表达。而学生在听老师的范读中,获得了对文章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诵读的欲望,学生在不断地听读、跟读、练读的诵读过程中逐步感知、体会、领悟其中的奥妙,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朗读水平,无论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教师的范读是最为直接和亲切的,是火种、是催化剂。它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朗读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例如:老师在讲《陈情表》一文时,不是用太多的讲解,而是身穿肃装,表情严肃,用低缓而常常的男中音,饱含深情的朗读,来表达对亲人深切的怀念之情。音色深沉,苍劲,课堂沉浸在悲怆的氛围中。老师率先垂范,先声夺人,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朗读和学习的欲望被激发出来。当然还要注意多媒体的.运用,这里主要指朗读录音。朗读录音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摊牌练习制作的优秀作品。它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调等方面的示范,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了,此时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试读。孩子们听老师读得很美,但自己却读不出味来,找不着美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必须趁热打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感知文字内容,扫除知识障碍(如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断句,理解文中关键词句),接着浮现形象,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再通过画面品味语言,然后把握好语调、语气、语速,边想象边领悟边吟诵。这样反复启发引导,反复吟读,学生最终领悟文章,找到美的感觉。最后达到清人唐彪说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语文课堂啊!对于一些思想感情浓厚的文章,老师滔滔不绝的分析代替不了学生的朗读,因为情感绝不是灌输讲解得来的。只有通过学生用心去读,用情去读,他们才能真真正正地理解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情感。

例如,在讲《将进酒》一诗时,我们可以利用录音教材,只要一播放,必会先声夺人,气势澎湃。氛围有了,何患激情?当然,如果老朗读水平高,由老师来读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

(三)注重朗读的方式

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有准备、有目的的进行,或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某些问题,或让学生边读边体会文情,或让学生读读比比,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地练读,总之要体现朗读的目的性,这样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才会读得生动,读得有意义,读得有收获。

朗读的方法对朗读的效果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朗读训练一般可分为听、学、试三个过程,听,就是听专家朗读,也就是组织学生听录音带;学,就是组织学生朗读,老师此时就要纠正学生在朗读中语调、节奏、停顿、轻重、情感等朗读方面的问题;试,就是放手让学生就必学和喜爱的文章放声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可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范读、齐读、分读、配乐读等方式来实现。如:《将进酒》宜听专家朗读磁带,让学生感受其中激愤、磅礴的气势。《纪念刘和珍君》宜由老师范读出义愤、沉痛之情。《荷塘月色》宜用舒缓的二胡曲营造出一种朦胧淡雅、忧喜交织的氛围,让学生轻声齐读。《赤壁怀古》则由男同学齐读,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则由女同学齐读,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经过反复的朗读,一方面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使学生达到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熟练运用普通话表达之功效,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可适当点评,也可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还要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从而通过评价,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发展功能。但评价要“因人而异”,如平时胆小害羞的人终于“登台亮相”了,应迅速给予鼓励性评价,而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指出其不足之处。

对忽视朗读教学,这一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痛改这一使我们语文哑声的错误,端正对朗读教学的思想,并把它全方位的、系统性的、有针对性的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去,才能扬长避短,提高我们语文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引起教师和学生对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的重视,才能使朗读在高中语文课上焕发出它应有的风采,通过它来释放出一曲曲美妙的音乐。

参考文献:

1.《让琅琅书声重返语文课堂》符冬莹

2.《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改进对策》张连仲

3.《从学生的朗读谈朗读教学》那丽娟

4.《优化朗读教学,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美!》张蕴荣

5.《教育原理》王丹

上一篇:小学四年级班主任个人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失去与珍惜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