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2024-05-01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篇1

一、标点符号及词语间停顿的朗读训练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是朗读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又长于逗号、冒号。朗读时,除了在标点符号的地方作适当停顿外,句子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以及自然段之间也应作必要的停顿。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和方法。此外, 应引导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识字3》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二、语调、语速的朗读训练

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还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提高朗读的表现力。一般来说,朗读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把握,朗读描写自然界优美景色的句子,语气要舒缓、柔美;朗读表现心情愉快、情绪振奋的句子,音调要略高;朗读表示心情悲痛、情绪沮丧的句子,要低沉、缓慢;朗读描写突发情况、紧急遇险的句子,则要快速、急促。如朗读《狼和小羊》一课时,狼说话的语气凶狠、霸道,语调低沉,而小羊说话的语气就柔和得多。

三、情感体验的朗读训练

教学中,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映现课文的图景、情节,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出感情。如教学生朗读《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实际进入“角色”:我们口渴的时候心情会怎样?看到有水的时候会怎样?喝不着水会怎样想?好不容易喝着了又会怎样?把描写乌鸦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生动的人物形象,朗读出乌鸦迫切喝水的心情,喝不着水的焦急,想出办法后的喜悦,最后喝到水后的喜悦。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结合多媒体中周总理的画像、播放的哀乐以及总理遗体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时长安街上挤满男女老少人群的画面,引导学生体验庄严、悲痛的气氛,并油然而生缅怀之情。

摘要: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每篇课文的学习目标中都有一项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朗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向阳 篇2

摘要: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探索使朗读不会流于形式,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田。本文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分为读通、读懂、读透、读活四个过程,并进行了阐述分析。

关键词:朗读指导;朗读训练;灵魂;探索

在执教语文课的几年中,我一直摸索并反思着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发现我在朗读指导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学生读书流于形式,看起来“书声朗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参与教学,更没有得到语言文学的训练,反而挫伤了学生朗读课文的积极性,甚至养成了“拖腔拉调”、“一字一读”、唱读、指读等不良的朗读习惯。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分析了错误的方法,请教了一些老教师,再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要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应当少讲解、多朗读,还必须结合课文的讲读过程,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通过去沧州学习,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四个阶段:读通、读懂、读透、读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类作文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一、读通:整体感知课文,解决生字的字音问题

读通是朗读的初级阶段,目的在于初步激发学生兴趣,感知课文内容和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例如《黄山奇石》这一课,学生都有知道黄山有奇石,通过读都会想:黄山的奇石奇在哪里?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把全文初看一遍,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查一查字典,扫清了字词障碍。读完后,初步感知到课文内容,这篇课文讲的“金鸡叫天都”不太好懂,所以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标好自然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读除了抓课题外,还要抓统领全文的中心句、段,让学生着眼于对全文的理解和品味。

二、读懂: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

读懂就是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反复朗读、咀嚼语言文字,理清文章思路,抓住重点,体会其中的课文含义和思想感情。

(一)结合讲读过程进行朗读训练。如《一株紫丁香》的第一节从语气、语速、语感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在理解句子内容和重点词语意思的过程中训练朗读,初步学习了长句子的朗读方法。

(二)通过挖掘语言的深刻含义指导学生细读,使他们能深切感受到同作者当时一样的心情。如《难忘的一天》一课,结尾描写“我”离开展览馆时兴奋高兴的心情,表面上看只是描写景色的句子,学生朗读时并没有产生什么特别的感情。为了拔动学生的心弦,我便将这段话提出来让学生轻声读,并划出描写景色的好词和好句。接着提问:这是写“我”为邓爷爷表演完计算机时高兴的心情的句子,写得好吗?为什么?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并在旁提示:这最后一段是写“我”激动的心情,可是却描写了景色,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什么?这样,学生通过仔细读这句话,理解了隐藏在语句中的深刻含义,表达了“我”要把计算机的普及发扬下去的坚定信念。

三、读透:把握课文的人文教育因素,品味文本的细节,体会和学习表达方法

读透是高层次的读,它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深一步探索文章主旨,品评、欣赏作者用词造句、全篇布局、精妙之处,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一)品读欣赏,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如《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通过品读欣赏,学生理解了总分总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

(二)品读欣赏,与作者的心相契合。如《王二小》一课,我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听教师配乐朗诵课文,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然后抓住重点词句师生共同研究各段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完全进入了角色,与作者的心完全相契合,深刻体会到王二小宁死不屈、顽强斗争的崇高品质。

(三)品读欣赏,体会情景,进行演读。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可以借助图像看图朗读,这样既对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训练,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如二年级课文《秋天的图画》,通过观察图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对金色的秋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还有课文朗读可以身临其境地配乐朗读。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有的课文还可以创设情境地想象朗读。这样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如《坐井观天》一文,可以创设情景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备。

四、读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阅读向口语交际、习作等综合延伸,由阅读向生活实践延伸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很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所谓的“三分钟热情”。因此,丰富多彩而又具有实效性的组织形式会更利于帮助他们对课外阅读实践保持持久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帮助孩子们选择适当的读物,为孩子提供展示的舞台,鼓励孩子多读书。

(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精讲多读”,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2.将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自习课时间定为“课外阅读指导课”,专门用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开展读书会、讨论会、演讲会、辩论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为了保证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我们班建立了“小图书箱“,号召学生将自己的好书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

4.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专门印制了课外阅读资料汇集本——《记忆的碎片》、《我的小收藏集》、《五花八门》等口袋书,指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积累和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不拘形式,张扬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篇3

朗读是语言训练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我们提倡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训练,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和语文教学自身的基本规律。加强朗读训练,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加强朗读训练,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

朗读,就是声音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项重要技能,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通过熟读、背诵,持之以恒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对语言文字的熏陶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体会语言美。如我们班的个别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比较快,说起话来条理清晰,自然流畅。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在朗读课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会受到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熏陶,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

如我绘声绘色地配乐朗读《草原》一文,学生就会感受、体验到草原的动态美、辽阔美、风俗美,蒙汉人民的友谊美等,这样学生在朗读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赏能力,为生成美、创造美打下基础。体验了艺术魅力,提高了审美能力。

实验证明,朗读能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提高儿童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字的鉴赏力并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学生通过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由此可见,加强朗读是优化课堂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二、引导学生积极朗读

好的朗读,可以达到声情并茂,意味悠远的效果;可以摄人魂魄,耐人寻味,如何抓好学生的朗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朗读来的东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朗读符合汉语言特点和规律,是培养能力之道。小学《新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讀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

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好语言很关键的因素,兴趣能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高学习效率,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显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动机,并能转化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之,在朗读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情发于心间,又能溢于言表。

三、教给学生朗读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

要读好课文,首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可从停顿、重音、语调、语气、速度、节奏等方面入手,学生能达到正确朗读,也就初步形成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1)披文入情,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达到这种境界的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抓住内容的精彩处来探究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抓住文中的精彩处来探究读,草原是美丽的“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2)对文章进行鉴赏品味。如《鸟的天堂》中一句“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理解“颤动”一词时,我让学生把“颤动”换成“抖动”、“蠕动”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在一换一读中,很快理解“颤动”的意思,并且兴趣盎然地读,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篇4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减文字, 不读破音, 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 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 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 指导学生朗读, 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 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 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群。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 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 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 既……又……”的句式。又如教学《桂林山水》, 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漓江静、清、绿的水, 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美丽的不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 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彤彤的, 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 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 潮来了,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 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绘形绘色的朗读, 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境入情,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唤起美的共鸣,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 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 诱发他们去想象, 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 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 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通过指导朗读, 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整个潜伏部队,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像千斤巨石一般, 一动也不动,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 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小珊迪》, 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 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 再从事情的结局, 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 对小珊迪的同情, 是学生的认识过程, 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 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去判断事物。此时, 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 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教学 篇5

【论文摘 要】朗读训练是语文课堂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形式多样的进行朗读指导。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语文课堂里常有耳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教师范读,播放朗读录音,是语文课里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书声琅琅,可是朗读训练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很多时候语文课堂里,是齐宣王听竽,朗读训练缺乏对学生个体的针对性,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如何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异步教学理论认为:语文朗读训练,教师应该立足于学习的个体性这一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通过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语文课堂里,我尝试着用异步教学的理论为指导,不断探索着从学生个体差异入手,有针对性的用各种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一、朗读出个性

课堂上,语文老师常用的一句教学术语:“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朗读出的是谁的感情?教师往往以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己对作者情感的体验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朗读是否有感情。有位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朗读《颐和园》第四自然段:“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不少学生把“滑”读成了重音。这位老师指导说,“滑”在句子中描写出昆明湖湖水非常静,在这里读时就要把重音轻读。有个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把“滑”读成重音,可以体现出游船、画舫在平静的湖面上动作的轻柔舒缓,从而体现了湖面气氛的宁静。这位老师说,“滑”在这里没有读成重音的道理,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要求一定轻读。在老师的坚持下,学生下次朗读,果然整齐划一,都轻读了。学生的个人体悟不见得没道理,然而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个性化理解没有了,朗读兴趣受到打击了。

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复强调,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去学习语文,而不是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强加给学生,忽视学生的个体感受,压抑学生的情感。《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时,最后两句话的品读,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生1:“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小小声,读时用手指指头成思考状,然后自己告诉大家,并用了“气声”来读“睡着啦”,表现生怕吵醒小青蛙);生2:“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两手一摊,小嘴一撅,好像很生气)“他在洞里/睡着啦”(又变了一个声音,好像另一只小动物回答问题);生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头扭向另一生,表示发问)另一生:“他/在洞里/睡着啦”(手比睡觉样儿)。学生这些个性化的解读,我都恰如其分的加以鼓励。也许学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然而我们的课堂不正是因此而显得精彩纷呈吗?

二、形式的多样性

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课堂教学里,朗读方式的千篇 一律缺乏创新,势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和尚念经,口中琅琅,口到心不到,这样即使书读千遍,也无法“其义自现”。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一般的学习兴趣。

朗读形式根据课文的内在需要,可以多种的表现。重点词句的比较朗读:《蜘蛛》里“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我让学生把“投”换成“落”、“掉”进行比较朗读,一换一读中,学生很快理解到“投”字恰如其分的写出了“飞蛾”是无意中“自投罗网”的。利用插图的看图朗读:《狐假虎威》朗读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狐狸东张西望,老虎半信半疑,小动物们满脸恐惧,抓住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想像后朗读,收到了很好的朗读效果。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蚕妇》和《悯农》朗读时,配上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在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亢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读出了“蚕妇”、“悯农”哀怨激愤又无可奈何的语气。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狼和小羊》朗读训练时,分别以狼和小羊的身份分角色朗读,学生心领神会的读出了狼的狡猾、骄横、蛮不讲理和小羊的温和、软弱、楚楚可怜。生动传神的表演朗读:教学《美丽的公鸡》,让学生自制头饰、大树、青蛙等道具,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朗读中,演出了公鸡的神气活现,啄木鸟、蜜蜂、青蛙的不卑不亢,老马的语重心长。朗读形式丰富多样,不一而足。根据实际需要配以新鲜趣味的朗读训练方法,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语文朗读训练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评价的鼓励性

由于生活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中,往往比较生硬,缺乏活力。这个时候,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中,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不吝赞美之辞加以肯定鼓励。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个性情感。沉静内向的学生,朗读完,老师评价说:“你这次朗读,在某某词某某句,读得非常好,准确的读出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感情。”仔细具体的评价可以使他们保持好高度的关注力。外向开朗的学生,朗读完,老师一句“你读得真棒”能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恰如其分,妙语生花的评价语,对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提高个性化的朗读训练效果,需要语文老师不断的探索、多方的努力。在异步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学生的个体朗读训练得到了最优化的进行。在多读、乐读、善读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带动了整个语文学科的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林少芬.《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探索》[J] 《新课程(小学版)》2011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篇6

【关键词】教师范读;朗读指导;感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在小学阶段,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就逐步加深。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朗读训练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性、基础性学科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朝鲜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点段落、着重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当读到《难忘的一课》中的“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伟人。”和“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但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话,比他刚才教给孩子的那句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这个礼堂原来画的都是日本的伟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中国自己的伟人,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谊使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也确实只有“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才能表达作者当时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熟读成诵、激发兴趣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少年闰土》,作者用简练、朴实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勤劳朴素,健康活泼,聪明可爱的农村少年形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这种阅读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多次与文字接触,让闰土的可爱形象逐步地再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那么教师在讲读、理解人物形象时,可让学生边轻声朗读边思考下面问题:1、作者知道闰土要来自己家中,心情如何?闰土来了,作者的心情又怎样?

2、作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外貌和性格的?

3、从闰土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农村少年?

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思考,学生对闰土的形象已有了较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让学生熟读课文。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依据教材,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万云鹏.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J]. 学周刊. 2013(23)

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训练的加强 篇7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不添减文字, 不读破词句, 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 与字词多次“见面”, 牢固掌握字的读音, 强化识记字形, 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 能使学生读得正确, 读得流畅, 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 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 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 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 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 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 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 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 蓝天上的朵朵白云, 草地上白色的羊群, 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 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 又叫人舒服, 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 甚至熟读成诵, 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 积累语言材料, 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 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抒发自己的感情, 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 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晚饭过后, 火烧云上来了。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 红彤彤的, 好像是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 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 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 感染学生, 使学生入境入情, 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更唤起美的共鸣, 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 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 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 能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 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 通过指导朗读, 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 邱少云为了整个班, 整个潜伏部队,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像千斤巨石一般, 一动也不动, 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 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 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相同, 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 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 使学生从中受感染, 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老说, “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 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8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能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自觉朗读习惯。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蓝天上的朵朵白云,绿绿的草,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绚丽的色彩中能深刻体会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绮丽的小诗”的美妙的心境。文章最后“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一句,短短9个字,虽然字数较少,但是充分表现出老舍一行在蒙古受到当地人民的热情接待,感情十分火热,十分真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纯朴的蒙古人民的赞美之情,阅读时要充分读出这种感情。又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在废墟里不停地挖掘的情境,学生通过读众人劝解的语言,品味到父亲的坚韧,通过读父亲的同一句话:“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体会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急切心情,以及他不向困难屈服的坚强意志,从而感悟到父亲的执着、父亲的了不起,感受到儿子在险恶的环境里不怕苦难、坚强不屈、对生命不放弃的了不起。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做到了意文兼顾,才能表达作者的真实感情。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学生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九寨沟》、《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能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桂林山水》重点词和关键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入情入境,诱发学生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前两句,第一句要读得平直,第二句读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时要读得激昂,以表达作者“满心的愉快”。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美产生共鸣,领略到自然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又如《小音乐家扬科》,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功夫。如小扬科对小提琴热爱的动作、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扬科的悲惨命运和对音乐的热爱。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扬科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在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效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9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试用) 》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 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以此可发现,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

1. 朗读对学生语言的学习和进一步提高起推动作用。

学生从小学开始正式进入系统的语言学习阶段, 于语言的大概框架还比较模糊, 只是循着本能的语言感知来进行语言的交流与学习, 但因为很多地方性语言、口音、表达方式等的影响, 学生语言的表达存在不规范及不准确性, 所以在这个阶段,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踏入语文学习的大门是至关重要的。朗读所形成的信号非常强烈, 它同时刺激学生的眼、耳、口三个器官, 从记忆的角度上讲, 相当于重复记忆三次, 此效果远远好于默读, 不仅如此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本就是一种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 学生要掌握语言, 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而朗读正式此内化作用的不二选择。

2. 朗读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 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即表达能力,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对文字印象深刻, 继而将书本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再加以润色后, 就将语言进行了由内到外的转化, 进而优化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不仅如此, 学生可以一边朗读一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悟, 更为人性化的从文字上感觉课本所展现的人性之美, 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审美观。

3. 朗读可帮组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增进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

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将学生带出作者的故事中, 深刻体会诗歌、文章的意境, 感悟作者所思, 在看似重复的一遍遍朗读中, 不断的体会更深的作者思绪, 这不仅增加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

二、朗读在实际教学中需注意的技巧性问题

朗读必须注意一篇文章的整体性和变化性。具体而言, 诗歌文章全文为一总体, 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朗读,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 发挥朗读的作用, 若只是泛泛而读, 不观其内部含义, 为读而读, 则如走马观花一般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 厌倦朗读。文章最好能从始至终的朗读, 这样对于学生理解文章脉络起到重要作用, 当然在朗读中, 老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老师必须自己先入情境再引领学生进入语文朗读的繁华世界;当然在朗读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朗读课文的变化性, 用语声来反映作者的思绪、感情变化, 及所处环境带来的感觉变化。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在朗读这一句的时候, 学生就应以一种怀抱祖国山水热爱之情的感觉来阅读。声音渐而高昂起来, 仿若就身在其中并且感叹河山之壮美。

朗读中必须注意音韵、音调、节奏等的问题。流利地读, 是要把句子读完整, 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 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 这主要是因为低年级学生对于语言的驾驭能力不强, 常常将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割裂开来读, 一字一顿的读, 或者由于想把文章流畅的读出来而又再辨识不够准确的情况下出现错字、漏字、加字的情况, 而当其发现朗读错误而又加以纠正的同时则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所以在朗读的初期可适当放慢朗读速度, 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 在学生基本可顺畅朗读的情况下再加以感情诵读, 以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效率;音韵、音调在朗读中是十分重要的, 每一个标点符号所代表的含义, 停顿时间不同, 每一个升调、降调所代表的字也不同, 要仔细理解课文意思, 然后配以合适的阅读节奏及韵律, 让朗读也能在无形中升华成一件艺术的作品。

朗读中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培养学生能够随文而在头脑中形成文中描述场景的能力。要形象的想, 富有逻辑的想, 富有感情的, 将自己化身为文中人, 参与文中事, 感受作者之感, 思考在此种情况下自己又会作何感想, 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感悟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文章的熏陶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 自己的想法, 受到美的熏陶。

三、结语

朗读虽然仅仅是语文学习中一个小小的环节, 但是在很多时候, 如果能够适当有效运用便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兴趣的一大助力。当然,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长期过程, 对于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而言, 更重要的是一个学习能力, 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摘要:朗读, 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 更能在贴近课本表现形式, 感情变化、文章韵律变化的基础上带给学生语文学习的享受。本文从实际教学出发来探讨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技巧问题。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创造性,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建锋.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2009 (01) .

[2]陈冬梅.中学阅读教学之我见[J].知识经济.2009 (11) .

[3]宣润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 (03) .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篇10

一、整体性

朗读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吸收和表现相统一的过程。朗读训练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 需要综合运用字词句段篇等语文基础知识。要充分发挥朗读训练的作用, 就必须处理好朗读训练与其他语文训练、教学方法、阅读形式的关系。

1. 朗读与理解的关系。

理解课文内容是朗读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 才有可能通过朗读准确传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朗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将更加深入。

2. 朗读与讲解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和讲解都是经常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 朗读也是讲解, 而且是更加深入、具体、生动的讲解。有人曾经这样概括朗读与讲解的关系:“讲解是分析, 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 朗读是跃出纸面;讲解是推平、摆开, 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 如同进行解剖, 朗读是活的, 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 朗读更能使人感受。”

3. 朗读与默读的关系。

默读是阅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默读时, 学生不用把视觉感知的每个字都读出来, 可以直接从文字符号转化为意义单位, 因此, 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默读时, 靠视觉和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以达到理解, 便于学生反复揣摩、体会, 这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独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发展。

二、层次性

1. 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 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

初读课文时,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 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积累语言, 培养语感, 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 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 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 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 对不同水平的学生, 朗读训练的要求和指导要有所不同。

基础较差的学生朗读时可能出现读错字音、读破词语等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一些字词不熟悉, 不理解。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生字生词, 朗读的要求应着眼于正确、流利。有些学生虽能比较流利地朗读, 但却读不出感情来。这些学生或者是因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不深, 不甚了解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是因为虽已体会到应读什么样的感情, 只是不知道究竟该怎样读。对于前一种情况,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还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课文描绘的形象、意境, 使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相互作用, 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视觉表象, 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对于后一种情况,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停顿、重音、语速等朗读技巧的指导。

三、实效性

1. 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 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 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 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 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做细致而科学的安排。此外, 还要把握住朗读训练的恰当时机。一般在学习课文重点句或重点段落时进行朗读训练。

2. 要重视和加强具体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已经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是,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 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 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 严格说来, 这不是朗读指导, 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 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 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

摘要: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 切实有效地优化阅读教学,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浅谈朗读训练的几点原则。

上一篇:财经政策&财经消息下一篇:职业女性办公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