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2024-04-26

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通用8篇)

篇1: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把握起始年级的德育特点,切实提升德育质量

—————2010~2011学年七年级德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作为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时期,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学校德育总目标的引领下,如何根据起始年级的特点开展德育工作,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今天,我将自己的一些不够成熟,尚待推敲的想法,结合本学年德育工作的总结,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和老师进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人文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理念,坚持一切从学校工作和学生的特点、成长规律出发,创新德育方式,改进德育方法,拓展德育载体,整合教育资源,努力弘扬人文精神,培育未来社会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实现常外学生的内涵发展、个性发展、持续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追寻有生命力的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成长负责。

二、起始年级学生的特点:# 心理的主要特点:

(1)活泼好动,好奇心强;

(2)情感外露,情绪易变,待人热情,渴望师长关心;(3)自尊心、荣誉感、表现欲望强;(4)独立意向、成人感迅速增强;(5)安全感弱,渴望得到师生认可 思想品德发展的主要特点:

(1)单纯幼稚,易受同龄人或周围环境影响:

(2)交往能力与兴趣迅速增强,喜欢与同龄人交友;(3)在新环境中,具有渴求上进的思想;

(4)社会性意识逐步增强,渴望参加各种活动,但思想方法单纯、片面、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

三、起始年级的德育目标:# 政治思想方面:

(1)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初步具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的思想情感。

(2)懂得学习与祖国建设的关系,初步具有为祖国而学习的意识。(3)初步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思想观念。

(4)初步具有惜时守信、讲究时效、竞争意识等思想观念。(5)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道德行为方面:

(1)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

(2)尊敬师长,与同学友爱相处,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积极为集体做好事。

(3)文明有礼,遵守社会公德,初步形成良好个人道德品质。

(4)初步形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养成勤劳俭朴品德,逐步做到生活自理。(5)能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6)初步形成爱惜时间、自觉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作业的态度和习惯。

个性心理品质方面:

(1)初步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2)初步形成诚实正直、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3)初步能够分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想言行。

(4)初步形成健康的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品质。

四、起始年级的德育工作:#

1、常规先行,夯基础不放松。

起始年级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各项素养的基础工程,也是起始年级工作的首要目标。利用开学前的暑期夏令营活动,我们有计划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常外学生一日常规》的内容,让七年级新生在入学前就明确了各项常规要求。开学后,用1~2个月的时间强化常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各项常规工作基本步入正轨。此后,学校和年级层面通过监督和检查评比,为各项常规管理工作营造良好氛围。班主任层面通过班级管理,班级文化建设等途径,将各项常规内容细化,使学生明确各项行为的要求。学生层面,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要求,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塑造良好品行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主题推进,讲实效促常规。

按照学校对七年级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突出“关爱与合作”的主题教育,让七年级学生“学做常外人”,每学年会开展一系列生命教育、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主题教育,另外,班主任还要针对本班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课。对于每次主题活动,我们要求做到有布置,有安排,最后都要有小结,确保主题教育的实效性。在德育活动中抓常规,能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家校联系,多渠道多沟通。

学校的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班主任要认真对待每一次家访、校访、电话联系、用心使用联系本、精心准备每一次家长会。对家长而言,自己的孩子刚刚升入中学,他们迫切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对老师而言,我们也很想全面的了解学生。因此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仔细聆听家长的讲话,能够站在家长的立场上想问题,充分理解他们对待孩子的情感,而不要轻易,随便地地给学生贴上标签。不少班主任还增添了网上互动等富有个性的联系方式,为家校联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更多信息的交流中,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七2班有位家长这样说:每当看到网上家长群里发送来老师善意的提醒、细致的关照和鼓励的话语,我总是感慨万千,会不由自主地回上一句:“谢谢老师,您辛苦了!”朴实的话语里,满载着家长对班主任老师辛勤工作的肯定!其实,不管用哪一种家校联系方式,我们只需要将平时工作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展示给家长,家长便由了解上升到理解,再由理解上升到感激。

4、德育队伍:多反思多研究

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身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学会通过对自身的教育经历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得失,经常的反思和研究,能帮助我们找出困惑和不解,并加以修正和完善,然后重新付诸行动。从夏令营开始,我们就要求班主任写教育反思(例),积极撰写教育心得体会。本学年,学校以提高德育队伍理论研究水平为目的,专门成立了“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室”,聘请了华师大李晓文教授担任研究室首席专家。七年级中,高建伟、谢婷、吴玲芳和我有幸成为研究室的第一批成员,在“学生发展与教育研究”大的主题背景下,通过李教授的指导,结合我们所从事的起始年级工作实际,找寻自己的德育研究方向。希望更多的老师也能加入到德育研究的队伍中来。

为了深入了解年级的教育教学状况,及时反馈信息,改进管理,每学年我们分两次对七年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向学生和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就最近的一次问卷统计的结果来看,家长们对本年级的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达到99.9%,对班主任的工作很满意、较满意占96.7%。82.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自己的班主任。七年级的家长和学生对我们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给予了很大程度上的肯定。

回首一年来,我们从事的工作看似都是繁琐的,都是一些平凡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如果都能做好,那就能汇聚成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凝聚,为年级组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最后,感谢一年来辛勤工作的全体七年级教师,尤其是我们的班主任,正是你们的爱岗敬业,才使得学校的各项工作计划得以顺利实施。今后让我们更加努力,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求实的思路,做强起始年级的德育特色,继续提升德育质量,让我们常外的德育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七年级组组长

宋玉珍

篇2: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高一年级备课组计划

我校高一年级设置20个班,有2个实验班,18个普通班。地理周课时数为二节。任课老师4个,年龄构成年轻。作为高中起始年级及教师、学生特点,我们这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抓好常规教学工作,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由于学生初中不重视地理,到高中不知如何学习地理,及学生多艺术生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上课听讲的养成好的纪律、记笔记,下课写作业,通过课前提问检查学生复习,以及每单元通过全年级考试督促学生定期复习的习惯。每个教师要落实检查,可采取全班检查与抽查个别学生的方法,加大引导的力度,细小环节潜移默化的引导。

二、搞好集体备课工作。

定在每周一上午第二节课作为集体备课时间。内容主要包括:1,每个老师对上周教学工作总结,谈得失,谈问题,其他老师帮助解决。若是共性的问题,要注意跟踪处理,直至解决为止。2,由一名老师主要发言:本周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他老师提出疑惑再讨论解决。备课组长注意将老师反映的教学中的问题记录并整理下来,并及时解决。3,其他问题的共同探讨。

三、搞好听课评课工作。本年级开展教师互相听课以改进教学方法。毕竟听课是工作提高的捷径。新教师要争取多听,有经验的老师也要听新教师的课,并提出意见。还开展评课工作,通过评课提高教学的听课水平。

四、抓教研。通过听课、上课、及关注教学细节等方面提高教师教研水平。本学期新教师上两次汇报课,备课组长上1次研讨课,通过上公开课提高个人业务水平,通过同听一个老师的课开展评课讨论,展开研讨,发现教学中问题,教师个人存在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所以,教师要关注自己教学的细节问题,争取将自己好的细节整理成论文,大家开展交流活动。最后,将本学期发现的突出的教学问题,上升到要研究的必要,并申报课题,所以高一老师作为成员,一直跟踪研究到高三毕业,以论文为成果的形式。

五、开展地理兴趣活动。目前计划开展两次活动。第一次,在9月中下旬组织全体学生看《斗转星移》的部分录像(如资料不全临时更换另一录像)。第二次,在期中考试完,举行一次地理科普知识演讲比赛,详细事宜计划中。

六,举行高一地理知识竞赛。时间定在第十八周。内容主要为中国地理和高一地理部分。

高一备课组

篇3:关于笔算除法起始教学的思考

一、笔算除法起始教学的现状

作为除法竖式的起始课, “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编排了2个例题, 分别是表内除法 (15÷5) 的笔算方法和有余数除法 (23÷5) 的笔算方法, 这两个例题的编排, 都旨在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的思考过程建构除法的笔算格式。

在实际教学中, 往往例1教学显得很轻松, 例2教学则苦不堪言、错误百出, 尤其是除法的竖式问题比较严重, 最典型的是:

表面上似乎这个问题是例2教学自身形成的, 其实不然, 其间的学习困难要追溯到例1除法竖式的教学。

例1内容是15÷5=3的表内除法, 在口算得到商的基础上介绍除法竖式。实际教学显示, 学生通过表内除法很快得到商, 却对除法竖式很难理解, 主要困难集中在两处:一是受到口算的影响, 学生已经会进行熟练的口算, 接纳竖式的内需感不强;二是竖式中出现了两个15, 表示同一堆物体, 第一个15表示被除数, 第二个15表示5与3的乘积, 学生尽管经历了操作、仿写, 但真正理解这两个15不同含义的学生不多。第二个15大多是抄下来的, 而不是算出来的, 学生在竖式学习中容易产生错误心理指向——除法竖式中的乘积只要抄下来就可以了。这样, 例1先入为主形成了错误的竖式路径, 为例2的学习埋下了“祸根”。简单地说, 主要是学生对笔算除法竖式中的算理不曾关注, 更谈不上理解, 导致算法出现错误。

而在笔算除法形成关键期的起始教学中也有类似的情形。“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材安排的第一课时也有2个例题, 分别是42÷2与42÷3, 这两个例题的编排旨在通过动手操作, 学会除数是一位数两次平均分的竖式格式, 即两层的竖式格式。例1教学也受到口算的影响, 从前测中发现86%的学生对例1的算式能正确口算, 能口算例2算式的仅为56%;42÷2的例题中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都能整除, 借助小棒动手操作分的过程较为同步, 用一层竖式也不会引起思维的阻碍, 激不起学生学习两层竖式的内需。而例2“42÷3”, 因为整十数不能一次分完, 经历两次分的过程较为明显, 除法竖式的教学需求性略强一些。

可见, “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两节课在教材的编排上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例1的编排都能通过口算解决, 学生笔算的学习内需性不强。通过前测和分析, 笔者发现例2的内容反而更能引起学生操作思维和运算过程的统一。因此, 笔者认为先教学例2, 再教学例1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接受笔算除法的学习。

二、笔算除法的运算意义

笔算除法运算的意义何在?仅仅只是让学生掌握格式吗?张天孝老师在他的观点报告中指出:运算是技能和思考的结合。运算能力含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 结果应该是正确的, 过程应该是简洁合理的。只有运算过程的展开, 运算教学中基本思想的感悟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才有可能, “四基”目标才能达成。

笔者认为, 笔算除法竖式的教学就是过程的展开, 是算理算法和谐统一的过程。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之前, 学生已经会进行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 而表内乘除法虽然借助数形结合来完成算理教学, 但大多时候是借助口诀求积或商, 在长期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已经成为笔算除法教学运算技能的基础储备。我们也知道计算教学应当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探究算法, 但我们在“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中发现例1的教学能进行口算, 也就是运算已经得到了正确的结果, 而口算的过程应该是最简洁合理的, 所以强加入竖式的介绍, 学生的学习是先有了正确结果再探究算理, 学生本身并没有产生探究算理的内需, 也就失去了运算的意义。

三、笔算除法的困难形成

在笔算除法起始教学中, 学习困难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笔算除法书写形式的独特性。

在所有笔算教学中, 除法竖式的基本格式是最特殊的, 且有加减乘笔算格式的负面迁移, 学生要主动构建笔算除法的格式很困难, 于是很多老师都喜欢用介绍的方法教给孩子, 再让孩子仿写格式, 效果不好。

2.笔算除法计算过程的综合性。

笔算除法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商、乘、减、比、落, 从这五字决中, 我们发现学生先用乘法口诀试商, 算出商与除数的积, 减出剩余数, 与除数相比, 再接着循环往复这样的计算 (2) (见下图) 。可见, 笔算除法是所有笔算学习中运算次数最多的一个, 体现出计算的综合性, 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

3.笔算除法起始教学例1的特殊性。

在笔算除法中, 分为一次性整除和有余合并继续除两种情形。一次性整除相对比较特殊。“有余数除法”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 例1都是一次性整除的, 例2才是普适性的除法竖式运算。也就是说, 如果按照先教学例1再教学例2, 沿顺特殊到一般的除法竖式建构过程, 打破了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四、笔算除法起始教学策略分析

在“有余数的除法”单元教学中, 笔者尝试先学习例2, 再学习例1的竖式。在例2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经历不能一次正好分完的操作过程, 学生看到了分掉的部分、剩余的部分, 学生或许不能主动构建出正确的笔算方法, 但基本的模型 (3) (见右上图) 是有的, 且有部分学生也会发现原先的笔算格式受到了一定牵制。再通过让学生理解感悟余数3是怎么来的?23-20=3, 20又是怎么来的?4×5=20, 4又是怎么想出来的?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就可以将 (3) 这个竖式华丽转型成 (4) (见右上图) 这个规范的除法竖式。这里被除数23和商与除数的积20不一样, 学生在操作思维的过程中也能很好理解运算的过程, 有助于学生理清算理。

这样一个简单的置换,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弄清了竖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 此时介入特殊的除法竖式, 学生都能接受与认同。接着再教学例1时, 学生自然明白了被除数下写个同样数字的含义, 也明白下面的0表示的意思是刚好分完, 没有余数。笔者在实验教学中, 发现学生掌握情况较为理想, 基本没有出现如 (1) 一样的错误。可见, 学生在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算法, 有利于算法的形成。

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 依然可以从例2开始教学, 学生通过动手分小棒, 第一次肯定会先分整十数部分, 分完后剩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 还剩的12根进行第二次分, 这两次分让学生初步感悟竖式需要两层的必要性, 采用2层竖式更能清晰地反映操作过程。采用本思路教学后, 笔者所在50名学生后测情况良好, 类如“42÷2”的笔算正确率为92%, 类如“42÷3”的笔算正确率为76%, 与对照班相比正确率大有改观。

篇4: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笔者认为,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只有对学生学习数学过程的本质与核心认识清楚,深刻地了解了学生的“学”,教师才可能有恰当的“教”,不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学法”,教师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法”。因此说“学生学习数学就是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具体上应怎样做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当前流行的做法为“创设情景,诱发思维”,但我在教学中却有另外的看法与做法。因为我觉得当前这种方法实质是通过情景诱导,在学生大脑中产生教师期望的思维,因此这种思维本质上还是教师的思维,就算诱发得很成功,也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懂了教師的思维,并不能说学生就会了。很多数学教师以为“懂”和“会”是一回事,懂了就自然会了,其实两者是有差别的。我们经常听见教师抱怨道:“这个方法、这些类型我都讲过,学生就是不会”,我们也常听学生说:“上课都能听懂,但下去一做题,就不会了。”为什么这样呢?这是因为“懂”与“会”是思维水平的这两个层次,是思维发展的两个境界,其间的差别太大了。教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会了,而不是懂了。虽然我想通了这个道理,但要在教学实际中落实这个思路却很不容易,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第一个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哪里?

传统教法下课堂中的思维本质是教师的,学生思维显然不在课堂中,那就应在课堂外,就在学生课后每天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你一旦深入学生课后的思维中去,就会发现学生每天思维中存在大量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每天都产生的最真实的最自然的思维问题,而不是传统课堂上教师设想的那些问题,这些问题才是学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中去呢?

进去了该怎样办呢?其实使数学进入学生思维的方式很多,关键是教师应善于抓住机会。常见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学生来问题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学生思维问题的机会,这时千万不可简单的把正确解法告诉学生就完了,而应反问学生是怎样思考的,有时还让学生把推证过程写出来,看看他们思维上的毛病出在哪里,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维的毛病,往往他们知道自已错在哪后正确的解法就知道了。二是在自习课或辅导课上主动去教室与学生个别交流,了解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但不是统一讲,而是个别反馈。三是从作业中发现学生的思维问题,并在其作业本上纠正,或把学生叫来当面解决。

第三个问题:怎么才能有效解决所教学生在每天数学学习中所产生的大量问题?

从而培养正确的、积极的数学思维。作为起始年级的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升和训练学生质疑问难尤为重要。质疑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条,也是主动学习的关键。学生只有积极思考,不断质疑,在质疑中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去学好数学知识。

一开始,我试图利用批改学生作业这个途径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体一实施发现不行。因为学生的作业往往是程式化的东西,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解题时的思维活动,作业中的所表现出的思维仅是学生做题时思维的很小一部分,是结论性的东西。而学生怎么理解题意,怎样分析问题,怎样设计解题思路,这些最重要的东西都难以在作业中表现出来。即便从学生作业中有所发现,进行校正,却又很难,写在作业本上吧,很难写明白,只好叫来当面谈,但两个班一百多人都叫来恐怕也不现实。因此作业本这条路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辅助使用还行。我采用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上好习题课这两个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与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布置作业要难易适当,题量适当。二是引导学生要把握好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度,把握好是该查书呢还是该问人,把握好是该继续钻研呢还是先暂时放弃。三是对自习课的要求应宽松一些,不要一味地强调教室安静,而应从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适当的管理。四是作业要求灵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人而异。重点放在对不会题的思考、分析、推理上。五是教师课前要将学生做的题先做一遍。事先做了就能做到学生问哪儿,教师一听就明白,不需从头推证。现在我的教案上主要是做的题,虽然很多题做了并不讲,但我仍然坚持做。

篇5: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班主任工作总结:如何做好起始年级的班主任

本学期被领导安排到高一(7)做班主任。本班是有年级前70名的成员组成,也就是说本班是高一的重点班,许多老师都认为重点班好管理,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因为本校的高一录取分数线是本市最低分数线之一,那么由这些学生组成的重点班也就是“矮子里的高子”。

如何做好这个起始年级“重点班”班主任?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学生家长从事的职业、文化程度、家长欢迎状况,甚至家长的健康状况等进行全方位了解。我一直认为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沃土。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中有效的教育方式。

得到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开学手机每位学生的家庭户口复印件,电话与每位学生家长交谈,找每位学生交谈等,通过这些途径了解到大多数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较高,有少部分孩子在家不听父母的话,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有我行我素的倾向。如果脱离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定过高的目标,一旦孩子没有达到家长预设的目标,就很容易产生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家长失望,孩子厌学,没有成就感,影响家庭关系的和谐。遇到这种情况,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就很有必要。学生家长文化水平、自身素养参差不齐,许多班主任只眼睛落在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对家长的教育。其实,班主任要知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事半功倍的事。如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1、可以电话沟通。班主任直接把孩子存在的不足,告诉家长,教家长几招方法,如:如何与孩子对话,家长该做些什么;

2、班级建家长微信群。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可以在微信里进行文字和语言交流沟通,也可以为转发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文章,以及一些提高家长素质的文章,从思想上进行渗透。

3、向家长介绍自己如何教育自己子女的方法。

4、利用学生反教育家长。既提高家长素质,又能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5、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必须统一,步调一致,否则会让孩子钻空子。

二、建立强有力的班级管理班子

班主任要解放自己,就必须要有得力的助手,这个得力助手就是班委领导班子。如何拥有一个强有力的班级管理班子,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选拔班干部

在选拔班干部是切忌唯学习优秀才能入选,我们可以放宽条件,只要热心班集体管理,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或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都能进入,进入班委的方式可以毛遂自荐,可以全班选举,也可以班主任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每一位学生,根据各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出等,这些方式可以同时并用(针对初始年级学生之间还不太熟情况,可以侧重前后两种方式。)

2、设置高效的班级管理机构

在设置传统的班级管理机构(班长、副班长、团支部书记、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劳动文(生活)委员、文艺委员、宣传委员、寝室长等)之外,还可以增设一些专项管理小组,如纪检组、卫生组、出勤组、设备组、锻炼组等,可根据学校各项活动和管理制度来设置,这些组的组长设置方法可以采取轮值办法,这样让每一个组员都动起来,而没有被领导、跟班的情绪,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3、定期培训班干部

肯定他们班级管理中做得好的方面,不足之处;可以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手把手地传授;印发一些工作方法和案例,让班干部学习,从间接的经验中找到自己工作的不足,并在自己的实践中去自觉改进;邀请高年级的优秀班级班干部共同座谈,取得真经。

三、抓班风,促学风

培根说:“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钓大鱼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中国也有依据固话:“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这两句都说道了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要让一个班级学风浓,那就得班风正。初始年级学生都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要让这一新组建的班级有凝聚力,班风正,我是这样去实践的。

1、对待每位学生要有爱心。

真心打动学生,师生之间才有信任,学生才会把班主任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道出心里话。这样,班主任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做到有的放矢。

2、对待学生要有耐心

班主任对每位出现问题的学生要有耐心,不能动辄就训斥。陶行知的故事感染着我。大教育家陶行知发现一个大个子男生在打一个小一点的男生,陶行知及时制止了他们的行为,然后,他通知那个大个子男生到其办公室,最后那个男生忐忑不安的去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掏出一颗糖果说:“你在打架,我制止后,你就停下了,是个好孩子,应该奖你一颗糖果!”他又掏出一颗糖果说:“你能够准时来到我的办公室,说明你很守信用,应该奖你一颗糖果!”他又掏出第三颗糖果说:“我调查了,你是在制止那个小男孩的错误行为,因为他不听,你才动手的,所以,因为你坚持正义,我再奖你一颗糖果!”“最后,我看得出你已经发现自己错了,有改错的表现,让我再奖你一颗糖果!”按说学生打架这种严重的事情,在一般情况下,不罚站,不写检讨,已经是够宽容的了,反而还会得到四颗糖果的奖赏,真乃大师风范呀!我班有些学生经常犯同样的错误,我认为学生毕竟是学生,犯错误是很正常的,即使是我们成年人也免不了要犯错误,何况学生?所以我们班主任可适当摆正心态,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我们班主任要学会自我修炼,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又有利于班主任的身心健康。

3、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高一初始年级,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班级都是全新陌生的,所以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要慎重,也可以晚一些制定。第一步可以直接利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执行。班规只不过是为执行校规一个更细的规定,当然可以适当规定一些处罚条例,达到对犯校规的学生的警戒的作用。班规是约束每个学生的,所以每个学生的参与制定是很有必要的。对班级每位学生递交上来的每一份班规进行科学研究、处理、筛选,共同草拟出一份班规初稿并广泛征求班上学生意见,最终全体学生予以表决通过,报送班主任批准。这件事情可以让班干部去做,这样更有群众基础。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增进了了解,增加了新集体的凝聚力。

4、落实班规,奖惩分明,人人平等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基础和保证。

班规制定是面向班级全体学生,班级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去遵守。班规在实行的过程中应公平规范约束甚至惩罚每一位学生。班规具有公平性、强制性,就在于它有相匹配的奖惩制度规定。不管是奖励的肯定,还是惩罚的教育,一定要遵从班规制定的内容去执行,平等地去适用于每位学生身上。

四、起始年级的班级第一学期重点抓学生的行为规范十分必要

根据学生情况,本学期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训练:

1.熟悉学校新环境;了解新规范;养成好习惯;牢记卫生与安全。

2.文明礼仪教育:看见老师要及时答招呼;在家看见长辈要及时打招呼;升旗礼仪;在校用餐礼仪。

3.纪律教育:课堂纪律、体育锻炼纪律、宿舍纪律、用餐等的纪律等。

4.安全教育:走路、上下楼梯、课间休息、放学路上等安全。

5.学习习惯:课前、上课、作业等学习习惯。具体措施:

1.利用每天的晨会课、班会,利用黑板报德育阵地等,对学生进行有内容、有主题地对某一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学习《一日常规》,牢记心中,认真遵守。

3.推选10名班级监督员,每日两个,对班上同学的行为进行经常性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在班级开展评星活动,负责激励和监督学生的日常行为,每周日晚班级评出一名“每周之星”,颁发奖状。

篇6:八年级起始课教案

1.互相交流假期的情况(口语训练);2.总结上学期学习情况,学生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口语训练);3.通读本册教材,明确本学期学习任务,协商本学期语文学习计划、措施、形式及必要准备条件。4.成立学习小组,自主选出小组长,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导入:由问候导入,板书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每人一句话,自我介绍,师生互识。进行口语训练。

老师范例:我叫,从今天开始是你们语文学习的伙伴和引路人,希望今后两年我们合作愉快。学生准备半分钟,写在练习本上,为“当堂训练一”。学生依次来说,并点评谁说得最好。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任务:总结自己在初一时语文学习的得与失,介绍自己语文学习状况。学习时间:1分钟。

范例:初一时,我的语文学习最大的收获是 ;但是,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我今后准备在语文学习上做到以下几点:。

挑选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来说,其他同学写在作业本上,为“当堂练习二”。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通读目录,讨论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协商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生在通读目录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再相互讨论3分钟,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引导,明确: 学习任务:

1.新闻、说明文、叙事写人的散文、文言文是学习的重点。2.综合性学习比较多,要花点力气。3.作文要课内外结合,丰富写作能力。(班级故事、生活化日记、成熟的记叙文)4.汉字书写要好好练,会写通用规范的行楷,提高书写速度。5.课外阅读要真读,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要有摘抄,一周一次。(文学名著至少2本或休闲阅读)6.古诗文背诵要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加强。(课内、课外兼顾)7.现代文每课词语积累要重视,字音、字形听写要过关。8.课外优美文段摘抄背诵要继续坚持,每天课前检查。(100字以上)9.布置的阅读作业(现代文和古诗文)要圈画文章并核对答案。10.课前预习要充分,导引案认真完成。准备工作:

1.有一本正版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2.有草稿本、课堂听写本、家庭默写本、练字本、读书笔记本、课堂记录本、作文稿纸本、随笔本、采访本。

3.有辅导资料一本。4.有《2011中考满分作文》一本,《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2本名著。5.组建学习小组,自由组合,由学困生先挑。

五、作业布置

篇7: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首先感谢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向专家们请教、跟同仁们共同商讨,交换看法,总结和交流经验,使我受益非浅。本次“如何开展起始年级的写作教学”历时2个月,得到了全省各地老师的支持,大家一起谈到了自己的疑惑与经验,使我开阔了视眼、增长了不少见识。现将本次活动小结如下:

一、起始写作—别样的重要

修订后的初一教材阅读文章内容加长了,写作的要求比原来的也相应提高了。纵观每年的中考试卷,写作所占的比重一直都比较大,但每次的改卷,都会看到很多同学作文这一块得分率比较低甚至有的就索性空着,有的虽写了也是从完型填空、阅读理解那边抄过来的,结果白白辛苦了一场,一分也没赚到,看了真让人揪心,而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起始阶段的写作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方法纷呈—别样的美丽

1、让学生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写作的乐趣。

方忠富老师: 由基础慢慢深入。先写句子,再多起来。李冬梅老师:同意方老师的说法,再慢一点,先写简单句,再到并列句,再学着写段落,最后再学写篇章。英语学习主要有听说读写译,义教阶段应该以听说读写为主。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到英语很难恐怕会打击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郑娟君老师:也赞成从简单的句子开始写起。从自我介绍开始,介绍家庭,介绍美丽的学校入手,学生觉得有话可写,简单又会写,慢慢地耐心的培养写作习惯,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慢慢提高的。潘飞梅老师:起始年级,开始时要求学生学写几个句子,写得少但要求他们写规范,符合英语语言习惯,不知我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呀? 我又想起我女儿一年级时学写语文的日记,第二学期老师就要求每星期写一篇日记。起先老师要求写几句,慢慢地句子多起来,我觉得语文的这种做法也可以在英语教学中尝试一下。周慧娅老师:李老师对修订版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关于写作的教材解读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是个漫长的过程,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教材为我们的写作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过程指导,七(上)直到最后一个单元才要求学生写出完整的篇章。因此,一步一个脚印地指导学生慢慢学会写作,也许是上策。费敏红老师:记得上个月杭州专家吴萍老师带杭州名师曹老师来湖州上过一节课。是七年级Unit2有关介绍family的,曹老师在用This is...介绍家庭成员时,就有意识地用This is my father and this is my mother.This is my sister and this is my sister, too.这样的并列“长句”,对有小学基础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能够接受的,而且老师启发和引导让学生也试着在表达中不止用This is my father.This is my mother.这样的简单句堆砌了。写作指导也融入于平时的新授课,甚至就是第一课时的对话课。很欣赏曹老师的教学睿智处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方忠富老师:同意潘老师的说法。奖励和规范都很重要。奖励是培养兴趣和积极性;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孙广趁老师:这几个学期,我们也一直在做写作方面的探讨,现在发现很多学生到九年级最后了,仍然是达不到我们的写作目标要求,我们在作文批阅过程中也发现很多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我觉得我们英语的起始阶段的写作最重要的首先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写的习惯,如书写习惯、标点的使用等,然后从词到句,记得我们学语文的时候开始都是有组词的,然后是造句,再是看图写句子等,所以我们英语是不是也可以短语入手,再造句,写句子等,只有确保句子会写了,才能开始写语段、写篇章。起始阶段写的习惯的养成真的很重要。另外,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起始阶段模仿写句型结构也很有效。我想在起始阶段也应该培养学生的自我修改、同伴互批、小组分享互阅,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起始阶段写的要求不能一下子太高,在会写句子的基础上,模仿,自主创作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以上的这些写作习惯。李冬梅老师:句子还不会写就写文章就像一个人还不会走就让他跑,能不摔死吗?潘飞梅老师:我看我女儿学习写语文的作文,那是她从每天阅读半小时开始,积累了大量的东西,看得多了写文章是得心应手。起始年级的英语写作教学是不是也要从适量的课外阅读开始。、3、紧扣课文指导学生仿写

陈卫兵老师:《英语(新标准)》教材采用了“题材—功能—结构—任务”的编写体系,着重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教材编排者以24个话题为主线进行教材的编排,每册教材一般有10个或12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三个单元,其中第二单元是阅读课,强调“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同时了解相关的话题内容,学习语法、句型、文章结构,再则,在阅读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依样画葫芦 ,同样也精彩.。鲍金芬老师:最重要的还是在学习兴趣和听课等学习习惯上多花功夫。起始年级的写作个人觉得只要学生能写出完整的句子,表述准确就可以了。应该是模仿阶段!至于行文至美要慢慢来。关键还是教师自己要有指导学生写的意识。费敏红老师:有时学生对课本中篇章会模仿后,再可以转向配套练习中的短文,往往也有一些新意的结构和句子,引导学生学着发现学习和模仿。一个单元作文练习后,我会选择几篇优秀作文打在课堂上用的幻灯片上,作为作文欣赏 文章结尾“By Lei Chao from Class 7” 呵呵,感染力极强哦。朱桂兰老师:七年级的写作练习中,仿写(人称转换、缩写、扩写)、填空式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正确的句式。另外让七年级学生看图写作,最好是合作完成,学生写作的兴趣会大些。当然,引领孩子进行阅读,积累词汇和句子也是有助于他们写作的。许占芬老师:我觉得还可以从孩子”说“这一关入手,作为另一种输出形式,”说“是”写“的准备,”写“是”说“的深化。如果口头随意,那么它的很多语病会带进书面表达。而且作为老师,我个人认为我们要孩子输出什么结构的语言,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自己可以有所侧重地多说这一结构的句子,并鼓励他们模仿。(可根据文本内容和孩子所处的学段 / 水平侧重、加深和反复)。但如何兼顾课堂上说的”积极自由“和”清晰严谨“,是我这个小辈要向各位前辈请教的。吴莎莎老师:仿写吧,仿照课本的3a写,这就要求老师在上3a的阅读时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篇3a文章中哪些方面(用词的丰富,文章框架等等)值得他们在写作时借鉴,并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模仿。简单说就是以读促写。这里的“读”,除了课文,好包括学生平时做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课外阅读材料等等,让学生养成发现和欣赏的文章“美”的习惯,欣赏多了,模仿多了,学生作文自然也就“美”了。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写作才是有水之鱼啊。当然,要鼓励学生去模仿,还要有一些激励手段。比如,学生模仿了好的词汇、句子、文章结构等,可以在作文得分上给予相应的加分。这个Reading for writing我做了10来年了,效果相当不错,建议还是试试。

4、注重学生作文的修改

孙广趁老师:我个人设计了一本英语作文本,已经在我们自己学校做过实验,现在在其它一些学校推广使用中,根据使用过的老师及学生的反馈,效果很不错。我们主要是把“过程、分享、积累、完善”这种理念贯穿在整个写作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修改、同伴互批、小组分享互阅等这个过程,学生在自主、合作、借鉴、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些习惯都是从起始阶段开始培养的,起始阶段应该放慢步伐,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体验写作过程、分享写作成果、积累写作素材、完善写作等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费敏红老师:学生作文批阅后,再选出优秀的几篇在同学们面前赏读,学生会很激动,而且再让其他学生说说优秀作文中哪句特别欣赏或可以学习的,这样学生的作文会进步比较快。特别是七年级,非常管用。陈瑶老师:包括课堂上学生现场作文和教师作文指导的时间也是很少,我们还是要在这方面舍得花时间,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的真正问题所在。我自己讲评试卷的时候会根据试卷的特点做个取舍的。有时候的课就把大半的时间用来进行作文的指导。张丽燕老师:我一般会让学生先用所给的关键词和句型进行扩写,然后挑出错误比较普遍、典型又比较多的作文全班呈现,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通过改别人的错误来纠正自己的。发现还是有些效果的。

5、注重范文的作用

全旭玲老师:建立班级作文册,把学生的范文收集起来。方忠富老师:背诵一些优秀范文确实是一种很好地方法,它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值得大力提倡。

6、注重平时的积累。

潘飞梅老师:我觉得起始年级的写作教学要贯穿于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定出一个写作目标。比如说,学过一个单元,学生应该会写出哪个程度的句子和段落,现在不是提倡“日日清、周周清和月月清”吗,做到每个单元的写作都“清”。不知我说的可有道理?赵福珍老师:记得自己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都要叫我们摘好词,好句,这样对语文写作文提高的效果不错。所以在初二,初三的时候,我也让学生平时积累这些东西,如果他们在英语写作时加以引用这些东西的,就给予大力的表扬或奖励,效果也还不错,有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也蛮快的。

三、及时总结—别样的心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篇优秀的书面表达总是建立在平时刻苦训练的基础之上的。而书面表达的训练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它需要长期的积累,我想倘若每位老师都能从七年级开始抓好学生的写作,并坚持不懈的话,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慢慢写出一手好文章,他们也就不用为写作犯愁了。第一次在这里写总结,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不妥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篇8:起始年级德育工作思考

现象扫描

课例1 (一年级上册第47页) 求剩余部分的减法问题

题意:画面上共有7个向日葵, 摘取了3个, 还剩几个?

学生列式:4+3=7。因为左边有4个, 右边摘取了3个, 共有7个向日葵。

课例2 (一年级上册第58页做一做) 求去掉部分的减法问题

题意:画面上共有7只鹅, 还剩3只, 走了几只?

学生列式:7-4=3。因为7只减去走掉的4只等于剩下的3只。

现象分析

学生混淆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 主观寻找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意识淡薄等是错因所在。教材图中, 主要以“?”的位置来确定信息和问题, 课例1与课例2都是学生在不明确哪是数学信息、哪是数学问题的情况下, 解题时错误地将问题“还剩几个”“走了几只”等数量当信息用, 导致计算方法错误。图中信息与问题不是学生可随意认定的, 也不可能随学生的意愿更改的。信息就是信息, 问题就是问题, 学生怎么将信息与问题混为一谈的呢?

1. 客观因素

教材中要求问题的数量在情境图中清晰可数, 是导致学生不分信息与问题的客观原因。图画问题是以图画形式出现, 图中不光已知的数量可数, 而且要求问题的数量也清晰可数。如课例1中问题是“还剩几个”, 但“剩余部分”画面上却清楚地画着“4个向日葵”。课例2问题是“走了几只”, 但“走掉部分”画面上却清楚地画着“4只鹅”。由于画面中问题的数量清晰可数, 所以学生无法理解到底什么是信息、什么是问题。

2.主观因素

学生缺乏寻找信息问题的意识, 思维定势与负迁移等是导致学生不分信息与问题的主观原因。

如教学“减法问题”时, 由于前面加法图画问题“左边……右边……一共……”的读图思路, 给学生减法问题的读图造成了思维定势与负迁移, 同时学生又不主动思考题中信息是什么、问题是什么, 这种情况下, 学生也按上述加法思路读图, “左边有4个向日葵, 右边摘取了3个向日葵, 一共……”于是就想当然地列出加法算式了。又如课例2“求去掉部分”, 学生受减法含义“去掉几就要减去几”的负迁移, 就按“总数-去掉部分=剩余部分”的数量关系找寻“总数与去掉部分”两个信息进行解答, 导致解题错误。

像这样学生缺乏寻找信息问题意识、思维定势与负迁移等原因混淆信息问题, 导致学生解题错误的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 第一学段应用问题教学中加强图意解读,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确保话语系统的起始教学, 是图画问题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应用问题的基础。

策略探寻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 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收集、观察、比较、筛选有用的信息, 抽象成数学问题, 这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低段图画应用问题如何加强图意解读、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确保话语系统的起始教学呢?下面就此谈一点想法。

1.看清图意, 界定两个概念

在应用问题的教学中, 经常会提到“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两词, 那么“数学信息”“数学问题”为何物呢?数学课中的“数学信息”是指问题情境中告诉我们的有关数学的信息, “数学问题”是指要回答或解释的有关数学的问题。一年级上册第47页“加法问题”图意:左边捉蝴蝶的有4人, 右边捉蛐蛐的有2人, 是图画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图中大括号下面第一次出现的“?”表示问题“一共有几人”就是所要求的“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多设置这样的问题:这幅图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是什么, 要求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以此帮助学生界定概念, 有效解读图中的“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这样坚持不懈地训练, 培养学生自觉界定“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的习惯, 为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埋下伏笔。

2. 借助媒介, 规范有序地表述

低段人教版教材“解决问题”的编排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习资源, 但是由于主题图以静态方式呈现丰富的内容, 这样给学生表述图意, 解读“数学信息”“数学问题”带来一定困难。教学时教师不妨将情境图制作成动画课件, 也可以逐步板贴等, 让学生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 随着课件或板贴的动态演示逐步说出图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画面内容所表达的意思, 引导规范有序地表述“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如课例1的教学, 可以运用课件, 先出示图1, 再出示图2 (如下图) , 随着课件的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说出“数学信息”与“数学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先说出2个信息“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 再说1个问题“还剩几个”。

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 逐一出现信息、问题, 这样就去掉了图中无关的信息, 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与问题, 有利于帮助学生规范有序地表述“信息”和“问题”, 确保学生数学语言系统的完整性。当然, 随着年级的升高, 解决问题中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逐渐复杂, 语句的叙述要求也越来越高。

3. 由图及文, 建立结构模型

建立应用问题的结构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有序看图、读图, 寻找相关联的信息, 提出问题, 并将它以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图画应用问题是文字应用问题的重要基础, 将图画应用问题抽象成文字表述形式:2个数学信息与1个数学问题, 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应用问题结构, 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好由图画问题到文字问题的过渡。

如教学课例1“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时, 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整地说说信息与问题,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跟进板书, 将三句话在黑板上写下来 (如下图) 。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完整地表述信息与问题,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应用问题的一个基本结构 (2个数学信息与1个数学问题) 。

数学信息:一共有7个向日葵, 摘走了3个。

数学问题:还剩几个向日葵?

由“图”及“文”, “图”“文”结合的教学, 让学生在图画问题学习中就对应用题的框架有一个整体感知, 播下了应用问题结构的“种子”, 有利于确保学生数学语言系统的完整性, 也有利于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为今后正式学习文字问题打下基础。

4. 互换信息, 防止思维定势

为了使学生熟练解读图意、收集信息与提出问题, 防止思维定势, 感知“信息”和“问题”的相对性, 教学时可多进行在同一幅图中进行信息与问题转换的训练。

通过变换信息转换问题, 使学生明白:信息与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是可以转换的。适时转换信息与问题, 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读图意、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感知“信息”和“问题”的相对性, 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全面理解加减法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如“求去掉部分的问题”, 它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材中又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 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有一定的困难。互换信息与问题的“题组”训练, 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类问题。

要求学生说说每题的已知信息与问题, 可以是学生自由说、指名说, 待学生正确区分每一题的已知信息与问题后, 组织学生对各题的数量关系展开分析、比较、判断、推理,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审题的重要性。题组训练, 有利于学生把握信息与问题, 确保话语系统的完整性, 也为学生选择合理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打下必要的基础。

5. 口说手演, 理清数量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有层次地表达思考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是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图画问题, 教材中虽然没有编写解题的思路, 但教师教学时还应该注重学生说解题思路的训练。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训练说解题思路时, 可采用口说手演等形式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理解数量关系。如教学“加法问题”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手势操作边口述:如伸出左手———表示捉蝴蝶的有4人, 伸出右手———表示捉蛐蛐的有2人, 然后“左右手合拢”———表示合起来求“一共有几人”, 打手势的同时口述:“左边的4人与右边的2人合起来, 就是一共的人数, 要用加法计算。”实际上, 学生说理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分析解题思路的过程。口说手演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问题的突出方面或关键因素,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解题思路, 强化数量关系, 也有利于确保学生数学话语系统的完整性。

上一篇:呼石化项目部2011年党群工作总结下一篇:信息系统检测评估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