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2024-04-26

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共12篇)

篇1: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思考题

1、三个人平均分一包糖,每人吃了6块以后,三人剩下的总数与每人开始分得一样多。这包糖原来有多少块?

2、快车从甲站到乙站要行10小时,慢车从乙站到甲站要行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6小时后相遇。相遇时两列车各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3、有同样大小的红、黑、白玻璃球共73个,按1个红球、2 个黑球、3个白球的顺序排列着。三种颜色的玻璃球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第68个玻璃球应该是什么颜色的玻璃球?

4、把15/75的分子加上3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几?如果把15/75 的分母减去25,要使原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应减去几?

5、有一个长方体,长70厘米,宽50厘米,高45厘米,如果要切成同样大的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的棱长最长可以是多少?

6、一个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14,如果分母加上4,则可以约分成1/3原分数是多少?

7、把一个分数约分,用2约了两次,用3约了一次,得7/9,原来这个分数是多少?

8、甲,乙、丙、丁四人,每隔不同天数到少年宫一次,甲2天一次,乙3天一次,丙4天一次,丁5天一次,这四人是星期三在少年宫相逢的,至少要过多少天四人才能在少年宫再相逢?相逢时是星期几 ?

9、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加上1,可以约分得4/5,如果分子减去1,可以约分得2/3,这个分数是多少?

10、一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和是64,约分后是5/11,这个分数是多少?

11、一个假分数的分子是55,把它化成带分数后,整数部分、分子、分母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求这个带分数?

篇2: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循环节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小数的循环节。例如,5.33…的循环节是3,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写循环小数时,可以只写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数字黑洞

数字黑洞是指自然数经过某种数学运算之后陷入了一种循环的境况。例如,任意选四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用大数减去小数。用所得结果的四位数重复上述过程,最多七步,比得6174。即:7641-1467=6174。仿佛掉进了黑洞,永远出不来。

方程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史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倡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方田章

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著名《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书中说:“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其中“方田”是指长方形田地,“广”和“从”是指长和宽,也就是说:长方形面积=长乘宽。还说:“圭田术曰,半广以乘正从。”就是说: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相补原理

篇3: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基于小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教材包含“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部分内容。

“数与代数”包括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第二单元“小数除法”、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一共三个单元的内容。第一、二单元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第四单元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 包含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形与几何”包括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 通过丰富的数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能够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 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 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 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统计与概率”部分, 教材安排了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 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中位数各自的统计意义、特征和适用范围;进一步体会统计和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 教材先是结合小数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然后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字编码的数学思想方法, 体会数字的有规律排列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 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及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对教材的理解

1. 本册教材的知识结构。

2. 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本册教材每个单元都由“主题图—例题—做一做—课后练习”四部分组成, 其中“主题图”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例题”以人物对话展开, 增强了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索性。“做一做”的内容便于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有利于检验学生对于知识掌握的情况。“课后练习”的弹性设计, 既注意教材的普遍适应性, 又为学生提供了有差异发展的可能性。

3. 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仍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算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另外, 教材还突出了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1) 改进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编排, 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除法, 这两部分的计算教学, 知识容量大, 具体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 所以它们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内容, 也是难点内容。教材在编排上与以往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 生活情景出现在计算教学中。这也突现出计算教学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吗?这是困扰许多教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计算教学比较枯燥, 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 不容易掌握。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 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 但熟悉的生活情景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 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教材第一单元例1的教学。学生结合这一情景, 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对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的, 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景, 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有了情景, 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 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景中, 才会引发学生积极地思考, 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 计算教学的情景不是随便乱用, 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景, 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 或者情景的数学价值不大, 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所以计算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 是有生活价值的。一个好的计算情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第二个问题: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如何统一。

在计算教学中, 如何做到既体现算法多样化, 又实现算法的优化, 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种种计算教学案例表明,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追求的目的, 它的实质是通过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策略, 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 在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有效学习活动中开发创新潜能;而其目的是通过交流, 寻求最简捷、最容易、最适合的算法,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做到“多中选优, 择优而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 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 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是一对矛盾, 只有二者和谐统一, 才能从“量”和“质”两个层面发展学生的思维。一般情况下, 计算总有一个最基本的算法。在算法多样化的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比较、评价, 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算法。

(2) 改进简易方程的教学安排, 加强了探索性和开放性,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册教材的简易方程单元是小学阶段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变化, 但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等式的基本性质为解方程的依据, 生动直观地呈现解方程的原理。小学阶段教学解简易方程, 方程变形的主要依据是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样的教学利用了学生的已有知识, 因而更易于理解, 但是却不易于中学的教学衔接, 到中学还需要重新学习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理解方程。正因为这个缘故, 教材引入了等式的基本性质, 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我们要在教学时因势利导强化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使学生知道它的优点:不仅可以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而且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 调整简易方程单元的教学内容, 突现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的优势。

本册教材暂不出现形如a-x=b和a÷x=b的简易方程。也就是以往我们求“减数、除数”的方程, 因为它们不利于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三、对教学过程的实施建议

1. 教学建议。

(1) 学生探索出的性质、法则、规律等应及时总结, 并最好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加以记忆。

(2)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小精灵”等提示语。

(3) 对“数学广角”、“实践活动”等教学内容要突出其数学性, 不要只顾及表面活动等而忽略了本质。

(4) 重视与以往教材变化的地方, 多用心思及时改变我们的教学。同时, 对前几册本套教材的已学知识, 学生掌握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

2. 评价建议。

(1)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 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 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2) 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利用“推迟判断”的方法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 给“学困生”二次答卷的机会, 让他们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

(3)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并尝试解决;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等。

(4) 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如: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作业分析。

(5) 评价结果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以定性描述为主。

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实践活动材料。如教学观察物体这一单元, 教师可以利用书后的方格纸组织学生参与从某个方位观察物体成像的设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日常教学中,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最为广泛, 但是在应用过程中, 教师要选对时机。

(3) 课外活动小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 体验设计图书序号、学生序号等, 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4: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一、让实践与综合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起点

实践与综合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课堂内围绕着问题情景进行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操作型、模拟型等形式。 首先,操作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直观化的一种形式。

这种活动能很好地把学生手和脑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如在教学“花边设计比赛”时,让学生通过收集欣赏、设计制作、展示交流等大量的具体活动,使学生所学的平移旋转知识得到具体的应用。在教学“设计长方体的包装方案”时,通过动手摆一摆,算一算、议一议,最后得出最佳方案。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数学知识,不仅对知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其次,模拟型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有数学价值的模拟情景中进行操作,以感悟体验主动获取新知,同时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生活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将“处理”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景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和经验,主动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如运用统计图表分析气温增减变化情况。这些模拟性实际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灵活,可以是个别片段,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既可以安排在某一阶段,也可以单独设计为生活实践课。

二、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的舞台

实践与综合内容不只限于教室,有时需要我们将活动空间延伸到校园中。校园实践活动主要有测量型、体验型、调查型等形式,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况:首先,课堂难以描述解释的数学概念,通过校园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如较大单位千米、平方千米、公倾的认识等。以公顷概念的建立为例,可以先让学生到校园去走一走,知道一米约有两步,再让学生用步测的方法知道“100米有多长”,再看“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有多大”从而估计操场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感受“1公顷多大”,最后进行实地测量验证。还可以让学生用目测的方法估计学校面积有多少公顷。

其次,帮助学生确立方向感,形成空间表象,到校园环境中亲身感受效果更好。如在“方向和位置”教学中,让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组织学生到“海棠广场”郊游后让学生通过回忆,画出郊游路线,促进学生形成方向与位置的感受。

第三,调查校园中可利用的实践活动教学资源。一是财产资源,如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占地面积、水电费数据等等;二是生命资源,如学生成长数据、睡眠时间、运动时间等,让学生用调查数据了解自己的成长,还可以让学生调查统计全校学生的上网时间、学习时间等,用数据分析同学们的学习习惯;三是活动数据资源,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许多如星月杯作文竞赛、星月杯计算比赛、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数据(比赛项目、参与人数、获奖人数等),学生通过调查整理利用分析数据来思考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校园实践活动比提炼出来的“纯”数字问题更具综合性、开放性、体验性和挑战性。因为校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非常熟悉校园环境,学生在校园实践活动中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生活经验,在生活情景中容易切身感受到数学的优越性以及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懂得数学的真正价值。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加强校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三、让实践与综合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天地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应用于生活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把数学经验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教师应创设条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加强校外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在社会情景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校外实践活动形式比较广泛,主要包括制作型、调查型、测量型和课题型实践活动等几种形式。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或长方体属于制作型实践活动。教学“一年吃掉多少森林”,可以进行测量型实践活动,先让他们测量和计算10双一次性筷子的体积,再计算14亿双筷子的体积。让他们知道每年要浪费掉多少木材,相当于吃掉多少森林。学习体积单位后,可让学生估计教室、教学大楼、学校水池等的体积。

篇5:小学五年级数学周记

题目“123456789×( )+( )=98765432”,老师一写在黑板上,我就开始琢磨起来。天哪,这道题也太复杂了吧,光这么长的数字就看得人头晕,要是一个个去试,该算到什么时候呀?我没看错吧!是坐以待毙,还是迎难而上?我环视了一下四周,见大家都在忙活着,我总不能闲着吧?我的脑筋开始高速运转起来。

我先用复杂的方法来破解。于是,我就开始仔细地思考,什么数与9乘等于最后一位有“1”呢?“啊!我想到了是 “9”,9乘9不就等于81吗?最后一位就是“1”。这么简单!是我聪明过人吧。终于让我想到了,我兴奋地快要哭了,下面应该是……正当我思路开阔、灵感迸发时,被广播操的音乐给打乱了思绪,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我的心里就像蒙了一片荒漠,什么也记不得了。“唉!煮熟的天鹅又给飞走了。”我伤心地感叹道。可我不死心,在位置上拼命地思考着,可就算我抓破头破,还是理不出头绪来。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于是,我决定豁出这张脸皮去请教别人。我来到了大名鼎鼎的邵月辉那里。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是,原来他也深陷这道题当中,正在与别人讨论着呢。我就上前与他们一起讨论了起来。邵月辉似乎信心不足,低声地说:“我觉得第一个括号里应该填1,第二个括号里用987654321减123456789的差就行了吗?”我拍了拍后脑勺,尖叫道:“对呀!我真是糊涂呀”!可我又冷静地想了想,这题括号那么小,不可能填像糖葫芦似的那么多数字。肯定没这么简单!可该怎么算呢?我们又犯难了?

经过再次几乎是吵架般的激烈的争论,我们终于明白了,其实本来那么简单的题目被我们自己弄得复杂了。就是用987654321除以123456789等于8余9。这不是二年级就学过的有余数的除法吗?不过被简单地调了个个。现在大家都明白了,谜底是:123456789×8+9=987654321。我的心里就像拨开云雾见到了春天。放学以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遍,与我的思考纹丝合缝,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呀!

篇6: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

今天,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了一道数学题:王老师有196元,要买39元一本的词典,可以买多少本?还剩多少钱?老师说:“请你们先算一下。”我在演算本上算了起来:196÷39=4还余40元,并踊跃的举起了手,但老师提问了我们班的一位男同学请他上台为我们列竖式,结果和我做的一样,我暗自庆幸自己也做对了,可那个男同学刚一转身,我们班就有几位同学发言了:“错了,错了!”数学老师请了其中一位男同学上台又写了一个竖式,和前面的同学截然不同他的结果是196÷39=5还余一元。我心里想为什么会这样呢?于是带着自己的疑惑举起了手。老师提了我,我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算。”老师听了直截了当的告诉了我他的方法:“你看,我们先列一个竖式,要先把39看作和他接近的整十数40,再把196看作200,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200里面有五个40,那大约就可以买5本,所以你算得可以买4本还余40元是错误的。”我又接着问:“那他应该怎么算呢。”老师说:“刚才我们算的200里又5个40,商是5,但是我们再反过来算一算,实际上他还余一,所以我们要写出余数符号,并在他后面写上一,一定要写上单位。”我弄懂了这道题,回家兴奋的向妈妈诉说了这件事情。妈妈说:“有不会的题是该多问,在家里每次奶奶给你讲完你才恍然大悟,觉得很简单,可是你做题时怎么没想到呢?”我听了为我自己的行为而后悔,后悔没有深入的去理解题的意识,不过我也很高兴毕竟我破解了一道问题。

破解问题真开心。同学们,你们一定要学会找出学习中的`乐趣啊!

篇7: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本课时基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问题解决的环节设计上,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直观帮助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为后面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解决问题积累一定的方法和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习题卡片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下面大家来做几道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1、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怎样进行通分?

2、先计算,再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

揭题: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乐乐留给我们的问题。(板书课题)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3。

1、阅读与理解,明确题意。

师:同学们,你从这道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填写信息卡)

乐乐喝了次牛奶。

第一次:一杯纯牛奶,喝了()杯。

第二次:兑满热水,又喝了()杯。

问题: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分析题意,画图解决问题。

(1)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要想求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就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乐乐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师:乐乐第一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

生:能,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也就是喝了杯。

师: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能直接求出来吗?(不能)

师:同学们发现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了吗?

生:发现了,关键就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2)画图表示关键问题之间的关系。

①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图。

师:下面我们用画图的方法来找出解决这道题的关键,也就是表示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

②画图理解并汇报。

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

加满水,水是杯,纯牛奶还是杯。

又喝了杯,这杯里,一半是纯牛奶,一半是水。

(画图提示:用一个长方形代表杯子,涂色部分代表纯牛奶或纯牛奶和水的混合物)

预设

生1:第一次喝了杯纯牛奶,还剩杯纯牛奶。

生2:加满水,纯牛奶只有原来的杯。

生3:又喝了加满水后的,也就是把杯纯牛奶再平均分成2份,喝的纯牛奶就是其中的1份。

师:把平均分成2份,可以把化成,其中的1份就是。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是杯。

(3)解决问题。

师:知道了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那么两次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杯+杯=杯

师:乐乐一共喝了多少杯水?

生:乐乐第二次喝的纯牛奶是杯,水也是-=(杯)。

3、回顾反思,明确解题方法。

师: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步骤应用了什么知识?

生:关键是求出乐乐第二次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关键步骤应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精心设计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层层剖析,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引导学生画图,直观地理解和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东东有一瓶水,上午喝了一半,加满了水,下午又喝了一半。东东一共喝了多少瓶水?

2、小明的半瓶墨水用了一半,还剩多少?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0页3、4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第一次喝(杯)+第二次喝(杯)=两次一共喝(杯)

杯+杯=?

篇8:小学五年级数学思考题

一、分析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

1.教材方面的问题

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及新的教学大纲颁布以来,新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比较新颖,结构也比较多样,而应用题的内容就分散地分布在各章各节中,教师教授起来就比较困难,不能集中授课,也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2.教师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大部分仍以国立小学为主,而这些学校中的老师大多是通过政府机构编制上岗的教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但是教授课程的方式就显得比较传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下新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课程目标,使得他们的教学策略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

3.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固有的思想观念,认为应用题很难, 学不会,有些学生甚至干脆放弃了应用题的学习,这种消极的学习态度非常不利于理解和掌握应用题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会形成恶性循环。

二、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新型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措施

(1)制订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策略,在应用题的设计和编写中,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并引导他们想出解答应用题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长8米,宽7米,高3.5米,扣除门窗、黑板的面积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费。粉刷一个教室需要多少钱?”这道题中,以我们学校教室为情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学会找出不同类型应用题中相同或相似的解题思路或方法,因为有些题只是换了一个情景或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在“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到乙地计划行驶7小时。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行驶10千米,实际几小时到达?”这道题和“小红从家回校上课,如果每分钟走50米,12分钟回到学校,如果每分钟多走10米,提前几分钟可以回到学校?”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贯通之处,找到解答此类应用题的窍门。

(3)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有些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步骤并不只有一种,可能也不是老师所讲的那一种答案就是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例如,在“商店里卖出两筐柑橘,第一筐重26千克,第二筐重29千克,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9元钱,平均每千克柑橘多少元? (用两种方法解)”这道题中,就提示有两种解题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换一种角度想问题,就能找到更容易理解,更简便的方法,也会使学生的印象加深,达到令学生和教师都满意的结果。

2.提高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的对策建议

(1)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在应用题的教学策略上,要学会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尽可能地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很想去学习应用题,指导他们自己思考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2)教师要在讲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掌握这一类型题的核心,并围绕着解题的核心来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也要抓住问题的核心和要点,这样学生才能快速地掌握这一类型题的解题方法, 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3)教师要学会设计比较开放和新颖的应用题,通过多种情境的应用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的应用题,如一些调查类,或一些实际操作的制作类应用题等,并通过分组、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进步。

总体来说,教师在教授应用题的过程中,要以小学五年级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地位来指导自己制订合适的教学策略,认真分析目前应用题教学的现实情况,与时俱进,逐步改善传统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并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能让学生和教师共同进步,让新课程的改革进程加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和要求。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一直是学生比较重视,也是比较难掌握的知识和内容,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程中,应用题更是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部分内容的教授,设计出新的应用题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效率。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的应用题课程进行细致分析,探讨大多数学生接受的教学策略,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篇9: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的改进

关键词: 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策略;改进

一、前言

在小学五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没有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那么,教学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教学效果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造和谐气氛,合理设置情景

1、设置生活情景。数学是一门运用性的学科,所以数学技能的掌握,其最终目的是将有关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解决生活之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数学的这一个特点,教师应将数学知识多与生活相联系,并创设出合理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和数学的紧密关系,借助生活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数学,融入数学学习之中。所以对待某些内容的学习,可以适当的变换为生活之中的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有关知识。例如:小明家买了3吨煤,小明的妈妈打算将这3吨煤作为一个季度的燃料,那么每一个月可以用多少煤?每一个月的用煤量是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学生会觉得这样的一个题目非常有亲近感,学生也能够在解答这个题目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应用题的解答能力。

2、设置探究情景。数学是与生活相联系的,同时数学也是一门具有探究性质的学科。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和对有关数学知识的探究,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所以,教师要合理设置一些探究情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有关的探究,并帮助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例如:教师问:1+1=?;3+5=?4-2=?;6-2=?1+2=?;5+6=?学生答:1+1=2;3+5=8。4-2=2;6-2=4。1+2=3;5+6=11。教师问:大家有没有发现:2、8是偶数;2、4也是偶数;3、11是奇数。而等式中的相加减项是奇数还是偶数?通过这样的对比大家有没有什么发现?学生答: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奇数、偶数之间的相加减的一定的规律。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自己进行探究,还会发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就这样,学生在其中不仅获得了知识,同时学生也通过总结发现了规律,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对数学学习兴趣增加的同时,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多设置有关的教学情景,并加之合理的引导,学生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一定能够提升。

三、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1、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了发展。

2、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1、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讲,学生在座位上毫无兴趣的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接触的事物,教师讲得再生动,学生想象不出来,也产生不了兴趣。多媒体教学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数学原理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以多彩的画面、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有效性。

2、利用多媒体,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数学这门学科有些抽象,如果单靠枯燥的讲解,有些问题即使教师说破嘴皮,学生也不一定能够理解,而且很难在脑海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使用电教化手段,教师借助形象化的画面进行讲解,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扎实掌握课程重点、难点问题。

3、利用多媒体,活跃课程气氛。课程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课堂气氛越活跃,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就越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越高。多媒体教学生动活泼,改变了以往课程上的严肃、沉闷的气氛,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喜欢上数学课,喜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程有效性大幅度提升。

五、巧设练习,加强巩固练习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必要环节,在练习之中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应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據学生的能力水平,注重题目难度的梯度性和多样性,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高指导的针对性,然后通过题目的反馈再进行学生知识运用盲点的补充教学,课堂效率将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五年级教学过程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选择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亚珍.《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学》[J].现代

教育科学,2011(04)

[2] 李小英.《如何使数学教学焕发生命的活

力》[J].小学教学研究,2011(26)

[3] 张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J].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5)

[4] 刘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素质教育》

篇10: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

故事里说:有一个猪妈妈带着三个猪宝宝去买花。一枝花20元,猪妈妈要买60支花。于是,猪妈妈问三个猪宝宝:“我们要买60支花,20元一支,那一共要多少元?”最大的`猪宝宝说:“20乘60等于1200元,所以要花1200元!”第二个猪宝宝说: “不对!不对!是二个十乘六个十等于十二个十,就是1200元!”最小的猪宝宝接着说:“我想,你们两个都是对的,只是说法不同,其实都一样。”“没错!”猪妈妈赞扬道。

到了绑花时间了,最小的猪宝宝抢先问:“现在要帮花了,12支花绑在一起,可以绑多少束?”猪妈妈没出声,大家只能摇头说不会了。过了一会,最大的猪宝宝叫道:“1200除以12等于100,所以可以绑100束花。”

“虽然我们绑完了,可是我们还要送花给20个老爷爷,每个老爷爷分几束呢?”猪宝宝们说。过了30分钟,猪宝宝们才说:“哦!我们知道了,10020=5,所以每个老爷爷分5束!”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 篇2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作业。突然,哥哥走过来,对我说:“晓炜,我出一道题考考你,题目是: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后,大概有多少厚?”“还不到一分米吧!”我脱口而出。哥哥说:“错!你还是用计算器算算吧!”于是,我便按起计算器来。“啊!最后的得数竟是107374.1824米,比高楼大厦还高出好几百倍呢!”我看着眼前的“天文数字”吓了一跳。

哥哥说:“其实这种例子还有许多,比如:面团对折一次就拉出2根面,再对折一次就是4根面,对折三次就是8根……每拉一次,拉出根数就是上一次的两倍,如果这样对拉拉10次,就会有2×2×2×2×2×2×2×2×2×2=1024根了!”

看着哥哥那得意洋洋的`样子,我想:这么小的数据,竟然能算出这么大的数字来,这真是不可思议啊!数学真是无奇不有,无所不在。我以后不但要学课本的数学,还要学好生活中的数学。不然又要被哥哥的难题给难住了。

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 篇3

数学无处不在,身边就有许许多多的数学,数学是不可缺少的`,不然会给生活带来种种的不便,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数学,探索数学。

圆柱,我们随处可见,月饼盒、茶叶罐、药盒的底面不都是圆吗?不过它们整体叫做圆柱。拿起这些圆柱体你也许会想,为什么要把底面作成圆的呢?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正方形呢?原先我也这样置疑过,不过现在我可以帮你解决哦!

你用同样的材料各做一个长方体、立方体和圆柱体时再来计算体积,这是我们就会发现,圆柱体的体积最大,立方体的体积第二而长方体最小。这时我懂了,为了节省材料,就把这些盒子作成圆的,这样还使体积扩大。

篇11: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本节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要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设计过程中关注以下两点:

1.回顾整理,构建知识网。

小数乘、除法的复习分为两部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这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全面的结构图,既培养了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脉络。

2.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在第一部分中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根据小数乘、除法和整数乘、除法在计算方法上的内在联系,可以把整数乘、除法与相应的小数乘、除法对比复习。然后在小组内合作整理相关知识,把这部分内容梳理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应用小数乘、除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通过练习巩固这部分的知识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同学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复习。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复习小数的乘、除法。(板书课题:小数的乘、除法)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师:我们先回顾一下学过的知识,打开教材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内容,想一想,第一、三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小数乘、除法的哪些知识?(生以小组形式交流、讨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师指导并归纳,将总结写在黑板上)

小组合作:交流以下几个问题: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3.怎样验算小数乘法?

4.小数乘法的估算要注意些什么?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5.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哪些内容最容易出错?

小组合作进行归纳,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让学生回顾小数乘、除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系统地了解,在总结的过程中,学生既梳理了小数乘、除法的内容,又为下面的练习做好了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小数乘法。

1.小数乘整数。

(1)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如:1.5×3表示1.5的3倍是多少或3个1.5的和的简便运算。

(2)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

(1)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2)计算方法:先把小数看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4)规律: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5)完成教材113页1题(1)中关于小数乘法部分的习题。

3.小数乘法的验算。

(1)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重新计算一遍,看两次的结果是否相同。

(2)完成教材115页2题中的三道乘法算式,要求验算。

(3)计算钱数时,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4.积的近似数。

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四舍五入法;(2)进一法;(3)去尾法。

5.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2)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性质:a-b-c=a-(b+c)

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除法性质:a÷b÷c=a÷(b×c)

(3)完成教材115页3题。

6.解决问题。(估算)

(1)小数乘法的估算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①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

②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数要接近于原数。

如:0.49×2.8≈0.5×3=1.5这些数与原数比较接近,计算就变得非常简便了。

(2)小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①小数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二、复习小数除法。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如:0.6÷0.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0.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0.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小数除以整数,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如果有余数,要添0继续除。

3.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4.完成教材113页1题(1)中关于小数除法部分的习题。

5.求商的近似数。

(1)在实际应用中,小数除法所得的商也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

(2)完成教材116页5题。

6.除法中的变化规律。

(1)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2)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也随着扩大。

篇12: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案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位置”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是应学段目标“探索一些图形的位置关系,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要求而设计编排的。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在具体情境中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知道在平面图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

备内容

位置 位置(1课时) 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方法;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行与列的意义,理解数对的意义,掌握数对的书写格式。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3.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1.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2.经历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体会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位置关系的学习与生活情境紧密联系起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备重难点

重点

1.明确行与列的意义,掌握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准确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难点

1.正确使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上一篇:糖尿病护理小组职责下一篇:龙明辅导班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