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2024-04-14

对保险监管的认识(精选8篇)

篇1: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人寿保险也是人身保险的一种 人身保险“(personal insurance)泼斯弄因受润丝

内生存或死亡,由保险人根据契约规定给付保险金的一种保险。

健康保险:是以非意外伤害而由被保险人本身疾病导致的伤残、死亡为保险条件的保险。

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如养老年金保险。

死亡保险:以保险期限内被保险人死亡为保险条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件,由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如简易人身险。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意识的增强1进社会安定。

2、俗话说的好,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中无法避免疾病、年迈和死亡,人身保险可以起到有备无患的作用,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都可以提供各种保障,解决经济上的困难,解除后顾之忧,使人民安居乐业。3保险的潜力很大,将分散的、小额的保险费积少成多,并利用寿险资金长期性的特点加以充分运用,使一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生产基金,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被保险人

篇2: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内江市隆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朱红霞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与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特殊产品。食品安全无小事,它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即体现时代的要求,也顺应人民的意愿。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到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养殖、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和诸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县的情况看,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腹部,幅员面积794平方公里,总人口76.6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9.87万人。辖18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65个行政村和44个社区。食品是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现有食品生产企业8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家,食品批发零售企业共1852家,大、中型餐饮企业、学校69家。2006年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14.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1.6%。根据2004年9月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职能,即:“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食品安全监管各主要环节由质监、工商、卫生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实施。

作为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局如何找准工作定位,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难度大,责任重。下面就基层食品监督管理工作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充分领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三句话”职能

吴仪副总理强调过:“相对于各部门的食品监督管理职能来说,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能具有宏观性、综合性。”这充分说明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其他部门的食品安全具体监管职能不同。本人理解,“三句话”职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就是通过制定方案、确定目标、部门协调、检查指导、督察督办等途径,推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所谓综合监督,就是要求发挥“抓手”作用,通过综合现有的监督资源和力量,把分散的监管集中起来,把具体的监管统一起来,达成上下左右之间的整合和一致,使监管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监管体系。所谓组织协调,就是要为有关监管部门搞好服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理顺工作关系,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制度,合理调配力量,适时组织联动,发挥和保护好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所谓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的查处,就是要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后,及时牵头组织协调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开展调查、鉴定和处理。

总之食品药监部门按照工作职能,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当好政府的“抓手”,就是为各部门服务,在服务中协调,在协调中综合,在综合中提高,在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以及依法对重大事故查处等方面,发挥好“抓手”的作用,树立起“抓手”的权威。这就要求我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正确理顺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的关系,做到协作而不揽权,加强而不错位,到位而不越位,代表而不代替。

二、加强学习,为履行好食品监管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干部,要想开展好工作,就应该加强学习,应熟练掌握《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动物检疫法》

等法律法规,卫生监管指标和产品质量标准,根据法律法规明确监管主体、划清责任,避免在工作中言之无序或信口雌黄。要虚心向有关职能部门请教食品监管工作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技巧,充分运用于巡查、督查工作中,及时发现食品安全存在的隐患和存在的问题。只有情况熟悉,业务精通,方法得当,全面掌握食品监管知识,在工作中占据主动性,才能赢得各职能部门和相对管理人的尊重,组织协调工作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当好政府的“抓手”,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工作,而食品药监部门从某个层面讲是代表政府行使综合协调监管职责,尤其今年以来,国内外对我国的食品等产品安全问题反映强烈,实事求是的讲,在这些问题当中确有部分产品质量不佳,但一些媒体恶意炒作,扩大了负面影响,破坏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声誉;另一方面,我国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有法律11部,比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药品管理法;有行政法规22部,比如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产品安全存在各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现行法律、行政法规执行不够好,对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处罚不到位,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得力。在此背景下,2007年7月25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特别规定》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将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负总责,而食品药监部门作为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的“抓手”,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将食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二 是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坚持齐抓共管,强化监督检查,使食品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三是要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着力强化对重点品种、重点地区和重点环节的监管;四是要紧紧围绕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五是要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群众监督网、监管责任网建设,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六是要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做好应急演练和宣传工作,逐步形成全社会食品安全快速预警与反应体系;七是要进一步规范食品安全信息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八是要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企业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

《特别规定》的出台,表明我国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决心和态度,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提供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更有力的制度保障,把食品安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上是我对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粗浅认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地学习,实实在在的抓好这项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篇3: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一、我国保险监管及《保险法》的发展

1. 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

我国保险监管主要经历了4个阶段:

(1) 1949-1985年。这期间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 我国保险业政企合一, 保险监管职能并不明显。

(2) 1985-1995年。1985年3月3日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中明确指出:“国家保险管理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 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 监管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从1986年开始相继成立了新疆兵团、深圳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在机构体系上打破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垄断的格局, 标志着保险市场竞争的出现。

(3) 1995-1998年。199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专门行使保险监管职能的保险司, 加强保险监管的机构建设。同年10月1日, 《保险法》颁布实施, 从此中国保险业与保险监管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

(4) 1998年至今。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 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 要求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在国务院精简机构的同时, 于1998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了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监会是“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是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 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 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保险市场”。我国保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 我国《保险法》的发展

我国保险法颁布及两次修改历程:

(1) 1995年6月3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 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险基本法。《保险法》实施后, 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了严格监管, 我国保险市场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2) 2002年10月, 针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对保险业的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改, 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这是《保险法》的第一次修改。

(3) 2004年10月, 中国保监会与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保险法第二次修改准备工作, 2005年底形成了保险法修订草案建议稿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此后, 国务院法制办组织听取各方意见, 修改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修订草案) 》。2008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修订草案) 》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 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2月28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并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新《保险法》的全面修订, 共涉及原《保险法》中的145个条款, 新增48条, 删除19条, 修订126条, 使保险法从原来的158条增加到187条。与原法相比, 新《保险法》在保险合同法律规范、保险行业基本制度、保险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完善, 解决了新型市场主体无法可依、保险业务范围规定过窄、保险资金运用制度不合理、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授权不充分等问题, 对一些违法行为进一步明确了法律责任, 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这次新《保险法》的修订, 对于完善我国保险法制、改善保险业经营环境、促进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原《保险法》下保险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一) 偿付能力监管的问题

保险监管机构对保险业监管的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利益, 因此必须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监管, 以免有些不负责的经营者收取保费后随意投资, 导致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 无法履行保险合同义务, 使保单持有人利益受损。偿付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 资本金不足。目前, 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 导致保险公司资本金明显偏小, 从而使我国保险业抵御风险能力不足, 一旦出现不良状况, 很容易造成整个保险业的危机。随着外资保险业务规模和机构迅猛扩张, 相应的资本金压力也随之加大, 造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第二, 经营策略。保险公司如果急于扩大市场份额, 以低费率、宽承保来吸引客户, 就会导致大量地利差损 (1) 、费差损 (2) , 造成赔付率高、经营风险过大, 从而使保险公司亏损, 以至于偿付能力不足。第三, 资产与负债相匹配。保险公司在安排资金投资时, 需要与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的期限相匹配。如果匹配不好, 公司的流动资金不足, 就会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2. 保险监管透明度较低

《保险法》立法宗旨是明确保险活动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加强对被保险人利益保护。但被保险人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信息, 即对所要购买的险种适合与否、价格是否合理以及保险人的状况都无法确定。保险监管透明度低主要表现在:第一, 保险产品审批情况不对外公布, 保险产品是否合法难以了解。第二, 保险公司被举报投诉的情况不对外公布, 保险公司服务水平优劣难以衡量。第三, 保险公司经营和处罚情况不对外公布, 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情况难以判断。第四, 没有正规的信息披露渠道, 社会公众无法及时、准确、完整地从权威、中立的机构获得关于公司、产品和市场情况的重要信息。第五, 监管部门工作制度不够透明, 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对法律指定过程的参与程度不高, 增加了监管成本和市场主体的经营成本。

3. 保险自律组织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保险行业自律的目的在于使同行业经营有章可循, 加强行业内部协作关系, 防止保险市场不正当竞争, 它是国家对保险业监管的重要补充手段。目前, 我国已初步形成保险行业协会自律体系, 但各地行业公会的建立及其作用发挥仍严重滞后, 造成我国现行监管体系及其监管实施机制的缺陷, 进而使保险监管部门使用宏观手段对微观层面进行监管, 导致如风险防范, 偿付能力及资产负债比率监控, 建立保险风险的预警、评价、监控系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三、新《保险法》对我国保险监管的完善

1. 新《保险法》对偿付能力监管的完善

2008年以来, 一些保险公司在银保渠道销售过多的投资型产品, 对资金损耗过多。截止2008年7月, 已有12家保险公司面临偿付能力不足的风险。中国人寿总裁杨超在2009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内保险业面临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加大、偿付能力下行、增幅降低的现象, 这对保险业是严峻的考验。保监会针对各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不足, 近两年来批准部分保险公司增加资本金 (见表1) , 从根本上来缓解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

资料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针对保监会以上措施, 新《保险法》也通过增加资本金的规定, 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加大了监管力度。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 原《保险法》中只对偿付能力监管作了原则性规定, 鉴于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为了有效限制金融杠杆效应, 新《保险法》对这方面内容进行强化和完善。新《保险法》第139条明确规定:对偿付能力不足的保险公司,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 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或者经营费用规模;限制资金运用的形式或者比例;限制增设分支机构;责令拍卖不良资产、转让保险业务;限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等监管措施。此外, 新《保险法》第145条对于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的保险公司, 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依法对该保险公司实行接管。由此可见, 新《保险法》规范了最低偿付能力标准, 加大了偿付能力监管惩罚措施的力度。新《保险法》的以上修改, 不但满足了保险公司安全稳定和持续经营的需要, 而且帮助被保险人监督管理保险公司, 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2. 新《保险法》中会计监督提高了保险监管的透明度

会计监督在新《保险法》中体现了重要作用, 会计在管理经济中之所以重要, 是由会计本身具有的功能决定的。新《保险法》对财务会计相关规则作了大幅度的修订, 其中包括新增法条6项、新修改法条5项和保持原有财务会计相关法条3项。新《保险法》中会计监督能够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会计监督, 能够约束保险当事人的行为, 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出现, 充分保障投资人、投保人和被投保人的知情权, 保证保险市场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新《保险法》增加的第110条规定,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 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保险产品经营情况等重大事项。新增的这条规定将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提高保险监管的透明度。同时新《保险法》第86条规定,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 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和数据。财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记录保险业务事项,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和重大遗漏。会计监督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 将在新《保险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监督工具作用。

3. 新《保险法》加强保险行业自律管理

行业自律是保险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行业自律是当今各国加强监管的趋势。新《保险法》在“附则”部分对于保险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和性质、会员制度等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新《保险法》第182条指出, 保险公司应当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机构可以加入保险行业协会。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业的自律性组织, 是社会团体法人。这从根本上加强了行业内部协作关系, 重视保险自律组织的作用, 给保险市场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对于促进保险行业协会的发展, 增强其发挥行业自律与服务功能, 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S].2009.

[2]张芙蓉, 张晓莹.顺应时代变化, 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就《保险法》修订访中国保监会法规部主任杨华[J].中国金融, 2009 (6) .

[3]许闲, 侯旭华.新《保险法》下会计将发挥更重要的监督工具作用[J].中国金融, 2009 (6) .

[4]赵怡原.提升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掀“增资潮”[N].每日经济新闻, 2009-05-22.

[5]林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保险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篇4: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关键词:保险监管;偿付能力;美国经验

中图分类号:F8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4-0067-02

一、美国偿付能力监管及其经验

美国保险监管一直努力将保险公司的偿付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其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实行的是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制度。期间,一些州既不考虑保险公司的经营业务,也不考虑其经营规模,只订立一个最低的资本额。这一额度由立法者主观制定,通常50-600万美元,并时有修正。由于初期,保险公司数量不多,投资策略保守,投资管理严格,很少有保险公司因投资失败而破产,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制度此时并未受到冲击。随着保险公司业务规模不断增大,其所承担风险的绝对值也增大。为维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其资本加盈余的要求就必然上升,否则保险公司就会陷入偿付能力危机。由于保险公司的规模不同及其所承担风险的差异,固定的最低资本限额的监管效力往往不足。

随着保险公司数目的增加,各州保险监管机构的人力日益不足。为此,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开发了财务比率体系来测定和监督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以便尽早发现财务有问题的保险公司。每年。NAIC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法定财务报表计算IRIS(保险监管信息系统)指标。这些指标共有12个,由NAIC确定。依据财务报表信息对指标进行计算的过程,称为IRIS统计阶段。所有美国寿险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都要经过IRIS统计阶段。如果某个保险公司有4项以上的财务比率不在规定的合理区间内,该公司将被列入优先检查对象,监管部门需要进一步对其检查。此后的FAST(财务分析与偿付能力跟踪系统)对IRIS进行了一定修改。这些只是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的粗略描述,脱离了保险经营的实际细节,没能揭示经营风险的真正来源。

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其指导思想是既要允许保险公司进行更多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创新,又要确保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得到有效维持。为此,NAIC发展了风险资本金(RBC)标准。它是借鉴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按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分别规定风险资本额,将一些根据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数据和表外财务数据得出的风险因子相乘,得出一个假设的最小资本金数额,然后将这个数额与保险公司经过调整的资本金比较,以确定该公司的资本金是否充足,并授权监管部门采取干预措施。RBC比率用于识别处于财务危机边缘的公司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却不能作为衡量公司综合财务品质的指标,其不宜作为公司稳健性排序的依据。

二、我国偿付能力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在提高其偿付能力方面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这主要源于保险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监管机构方面。我国对偿付能力额度计算方法和规定仍照搬国外相关法规,如《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关于财务保险、短期人身保险和长期人身保险偿付额度的计算方法。准备金提取比率等,都源自国外相关法规,缺乏可行的资产认可和实际负债界定制度支持。而且,我国的偿付能力监管是一种静态监管,只注重对保险公司设立的最低资本额度和保险公司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规定。没有借鉴美国的风险资本评估法。另外,我国的保险监管报表指标体系不健全,报表数据的利用率和有效性不高,也没有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适应我国监管要求的保险监管会计准则。我国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亟待完善。

保险公司方面。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业总资产不断增长,资本金不足的问题会日益突出,这不利于保险公司防范风险,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给保险监管带来很大难题。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投资渠道较少,平均收益率较低,资金使用率也不高。随着保险资金的快速积聚,保险资产负债匹配的难度不断加大。保险资产期限错配风险、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和投资收益的稳定性等都存在风险。随着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保险业逐步进入一些新领域,也容易产生经营风险。此外,我国保险公司在管控、定价能力和监管水平上跟不上发展,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不严,执行力较差。

社会监督方面。社会监督是国家监管和行业自律的重要补充,包括专业资信评估和社会公众监督两个部分。在我国的保险监管体系中。社会监督仍然是一个空白。一是我国保险市场尚处于发育阶段,保险产品的社会需求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社会监督的强烈需要;二是保险公司财务信息不透明。可信赖程度低,社会监督的形成缺乏良好环境。因此。社会监督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完善我国偿付能力监管的对策建议

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是保证一个国家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监管体系和科学的监管技术手段,结合我国保险市场特点,才能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有效、合理、适度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监管机构方面。多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树立监管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观念。一方面,与国内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加强沟通、磋商与协作,探索解决好混业经营的监管问题;另一方面,积极与外国特别是欧美保险监管机构沟通和交流,吸收他们优秀合理的监管思路、监管规则,解决好保险经营全球化形势下各国保险监管规则的协调问题。保险监管当局应及时对保险业风险状态的变化做出反应,适当调整监管规则。虽然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欧盟方法,而没有采用美国NAIC的RBC规则,但不应轻易放弃对我国保险业的各种风险基础资本系数的研究和探索。对承保风险的衡量应利用现代精算统计的方法,建立我国保险业的事故发生率、生命表、伤病率、长期寿险准备金率等基础性数据库:通过专业机构对我国资本市场的长期跟踪研究。计量证券投资风险,探索证券投资类资产的认可系数和对应的风险基础资本系数。

保险公司方面。充分考虑各种筹资方式的优缺点。结合具体情况,广泛选择筹资渠道。尽快提高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保险公司应主要投资那些平均违约风险较小、投资收益稳定的中长期固定收入证券,同时为避免中长期固定收入证券的利率风险,可以投资对利率不敏感的短期固定收入证券,或者通过金融衍生产品的对冲来抑制利率风险。还可以参加为支持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而组织的银团贷款等。保险公司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对业务质量进行控制,并严格执行,落到实处。避免业务人员为盲目扩大业务规模,对业务质量不加区分,以过低的费率水平承保具有较高风险的保险标的,从而导致保险业务赔付率过高。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篇5:对海运保险的认识与应用

国际货物海运保险承保的范围,包括海上风险、海上损失与费用及外来风险三个方面。

海上风险又称海难,一般是指船舶或货物在海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或随海上运输所发生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两种。海上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恶劣气候、地震、雷电、海啸、洪水、火山爆发等,它是自然存在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保险承保的主要风险;海上意外事故指的是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所造成的事故,主要包括船只搁浅、触礁、沉没、碰撞、爆炸、火灾与冰流或其他物体碰撞、船舶失踪等原因造成的货物损失。海上损失是指被保险人因保险标的在运输途中遭遇海上风险而造成的损失。按各国保险业的习惯,海上损失也可包括与海运相连接的陆上或内河运输中所发生的损失。根据情况不同可分为全部损失和部分损失。

案例:1993年7月2日,“ARTI”轮装载着共约2。4万吨生铁和钢材自印度某港口启航来我国,其中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海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保方”)保单HN76/CP93—042项下承保的3,849。65吨钢材,保险金额为1,509,753。00美元,保险范围为平安险附加短量险,偷窃提货不着险,战争险。但该轮开航后不到48个小时,船长就发现船壳板与骨架脱开,而不得不将船就近挂靠印度另一港口避难,同时船方宣布共同海损。

分析:此案例涉及国际贸易过程中有关共同海损及保险责任等问题,本案有很突出的几个特点:第一,承运船开航前就已处于不适航状态;第二,提交议付的清洁提单不实;第三,买卖合同的签约过程有欺诈。卖方隐瞒货物的真实情况,诱使买方签订了一个欺骗性合同之后又提供了与合同不符的货物,并且以内容不真实的提单提交议付,以致损害了买方的利益,造成买方的经济损失;所提交议付的提单无效,退回货款(信用证),并赔偿买方所遭受的经济损失。

篇6:对保险监管的认识

养老保险制度又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我国自1997年开始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即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次进行改革和完善。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城镇现行制度规定,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都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主要内容有: 1.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1998年起每二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2、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帐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随着俱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部分要逐步降至3%.个人帐户储存额 ,每年参考银行同期存款利率计算利息.职工调 动时,个人帐户全部随同转移.3.统一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个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基础养老月标准为职工退休时上全省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人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等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目前世界上已有 140 个国家建立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这些国家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看大体分为以下三种:(1)现收现付式筹资模式,(2)完全积累式筹资模式,(3)部分积累式筹资模式

我国养老保险必须走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之路,我国养老保险应该选择怎样的筹资模式,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问题,必须借鉴国际上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存利去弊,以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全新的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和新型的社会保险体系。

第一,我国养老保险不能走现收现付社会统筹的模式。这是因为,实行这种模式,基本没有预算积累资金,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退休高峰期日益迫近,城镇人口赡养率会急剧上升,统筹费率则会“水涨船高”。

第二,我国养老保险也不能采用完全积累的模式。如果实行这种模式,必然会遇到“双重负担”的困难,既要为已经退休人员

筹资养老,又要为在职职工建立保险积累基金。这样高的费率既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又不符合我国城镇职工的承受能力

第三,我国养老保险也不宜采用单一的社会统筹部分积累式,而应该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筹资模式。

到目前,在城镇职工的社会养老基金管理方面,确立了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保险费的原则,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金管理模式。但目前中国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缺陷,仍需完善。

1.基本养老保险缴费率偏高,不利于基本养老基金的可持续筹集。

2、个人账户无积累基金,“空账”运行。我国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时,对隐性债务采取了先搞个人账户空账,再逐渐补实的设想。如果政府没有其他投入,仅仅靠企业和职工缴费是不能补实个人账户的。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手段单一,抵御物价上涨的能力有限。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长期以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主要是通过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来获取利息收入的方式来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实践证明,这种过于稳健的单一的投资方式很难获取高额的利息收入,难以达到保值的目的,更不用说增值。

为了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就必须:

1.由政府承担隐性债务,做实个人账户。政府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筹集社会统筹资金

2、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的筹集机制和执法力度。要切实地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篇7:对人身保险的认识及在我国的发展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及在我国的发展 对人身保险的认识

做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的保险,在中国可以说是蓬勃发展10多年了。老百姓对保险已经不再陌生,越来越多的人也在关注或购买人身保险。据本人对各类人群的接触,人们对保险的认识还是非常肤浅、零散、片面,相当部分甚至是误会、误解。这个现象一方面跟国内对保险常识缺少宣传有关,另一方面跟保险销售环节中部分人无意或有意的误导宣全也有关。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人身风险、金融秩序的跌宕起伏风险跟我们每个人都如影随形。那么人们在考虑如何获取和拥有财富同时,如何对手中的财富进行保值或增值,在遭遇到各种人身意外灾难时,如何让个人或家庭财务平稳过渡都是摆在人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规划的现实问题。购买保险就是其中一个首要的理财环节。购买保险就是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人身风险保障。其表现形式就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的人,所以每个投保人客观上都在有意无意地做善事、尽责任。那个受救助的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别人。花钱买风险保障是种科学而积极的理财安排,同时也是种消费(风险保障是要花钱的,这点无数人转不过弯来)。但并不能因为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拒绝保险,因为你消费一笔小钱的同时就拥有了一份人身保障,那个保障额度往往会数倍于你的保费。目前很多险种除了提供基本人身保障外,还附加了其它理财功能从而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这里要提醒的是,即使购买理财型险种,不管其收益如何、回报怎样,保险公司因为承保和承担赔付风险而扣除的管理费和风险保障费是不可能退回来的。在合适的保额设置和保费缴交以及相对不错的收益回报下,或许感觉不到那些被消费掉的费用,尤其经过一定时间段的投资回报后。理解和认识了保险产品的风险保障的消费本质,就不太容易被人误导,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都是要花钱的。其中保障费率目前由保监会统一审核监管。

保险的首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是花钱买保障,关注保障高低时,不可太强调收益,更不可避开其风险保障功能来拿它其它金融工具比较收益。毕竟保险的基本功能永远是提供风险保障(我说的是基本功能,不是全部)。它是种未雨绸缪(是未雨绸缪,不是躺在病床上或甚至别的什么地方才想到保险)的财务安排,是个人或家庭财富的防火墙,是责任的高度体现,是对家人爱的体现(这句话很多地方提到,听似很玄乎,购买人身险,尤其以身故为给付标的的险种的确能体现爱心和彰显责任)。保险不能简单地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它是人生中的一种实实在在的需要,保险既是理财工具,也是理财环节。就象家里备雨伞、皮袄之类的东西一样,是用来以备不时之需的。

上面提到保险是集众人之财来救助少数遇到灾难者。投保目的是为了转移风险或者化解风险转。在遭遇人生灾难或意外时,通过保险公司获得经济补偿,从而不致于自己或家庭原有的生活质量一落千丈,甚至因此令家庭进入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或者不至于使原本捉襟见肘的日子更加雪上加霜。通过保险公司的现金补偿,哪怕是让家庭短时间内平稳过渡也好。买保险是有讲究的,尤其在有限的保费投入情况下。既要选择合适的被保险人,也要选择合适的险种,更要重点保证家庭主要经济责任人的保额。否则,把为数不多的保费投入放到不合适的人选和险种上,就很容易让家庭保障效率低下甚至形同虚设。建议保障安排先

大人后小孩;对于成人,收入越高、责任越重者,要优先和重点投保。对于险种,优先保障型,后选投资理财型。如先意外、健康医疗、消费型责任寿险,后投资储蓄理财险。因为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家庭责任和经济状况,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保障需求和安排。这也就决定人身保障安排的动态性,在量入为出、合适合理的原则上,需适时对个人、家庭保障做调整优化。提醒投保人别把家庭保单长期束之高阁。经常有人出险了竟然想不到自己有相关的保险,或者有些人的两全保险到期了也不知道去领取满期金。

买保险越早安排越好。道理很简单,风险的来临没有迟早,遇到了就悔之晚已。早买早拥有保障,人身险的不少险种是有健康状况观察期的,处于观察期的疾病或因病身故是不赔付的;早买核保容易通过,这不难理解。人越年轻,身体状况相对越好。反之年龄越大,健康状况就越差。拿男性来讲,35岁后的健康状况明显相对转差;健康有问题时往往不容易承保,可能会面临拒保、加费或有关保障内容或额度的限制。早买早受益,尤其对于那些理财类、养老类的险种;越早保费越相对便宜,保费费率是参照一个生命表制定的,费率的高低跟年龄的老少是息息相关。同样保障,保费相对便宜,这样也就不容易给自己带来保费压力。一般来讲,可将收入的15%左右用于购买基本保障型保险。(其实这个比例也不是绝对的,看各人的收入水平和财务状况及家庭负担、以及理财规划)

投保既然是理财需要,是个人或家庭的财务安排。自然买保险是自己的事,主观上是给自己做财务安排和规划,做风险防范管理,不是给别人帮忙或凑人情。因此建议投保人尽量积极主动地物色专业的保险代理人(也就是一直以来说的保险业务员),参与并配合保险代理人拟订和讨论保险方案。保险也是商品,投保跟到商场购物没什么两样,代理人只是个介绍、促销的角色,不论促销的还是购物的大家是完全平等的。尽量选择可信的专业代理人,选择实力雄厚、服务网点广、信誉好的保险公司。因为一张保单往往要牵涉到几十年,涉及的保费也不是一两元。

保险作为三大金融支柱行业之一,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着人们对保险的认识和理解的不断深入,以及行业竞争的加深和监管水平的提升。保险的功能和服务也会越来越完善,它所涉及的投资领域也越来越纵深;保险作为金融产品,其功能也会越来越多元化。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的增强,保险产品除了提供风险保障的基本功能外, 保险的附加理财功能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完善和明显.就象手机除了拨出和接入最基本的功能外,它的附加功能已日趋完善而且很多功能变得不可或缺。希望在未来的不久的将来,保险不论作为观念还是作为产品能更加快速而深入地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让更多人或家庭拥有更广泛而实在的保障。

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现状

一.我国人身保险发展的现状:

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公司重新开办了人身保险业务。自此,人身保险经过多年的时间,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身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快。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97.26%,而同期家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82.15%,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74.85%,货物运盘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8.18%,运盘工具及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63.65%,企业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为21.6%,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名列各险种之首,高出国内商业保险总保费收入年均增长速度(38.54)58.72个百分点。

(二)人身保险的发展水平低且不稳定。

(1)虽然人身保险保费总额1996年已达到214.8亿,但人均保费仅为7.55元,低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

(2)人身保险发展很不稳定。(3)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仍然偏低,且不稳定。在工业化国家,人身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所占份额都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超过了70%,而且险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还在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我国,尽管人身保险的市场份额有了很大提高,但即使最高年份也未超过。不仅如此,我国人身保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很不稳定,1986就增达26.77%,但1996年也只有25.62%,比1985年还低1.15个百分点,1988年其市场份额为36.14%,但在1989—1996年的8个年份中仅有1个年份超过36.14%。

(4)人身保险的承保率低。虽然人身保险已开办了1年多,但投保人身保险的居民还不多,大多数居民都仍未投保任何人身保险。估计人身保险的投保率不会超过20%,这意味着大多数居民不想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保险金额来保障老年生活或灾后生活。

(5)人身保险的发展在地区间很不平衡。目前的格局是城市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身保险发展较快,保险密度和深度较大,承保率也较高。而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人身保险发展比较缓慢,保险密度和深度很小,承保率也很低。人身保险市场仍然是“东热西冷”

(三)人身保险已达到一定规模。1982年,人身保险费收入只有159万元,1990年增至49.0797亿元,1996年则达到21.481亿元。1982年是1996年13510倍。1982—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年均达到61.6781亿元。

(四)人身保险在我国保险行业已占较大份额。1982年我国人身保险保费在国内保险保费收入中所占比重仅为0.21%,而到1996年达到25.62%,上升了25.41个百分点,1982年到1996年,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在国内保险市场所占份额平均为24.07%。

(五)人身保险在养老和居民灾后生活保障中已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投保人身保险,一些居民获得了养老金给付,一些居民获得了残废金给付、死亡给付、医疗保险给付等。人身保险赔付额1982年只有21万元,但到1996年已达到101.6682亿元,这意味着有一部分居民的晚年生活或灾后生活得到了完全或部分保障。人身保险的发展业绩是必须予以肯定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在人身保险的发展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制约我国人身保险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人身保险险种结构不太完善合理。我国人身保险业务起步较晚,缺乏精算,在设计险种时虽依据了一定的精算数理基础,但缺乏相关的险种设计经验。人身保险条款的内容和包装均落后于国际水平,产品质量普遍欠佳,没有完全照顾到居民对保险的需求。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分布广泛,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对人身保险险种需求千差万别。比如,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购买人身保险时更倾向于选择保障水平较高的、具有较大风险防范能力的险种,而西部内陆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则更需要物美价廉、立足于基础保险的险种。缺乏多样化、结构合理的险种,势必影响我国人身保险的发展。

(二)保险金额低以及保险责任范围小。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普遍存在着保险金额低、责任范围小的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医疗险和意外险。同当今物价水平不相称的保险赔付额使得越来越理性化的消费者觉得,即使投保也不能获得所需的经济保障,况且需要保险的一些项目又被划在了保险责任范围以外。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三)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虽然我国从1992年就出现了人身保险的个人代理人,专门负责营销环节。但是,对北京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对人寿、医疗这两类保险“非常了解”的人为零,“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1.3%、3.7%。由此可见,我国人身保险营销环节薄弱。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偏好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泊来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目前人身保险中的营销员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这样的从业人员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往往让人感到不够专业,不被客户所信任,因而顾客也不积极购买人身保险。

(四)人身保险业务开展中存在重城轻农,重东轻西的经营策略问题。目前各保险公司几乎都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对农村地区业务的发展很不重视。我国70%的人口分布在农村,他们又都是享受不到任何社会保障体系的群体,更需要商业性人身保险介入。保险公司重城市、轻农村的经营策略,使人身保险的潜在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极大限制了保险公司业务的发展。另外,由于我国地域经济上存在东富西贫的特点,保险公司在东部沿海地区因保费高而盈利多,在西部内陆地区因保费低而盈利少甚至亏损。由此,引起东、西部人身保险业务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的开发与成熟。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险种,优化险种结构。人身保险发展的生命力,关键在于险种的生命力。保险公司应审时度势,根据居民保险需求的变化与差异,加快开发人身保险新险种的步伐,同时要努力调整优化险种结构,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针对我国人身保险现状,建议加强以下方面险种的完善和开发:(1)完善具有储蓄功能的人身保险。我国居民多数认为,如果投保寿险而在保险期内未出险,保费便白交了。但如果到期还本,还能返还较高的利息,居民往往较容易接受,这需要保险资金收益率的支持。(2)加强对医疗市场的开发。对大多数居民来说,就医看病所需要的开支还是比较高昂的。医疗费用居高不下,居民自然而然会寻求医疗保险作为保障。目前,我国医疗保险开发很不完善,尤其是65岁以上的居民医疗保险,在所有的寿险公司中基本都是一片空白,可尝试小规模探索或试办。(3)团体寿险应加强有储蓄性质的终身险开发。目前的团体寿险除团体养老保险外,几乎没有终身保险的险种,而人们往往更关心退休以后的保障问题。

篇8:金融危机对保险监管的启示

一、加强监管的必要性

(一) 金融创新与监管滞后

此次金融危机对保险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保险机构开展的类银行业务, 而非保险业务。美国国际集团 (AIG) 虽然在保险业务上保持增长, 然而大量的信用违约掉期合约 (CDS) 却使AIG陷入财务困境。CDS用于对债务抵押债券 (CDO) 进行担保, 与保险的区别在于, CDS的购买者不需要真正持有CDO, 因此CDS可以被用于投机活动。AIG的金融服务部门从CDS中赚取了丰厚利润, 2005年为32.6亿美元, 接近当年AIG总收入的20%。随着2007年住房按揭违约率的上升, CDS所担保的债券大量违约, AIG因CDO违约而对投资者和投机者进行赔付, 使其2008年的亏损额达到993亿美元, 巨额亏损导致AIG的信用评级下降, 信用评级的下降又加剧了AIG的现金流危机, 最终AIG依靠美联储378亿美元的贷款才免于破产。

虽然保险机构不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 但其发行的CDS充当了传导危机的载体, 因此CDS的监管对防范危机至关重要。然而, CDS不属于保险, 不在保险的监管范围, 作为一种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 CDS也不受到证交会的监管。由于监管缺位, CDS业务的拨备长期不足, 致使这些保险机构在危机发生时陷入了流动性危机。

(二) 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保险业的顺周期性与保险机构的经营有重要联系, 特别是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投资的顺周期性。在经济上行时期, 受到经济利好消息影响, 保险机构采取积极的发展战略, 行业竞争加剧, 为了扩大承保量, 保险机构常常降低产品价格, 扩大承保范围, 放松核保标准, 保费收入增加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的潜在风险扩大。此外, 投资是保险机构获取利润的主要渠道, 当经济上行时, 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增加, 投资量随之上升, 同时资产价格上涨又使保险机构投资收益增加, 促使保险机构进一步扩大投资量, 而经济下行则会使保险机构在证券市场上遭受严重的投资损失, 从而扩大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薪酬激励机制过于强调短期绩效也会增加保险机构投资的顺周期性。许多保险机构是基于年度盈利而非风险状况来制定具体的薪酬制度, 这助长了高管的风险容忍度, 高管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忽视长期风险, 在经济上行时期投资于高收益, 高风险的资产。尽管短期内的绩效提高, 然而从长期来看却加大了保险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 当经济下行时, 由于积累了大量风险, 保险机构收益将会出现大幅下滑。

二、加强监管的措施

(一) 微观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缩小监管真空地带

金融创新使保险机构的跨业经营越来越普遍, 这些新业务的发展增大了风险的相关性和复杂度, 有些业务甚至完全处于监管范围之外。当前的监管体系主要强调单个保险机构的风险控制, 缺乏对整体风险的考虑, 要缩小监管的真空地带, 必须把微观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保险监管部门要与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监管部门相互配合, 解决分业监管问题, 缩小监管真空。针对保险创新, 宏观审慎监管在预留一定空间的同时, 要加强对于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的预防。

(二) 加强逆周期监管

为了缓解保险业的顺周期性, 在经济上行时, 应鼓励保险机构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评估模型, 减小保险机构的承保风险。对于偿付能力和准备金的顺周期性, 可以引入逆周期的偿付能力资本要求和前瞻性的准备金制度, 允许以“预期损失”为标准, 提前确认损失, 鼓励保险机构在专项准备金之上计提反周期的一般准备金作为缓冲, 使资本和准备金在经济上行时得到积累, 在下行时动用, 发挥“以丰补歉”的作用, 增强保险机构应对危机的能力。

为了消除风险根源, 应当完善薪酬激励制度, 加强薪酬发放的统筹安排, 将风险控制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扩大中长期考核指标的比重, 建立跨周期的薪酬分配制度, 引导高管行为与保险机构的长远利益相一致, 克服其短期化行为。

(三) 对中国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在投资收益方面, 资本市场的大幅下挫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 2008年国内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仅为2%, 远低于2007年的10.9%。

国内保险业存在一定程度的顺周期。对此, 监管部门需要立足我国保险市场的现实状况, 针对我国保险行业中的顺周期效应, 加强逆周期保险监管。

我国保险业的系统性在资本市场、养老健康保障、“三农”等方面皆有所体现。由于我国各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同质化程度很高, 经营差异小, 容易导致羊群效应, 加剧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强系统性监管, 将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增强对系统性风险的应对能力。我国保险行业长期面临着创新不足的问题, 保险市场的发展需要推进我国保险业的创新能力, 同时应加强对创新风险的防范, 限制创新型保险产品所占比例, 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力伟.宏观审慎监管研究的最新进展:从理论基础到政策工具[J].金融监管, 2010 (11) :62-72.

[2]王茂琪, 陈秉正.AIG陷入财务困境的原因及启示[J].保险研究, 2009 (02) :65-71.

上一篇: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三维向度论文下一篇:食品加工工作人员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