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18

【摘要】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险监管,保险监管效率与效果涉及到到多方面的利益,我国保险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保险监管需求日益加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1:

银保监会中介监管部主任姜波:保险监管要突出风险导向

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他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一是要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2019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保险之夜分论坛于5月25日晚间召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介监管部主任姜波出席并发表演讲。会上,姜波主要谈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保险科技的发展,二是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及监管。

他指出,近年来依托保险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各个产业的结合不断的加深,中国已经站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前沿,以互联网来引领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实行升级转型的新的动能。姜波认为,保险科技的应用大概有三个特征:

第一,多層次技术的渗透融合,每一项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和渗透;

第二,全链条。随着新技术向保险产业链的深入,保险业最经典的它的产品设计和定价,销售、理赔、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生态环节都在被改造,保险价值链正在得到一个重塑;

第三,是险种的创新和多元化。科技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越发深入,呈现出从单一场景的险种逐步向多险种的扩散,从互联网保险产品向传统保险产品扩散的趋势。

而关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他表示,对于互联网保险监管,一是要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第二,是坚持监管审慎的原则,适应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的保险趋势,来完善监管科技。

第三,保护消费者投保人利益的原则,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鼓励创新的原则。对于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要持一个包容的态度,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不合规行为也要严密的监管。

他提到,未来监管部门将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进行一个重点的研究,包括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办法也将及时的得到更新,未来很快会向社会征求意见。

此外,他还指出,目前我们保险监管要突出一个风险导向,对销售领域的重点问题,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透明监督、非法严打原则,切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前沿发展的六大趋势

近年来依托保险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各个产业的结合不断的加深,中国已经站在全球互联网产业的前沿,以互联网来引领科技创新,逐步成为推动各个行业实行升级转型的新的动能。

与此同时我国的保险业抓住机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丰富产品的供给,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不断的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行业服务经济和服务民生的能力也不断的增强。所以总体而言保险的科技和发展源自于保险本质和特性,同时生动鲜活的保险实践又为保险科技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和亮点。互联网保险是保险科技的重要体现,是保险业服务接近民生的重要的载体。

金融科技即英文Fintech这个词是finace和technology的合成,中文翻译是金融科技,维基百科将金融科技定义为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用技术改变金融体系,进而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在国际层面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将金融科技初步定义为通过技术手段来推动金融创新,形成对金融市场、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的业务模式、技术应用以及流程化产品等等,金融科技正在从全球范围内深刻的改变金融行业的格局。

其实金融和科技一直是相伴相生的,不是说最近十年二十年才有金融科技的促进。因为从保险业的学习体会来讲,当时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的绘制据说当时就是哈雷彗星的发现者。他作为一个数学家,当时绘制了世界第一张寿保险的生命表,在当时也是一个科技创新,只不过就像IT里的摩尔定律一样,不断地加速,所以金融和科技真正为什么受到如此的关注呢,在最近的十年、二十年,应该将是加速的融合,加速的推进的创新。正在全面的赋能金融业的发展,从客户的经营、产品定价、渠道销售、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流程的优化,对金融服务的价值链进行全面的赋能。

我国的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一个是1.0阶段,所谓的金融电子化的阶段,主要是简单的线上化,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2000年进入了互联网的金融阶段。这个阶段具体表现就是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搭建在线的业务平台,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行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互联网技术渗透到金融服务的各个环节。

目前已经到了3.0的阶段,就是金融和科技一个深度的融合阶段。金融机构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改变传统的业务流程,大幅度的提升传统金融地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

从前沿来看目前这几大趋势:第一,云计算,它的应用已经进入了深水区,未来将更加关注安全稳定与风险防控,云计算技术进入了成熟区,金融云的应用也正在向更加核心和关键的深水区迈进。金融行业的特住性要求云计算运用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同时对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大数据的应用走向跨界的融合,标准和规范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为金融行业的数据是海量的,资源非常丰富,业务的发展依赖大数据的分析。目前行业的大数据应用较为成熟,比如说有一个中国保信,它每一个保单都录入,各种信息数以亿计的海量的信息走向一个跨界的整合。与相关的产业链数据打通、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否规范与标准成为数据应用价值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发展。从计算向感知和认知的高阶演进,在感知层面以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为代表的生物智能技术已经在进领域广泛应用。未来以智能风控、智能投顾和智能投研为代表的认知的智能应用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最具潜力的一些领域。

第四,区块链从这个概念走向应用,前几年还是一个非常新兴的前沿的概念,而现在已经用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也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区块链技术基于这样一个分布式的网络形成的共识机制,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透明性、数据不可篡改和自治等特点,它的空间应用非常广阔。但是在目前一个困惑就是部分构成的要素它的法律基础还是比较缺失的,所以国家政策方面的缺失也对区块链的进一步广泛应用可能还有所制约。

第五个方面,监管科技得到更多的关注,将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新的亮点。从金融科技到监管科技,各类创新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推动监管系统的能力与构建,推动多层次金融监管的功能性的需求。

第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形成了融合事态,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进入新阶段。金融科技中的每一项技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未来新一代技术的共生共用将会更好的把科技应用于金融当中,更好的助力于金融科技实现一个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

保险科技应用三个特征

第二个方面,关于保险科技应用的观察。目前是非常丰富的途径,这个观察还是非常局部的,科技应用的不断深入进入所谓保险科技的时代。像Fintech在国外有的讲InsurTech,在美国有些InsurTech公司在美国已经获得了很高的估值。从金融电子化、信息化的萌芽时期,探索期,到保险网络化和移动化的积累期、发展期,再到保险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爆发期,科技在保险的应用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进入保险科技的阶段,互联网保险的快速扩容为保险科技提供了土壤,在这个过程当中保险和科技可以进行不断的碰撞融合,实现了各项科技的应用创新,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保险科技应用大概有三个特征:

1、所谓全面的技术,多层次技术的渗透融合。应用于保险业的技术类型迅速的多元化,它不是单向的技术。刚才讲的诸多前沿领域的技术在保险领域都得到了融合的发展,每一项技术不是独立存在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运用和发展往往离不开多项技术的融合和渗透。

2、全链条,因为保险是一个很完整的价值产业链。随着新技术向保险产业链的深,保险业最经典的它的产品设计和定价,销售、理赔、客户服务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生态环节都在被改造,保险价值链正在得到一个重塑。

3、多险种,险种的创新和多元化。科技对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影响越发深入,呈现出从单一场景的险种逐步向多险种的扩散,从互联网保险产品向传统保险产品扩散的趋势。

主要影响科技的技术比如说像云计算,其中物联网打通了生态体系中连接的最后一公里,使得数据的维度更加丰富,大数据是生态体系中相互连接、交换的主要内容。区块链解决了主体间数据交换的安全和信任问题。人工智能是以大数据为原料,通过建模、机器学习等提高保险企业的运营效率,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服务。云计算为生态系统的一整套运作提供了一个存储网络计算的基础设施的支撑,这些是一些理论的探讨。比如说像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发病风险,推进精准定价,向客户提供针对性的疾病预防的监测措施。以前讲销售,因为中介部以前传统是监管各个销售渠道,现在讲销售服务和创新,这三者的融合,纳入一个监管和推动发展的范围吧。

下面有几个例子,比如说航空延误险,过去的难点很难具体的为一个,因为咱们航班经常没有点,没有规律它的延迟,现在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比如说航班的信息它准时的能够推动数据传输、智能合约在航班预定之前购买保险,收到保费,无纸化操作,一旦航班延误两个小时以上智能合约将自动的赔付。

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退货运费,大数据精准定价在这方面的应用,下单申请退货,退货完成,系统自动申请理赔,整个链条中大数据发挥着非常精准的计算作用,它可以对上百种的风险引子进行动态的监测,同时有一个附加的动态模型,最后系统输出。

物联网保险,未来的财产险,现在咱们国家财产险百分之七、八十以上都是做车险,大家开玩笑说都知道车值钱,但是最值钱的是生命,所以保生命健康的很少。还有房子,家财险保的也很少。所以这块在咱们国家整个,顺便说一句保险业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在全球目前中国总的保费排第二,但是我们人均只有三百美元到四百美元,前十位的世界各保险大国,美国第一,其它第三到第十,它的人均保费群都是三千到四千美元,换句话我们两百三百,也不要到三千、四千了就到一千的话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可以说有巨大的空间。像刚才讲的家财险、责任险,养老、医疗都是方兴未艾,有很多的应用场景。未来的财产险可能跟整个物联网的保险有很大的关系,这是讲的物联网的应用。

再比如这是国内某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应用人工智能让保险更加贴近生活,模型的输入、身份的识别、数据可视化、图像识别、智能保顾、客户服务,应用以后大大提高了效率。顺便说一下比如说看片子,到放射科看片子,现在有些公司运用人工智能识别片子的准确度接近放射科主任的水平,像摩尔定律一样准确度在不断提升。

还有保险的中介机构,它运用大数据实现保险产品的差异化定价。中介机构它就跟美团一样,早期它是卖饭的,后来卖到客户喜欢吃中餐还是西餐,数据都集中在中介机构手里。像美团一样对于餐馆本身的运营模式有更大的话语权,中介机构也一样,现在有些中介机构感到不是他想做而是这个数据的基础让他自然而然产生了设计产品都不想跟保险公司合作,他想跟(在保)公司合作,来直接进行差异化的产品的定价。

保险科技三大挑战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保险科技也带来了很多的变革和挑战,一方面它促成了保险新兴产品的提升,提高了保险的普惠水平,另一方面保险科技可能增加潜在风险的隐蔽性和传染性,为行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主要是三个方面:

1、產品边界。现在部分互联网公司相继推出了一些类保险的产品,把保险的概念有所混淆,互联网保险本质的是保险,属于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持牌经营,但是这些类保险的产品,未来的方向我觉得还值得观察。

2、技术边界。新科技在保险的开发运用不断的深化,但是仍处于探索的阶段,保险科技在行业应用的普及程度有待提升。虽然是这些金融科技的领域都深入了保险领域,但是融合还不够充分,需要进一步的创新和产品模式方面进行整合。

3、风险边界。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业态,新业态产生了新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可能造成客户信息的泄露等等,另外产品的形态不断的创新,定价风险、风险管控的能力也不断的提升。比如说车险,自动驾驶以后也许车就不撞了,那么中国产险业的50%以上江山的保险业何去何从,但是并不是说风险就消失了,也可能本身系统会有风险,另外电池也会产生风险,所以说风险的业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又比如说网络安全险,网络安全险怎么来定义,怎么定义,怎么界定这个损失,如果界定不清楚,可能成为一种巨灾,整个把系统的崩溃,把企业的运营险都放在里头,那是任何一家都不能承受的,所以这些新的风险模式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弯道超车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目前从事该项业务的财险公司有74家,人寿险公司有78家,合计是152家。去年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保费是1905亿元,大概保险公司的自营平台占了三成,通过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实现经营的占70%。

高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不能忽视的风险,主要包括销售误导、信息安全、资金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能力不足等等,还有第三方平台违规开展(保险业务),没有牌照,最近监管也处罚了几家。

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从最初的渠道变革到场景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到今天的生态的赋能,应该讲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保险的主要问题一个是产品一个是渠道,产品可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渠道有待进一步规范。所以实际上互联网保险是为保险业的发展在渠道这个劣势方面实现弯道超车提供非常宝贵的机遇,值得整個行业深入的研究。以前银行网点公信力很高,主要的竞争力之一,但是互联网时代保险业也可以在销售渠道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模式。

第一个阶段就是它以渠道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化是早期的保险出保;

第二个阶段场景创新,消费场景多元化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场景化的扩大,扩充了保险公司的业务标的,成为了一个突围的方向;

第三个平台的创新,互联网高效的连接催生了平台经济,基于技术效应在平台经济上催生了以模式创新为核心的平台化,这方面应该讲是一个很突出的进展。

最后到互联网保险3.0是一个生态的创新,随着连接的广度、深度、维度的指数级的增长,整个世界的联系,所谓万物互联,整个世界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互联网买保险也步入了一个新的构建产业体系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的阶段。大家观察一下大的保险公司目前不仅在卖保险,而且在布局养老、健康,整个的生态链的布局。

所以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应该讲对行业还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的,一个是提升它的保险可获得性,践行普惠的保险价值。一个是改造保险的价值链,推动行业的增值提项,助推产业的升级发展,激发新的动能,提升保障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大家开玩笑说保险业是金融行业里,我们是农民种地的,真正跟实体经济、民生连接最密切的,它不仅是数字,而连接着人们的养老、医疗、财产安全。

互联网保险监管

关于监管政策,总的来讲,咱们中国有一句古话叫“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并不是说舟不存在了,剑不存在了,因为保险的风险还是存在的,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说像保险的属性,风险的承担和分散对消费者的保护,各个机构需要持牌,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是不会变的,只不过形态发生变化,在互联网这块要跟随他们发生一个变化。

一个是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的原则。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保险,它必须由持牌的保险机构来参与,参与互联网销售的人员也必须要持证。

第二坚持监管审慎的原则,适应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发展的保险趋势,来完善监管科技,所以我们讲的所谓“舟已行矣,剑也要行”。

第三,保护消费者投保人利益的原则,这是不能变化的,不能说网上网下就不一样了,网下叫非法集资到了网上就可以随便来,或者消费者在网下得到严密保护,到了网上的话可能就找人就找不到了,这种情况监管是要防范的一个重点。所以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鼓励创新的原则。所谓监管砂箱,监管机构以规范发展为前提,对于促进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还要持一个包容的态度,对于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不合规行为也要严密的监管。未来监管部门将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进行一个重点的研究,包括互联网保险的监管办法也将及时的得到更新,未来很快会向社会征求意见。

第五,关于保险渠道监管的思路,现在我们讲全渠道监管,这个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比如说欧盟最近出了一个叫保险销售指令,它对保险所涉及的所有主体予以规范,对消费者进行保护。

目前我们保险监管要突出一个风险导向,对销售领域的重点问题,坚持机构持牌、人员持证、透明监督、非法严打原则,切实提高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个是全面规范互联网保险的渠道的保险销售,第二个系统完善在银行业代理保险的业务监管。

第三,大力强化保险销售从业人员的监管。在册的800多万,把银行和中介机构加起来1000多万,这么大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今后应该讲为服务民生、服务经济发生更大的作用,当然它的规范问题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第四,清晰完备保险公司的中介渠道以及管理。中介机构它的责任最后跟保险公司还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在目前,中国的保险业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可以说步入了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够抓住这些机遇,国外金融市场所说的“三分天下”,银行、证券、保险养老金,养老金和保险加一块资产规模是很大的,所以未来中国保险业互联网可以成为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助推器,可以成为一个有利的制度,所以在这方面有赖于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共同努力吧。

作者:李明敬

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2:

中国保险监管发展历程与问题对策

【摘要】保险业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保险监管,保险监管效率与效果涉及到到多方面的利益,我国保险业近几年发展迅速,对保险监管需求日益加强。本文通过简单叙述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历程,结合市场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分析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借鉴国际上保险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保险监管经验,提出问题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的保险监管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保险监管 偿付能力 监管效率

一、保险监管的含义

保险监管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狭义的保险监管是指国家政府单对保险行业的监督管理,国家依法设立机构依法管理保险市场,确保保险经营者的稳健经营和保险市场规范运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广义的保险监指的监管主体不单是政府,也包括社会组织、保险协会以及保险机构自身的监督管理。

保险监管的内容十分广泛复杂,各国有侧重点,我国《保险法》的规定,保险的监管主要包括保险组织监管、业务监管、保险财务监管以及保险中介人等方面的监管。保险行业提供的特殊的服务商品,监管也具有特殊性,各国监管重点有差别,主要由以下几种:第一是监管保险机构的偿付能力,确保保险机构有足够的资金偿付相应的款项;第二是维护市场的公平与公正,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合理配置资源,第三就是引导保险资金的合理流向,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的为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我国的《保险法》中对于保险监管有专门的规定:保险监管机构依照本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遵循依法、公开、公正原则,对保险业实行监督管理,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SI)成立于1994年,帮助指导各国建立起高水平和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促进各国保险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制定颁布的《保险监管核心原则》对成员国的保险监管有指导意义,明确规定了一般原则、公司的管理原则、审慎原则、资产监管标准、负债监管标准、资本充足和偿付能力要求等。

二、我国保险监管的发展历程

本节叙述新国成立以后,我国保险监管发展历程。根据保险监管的目标原则以及自身的发展历程特点,我们把保险监管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起步时期(1949~1979)

新中国成立前三十年,我国的保险业是国营的,1949年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保险公司的产权都收归国有,后来“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曾一度停办保险业。这一段时期的保险监管主要是由政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的,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监管,监管的内容也主要是保险业的实施情况和费率。

(二)探索恢复时期(1980~1995)

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险业恢复经营,虽然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占据垄断地位,但是这个市场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市场主体增多,外国保险机构在本土设立经营,例如1992年第一家外国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公司成立,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走出去一大步,这段时间保险机构纷纷成立,市场上数量增多。

这段时期保险监管主要内容就是审批保险机构的设立和保险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对于审批行为有明显的行政干预,监管保险机构的经营行为主要是基本条款和强制费率,强调同一地区的费率必须一致。总结来说这段时期政府经营垄断为主、寡头竞争的市场格局下,保险监管带有行政手段的严格审批行为。

(三)过度发展阶段(1995~1998)

这段时期保险机构数量增多,股份制公司、合资保险公司以及外资保险公司纷纷设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逐渐下降,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改变。国际外来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保险产品和销售理念,但当时的市场不够成熟完善,在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竞争中出现了大量问题,造成市场上的混乱。

立法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制定一系列监管的法律法规,1995年,中国第一部《保险法》正式颁布,对保险经营规则和保险监管作了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997年、1998年先后发布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保险经纪人暂行规定(试行)》等一系列配套部门规章。这阶段保险监管内容主要有市场行为、偿付能力等方面。

(四)相对成熟阶段(1998~2005)

该时期市场上的保险机构数量多,市场的结构成多元化趋势发展。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保监会)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分业监管新时期,保险监管机构更加专业化、法律化、技术性。

2001年《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对偿付能力监管要求及相关监管指标的规定;2002年我国加入WTO,为适应形势要求,我国对《保险法》的部分条款进行修订。这段时期监管侧重于构建偿付能力体系,完善保险责任金的提取结存方案。

(五)新时期(2005年至今)

该时期保险业迅速发展。保费从2005年4927.3亿元到2016年近3.1万亿元,年均增长43.3%,远高于GDP增速,市场主体呈更加多极化方向发展,资产量剧增,社会影响力加强,加强国际交流,主体机构竞争多样化,注重对自身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创新。保险监管朝着国际化方向,监管学习国际上的模式,如对即偿付能力监管、公司治理监管和市场行为监管,兼具中国国情的保险监管体系,并把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行为纳入监管体系。

三、我国保险监管体系问题分析

(一)我国保险監管法律体系还不健全

我国较早就制定《保险法》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了相对完善法律框架,然法律仍存在诸多漏洞和空白,主要表现在:一是保险新领域还存在法律空白,例如互联网与保险结合产生诸多的新的领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二是部分保险法规条款滞后,明显不符合当今环境,如设定的处罚金额过低,违法成本低,没有起到威慑作用;三是保险与多学科具有交叉重合,如何有效监管,法律尚未明确;四是我国部分保险法规并未与国际同步,部分有抵抗冲突,国际化受阻。

(二)注重强调分业监管,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然当前金融业务错综复杂,相互交织渗透,交集重合趋势渐强,大金融公司机构朝着混业经营和集团化发展,单一严格的分业监管已然不适应形式的发展、市场规律,造成的监管效率低下和监管真空。

(三)偿付能力的监管重视度不够

现阶段监管注重监管市场行为,如提高市场的准入门槛,对保险经营的内容、保险产品、保险费率以及对保险公司的保险基金都有严格的界定限制和监,却忽视对偿付能力的有效监管,造成保险公司不注重“质”而看重“量”,不注重创新,效益低下。我国目前的偿付能力体系构建不健全,相对应配套法律法规还未齐全,执行偿付能力监管条件不足,所以为了防范风险倾向于“堵”,市场的退出机制不完善,如公司之间的合并、并购重组没有成熟的监管经验。

(四)行业自律监督协会和社会监督力不足

对于保险行业的监管单依靠保监会,没有建立起多层次的监管体系。那些保险业发达,监管体系成熟的国家,类似于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的监督力量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力,而我国的行业自律组织发挥的作用有限,可能我国保险业起步晚、不成熟,与国际上还有重大差距。如何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力量也是我们努力方向。

(五)过度注重市场的稳定性,损害了保险市场的活力

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而严格限制各种要素的流动,保险资金无法得到最有的配置,表面上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对保险基本条款、保险费率等进行严格的限制,但是种种的限制条件下,效益低下的保险公司容易造成偿付能力不足,同时也损害了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损害了市场的活力,不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国际上发达国家保险监管的介绍

(一)英国

英国尊崇自由主义,实行宽松监管模式,注重对偿付能力的监管,有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1998年前英国实行的分业监管,随后为适应混业经营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设立金融服务监管局(FSA),实行混业监管;英国保险监管主体一大特点,就是在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中更偏重于行业自律,以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来促成良好的保险市场自我约束氛围。

(二)美国

美国保险保险业发达、监管完善,有着双重监管机制—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和州保险监管机构;设有非政府性质的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制定示范性保险监管法规供各州保险监管机构参考,同时协调各州保险监管的统一发展。21世纪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美国保险监管适应形势的变化,其构建了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如构建市场行为监管、公司治理结构监管、偿付能力监管的“三支柱”保险监管制度体系。

(三)日本、德国

德国监管全面、效果显著。政府设立金融监管局,实行混业监管;同时德国重视外部监管监督力量,设立第三方如经济审计师协会类似的机构以用来加强保险监管力量。

日本实行严格的监管模式,注重经营行为的监管,初始忽视偿付能力的监管,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保险监管的国际化也促使日本当局调整其保险监管策略,重视对偿付能力的监管,保险企业的信息披露机制也在不断的强化和完善,保险监管制度体系正在从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

五、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完善保险监管的法律法规

强调依法治国,依法监管,需构建完善的保险监管的法律体系,让保险监管做到有法可依,与时俱进修订部分法规条款,减少法律空白区;加强会計核算制度和产权明晰,防止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损害企业长期发展。

(二)借鉴英国的行业自律机制以及德国的注重外部力量监督管理

如何提高行业自律协会组织监管作用成为一个突破点,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可以通过立法授予自律协会一定的权利,提高它们的地位和威望,有更强的约束力;引入独立的审计机构,构建第三方的约束力,定期向社会披露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形成社会监督力量。

(三)信息的不对称抑制了有效的监管,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减少因信息失真失明导致的市场机制传到失灵引起安全隐患

首先积极鼓励保险公司主动披露自己的真实信息,对那些隐瞒和披露虚假信息予以严惩;减少保险中介制度漏洞和不合理之处,降低投诉率,增加消费者满意度,如提高保险中介服务质量,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保险人与投保人传递真实信息,建立起有强约束力的监管机制。

(四)混业经营是发展趋势。

混业经营是发展趋势,一行三行要加强协同监管,不能盲目单独作战,国际上多数国家设立类似于金融服务局的部门综合管理,内部在设立分部门进行日常的专门管理,既可以总揽全局,又可以分类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臃肿的机构重叠和杜绝监管的空白地带。保险监管部门加强与其他金融监管部门沟通协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实现金融业的整体公共政策目标。

(五)转向以偿付能力为主的监管方式,逐步减轻对市场行为的监管

以偿付能力方向的监管成为一个趋势,推进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需做到:一是保险公司披露信息,增加透明度,公开化,建立动态信息管理检测平台;二是建立偿付能力的预警机制,划出资本安全红线,通过对保险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慎管理,有助于监管机构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偿付能力以及负债等多方面的情况,提高监管效率;三是建立健全配套偿付能力监管的法律法规。

保险监管是一项复杂的长期过程,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和自身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借鉴,切不能盲目全盘照搬。

参考文献

[1]冷煜.保险监管国际比较及发展趋势研究[J].保险研究,2009(3):88-94.

[2]袁恩泽.西方保险监管模式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借鉴[J].保险研究,2009(3):61-67.

[3]毕姝晨,安洪军.美日保险管制模式改革的比较与借鉴[J].现代日本经济,2004(3).

[4]崔冬初.美国保险监管制度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分析[J].知识经济,2009(4).

[5]崔晓东,曹家和.我国保险监管问题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

[6]王颖.保险监管模式国际比较及借鉴[J].保险研究,2012(12).

作者:莫体

保险监管研究管理论文 篇3:

台湾地区财团法人辅助保险监管的运作机制及其启示

摘 要:台湾地区财团法人在辅助保险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台湾地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兼具“行业总管”和监管智库角色,台湾地区保险安定基金和汽车强制保险责任事故特别补助基金则在辅助保险监管中充分发挥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台湾地区财团法人的相关职能机构和部分特色基金,分析其功能优势,并对我国保险业监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台湾;保险监管;财团法人;启示建议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9.3.13

台湾地区是全球保险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7年台湾地区保险密度居全球第六,保险深度居全球第一。台湾地区自2004年起设立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金管会”)对银行、证券、保险实施全面监管,具有公益性质的台湾地区财团法人虽然是非政府部门、非经济组织的第三方机构,但相关财团法人的董事长均由金管会的领导担任、派驻或退休后返聘,作为监管职能的延伸,在辅助保险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财团法人台湾地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兼具 “行业总管”和监管智库角色,促使保险业监督与管理职能部分分离

台湾地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保发中心”)成立于1985年,是台湾地区保险业的专业智库、区域教育中心、保险业联合征信中心。目标是促进保险事业健全发展,增进保险人、被保险人及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建立和完善保险市场讯息交流平台、倡导风险管理与保险知识,提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从事保险专业研究,保险专业资格考试和人才培育;从事保险精算统计、基准费率厘定;协助保险监管机关拟定监管制度、推动保险监管政策落实,辅助审查和核准保险产品,担任保险监管机关的智库;加强国际保险资料研究,加强与国际保险专业机构及监管机关的交流互动,促进台湾保险业与国际保险业的接轨。

(一)保发中心充当“管理者”角色,引领和促进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增進保险业、被保险人及公众利益

1.持续协助“金管会”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保险监理制度,为保险业营造有利的经营环境。保发中心持续追踪和研究国际保险资本标准ICS的发展,建立了与国际标准一致的台湾地区保险业偿付能力规范,2017年完成了第一次公开咨询和全面试算;协助保险公司导入国际财务会计准则IFRS 17;审查和核准保险产品,鼓励保险业创新产品设计;成立《保险法》研修小组,拟定《保险业公司治理实务守则》和保险业退出机制等,为保险业营造有利的法律环境。

2.持续关注和研判全球保险业面临的形势、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保险业拟定应对策略。保发中心以其专业优势和保险智库角色,协助“金管会”拟定金融稳定、气候变迁、人口老龄化、信息安全与金融科技运用等问题的应对策略。包括: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及避险工具,支持寿险资金投资长期护理机构及公共设施建设;推广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公共工程完工土木保险、信息安全防护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年金险及医疗险等;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广落实保险企业风险管理ERM、风险及偿付能力自评ORSA;依托保险大数据库,开展产险精算、协助保单审查、强制汽车责任险费率厘定和保额调整、社会保险和退休金的精算统计等事务;协助“金管会”办理寿险费率精算,寿险准备金精算、精算公式调整和精算报告复核,疾病发生率及生命表研究,寿险市场分析及风险预警等;短期意外及健康险、车险及火险费率检测等业务;开发强制汽车责任保险电子保单认证平台及投保系统,全面推广并取代纸本保单等。

(二)保发中心充当“服务者”角色,服务于“金管会”、保险机构、保险从业人员,以“专业智库”引领台湾保险业发展

1.服务“金管会”。保发中心业务范围涉及保险专业研究、从事有关保险业务的费率精算及协审保险商品、有关保险专业人才培育及资格测试、主管机关托办事项等;受“金管会”委托,2005年11月担任国华产物保险公司清算人,2009年1月担任华山产物保险公司清算人,办理清算业务。

2.服务保险机构。截至2017年末,保发中心共服务保险公司54家,其中,再保险公司3家,外资保险机构11家,服务保险从业人员38.44万人;服务保险代理公司291家、保险代理业务员7.8万人;服务保险经纪公司485家,保险经纪业务员11.16万人;服务公估机构81家①。截至2017年,保发中心共登记管理寿险业资产总计24.46万亿元,占保险总资产的99.86%;产险业资产3482亿元,占保险总资产的0.14%②。

3.培训保险从业人员。保发中心培训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资格考试、承办国际性保险专业考试等,为台湾地区保险业培养专业型、开放型人才。保发中心设有产寿险业的专业、专项训练课程,是保险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基地,是投资型保险产品业务员资格考试、金融常识及职业道德考试、保户服务认证考试、财产保险业精算人员的考试中心,是SOA\CAS\CII\CPCU等国际性保险教育训练和考试经办机构,是连接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精算公司等人才输送纽带。

(三)保发中心第三方纽带作用明显

1.保发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由7-9人组成董事,董事多为兼职。其中:“金管会”代表2-3人,产寿险业代表各1人,专家学者2-3人及保发中心总经理;董事长是财团法人代表。现任董事长为桂先农;现任董事包括台湾地区“金管会保险局副局长”张玉辉、台湾地区“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暨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张冠群、产物保险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灿煌、人寿保险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黄调贵、台湾地区“国立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蔡政宪、均衡法律事务所所长李凤翱、“逢甲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教授许文彦、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总经理金肖云。

2.充当保险业对外合作的桥梁。保发中心持续举办金融科技、保险科技、洗钱防制、法规遵守、公司治理、IFRS及ICS等相关研讨会;持续举办保险业国际化精英人才培训与两岸保险专业人才培训及交流,加强与中国大陆、亚洲国家相关保险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保险业在东南亚的布局和台商服务,协助保险业在海外设立据点及推展业务,促进台湾保险业效率化、国际化。截至2018年6月,寿险业境外投资占资金运用总额的67.51%①。

3.推动民众保险教育,普及保险知识。推广和落实“金管会”的《金融教育课程》、普惠金融课程,对民众进行保险教育,倡导保险理念。

二、台湾地区财团法人设立的特色基金

(一)台湾地区保险安定基金(以下简称“安定基金”)专责处置问题保险公司

安定基金主要职责是整合安定资金,受托担任监管人、接管人、清理人或清算人角色;建立保险业退场机制和作业流程;强化预警机制,担任保险也经营风险场外监控;有效掌握保险业经营资讯,协助“金管会”适时监督保险业经营风险。安定基金具有如下特色。

1.安定基金经历了“代管”到“专责”过程。一是“财政部”代管。早在1975年4月,台湾地区当局依据其“财政部”行政命令,设立了人寿保险安定基金;1993年1月,依据台湾地区《保险法》设立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安定基金,均由“财政部”代管。二是保险行业公会代管。2001年7月保险法再次修订后,依法分别设立财团法人人身保险安定基金和财产保险安定基金,分别由产寿险行业公会代管。三是专责处置机构。2009年6月前,安定基金均为代管制,无专职专责人员编制,2009年7月成为专责处置机构。

2.安定基金处置问题保险公司经验丰富。一是参与处置台湾地区问题产险公司2家:(1)国华产险2005年11月被勒令“停业及清理”,2006年5月其“營业性资产”标售,由龙平安产险公司买进。(2)华山产险2009年1月被勒令“停业及清理”,2012年12月该公司“长期住宅火险”标出,由友联产险接手;目前清理仍未结束。二是参与处置的问题寿险公司有4家:(1)国华人寿2009年被勒令“资产、负债及营业整体让与”和“清理”,该公司2009年8月被安定基金接管并由基金垫资883.68亿元、接管后增资60亿元;2013年3月整体让与全球人寿并交割;2015年5月进入清理阶段。(2)国宝人寿、幸福人寿2014年被勒令“资产、负债及营业整体让与”和“清理”,两家公司均于2014年8月被安定基金接管,共垫资303亿元;2015年7月整体让与国泰人寿并交割;2016年8月进入清理阶段。(3)朝阳人寿2016年被勒令“资产、负债及营业整体让与”和“接管”,2017年5月整体让与南山人寿并交割,目前仍处于被接管状态①。

3.安定基金提取数量与风险状况密切挂钩。从2014年开始,台湾地区保险业改变了按保费收入一定比例提取安定基金的模式,施行“矩阵式差别提取”制度,即将“资本充足率”划为5个等级、将“经营管理绩效指标评级”也划为5个等级,置于同一矩阵后计算出25个提取比率。由产寿险公司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本充足率和经营管理绩效等级所对应的比率,“对号入座”计提。

4.基金来源法定。一是根据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由产寿险公司按资本充足率和经营绩效等级的一定比例差别提取“保险安定基金”。截至2018年7月,两基金余额分别为78亿元和36.8亿元。二是依据《金融业特别准备金运用管理办法》,台湾地区金融机构以2014年7月1日—2024年12月31日的年度营业税税款为基数,按年度提取特别准备金。该项准备金为非常规资金,动用前须报经“金管会”批准。三是依据台湾地区保险法规定向金融机构借款。办理借款须经“金管会”审批,还款来源是上述第一、二项已提取的资金。

(二)财团法人台湾地区汽车强制保险责任事故特别补助基金(以下简称“特补基金”)补偿功能突出

特补基金是伴随台湾地区《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简称“强制车险”法)于1998年1月1日施行而设立的。2005年,“金管会”以公务委托方式提请保发中心办理“强制车险”的精算统计、法规制度、财会准备金及信息服务等事项,对“强制车险”数据库进行维护。

由于“强制车险”所赔偿的对象为投保汽车所发生的交通事故,不包括未投保汽车及肇事逃逸等情形。台湾当局参考美、英、日等国制度,针对“事故汽车无法查究者(如肇事逃逸)、未保险汽车、未经被保险人同意使用或管理被保险汽车、全部或部分为无须订立保险合同的汽车,所致汽车交通事故之受害人”,则由特补基金进行补偿,以弥补强制汽车责任保险的缺口。

特补基金的法定来源按“强制车险”保费总额3%计提。特补基金的补偿范围:当发生汽车交通事故且出现(1)事故汽车无法查究 (如肇事逃逸车)。(2)事故汽车为未保险汽车。(3)事故汽车未经被保险人同意使用或管理的被保险汽车(如失窃车)。(4)事故汽车全部或部分为无须订立本保险契约之汽车(如农用车、拼装车等)的情形,请求权人未能获得保险公司给付保险金时,均能获得特补基金按“强制车险”给付标准进行补偿。如对“未经被保险人同意使用或管理”有疑义,在确认前承保人应暂先给付保险金;对“事故汽车全部为无须订立本保险契约的汽车”,各事故汽车的驾驶人不得向特别补偿基金请求补偿。特补基金对请求权人进行补偿后,事故汽车又被查明是被保险车辆的,则由特补基金向承保人请求返还所垫付的补偿金。

三、政策建议

(一)建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小政府大社会”机制建设,适时将监督机关的“运动员领队”职能剥离至会管单位

从本文列举的财团法人的董事长任职和董事会构成看,其董事长都有政府相关机构的任职经历,而董事则分别来自“金管会”、政府部门、业界、律师、社会公众人士,且绝大部分董事为兼职;其余则为常驻办事人员。这种第三方机构的公益性、专业性及公正性,对辅助保险监管起着重要作用,使监管职能得到有效延伸,进而成为“金管会”的左膀右臂。如安定基金、保发中心在对问题保险公司的市场退出处理中,均受托于“金管会”,承担接管或清算人角色;保发中心、特补基金都得到法院、“金管会”、金融消费者、投保车主、社会公众认同。

(二)借鉴台湾地区“强制车险”委托代办和共保模式,改革并完善我国“交强险”

随着交强险社会管理功能不断提升, 我国交强险的“政府主导、公办民营、捆绑销售”的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应尽快改革。一是明确交强险的业务管理费、手续费率上限,以保险机构共保方式受托代办交强险,保险机构只负责承保理赔账务业务处理。国内交强险虽为“公办民营”但实为独立经营,保险公司将交强险与车损险、商业三责险捆绑销售和经营,模糊了经营成本并使得车险综合费用率居高不下,难于体现交强险真实经营结果。台湾地区通过精确厘定“强制险”承保车辆的纯保费、保险人费用、保单保全费等具体金额,确定商业三责险或车损险的手续费率上限(16.4%),实现了强制车险不盈不亏。二是适当降低交强险费率或扩大保额,使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获得更多保障。国内交强险实施10年不曾调整费率和保额,与台湾地区汽车强制险经营20年却历经3次修法、9次降费、4次扩大保额形成鲜明对比;且市场上给予投保人合同外利益、虚列虚挂中介手续费等乱象屡禁不绝,而受害人并没有因为交通事故获得公平公正补偿,进而使得大陆交强险屡遭诟病。三是建议将交强险的财产损失责任调整为商业三责险责任,并强化商业三责险对交通事故受害人含(含本车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国内交强险包含财产损失责任保额0.2万,且道路交通事故 85%以上为非人伤事故,交强险赔付多为对事故车辆维修费用的补偿,不能体现《道交法》保障受害人权益的立法宗旨;此外汽车碰撞事故可能涉及责任事故车辆本车受害人,应适当补充相关保险责任。四是建议将“道路救助基金”补偿项目和标准与交强险赔付项目和标准调整一致。目前“道路救助基金”仅就抢救费用或医疗费用进行补偿,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权益未获得充分保障。五是实施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健全交强险经营主体退出机制。

(三)适时启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立法程序,设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

金融消费行为大多体现为对契约的履行,与现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商品及劳务的消费有本质区别。国内现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局成立时间不长,但“12378保险维权服务热线”的维权服务功能已很强大,而《保险法》就保险机构侵犯保险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并未有明确具体的规范和处罚条款,形成了制度短板,亟待弥补制度空白,完善相关程序;尤其是银保监合并后金融消费者维权服务功能、工作机制、争议处理等均有待进一步融合,建议设立“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并适当赋予其限额仲裁功能。

(责任编辑:孟洁)

参考文献:

[1]曾武仁,朱俊生,台湾保险事业发展中心的实践及启示[J].保险研究,2011(8).

作者:易细纯

上一篇:纺织品贸易研究论文下一篇:材料成型控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