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财产保险监管论文

2022-04-18

摘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翔实的数据说明我国保险制度在风险管理和灾后救助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庭财产保险监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家庭财产保险监管论文 篇1:

互联网保险监管制度正式出台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保险健康规范发展,保监会于7月27日正式发布《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下简称“办法”),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正式出台。

办法明确了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定位,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负责。第三方网络平台可为互联网保险业务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服务。

基于互联网方便、快捷、跨地域的特点,办法有条件地放开了部分险种的经营区域限制,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信用保险及其他能够独立、完整地通过互联网销售、承保和理赔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务等。

办法同时规定,对于不能保证异地经营售后理赔服务导致出现较多投诉的保险机构,监管部门将及时采取监管措施,停止其相关险种的经营,强化保险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市场退出管理,督促其依法合规经营。

保监会负责人表示,保险机构要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客户服务管理,建立支持咨询、投保、退保、理赔、查询和投诉的在线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洪蕾)

家庭财产保险监管论文 篇2:

由灾害反思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

摘要:面对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以翔实的数据说明我国保险制度在风险管理和灾后救助中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并运用实证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反思了家庭财产保险制度,指出产品创新滞后,市场供求脱节是造成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得出家庭财产保险制度需要在服务、险种、营销和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的结论。

关键词:灾害;家庭财产保险;巨灾保险;创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财产和生命的安全不仅关系家庭的安定,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当灾难降临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导致家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时候,需要一种有效的制度帮助受灾的家庭度过难关。保险作为最典型的风险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中国有3亿多个家庭,如果家庭财产的承保率达到50%,就意味着有近2亿个保险客户和2亿笔业务来源。这样巨额的保险赔偿基金将使保险的损失补偿作用大大提高,也将极大地提高受灾人群灾后重建的能力和信心。然而,在2008年中国接连遭受几十年不遇的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看到了保险带给人们抚慰的同时,也看到了更多因保险缺失而产生的无奈,看到了保险在风险保障和损失分担作用上的严重不足,看到了保险在国家灾害救助体系中的严重缺位。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的保险渗透率,即总保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7%,而英国为16.5%,台湾地区为14.5%。[1]中国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的保险赔款占全部损失的比例还不到5%。有专家估计汶川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会少于2000亿元,保险仅仅覆盖了总损失的5%。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历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的12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中,约有半数得到了企业和联邦政府的保险。[2]2007年全球保险赔款占全部巨灾损失的40%,在有些发达国家,这个比例甚至高达60%左右。[3]可见,我国保险还远没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灾害之后保险的尴尬,让我们不得不对家庭财产保险进行反思。

无论在我国理论界还是保险业界,关于家庭财产保险的研究及其发展都未受到足够重视。理论界关于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和制度创新的研究也不多见。本文立足于保险的风险分散与损失补偿功能,分析家庭财产保险发展滞后的现状及原因,探讨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与发展。

一、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解析

自1979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家庭财产保险(以下简称家财险)和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一起作为“老牌三险”发展至今。然而,家财险却因为种种原因,发展极不稳定。

家财险一直处于徘徊状态。纵观整个财产保险发展状况,家财险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如表1-1所示,基本在2%左右。虽然,各财产保险公司从调整业务结构、提高赢利能力的角度出发,对家财险进行了改进,也加大了投入,但总体上成效不明显。2006年我国的家财险业务甚至出现了大幅度的负增长,保费规模降到了11.26亿元,在非寿险业务中的占比为0.71%。[4]从2005年到2007年家财险占财产保费比例都不到1%。由于家财险具有业务分散、额小量大、成本偏高的基本特征,与大型集中风险相比,短期的效益不明显,所以在财产险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其所占的份额是不可能太大的。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保险年鉴。

总体而言,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状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投保率低,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财产保险

近些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财产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投保率不足10%,家财险并没有同步增长。无论从增长幅度,还是从家财险占财产保险的比例来看,家财险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市场还需大力培育。

2.市场竞争不充分,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

从家财险的市场结构来看,外资公司的进入,结束了中资产险公司一统江山的局面,促进了市场的竞争,但是竞争并不充分。如图1-1所示:以上海家财险市场为例,2003年共有11家产险公司提供家财险业务,年度收入为35128.14万元。其中8家为内资,另外三家为外资,中外资保险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分别是99.74%和0.26%。很明显,内资保险公司的主导地位不能动摇,其中中国人保所占份额为40%,太保为28%,太平保险为16%。外资保险公司由于经营范围的限制,2004年以前只能向居住在本地的外籍人士服务,并没有将该险种作为主营业务,所以市场份额十分有限。但是在2004年年底,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家财险格局会有变化,外资保险公司会凭借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理赔服务,在家财险市场上会有一番作为。

数据来源:2004年上海保险年鉴。

从家财险的市场需求来看,中国有十三亿人口,由此构成了中国庞大的家庭数量。因此,家庭财产保险的市场潜在需求大。但是,目前的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普遍较低。据调查,即使在家财险发展较好的上海,家财险的投保率仅7%左右。08年,受雪灾和地震的影响,居民保险意识有所增强,据报道,08年上半年,南京市家财险的参保人数同比增长5.8%。[5]但这并未改变家财险发展滞后的状况。另据2009年2月25日的《武汉晨报》“节后家财险不见新单”报道,湖北省投保家财险的家庭只有8.66万户,仅占整个家财险市场的4.5%,大约95%的湖北家庭财产没有保险保障。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0%的投保率。

二、家庭财产保险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业务宣传不到位,投保意识很淡薄

家财险投保率低,业务发展缓慢,一方面归咎于居民投保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未能未雨绸缪,主动转嫁风险。另一方面与保险公司服务意识不强,业务宣传不到位有着密切关系。家财险业务属于分散性业务,短期效益不明显,没有受到保险公司足够重视。财险公司对有关家财险业务的宣传非常少,现在几乎看不到保险公司重点推介家财险业务,致使与热门保险产品相比,社会对家财险的认知度极低,甚至家财险的发展表现出与整个社会经济和保险发展背道而驰的迹象。加上保单格式陈旧,条款内容复杂,投保手续烦琐等问题相当程度上弱化了人们的投保愿望。

(二)目标定位不明确,市场供求相脱节

家庭财产保险面对的是千家万户,不同家庭的收入水平、财产结构、风险程度等千差万别。只有多样化的家财险种类才能满足不同家庭的不同保险需要。现实却是险种的变更远远比不上需求的变化。有调查显示,我国家财险产品相似程度接近90%,产品结构单一、老化,业务没有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的人群定位。造成消费者的需求与保险公司提供的险种相脱节的状况,真正有保险需求的人群,40%因为产品落后无法将潜在的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制约了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

相比而言,外资公司在此方面做得相当出色。美亚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首家外资保险公司,与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同为美国国际集团的成员公司。皇家太阳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所属的RSA集团是世界十大产险公司之一,也是最早进驻中国保险市场的英国公司。两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根据在沪外籍人士的工作、生活方式,从实际需要出发,针对性地设计保险产品,保障内容广泛,能充分发挥减少家庭风险,降低财产损失的功能。从工作方式而言,由于很大一部分外籍人士从事管理工作,国际旅行或出差的几率较大,由此产生个人贵重物品全球性保障的需要。在生活方式上,一般外籍家庭都会雇用本地的保姆,来料理家务、安排饮食起居,家庭保姆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成为雇主考虑的问题之一。有些外籍消费者因生活习惯问题仍保持一周集中采购食品的习惯,需要保障冷藏食品的损坏风险。所有这些,保险公司都能根据需求设计出相应条款。

(三)附加条款不丰富,保障范围较狭窄

与传统的家财险相比,中资家财险产品在保障范围上虽然有所扩大,现金、金银珠宝等逐步纳入了保障范围。但是,附加险可供选择的范围有限。如,对地震风险,几乎所有的财产保险公司都将其设为除外责任,只有公司或个人在购买财险和房屋险时可以附加地震险。由于缺少数据和经验,且一旦发生损失,将超过保险公司理赔能力,保险公司也并不积极主动地向投保人推荐此附加条款。外资保险公司家财险产品恰恰因为附加险丰富,大大增加了可选条款,扩大了承保的风险范围。通过基本险与多样化附加险的灵活搭配既能满足一般的保障需求,又能针对不同消费水平的投保人需求,设计从一般风险到高风险的保障层次,更贴近投保人的实际需要。

(四)费率设计不合理,产品创新仍滞后

在费率设计上,家庭财产保险存在与风险不匹配现象。大多数内资家财险产品费率单一,忽略了不同类型风险的区别,以及同一风险类型内部的差距,难以使产品的风险与费率保持一致,使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在合理科学的费率范围内得到保障。比如,在房屋基本险中,水灾和火灾高发区与其他区的房屋费率没有区别。再有,现行家财险保险条款,包括火灾责任在内的基本险费率是1.3‰。火灾属于高发性的灾害,一经发生便是毁灭性的,赔付金额多。而水管爆裂这种属于出险频率低及损失率低的风险,费率却高达2‰,高出基本险0.7个千分点,违反了保险的公平原则。

在产品创新上,家庭财产保险的条款多年不变,保单更新与产品创新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原因在于:一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够充分,产品创新并未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二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产品创新机制,导致产品研发与市场脱节,产品研发与销售错位。研发部门设计产品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缺乏个性和针对性,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有的保险公司不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开发一种产品就向全国销售。如果一种产品有销路,大家竞相模仿,导致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低,不能满足多样化的保险需求等等。销售部门从完成考核任务出发,热衷于推销熟悉的、见效快的产品,忽视了那些符合市场需求、有发展潜力的新产品销售。三是由于缺乏创新人才。产品开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系统工作,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精算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8年7月,我国保险业只有111位精算师和640多位准精算师,远不能满足保险产品创新的要求。人才的缺乏,经验数据的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新产品的开发。四是由于监管者在创新成果的保护方面一直面临着两难选择:保险产品易于复制对整个社会存在积极作用,过强的保护会抑制创新成果的推广和传播,但另一方面,保护过于宽松,又会削弱保险公司进行产品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抑制创新,减少市场活力。五是政策扶持不到位。从国外来看,政府为了鼓励某一险种创新发展,可以利用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一方面对新险种的保费收入实行减免税规定,另一方面对新险种的投保人实行所得税减免,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其发展。目前,我国缺乏这种鼓励分散性业务发展与创新的税收政策和制度环境。

(五)人才储备不充分,展业动力尚欠缺

从保险企业方面来看,存在一种模糊认识,认为家庭财产保险业务单纯,因而不注重该岗人才的培养、选拔与重用,难以留住优秀人才。据了解,南京的寿险公司,有两三千营销人员很正常。而一家产险公司有几十个做家财险的代理人就不错了。从业务员角度来看,因为家财险的保费只有保额的1‰- 2‰,代理人做成一笔业务的佣金很低,同时难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保险业务人员缺乏展业的积极性。

优秀人才与积极性的双重缺失导致很多保险公司对家财险的展业动力不足,营销手段单一,除了偶尔外出进行推销,大多数时间都是闭门造车,等人上门。营销力度不够, 营业网点又少,除了集体投保外,能自主上门的消费者寥寥无几,造成参保率极低。

三、家庭财产保险的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一)创新服务

坚持服务创新,就是把“顾客第一,服务至上”放在心上,落到实处。通过一流服务、特色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培育顾客忠诚度。因此,保险公司要抓好以下方面:

1.加强宣传

公众风险和保险意识淡薄,不善于运用保险机制去防范和化解风险,这是我国保险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保险意识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保险业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国民保险教育的职能,需要全行业所有参与者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全社会普及保险文化。同时保险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元素,保险的发展不是保险行业单方面的事情,需要政府的推动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在政府推动下,从全社会角度实行保险普及教育,广泛发动社会舆论,利用电视、电台和报纸等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普及保险知识,提升居民的保险意识。

2.改善条款

推进保险条款通俗化,保单标准化,规范保单的内容与格式,避免霸王条款的出现,这些服务的改善将使保单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减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3.创建诚信

加强“诚信”建设,逐步解决“理赔难”等既伤害保险业社会现象又打击公众投保积极性的各种服务难题,改进自身服务中的各种不足。充分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加强防灾防损,主动做好灾前风险管理和风险提示。让社会公众真正认识保险、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和支持保险,提升公众对保险的信赖和认知度。

(二)创新险种

在保险市场主体增多,竟争激烈的背景下,保险公司的产品要快速反应市场,根据市场发展、消费需求定期进行产品更新,以贴近市场,满足差异化需求。

1.改造老险种

对既有业务和老产品进行深度挖掘。在原有产品基础上,适当扩大承保标的范围,合理厘定费率。例如,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住房、家庭装潢和高档家具越来越重视。针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家庭财产保险应将居民家庭装潢、电脑以及家庭第三者责任风险等纳入承保范围。对原有不合理的保险费率进行适当调整。大中城市居民住房可根据高级住宅区、安全住宅区、普通住宅区等设置不同的费率;根据不同小区安全状况设置家财险费率;对连续多年投保无赔款发生的家庭给予费率上的优惠等等。

2.开发新险种

美国的商业财产保险条款中都是采用附属保单形式,即保障范围和条件都是单独的,需要哪一项就采用哪一项,然后和其他的附属保单及一些专门的条件事项组成一个完整的保单。在美国使用标准火险单时期,标准火险单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加上适当的附属保单和批单。数以百计与标准火险单相配套的附属保单和批单,适应了不同的保险财产特点和投保人的需求。借鉴其做法,我们可以在基本险保障范围一致的前提下,针对个性化要求,设计出多样化的附加条款供选择,以满足差别化,个性化需求。这样就可以将保险覆盖到一些过去不予承保的风险或标的,如地震风险。

3.优化创新环境

险种创新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包括建立激励、引导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监管部门和政府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方式的联合研究与开发机制。鉴于保险产品易于复制的特点,保监会要加强对保险产品创新的保护。凡保险监管机构认定和发布的新产品,其规定的保障范围和保险费率应作为同类保险产品的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保险费率。各保险公司开发的与新产品保障功能类似的保险,应统一使用该基础保障范围和基础保险费率,也可根据市场需求适当扩展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险费率,但不得缩小保障范围和降低保险费率,也不得以增加特约条款等方式变相降低费率或采取其他规避管理的方式。以此来保护产品开发企业的利益,防止保险产品投放市场即遭复制并受非理性降价打压的情形。政府部门应对创新产品及创新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以降低开发成本或增加创新收益,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在产品创新方式上,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探索采取“监管牵线、高校参与、公司开发”的“三方合作”方式。也可以加强行业合作研究,建立协作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品开发机制。在互利原则下,加快行业间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客户资源的共享合作,增强全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

(三)创新营销

根据家财险业务分散性特点,传统的被动销售模式必须创新,应通过多样化的销售渠道,采用灵活的营销手段,充分挖掘市场潜力。

1. 直接营销的创新

大力发展电话营销方式。即以电话为主要沟通手段,借助网络、传真、短信、邮寄、递送等辅助手段,通过保险公司专用电话营销号码,以保险公司名义与客户直接联系,并运用公司自动化信息技术和专业化运行平台,完成保险产品的推介、咨询、报价、保单条件确认等。这种直销方式有利于降低营销费用,简化投保流程。也让消费者感觉方便快捷,明明白白,同时也提高了展业效率。

2. 间接营销的创新

产险公司应效仿寿险公司的做法,拓展银行、邮局等销售渠道,甚至与社区管理中心、物业管理、商厦超市等联合,开辟多样化的营销渠道。一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我国城市社区组织健全,保险公司可以以社区为依托,利用社区的居委会或物业管理中心深入社区居民,把宣传、展业、服务有效结合起来。二是利用银行和邮政网点众多,客户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银行和邮政代理业务,实现客户资源整合与营销渠道共享。三是发展个人代理。个人代理可以走街串巷,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宣传,适合家财险业务分散的特点。保险公司应加强对个人代理的培训、管理,开发适合于个人代理销售的业务品种,并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四)创新机制

为了提高保险公司对地震等巨灾风险的承保能力,应尽快建立起由政府支持、多方参与的巨灾保险机制。巨灾保险由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与,共同建立巨灾保险基金,实行个人投保,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方式,以政府作为最终保险人身份对保险公司提供超额赔付保证。同时政府对投保人和经营巨灾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提供专项补贴,税收优惠等各项政策支持。并逐步实行巨灾保险证券化,使巨灾风险由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随着居民家庭财产的不断增加和保险需求的提高,大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充分发挥保险分散风险补偿损失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家财险市场潜在需求大,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使保险的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出来。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是归根结底这需要居民、政府和保险行业等的多方参与。在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大力支持下,居民踊跃参与,保险公司勇于探索与创新,必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的冲击。当然,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对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创新机制的建立应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闫威.保险缺失打击中国地震灾民[N].中国保险报,2008-6-6(5).

[2]穆舟.留住市场家财险需量体裁衣[N].证券日报,2007-3-15(B01).

[3]孙祁祥.与灾难同行,我们有爱![N].中国保险报,2008-6-4(2).

[4]王和.旧闻新读:家财险的地震免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N].中国保险报,2008-5-26.

[5]都怡文.南京居民保险意识增强,上半年参加家财险的任数增长5.8%[N].现代快报,2008-8-27.

[6]徐海慧.企业、家庭财产保险如何避免“十赔九不足”[N].国际金融报,2007-3-6(6).

[7]孟繁龙.家财险家庭财产的守护神[N].中国证券报,2007-7-14(A13).

[8]汤学平.家财险为何遭冷落[N].江苏经济报,2006-3-24(A02).

[9]陈爱和.家庭财产保险为何难进百姓家[J].保险天地,2007,(6).

[10]刘波.我国家财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5).

[11]石小航.挖掘家财险市场潜力[N].中国保险报,2006-12-25(007).

[12]陈琦.我国家庭财产保险产品发展现状简析[J].上海保险,2005,(2).

[13]张响贤.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J].保险研究,2004,(4).

责任编辑张国强

作者:王贞琼

家庭财产保险监管论文 篇3:

利率联动险成鸡肋

收益率随银行利率而动,曾是市场上的明星产品,却又被强制停售。

最近,一部分利率联动险纷纷下调结算利率。

阳光保险的“富安居投资型家庭财产保险(1年期)”结算利率下调为3.6%,华泰的“居祥理财型家庭综合保险(2年期)”的结算利率下调为4.41%,瑞福德保险的“福满堂健康护理服务计划(3年期)”下调0.1%,变成5.40%。

2007年以来,这类短期家庭财产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卖得异常红火,它们号称具有“高保底收益”、“利率联动”双重杀手锏。但近来,记者却发现这些产品不仅利率下调,而且有不少已经从银行柜面消失散去。

降息周期收益率成皇帝的新装

“它的利息比银行还高,银行加息,它就自动调整,用不着我跑银行倒折子了。”谈及购买利率联动险的初衷,安先生如此说。为省去频繁到银行办理转存的麻烦,2007年,安先生将银行储蓄转成了财险公司的利率联动型家财险产品。

何为利率联动型保险产品?一般情况下,利率联动型保险又分为单边挂钩与双边挂钩两种。所谓单边挂钩,就是保险产品只与银行存款利率的调整同步。譬如,2007年7月21日起央行上调存款利率0.27%,华安金龙家财险的年收益率从4.44%上升为4.71%。

除了调高利息外,减征利息税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加息。因此,市场上还有一种不仅与存款利率挂钩,还与税后利率挂钩的“双边挂钩”保险产品。如大地保险的“安心居家”家财险,其年收益率计算方式为“银行3年定期存款税后利率加0.4%”。因此,减税对于其联动作用是与加息一致的,2007年全年加息6次,在第四次加息后,3年期定期存款税后利率达到4.7025%,“安心居家”的收益率将相应调整到5.1025%。

但是,2008年国内货币政策转向,进入降息周期,抵不住连续降息的影响,利率联动险种的收益随之下调,息涨随涨的优势不再。

分段计算收益的利率联动险,降息后,将按已经下降的新利率计算利息。因此,在目前来看,如果将钱存入银行,在当前3年期银行存款利率4.77%的时候存入,在3年内无论央行对利率做如何调整,该存款利率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相反,基准利率上调、下调都同步带动利率联动险产品同期收益的上调和下调。考虑到国内强烈的降息预期,业内人士估计利率联动险的收益率以后还会降低。

这样算下来,此类保险的到期收益就比不上银行定期存款了。没有了高收益率的优势,利率联动险的不足就凸显出来。

首先是资金流动性的不足。一旦家庭出现紧急状况急需花钱,就要交纳高额的退保费用,由此会损失一部分本金,而银行存款提前支取只是损失部分利息,却不会损失本金。

其次是保障不及普通家财险。利率联动险保障范围仅限于因“火灾、雷击、爆炸、飞行物体坠落等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引发的损失,而普通家财险保费更便宜,保障更全面。

再次,钱存入保险公司安全性低于银行。保险公司到期是否能支付本息,要受到其经营业绩、诚信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万一保险公司出现经营风险的话,投保人就可能面临本息无归的损失。

明星产品被强制下架

8月份,人保“常无忧健康增值计划(3年期)”被迫停售。人民人寿的同类产品“鑫荣年金”、大地保险唯一的一款短期理财产品——安心居家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华安保险的一款名为金龙收益联动型人身意外伤害及家庭财产综合保险,都先后宣布“退市”。

停售前,此类短期理财保险让寿险公司揽到了大把保费。“常无忧健康增值计划”令人保健康2008年上半年保费收入脱颖而出,从1月到6月节节攀升,6月保费收入创历史新高,达到77689万元,远超平安和人寿,排名第一。

6月份,人民人寿的同类产品“鑫荣年金”年金险保费收入也高达32582.49万元,占其总保费收入的98%。在上海,人民人寿保费收入市场份额高达71%,一改其2月至5月,保费收入数月在低位徘徊的尴尬局面。

高保费收入背后是收益率的诱惑。据悉,若被保险人在满期未发生保险事故,“常无忧”产品最终保底总收益预期高达12.15%,折合保底年收益约4.05%,而同期市场上万能险产品保底利率一般在1.75%至2.5%之间。2007年,该产品推出之时,由于存款利率一再调高,令其满期奖金水涨船高。3年期满的收益达到近16.15%,折合年收益约5.4%。同期,3年期的银行存款为5.4%,税后利率为5.13%,低于“常无忧”近27个基点。

如此高的收益率,远超保监会规定的理财保险的收益率,保险公司到期能还上吗?这是“常无忧”被叫停的真正原因,紧随其后,“鑫荣年金”很快也被叫停。因为,监管机构认为,此类短期理财保险产品过度销售,其当期承诺的收益可能背离保险资金的实际投资收益,为防止出现大规模退保,甚至导致保险公司倒闭的风险,此类“明星”产品被强制下架。

这些明星产品强制下架“效果”是明显的。由于“常无忧”停售,7月份,人保健康的保费收入从77689万元直接下滑到15171.5万元。8月份,人保健康上海保费收入继续下滑,和6月份的77689万元相比,保费收入下滑幅度高达93%。随着“鑫荣年金”的停售,人民人寿在上海的保费收入应声而落。7月,人民人寿保费总收入2163万元,年金险收入1432万元,其保费收入跌回到6月以前的状态。

据悉,此类高结算利率理财家庭保险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热捧。2004年4月,华泰财险推出了国内第一代具有利率联动特点的“华泰居益理财型家庭综合保险”。这是一款兼具“家庭财产保障”与“收益与银行存款利率联动”两大特点的产品。之后,华泰财险又推出了“华泰居祥理财型家庭综合保险(2年期)”,该产品的满期给付金收益率与银行两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等,当银行两年期利率调整时,满期给付金收益率同步、同幅变动。

据统计,2004年7月由华安保险推出“金龙收益联动型人身意外伤害及家庭财产综合保险(3年期)”,至2007年,该产品单一品种销售额达110亿元。渤海财产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旗下的“丰利2号”和“富利2号”,从推出至2007年底,这两款产品的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了9个亿,北京地区仅仅1个月就收到了1000多万元的保费。

退保不划算

一切,热热闹闹地来,又静悄悄地走了。短期理财概念让健康险、财产险都疯狂了一回。喧嚣了半年多的短期高保底理财险,或将寿终正寝。本刊特约理财专家提醒大家,选择提前退保损失较大。比如,“华泰居祥”,投保10000元本金,要在第13个月后退保才能保本;安邦保险的“双赢理财家庭财产保险”,投保人在一年以下退保的话,退保费用最高达到了6.70%;人保健康的“常无忧”三年期限内只要退保就要收取5%的退保费用;华安金龙家财险,假设一份5000元保费的保险,如果在半年内、1年内或2年内退保,那么除去手续费后的剩余金额分别为4850元、4900元和4970元,两年之后退保方能保本。

作者:王超凡

上一篇:分层教学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制造业信息化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