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英国,保险中介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具备自我监督的能力,所以政府对其采取比较宽松的监管模式,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我国目前保险中介制度尚未成型,保险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保险行业的自律性较差,因而政府有必要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但英国保险经纪人监管制度中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做法和思路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保险监管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 篇1:

我国保险监管创新研究

【摘要】 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更加有效的进行监管,应该加快进行保险市场的创新。结合现在形势,通过分析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创新;保险监管创新

一、我国保险市场监管的创新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的实施,对保险消费者的利益进行了更多的重视。在国际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全世界的金融主体对创新进行了重新审视,是创新过度还是其他原因(监管不够完善、评级存在漏洞等),曾一度成為人们讨论的话题。在金融衍生产品不断进行创新的背景之下,保险监管也要跟紧步伐,体现出新的要求,这样才能既支持和鼓励保险市场创新,又能防范和化解保险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我国保险监管创新的必要性

1.加快保险市场监管创新,可以应对日益严重的逃避保险监管的现象。在正常的条件下,处于营利或在竞争过程中谋取优势地位的动机,被监管者必然会想方设法逃避监管,弱化监管效力。监管者对于监管创新的各个方面就要不断地进行加强和完善,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管创新,使得金融监管者取得优势地位,保持市场的稳定。

2.加快保险市场监管创新,是促进保险企业创新的需要。保险市场监管的不断创新,可以推动保险机构在新的监管空间下进行产业的调整,不断进行新的创新,最终促进保险业不断向前发展。保险监管机构是制定相关的保险业法的机关,通过对监管的创新可以使其立法更加完善,监督更加全面。特别是伴随着监管技术创新的深入可以使其在立法过程中合理预期保险企业的经营能力,正确引导保险企业创新的方向。

3.加速保险市场监管的创新,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尽管本次的金融危机揭示了一些基础产品的创新具有广泛渗透性和巨大的影响性,在我国保险创新明显存在着不足。通过对于保险市场的监管进行创新,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三、目前我国在保险监管创新方面尚存在的现状

1.监管理念发生巨大的变化。现有的形势下,我国保险监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保险监管理念逐步转向了以建立风险防范的五道防线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现代保险监管体系。与以前相比,我国的保险业的监管理念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众多进行风险防范的措施也在不断的出台。

2.监管范围偏小。目前我国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和监管的模式,这样远远满足不了各种金融产品创新的需要。银行、证券、保险之间业务的趋同性与可替代性、削弱了分业监管的业务基础。当银行、保险、证券这三大部门的业务发生交叉时,不仅会加大协调成本,甚至会由于责任不明确而产生监管真空。伴随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与其他行业也存在着许多业务的交叉,对于这些跨行业的监管也存在着空白。

3.过度监管和监管不足并存,保险监管的手段和方式落后。近年来,发生的金融危机充分揭示了发达国家的保险市场监管存在的重大真空,与国外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不相同的是我国的保险创新非过度而为不够,与此相应,保险监管的手段和方式也相对落后。

4.保险立法落后。保险市场的创新直接产生了许多新的保险产品、投资渠道和服务,对于这些从未有过的事物,在我国的保险监管中尚属存在大量的真空,相应的立法也很滞后。

四、对我国保险监管创新的一些建议

1.监管手段和方法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偿付能力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逐步将一年一度的年终检查式的事后监管转变为以信息传导机制为基础的日常监管,最终向风险监管过度,建立动态的偿付能力监管体制。要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加强保险公司经营信息的透明度。

2.监管立法创新。健全的监管法制是保险监管部门依法监管的前提和法律保证。尽管近年来新的《保险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等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但是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

3.创新监管理念。要不断的进行监管理念的创新。对于不同的保险市场进行差异化的保险监管,不断创新监管机制,可以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各个省市制定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做到重点突出,而对于欠发达地区应该引导其快速发展。

4.创造保险监管的外部环境,加强社会监管。近年来,无论是模式还是理念上,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保险监管机构也应该相应的开通举报机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以开通社会监督热线,要切实的进行推广和落实(可以在保险单中注明),要高度重视消费者的投诉,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李嘉斌.《保险监管及全面开放后我国保险监管的制度创新》.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4)

作者:白晶晶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 篇2:

中英保险监管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在英国,保险中介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具备自我监督的能力,所以政府对其采取比较宽松的监管模式,侧重于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我国目前保险中介制度尚未成型,保险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保险行业的自律性较差,因而政府有必要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模式,但英国保险经纪人监管制度中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做法和思路对我国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关键词:保险监管;行业自律;保险中介

发达的保险业是英国金融产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其引导世界金融发展潮流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的保险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分析英国保险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考察英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完善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非常有必要。

一、英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英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主要由1982年《保险公司法》、1977年《保险经纪人(注册)法》、1986年《金融服务法》以及1982年《劳合社法令》组成,此外,欧共体的共同协议也是英国保险业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随着欧盟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业之间的界限不断消失,兼容这些行业的组织不断发展并迅速成为金融市场的主力,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政府于1998年开始进行金融业监管体制改革,英国证券和投资委员会改名为金融服务局,财政部的保险监管职能由金融服务局执行。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增加规定了金融服务局的权力,该法对金融市场包括保险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大,目前正在逐渐取代1982年《保险公司法》和1986年《金融服务法》的地位。

英国的保险市场分为保险公司市场和劳合社市场,其保险监管也主要是对保险公司市场的监管和对劳合社市场的监管,英国政府主要对保险公司市场进行监管。英国政府对保险行业的监督权力主要集中在财政部,政府的监管只是为了保证各保险人经营业务时持负责的态度,确保保险人具备法定最低偿付能力,具有履行保险合同义务的能力。英国保险监管的特色在于行业自律,协助财政部进行保险监管的是各行业自律组织如劳合社理事会、英国经纪人委员会等,而劳合社市场则主要实行内部自我监管。因此,本文对于英国保险监管制度的考察主要针对其保险公司市场的监管。

二、中国保险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目前我国实行保险监管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95年的《保险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保险管理暂行规定》等。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以下简称“保监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保险行业的监管者,它作为金融管理机构依据《保险法》对中国保险业进行监管。中国保监会正式成立后,成为全国商业保险的主管机关,根据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中国保险市场。它着力于使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与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步,并注重与国际保险监管制度的发展接轨,不断加大对偿付能力的监管力度。在这样的情形下,大批法律法规出台,弥补了我国《保险法》的诸多不足,使我国的保险监管法律制度在内容上不断充实和完善。但是,相关法律和制度仍然没有覆盖保险监管的程序问题,如计算偿付能力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如何收集,其真实性如何保障等问题,这说明我国保险监管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够强,仍然没有健全的法制环境做保障。

相对于英国成体系有效率的宽松式保险监管,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目前正处于过渡时期。我国已经逐渐放松过于严格的监管模式,逐渐侧重对偿付能力进行监管。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保险监管制度还是相对严格的,主要体现为由单一的分业监管机构——保监会对保险业进行监管,而不是由一个统一的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进行统一监督管理;实行直接的实体监管方式,即通过一系列法律条文严格规定保险企业的经营准则,并由保监会贯彻执行;保险市场准入门槛较高;对保险业务的经营予以严格规定等。

三、中英保险监管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研究

(一)保险监管模式的效果

英国的保险法律法规非常全面,针对保险业经营的每个方面都有相关规定,这种法制环境下的保险业经营非常规范,保险业监管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管理机制。英国比较宽松的、注重对偿付能力要求的保险监管模式符合其本国保险行业发达且自律性较强的基本情况,在充分保障保险经营安全性的前提下保护了市场竞争,与保险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同时,随着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发展,保险行业的监管也在逐渐和其他行业的监管混为一体,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把整个金融市场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监管,而不是单从其中一个部分着手,提高了市场效率,也增加了监管的效率。我国的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保险业经营一直处于较封闭状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这一经营模式逐渐被打破,但政府的市场参与程度仍然很强。目前,保险业作为我国的幼稚产业刚刚开始由行业垄断转向市场竞争,保险主体的经营能力还非常弱,因而有必要在保险业发展初期采取较为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对保险业经营者提供一定的宏观指导和保护作用。

近年来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行业的一些新变化和发展表明,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束缚。一方面,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必须在一个开放的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进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本国的保险公司必须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享有独立的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完全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为自己寻找出路,而国家严格规制保险产品的价格和设定保险条款,无疑严重挫伤了这种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融合以及我国保险市场和世界保险市场的接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必须从全球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待保险业的监管问题。对保险公司资产能力进行严格控制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如果我们不注重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就很容易在日趋复杂化的国际金融竞争中站不住脚。但是,保险市场的发展完善以及完全有序竞争的市场秩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的保险行业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行业自律和市场竞争完全有序的较高层次,因而我们不应盲目强调对偿付能力监管的重要性,而应该针对我國目前的具体情况对保险业进行适度监管。应当说,我国现在正在逐渐放松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在逐渐加强对偿付能力控制的同时,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规制保险公司制定保险费率,从而对保险市场的发展真正起到了保护和监督的作用。

(二)保险资金的运用

英国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法律规定比较明确,限制性要求同样存在,但力度并不很强。英国1982年《保险公司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方式和比例都未做具体规定。相比之下,我国《保险法》对保险资金的运用则限制过多,限定其只能用

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这些限制对规范保险投资行为、稳定保险经营曾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目前已经走入正轨,资本市场逐步完善,仍然保持如此严格的资金运用限制,已不能适用保险业发展的需要,甚至会制约保险经营活动。因此,我国必须修改和完善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相关法律规定。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应当放宽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但也不能像英国那样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保险资金运用限制。我们应当考察和借鉴保险业发达的国家以及与我国保险业发展有相似之处的国家的有效限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实行的相对英国而言较为严格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我国2002年对《保险法》修改后规定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比例由保险监管机构决定,这有利于保险企业分散投资风险,保证了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三)对偿付能力的法律监管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依据其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够承担对有效保险单所负债务到期偿还(给付)的财产能力。尽管各国保险监管的侧重点、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监管的核心都是确保公司的偿付能力。英国现行的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监管办法主要是采取极其谨慎的会计原则来估价资产,以控制资产估价的风险,确保资产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英国1982年《保险公司法》第32条规定,长期保险业务和一般保险业务需要具有最低偿付能力,1994年《保险公司规则》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要求。据此,英国的保险公司或纯粹再保险公司必须具有全球性的偿付准备金,直接承包业务的公司就有关英国的资产和负债必须保持全球性最低偿付能力,同时保持英国要求的最低偿付能力。

我國1995年《保险法》中首次对偿付能力进行控制。该法第97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减去实际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金融监管部门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增加资本金,补足差额。”1996年《保险管理暂行规定》对人寿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制定了相应标准,但仍然流于简单化,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我国自保监会成立后,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偿付能力监管的研究,并参照欧盟偿付能力监管的思路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这种规定采用了英国模式,主要是因为英国的模式已经基本成型,而且近年来已经被作为欧盟保险市场一体化的一项基本法律在欧盟国家推行。但是,我们不能把偿付能力的监管仅仅理解为简单的指标测试,对偿付能力的监管不能构成我国保险监管的全部,在公平的前提下对市场情况进行充分估计,制定宏观的保险费率也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保险监管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保险中介制度

在保险市场中,消费者一般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去判断什么样的保险产品最适合自己,哪个公司提供的保险产品最好,因而一个中立的保险业专家提供的建议和信息会非常有用,这就是保险中间人产生的基础。然而,消费者采用中间人提供的建议和选择时会面临两个问题,即建议的质量和中间人激励机制,这两个问题并不是消费者应该或者有能力予以解决的,因为这需要非常专业的知识。如果中间人能真正从中立的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客观的资源,则消费者的利益就有可能得到真正的保护。在英国,最常见的中间人是保险经纪人。英国1977年《保险经纪人(注册)法》设立了一个法定机构——保险经纪人注册委员会(IBRC),任何人想从事保险经纪人业务必须到该机构登记,所有经过注册的保险经纪人都必须遵守该机构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中最基本的准则是“保险经纪人应该尽全力满足客户的保险需求,对于保险经纪人来说保险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该法并规定了因经纪人的疏忽、欺骗和错误而致消费者遭受损失时的行业赔偿制度,以及当保险经纪人倒闭时投保人追回保险费及损失的规则和办法。IBRC还有专门机构进行执业调查,发现任何经纪人有进行非职业性的行为时有权吊销其注册资格。1998年7月,英国宣布取消1977年《保险经纪人(注册)法》,要求保险行业建立自身的监管体系,这是英国从1998年开始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一个举措。这样做是因为英国的保险中介行业制度已经非常成熟,保险行业已经具备了自我监督的能力。针对这一变化,英国保险和投资经纪人协会、劳合社保险经纪人委员会、保险人协会、劳合社和国际承保人协会开始建立一个权力机构来负责监管英国所有销售一般保险产品或为消费者提供建议的人,该机构由一般保险标准委员会负责。

目前我国的保险中介业务已经初具规模,为拓宽保险经营渠道,推动保险市场结构的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险中介机构监管体系。主要表现为市场结构不完整,保险中介市场的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代理人的市场,其他中介形式滞后于保险市场的发展。这种状况不同于英国的以经纪人为主的中介制度,因为经纪人与代理人最显著的差别在于有无独立的法律地位,如果代理人的法律地位不独立,则对其进行法律监管时就会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立法上已经注意到中介制度的重要性,并于1997年颁布了《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试行)》,1998年2月颁布了《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对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的从业行为进行规制。但由于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的不完备性,中介机构尚未完全发挥出其对保险市场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今后,我国应当对保险中介制度的发展和保险中介监管制度的发展并重,在积极完善保险中介制度的同时注重保险中介监管制度的发展。英国的经纪人制度在其保险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主要特色是行业自律,典型表现是1998年英国政府宣布取消1977年《保险经纪人(注册)法》,要求行业协会承担自身监管职能。针对我国目前保险中介行业尚未成型、市场秩序较为混乱、行业自律性较差的状况,实行较为严格的保险监管模式还是有必要的,但英国保险经纪人监管制度中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做法和思路对我国无疑是很好的参考。同时,注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注重信息的公开,要求经纪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等作为英国保险监管的特征,其合理之处也值得我国借鉴。

责任编辑:邓 林

作者:李 芳

保险监管研究论文 篇3:

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研究

摘要:保险监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行业的规范发展,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将有助于细化和明确监管目标,增强监管的针对性;有助于持续、系统地监测监管效果,增强监管的科学性;有助于科学评估监管绩效,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监管能力。本文借鉴IAIS保险核心原则评估中对行为过程的定性评估和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进程监测中对结果的定量评估经验,提出构建区域保险市场监管效果评估体系的建议,包括把监管效果评估作为监管制度制定实施的重要环节;逐步构建专项监管措施,产险、寿险、中介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整体的多层次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以及注重对监管行为和效果的双向评估。

关键词:保险监管 效果评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这些要求进一步明确了金融监管提升行业竞争力、维护市场稳定的目标,指明了创新路径,对做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保险监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报告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完善金融监管,如何实现更加科学的监管,不断提高监管效果的问题。我们认为,除了改进具体的监管制度、方式、手段外,构建科学的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也是提升监管效率的重要环节,应该引起重视。

一、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是完善保险监管,提升监管效率的重要手段

保险监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效果并不能直接通过监管部门工作的勤勉程度,如出台多少制度、开展多少检查、处罚多少机构来体现;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及各参与主体在监管制度实施后,优化和改善程度来反映,是外在的、间接的结果体现。因此,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有助于在直接的监管措施与间接的效果评价间建立起联系,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提升监管效率。

(一)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有助于细化和明确监管目标,增强监管的针对性

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在2011年颁布的新《保险核心原则》中再次强调,保险监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和维护保险行业的公平、安全和稳定,为投保人创造利益,提供保障,也就是我们在监管实践中始终坚持的“三个维护”,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维护保险市场体系的安全稳定。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可以根据阶段性监管重点,将上述三大目标细化为可以监测的重点问题或重点领域的治理目标,提高监管针对性。比如寿险治理销售误导问题,涉及个险、银保、电销等不同渠道;分红、万能、投连等不同产品;宣传、投保、回访等不同环节,并不能通过一个监管政策、一种监管手段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做好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每一项具体制度的出台都必须明确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并通过构建对应的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来强化这种目标,确保制度有效执行。

(二)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有助于持续、系统地监测监管效果,增强监管的科学性

市场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如规范市场秩序、治理销售误导和理赔难、提升行业形象等,决定了保险监管必然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监管部门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地调整和优化监管政策。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可以通过对部分监管指标持续、反复监测,以量化的形式直观地反映政策效果。比如,通过对保险消费者满意度的持续调查,反映行业形象提升问题;通过对反映销售误导、理赔难投诉情况的持续比较,反映相关问题治理成效等。这种监管效果的直观显现,有助于帮助监管部门全面、系统地反思监管政策与措施,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增强监管的科学性。

(三)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有助于科学评估监管绩效,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监管能力

管理理论认为,评估体系的建立属于管理学中的目标管理,对未来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利于在项目执行中发挥正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强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效率。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不仅可以通过明确的目标考核,引导监管干部从单一注重前端制定制度的科学性转向制度建立与有效执行并重,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也可以通过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和不同地区的横向比较,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反映出监管绩效差异,从而在监管内部建立起相对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这种绩效评估将有利于发现自身监管工作存在的差距,明确改进方向,提升监管能力。

二、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的方法借鉴

保险监管是一种调控行为,对行为效果的评估,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行为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行为结果是否优化。在实践中,IAIS保险核心原则评估和国家统计局对小康社会进程监测评估分别侧重于对行为过程的定性评估和对结果的定量评估,对我们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IAIS保险核心原则评估——定性的标准评估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于2011年10月颁布了新版的《保险核心原则》,成为全球保险监管的新准则。新版的核心原则共有26条,主要包括监管机构、被监管机构、持续监管、审慎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监管合作六方面内容(见表1)。其中,每条核心原则又分为原则、标准、指引三个层次原则位于最高层,描述了为维护金融稳定和保护保单持有人利益,保险监管制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不论保险市场发展水平高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保险监管机构都要遵循。标准位于中间层,在原则之下,提出遵守原则的要求,一条原则对应多条标准。指引位于最低层,详细阐述了原则和标准的含义,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举例说明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

表1

新《保险核心原则》的主要内容

按照国际惯例,保险核心原则不仅可以被用来建立或者增强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监管体系,也可以作为评估现有监管体系的基础。自1999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定期组织对部分国家或地区开展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其中保险监管的评估,即以核心原则为标准2010年,相关组织对我国实施了首次FSAP,保险监管的评估标准为2003年版的28条保险核心原则。。在具体评估中,相关组织在充分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对照国际监管标准与原则,逐条评估参评国(地区)遵守情况,评价监管效力,识别监管领域存在的风险,提出改革建议。按照《保险核心原则》中明确的评估方法,对标准和原则执行情况的评估通常被分为:已遵守、基本遵守、部分遵守、未遵守和不适用五个类别,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表2

《保险核心原则》中原则和标准的评估类别

总体来看,IAIS的核心原则评估,是基于国际标准的过程性评估,侧重于评估监管体系、制度、方式是否符合既定的要求,注重行为本身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合规性,在评估中,多为定性评价。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量的结果评估

小康社会也是一个宏观概念,但为了全面反映我国及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展情况,国家统计局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制定了由23项指标组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为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小康社会比较提供了较为科学的评价依据。2011年12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2000—2010年)统计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是一种综合指数,实现程度60为总体小康,100为全面小康。也就是说,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以60为起点,100为终点。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表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

小康社会监测体系,侧重于结果评价,选取了部分代表性强,能够实际计量或测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监测指标,以定量的数据反映抽象的概念,能够有效地运用于小康建设的实际分析和比较。

三、构建区域保险市场监管效果评估体系的初步设想

中国保监会项俊波主席曾在讲话中提出,建设更加科学有效的现代化保险监管体系,必须在监管思路、制度、方式和效能上做到“四个下功夫”。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将有助于优化监管思路、健全监管制度、改进监管方式和提高监管效能。各保监局身处监管一线,政策作用更直接,市场反应更灵敏,监管效果更明显。立足区域保险监管实践,借鉴相关评估经验,对构建区域性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提出以下初步设想:

一是要把监管效果评估作为监管制度制定实施的重要环节。在监管制度出台的同时,制订政策执行效果评估方案,明确政策实施总体目标、阶段性目标以及主要监测指标及方法。如出台银保渠道销售行为规范制度,可以考虑设定现场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银保渠道销售误导投诉情况以及消费者满意度等指标,通过半年或年度的定期监测,以量化的指标来反映规范效果。

二是逐步构建专项监管措施,产险、寿险、中介专业市场和区域市场整体的多层次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专项治理某一问题或领域的监管措施,目标明确,建立效果评估体系相对简单。产险、寿险、中介等专业市场的监管目标包括市场规范、消费者利益保护、风险防范以及发展等多个层面,监管效果评估体系需要涵盖的内容较多,相对复杂。整体市场的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以专业市场为基础,需要选取各领域共性的、突出的指标,反映的内容最为全面,也最复杂。

三是构建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中应同时考虑对监管行为和监管效果的评估。在行为评估中,可以考虑借鉴IAIS的保险核心原则进行评估,重点评价监管行为本身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比如在评价治理销售误导和理赔难相关政策时,可以借鉴核心原则第19条“业务行为”的相关标准(见表4),评价我们在销售行为、理赔行为以及投诉处理中的规定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表4

IAIS第19条保险核心原则评价标准

在效果评估中,尤其是整体市场评估中,可以借鉴小康社会监测指标的建立,从“三个维护”的监管目标出发,同时考虑现阶段行业发展要求,分四个类别分别选择反映服务质量、经营情况、风险情况和发展情况的客观监管指标,并通过定期向保险消费者、保险机构、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问卷调查,获取相关评价指标(见表5)。通过设定不同的权重,最终计算出监管效果综合监测指数,直观反映监管效果。

表5

区域保险市场监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一项新的改进制度,构建保险监管效果评估体系一定是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过程,包括评估体系的应用领域、指标的设定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确定。但作为提升监管效能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尽快建立相关制度,积累经验和数据,完善现行的以定性评价为主的监管成效总结方式,以监管能力的提升,努力推动实现“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王丹

上一篇:海洋环境污染论文下一篇:行政法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