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2024-04-13

【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通用7篇)

篇1:【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发文标题: 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发文文号:

发文部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发文时间: 2011-4-7 编辑时间: 2011-4-8 实施时间: 2011-4-7 失效时间:

法规类型: 保险其他法规

所属行业: 金融证券、保险业

所属区域: 中国

发文内容:

为加强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我会起草了《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如有任何建议或意见,请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一)电子邮箱:law@circ.gov.cn

(二)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15号 中国保监会法规部法规处 邮编:100140

(三)传真:010-66011873

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11年4月27日。

二〇一一年四月七日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监管,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批准,依法设立的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

本规定所称金融机构,是指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依法设立的银行、证券公司等非保险类金融机构。

本规定所称代理保险业务,是指金融机构接受保险公司委托,在保险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代理销售保险产品及提供相关服务,并依法向保险公司收取佣金的经营活动。

第三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委托代理双方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遵循自愿、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第四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委托代理双方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共同做好保险产品的销售、退保、理赔等服务工作。

委托代理双方不得将业务活动中知悉的投保人、被保险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出售或者非法提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五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和国务院授权,对保险公司和接受其委托的金融机构开展的保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第二章 代理资格

第六条 金融机构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其主营业务的金融监管部门认可,可以代理保险业务;

(二)具有在营业场所代理保险业务的便利条件;

(三)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应当具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四)具有健全的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制度;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应当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格。

全国性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应当向中国保监会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全国性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区域性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应当向当地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

各类金融机构分支机构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时,其法人机构应当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格。

第八条 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两份:

(一)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申请书;

(二)工商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三)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应当至少包括保险单证及宣传资料管理、代收保险费及佣金结算、教育培训、合规管控、反洗钱、投诉及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核准或者不予核准的决定。决定不予核准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作出核准决定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第十条 金融机构持有的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不设定有效期限。

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保险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

第三章 经营规则

第一节 保险公司

第十一条 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委托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资格的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依据《保险法》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制定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代理机构的选择标准、代理机构和代理业务管理、佣金标准及支付方式、信息系统建设等内容。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依法与金融机构签订书面委托代理合同。

委托代理合同除了约定代理险种、代收保险费结算方式、佣金标准及支付方式、保险单证及宣传资料管理、教育培训、投诉及应急处理等事项外,还应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本规定,详细约定代理保险业务合规要求、反洗钱措施以及委托代理双方在代理保险业务合规管控上各自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向金融机构提供由保险公司或者经其授权的分支机构统一印制的保险产品宣传资料,并确保所提供的宣传资料合法、真实、完整。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唆使、诱导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第十六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基于委托代理关系,对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合规性进行管理,预防和纠正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等违法行为。

第十七条 金融机构根据保险公司的授权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行为,由保险公司承担责任。

金融机构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保险公司名义订立保险合同,使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该代理行为有效。保险公司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金融机构的责任。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对委托金融机构销售的保险产品进行投保人回访,详细做好回访记录,妥善保管回访资料。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对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开展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保险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建立完整的培训档案,并对培训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如实记载业务收支情况,不得以扣除佣金后的保险费入账。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不得给予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委托代理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妥善保存真实、有效、完整的投保人身份资料和投保交易记录,认真履行投保人身份识别等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健全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对通过金融机构销售的每张保险单的保险单号、投保人名称、保险标的、保险金额、保险费、佣金计算标准及金额、代理机构名称等要素实时记录。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应当与金融机构在委托代理合同中明确双方在处理代理保险业务投诉中的责任,建立有效的投诉处理机制,畅通投保人、被保险人投诉渠道,健全风险处置应急预案,确保能够有效处理各种投诉纠纷事件。

第二节 金融机构

第二十五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将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原件放置于营业场所的明显位置。

第二十六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不得在营业场所外另设代理保险业务网点。

第二十七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加强对所属分支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的经营合规性和风险管控状况的考核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 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不得印制保险单证、保险产品宣传资料或者变更保险产品宣传资料的内容。

第二十九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应当指导投保人如实、正确地填写投保单,遵守中国保监会关于投保提示、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禁止代替投保人在投保单上签名等方面的规定。

金融机构不得对保险公司隐瞒投保人的真实身份资料影响保险公司依法履行对投保人的回访义务或者对投保人身份识别等国家有关反洗钱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三十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应当由具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的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在金融机构营业场所的固定区域内进行保险产品销售,并对所销售的保险产品设置明显的提示标识。

第三十一条 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对投保人隐瞒保险产品的经营主体是保险公司,将保险产品与银行储蓄存款、基金等理财产品混同并向投保人销售;

(二)对投保人隐瞒保险产品的特点和风险;

(三)未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向投保人如实提示保险合同中的犹豫期、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重要事项;

(四)夸大或者变相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

(五)明知保险公司故意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仍配合保险公司诱导投保人购买保险产品。

除前款所列情形外,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在办理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保险法》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三十二条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建立专门账簿,真实、准确、完整地记载代理险种、保险单号、投保人名称、保险标的、保险金额、保险费、佣金计算标准及金额等要素内容。

第三十三条 金融机构及其代理保险从业人员不得向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索要和收受委托代理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

第三十四条 金融机构通过电话呼叫中心、自办互联网站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的,应当以法人的名义成立或者指定专门管理部门,对该类代理保险业务进行集中运营和管理,并遵守法律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应当妥善保管代理保险业务账簿及相关原始凭证和资料,保管期限不得少于2年。

第三十六条 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的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有关代理保险业务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七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依法将保险公司对代理业务的合规管控情况作为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八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依法查处保险公司中介业务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涉嫌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并案查处。

第三十九条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与其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对金融机构的代理保险业务,可以依法采取单独、联合或者委托相关金融监管部门等方式开展现场检查,被检查的金融机构应予以配合。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在保险业务合作过程中发现重大经营风险或者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其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报告。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发现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存在重大经营风险或者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通报其他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化解风险。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应及时将处罚决定通报其他相关的金融监管部门。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第十五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接受新的代理保险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第四十二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至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三条 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止接受新的代理保险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第四十四条 金融机构违反本规定,未取得保险兼业代理资格从事代理保险业务活动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取缔其代理保险业务,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聘任不具有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代理保险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至第三十条、第三十三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七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八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二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二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金融机构为保险公司代理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许可证:

(一)编制或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二)拒绝、妨碍依法监督检查。

第五十一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依法查处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违法行为过程中,发现行贿、受贿等违纪、犯罪线索的,应当根据案件的性质,依法及时向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移送。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中国保监会支持金融机构成立专业保险代理公司,为投保人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

第五十三条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可结合当地实际,依法制定本规定的相应监管办法,并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篇2:【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互联网保险业务规范健康有序发展,防范网络保险欺诈风险,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互联网保险业务,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符合本规定的自办网站或者非自办网站,开展保险产品销售或者提供相关保险中介服务等经营活动。

本规定所称保险公司,是指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批准,依法设立的经营保险业务的公司。

本规定所称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是指经中国保监会批准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机构。

本规定所称自办网站,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或者其所属集团公司依法设立的互联网站。

本规定所称非自办网站,是指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所属集团公司以外的其他单位依法设立的互联网站。

第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 中国保监会根据《保险法》和国务院授权,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中国保监会派出机构,在中国保监会授权范围内履行监管职责。

第二章 资质条件

第五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健全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应当至少包括互联网保险业务交易安全保障措施、互联网保险产品及宣传管理、保险单证管理、保险合同承保、保全、退保和理赔管理、业务收支管理、教育培训、合规管控、反洗钱、投诉及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二)具有满足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需要的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其中,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日常经营与管理,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互联网保险业务交易安全管理并提供技术保障,从业人员主要负责保险产品销售及服务,且应当具备中国保监会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中国保监会颁发的资格证书;

(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

(四)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自办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该网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网站依法取得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

(二)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

(三)网站电子商务系统安全可靠,具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第三方电子认证等安全技术以及数据备份功能;

(四)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五)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非自办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该网站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网站主办者(网站所有者,下同)依法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网站依法取得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或者在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完成网站备案;

(二)网站接入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

(三)网站主办者上一会计末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

(四)网站电子商务系统安全可靠,具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加密、第三方电子认证等安全技术以及数据备份功能;

(五)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六)网站最近3年运营良好,未受到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

(七)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八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自办网站或非自办网站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后10个工作日内,应当由其总公司向中国保监会备案,并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

(一)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备案报告,包括相关互联网站名称和网址、互联网保险业务运营模式、管理部门及其负责人名单等内容;

(二)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一)项所列情形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制度以及网上承保、保险费收取、保险合同保全、退保、理赔等业务操作规程;

(三)电子商务系统建设情况,包括基本架构、运营基础设施、安全技术及保障措施等;

(四)通过非自办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应当提供与非自办网站主办者签订的委托合作协议复印件以及符合本规定第七条所列情形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从业人员配备情况及符合本规定第五条第(二)项所列情形的相关材料;

(六)中国保监会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九条 中国保监会自收到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提交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备案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报备材料不完整的,通知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10个工作日内补正材料;

(二)报备材料完整齐备或者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补正材料的,中国保监会应当在备案报告上加盖印章,一份存档,一份退还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

第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从业人员不得以个人名义通过互联网站销售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不得委托保险兼业代理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中国保监会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开展保险业务的相关互联网站名称、网址变更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自变更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终止某网站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自决定终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告。

第三章 经营规则

第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实行集中运营、集中管理。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分支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取得其总公司的授权。

第十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非自办网站开展保险业务的,应当由其总公司与非自办网站主办者签订书面委托合作协议,详细约定保险产品种类、保险费收取方式、网站信息技术服务费、宣传费等相关费用结算标准和方式、互联网保险业务交易安全保障措施、反洗钱管理措施、投诉及争议处理、应急处置等事项。

第十四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显著位置披露自身的相关信息,披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中国保监会颁发的业务许可证;

(二)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三)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委托合作双方均应当披露保险公司的授权范围及内容;

(四)在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已依法设立的分公司名称、办公地址、服务电话号码。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拥有自办网站的,还应当

在自办网站上披露与其合作的网站名称和网址等信息。

第十五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显著位置列明保险产品及服务等信息,列明的信息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保险产品的特点、风险及其经营、销售主体;

(二)保险合同全部条款和费率表,其中应当对保险合同中的犹豫期、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事项予以重点提示;

(三)保险费支付方式;

(四)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其中采用电子保险单格式的,应当予以明确说明;

(五)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凭证的配送主体和配送方式;

(六)保险单查询及投保人咨询、投诉渠道;

(七)保险合同承保、保全、退保、理赔办理流程及退保金、保险金支付方式;

(八)依法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身份信息、投保交易信息和投保交易安全保障措施;

(九)中国保监会要求列明的其他信息。

第十六条 通过互联网站销售的保险产品,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经审批或者备案,并注明“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

第十七条 互联网站上公布的保险产品相关信息,应当由保险公司总公司统一制作和授权发布,并确保信息内容合法、真实、完整。

第十八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投保流程开始前向投保人提示以下内容:“投保人或者保险标的处于保险公司已依法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有利于保障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获取便利的保险服务。”

第十九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投保流程中设置投保人点击确认环节,由投保人确认以下内容:“是否已阅读保险条款的全部内容,了解并接受包括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犹豫期、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在内的重要事项。”

第二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互联网站页面的投保流程中详细列明应由投保人自主、如实填写的以下内容: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身份及联系方式、保险标的、保障额度、保障范围、保险期间、保险费及支付方式等。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确保投保人所填写的全部投保信息能够与保险公司核心业务系统实时对接。

第二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网站上发布、登载不良和违法有害信息;

(二)在网站上发布虚假的保险产品及服务信息;

(三)在网站上不如实提示保险产品的特点、风险及其经营、销售主体,以及保险合同中的犹豫期、免除保险公司责任条款、费用扣除、退保、保险单现金价值等重要事项;

(四)在网站上夸大或者变相夸大保险产品的收益;

(五)在网站上伪造保险产品并对外销售。

除前款所列情形外,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在办理互联网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有《保险法》第一百一十六条、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保险公司委托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委托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合作互联网站应当符合本规定要求、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承担的合规经营义务及相应责任等内容,加强对保险专业中介机构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规管控,预防和纠正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欺骗投保人等违法行为。

第二十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站销售保险产品,采用电子保险单格式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保障技术,确保电子保险单的全部内容合法、真实可靠、不可篡改。

第二十四条 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通过柜台、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网上在线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方式,主动向投保人提示承保信息,并为投保人通过柜台、电话、短信、网上在线等方式实现每天24小时自主查询保险单相关信息提供必要的便利条件。

根据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特性或者投保人的要求,需要提供纸质保险单证、保险费发票凭证的,保险公司或者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自保险合同成立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送达投保人。因特殊原因不能在约定时间内送达的,应当与投保人协商一致或者及时向投保人说明有关情况。向投保人提供保险单证时,应当附保险合同全部条款。

第二十五条 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互联网保险产品售后服务管理,确保互联网渠道投保人享有的保险单信息查询、保全、退保、业务接报案、理赔等各项服务标准与其他渠道的投保人享有的服务标准基本一致。

第二十六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畅通投诉渠道,及时、妥善处理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投诉纠纷事件,积极化解矛盾和风险。

第二十七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因系统故障、升级、调试等原因需要暂停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在相关网站页面的显著位置或者全国性媒体上及时予以公示。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制定应急处置预案,有效应对因突发事件、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互联网保险业务的经营中断,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十八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根据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对互联网保险从业人员开展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法规、保险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教育培训,建立完整的培训档案,并对培训内容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负责。

第二十九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通过柜台、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在线等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方式,及时、全面、准确地回答社会公众有关互联网保险业务方面的咨询。

第三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如实记载业务收支情况。

第三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按照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及时、准确、完整地报送有关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

第三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应当妥善保管保险合同生成的全部信息、互联网保险业务账簿、相关原始凭证和资料,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保险期间在1年以下的不得少于5年,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不得少于10年。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应当采取数据备份、故障恢复等技术手段,确保与互联网保险业务有关的交易数据和信息的安全、真实、完整。

第三十三条 为互联网保险业务提供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主办者,应当依法对申请在本网站上开展保险业务的单位的经营资质进行核验,不得与未经中国保监会批准、非法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合作。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应当在主办互联网站上建立信息披露专栏,及时对符合本规定要求、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名称及相关互联网站名称、网址等信息进行披露,便于社会公众查询和监督。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应当在主办互联网站上及时登载中国保监会披露的前款信息。

第三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依法对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进行现场检查, 并将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合规管控情况作为现场检查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六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发现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在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过程中有违反保险法律法规和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依法给予相应行政处罚。

第三十七条 互联网站上发生销售假保单等违法行为时,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在监管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查处。需要网站主办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的,网站主办者应当予以配合。网站主办者不予配合的,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应当书面告知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并协调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 通过互联网站非法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二十万元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 通过互联网站非法经营保险代理业务、保险经纪业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八条、第十一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第四十一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至第二十九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一条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业务许可证。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第四十三条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违反本规定,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的,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责令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责令停止互联网保险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对该机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中国保监会或者其派出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任职资格或者从业资格。

第四十四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在查处互联网保险业务违法违规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为互联网保险业务提供交易平台服务的网站主办者违反《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应当依法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

第四十五条 中国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发现利用互联网站从事涉嫌制售假保险单、非法集资、传销、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依法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和修订。

篇3:【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所谓保险机构信息化, 是指保险机构将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 应用于业务交易处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 持续提高运营效率、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提升风险防范水平的过程。

《规定》指出, 信息化工作内容包括建立健全信息化治理机制、制定实施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划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采购开发信息化系统以及建立相应的安全保障体系等。保险机构信息化工作要遵循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信息化战略与业务战略相融合、技术路线与科技发展方向相一致、应用系统与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基本要求, 统筹规划保险机构的信息化工作, 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建设、安全与运营的关系, 保障保险机构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持续运行。

根据《规定》, 保险机构应当设立由董事会直接领导管理下的信息化工作委员会, 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由董事长、总经理或者执行董事担任, 成员应当包括首席信息官、信息技术部门和主要业务部门代表。保险机构应当根据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和信息化风险管理策略, 对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进行总体规划, 加强各信息系统之间的集成与整合, 实现财务、业务等核心系统的无缝对接, 促进经营管理流程信息化, 满足保险监管数据采集要求和保险业信息共享需要。

对实行信息化工作外包的保险机构, 《规定》要求其制定完备的外包服务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机制, 确保有效应对和处置外包风险, 并且保险机构还应当根据涉及信息资产的关键性和敏感程度, 审慎确定外包服务范围, 而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责任不得外包。

值得注意的是, 《规定》明确表示, 保险机构要将信息安全置于信息化工作的首位, 按照“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原则, 加强信息安全与信息系统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使用, 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 充分利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 增强安全防护能力, 构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确保重要信息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保障业务活动的连续性。

篇4:【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文号:保监厅函[2007]360号 来源: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所属栏目:文库-金融 2008-1-7

各保监局,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为促进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监管,实现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第五十二条的要求,我会起草了《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及起草说明。现向你们征求意见,请于2008年1月25日之前将反馈意见传真至我会财务会计部。

联系人:祝春光 栗利玲(保监会财会部财务监管处)

电话:010-66286617 66286183

传真:010-66288102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为促进保险公司加强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首席财务官的概念】本规定所称首席财务官,是指保险公司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

第三条【对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的统一要求】保险公司应当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不再设置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或类似职位。

第四条【对首席财务官的总体要求】首席财务官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保监会)的有关规定,遵守保险公司章程和职业准则,勤勉尽责。

第五条【董事会对首席财务官的管理责任】首席财务官应当由保险公司董事会任命。董事会应对首席财务官的履职行为进行持续评估和定期考核,对不能胜任的,应及时更换。

第六条【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督职责】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的审查实行核准制,并对首席财务官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监督。

第二章 首席财务官的职责

第七条【具体职责】首席财务官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建立和维护内部控制体系;

(二)负责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投资管理、资金管理、筹资管理、收益分配、绩效评估等;

(三)负责或参与风险管理和偿付能力管理;

(四)参与战略规划、营销管理、合规管理等其它重大经营管理活动;

(五)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有关监管规定,审核、签署对外披露的有关数据和报告;

(六)法律法规、中国保监会或公司章程规定的其它职责。

第八条【报告路线】首席财务官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工作。

首席财务官每半年至少一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董事会或公司章程要求报告的其它事项。

第九条【向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征询意见的义务】如公司另设有负责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相关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首席财务官在财务报告、偿付能力报告等文件上签字前,应当向相关高级管理人员征询书面意见。

第十条【向中国保监会报告的义务】首席财务官在职责范围内发现公司的经营行为或财务报告等违反法律法规或监管规定,或者侵害公司、被保险人或股东的合法利益时,应当向董事会和管理层提出纠正建议。董事会或管理层不予纠正的,首席财务官应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拒绝在相关文件上签字。

第十一条【获取履职相关信息的权利】首席财务官有权获得履行职责所需的数据、文件、资料等相关信息,保险公司有关部门和人员不得非法干预,不得隐瞒或提供虚假信息。

第十二条【参加会议和决策的权利】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首席财务官出席或列席与其职责相关的董事会会议。首席财务官在管理层的经营决策会议上,对其职责范围内所负责的决策事项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十三条【对公司章程的规定】保险公司应当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规定首席财务官的职责和权利。

第三章 任职资格条件

第十四条【职业操守和品行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正直、诚信、勤勉的品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记录和个人信用记录。

第十五条【专业知识、从业经历和管理能力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履行职务必需的专业知识、从业经历和管理能力,包括:

(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二)从事金融工作5年以上,或者从事经济工作8年以上;

(三)具有在企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担任领导或者管理职务的任职经历;

(四)具备国内或国际认可的会计、财务、投资、精算等相关专业资格或会计、审计系列高级职称;

(五)熟悉履行职责所需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在会计、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具备良好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经验;

(六)对保险业的经营规律有较深入的认识,有较强的专业判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能够熟练使用中文进行工作;

(八)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具有财会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上述第(二)、(三)、(四)项条件可适当放宽。

第十六条【其它条件】首席财务官应当具备履行职责所需的身体健康条件;应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住所。

第十七条【禁止情形】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

(一)有《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中禁止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情形之一的;

(二)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财务违法违规记录的;

(三)在其他机构或组织从事可能导致难以有效履行首席财务官职责的工作的;

(四)国保监会认为不适宜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其他情形。

第四章 任职资格审查

第十八条【提交审查的规定】保险公司筹备组应当在开业申请材料中提交拟任首席财务官的简历及有关证明材料,并在取得营业执照后一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拟任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材料。

保险公司更换首席财务官,应当在上一任离职后的10个工作日内指定承担首席财务官职责的临时负责人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对明显不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中国保监会有权要求保险公司重新指定临时负责人。保险公司应当在上一任离职后的6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拟新任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材料。

未经中国保监会核准任职资格,保险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任命或变相任命首席财务官。

第十九条【应提交的审查材料】保险公司申请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应当向中国保监会提交下列书面材料一式两份及其电子文档:

(一)董事会拟任首席财务官的决议;

(二)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核准申请书;

(三)《保险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申请表》;

(四)拟任首席财务官的身份证明、学历证书、专业资格证书、专业职称证书等有关文件的复印件,有护照的应当同时提供护照复印件;

(五)在中国境内有住所的证明;

(六)前任单位或前任岗位的离任审计报告,不能提供的,应当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七)拟任首席财务官本人出具的不存在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禁止情形的声明;

(八)中国保监会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条【审查方式】中国保监会对任职资格核准申请进行审查,审查方式可以包括:

(一)审查任职申请材料;

(二)书面考试;

(三)任职考察谈话;

(四)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方式。

第二十一条【任职考察谈话】任职考察谈话包括下列内容:

(一)对保险业经营规律的认识,对拟任职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认识;

(二)考察拟任首席财务官对与其职责相关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掌握情况;

(三)对担任首席财务官应当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提示;

(四)中国保监会认为应当考察或提示的其他内容。

任职考察谈话应当形成书面记录,由考察人和拟任首席财务官双方签字。

第二十二条【征询意见】中国保监会可以向拟任首席财务官原任职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职业团体等机构征询意见,了解拟任首席财务官的有关情况。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监督考评】中国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定期考评,并向董事会和管理层通报考评结果。

考评方式和内容另行规定。

第二十四条【任职资格自动失效的情形】首席财务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任职资格自动失效。拟再次担任首席财务官的,应当重新申请任职资格核准:

(一)因辞职、被免职、被撤职等原因,不再担任首席财务官职务的;

(二)受到责令予以撤换的行政处罚的;

(三)出现《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变更首席财务官的报告责任】首席财务官因辞职、被免职或者被撤职等原因离职的,保险公司应当在做出批准辞职或免职、撤职等决定的同时将决定文件抄报中国保监会;免职和撤职的,还应当提交免职或撤职的原因说明。

第二十六条【后续教育】首席财务官应当积极进行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中国保监会组织或认可的后续教育。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对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的规定】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可以不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但应有履行相应职责的高级管理人员。对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二十八条【补充规定】对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本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九条【本规定的施行】保险公司应当自本规定发布施行之日起2个月内向中国保监会提交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材料。2006年9月1日《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施行前任命的财务负责人,未能通过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审查的,保险公司可以暂缓至该财务负责人离职时设置首席财务官职位,但最迟不应当超过本规定发布施行之日起2年。

第三十条【参照执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解释权】本规定由中国保监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二条【施行日期】本规定自2008年×月×日起施行。《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一、起草背景

为加强和完善对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管人员的管理,强化公司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促进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保险行业健康发展,2006年7月,保监会发布了《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其中第五十二条规定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首席财务官)的管理办法由保监会另行制定。

针对保险机构财务负责人制定专门的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不仅在于财务负责人任职所需要的专业标准明显区别于其他高管人员,更是确保财务数据真实性、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监管的迫切需要。

(一)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轻、遏制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是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集中反映,不仅是保险公司对投资者和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也是保险监管的重要基础。目前,行业中的会计信息失真和公司财会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现实风险。会计信息失真,企业高管人员要承担最终责任,而其中负责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更是难辞其咎。2002年美国在发生安然、世通等公司的财务欺诈案件之后,美国国会出台了著名的《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萨班斯法案),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监管,强化首席财务官对财务报告的法律责任,被称为“罗斯福时代以来对美国商业实践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也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在我国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落实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法律责任,加强制度约束,能够不断改善保险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业形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保险行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以规模为导向、以销售管理为核心的粗放型增长阶段。为了追求保费规模或短期利益,时常放松基础管理和风险管控,对公司乃至行业的科学发展形成潜在风险。通过强化首席财务官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可以加强和完善保险公司的财务控制,约束非理性经营行为,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机制,逐步实现企业管理从销售管理向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价值管理转变,逐步实现向集约型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有利于改善保险公司治理

财务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内容。首席财务官如何履行职责,则是财务控制机制的主要内容。在保险行业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完善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处理好首席财务官职位和公司整体治理架构的关系,有利于健全保险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公司治理效率,改善公司治理效果。保险业的风险案例也表明,缺乏有效的财务管控机制,公司治理就很难落到实处。

(四)有利于加强和改善保险监管

高管人员管理制度是保险监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约束制度和以业绩和能力为核心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改善会计信息质量、规范财务行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有利于夯实监管基础,最终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二、起草过程

2007年以来,财务会计部积极着手起草《保险公司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一)多渠道收集资料,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2007年2-6月,财务会计部对国内外首席财务官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全面收集和系统整理,研究了《公司法》、财会管理和公司治理方面的法规以及国外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高管人员监督管理的有关资料,形成了起草文件的初步理论框架;

(二)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基本现状。2007年6月,财务会计部对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基本掌握了其职责范围、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与董事会的关系、专业背景等基本情况和关键信息,为起草文件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起草前召集主要保险公司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进行了座谈,就首席财务官的角色定位、任职条件、日常监管、后续教育等问题听取行业的意见和建议。

初稿形成后,财务会计部于11月中旬向保监会机关各部门征求了意见,在充分吸收了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征求意见稿。

三、《规定》的主要内容

《规定》共分六章三十三条,分别是:

第一章,总则。规定首席财务官任职资格管理的总体制度框架。

第二章,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任职资格条件。规定首席财务官的任职条件。

第四章,任职资格审查。规定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审查内容和程序。

第五章,监督管理。规定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管内容和方式。

第六章,附则。对《规定》的施行等问题予以明确。

四、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现就征求意见稿的几个问题做专门说明,以便征询各方意见:

(一)建立首席财务官制度

《规定》通过规范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在组织架构中的位置、与董事会的关系和报告路线等,并要求在公司章程中对有关内容予以明确,其宗旨是在保险行业建立以首席财务官为代表的财务管控机制。这是保险监管的制度创新,必将对保险业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关于首席财务官的称谓

目前在保险公司中对分管财务工作的高管人员存在分管财务副总裁、财务总监、总会计师、首席财务官等不同称谓,本规定将这一称谓统一为国际上通行的“首席财务官”,便于对这一职位的职责作用进行清晰界定,方便监管。

2、关于首席财务官的定义

本规定把首席财务官界定为保险公司负责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企业价值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即与企业价值管理有关的事宜都是首席财务官的职责范围。首席财务官所负责的企业价值管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企业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管理行为相并列而又区别。通过这个定义,可以较为清晰地描述首席财务官应当担负的职责,便于明确界定首席财务管在经营管理中的工作范围和角色定位。

3、关于首席财务官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位置

《规定》明确,首席财务官应当由董事会任命,保险公司应当要求首席财务官出席或列席董事会会议,同时也规定了首席财务官的报告路线。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应当保证公司有畅通的信息披露渠道,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全面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本规定明确了首席财务官应向董事会和总经理报告工作,同时每半年至少一次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财务状况。

4、关于首席财务官的职责、权力和义务

明确首席财务官的责任以及与此相关的权利、义务是本规定的重点内容。《规定》第七条明确规定,首席财务官应当负责会计核算、财务报告及有关内控和财务管理活动,负责审核、签署有关报告,并根据不同公司的具体情况,负责或参与风险管理、偿付能力管理,参与决策公司重大的经营管理活动。

为了保证首席财务官能够有效履行其应有的职责,《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首席财务官应尽的义务,如首席财务官应当向董事会、总经理报告工作;应当向负责精算、投资等工作的高管人员征询意见;应当履行向保监会的报告义务等。同时,《规定》还明确首席财务官有获取履行职责所需信息的权力,对职责范围内所负责的决策事项有一票否决权。在起草过程中,也有人提出,如果强制要求首席财务官对所负责的事项有一票否决权,可能会涉及干预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导致首席财务官和总经理的履职产生交叉或冲突,影响公司的运营效率。考虑到一票否决权有利于保证首席财务官权力和义务的对等和完整,因此我们在征求意见稿中保留了这样的规定。

这些规定既对首席财务官在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进行明确和强化,也对首席财务官本身依法合规履职提供了基本的支持。

(二)加强对首席财务官的监督管理

《规定》首先区别了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对首席财务官管理的职责。保险公司董事会对首席财务官的胜任能力负责,并对首席财务官进行持续评估和定期考核;保监会的职责是对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进行监管,对其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进行定期考评。《规定》主要从任职资格条件、任职资格审查和日常监管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下面主要对任职资格条件进行说明。

《规定》主要从职业操守、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三个方面对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条件提出了要求:

1、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行是首席财务官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也是对其任职的首要要求。为了体现首席财务官的专业特点,《规定》除了适用《保险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保监会令〔2006〕4号)中禁止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情形外,还把有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财务违法违规记录列入禁止情形,同时规定在进行任职资格审查时,保监会可以向原任职机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职业团体等机构征询意见。这对广大财会人员保持良好的职业记录、坚持较好的职业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会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进一步发展和蔓延。

2、专业水平和政策水平

保险公司财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但需要有扎实的财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要对保险精算、投资、风险管理等工作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因此,《规定》要求首席财务官应具备国内或国际认可的会计、财务、投资、精算等相关专业资格或会计、审计系列高级职称。同时还要求首席财务官要对保险业的经营规律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熟悉保险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

3、管理和沟通能力

首席财务官的工作综合性很强,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之外,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对有效履行职责更为重要。《规定》在这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首席财务官的任职资格管理

篇5:【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孙斌

人保部起草的《生育保险办法(征求意见稿)》在两个方面出现了亮点:一是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生育保险的范畴,这对于今后社会保险全民化是一大推进。二是规定缴纳生育保险比例超过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0.5%报人保部备案,这有利于人保部会同有关部门监督、指导备案的统筹地区生育保险基金的运行状况。

对该征求意见稿笔者认为应在生育保险待遇中增加男职工护理假补贴,()需要对生育津贴的支付标准进行修改。

一、在生育保险待遇中列入男职工护理假补贴,这已经在很多省市已经实施,给予该补贴也符合计划生育所要求的优生优育原则。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大多数工作岗位的`人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女职工产前(产后)抑郁症又多发于奉子成婚、28岁以上的高龄产妇、产前检查已确定婴儿有先天性疾病、生产后发现婴儿有身体缺陷或者婴儿出现新生儿并发症等女职工。女职工在生产初期特别需要家人特别是丈夫的关爱、照顾,给予男职工护理假不仅有利于稳定生产后女职工的情绪,更有利于让整个家庭开始适应新生儿到来后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二、生育津贴按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发。就这一标准而言虽然用人单位对该此有具体的数额,但并非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按职工的实际工资缴纳社会保险。由于缴纳社会保险基数在现阶段与职工的实际工资严重不符,社保经办机构及劳动行政部门尚无能力全面稽查。如果社保经办机构按照用人单位缴纳生育保险平均基数支付生育津贴,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行政复查申请。

篇6:【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期货公司委托开展中间介绍业务,维护期货市场秩序,保护客户合法权益,根据《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国期货业协会章程》等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间介绍业务(以下简称介绍业务),是指期货公司委托机构为其介绍客户并提供相关服务的业务活动。

第三条 期货公司应当审慎开展介绍业务,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受托机构在提供介绍业务过程中发生违法、违规或者超越委托权限、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的行为。

期货公司基于期货业务合同对受托机构介绍的客户承担责任。

第四条 期货公司应当委托机构从事介绍业务,不得以任何形式委托个人开展该业务;期货公司不得委托与其他期货公司存在介绍业务关系的机构开展介绍业务。

第五条 中国期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依法对期货公司委托开展介绍业务实行自律管理。

/ 10

第二章 受托机构的遴选及备案

第六条 期货公司应当勤勉尽责、审慎开展介绍业务,充分调查、了解受托机构的基本情况,委托符合下列基本条件的机构开展介绍业务:

(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机构;

(二)受托机构与期货公司签订协议时,净资产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

(三)受托机构的介绍业务部门负责人及全部从事介绍业务的工作人员应当通过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且不得少于2人;

(四)受托机构介绍业务部门负责人及从事介绍业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为证券期货公司从业人员,未被中国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或中国期货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采取市场禁入、暂停或撤销从业资格等处罚措施,或者处罚期已经届满;

(五)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七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与受托机构签订合同后5个工作日内向协会备案,备案信息包括:

(一)受托机构基本信息,包括:机构名称、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地点、办公地点、经营范围、联系方式、曾建立过介绍业务关系的期货公司、负责人姓名及联系方式;

(二)介绍业务负责人姓名、身份证件号码、年龄、学历、联系方式、主要工作经历、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信息;

(三)介绍业务从业人员姓名、身份证件号码、年龄、学历、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期货从业资格考试信息;

/ 10

(四)合同文件;

(五)其他需要填报的信息。

第八条 受托机构备案信息发生变动的,期货公司应当在知悉后5个工作日内向协会备案其变更信息。期货公司与受托机构终止介绍业务关系的,应当自终止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协会申请注销其备案信息。

期货公司不得通过拖延注销备案信息等不正当手段,恶意阻挠受托机构为其他期货公司提供介绍业务服务。

第三章 介绍业务行为规范

第九条 期货公司可以委托机构提供下列服务:

(一)向客户介绍期货公司和期货市场的基本情况;

(二)向客户传递由期货公司统一提供的金融产品宣传推介材料、研究报告及与期货投资有关的信息;

(三)法律、行政法规和证监会规定可以委托机构从事的其他活动。

第十条 期货公司应约束本公司工作人员不得在介绍业务受托机构内兼职或从事其他涉嫌利益输送的行为。

期货公司工作人员的近亲属在受托机构从事介绍业务的,该工作人员应当在知悉或者应当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报告,公司应当对受托机构的介绍业务予以合理关注,以防范利益输送。

第十一条 期货公司应当将其与受托机构的介绍业务关系明确告知客户,并要求受托机构在执业过程中遵守法律、行政法

/ 10

规、监管机构的规定、自律规则以及职业道德,要求受托机构的资质和行为符合本办法规定,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十二条 期货公司应当要求受托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在期货公司委托范围内执业,并书面约定受托机构及其从事介绍业务的人员不得从事下列行为:

(一)以期货公司名义设立经营服务网点或为客户提供集中交易场所,以期货公司名义招聘人员、印制名片或宣传资料,代表期货公司与客户签署协议等;

(二)代客户办理账户开立、注销、转移、资料变更、密码重置或者资金存取、划转、查询等事宜;

(三)为客户从事期货交易提供融资或者担保,或者为客户之间的融资提供中介、担保或者其他便利;

(四)故意隐瞒期货投资的风险或夸大期货投资的收益,向客户提供虚假资料,诱骗客户从事期货交易,或以获取佣金为目的唆使客户频繁交易;

(五)提供期货行情信息或提供其他咨询服务,但机构已获得监管部门相应业务许可资质的除外;

(六)对客户期货交易的收益作出承诺,或与客户约定分享投资收益或共担风险;

(七)接受客户委托,代理客户从事期货交易;

(八)泄漏客户的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九)同时与两家(含)以上期货公司存在受托开展介绍业务关系,或将同一客户向多家期货公司介绍;

(十)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客户合法权益或者扰乱市场秩序

/ 10 的其他行为。

期货公司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受托机构从事上述禁止行为的,期货公司有权随时解除合同,要求受托机构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并由受托机构独立承担因此产生的其他民事责任。

期货公司应当在委托期间持续了解受托机构的基本情况及其开展介绍业务的行为,并要求受托机构的资质和行为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第四章 期货公司内部控制

第十三条 期货公司应当对受托机构进行规范管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对受托机构进行管理的风控制度、报酬支付制度,受托机构所介绍客户的投诉和纠纷处理机制等。

第十四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与机构签订合同前,对其是否符合第六条规定的基本条件进行严格审查。对不具备规定条件的机构,期货公司不得与其签订合同。

期货公司应建立内部机制,以持续了解受托机构的情况,并确保受托机构的资质持续符合本办法规定。

第十五条 期货公司与受托机构签订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合同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期货公司的名称、受托机构的名称;

(二)委托权限和委托期限;

(三)受托机构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行为规范;

(四)介绍业务对接规则;

/ 10

(五)客户投诉的接待处理方式;

(六)报酬支付及相关费用的分担方式;

(七)双方其他主要权利义务;

(八)合同解除方式及违约责任的承担。

双方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事项,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第十六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营业场所及公司网站上公示从事介绍业务的受托机构及其从事介绍业务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委托权限、委托期限等相关信息,并保证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期货公司与受托机构解除合同关系的,期货公司应及时在公司网站、营业场所进行公示,并做好相关处理措施。

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查询制度,保证客户能够通过现场、电话或者互联网络的方式随时查询上述信息。

第十七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开户后1个月内完成对受托机构介绍客户的回访,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规范行为。回访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对客户身份进行核实并确认受托机构与客户关系;

(二)询问客户是否知悉期货投资及委托理财等风险;

(三)询问客户受托机构在开展介绍业务中是否存在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禁止性行为。

对受托机构介绍的存在交易行为的客户,期货公司应当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定期回访,了解但不限于受托机构的服务情况与合规性。

/ 10

期货公司应当做好客户回访的留痕工作,回访记录、回访录音等资料应当至少保存20年。

第十八条 期货公司应当对受托机构介绍客户的账户进行关注,发现异常情况的,应及时与客户沟通,并进行妥善处理。

第十九条 期货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受托机构档案管理制度。受托机构档案应当记载该机构的基本信息、委托权限、委托期限、执业活动情况、客户投诉及处理情况、违法违规及超越委托权限行为的处理情况等信息。

第五章 期货公司介绍业务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期货公司应当在每年1月20日之前,向协会报送上一介绍业务工作报告。工作报告应当至少包括下列内容:

(一)受托机构数量变动情况及报告期末受托机构数量,受托机构所介绍客户情况;

(二)受托机构合同执行情况、报酬支付情况;

(三)与受托机构有关的客户投诉和纠纷及其处理情况,当前可能出现集中投诉的事项、形成原因及拟采取的化解措施。

第二十一条 从事介绍业务受托机构及其从事介绍业务工作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发生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监管机构规定或者协会自律规则行为的,期货公司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追究其责任,并在知悉或应当知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协会报告。

第二十二条 期货公司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协会视情节轻

/ 10

重采取下列措施:

(一)期货公司违反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委托个人开展中间介绍业务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批评警示;一年内两次以上委托个人开展中间介绍业务或情节严重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

(二)期货公司违反本办法第四条规定,委托与其他期货公司存在介绍业务关系的机构开展介绍业务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批评警示;一年内两次以上委托与其他期货公司存在介绍业务关系的机构开展介绍业务或情节严重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

(三)期货公司在知晓或应当知晓受托机构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条件的情况下,未与受托机构及时解除合同或督促受托机构整改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批评警示;拒不改正或隐瞒受托机构信息不进行备案的,协会给予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

(四)期货公司违反本办法第七、八条规定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批评警示,情节严重的协会给予训诫的纪律惩戒;

(五)期货公司从业人员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协会给予该从业人员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情节严重的协会给予该从业人员暂停或撤销从业资格的纪律惩戒;期货公司未能尽到管理责任的,协会给予该期货公司批评警示或训诫的纪律惩戒;

(六)期货公司知晓或应当知晓受托机构有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所规定的禁止性行为,但未及时制止或行使相关权利的,协

/ 10

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

(七)期货公司有违反本办法规定其他行为的,协会责令其限期改正,并给予批评警示,情节严重的给予训诫或公开谴责的纪律惩戒。

第二十三条 期货公司违规及失信行为信息,由协会按照相关规定记入行业诚信信息数据库。

从事介绍业务受托机构的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信息,由期货公司记入受托机构备案信息数据库,期货公司应当事先查询受托机构的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信息,审慎遴选受托机构。

受托机构对备案信息存有异议的,可以向报送数据的期货公司提出异议,要求予以更正。期货公司不予更正的,受托机构可以向协会提出书面异议。协会收到异议后,应当在数据库中标明受托机构的异议和相应理由。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证券公司从事介绍业务的,适用《证券公司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自律规则的相关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第六条所称“净资产”是指受托机构的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净额,计算公式为:净资产=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第十条所称“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正式发布之日起二年为过渡期。过

/ 10

渡期内,期货公司不得新增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机构或人员从事介绍业务。

对于合同存续期内从事介绍业务的机构和人员,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的,期货公司应在过渡期内完成合同解除与相关善后工作。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协会负责解释,10 / 10

篇7:【保险】对《保险公司委托金融机构代理保险业务监管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在修订征求意见稿中,IASB和FASB根据原征求意见稿收到的反馈意见,进行了重新审议讨论,并其中针对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以下五个方面征询意见:(1)其他综合收益(OCI)的使用;(2)要求主体持有基准项目并规定与基准项目回报挂钩的合同;(3)保险合同收入和费用的列报;(4)解锁合同服务边际;(5)生效日及过渡办法。

修订征求意见稿的核心观点是“根据合同类型,保险合同按各种不同比例将财务要素和服务要素融合在一起”。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对要素产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组合的当前评估对保险合同进行计量,并假设主体会在到期时向保单持有人给付和赔付来履行负债义务。本文主要从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分拆、确认、计量、列报和披露等方面,简要介绍修订征求意见稿的主要框架内容。

一、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

修订征求意见稿将适用于主体签发的所有保险合同(包括再保险合同)、持有的所有再保险合同以及主体签发的含分红特征的投资合同(前提是签发该合同的主体也签发保险合同)。这与原征求意见稿基本保持一致。针对以提供服务为主的固定收费合同,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时将不适用保险合同准则:(1)合同定价不是基于对单个客户的风险评估;(2)合同是通过提供服务以补偿客户;(3)合同转移的保险风险主要由与交易对手使用服务引发。另外,按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财务担保合同暂时保持现行IFRS 4和IFRS 9的规定进行处理。

二、保险合同的分拆

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合同嵌入衍生工具是否分拆按照是否“紧密相关”的原则进行。保险合同如果存在“显著”的投资组成部分,应将其分拆出来并按照相关的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在考虑到是否分拆保险合同中非保险性质的产品和服务组成部分时,修订征求意见稿按与收入准则项目中识别单独履行义务一致的原则。在各组成部分之间确定现金流的归属时,应将投资组成部分和嵌入衍生工具视作单独的合同,再按收入准则项目关于交易价格在各履约义务之间分摊的原则,将现金流量分配至各保险组成部分和非保险性质的产品或服务部分。此外,现金流出也应当按照合理一致的基础分配至各组成部分。

三、保险合同的确认

修订征求意见稿在原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对保险合同的确认进行了修订,会计处理更为明确和规范。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应当在以下两者较早时将其签发的合同确认为保险合同:保险期间开始日;保单持有人首次付款的到期支付日。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考虑合同亏损问题,如果保险合同发生亏损,则保险合同将归属于保险合同组合变成亏损性的那一天。关于保险合同是否发生亏损,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当主体受合同条款约束后,履约合同现金流和保障期前的现金流之和大于零的话,则这个保险合同是亏损的;现金流超出零的部分应作为支出立刻在损益中反映。根据修订征求意见稿,主体不应当将合同边界之外的保费相关的任何金额确认为资产或负债,这些金额属于未来保险合同。

四、保险合同的计量

保险合同的计量是保险合同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合同会计处理的关键所在。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除以下合同外主体应当对所有的保险合同采用统一的计量模型:(1)主体持有基准项目并规定向保单持有人支付款项与基准项目汇报挂钩的保险合同;(2)未到期的保险合同。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按照以下两者之和计量保险合同:履约现金流金额;合同服务边际(征求意见稿初稿称为“剩余边际”)。与原征求意见稿一致,修订征求意见稿采用“要素法”(也可称为“模块法”)计量模型,但是对相关的细节内容进行了修订。保险合同计量的四个要素:未来现金流量、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调整和合同服务边际。修订征求意见稿允许采用“保费分配法”模型,前提是其计量结果能合理地接近于“要素法”模型下的计量结果或者保险期间小于或等于一年。

1. 未来现金流量。

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保险合同组合的现金流量的估计应当包括履行该组保险合同所有直接相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主体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应当基于主体自身情况,以无偏差的方式,整体考虑与主体履行保险合同而产生的所有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相关的所有可获得的信息;这些信息应当反映当前情况且是显性的;它的范围仅包括组合中的每一个合同的边界范围以内产生的现金流。当主体可以要求保单持有人支付保费或者有实质性的义务向保单持有人提供保障和其他服务时,则相关的现金流量处于合同边界以内。与原征求意见稿一致,主体对现金流量的估计与计量日当前情况保持一致。

2. 货币时间价值。

保险合同的特点之一就是期限比较长,因此,主体应当使用能反映保险合同负债特征的折现率来调整未来现金流量以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从而计算履约现金流。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折现率应当与以下工具的可观察当前市场价格一致,该工具的现金流特征反映了保险合同负债的现金流量特征(比如时间、货币种类和流动性方面);剔除与保险合同负债无关的,但影响所有可观察价格的所有因素。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对折现率的估计应该与其他用于计量保险合同的估计一致,避免重复计算或遗漏。

针对非分红保险合同折现率的确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无风险利率加流动性调整的思路,可被称为“自下而上”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原征求意见稿中就已经提及。另一种方法是修订征求意见稿新提出的思路,可称为“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以某个参照资产组合或实际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曲线为起点,经过必要的调整后达到只反映保险合同负债现金流特征的一个适当的折现率。资产组合收益率曲线必须基于当前市场信息。如果收益率曲线部分区域没有可观察到的市场价格,那么就参照公允价值准则的相关指引,尤其是第三层级的公允价值计量。

3. 风险调整。

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在计算履约现金流时,应对其使用的预期现金流折现值运用一个风险调整。风险调整的目标是主体应承担履约现金流不确定性风险而获得的补偿,因此原征求意见稿目标中的“理性的主体为了不再承担风险而愿意支付的金额”和“最大金额的概念”被取消。风险调整应当反映所有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风险,不应当反映与保险合同无关的风险,例如主体持有的资产的投资风险、资产负债不配比风险以及与未来交易相关的操作风险等。关于计量风险调整的方法,原征求意见稿只允许主体采用置信区间法(Confidence Level)、尾部条件期望(Conditional Tail Expectation)和资本成本法(Cost of Capital)三种方法,以避免允许多种方法所带来的实务多样化、降低计量相关性等问题;修订征求意见稿不再限定风险调整的计算方法,原征求意见稿中三种方法仍作为示例予以保留。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不再对计量单元做出具体规定。

4. 合同服务边际(Contractual service margin)。

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与未来服务相关的现金流变动应对合同服务边际的财务状况表金额的调整,而不是原征求意见稿所提议的计入当期损益。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不为负的情况下,主体应当根据保险合同在初始确认的履约现金流金额和保险保障期前的现金流之和来计算合同服务边际。在后续计量时,主体应当将未来现金流量的任何变动计入损益,该变动不会导致合同服务边际的调整;并且应当按最能反映根据合同所提供服务按照系统方法的剩余转让,在承保期内将剩余合同服务边际计入损益。

五、要求主体持有基准项目并规定与基准项目回报挂钩的合同

由于有些保险合同约定了支付给投保人的款项与要求主体持有的基准项目的回报相挂钩(如分红、利润共享以及投资连结合同)。针对这类保险合同的会计处理,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应将合同现金流分解为会直接随基准项目回报而变动的现金流,以及非随基准项目回报而变动的现金流。直接随基准项目回报而变动的现金流所对应的负债,在列示和计量时,均采用映射基准项目账面价值的方法(称为“镜像法”)。其他现金流,如固定付款、期权和担保,则根据要素法计量。

六、对未到期保险合同负债的简化计量

修订征求意见稿建议,如果满足以下条件,主体可以采用“保费分配法”简化计量未到期保险合同负债:(1)采用“保费分配法”计量的结果能够合理近视于采用“要素法”计量的结果;(2)保险期间为一年或更短的保险合同。根据“保费分配法”,主体在初始确认时,未到期保险合同的负债可能包括:初始确认时收取的费用;获取保单成本相关的支付;承保前现金流量;亏损性合同的额外负债。在后续计量时,未到期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包括:期初账面价值;会计期间收到的保费;已履行义务而收到的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的亏损合同负债;亏损合同估计变更的影响;货币时间价值调整的影响。另外,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对具有重大融资成份的合同,在计量其扣除赔款前负债时应予以折现和计息以反映货币的时间价值。

七、持有的再保险合同

修订征求意见稿指出,判断再保险合同是否转移重大保险风险时,可以站在再保险分出人的立场进行判断。如果保险合同的分出部分所对应的所有保险风险实质上已转由再保险人承担,则可以认定分出人已转移了重大保险风险。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持有再保险合同的主体是支付保费并在支付原保险合同产生的合理索赔时获得补偿,而不是收取保费且向保单持有人支付合理索赔。因此,要求按“要素法”予以修订以反映再保险合同的特点。

八、保险合同的列报

为了回应对于业务信息量的要求,力求使收入列示与其他行业看齐;修订征求意见稿放弃了原征求意见稿提议的“汇总边际法”列报综合收益表,并决定采用“已赚保费法”列示综合收益表。根据这种新的列报方式,主体在综合收益表上应当列示:初始确认保险合同的损失(如有);风险调整的变动;反映期间内服务转移的合同服务边际的变化;不影响合同服务边际的未来现金流量估计的变动;实际现金流量与前期对现金流量估计的差异;亏损合同的账面价值的变动;所持有再保险合同的签发者信用状况发生变动所带来的影响;合同初始确认时确定的折现率来确定保险合同负债的利息费用;其他没有在其他综合收益表中确认的损失或利得。

同时,修订征求意见稿在列报处理引入了其他综合收益(OCI)。原征求意见稿要求将因折现率变动所产生的所有影响计入损益。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于不依赖于标的资产回报的现金流,采用当前市场利率进行折现与采用初始确认时的折现率进行折现之间的差异计OCI。对保险公司而言,对OCI的使用将减少一部分损益的波动性。但是,当资产以公允价值且其变动计入损益时,将增加波动性。

九、保险合同的披露

制定信息披露相关规定的目的在于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在保险合同会计准则所涉范围内的保险合同未来现金流量的性质、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等信息。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主体应当披露以下项目的定性和定量的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与保险合同相关的金额;针对保险合同作出的重大判断及判断的变化;源于保险合同的风险的性质和程度。披露的内容与原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

十、过渡

原征求意见稿不允许现有的保险合同向新准则过渡时存在有合同服务边际。修订征求意见稿规定,对过渡时的有效保险合同,采取全面追溯调整法,与此同时,也提供了简便会计处理方式。此外,它还允许主体在过渡时重新考虑IFRS 9下的公允价值选择权。

上一篇:以经营使命为指导的企业战略管理实施的思考下一篇:小学语文期中考试总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