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探析论文

2022-04-15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互联网金融日益成为传统金融之外非常重要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及新兴业态,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险监管探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监管探析论文 篇1:

探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

【摘要】由于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发展,使得全球金融一体化与中国金融部门兼业经营趋势得到加强,尤其是保险企业作为风险转移的单位,自身风险控制需求也日益加大。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进一步规范了中国保险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因此,文章从内部控制制度发展角度展开阐述,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相关建议,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内部监管体系,使之在实践中处于初步的探索阶段。从而达到保险公司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内控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保险公司 内部控制 监管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保险的思想认识也有所进步,尤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保险来获得更好的经济保障。保险公司的保险机制是针对风险进行投资,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作出的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带来危害的投资。它由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大部分组成。因此,保险公司是商业保险的运营单位,也是商业保险发展的载体。

二、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的保险公司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确保经营效率和防范风险等方面发挥了有效性。由于存在很多迫切解决的问题,使得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监管工作缺乏实施的力度。

(一)缺乏建设理念

由于部分公司领导和员工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在认识上存在种种误区,不能及时的处理和整改内部控制问题。无法从战略的角度将内部控制建设纳入公司经营管理理念的日程上,基本上存在“分散性建设”、“局部性建设”、“重复性建设”等问题;随之执行力度也在逐渐减弱。

(二)内部控制执行问题比较突出

因为各级公司在内部控制执行意识上,对执行力度上逐渐减弱,内部控制的传导和反馈机制逐渐滞后,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没有渗透到各项业务、各个环节以及各个部门和岗位。

(三)内部稽核缺乏能动性

近几年来,内部稽核没有引起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导致稽核部门建设停滞不前,加上人员素质低下,缺乏独立性,在内部控制职能无法正常发挥,以至于一些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行为得以普遍存在。根据目前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保险公司自我整改能力较差,急需通过外部监管压力促使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四)执行力度不强

部分公司领导只顾抓业务发展,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重视度不高,加上内控建设意识薄弱,在经营过程中呈现出的内控问题处理不彻底。领导不重视执行力度的加强,员工的内控意识也就逐渐薄弱,最终导致内部控制执行力度减弱。

(五)认知度不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

有的人会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建立内控制度,而且内部控制也只是某个部门的事情,只要内部控制抓住某几个点进行控制,加深员工的认知度,就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管工作,其实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

(六)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完善

由于绝大部分公司的内部控制无法渗透到公司的各项业务操作过程中,使得许多关键的控制点处在无效的状态中,无法形成一个多角度和全方位的风险预防监控体系。

三、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的思考

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保险公司作为内控建设的主体,不仅要依靠公司自身的积极性,还需适当的监管来推动企业加强内控建设方面,来发挥内部监管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内部控制监管的加强。

(一)加强管理层的责任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保险公司稳健发展运营的基础,是公司管理层应尽的基本职责。通过经验证明,领导对于内控建设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司的内控水平。在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中,抓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责任,就抓住了保险公司内控建设的核心。所以,推进保险公司内控建设,必须要明确管理层在内控机制方面的责任,逐步提高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加强落实责任和追究制度。

(二)完善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因为保险公司是内控建设的主体,所以作为监管部门,应将关注的焦点从内控机制本身转移到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及监管上来。另外,对加强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力度的关键是要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从根本上加强保险公司内部体系建设,从而实施和运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查。

(三)实施有效的分类监管机制

在建立内控体制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分类监管机制也是当务之急,针对不同内控水平的公司应该采取不同的监管理念,让内控薄弱的公司承担更多的监管成本,奖罚分明,有效推动公司加强内控建设,从而提升内控要求。所以,在保险公司的现场监管体系中,必须将公司内控水平作为公司监管机制的主要元素,并对评估的最终结果实施进行分类监管,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内控薄弱公司的监管力度。

四、实施内部控制监管是建立风险防范有效机制的途径

保险公司的风险产生于保险公司经营的全过程。相对于保险监管机构来说,保险公司更能及时地发现、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根本上建立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管和纠正的动态过程机制,是保险公司监管机构风险防范职责的基本保障。由于保险监管机构重点向偿付能力监管转移,规范市场秩序将更多地依靠公司严格、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来实现。事实上,经查处的市场违规问题只是清除“水面的污垢”,对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督促公司及时弥补内部控制漏洞,改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在体系上杜绝违规现象的发生,真正的实现“治理水质”;另外,企业内部控制的混乱将会导致大量的财务数据丢失,而财务数据作为基础的“数字游戏”,将严重影响内部监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所以,实施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来推动保险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控,是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有效措施。

五、我国保险公司实施内控建设及监管的意义

伴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保险公司内控是监管的前提,是防范保险业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因此,进一步的强化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工作,是推动保险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监管的基础。现阶段,部分保险公司正逐渐开始重视内控建设工作。其中,我国人寿在美国市场上市后,内控建设方面和监管力度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实现了内部控制的跳跃式發展

保险公司五级内部控制体系从最初用分散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控制,逐渐发展到集设计、执行、监督、结果和持续改进为一体的动态体系改革,最终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网,由网到立体”的三级跳跃式发展目标。

(二)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

由于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的内容和主体具有代表性,标准和效果具有全面性,所以在内部控制上,不但是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和董事会的责任,而全公司的每一个人都对内部控制和监管负有重大责任,在内部控制全面覆盖并嵌入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以来,持续监督并促进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良好运行则明确了内部控制建设的原则,再者,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不仅涉及内部的法律法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环境、企业文化、决策机制、制度执行力和责任追究等立体交叉、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防范体系。

(三)建立健全风险的内部控制模式

保险内部控制体系在全面分析公司风险的前提下,并对各类风险采取控制措施,确定相应的控制制度。真正的使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模式向内部控制上来进行转变,从而真正实现了保险公司的风险防范。

(四)主动参与和进行责任的追究

保险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表明了了各级公司、各级部门、各个岗位的内部控制责任,并加强落实工作,将保险的自我评估归纳在内部控制体系中,从而完善和确立了参与和责任追究制度,促使全员积极主动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并自觉执行内部控制和监管措施。

六、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监管工作的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的必要措施, 从我国保险业具体国情出发,必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监管工作体系,从根本上促进保险公司的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炳丽.我国寿险公司内部控制监管分析[J].保险报告,2007(6):61-63.

[2] 张波,吴亚茹.浅析我国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与监管[J].湖南行政行院学报,2009(11):110-113.

[3] 欧阳娟.我国保险公司内控建设浅析[J].经营管理者,2011(1):215-216.

作者简介:高瞻(1979-),女,山西祁县人,河南中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中级,研究方向:财务。

(责任编辑:刘影)

作者:高瞻

保险监管探析论文 篇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借鉴与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之间相互渗透,互联网金融日益成为传统金融之外非常重要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及新兴业态,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国互联网金融实践快速发展,但互联网金融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借鉴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探析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借鉴

1.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美国经验。美国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效果明显,也因此保证了其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一,美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采取谨慎宽松的政策,互联网金融发展始终离不开法律的保障。美国联邦政府善于顺应金融市场的变化,审时度势,扩充金融法律体系,根据不断涌现的新兴金融形式随时调整政策、法规,同时通过增补法律条文的方式让原有金融监管法律法规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为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二,美國联邦贸易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作用;同时还特别注重发挥行业自律协会的作用。另外,美国改变过去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的理念,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加大了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力度。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美国金融监管当局在支持持续创新的同时,也陆续拿出很多切实可行的监管举措,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业务进行较为规范的监管。第三,美国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划归于货币服务机构,在发放牌照时即明确规定其投资范围、初始资金和自由流动资金。针对P2P网络借贷模式的监管,美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作为最主要的监管主体着重强调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2012年4月5日《创业企业融资法案》正式生效,法案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美国众筹行业的发展。美国财政部下属的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将比特币纳入反洗钱的监管范围。

2.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日本经验。在金融自由化模式及金融混业监管背景下,日本的互联网金融得以迅速发展。第一,日本政府部门直接负责构建法律规章体系,并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实行严格的监管方案,将原有的部分法律适用到网络银行范围,保护消费者利益,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保驾护航。日本的互联网监管原则不是一味地强压,同样给予其合理的发展空间。日本金融厅、银行、通产省、邮政省和法务省及其下属机构,在其履职范围内对互联网金融实施监管,并从行业规划、法律制度、风险管理、信息安全等层面推动整体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二,日本电子支付发展很快且很完善,其完备的法律条文以及严格的执法措施极大地保障了信用卡用户的利益,VISA信用卡对网络盗刷的受害者提供无限额的赔偿,成熟的征信系统基本上消灭了信用卡用户恶意诈骗的可能性。日本的放贷业务法案禁止P2P借贷平台运营商提供平台让个人投资者直接借钱给借款人。在日本监管框架下,股权众筹是被禁止的,只能以捐赠或隐名合伙的方式进行众筹。2013年12月25日公布的《金融审议会针对新创业企业和成长企业的风险资本供给现状等的相关工作组报告》,提出了对股权众筹进行解禁的提案。2014年3月出台的《金融商品交易法等部分修改法案》降低了金融市场准入难度,强化了行业协会的自主规制,以期促进股权众筹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融资渠道。

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英国经验。英国的网络信贷监管成功而高效。第一,英国实行统一监管模式。因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英国进行了新的监管改革,英格兰银行再度被推到金融监管的核心地位,并在其内部设立了金融政策委员会(FPC)负责宏观审慎监管,而FSA被拆分为审慎监管局(PRA)和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在新的监管模式之下,形成金融监管由两者负责的“准双峰”模式。英国将传统银行业的监管方式用于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现出英国法律制度的灵活性及包容性。第二,英国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成立行业协会,采取“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方针,有效地促进了整个行业的规范运营、良性竞争,也有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另外,政府推动创新,通过提供资金和税收减免方式介入扶持;同时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互联网金融圈征信体系,完全市场化运作。第三,英国对网上银行和第三方支付进行严格监管。对于新设立的网上银行,FSA规定其必须经过事前批准,而借助巳设立的银行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可不必获得事前许可。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英国政府通过发放许可证实现严格控制,规定从事电子货币业务必须经过核准。英国以《消费者信贷法》为监管法律依据,将P2P网贷界定为民间消费信贷,由FCA对消费信贷业务进行监管。另外将P2P网络借贷及股权众筹都纳入众筹框架之内,两类众筹都需要在FCA进行注册,并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监管政策。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建议

1.推动回归本源,确保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在解决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相互匹配的结构性问题过程中,互联网金融可以起到强有力的后备军作用。一是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相辅相成。实体经济是互联网金融产生的摇篮,是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基础,更是检验其发展程度和质量的关键指标。互联网金融能降低交易费用、削减服务成本、提供高效服务、提高风控水平,并能提升资金运作效率、解决信用环境问题,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功能优势,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发展。要发挥互联网金融小额、快捷与便利的普惠性金融特征,构建包容性的金融服务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转型提供创新性金融服务。二是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明显正效应,能够加快生产和流通速度,刺激社会再生产活动。必须强化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互联网金融也要紧紧依托创新能力强、信息流通性好、审核周期短、贷款门槛低、渠道成本低等优势条件,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不断提高互联网金融扶持经济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与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需求。

2.坚持优化结构,保障互联网金融重点精准发力。一是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经营者市场准入的法律,完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建立行业安全标准及自律规章制度,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以保障其长期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实现互联网金融机构平台创新。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网络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网络金融产品销售平台;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在符合金融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自建和完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鼓励互联网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支持设立专业化互联网金融研究机构。三是要实现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相关政府部门要坚持简政放权,提供优质服务,营造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拓宽互联网金融机构融资渠道,落实和完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信用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支持互联网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技术、产品、管理和服务创新。

3.强化监管责任,坚守互联网金融合法合规底线。一是要明确落实互联网金融监管主体及职责。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明确人民银行的宏观监管主体地位,强化宏观审慎管理以及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要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其监管体系中。互联网支付业务由人民银行负责监管,互联网消费金融、网络借贷业务和互联网信托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股权众筹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业务由证监会负责监管;另外由保监会负责监管互联网保险业务。二是要积极完善监管体制机制,严格互联网金融犯罪制裁措施。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制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构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的“防火墙”,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及业务动态化监测,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调整和补充互联网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规范,依靠法律制度对互聯网金融进行规范和监管。提高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研判和风险评估能力,加大对严重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建立司法机关和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联动共享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金融法治体系。

4.坚持市场导向,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一是任何组织和个人开设网站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应履行相关金融监管程序,依法向电信主管部门履行网站备案手续。从业机构应当健全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要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提升技术安全水平,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要采取有效措施履行反洗钱义务,并协助公安和司法机关防范和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组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律机制的积极作用。二是在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中,政府如何定位未有定论。基于公共利益理论,政府依赖于所掌握的充分信息、拥有的国家强制力以及较丰富的干预策略,在法律限制范围内应该对市场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基于权衡理论与法律理论,政府应该化“高调干预”为“低调辅助”,以鼓励市场发展为宗旨。为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各政府部门应该恪尽职守,以“依法监管”为原则,面对高风险业务要保持高度冷静。为确保市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坚持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协同关系,政府依然需要鼓励自主性的行业自律,更应当在尊重其开放性、快捷性前提下,因时制宜制定法律规范,保证安全性。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安徽理工大学

责任编辑:双艳珍

作者:彭璟玮 徐楠楠

保险监管探析论文 篇3:

基于监管角度探析我国期货公司监管措施及思考

摘要:我国期货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行,离不开金融监管,本文基于金融监管角度探析我国期货公司监管措施及其发展问题。首先,理论概述部分,分析了期货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监管制度的含义;其次,分析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期货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再次,我国期货公司发展存在的风险探析;最后,从我国期货公司监管角度提出了规范运行期货公司的对策,在总结部分,进行归纳和展望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前景。

关键词:监管;期货公司;探析;措施;思考

当前,由于期货市场的不稳定和风险因素的存在,导致期货公司作为中介会遇到多种意想不到的风险,加强对于我国期货公司的监管就显得尤为必要,期货公司是期货交易所和客户之间联系的纽带,对期货公司的监管要到位,进行科学化的规范期货管理,对于期货公司的监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理论概述

(一)期货公司

期货公司指的是按照国家公司法规定开展期货经营业务的金融机构。期货公司经营的业务包括:期货经纪及其居间业务、期货自营买卖业务、期货投资咨询业务、期货基金经理业务和其它法律允许范围内的期货行为。当前,我国期货市场范围不大,只有法人才有资格成立期货公司,自然人不能通过注册成为期货经纪商。在期货公司里面,从事期货业务的主要有:期货贷款投资咨询机构、期货投资服务机构和期货经纪商等。

(二)期货经纪公司

期货经纪公司指的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接受客户的委托,然后依照客户的要求,通过公司自己的名义进行的为客户进行期货交易行为,从而赚取中间的交易手续费的中介组织。对于该交易结果如何,都有客户承担。期货经纪公司的行为特征包括:(1)用自己的名义进行期货交易;(2)接受客户的委托:(3)进行期货经纪服务行业。期货经纪公司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期货交易市场中,期货经纪公司可以推动期货市场的迅速发展,成为联系期货投资者和期货市场发展的桥梁。后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颁布后,以法律的名义取消了“期货经纪公司”的定义,用“期货公司”取代之,中国证监会也取消了“期货经纪公司”的行政许可。而是颁发“期货公司”的许可证。

(三)监管制度

监管制度指的是负有监管责任的监管主体采用各种监管手段对于监管对象采用的有意识的、主观的干预和控制,目的是为了实现监管目标。监管制度的四个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对象、手段、目标。监管制度体现的是一系列法律制度对于所从事的生产和服务行业的行为约束的法律细化,通过对于期货公司的运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进而检查期货公司的期货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实现其监管职责。

二、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大量进行,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显著提高,也促进了期货市场的发展,推动其成为现代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期货市场是讲求信用度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产物,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金融自由化的快速发展,容易引發期货市场风险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对于期货市场的科学规范运行,加强风险监管也显得愈发重要。加强对于期货市场的监管对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是尤为重要的。期货市场的监管现状,总体来看,对于期货市场的交易者和管理者,监管力度不够,对于监管期货市场的风险意识估计不足。只有深刻研究和充分认识到期货市场的风险,才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于期货市场的风险监管和规范期货市场的正常期货行为,也才能够真正的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及其功能。

三、期货市场风险分类

(一)市场性风险

期货市场的市场性风险主要包括:(1)利率风险引发的变化。期货市场的利率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利率出现的变化,引发的期货市场投资风险。期货市场的利率风险主要通过以下变化引发:利率变动引发的期货市场及其现货市场价格的变化、因为利率的变化引发的投资成本的变化等。

(2)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风险。在期货市场出现的因为通货膨胀引发的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在物价总水平变化引发市场收益潜在风险,或者由于物价总水平的持续走低引发消费的疲软引发的期货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期货市场的价格走低,交易量下降等。(3)动性风险。期货市场的动性风险主要指的是期货市场运行过程中,因为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引发的风险。这种风险引发主要由市场流动或者资本流动导致。主要表现为:对于特定的市场或者商品,出现期货价格不理想或者难以结清;投资市场疲软,保证金不足,难以有效履行义务。

(4)政治风险。期货市场的政治风险主要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表现为:因为政局动荡或者政策变化,引发期货市场变化急剧,严重时出现期货交易停盘。(5)心理风险指的是期货交易行为中,投资者由于心理承受力不同,引发的潜在风险。(6)人才风险。人才风险指的是在期货交易行为中,由于集体或个人的调动引发的期货交易中断等风险。

(7)法律风险。这种期货市场交易的风险出现是源于交易合约内容不合法,引发期货交易的不稳定。在得不到国家或者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的前提下,期货市场的交易行为就难以符合国家对于期货行业的管理和法规要求,这就容易导致风险的出现,就称之为法律风险。(8)道德风险。在期货公司的期货市场交易行为,由于事前或者事后的信息不对称,都容易引发出现期货交易的道德标准问题,这对于不知道内情的客户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经纪人或者什么样的经纪公司,都是要看期货公司的安排,就是要看道德标准的选择,这就是常说的期货市场的道德风险。(9)品种风险。在期货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分析出因为品种差异而引发的期货市场风险,该风险往往出现在合约设计的时候。

(二)非市场性风险

期货市场的非市场性风险主要包括:

(1)价格风险。期货市场的价格风险,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因为期货价格波动引发的期货交易损失。期货价格风险非常普遍,是最常见的风险,在期货交易过程中,该风险存在于期货交易的每一种期货产品中。期货市场的每一次期货交易行为,都要按照期货产品的价格变化预测为前提进行的,当期货交易过程中,出现实际价格变化幅度或者变化方向背离于预测的期货产品价格时,就会造成形影的期货损失。当期货市场上价格波动很大,期货投资者通过套期保值进行对冲,从而避免了价格风险,这样对于期货投资者来说,价格风险就基本没有。但是,当期货投资者通过套利投机的想赚取期货价格差进行收益时,如果期货行情不利,就会出现亏蚀;当期货价格波动严重,远离预测价格值,就会引发期货投资血本无归,这就是期货价格风险。最为典型的期货价格风险案例就是巴林银行的巨额亏损案。

(2)管理风险。期货交易的管理风险指的是在期货市场交易过程中,出现的期货风险,期货管理风险包括:①事务风险指的是期货从业人员在期货交易事务处理过程中,由于处理不当、工作失误或者程序操作不当等引发投资收益或者信誉受损的风险;②内部风险,顾名思义,内部风险指的是因为期货公司内部人员的违规违法活动引发的期货交易风险;③凝聚力风险,这里的凝聚力当然指的是期货公司员工的凝聚力,该风险的出现是因为期货公司内部人心涣散或者员工的非正常流动造成期货管理风险;④技术风险,该风险的出现是因为电脑或者通信系统故障而引发的管理风险。

(3)信用風险。该风险指的是因为签订期货合约的双方因为违约而引发的期货风险。该风险的出现基于两个条件:一是期货交易双方出现因为违约引发的财务危机;二是在期货合约规定的期限内,违约方的期货合约价值是负值,非违约方的合约价值是正值,当前合约还是处于盈利状态,此时,由于违约方不履行合约就会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就造成期货交易存在信用风险。

(4)结算风险。在期货交易过程中,因为越来越多的期货交易者不履行合约,导致期货经纪商出现资不抵债,导致期货合约规定的清算部分难以进行,就会出现期货结算问题,引发结算风险。由于期货结算风险的加剧,也会引发期货交易的无法顺利进行,导致期货交易所的关门歇业。

四、当前我国期货公司监管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上市期货品种在科学性及其规范性存在不足

按照期货市场对于商品品种的选择理论的规定,上市的期货品种要具有以下条件:商品可以储存,能方便运输,可实物交割;商品要具有相同品质,能够按照合约规定进行围绕标准化市场价格波动,存在市场价格风险;有大量的市场投资者,以发达的现货市场为基础。总体来看,我国当前的上市期货品种过少,大多数上市期货品种现货流量不足,实物交割难以真正实现,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无法真正衔接。总体上,上市期货品种的管理方面存在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足的问题。

(二)期货市场对于过度投机行为监管不力

当前,由于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一些投机倒把行为的无孔不入,无形中增加了我国期货市场的风险性及其投机特点。在我国一些期货经纪公司中代理机构的监管制度通过国际期货市场相比较,存在的投机者较多,容易致使期货市场的疯狂炒作或者恶性竞争激烈,严重阻碍我国期货市场的常态发展。在期货风险来临时,大量投机者的出现,容易加剧交易风险,尤其增加价格风险。

(三)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主体的作用发挥受限

在我国当前的期货市场上,由于市场主体及其市场环境的不同,导致套期保值主体的缺失。从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地位来看,由于大多数的农产品经营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经营管理的,生产规模不大并且较为分散,都导致农民无法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业务活动,这样导致期货交易量相对减少,单独的生产经营产量少难以用作一手期货市场的保值交易活动。从加工者的市场主体行为来看,由于部分企业改制的不成功,还不能够实现真正的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部分市场主体就缺失了避免期货交易的风险规避动力和压力。从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环境来看,由于缺乏大品种的期货产品,导致部分保值交易企业被拒之门外,无法真正融入到期货市场;由于期货市场的投机倒把严重,导致部分期货价格非正常状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关联度较差,也无法真正完成保值交易行为,结果导致保值者容易保持观望态度。

五、加强对于我国期货公司监管的发展策略

(一)加强我国期货公司法制建设,逐步完善监管制度的法治化

当前,要加强对我国期货公司的监管,就要抓紧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和其它附属法规,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管理业务、金融控股公司的关系发展、监管责任等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推动金融控股公司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活动,推动《公司法》的修改和完善,取消公司专为投资行为的管理和限制,对于期货公司及其相关企业的期货投资行为要进行专门的规定;通过制定《反垄断法》加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反垄断管理,实现金融市场的自由竞争,维护客户及其消费者在金融期货交易中的合法权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期货法规制度,进行反垄断法的制定和修改;加强期货管理的立法工作是实现我国期货公司发展的前提,可以通过期货立法,进一步明确期货市场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义务关系,推动不法投机行为受到及时制裁,进而推动期货交易者能够更加科学规范的期货交易行为,让非法的投机交易行为受到制裁,进而推动期货交易市场可以更加科学规范的运行。这样,既可以节约交易成本,又可以提高交易的效率,推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完善期货公司内部控制,加强行业监管

当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管理,基本上已经建立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分业监管的体制。央行、中国证监会都进行不定期的监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重点监管问题,协调监管政策及其分业监管问题的讨论。尽管如此,但是对于我国期货公司的监管依然不到位,季候我国应该建立以国务院金融监管总局为总指挥下的期货监管系统,加强对于银行业、证券市场、保险行业的功能性金融监管,对于混业时代的金融监管要做好及时到位的监管,尤其注重加强行业内部的监管,完善期货公司内部控制。

(三)加强政府监管,稳定期货市场规范发展

在加强政府对于金融期货市场的金融监管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巴塞尔协议》的指标体系制定量化准入指标,重视一些指标的变化,比如:资本流动性、资本总额、资本充足率等;对于金融机构只有达到符合要求的指标,才可以提出设立申请,否则就不予评定。另外,金融监管当局可以依据新申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是否有健全、科学的内部自控机制为重要依据进行评定。这样就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打击投机行为,避免浑水摸鱼现象的发生。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令保值者观望犹豫不决,另一方面期货市场发的发展需要保值者的积极加入。这种不合理、不规范的期货市场状态,严重影响了期货市场的功能发挥。我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强政府的监管,稳定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政府可以一面要求投资者进行适度的套期保值,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加强期货法规的规范管理,避免投机市场的扩大。

(四)继续完善和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援助机制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初中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援助机制,是为了进一步缓解金融监管当局的压力,拓展金融控股公司对于其附属银行的监管,为银行金融业务的开展提供附加资本。我国现行的银行破产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对于银行破产后的存款者的清偿承担着依然是中国银监会,而不是该银行所属的上级金融控股公司,这样就容易造成金融监管不力,机制运行不科学的现象发生。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管理机制中应该培养金融监管机构担负起对于其所属银行的支付危机处理责任,增强对于处于危机中的银行的保护作用,也是有利于金融稳定的问题。

六、结论

总而言之,认真研读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是不同与西方社会的,总体上具有中国特色,本质上是倾向于新兴的期货市场的,也具有政府主导、行政干预性强、规范性要求严格的特点。对于金融期货市场的监管与我国的政治体制密不可分。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对于期货市场的金融监管规范与发展要并重,二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规范金融监管机制是发展期货市场的前提,推动期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金融监管的目的。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加强金融监管的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一定可以科学处理好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期货市场的健全和完善指日可待。伴随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发展,我国期货市场一定可以规范、科学稳定的运行。(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

参考文献:

[1]文静. 期货公司内部控制管理浅议[J]. 时代金融. 2014(33)

[2]朱赞. 新形势下投资担保公司风险控制[J]. 财经界(学术版). 2014(23)

[3]李自学. 我国商品期货国际定价影响力分类比较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14

[4]顾京.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功能实證研究与优化对策[D]. 华东师范大学 2013

[5]孙文松.中国商品期货定价理论及其实证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6]苗康.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简述[J]. 时代金融. 2013(20)

[7]刘鹏,朱国华. 我国发展期货投资基金的必要性分析[J]. 现代管理科学. 2012(07)

[8]易铁林.论我国期货经纪公司业务模式的创新[J].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 2012(03)

[9]倪伟杰,熊耀鹏. 关于我国推出商品期货投资基金的研究[J]. 中国外资. 2012(12)

作者: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