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监管体系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保险人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和专业技能知识,常在保险合同的格式和语言方面设下陷阱。规范保险合同文本、调控保险市场秩序、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以及健全保险发展的法治环境,可以有效地防范保险合同陷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保险监管体系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保险监管体系建设论文 篇1:

保监会:期待与新兴市场国家共建新保险监管体系

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2016年恰逢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也是东盟共同体建成后的开局之年。我们期待与东盟各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加强交流与分享,携手共建体现新兴市场特点的保险监管体系。

他表示,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是亚洲区域保险监管合作组织——“亚洲保险监督官论坛”(AFIR)的轮值主席,未来中国保监会将一如既往地推动AFIR成为亚太地区信息交流、区域合作、能力建设的重要平台和枢纽,并邀请参会的保险监管机构代表派员参加中国保监会在北京举办的“亚洲偿付能力监管与合作研修班”,促进亚洲区域保险监管交流。

《经济》记者获悉,中国保监会作为AFIR秘书处,始终致力于中国-东盟保险合作机制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在更广泛领域交流和分享保险监管经验,促进区域保险业发展和监管再上新台阶,让保险业发展成果惠及区域内更广大的社会大众。

保险监管体系建设论文 篇2:

保险合同中“美丽陷阱”探究

摘要:保险人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和专业技能知识,常在保险合同的格式和语言方面设下陷阱。规范保险合同文本、调控保险市场秩序、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以及健全保险发展的法治环境,可以有效地防范保险合同陷阱。

关键词:保险合同;保险利益;格式条款;免责条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险已逐渐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保险人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和专业技能知识,常在保险合同上设下陷阱,对危险负担做出不合理的分配,以至于损害投保人的利益。正确认识保险合同中的“美丽陷阱”,可以有效地规范保险活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保险合同的概念

根据《保险法》第10条规定:“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订立保险合同,也就意味着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了法律约束力,双方必须严格履行保险合同,否则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承担违约责任。虽然《保险法》第30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然而,从保险合同的订立、成立到生效,以及事后的理赔阶段,都是陷阱丛生。要准确识别保险合同的陷阱,必须对保险合同中的保险利益、保险金额、保险价值、保险责任、格式条款等相关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二、保险合同的陷阱

(一)保险合同的格式陷阱

1.保险责任承担的起始时间。根据《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签订后并不当然生效,若附有生效时间或条件,则必须在时间或条件达到之后才能生效。然而保险合同的生效亦不当然意味着保险责任的开始。而保险责任何时开始,则是攸关当事人权益的重大问题。如果当事人在签约时缺乏足够的谨慎和注意,发生保险事故后,又不能准确理解保险合同的规定,那么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本可避免的麻烦。例如,2004年2月16日,沈先生购买了一辆面包车,依据惯例,汽车公司代沈先生向保险公司投保第三人责任险及其他险种,沈先生按要求填了投保单、缴纳了保费。当日11时左右,汽车公司驾驶员驾驶沈先生的车去办理投保手续后的途中,发生车祸,将丁某撞伤。过了几天,沈先生收到保险公司签发的保单,保险期限为一年,自2004年2月17日至次年2月16日。经鉴定,汽车公司驾驶员负全责,双方经调解,于2005年由汽车公司赔偿丁某。随后,肇事车车主沈先生向保险公司理赔,但保险公司以保险责任尚未开始为由拒赔。此案例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限前,而保险费却在保险事故发生前已经交付。汽车公司和被保险人疏忽大意,从而造成了自身的麻烦。因此,保险责任的开始时间是保险合同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往往由于保险公司的故意忽略和投保人自身的轻率,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跌入保险合同的陷阱之中。

2.“网上保单”的陷阱。“电子保单”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网络与投保人签订的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电子协议。电子保单的陷阱多发生在人寿保险合同方面。根据我国《保险法》第34条规定:“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條件的合同,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并认可保险金额的,合同无效。”然而,在电子保单中,保险公司往往利用投保人专业知识的缺乏,故意未在其保单中设置被保险人签字一栏,且亦未做任何相关提醒,同时在投保人缴纳保费后,亦未向投保人寄出要求被保险人书面同意的纸质保单或以电话等形式征求被保险人的口头同意。而在事故发生后的理赔阶段,保险公司却以“被保险人未同意”为由拒赔。

众所周知,由于道德风险的原因,若不对死亡保险合同的订立进行一定的限制,则可能出现投保人、受益人加害被保险人的情况,最终威胁到被保险人的人身安全。因此,我国《保险法》规定,对于死亡保险合同的订立,应当取得被保险人的同意。若未经被保险人同意,则保险合同无效。而保险公司为了规避理赔责任,取得更高的利润,对被保险人死亡保险合同的同意权往往避而不谈,利用法律的陷阱和投保人的无知签订这样无效的保险合同。这不仅发生在书面的保险合同上,更多地表现在“网上保单”中。

(二)保险合同的语言陷阱

1.保险合同文本内容多,且术语复杂化、专业化。保单里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保险条款,它是由保险公司的专家集合体苦心孤诣打造出来的,这个集合体囊括了保险精算、法律医学、工程技术等人才,根据不同的险种,还会有建筑设计、天文地理等方面的专家参与。因此,保险条款的专业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为普通的消费者设下了文字陷阱。由于合同条款内容多,超过了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理解能力和接收能力,因此就算某人有这个能力去读完这些繁复的规定,但是当看到那些艰深的法律、医学专业术语,其都不会仔细地去斟酌每条每款。例如,某保险公司开发了一种平安健康险,该险种保险合同中明文规定“自本合同生效(或复效)之日起,被保险人在免责期后发生《病种目录表》所列疾病或手术,本公司按照《病种目录表》列明的该种疾病或手术所对应的给付限额在有效保额内给付疾病保险金。”在上述保险条款中,保险公司所列的《病种目录表》有好几百种,多达数十页,且其使用的语言又是高难度和复杂的,大部分投保人不会逐条去阅读。由此使得投保人只能去接收保险业务员的言语信息,但是业务员的言语和其保险公司合同上的法律、医学等专业用语肯定是有所区别的。这就使投保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保险公司设下的文字陷阱。

2.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在保险实践中大量存在着格式条款,其中,包括免除保险人责任、加重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责任的“霸王条款”。例如,在个人抵押住房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中约定,由于下列原因致被保险人死亡、伤残,或者造成保险财产损失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赔偿责任:战争、军事行动、武装冲突;民众罢工、暴动、骚乱等;核辐射或核污染;以及其他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的。上述免责条款中,值得注意的是其兜底条款,即“其他不属于本保险责任范围的”。这种免责条款造成了保险责任范围的无限性和模糊性,在发生事故后,保险公司利用兜底条款,将保险范围内的事故界定为“不属于本保险责任的范围”,从而逃避其责任。

3.保险合同条文前后矛盾。保险合同条文前后矛盾是保险合同的常见陷阱之一,且多发生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所谓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保险双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不预先确定其价值,仅载明保险金额作为保险事故发生后的最高赔偿限额的保险合同,其属于财产保险合同的范畴。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保险公司多以“保多少赔多少”为宣传口号,鼓动投保人购买高额保险,在理赔阶段却以“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标准计算赔偿额”为由,降低赔偿数额。例如,某食品公司于1994年购买一辆凯迪拉克轿车,新车购置价格为65万元,于2007年向保险公司投保,保险期限为一年。双方在保险合同正文中明确约定保险金额为65万元,该合同为不定值商业保险合同。保险公司为此向某食品公司收取了高额的保费。但在该合同的后文中,又规定了机动车损失赔偿的计算方法,在机动车全部损失或推定全损的情况下,当保险金额高于出险时的实际价值时,赔款=(实际价值—残值—应由机动车交强险赔偿额)*事故责任比例*(1—免赔率)。同时在该合同的附件中约定了本保险合同的实际价值是指新车购置价减去折旧金额后的价格。随后在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限内,该轿车全损,某食品公司遂向保险公司理赔,双方未达成协议,起诉至法院,最终法院判决保险公司赔款103000元。此案可以看出,该保险公司制定的车辆损失保险前后矛盾,既然将保险合同订为不定值合同,且以保险金额为依据收取保险费用,就应根据投保人的实际投保金额来确定赔偿责任的范围。但当投保车辆损毁时,保险金额高于实际价值的,保险公司却只以实际价值计算赔偿。

(三)保险业务员的语言陷阱

我国《保险法》明确规定了保险人的说明义务,它是保险业稳健经营和有序发展的基石,它又是保险实务中争论最大的焦点。在现实环境下,保险人对于此项义务的履行是依靠其保险业务员实现的。但是,由于保险业务员的逐利性,在为其客户介绍保险险种时,大多会将不利于投保人的保险合同条文避而不谈。

(四)保险合同的其他陷阱

保险合同的其他陷阱主要表现在保险公司对于其制定的合同文本有自成体系的解释逻辑。保险合同是保险公司精密设计完善而成的格式化文本,那么即使投保人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全部看完,但是对于保险合同的内在逻辑和保险公司的自身用意,投保人亦是不可能完全的理解和参透。尤其是关于保险公司的“特别约定”,往往是保险合同的陷阱所在。

三、保险合同陷阱的防范

(一)规范合同文本,特别是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虽然在我国《保险法》中明确规定了保险合同应包含的内容以及格式条款的限制,但其仍然不能避免保险格式合同陷阱的存在。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统一格式的保险合同文本,其可按不同险种制定出有所区别的格式样本。如此,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就无需考虑在内容繁复的条款里是否存在合同陷阱,而保险业务员和保险公司也无法再利用投保人专业知识的缺乏而进行保险欺骗。若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存在特殊的约定,也只需在附则中加以说明,这既简单明了又节约了交易成本。此外,在规范合同文本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对合同格式条款的规制。

(二)规范保险市场,提高保险业务员的市场准入机制

众所周知,保险公司业务员在向其客户推荐保险产品时,为了自身的利益,往往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过分夸大保险利益,隐瞒保险风险,甚至误导、影响投保人的判断,减少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预期收益。在保险业务员的负面影响下,投保人往往陷入合同陷阱而不自知。因此,我国保险业监管部门应着力规范保险市场,提高保险业务员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强其诚信原则的教育,从而提升业务员综合素质、专业技能以及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由于业务员的不利误导和影响而产生的合同陷阱问题。

(三)完善保險监管体系

在保险合同陷阱丛生的今天,通过构建完善的保险监管体系,才能实现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监管、保险行业内部的自律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的相互配合。首先,充分发挥政府监管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坚持分业监管的同时,加强保监会、证监会及银监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信息共享制度。其次,促进并完善保险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健全保险行业自律组织,处理好其与保监会、保险公司以及兄弟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三方关系。最后,健全并完善社会监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监督作用。

(四)完善《保险法》以及保险业发展的法治环境

健全完善的保险法治环境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挽救社会各界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而完善的保险法律体系、健全有效的保险司法体制、有效的保险行政执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保险法律文化是保险法治环境的构成要素。因此,我们的立法机关应尽快完善《保险法》,提高保险法律体系的完备性;其次,完善司法救济制度,为受损害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提供便捷有效的救济方式和救济途径;再次,提高保险行政执法的力度和效率,强化保险行政执法的监督与管理;最后,积极推进保险法律文化建设,大力发展保险学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从而夯实保险法治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戴辛. 保险合同语言陷阱初探[J]. 枣庄学院学报,2006(2).

2.祝杰.论我国法制下的保险监管体系[M].法律出版社,2010.

3.谢宪,刘金锋. 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法治环境评价及其完善——以金融生态理论为工具[M]. 法律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法学院)

作者:谢妮

保险监管体系建设论文 篇3:

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摘 要: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要逐步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财政补贴始终是我国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手段,回顾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进行了思考,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保险;监管体系

1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

1.1 入世前农业补贴政策(1979年至2001年)

自农村改革之初至2001年,在我国每年用于农业的补贴中,价格补贴逐年增多。这些价格补贴主要用于补贴城市居民消费、农产品保护性收购(价格支持)及弥补国有粮棉油收储加工企业的亏损。财政对农产品价格支持,主要通过流通领域间接给予农民补贴。199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制度,相应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储备体系。至此,以对农业生产者价格支持为主的补贴阶段正式开始。

1.2 入世后农业补贴政策(2002年至今)

2002年对1993年《农业法》进行修改,从立法的角度明确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农业保护进入法制化轨道。为适应WTO农业谈判需要,2002年在安徽省进行粮食直接补贴试点,改变过去对流通环节的补贴为向粮农直接支付补贴,2003年中央安排专项补贴资金对良种推广进行补贴。2004年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全面推开,全国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投入资金116亿元,6亿多粮农受益。同时,扩大良种补贴范围与规模,2004年良种补贴资金达到28.5亿元,补贴范围扩大到水稻、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等。同年,中央财政安排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7000万元在河北、辽宁等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试点。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贴151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40贴达到1027.7亿元。2009年将进一步增加农业补贴,中央财政拟安排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继续增加粮食直补,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实施油茶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中央财政拟安排资金130亿元,比上年增加90亿元。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及时增加农资综合补贴。

2 现阶段我国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 财政对农业的支持总量偏小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包括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农村救济费以及支持贫困地区的南下支出和粮棉油安全储备支出等,我国2007年财政用于支农支出的总量合计达到4318亿元,占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48893亿元的8.8%。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在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约在10%-20%。此外,政府用于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农业公共事业的投入明显低于城市,已明显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2 农业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完善,补贴资金运行成本高

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由众多的职能部门构成,这些部门的管理范围、目标各不相同,造成了权力分散,业务分割,协调困难,降低了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率。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上,也同样存在多头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如财政支农资金可分解为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学事业费、科技三项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在这些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上涉及以多个部门,而且各部门都独立支配、使用支农资金,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注重资金分配,轻视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同时缺乏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导致有限的资金在多环节中层层流失。

2.3 补贴种类多,操作方式五花八门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补贴项目,共4项9大类20多种补贴。虽然目前农业补贴资金的发放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但由于补贴项目很多,很多农民搞不清楚自己获得了哪些补贴,甚至拿到钱却不知道是什么补贴。而且,不同补贴的操作方式五花八门,给农民造成混乱。一是补贴标准不统一,如粮食直补有的按计税面积补,有的按承包面积补,有的则按实际种植面积补;二是补贴范围不统一,有的补贴实行普惠制,有的补贴是特惠制。在特惠制补贴方式下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享受补贴,因此,享受不到补贴政策的农民觉得不公平,意见大;三是补贴发放方式不统一,如安徽省同样是良种补贴,小麦、棉花是将资金补给企业,然后企业再以优惠价销售种子,而水稻、油菜则是按实播面积直接向农民发放补贴资金。

2.4 忽视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农业缺乏防灾补损的支持

发展农业保险,对转移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和提高国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经济社会稳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其他种类的保险相比,农业保险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其更需要政策扶持。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列支21.5亿元的预算额度开展保费补贴试点。在2008年初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农业保险赔付6629.6万元,涉及能繁母猪6.68万头,农村住房1.41万间。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依然突出,本次雪灾中农业保险目前的赔付占总赔款的比例不到4%。在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农业危害程度不断加重,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

3 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措施

3.1 完善农业补贴法律法规,创建农业补贴管理新机制

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使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成为一项长期和稳定的制度。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补贴政策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证,法律支持是农业补贴政策有效实施并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国农业补贴政策长期习惯于以政府或政府部门文件的形式出现,缺乏法律基础,最终导致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实践中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性、补贴方式模糊性、补贴对象和补贴数额的随意性等,使补贴效果难以集中体现和发挥出来。为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农业补贴法规,使之成为支持、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制度。从法律上明确对农业的补贴数量,把对农业的支持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对现行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强化农业管理部门的综合管理职能。拓宽农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的基础上,把林业、水利、土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及生态保护等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产业纳入到农业管理部门的范围。同时,鉴于目前农业补贴资金分散管理的现状,可以考虑由农业管理部门牵头建立协调机构,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解决目前农业补贴多头管理。

3.2 进一步强化对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政策

良种补贴的范围在稻谷、玉米、小麦、大豆的基础上,逐步向棉花、油料以及禽畜品种扩大,并进一步规范补贴发放办法。农机具补贴的范围由种植业的大中型农机具,逐步扩大到节水灌溉机械等现代化机械。补贴的农机具要以农民需求为依据进行招标,保证产品适销对路,避免补贴资金的浪费。对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常用物资,近年来政府采取限价与打击假冒农资等措施,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但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仍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考虑对常用农资实行挂钩补贴,即当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时,给予农业生产者补贴。

3.3 建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目标收入补贴政策

针对现阶段我国粮食直补水平低,对粮食生产增长贡献率低等问题,有必要实行目标收入补贴政策,提高补贴水平。具体做法是,先合理确定粮农种粮年目标收益标准,主要的参考依据是以从事非农产业职工的平均年收益为基础,同时结合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来确定。如果粮农种粮收益高于目标收益标准时就不应补贴,反之,当粮农种粮收益低于目标收益标准时就启动补贴,按照目标收益标准乘以单位面积产量再乘以播种面积得出应补贴的数额支付给粮农。同时,随着目标收入政策的确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应当取消。

3.4 尽快建立农业保险补贴政策

国内外的农业保险实践表明,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降低农业生产者经营风险,稳定农业收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农业保险补贴处于起步阶段,保险险种少、业务量小,覆盖率低,同时,由于缺乏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支持,大多数粮农是不愿意自己掏钱进行投保,因此,农业保险在保险业务收入中比重很小,亏损严重。鉴于此,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我国《农业保险法》,对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经营原则、承保范围、费率及保险责任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农业保险机构的运转经费由财政负责提供,并可考虑减免营业税及其他的税费。农业保险费率应按市场化原则来确定,政府对粮农进行农业保险补贴,该项补贴在粮农投保时直接冲抵保险费。同时,国家建立农业保险基金,专门用于上述政策的实施。

3.5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监管体系,保证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

一是进一步加强立法监督,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要对农业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各级人大要认真审核支农资金预算是否符合法律及政策规定的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农业管理部门要按照法律规定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农业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执行情况,自觉接受监督;二是行政监督。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部门作为业务、政策的执行机构,首先要加强内部的自我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法律法规及政策在执行中出现的偏差。其次,建立对农业补贴资金的专项审计制度,加强对农业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确保农业补贴资金高效率的使用;三是司法监督。各级司法部门要加大对截留、挪用、贪污农业补贴资金以及种类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为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提供司法保障。四是社会监督。是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财政对农户直接补贴公示制度。对补贴农户的粮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对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补贴资金进行全方位公示,农民自身参与,民主监督。在测算、兑付每户农民的补贴前,要求对每户农民的补贴面积、标准和金额等都在村内张榜公布,让农民互相监督,有效保障补贴的真实可靠。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农业补贴政策执行中出现违法行为进行公开曝光,提高涉农部门的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郑志冰.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2).

[2]李建平.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7.

[3]何菊芳.完善农业补贴政策[J].统计与决策,2006,(8).

[4]李长健.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补贴制度的反思与重构——以利益机制为视角[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3).

作者:江 俊

上一篇:孔位特征机械制造论文下一篇:生药理学双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