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

2024-05-10

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共8篇)

篇1: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

多媒体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摘要;在多年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中学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进行了优化与整合,解决了生物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关键词:多媒体;中学;生物学教学;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开发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学全面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中学生物学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已成为当前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课题。近些年来,笔者在多年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生物学教学,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设计《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成熟》课件在2000安徽省和芜湖市中学生物学科计算机课件评比中分别荣获省三等奖和市一等奖。笔者所设计的《花的结构》课件及其一节课曾于2000年代表安徽省参加了“全国首届初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观摩课”比赛活动,荣获全国三等奖。本文试以高中《生物》“减数分裂”一节课为例,谈谈笔者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及其课件设计的一些收获和体会。1 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分析

该节课选自高二《生物》新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该节是高中生物课的重点章节,其知识点的掌握对后续第六章《遗传和变异》的学习将起重要的铺垫作用。该节通过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详细地介绍了减数分裂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其教学内容不仅容量大,名词术语多,而且理论性和微观性较强。该节课教学重点是减数分裂的概念和减数分裂各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教学难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该节原计划安排2学时。该节课若采用传统的常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不但原计划的2学时不能缩减,教学难度也较大,教学重点和难点不易被学生理解。笔者现安排1学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对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整合,不仅解决了该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语言表达和创新思维等综合能力及其主体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2 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设计 2.1 教学目标设计 2.1.1 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和意义,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2.1.2 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概括、语言表达、分析思维等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3 情意目标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用科学的世界观去看待生命现象,用声、像、图、文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2.2 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高二学生该节课前已学过有丝分裂、染色体等有关知识,并具备一定自学能力,但观察、分析、创新思维、语言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都较弱,习惯于死记硬背生物学知识的认知特点,在该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科学性、交互性、集成性和诊断性强以及课堂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的特点,采用自学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认知上的主体作用,使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思考、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等活动,掌握减数分裂各期的特征及其染色体变化特点和意义。3 教学媒体(课件)与教学程序设计 3.1 教学媒体设计

该节课中,笔者采用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媒体设计中,笔者让学生每人用吹塑纸制作了一套同源染色体剪贴图,供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新知、强化目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之用。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中,笔者设计并制作了该节课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该课件共包括四大模块,即:引入、新课、总结、练习。第一模块用于引入新课,通过学生观察显微镜下人的精子和卵细胞来复习旧课,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第二模块用于讲授新课,共分四个子模块,即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有丝分裂、受精作用。第一子模块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来总结、归纳出精子由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精子的形成过程,再通过一段细胞分裂的动态画面总结染色体的变化。第二子模块通过鸭子产卵的画面引入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并请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的概念。第三子模块通过回顾有丝分裂过程,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不同点。第四子模块讲授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第三模块用于总结新课。通过一段细胞减数分裂时的动态画面对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复习,并请学生归纳总结出精(卵)细胞(2n)—→初级精(卵)母细胞(2n)—→次级精(卵)母细胞(n)—→精子(卵)细胞(n)。第四模块用于反馈练习。该模块笔者设计了数道有代表性的练习题,通过竞答方式请男女学生上讲台点击鼠标答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该课件中板书设计、图片和复习题等,采用Power Point软件制作;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三维动态过程,采用Animator Pro软件制作。

3.2 教学程序设计

该节课课件及整个教学程序的设计,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该节课的创新教学程序设计如附图。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所设计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使所授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控制的出现,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旧格局。4 收获与体会

通过该节课的课件设计与教学,结合笔者多年来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中学生物学教学,可以取得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良好教学效果。现将一些收获与体会总结如下:

4.1 创设了崭新的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借助丰富多彩的图、文、声、像媒体和动画,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如在上课开始时,笔者在课件中设计了一幅生动美丽的海底世界影像画面,配以逼真的水泡声,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如身临其境,很快集中了注意力,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生物科学的殿堂,引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2 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该节课中,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联合、四分体出现、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着丝点分裂以及子细胞的最后产生等染色体变化过程都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内容十分抽象,且肉眼难以观察,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是该节课的教学难点。笔者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三维动画技术,通过镜头由近至远和由远至近的推拉变换,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图像为具体的图像,逼真地模拟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该节课的难点,达到了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4.3 增加知识信息量,拓展学生知识面,真正起到减负增效的效果 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精美的图片、生动有趣的动画和声音信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摄取了大量的信息,实现了知识信息的高效传输和交流,增加了课堂知识信息容量,深化和拓展了学生知识面,使原安排2学时的教学内容在1学时内便可完成,并可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练习,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后学业负担,真正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4.4 与其它媒体的有机结合,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笔者在该节课中,选择使用了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多种媒体,使多种媒体的功能相互深入和补充。如在上课前,笔者布置每个学生用吹塑纸制作了一对可活动的同源染色体剪贴图,并要求同座位的两位同学所制作的同源染色体大小和颜色应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随大屏幕上染色体的活动行为在自己的课桌上将染色体按活动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将两种不同的媒体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等活动,对新知产生了形象、生动、直观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4.5 创新了教学程序,优化了教学结构

该节课中,“减数分裂”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教材采用先综合后分析的指导思想,先介绍了“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然后才介绍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这样的编写顺序不符合学生的对新知的认知规律,只能助长学生去死记硬背“减数分裂”的概念,教学效果不好。笔者在该节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创新了教学程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采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分析到综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先学习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再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相同点,进而从中归纳出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这样使学生在真正地理解了减数分裂内涵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减数分裂概念。4.6 突出学生主体作用,进行个别化教学,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人机交互技术是多媒体教学的重要特征。运用多媒体课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个别化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课件下拉菜单、图形菜单、图标、按钮等多种方式,使课件中的内容既可按菜单顺序播放,也可按个别选项播放,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和可重复性。这样对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让其多看几遍不易理解的内容,使其最终和基础好的同学同步掌握有关知识。此外,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情况,笔者在教学中可适时调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测试题进行检测,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5 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是建立在自学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基础之上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参考文献:

[1] 解玉嘉.减数分裂投影片的设计与制作.生物学通报,1998,33(9):37~38 [2] 沈爱菊,李圣康.教学媒体在中学生物教学之运用.生物学通报,1998,33(8):33~34 [3] 李俊霞.巧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中小学计算机教育,2000,(4-5):6

篇2: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文/杨 淼

摘 要: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生物知识点的掌握,过于看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沉闷的环境中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生物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实验反思;师生关系

所谓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成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知识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且,探究式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自主学习,换句话说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和监督者,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探究欲望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而生物作为一门科学性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推动生物的发展起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课堂常常是教师主宰,一节课短短的45分钟几乎全部被教师占据,学生没有思考、探究的空间,每节课、每天都是在被动的知识灌输当中度过。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空间,进而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型,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导入新课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在上午最后一节课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如果及时吃一些食物,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是什么在起作用?人在患急性肠炎时,往往采取静脉输液治疗,输液中有葡萄糖。你们知道为什么吗?有人认为,吃糖过多或吃得过饱,即使不吃肥肉也很容易引起肥胖,你认为对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些问题,使学生自主去探索,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探究生物的积极性,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借助生物实验,培养探究精神

实验是学习生物的手段和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的载体。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探索和思考中,对知识内容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完善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学习能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www.fwsIr.com)但是,高考中不考具体的生物实验,只是考查相关的知识点,所以,一些教师经常会忽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则是以死记硬背知识点为主,目的就是应对考试。在这种情况下是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思维,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论证与研究。

例如,在开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的种群数量非但没有明显增长,反而出现数量下降的.现象。根据这一现象,要求学生依据实验数据,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在排除操作不当的前提下,提出“PH值(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培养液的浓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影响”等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原因,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引导总结反思,提高探究能力

反思是一种手段。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不过通常情况下,我们总是强调教师去总结、反思,总认为只有教师的反思和总结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其实,除了教师以外,学生的总结与反思也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去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搜集资料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在授课的时候,我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导入新课,但是,课下有一位学生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孩子应该从长相来说是和父母相近的,但是,人们经常会说,外甥像舅,会不会有矛盾呢?虽然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但却是学生在反思之后得出来的,这对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四、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探究环境

传统教学模式中,我们经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一味地要求学生适应教师,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得学生总是等待着教师的教,总是依赖着教师,没有自我,没有个性。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这就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尊重和关注,逐渐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愿意配合教师采取的多样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探索,最终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

例如,实验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要实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坚持多元化的思想,既关注结果,又注重过程,更要鼓励创新的思想工作。对未写成和失败的实验也要进行鼓励、肯定,再引导学生找到实验改进的地方,对实验独到之处要大力表扬,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解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生物课上要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索生物世界的精神,并在实现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淑丽。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新课程学习:中,(01)。

[2]邓金轮。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J]。吉林教育,2011(0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徐闻县徐闻中学)

篇3: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初探

关键词:生物概念,概念教学,有效性,内涵,外延

生物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 它反应了大量生物事实及复杂的生物现象中最本质的、最抽象的东西。学生只有掌握好生物概念, 全面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才能正确理解生物事实、规律和原理, 运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说,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 加强概念的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可以说,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 主要是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高中生物课的学习, 主要是对生物学概念的教学。因此, 在当前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应该努力探寻提高生物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联系实际, 生动形象地引入概念

生物概念作为生物知识体系的基本构成单位, 是生物现象的本质抽象, 是在感知大量材料的基础上, 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在新课程教学中,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入方法恰当了, 不仅会促进学生对生物概念本身的理解和掌握, 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 还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引入概念时, 可以通过联系实际, 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更形象的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 细胞质的结构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两部分, 两者的差别在于是否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是细胞器, 不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是细胞质基质。那么什么是“形态结构”呢?这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可以使用一个比喻使其形象化:把大海比喻成一个细胞, 其中的各种海洋动物, 植物和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 相当于细胞器。而其中的海水就相当于细胞质基质。这样一来, 学生对细胞质的结构以及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的概念就能很好理解和记忆了。

二、用比较法, 揭示概念的本质

事物之间在现象上和本质上都存在着同一性和差异性。现象上的同一和差异一般来说是容易识别的, 而本质上的同一和差异就不那么容易识别。“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 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方法, 通过事物间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比较, 提示事物的本质和区别。生物学中有许多生物概念具有可比性, 运用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接受新概念, 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使知识融会贯通, 开拓学生的思维,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 细胞的凋亡与坏死, 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其中, 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死亡, 就好比是动物的正常死亡, 是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 又称细胞的编程性死亡。而细胞坏死是细胞不正常的死亡, 就好比是动物因意外而死亡。又如,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是两个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学习时, 可以从母细胞、细胞分裂次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子细胞的数目、类型、最终子细胞染色体数、子细胞间的遗传物质及其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区分。

三、运用归纳推理, 理解抽象的概念

运用归纳推理, 也就是在对事物感知、分析、比较和抽象的基础上, 概括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如在进行生态系统概念教学时, 可先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稻田等, 分析其中的生物种类、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 发现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池塘里的植物是生产者, 各种鱼虾、浮游动物是不同级别的消费者, 分解动植物残体的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 它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阳光、水、空气、土壤和其他一些化学元素组成非生物环境, 并与生物群落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 构成池塘生态系统。学生通过观察分析, 归纳出: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境。

四、讲清内涵外延, 全面把握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反映, 每一概念都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内涵, 即概念的本质;二是外延, 即应用范围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要讲请概念本质和范围条件, 使学生获得整体概念, 如讲酶的概念时, 提出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内涵) , 而所有的蛋白质并不都是酶,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外延) 。同时在抓住概念的内涵和内延的基础上, 使学生明确概念的要点, 如“酶”的概念中, “活细胞产生”、“具催化作用”, “蛋白质”就是该概念的三个要点。

五、使用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等, 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内容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 知识量剧增, 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 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而在其中发挥优势作用的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的运用。有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 采用多媒体演示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突破方法, 它给生物概念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为改变传统的注重认知、灌输、封闭的生物概念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生物概念, 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 提高信息传播速率, 将抽象概念具体形象化, 微观概念宏观化, 复杂概念简单化, 多角度得向学生传播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概念教学效果的作用。如用多媒体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整个过程, 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光合作用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 教师也可以制作剪贴画或借助生物教学挂图、教学光盘等直观教具, 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在进行细胞分裂的概念教学、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的转录和翻译这两个概念的教学时, 也可以通过直观教具或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 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抓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运用迁移规律进行概念教学

生物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概念具有非常严密的内在联系, 各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所以要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新概念, 必须努力去发现新、旧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如对概念异化作用和有氧呼吸教学。异化作用是指组成自身的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并把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有氧呼吸是指在氧的参与下, 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有机物, 释放能量的过程。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不同之处是异化作用氧化分解的是组成自身的物质, 而有氧呼吸氧化分解的物质既有自身的物质, 也有刚吸收的物质;异化作用还包括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有氧呼吸则没有此过程。

七、加强练习、巩固概念

生物练习作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交叉点, 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最常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是学生在学后自我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师用来了解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生在形成概念的初期, 对概念的掌握往往是不巩固、不完全、不深刻的, 并且常和已经学过的旧概念发生混淆。这就需要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有关的练习, 利用概念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加深概念。

篇4: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

一、新课导入法

教学实践证明,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导入新课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1、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当讲《血管》这一课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公路上出了车祸,有一个人受了重伤,血液成喷射状从血管里流出,这时我们该怎么办?止血怎么止,压住什么部位?用什么东西止血较好?这个描述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之后,我再一一解答。这种学习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可以使其了解不同血管出血后的急救措施,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2、运用幽默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生动、更形象,使枯燥的知识具有趣味性,从而有利于打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中关于消化道的功能时,我形象地比喻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糟’;吃饭时“锬笑风生”会使食物“误入歧途”、“乐极生悲”。又如在进行生物遗传的教学时,我给大家说我长这么丑不怨我,但是值得庆幸的是父母单眼皮而我双眼皮,一笑俩酒窝,请问同学们你爸妈个子矮,怎么到你这儿却个高了呢?同学们笑过之后自然会思维活跃,对遗传的本质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变浓,这就为上好本课打下了基础。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语言会引发学生会心的笑声,学生感到轻松有趣的同时也学到了相关知识。因此,生动形象的幽默语言可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浅显易懂,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其从心理上产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效果。

此外,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诗词等知识导入新课。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完善教学方法,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教学法

1、重视生物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生物学和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多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亲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如: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特别是无饥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时,联系日常生活中吃的食物,治疗—些相关疾病学习《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中有关乳酸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教学生制作酸奶和泡菜;而当学到酵母菌的作用时,联系实际制作甜酒和面包,大家一快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效果挺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活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最终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人和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意识。

2、加强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应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初一学生没有学习化学知识,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必须先告诉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起对照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做试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其作用。此外,在“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提到了气压,学生还没有学到有关的物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很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模具教学,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确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为学习生物学服务。

三、实验教学法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須搞好实验教学。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选择适合于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1、先讲课后实验

先讲新课后实验,又叫验证试验。其基本的程序是:回顾知识,教师先示范或讲解操作,然后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知识。这类实验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后,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观察操作要求较高,实验的内容比较复杂。例如:教师用两课时讲授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然后利用两课时组织学生仔细观察细胞并做实验。此外,像“观察根尖的结构”、“观察叶片的结构”等实验一般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2、边教课边实验

这类实验把讲授新课和实验结合起来,讲课与实验操作同步或交替进行,即讲授内容与实验内容是同步的。它一般编排在有关课文之中或之后,所需的基础知识较多,并且实验的内容与讲述的理论知识关系相当密切,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才能将观察结果上升为理l生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观察叶芽的构造”、“观察花的结构”、“观察水螅”、“观察蚯蚓”、“观察常见软体动物”、“解剖青蛙”和“解剖鲫鱼”等,均可采用同步实验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

3、先实验后讲课

探索式实验能充分体现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实践论在教学中的实际体现,它充分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进行探索、调查、研究的心理,由教师向学生提出课题和实验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观察、思考和得出结论。在这类实验课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教师应巧妙设疑,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完成实验。

篇5:中学生物学审美教育初探

充分估计学生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能力;从审美的角度钻研和领悟教材,组织好教学内容;选择直观、形象而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创造热烈轻松而又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重视教态美的设计,使其更好地发挥表情达意的美感效应;板书设计科学、美观;讲课要生动,富有真情实感,通过积极、振作、饱满的情感状态感染学生;借助挂图、标本、模型和仪器等创设洋溢着生物学美的情境,能够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审美感受。

根据中学生生物学美感形式的特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挖掘美学因素,感知美的形象

审美教育是从对美的事物的感知开始的。除生物自然美外,生物学美并不像艺术美那样外显和鲜明,而审美教育又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它是通过各种事物具体的、可感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形象来感染人的,再加上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占很大的比重,所以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如学习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时,教师结合根据当地情况绘制的“能量金字塔”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对称的生物学美。再如,在“绿色植物代谢”的综合复习课上,通过引导学生编制“水分代谢”“矿质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互关系的网络图,学生除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间内在的联系外,还能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学知识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另外,在生物学问题的理解和解决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假设、实验、数据、符号、图解、标本、模型等因素,展示生物学知识独特的结构和联系,把学生带进生物学美的意境,这样能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美的感知与积累,实现“真中显美”和“以美启真”的相互促进。

2.注意情感体验,深化美的感受

教学实践表明,审美认识是在情感的参与下完成的,仅凭借对事物的感知,所得到的美感是不深刻的,还必须在感知美的过程中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对各种生物形态美的品评、鉴赏和体验,才能深化对美的形象的认识与感受。生物学美特有的若干内容比较内在含蓄,需要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做到“入境动情”,设身处地地体会教材中美的内涵,得其用心、意蕴和境界,设计好教学中对美的情感体验活动。如教师在备“环境保护”这节课时,通过查阅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在完成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的同时,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再如,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以美衍趣,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3.鼓励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指导美的创造

篇6:中学生物教学法初探

【论文关键词】参与式发展 生物课堂

【论文摘要】为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发展要求,推行中学教育改革中,参与式理论在教学中备受教育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参与式发展理论的内涵及其要点进行分析,结合生物学教学实践,初步探索参与式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オ

在当代国际发展、国际政治、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等研究和实践领域中,参与式发展几乎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新的概念。无论从主导民办发展潮流的世界银行领导人,还是在一个社区中从事发展实践的管理者,都在应用参与式发展的概念。参与式的概念从理论探索角度开始,已经拓展到了国际政治及国际发展的宏观政策领域,并且在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在高等教育和中学教育等方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应用。

1、参与式发展的概念

“参与”这个词在现今的多数发展项目中被广泛应用。

关于“参与”的定义,在国际发展文献中可见许多,而且有一定的差别,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定义方式:

“公众参与指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正规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sewell,coppock,1977)。

“参与是在对产生利益的活动进行选择及努力的行动之前的介入”(uphoff,esman,1990)

“市民参与是对权力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能够使在目前的政治及经济过程中被排除在外的穷人在将来被包括进来”(cahn,passeff,1971)。

参与可被定义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自愿的民主的介入,包括:①确立总目标、确定发展政策、计划、实施及评估经济及发展计划;②为发展努力做贡献;分离发展利益(poppe,1992);社区参与是受益人影响发展项目的实施及方向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影响主要是为了改善和加强他们自己的生活条件,如收入、自力能力以及他们在其他方面追求的价值(paul,1987)。

2、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发展

参与式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参与式教学法应孕而生,它是一种合作式的教学或协作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源于英国,最初并不是一种教学法,后来引进到教育教学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构造者[1]。参与式教学加强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将参与式教学法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能帮助所有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形成良好的知识发现、构建、交流的环境。

2.1参与式教学的成功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课堂活跃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但形成学生参与的氛围,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需要比以往教学工作量大许多的课前准备[2]。这种课前准备,不仅需要教师方面的准备,也需要我们在前节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准备任务,让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学习”也有一定的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课前准备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以“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教学为例,课前准备可有以下部分:

2.2学生对“分类”、“分类法”的侧面了解

2.3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提供给学生相关植物的图片,如葫芦藓、肾蕨、水绵、油松、玉米、向日葵等。教学中可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如被子植物中的有一片子叶的植物、有两片子叶的植物,进而分析分类等级。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又可以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为,可排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根、茎、叶、叶脉、子叶、果实、种子等。

2.4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若分为两组,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有:蚯蚓、蜜蜂和蜘蛛;脊椎动物有:鱼、青蛙、蟾蜍、蜥蝎、壁虎、鸟、猫和虎。无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2组,分别是环节动物如蚯蚓;节肢动物如蜜蜂、蜘蛛。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5组,他们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按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利应排为环节动物(蚯蚓)、节肢动物(蜜蜂、蜘蛛)、鱼类(鱼)、两栖类(青蛙、蟾蜍)、爬行类(蜥蝎、壁虎)、鸟类(鸟)、哺乳类(猫、虎)等。

教学,虽然是在课堂上进行,但这部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有必然联系。充分的课前准备,你会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参与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自己构建知识体系。上课时好象我们教师比以前“省力”了,但这一切离不开课前的充分准备。

3、参与教学的应用

参与式教学的成功需要我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有利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也就是说创新需要心灵的放松,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兴趣,提问才会大担,思维才具有实际意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把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衡量教学是否得法的标志[3]。生物教学,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和讨论。有了稳固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便会自发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升华出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参与式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情景,让学生身处情景之中。学生在各种疑惑的引导下,主动地搜寻、分析、处理各种信息,亲身体验发现新知的成功喜悦,开发潜能,逐步形成生物知识体系。如在上述生物分类的教学过程中,调动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后我们可以设计分组学习,以小组形式讨论动植物分类,用老师提供的相同的材料分小组提出自己的分类方案同时解释理由。小组的竞争,也给参与式学习增添了活力。这个过程,难免纪律有些“乱”,教师要灵活组织,要尽量减少学生间、小组间的相互干扰,又要让学生能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是宽松自由的,不要让学生有太多心理压力。如果一味害怕影响课堂秩序而限制学生的活动,也就是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小组汇报环节,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准确的给予激励性评价和点拨引导。小组讨论是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一般都需要一个小组汇报的.环节。在小组汇报时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生物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并及时给予点拨引导,直到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收获,发现错误也要及时启发、引导、纠正。要鼓励学生把讨论引向深入。

4、参与式教学确实做到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参与式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内在性激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参与式教学将学生置于参与式教学营造出的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能真正感受到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乐于积极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使感官、视觉、思维都可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从而逐渐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5]。

参与式教学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参与式教学需要学生进入到各种学习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并逐渐提高自身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小组的汇报、组间的竞争,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式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果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那么学生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与式学习的生物教学过程,可组织学生参与的内容有观察、测量、收集、组织并解释数据或资料的活动等。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原理,定律。经过思考,学生产生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当然,认识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开始逐步提高到理性思维的。通过参与式学习能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这种学习过程既重视个性发展,又重视集体合作的民主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日后的科研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

总之,参与式教学能实现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回归,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满足学生的自尊心与表现欲,激发学生浓了的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学生过程产生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投入进去,形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并通过相互交流而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在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需要我们将参与式教学灵活动用于生物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华文,杨晓波,杨涛等.参加“参与式”教学模式训练的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10)

[2]陈安宁.对“参与式”教学的一点思考[j].滁州师专学报,(6)

[3]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6)

[4]刘素芹等.程序设计课中“参与式”教学法的研究和实践[j].石油教育,2001(3)

篇7: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现代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愈加依赖科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观察实验实习探究等实验环节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和形成科学素养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我们农村初中,生物实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时候是很难进行的,往往是教师教师上课讲实验,学生课后背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技能很生疏,动手操作能力很弱,学生的能力不能提高。笔者多年在农村教学,我觉得要想方设法让我们的孩子动手,我是 这样做的。

一、利用好课外小实验

1.利用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好奇心,在生物课外小实验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新鲜感及好奇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物现象。

2.生物课外小实验中,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具体进行实验操作过程,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实验活动,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独立思考,大胆探求,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3.利用生物课外小实验提高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在教学中,我认真挖掘教材,把植物生成过程大胆展示,通过探究性思维,在探究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

4.利用生物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条件”一节时,我在前一周布置学生自己培养一种种子发芽,可以是黄豆绿豆中的一种,随时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到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对种子发芽的条件就有了了解,通过小组讨论总结种子发芽条件就得出来了。

二、重视常规实验

受条件的限制有好多实验我们不能正常进行,那么就要求教师对自己学校实验室的情况了解清楚,对教材安排的实验要求,器材情况都熟悉,笔者我是这样做的:

1、学期初我对能进行的实验认真进行设计,制定计划,设计出明确的实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实验教学计划,与实验室教师沟通,保证实验能如期进行。

2、上实验课前精心设计好实验 教学程序,在设计教学程序的时候要对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尽可能考虑到

3、加强实验教学课题组织管理,从学生进实验室对实验的纪律抓起,规范做、说、动手、器材的轻拿 轻放。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为实验顺利进行创造好条件。

4、实验中正确指导实验操作,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而且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显微镜的使用,学生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三、在实验课中充分利用多媒体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生物实验课的兴趣,有些实验没条件进行,那么我就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到生物自然界的情景中,让学生更熟悉生物的生态环境。

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在生物实验课中,多媒体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如循环系统这一节心脏模型只能给学生一个大概的认识,对于血液怎样流动,成分变化很难理解,我会利用投影仪,录像进行教学。

四、成立生物兴趣小组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采集生物实物标本,对生物生活的环境进行调查,写调查报告,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篇8:中学生物课堂中学习策略教学初探

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所以应该按照学生认知的特点, 循序渐进地进行。因此, 学习策略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演示引导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自主体会应用阶段。

1. 教师演示引导阶段。

在生物课堂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特别是在教学的初期, 教师的演示和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长期以来, 学生习惯了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 不去积极地主动思考, 是教师授课的“附和者”。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 也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状况。因此, 在生物学学习策略教学的初期, 教师对于训练的学习策略应多多给予指导和引导。并且对于有些策略, 教师要有意识地演示对这些策略的应用过程, 从而促进学生由外在引导向内在化和自动化的过程发展。只要教师长期这样有意识的演示自己的策略运用过程, 并且引导学生运用, 那么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学生也会逐渐的掌握和运用该策略, 从而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学习策略。

2. 学生自主体会应用阶段。

对于学习实践而言, 学生是唯一的主体。其知识经验的内化吸收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因此,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自主体会和应用, 才能更好的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才能从本质上把握这些知识。同样, 对于学习策略的掌握也只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从而实现运用的自动化。学习策略渗透教学一段时间后, 学生已经逐渐掌握或者是学会了应用学习策略。因此, 在后期阶段,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应用一些学习策略。当然, 在这个时期, 教师必要的引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学习方法的逐渐内化, 教师的指导频率应逐渐减少, 以促进学生独立地练习和运用这些学习策略。只有在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相互促进作用下, 学生才能将学习策略内化, 实现对自己学习的调节与控制, 才能获得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的经验, 并将这些策略有效地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

二、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学习策略同时具有内隐性与外显性。因此对其的教学在遵循传统教学原则合理成分的基础上, 还应该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的含义就是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不仅要成为主体, 而且也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学要更好地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教师的教就是将应该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掌握知识, 但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习策略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首先,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遵循这一原则是符合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的, 也是符合社会对未来人才要求的。其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 而学习是教学的中心, 教是为了促进学习。学生是学习的唯一主体。教师为学生服务, 一切工作和努力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教师只有明确这一点, 遵照这一观点, 才能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成为策略型学习者。

2. 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的含义就是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要重视自身对学习策略的应用和演示过程, 并且指导学生思维, 从而更好地发挥“楷模”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的倡导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基础, 是学习者在社会情境中, 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以及行为后果 (得到奖励或惩罚) 而进行间接的学习。在间接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就会以“楷模者”的行为表现为标准来评价自己、改正和调整自己。因此, 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暴露”自己的解题思路和对于处理某些材料的学习策略, 分析如何选择解题方法、分析解题思路等, 将“内隐”的学习规则和方法转化为“外显”的具有操作性的知识, 结合实际对于关键步骤予以强调, 引起学生自我规范的意识, 从而使学生逐渐受到老师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 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提高。

3. 学习化原则。

学习化原则就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原则, 其基本含义就是教学过程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来展开, 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事实上, 学习化原则的本质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也就是学习策略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我们应摒弃“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这两种极端观点, 综合两种观点的合理成分, 确立“学习中心论”的教学观, 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习中心论”就是学习化原则的理论基础。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贯彻学习化原则, 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学习化社会”所需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4. 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就是指在学习策略的教学中, 要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与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背景、个性特点等相匹配, 选择适合学习者掌握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个体用来调节和监控学习活动的方法、技巧, 那么, 学习者个体所具有的认知风格必然会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感受和掌握。在实际的学习策略教学活动中, 应该遵循差异性原则, 尽量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 选择与学生个体特点相匹配的学习策略, 从而有助于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要学习的策略。教学实践结果也表明,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于女生的影响不是很明显, 对于男生有着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更应该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差异, 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差异, 尊重学生, 促进学生的成长。

摘要:学习策略是近年来教育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在结合生物教学实践的基础上, 对学习策略教学进行了探讨。此外, 学习策略教学应该遵循主体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学习化原则和差异性原则。

上一篇:金融先进工作者小结下一篇:剑桥大学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