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2024-04-21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精选9篇)

篇1: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正面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挑战,传统的、被动的灌输式教学已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符合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实践互动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图画、多媒体、语言描绘、师生互动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为情感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用图画勾勒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画资源和课外一些适当的图片、图板、挂图等,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思维,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这种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好理解,易接受。图画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参与实践,创设情境

实践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统一。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要求,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并从中引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情境,使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可以用小品作为一堂新课的导入情景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其情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好。

教师可安排学生表演进行情境教学,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认真思考教师所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尊重和信任他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去。

五、用授课导语制造情境

一个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授课导语的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情景教学法,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形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新课导入,这样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情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新课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从而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教材、新教法、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责编 田彩霞)

篇2: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又需要经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由于传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学生生活经验,这种教学实质上是道德的说教,是知识的灌输,因而常常处于晓之以理的简单认知状态,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德内心世界,缺乏实效。

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教育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这必将引起德育课堂的重新回归。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力求让学生带着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带着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兴趣走向品德课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学生的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为此,我对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设生活情景 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教学生活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而创设生活情景是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个有效手段。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用生活情景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再次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如在教学“关爱自然,从我做起”一课时,为了增强学生对尊重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的认识,我组织学生排演了情景剧《野味餐馆》:小林一家周末外出郊游,中午时分,爸爸提议去一家当地有名的野味餐馆吃野味,小林和妈妈积极响应。在餐馆中,小林因发现菜谱上有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而提出疑问,老板回答,“我们都卖了好多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林一家的行为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我们该不该吃野生动物,为什么?如果有人请你吃野味,你怎么办?如果你发现有人在捕杀或贩卖国家保护动物又会怎么做? 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体验的愿望与需求,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境界,置身于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探索,进而达到自我感知、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创设生活化空间 组织形式生活化

以往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来开展教学活动,没有了高高的讲台,没有了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束缚得到了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氛围。

如在教学“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一课时,我拿走了课桌,把椅子围成了半圆形,仿造中央电视台来了个“实话实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得生活氛围,把课堂教学组织成了一次访谈节目,老师充当主持人,每小组选一名学生当嘉宾,其余学生当现场观众,课堂中,嘉宾和观众畅谈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我们中学生该如何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以及中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方式和注意问题。

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交流更真实,师生更融洽,学生说我思,谈我想,诉我忧,议我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是融洽的亲密朋友,课堂中弥漫的是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

如在教学“学会与父母沟通”一课时,在导入时,我先让一位学生谈自己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各种烦恼,然后把他的家长请进课堂讲述家长的烦恼,然后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寻找造成我们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并在家长和学生互动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

三、布置社会实践活动 课后探究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每一课课后都设置了课后探究活动,以往课堂教学中对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还有部分老师把它当书面作业来做。探究活动课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全体学生的参与社会生活,通过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达到影响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后探究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课后探究也是让学生用生活印证知识,深化认识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因此,课前,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中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教学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一课后,我布置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去调查你所生活的村庄或小区有哪些卫生死角?找找存在问题的原因?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从中我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充分利用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一起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的,有写给化工厂厂长的信,信中诚恳指出危害的„„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不仅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深化,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何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课例表明,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在这样的体验中,使学生能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心理,掌握一些应付刺激、澄清疑惑、处理问题的技能,并满足他们对形成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的各种需求,以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习是学生的一种自我建构,但并不否定教师在其间的教育引领作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向前、向上的生活氛围;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主体参与的活动方式;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境界。即“要通过课堂生活,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自己的真实生活。”

篇3: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一、视频资源的使用要尽量避免走进误区

1.视频选择一味追求新奇,哗众取宠

选择好的视频,确实可以给人以耳 目一新的 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预设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挥想象,形成认知,激起情感。但视频资源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服务,这是视频资源选择的原则。如果选择的视频资源只为迎合学生,为追求时效性、趣味性,而忽视其知识 性、教育性,不仅不能发挥视频资源应有的作用,而且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实在得不偿失。

2.课堂中多次使用视频,造成视频堆砌,喧宾夺主

如果一节课多次使用视频资源,教师就像电影放映员,完全被视频束缚了手脚,学生则成了被动的观众,思维被禁锢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被扼 杀了。例如,一位老师在上《多彩的情绪》一课时,选择了普京的两段视频:一段是普京第二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与同僚一起欢呼雀跃,表现出“喜”的情绪;另一段是普京在儿时柔道教练逝世的葬礼上,掩面而泣,甚至独自漫步在莫斯科街头排遣“哀愁”。播放 两段视频 前后用时6分钟。其实第一段视频完全可以用视频中普京的一张笑脸来代替,只要加以简要的文字说明,同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可以 把省下的 时间留给 学生思考 和感悟。此时课堂并不会因为少一段视频而失色,并且可以更好地突出第二段视频中普京铁腕柔情的一面,让学生领悟情绪的多样性。

3.冗长繁杂,不思取舍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教师没有完全掌握视频截屏的技术,上课时根据学生的喜好临时控制视频的长短;或者是教师担心视频被截短后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还有些教师明知道视频中某些内容与教学无关,但出于个人的喜好没有舍弃。其实,冗长而不 加选择地播放视频,很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加重学生的负担。有时一段视频播完后,学生会抓住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一个细节纠缠不清,而把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丢在一边。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课堂中使用的视频教师一定要精心挑选,依据教学主题,精准地找到视频与教材的结合点,适当地进行裁剪,必要时要学会忍痛割爱,决不能拖泥带水。

4.片面解读,断章取义

视频是把一系列的静态影像以电信号方式加以 捕捉、纪录、处理、存储、传送与重现 的各种技 术。视频总是以一定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根据一定的需要剪辑而成的,教师选择和使用视频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所选视频的主题思想,力求准确表达视频的真实含义。千万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地去解读视频,否则难以令人信服,而且也容易误导学生。

5.使用视频,停留于表象,缺乏拓展和挖掘

课堂教学中,视频的选择固然重要,但如果教 师不会利用视频进行课堂延伸和拓展,导致视频与课堂内容脱节,会使视频运用效果大打折扣。不少教师对挖掘视频深层含义不重视,设置问题的时候不假思索,对学生的解答没有充分预测,导致视频的使用只是走过场,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这是视频资源使用的通病。所以能否引导学生对视频进行探究,是视频使用的关键。

二、精心选择视频资源,发挥 不 同 类 型 视 频 资 源 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牵涉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社会、经济、道德、科学、法 律、历史、文化等 内容,所以视频的选择也非常广泛。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在思想品德课中可选择的视频大概有以下几种。

1.使用广而告之的公益广告视频,引发道德共鸣

公益广告传播的是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宣扬的是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民主法制。它清醇朴素,短小精悍,但意味深长,能引发人们思考,有较强的教育和启发作用。思想品德课中“与人 交往”“责任”“诚信”“珍爱生命”等相关知识,在当前的公益广告视频中都有所反馈。这些视频把一些抽象的认识具体化,通过朴实的画面向学生传递正能量。教学引用这些视频能很快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共鸣,实现较好的教学效 果。例如在讲授《创造生 命的价值》这 一课时,为了使学 生理解“平凡生活中的奉献同样证明生命存在的价值”,笔者选择了公益广告《路灯》。视频中 一位买夜 宵的大爷 举起照明灯,为一个上自习摸黑回家的女中学生照明壮胆。这一视频仅有59秒,学生看完后体会到了平凡生活中有些人就像一束远方的微灯,照亮别人,温暖他人,激励他人。最后笔者再设置一个教学环节“畅所欲言———寻找生活中的‘路灯’”,将课堂推进一个小高潮。

2.利用时事类的新闻视频,关注社会热点

思想品德课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关注社会热点是思想品德课的魅力所在,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引用新闻视频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新闻类视频聚焦重要人物或突发事件,反映社会现实,折射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争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影响力。在思想品德课中引用的时事视频,既可以是国际时事,也可以是国内热点,还可以是本地新闻。使用好这些视频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有时事的敏感性,善于从新闻视频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如歌星姚贝娜与癌症作斗争,到病逝后捐献器官的视频,可以与课本中“挫折”“意志”“珍爱生命”“乐于奉献”等知识联系起来;斯诺登泄密事件的视频可以与“隐私”“沟通信息化”“全球观念”等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多年来,笔者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每天晚上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打开新闻网页,看看当天值得关注的新闻中有哪些是在教学中可以用得上的。只有平时善于发现,用心积累,获得丰富 的视频资源,在需要时才可以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

3.拍摄学生视频,理论联系实际

思想品德课堂中如果能使用以学生为主角的视频,可以拉近课本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视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剪辑影视剧视频,探讨人生哲理

影视剧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展现和人物性格 的刻画,来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们的精神风貌,对人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深受中学生的喜爱。虽然剧情是经过 艺术加工 和提炼的,但素材来 源于生活,也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剪辑影视剧中的片段,将其引入课堂,为教学服务。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成长中的顺与逆》时,笔者节选了当时热播的电视剧《穷孩子富孩子》中的某一片段让学生观看。学生看完视频后兴致盎然。接着 针对剧情中的“穷 孩子”和“富孩子”,笔者顺势 抛出两组 问题。第一组:1剧情简介中哪些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顺境?2处于顺境的他们结局怎样?3他们的人 生轨迹说明了顺境有什么作用?4请你告诉他们在顺境中如何才能健康成长?第二组:1剧情简介中哪些人所处的生活环境是逆境?2处于逆境的他们结局怎 样?3他们的人生轨迹说明了逆境有什么作用?4你还知道哪些在逆境中走向成功的事例?利用视频设置问题,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使学生获得认知水到渠成。

5.利用动画视频,引领价值导向

动画是一种综合 艺术,它是集合 了绘画、漫画、电影、数字媒体、摄影、音乐、文学等众多艺 术门类于 一身的艺术表现形式。动画从学生小时候就开始陪伴他们,所以他们对动画视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教师选择动画视频用于教学,能满足初中生未成熟的心理需要,加上它浅显易懂,容易达到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理解诚信》时,笔者就喜欢使用《狼来了》或《瓜代有期》两个动画视频,使学生从中领悟真实不欺的重要性,做到不欺骗他人,始终诚实待人。

三、根据教学需要,尝试把视 频 资 源 运 用 到 不 同 教学环节当中

1.利用视频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直奔主题

视频中包含了音乐、美术、文学等各种美的要素,它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很快切入主题,方便教师组织教学环节。所以用视频导入新课,是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

2.借用视频资源,引出基本概念,点石成金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基本概念知识性和理论性较强,初中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认为基本概念不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往往一笔带过,点到为止,或是简单让学生死记硬背,结果为学习理解后面的知识埋下隐患。借用视频来引出概念是个不错的选择,它能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概念变得有声有色。例如在讲“团队”概念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团队”的两个要素“共同目标”和“集体”,笔者选用了中国首富马云《大话西游说团队》这一视频。播放视频后,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1视频中马云提到的西游团队里一共有几个成员?2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然后轻而 易举地引出“团队———就是 为了共同 的目标组 合而成的 集体”。这样处理,使“团队”概念 变得具体 形象,栩栩如生。再如“挫折”这一概念讲解起来也不太容易,当时笔者选择的视频是邰丽华的《千 手观音》。学生 看完视频时,对残疾艺术家的舞姿赞叹不已。此时,笔者马上 抛出设置的问题:1舞台上的聋哑姑娘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什么?2作为聋哑人,在完成这个目标的 时候受到什么阻碍?解答完这两个问题,挫折的概念(在实现和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所受到的妨碍和干扰)也就能被学生顺利掌握了。

3.使用视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深入浅出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思想品德课 能否高效 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这时,不妨选用 视频,从而找准教学切入点,化繁为简。例如八年级下册《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一课中的“人身自由权”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将人身自 由的重要 性及相关 法律知识 讲述清楚,才能使学生树立维护自己人身自由权利的意识。为此,笔者选择了《少年犯》中的一段音乐视频,使学生体会囚犯对人身自由的渴望,然后引导学生讨论:1歌曲中的囚犯什么权利被剥夺了?2为什么歌曲中说“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失去自由”?3囚犯的这种权利被剥夺合法吗?剥夺一个 人的人身 自由要经 过哪些程 序?4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身自由意识?这样把知识点逐一分解,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归纳,重难点就被轻易突破了。

4.引用视频结束新课,深化主题,余韵袅袅

一节好课,有一个精彩的开头,有一系列 紧凑有效的课堂活动,再加上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这是不少思想品德教师追求的境界。利用视频来结束新课教学,有时可以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一课时,笔者选用了电视剧《叶挺将军》的片头视频———《囚歌》来结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诗中叶挺 将军渴望 的是哪两 种人身权利?(生命健康和人身自由)2《囚歌》中叶挺 将军宁愿舍弃这两种权利,也要得到一种东西,请问这是什么东西?(人格尊严)最后引导学 生:“人格尊严 是一种什 么东西,值得叶挺将军宁愿放弃生命健康权和人身自由权而孜孜以求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设置悬念的方式结束新课,既起到了课堂总结的作用,又激起学生对下节内容的求知欲望。

四、要重视视频资源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搭配

每一种教学资源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视频资源也是如此。视频渗透着拍摄者和制作者的感情色彩,过多地使用视频,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影响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应大胆尝试多种类型的教学资源,以弥补视频资源的不足。

篇4: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情境教学 实践互动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去学习、思考、探索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运用图画、多媒体、语言描绘、师生互动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变思想品德课教学为情感教学。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究竟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素质呢?

一、用图画勾勒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画资源和课外一些适当的图片、图板、挂图等,利用景物烘托环境氛围,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疑中学、在图中悟,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迪学生思维,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能达到“一石多鸟”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这种方式清晰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好理解,易接受。图画情境为学生再现了事实,提供了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注意力集中,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二、参与实践,创设情境

实践是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一个亮点。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重视的是学生的体验、感受,以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为特征,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此外,还应该走进社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增进学校和家庭、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统一。

三、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情境教学

思想品德课教学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要求,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所以教师必须运用规范、精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并从中引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幽默语言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的情境,使课堂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四、师生互动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教师给出能深深打动学生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叙述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情景。可以用小品作为一堂新课的导入情景出现,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更能了解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其情景的作用才能发挥到最好。

教师可安排学生表演进行情境教学,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激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认真思考教师所设置的情境问题。教师要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演,尊重和信任他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去。

五、用授课导语制造情境

一个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基础,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授课导语的科学性,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情景教学法,渲染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一节课的开头可以用朗诵诗歌的形式给学生留一个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讲,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地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声色兼备、动静结合等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巧妙的新课导入,这样能将学生带入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其很快进入积极求知的情境。运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新颖的导入新课形式,更是别具一格。这样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随后的活动提供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可变抽象为具体,拓宽教学空间,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降低抽象思维的难度,从而解决教师用语言难以讲清的问题。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教材、新教法、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可以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

[2]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篇5: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在紧张的学习中,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为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可靠性,请如实填写以下问题。你的宝贵意见将成为我们的重要参考。本调查问卷不记名,答案亦无对错之分,所有数据仅作分析之用,希望你放心填写。感谢你的支持与参与。

您是______________年级的一名(男 / 女)生。

下面的是单项选择提,请在A、B、C、D中选择最符合你内心想法的一项:

1、请问思想品德课在你的学习任务中是什么地位?

A、很重要B、比较重要C、可有可无D、没有学习的意义

2、在你的心目中,思想品德可老师是一个什么的样的形象?

A、值得信赖的朋友B、让人尊敬的长辈

C、让人避而远之的人D、没有任何印象

3、你认为思想品德课上得内容对你的生活帮助有多大?

A、帮助很大,能够让我更好的生活B、有一些帮助

C、没有什么的大的帮助D、对我的生活是反面作用

4、你认为高中政治课对你来说,最主要的作用是?

A、增加自己的知识B、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C、更好的帮助我理解生活D、没什么作用

5、你觉得我们的思想品德教材上得哪些内容更吸引你?

A、图片很漂亮B、漫画很好看

C、书上的故事很好看D、书上讲的道理很有用

6、在你看来,怎样的课才是让你不仅难忘的还还收获颇多的课

A、老师上课要幽默风趣B、老师要让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

C、老师要严谨的一字不落的讲清道理D、老师要能够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7、你比较认可哪种考试方式?

A、开卷考试B、闭卷考试C、课堂抽查D、平时考核

8、思想品德课上的知识你有多少运用到了生活中?

A、基本上都可以运用书本上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B、有时候能够用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C、有想到课堂上得知识,但是不知道怎么运用到生活来

D、完全不知道课堂的讲的是什么,更别说运用到生活中来

9、为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打分。(满分十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篇6: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摘要】实施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论述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内涵、应遵循的原则,着重阐述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以利于探究式学习有效而顺利的开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探究式教学 原则

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要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1]根据这个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凸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自主探究教学的构建及策略简要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与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

1、自主探究式教学是初中新课程改革对思想品德课提出的要求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通过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往往要比书本上教条的讲解更为有效。思想品德课程是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而真正的价 1

值观体验是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课内外的结合是这门课程开展的重点。鼓励学生深刻思考在生活体验和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积极地探究解决方法和思考的方向,从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新课改主张将学习的主体归还给学生,提倡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要密切关注内容的现实性和社会性,同时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些都与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2]

2、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 “倡导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是指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一定的知识和基本的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并以生活主题模块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互动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教师启发性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思维结果,再通过学生自我的表达能力陈述出来,并反复修正,最终得出个人信服的正确答案。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可以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新知,将攻克难题当做乐趣,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是探究式教学的现实意义所在。

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评价标准多元化便于实施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强调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而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在施教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感悟,最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位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

应是多元的、综合的,这才符合这门课程的内在需求。所以,传统的评价体系,很难激发教师的教学激情,也难以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3]只有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才能充分调动师生热情,才能有效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二、自主探究教学的基本内涵

自主探究教学是一种教学观念或教学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一种教学的行为方式。自主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探究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等渠道,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自主讨论为前提,以现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为基本的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讨论、探究问题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注重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探究式教学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推动学生关心生活、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

2、主体性原则。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自主权、发言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3、问题性原则。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动机,并引起学生搜索加工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践活动性原则。把室内外校内外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成长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一)自主探究教学构建的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奇、新、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新奇感、新鲜感、趣味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到“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几乎满堂讲解,学

生只能被动听记,整个课堂沉闷不堪,学生自主思考、个性解答几乎没有,很难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

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把教师从课堂的知识讲授中解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地发挥其主导作用,使之在教学中的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教”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加强。这样的师生关系呈现民主互动态势,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有助于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共同发展。

3、优化教学设计,拓宽自主探究的空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着眼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意识、有计划地采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思维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学生对教学过程有无兴趣,能否主动积极参与,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导学”。一个优秀的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和教学内容,巧妙地创设各种受学生欢迎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珍惜父母给予的生命”时,可以让学生网上查阅我国每年中小学生意外死亡人数,上海及本县中小学生意外死亡情况,写一份调查报告。学生把自己调查的的数字,以表格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有的学生还找到了一些死于车祸或溺水的惨不忍睹的图片资料向全班展示。学生们深深地感受到生命如此脆弱,稍不注意生命就会受到威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然后让学生反思自己以前在遵守交通法规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方面做得怎样?今后又如何做?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何自觉地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并

讲出具体防范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有效的认知和思维冲突,主动地提出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使自主探究收到良好的效果。

4、加强学生提问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在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积极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可以利用故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故事的种类很多,如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技故事、军事故事、时事故事等,但无论什么故事都要有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人,而且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5、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富有创意的活动。

在讲“保护环境”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环保局要策划一则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请写出你的创意。不一会儿学生就设计出这样的图画和描述:一条蜿蜒大河,河边管道污水滔滔,学生旁注:黑龙江;一位学生感慨道:一江污水向东流;一位学生笑颜道:用墨水不花钱;一位学生赋诗一首:春眠不知晓,处处机器吵,夜来风雨声,酸雨知多少。可见,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何等广阔,创新意识是何等奇特。

6、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景、事例、问题、冲突,设置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别、选择,把相关的思

想品德规范寓于形式多样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感到这些规范源于生活,是社会和谐发展所必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设计诸如讨论、抢答、小品表演、辩论、漫画、音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

(二)构建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计问题,导引学生自主探究

巧设问题就是巧妙地设置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发挥其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键是教师如何真正做到“巧设”。问题设置的科学合理,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思路。如在教学《捍卫国家尊严》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设计以下几项预习目标:①通读本节内容,能结合有关知识理解国家尊严的含义;②搜集古今中外捍卫国家尊严的典型事例及现实生活中与捍卫国家尊严相悖的人和事;③想一想,作为青年学生要不要捍卫国家尊严,为什么?;④结合国家尊严的表现,谈谈作为青年学生应如何捍卫国家尊严。因问题的设置在内容上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原则性,使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很多同学在课堂上争着抢着发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这种师生共同合作探究,学生不仅明白了捍卫国家尊严的道理,而且也知道了必须要把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从中可看到,巧设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不仅扩充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形成探究的兴

趣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发展。

设问置疑的方法众多,概括起来,可归纳为:⑴激趣创设法。要求教师仔细观察学生的生活,掌握学生兴趣的动向,在设立探究问题时尽量考虑以上因素,从问题本身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⑵音美渲染法。就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情景,通过情景感应对心理影响的效果,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拓思路。⑶讨论争议法。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具有争议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集思广益,以辩论或讨论的方式来得出最后的结论,同时在倾听不同观点的过程中,要给予说服性的依据,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提高课堂的活跃性。[4]

2、成立探究合作小组,提高课堂探究实效

合作学习小组是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效的组织形式。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各个不同的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者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点,在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前先建立合作小组,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以及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小组内,形成团队,在学习小组内形成“组内互助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氛围,在自主探究中,各组进行有计划的合作学习,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要适时地引导探究合作小组互相讨论、切磋研究,主动探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层层解剖,步步扩大,让学生不停地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激励学生的活跃的思维、强烈的求知欲、萌动的创造性意识,让学生在思考、探索、求新过程中获取知识。

3、给学生探究的时空,提高自主探究的效果

自主探究式教学要求给学生一个探究的时空,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主动的进行参与。探究讨论是初中思想品德课互动教学的核心组成,它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代表发言、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形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在课堂上,教师应更多的关注生生互动以及学习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就某一个问题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如,关于“克隆”技术的争论,关于中学生减负问题的争论等等。对于这些有争议的问题,凡是适合学生讨论的、能够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我们尽可能地引进,给学生以足够时间充分讨论。实践证明,这样做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够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探究能力的好方法。

4、拓展延伸引发内化,提升课后探究成果

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明白道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拓展固有的教育空间,其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优化思想政治教学的有效的模式。当代中学生已不再满足教材中的简单结论,他

们思想活跃,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颇为关注。为此,教师必须把学生带入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多体验社会生活,既拓宽视野,又能掌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便更好地把握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不断确立学生的实践意识。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知识,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同时通过实践的锻炼,来进一步提高觉悟,磨炼意志,培养行为,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可持续展战略”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战略的内容理解得更具体、更深刻,结合崇明生态建设,组织了“绿色调查、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等形式了解崇明生态现状和发展规划,使学生既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又深深感到任重而道远。在绿色行动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开展了“绿色行动在家庭”、“绿色行动进校园、”“绿色倡议”等一系列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加强了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也锻炼了与人交往能力、合作互助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延伸了课堂教学内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方向。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课堂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的活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改革就要关注师生自主探究教学的质量,注重师生的情感交流与渗透,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活力,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增进课堂教学的实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

篇7: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境德育论文

一、语言

思想品德教材是以讲故事为基本线索,从故事中阐明道理,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 行为,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因此,故事讲得如何,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效果。教师要上好思想品 德课,就需要在掌握大纲要点和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思想感情及心理,在讲述时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性地反映教材中的情感,动之以情,为进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铺平道路。

二、表演

有些课文的戏剧性是较强的。对这样的课,让学生扮角色表演,效果会更好。教师指导小演员体会课文中 角色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这对小演员和小观众都会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用常常是教 师语言阐述所起不到的。如《爱清洁讲卫生》、《今日事今日毕》、《独立完成作业》等,都适合用这种形式 。

三、音影

这主要是指放录音、放影片,播放歌曲、播放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歌曲传 授给学生,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强化主题教育。如教《坚持民族气节》 一文,我把课文改写成小故事,在课堂上,一边用录音机播这个故事,一边用投影仪放表现爱国英雄苏武的崇 高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精神的影片,把学生引入对爱国英雄苏武无限崇敬、对匈奴王单于无比憎恨的气氛之中 ,从而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这时,录音机里响起了《苏武牧羊》的歌声,这悲壮而豪迈的歌声把学生的情 感带到了最高境界,增长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决心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学习。

四、实物

教师让学生感受实物的形象,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强化感知,再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从而使 学生悟出道理。如教《尊敬老师》一文,老师点燃一支红烛,让学生仔细观察后说:“大家仔细看一看,想一 想,老师刚才点燃的红烛具有什么品质呢?”学生很快地明白了“红烛具有燃烧自己而照亮别人的高贵品格” ,并进一步通过联想,悟出了“红烛的品质就是教师的品质”的道理,在随后召开的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积极 地上台表演节目,歌颂了教师的崇高精神和品质。最后齐唱“风啊,您不要吹”的尊师歌。这样,课堂气氛相 当活跃,学生不仅进一步明确亲爱的老师是无私的`红烛,光荣的园丁,而且加深了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从而做 到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对老师有礼貌。

五、图画

运用图画,能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在明理动情的基础上,思想情操和品质都得到升华。如教《刻苦学习》一文,在学生初步懂得只有以顽强的毅力勤奋学习才能成才的道理时,教师展示了:中国著名的数学家—— 华罗庚、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苏联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高尔基三位名人的画像,并让学 生学习画像上凝炼而精辟的名言“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间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栩栩如生的画面显示了情境,学生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受到了很大的启迪,不但进一步懂得了学习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学习,努力克服困难,持 之以恒,才能成才的道理,而且还做到了学习刻苦认真,不怕困难,虚心好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8:思想品德课中情境教学模式初探

为了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如何创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舒畅的心境中自觉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创新素质,我们政治教研组慎重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这一教改实验项目,实验以来确有不少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环境的作用,强调形成一个有利于学习者发展能力、发展思维的环境。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教学场景来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课堂教学以创设情境完成明理达标,以激情晓理为主线,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在运作过程中,以情育情,以情激情,以情导行,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揭示主题、明确目标

心理学认为,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渗透在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之中,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情境教学,只有精心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接受道德形象的熏陶和感染。所以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孕育道德情感的土壤。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情境,导入新课,揭示主题,唤起学生求知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这是该教学模式特点之一。导入新课方法多种多样,可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录音录像或引用名人名言、图片展示、实物演示、谈话激趣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启迪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展现情境、激情学文、情中悟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到:“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使学生如临其境,从形象感知达到抽象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诱导学生分辨是非、明白道理,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因此这一环节的教学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具体事例的感知、分析,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认识。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学习课文,如激情学文、直观演示、事例分析、行为辨析、录像录音等方法实施教学。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又发挥了电教媒体的特殊功能,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展现给学生的场景具体、生动、直观,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使情感目标、认知目标顺利达成,达到情中悟理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实际、再现情境、情理交融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因此这一环节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可采用榜样激励、小品表演、投影、录像、现身说法等教学方法,营造与之有关的教学情境,达到情通理达、情理交融、内化行为的目的。组织学生在这种道德情境中,立刻引起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升华,进一步巩固了所学道理,达到激情深化、情理交融的学习目的。

四、辨析导行、体验情境、指导实践

辨析导行是深化学生道德认识,提高学生知行统一的自觉性,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正确行为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行为习惯,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因此,这一环节可采用讨论辨析、道德评价、训练行为、总结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在听听、看看、议议、说说、评评、做做中行为辨析。让学生进行行为判断,结合学习名人名言,系统总结归纳,使学生明辨了是非,深化道德认识,浓化道德情感,优化了道德行为。这样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情境中,掌握了道德知识,提高了道德认识,增强了道德情感,培养了道德行为。

使用情境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情境的引入或创作应有明确的目的性,要突出主题思想,不能喧宾夺主。

二是:要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核心,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能生搬硬套模式。

三是:不论什么情境都应以形象为主体,也就是说没有形象便没有情境,固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四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从个体的介入,引向全体的参与。

篇9: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化”初探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121-02

初中思想品德新教材,从教材的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日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因此,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从而焕发出思想品德课堂的活力呢?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思想品德八年级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如讲“男生·女生”一课时,一个学生问:“男生和女生的一般差异?”教师并不急于解答,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认为“男生身材魁梧、肌肉比较发达”;有的学生认为“女生观察细致,爱做梦”;有的学生认为“男生粗犷果断,富有想象力”;更有的学生认为“女生性格文雅,多愁善感”……种种思想在讨论、发言中碰撞,在碰撞中提高。教师作了这样的总结:“男女生在智力特点、体力、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男女生的这些差异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从学生的角度着想,把观察、思考、讨论、发言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就是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现实事例具体、真实、贴近生活,说服力强,容易被学生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学生自己探讨,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例如,在讲“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材料: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8.0级大地震,顿时地震灾区成为全国、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焦点。一个个消失在废墟中的鲜活生命,一幕幕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场面……在震撼心灵的情境中,同学们无不深深感到生命的脆弱。此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

正如一位著名学者说过,要提高教学吸引力,关键是创设知识与情感结合的美妙境界。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能使教学跌宕起伏,错落有致;能密切师生关系,使教与学更加协调发展;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学会运用多媒体,创设和谐的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验和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构建情境化的思品课堂,精设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生动而富有生活化的课堂气氛,关注每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倡导“情境化”教学,从而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认知和情感和谐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地发展和张扬!

上一篇:频带分析方法在我国景气周期波动中的应用下一篇:良种繁育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